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理
❶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发展历史
中国科学院1958年应国家开发西北地区急需,组建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开始对我国西部高版山冰川和权多年冻土进行考察,1962年调整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冰川冻土研究室,1965年与原治沙队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1978年冰川冻土部分单独建所,改称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该所是当时我国唯一的以高山、高原和北方寒区冰川、积雪与冻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机构。
按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战略部局要求,由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通过学科定位、机构调整、研究领域交叉融合,在保留原有的特色学科基础上,凝练出优势研究方向,于1999年6月整合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❷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的成果与荣誉
据1992年资料, 原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自1987年以来共取得70项科研成果,其中获内国家级奖容2项,省部级奖17项。《包兰线沙坡头地段铁路治沙防护林体系的建立》成果与铁路、林业部门共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5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全球环境先进单位”称号。
❸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的简要介绍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始建于1954年。现在兰州、西宁共设有六所一中心,即: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地质研究所、青海盐湖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目前拥有五个国家级实验室、一个国家工程中心、四个院重点实验室(站)和二十多个野外工作站(点);拥有两院院士7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5人,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百人计划入选者25人,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入选项目45个团队,博士后流动站5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2个和硕士学位授予点24个。
建院50多年来,兰州分院在中国科学院和甘肃省委、青海省委及两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蓬勃发展,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研创新成果,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针对我国西部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兰州分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沙漠、冰川冻土、盐湖、青藏高原生物等野外考察,摸清了这些领域的资源财富。同时,开展了重离子物理、核辐射技术,选择氧化催化、固体润滑材料、石油地质,盐湖资源开发利用、沙漠化防治、青藏铁路、公路冻土防治、高原大气等学科研究,取得了国内外瞩目的研究成果。仅1 978年以来,取得各类科研成果1650多项,获国家和省部以上重大成果650项。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和包兰线沙破头地段铁路治沙防护体系的建立两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创新以来,面对世界科技发展态势和我国战略需求,兰州分院积极协调组织所属各创新单元系统、深入、前瞻性地开展了科技创新工作,形成了改革创新和谐奋进的创新工作新局面。
随着所属各单元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在核物理、材料化学、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资源环境与技术等领域承担的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大都取得重要进展。承担的“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环境效应”项目攻克了青藏铁路沿线未来50年温度变化难关,破解了青藏铁路路基难题,为青藏铁路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承担的国家“九五”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电子冷却储存环出束能量达到或超过了设计指标,创造了加速能量和束流强度的新记录等等。
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兰州分院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吸引领衔式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储备未来人才”的方针,通过“百人计划”、“西部之光”、“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等形式大力吸引优秀人才,目前已形成了一批凝聚在主攻学科和重点任务周围的优秀中青年人才群体和研究团队。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是兰州分院一项重要职能。近年来,围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兰州分院进一步扩大开放和联合合作,为地方培育了一大批优势产业,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与规模产业化。据不完全统计,自2002年~2008年期间兰州分院院地合作转化的科技项目累计产生销售收入136.29亿元、利税总额31.88亿元,社会效益74.88亿元。
❹ 中国科学院兰州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的介绍
中国科学院兰州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创建于1955年10月,是立足西北、面向全院、服专务全国属、对外开放的资源环境科学信息收集、开发、研究、传播与交流中心,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的重要专业节点,是中国科学院西北创新基地和兰州分院的文献信息保障系统与网络平台,同时也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科技图书馆。为配合当时西北地区的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书刊文献资料服务。作为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一个分支机构,后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兰州分馆”。
❺ 中国科学院兰州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的主要任务
一是针对中国科学院创新研究所涉及的地球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等领域版,提供相关的文献信息权保障和咨询服务;
二是瞄准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需求,重点针对西北地区区情向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持续提供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咨询报告和相关信息分析资料,为重大工程和科研决策开展咨询服务;
三是建设、维护、运行好中国科学院兰州网络中心。在重点服务于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与“三个基地”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科学传播、社会教育、信息中介和咨询服务的社会功能,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重要贡献。
中心重点建设领域与研究方向是: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咨询服务、自动化与网络建设、情报研究与决策咨询、情报学学科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
❻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介绍
中国复科学院兰州化学物制理研究所(Lanzhou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兰州化物所”,始建于1958年,由原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催化化学、分析化学、润滑材料三个研究室迁至兰州而成立,1962年6月启用现名。兰州化物所主要开展资源与能源、新材料、生态与健康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工作。战略定位是“西部资源与能源化学和新材料高技术创新研究基地”。截至2014年12月,该研究所有在职职工584人,其中科技人员479人,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中科院与甘肃省共建的重点实验室,4个所级研究单元。1
❼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介绍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Lanzhou Institute of Glaciology and Cryoped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存在于1978~1999年的一个科研机构。该研究所是现中回国科学院寒答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前身之一。
❽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学的学校简介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学 创建于1970年,地处具有浓郁科技文化氛围的中国科学院兰州科技园区内。现有教职工75名,任课教师65人,其中高级教师19名,中级教师23名;大学本科毕业生46人,专科毕业生19名。校园占地面积2001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670平方米。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充分利用科学院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优势,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先后建起了重离子加速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五一0所航空航天模拟实验室、资源环境与信息中心科普电子阅览室、皋兰农业技术实验站等学生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基地。学生遵循学校制定的《研究性学习方案》,根据辅导教师拟订的《研究学习课题目录》,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带着各自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到各基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自1999年以来,有200多名学生在各级组织的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获奖,其中2003年,在第十八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有两个项目获全国一等奖;2004年,在第十九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有两个项目分别获全国二、三等奖。学校先后培养初、高中毕业生一万多名,高考升学率逐年稳步提高,中考成绩多次在厂矿学校中名列前茅,其中袁京、敬怡、闫成琨、周文娟四名同学以当年578分、579分、691分和690.5分的总成绩,取得1987、1989、1999、2003年兰州市中考第一名。自1999年以来,学校连续荣获兰州市“教育质量优秀奖”。2003年12月跻身于兰州市示范性学校行列。2004年荣膺兰州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❾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的介绍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1是中国科学院派出机构,成立于1954年,所在地区院属单位有近代物理所、兰州化物所、寒旱所、青海盐湖所、西北高原所、兰州油气中心和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
❿ 中科院兰州地质所和中科院寒旱所那个实力强
他们是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太好比较。2004年11月,中科院作出决定,将兰州地质研究所与(北京专)地属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成立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这2个所都要出野外,对女生可能不太方便,当然如果你很喜欢野游那是很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