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人口迁移
Ⅰ 1.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主要流派 2.什么是生物适应和文化适应 3.试列举人口分...
3.人口分布主要受自来然和社会自经济条件影响。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海拔高度,水体,土壤条件和矿产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发展和布局,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其他因素如科学技术进步,其可改变或削弱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迁移和居住的选择性将有所增大。如开发历史,开发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比较稠密。 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各国人口经济政策、疆域变动、战争等政治因素,都会影响人口分布。
Ⅱ 王恩涌的《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阐述人文地理学...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 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 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 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 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 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 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3、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4、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第七章:
1、比较分析东西方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差异。
2、阐述乡村聚落发展的基本特点。
3、试以具体城市为例分析城市区位及自然环境对城市形成发展的影响。
4、城市地域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是什么?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模式有什么特点?
5、分析比较不同类型乡村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
第八章:
1、政治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影响国家权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为什么需要对国家实力进行综合分析?
5、试说明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基本特点。
第九章:
1、 导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国的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 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及形成原因是什么?
3、 从不同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类型。
4、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共识主要有哪些?
5、 我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6、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分析比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类型。
Ⅲ 简述人口迁移原因从清朝到民国时期的
闯关东,从“流人”到“流民”,到东北“移民社会” 。清初民族矛盾尖锐,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边寒苦”的东北,这种遣犯史称“流人”。山东人是“安土重迁”的典型。人口压力、天灾人祸、 满清政府的政策导向等构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外因。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东北开发史》 引日本人稻叶君山的话说:“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 闯关东,东北是外敌侵扰之地,山东人卓绝的斗争。吉林省浑江市《湾沟公社志》记载:“1921年间有一名叫王振邦的农民, 原籍山东,因逃荒携妻及长女一家流落于西川一带。1931年日军侵占东北,王振邦与山东老乡聚义百余人抗日,1934年末,他们与日军大小战事三四次,其中第二次战绩最佳,日军死伤惨重,义军为日军所胆寒。” 闯关东,由于东北为流放地,禁垦,边墙西为蒙古贵族驻牧地。但覆灭的满清政府无力阻挡历史潮流,满清二百多年统治,倒促进了满蒙汉等族的大融合,即使“满蒙独立”运动、“伪满洲国”等历史沧桑,都没能改变满洲人成为中国的满族人。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增强最,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辛亥革命东北几千万关内汉人回到中国怀抱,“以至于人文地理学地图表明该地区完全是中国人的”(《草原帝国》,法国,勒内·格鲁塞)。
走西口,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恢复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或“下南洋”,形成近代三股大的移民浪潮。“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口外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灾”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例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蒙古,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更重要的是,他们给处于落后游牧状态的内蒙古中西部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伴随着“走西口”移民的进程,口外蒙古地区以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双立,牧耕并举的 多元化社会。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作为移民主体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由于山西移民在移民中占绝大多数,因而当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晋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说是晋文化在这一地区的扩展。 人口的流动,带动了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又拉近了地区间的距离,增强了它们的认同感。“走西口”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地的交流,进一步增进了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对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的影响。
下南洋,明末清初,大量的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3000余人、战船50余艘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因此被称作“明乡”。1659年,跟随永历帝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 (今泰国 ),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
Ⅳ 世界上主要国家的人口迁移方向
世界上主要国家的人口迁移方向是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二十世纪专中期至今,属国际人口迁移从其动机来分析归纳为政治原因的国际人口迁移和经济原因的国际人口迁移,政治迁移多半是由于国内动荡不安所致。
经济迁移常常是由于贫困所致,一般由个人决定迁移与否,迁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经济地位,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从穷国流向富国。
(4)人文地理学人口迁移扩展阅读
人口迁移的类型:
1。外籍劳工:由南欧--西欧,北欧。 迁出区: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希腊,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马其顿。 迁入区:英国 ,法国,德国,荷兰,瑞士,奥地利,瑞典。
2。外籍劳工:南亚,东南亚--西亚 迁出区: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孟加拉国。 迁入区:沙特,阿联酋,也门,科威特,巴林。
3。国际难民:巴勒斯坦--周边阿拉伯国家 。(2)伊拉克--周边国家。(3)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
4。优秀人才: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迁出区:中国,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 迁入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Ⅳ 求一篇运用人文地理学基本原理,说明洛阳市的人口迁移和城镇景观变化的动力和过程
953—1966年工业人口迁移对洛阳的城市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表现在:第一,改变了洛阳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和社会构成。在人口自然构成方面,既导致人口城市化水平跳跃式的增长,也导致洛阳城市人口年龄和性别构成的重大变化,人口趋于年轻化、男性化,呈现出典型的第二产业城市的人口特征。在人口社会构成方面,一是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产业人口群体,二是大大提高了洛阳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三是导致洛阳城市人口地缘结构的多样性。四是使洛阳具备了发展工业所需要的从管理干部到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梯度人才。提高了洛阳城市人口的现代性,使洛阳短时间内具备了由一个农耕古城向现代工业城市转型的人力资源和结构,成为城市社会转型的加速器。第二,工业移民导致了洛阳城市生活方式的社会变迁,日常生活中不仅打上了移民移居的生活烙印,更反映了工业生产方式对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与改变。公寓房的居住方式导致了工作场所和时间与生活场所和时间的分离,这种时间、空间的“二分”提高了居民的时间观念。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产生了“单位消费”的路径依赖。家庭结构缩小、功能外移、家庭内部关系的改变,以及由于工业生产方式导致的社会关系的业缘构成,使得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过去赖以为生的血缘和地缘社会支持体系由于迁移和工业生产方式开始向业缘的支持,和单位社会保障构成的“单位支持体系”转变。与此同时,信任机制也发生了变化,开始了由圈子(人的信任)信任向制度信任、由经验依赖到知识依赖的转型。工业生产的社会性及公共设施的集体消费使现代性基本内容之一的公共意识萌生。第三,在城市文化方面,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业移民布置了一个五方杂处,八面来风的生活现场,各种地域文化的交汇、碰撞、冲突与整合形成了兼容并蓄,开放时尚和崇尚工业的城市文化特色。工业移民在定居过程中,形成了移民的普通话城区和由普通话与河南话的混合方言城区,二个方言城区与原洛阳城市方言的共生,产生了三大方言区的现象。不仅如此,由于普通话使用者强势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地位,产生了普通话的强势。而普通话的这种强势折射出工业移民自豪优越的社会文化心态,产生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
Ⅵ 人口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虽然中国从《汉书·地理志》开始,历代积累了大量人口资料,其他国家也做了许多这方面的工作,1798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提出人口增长快于食物增长的重要观点,对人口科学研究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但最初的人口地理研究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
鲍曼1921年分析了中欧人口的区域差异,瑞典地理学家德·耶尔1922年研究了瑞典人口分布及制图问题。同期,赫特纳和维达尔·白兰士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和著作中也很重视人口分布的统计分析和人口现象的描述。1926年,中国的竺可桢发表了对江苏、浙江省人口密度研究的论文。但这一时期尚未把人口本身作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而把它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
1931年美国地理学家杰弗逊对世界城市人口分布的比较分析,是重要的人口地理研究。几年之后,中国的胡焕庸提出了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差异的重要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地理学发展很快,尤其是50年代开始,地理学家不仅对各国各地区的人口地理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也对人口地理学的理论、方法进行了探讨。其中法国的博热·加涅埃、英国的克拉克、美国的齐林斯基和特里瓦撒等人的著作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影响。
特里瓦撒1953年阐明人口地理学的性质和范畴。齐林斯基1966年则指出人口地理学可分为描述人口数量和特性的地理位置;解释人口数量和特性的空间表现形态;人口现象的地理分析三个方面。70年代以来,美国一些人口地理学家特别关注人口的重新分布和政府的人口政策,对城市化过程也作了大量研究,还探讨了国际人口迁移趋势以及国际移民计划。
Ⅶ 人口和人文地理有啥关系
人口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部分。。可以从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出生死亡率。。与自然地理社会方面关系来分析人文学等等。。。学地理并且刚刚学完人文学的人飘过
Ⅷ 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发展历程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人文地理学发端于19世纪的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和拉采尔,当时称为人类地理学。由于他们过分强调"地对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环境决定论的泥坑。20世纪2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韦达 白兰士及其学生白吕纳提出"人地相关论"称其学说为人文地理学。他们的观点成为人文地理中"或然论"的理论基础。本世纪20年代始,地理学注意的重点逐步转向社会科学,离开了单纯的地球科学,探讨地理学新起点的各种学说竞相争鸣。各种学说的共同点都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都抛弃了以往那种"自然为因,人生为果"的命题,从人本主义出发,探讨人地关系。
3.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
3.1 研究的主要内容[2]
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空间"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学的两个核心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其内容主要包括:(1)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2)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4)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连的社会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尽管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趋明显,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可能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2 研究的主要方法[3]
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们已经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方法:(1)意识形态观念学。寻求知识的社会或政治的支持理由或目的。(2)认识论。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有关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假设(我们认识了些什么?我们是如何认识的?)(3)本体论。支持理论或观念体系的一系列特定的假设(什么可以被认识)。(4)方法论。一套可以应用于进行调查研究某种现象的计划和程序。人文地理学是研究社会、空间、地方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论。
4.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4.1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表现为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克服了以往拼盘式或形式综合的缺点,体现了当今地理学走向统一的趋势。
4.2 加强了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
加强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并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商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其中旅游地理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迄今为止,已在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旅游客源市场与游客行为、游客空间结构、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地形象设计与营销、生态旅游与持续发展、旅游影响等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少数研究成果同国际水平相比已无明显差异,如旅游地综合个案研究、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旅游环境容量、国内旅游者行为规律、主题公园的研究等。
4.3 密切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4]
如对农村工业化的研究。中国乡镇企业高速增长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带动,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相关研究包括乡镇企业影响因素及环境,农村工业化差异,产业联系与农村工业发展,外向型农村工业的省际差异分析等。其它新兴领域还包括企业发展的地理学研究,农村乡、村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等。
4.4 理论研究逐渐加强
中国地理学的理论建树不多,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相比,理论研究又较为薄弱。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判断、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具有滋生新理论的土壤,但我们的理论建设却滞后了,这与重实践轻理论的大气候有关,也与人文地理学一开始就表现出与国土规划相结合的特点有关。可喜的是,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4.5 服务于决策和管理的应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支柱
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属应用性较强的学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学的决策支持系统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资源的开发、重大项目的选址等领域,随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的兴起,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与决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区域经济战略和区域政策,城市和农村发展等成为人文地理学应研究的热点。
4.6 研究技术的多样化
地理学包括人文地理学都经历了从个别地理知识的记载到地理现象归纳解释,从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最初的多元统计与线性规划的应用,到后来系统科学、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关系,社会发展因子相关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到今天GIS技术在城市规划、区域发展、资源开发方面的大量应用,人文地理学研究技术手段的丰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认为当代人文地理学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从宏观进人微观。
Ⅸ 人文地理学的目录
上编 基础理论
第一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人文地理学的定义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建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完善学科的理论体系与知识结构
三、增强学科的科学性、实践性和预测性
四、普及人文地理知识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轨迹与趋势
第一节 古代人文地理学
一、古希腊地理学的祖师——荷马及其史诗《奥德赛》
二、《马可·波罗游记》
三、伊斯兰世界的人文地理学——东西方地理思想交流的枢纽
四、地理大发现与万者学者——洪堡
五、中国古代的人文地理学——地志、游记、地理专著
第二节 近代人文地理学
一、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的确立
二、人文地理学的学术流派
三、中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 现代人文地理学
一、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二、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人地关系论——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二、区位论——古典区位论、现代区位论
三、景观论——文化景观
四、生态论——人类生态学
五、行为论——地理物象与人类行为地域类型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
一、实证主义方法论
二、人本主义方法论
三、结构主义方法论
四、技术方法论
下编 分支学科
第四章 人口地理学
第一节 人口分布
一、人口分布因素分析
二、世界人口分布
三、中国人口分布
第二节 人口迁移
一、世界人口迁移
二、中国人口迁移
第三节 人口增长与构成
一、人口增长
二、人口构成
三、中国人口构成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人口与发展
一、人口与环境
二、人口与资源
三、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 资源地理学
第一节 概述
一、资源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二、资源地理学的学科地位
三、资源地理学的学科发展
第二节 资源分类与资源特征
一、资源分类
二、资源特征
第三节 资源的评价与保护
一、资源评价的原则、内容与方法
二、资源的保护与保护区
第四节 资源问题
一、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资源问题的表现特征
三、对资源问题的认识与对策
第六章 经济地理学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概述
一、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经济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三、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及其任务
第二节 农业地理学
一、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基本因素
二、农业生态系统
三、农业生产布局
四、农业生产地域专门化与农业区划
第三节 工业地理学
一、工业生产特点与区位选择、布局条件
二、主要工业部门的生产布局特征
三、工业地域系统及其类型
第四节 交通运输地理学
一、研究对象、内容与学科特性
二、交通运输业的基本特征
三、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分析
四、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性能与布局要求
第七章 政治地理学
第一节 政治地理学概况
一、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二、国家政治活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 西方政治地理学的主要流派——地缘政治学
一、地缘政治学的产生
二、地缘政治学的主要学说
三、地缘政治学评价
第三节 国家领土及领土结构
一、国家与领土
二、国界与国界问题
第四节 国家行政区域系统
一、行政区域与行政区划
二、行政区域划分的系统规律
三、行政区划的原则
四、首都
五、中国的行政区域系统
第五节 世界政治地理的基本格局
一、当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演变与现状
二、当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演进趋势
第八章 文化地理学
第一节 文化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涵
一、文化景观
二、文化生态学
三、文化整合
四、文化区
五、文化源地与文化扩散
第三节 人种与人种分布
一、世界人种的形成与划分
二、世界人种的分布
三、反动的种族主义
第四节 民族、语言及其分布
一、民族数量与民族特点
二、民族分布
三、语言的分类与传播特征
四、语言分布
第五节 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宗教地理学
一、宗教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二、宗教地理学的重要性
三、宗教的种类与分布
第九章 旅游地理学
第一节 旅游地理学概述
一、学科性质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旅游业的发展
一、基本概念
二、旅游业发展简述
三、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影响
四、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旅游地类型
一、旅游资源分类
二、旅游地主要类型
三、旅游规划
第四节 中国与世界的主要旅游地
一、中国的主要旅游地
二、世界主要的旅游地
第十章 历史地理学
第一节 历史地理学概述
一、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学科特征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三、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二、国外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三、历史地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
四、历史地图的研究
第三节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一、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手段
第十一章 聚落地理学
第一节 聚落地理学概论
一、聚落的含义和分类
二、农村聚落的产生和分类
第二节 城市地理学概述
一、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二、城市职能与分类
三、城市体系
四、城市内部功能分区
第三节 城市化及其模式选择
一、城市化的含义及其类型
二、世界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三、中国城市化的水平与特点
四、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
第四节 城市带
一、世界主要城市带
二、中国主要城市带
第十二章 社会地理学
第一节 社会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地理学的含义
二、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四、现代社会地理学的主要思想
第二节 社会群体的空间分析
一、社会群体的概念及类型
二、社会群体的成因、特征与功能
三、社会群体活动的空间型式与过程
第三节 社会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犯罪地理学
二、选举地理学
三、时间地理学
第四节 社会规划
一、社会规划的概念
二、社会规划的类型
第十三章 社区地理学
第一节 社区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社区与地理区
二、社区研究的主流理论——人文区位理论
第二节 社区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一、社区数量、类型及其地区分布
二、社区构成要素
三、社区效率
四、社区演化
第三节 影响社区发展与分布的主导因素
一、社区的形成与演化
二、影响社区发展分布的主导因素
第四节 社区类型
主要参考书目
Ⅹ 中国目前人口迁移的原因下雨的主要方向及影响 人文地理
中国目前人口迁移,主要由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特别是向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出三角钱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