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文化延续的地理位置原因

中国文化延续的地理位置原因

发布时间: 2021-02-28 01:18:16

⑴ 中国文化传承与中国地理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诞生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1、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长期绵延不绝,使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稳定的发展过程。
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同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但不同的是:中国文化的发展从一开始便依托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内部拥有广阔的回旋余地。历史一再表明,当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挥师南下,中原王朝在失去黄河流域时,还可以以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为依托延续着自己的文化。因而在中国历史上,西晋、北宋灭亡,随后还能在东南一隅分别建立了东晋、南宋,并且都延续一百多年。正是因为拥有这种回旋余地较大的空间,使得中国文化不像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古文化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或是被取代而中断了,或是湮灭、消失了。

2、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内生文化, 内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使生息于黄河流域的汉民族率先发展了自己的文化, 随后便不断融合了中国境内其他的地区及民族的文化,中国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契丹、辽、金等最终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了中华文化并融入她的血脉之中, 没有这种融合, 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这种融合力和同化力正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化系统得以保存和延续的先决条件。

3、具有保守性和封闭性
中国文化是在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四周较为封闭的地域里发展起来的。自然障碍将古代中国人与外界隔开,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这样很容易造成一种隔绝机制,阻断了中国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加上内部优越的自然条件,几乎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再加上因早熟的农业文明,周边地区的相对落后,使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国人更不愿主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在中国历史上,虽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大多数朝代基本上都是奉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与外部世界交往较少,到了近代更是采取愈发严重的闭关锁国。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受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二、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当然,这两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

1、疆域、政区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围,以鸦片战争前的清疆域为极盛。秦汉实行郡县制,唐朝逐渐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朝主要为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清沿袭,基本形式为省-府-县。

2、民族、人口
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族共同缔造中国,中国领土也由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巩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万人口,几经起落,至19世纪中叶达4.3亿。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迁移频繁,移民众多。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发生巨大变化;水道、水系的变迁,如黄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陆变迁,一些沿海地区陆续成陆,另一些地区又沦入大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扩大或范围变动等。

4、气候
温度变迁,有过多次反复,由寒转暖,又由暖转寒;湿润状况的变迁,由湿润而逐渐干燥,旱情增加。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各朝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缘文化和区域思想观念。早在先秦时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岭南文化等。中原地区由于对农业的重视而养成重土安迁的观念;东南沿海一带由于耕地有限,重视海外贸易,思想观念开放,西北的绿洲地区因土地限制和地处交通要道,商业发达较早;北方游牧民族由于环境恶劣,不得不以频繁的迁徙和战争来对付环境的压力。中国的区域文化虽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又并存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多元结构。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的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区域文化的相辅相成、渐趋合一。儒、道、佛三教的并行而立,盛唐时的胡汉交融,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及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3、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四、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上下数千年,历史悠悠不绝,不仅包含丰富的内容,覆盖了辽阔的国土,还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现实生活。现在,在整个世界连成一体、世界文化不断交融的新形势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下,我们必须努力建设自己的新文化。既要结合自己的国情,引进一切优秀的、有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善于吸收外来的新鲜的文化成分,更要充分发挥、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自身的传统文化资源,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长期延续,并用其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许多弊病,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健康向上的、积淀深厚的精神文化做保证,并使各国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分享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贡献。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意义,在于充分吸取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有价值思想,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强化对文化环境的热爱和保护,在强调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区域文化的建设与协调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舞台,它已经而且必将在这一舞台上、甚至在整个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⑵ 四大文明为什么中国文明可以延续

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其中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先后遭到外族入侵,中断了古代文明.而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也是这四大文明唯一一个文明未出现断层的一个文明.这究竟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我个人认为是有其内在必然性的,因此便想通过这篇文章将我的想法谈一谈,由于学识有限,难免会有不足之处.希望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给与批评指正.
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其中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先后遭到外族入侵,中断了古代文明.而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也是这四大文明唯一一个文明未出现断层的一个文明.这究竟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我个人认为是有其内在必然性的,与古代中国的地理,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比较安全的地理位置:从历代中国的版图来看,中国周边的地理位置大体是这样的一种布局:东部和南部濒临海洋,西部大部是戈壁和沙漠,人迹罕至,只有北部存在着能够威胁到中原农耕文明的游牧文明,并且由于力量均势,大部分时间处于对峙状态.因此这就为中国文明的长期存在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条件,中华文化也在此逐渐生根、发芽、繁荣.
二、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儒家文化的内敛性: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因此儒家文化也具有内敛性,由此历代中国的国策,大多是属于防御性的,长城的修建其实也是这种国策的体现,由此中国文明便又具备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中国文化的向心力: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有着极为深厚的底蕴,为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自然科学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历代重大科技成就(项目)在世界重大科技中所占比例为:公元前6世纪前为57.4%;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为50%;公元前1世纪到400年为62%;401年到1000年为71%;1001年到1500年为58%.明朝以前的世界重要发明和伟大的科技成就有300多项,其中有175项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并且在汉朝和唐朝分别形成了东亚文化圈和中国文化圈,其覆盖面积包括亚洲大部分,甚至在非洲都曾经发掘出唐朝的器物,这足以说明中国文化的影响范围.因此中国文化在当时具有绝对的强势地位,是整个亚洲的中心,这就使得中国与其周边各国文化交流十分密切,这也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中国遭受外族大面积入侵的可能.
四、中国政治体制的牢固性:中国的封建政治具有早熟性,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子就提出了法家思想,其核心便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接受了这种思想,实行“外儒内法”的政策,君主集大权于一身,他所履行的宗教职责始终为政治统治服务,这就避免了欧亚其他大陆文明中存在的教士和僧人之间、教会和国家之间的巨大分裂.
五、中华民族坚韧的民族性格: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有过辉煌,也有过苦难,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坚韧性格的民族,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保持着坚忍不拔的精神,中国人民都能够从灾难中重新站立,重新建立辉煌的文明.这是中华民族能够延续的一个关键的主观因素.综上所述,便是我对中国文明能够延续的原因的一些看法.我认为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因此中国文明是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属于整个世界,在她的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精华.另外,中国文明的发展轨迹充分证明了一个真理:一个文明只有融入世界,才能升华自己.一个世界的文明,才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文明

⑶ 中国文化为什么能够延续不断的原因中

文化载体的人,华夏文化的载体是华夏族,华夏族不被消灭这个文化就存在,华夏由中原向四方扩张,拓地数千里,人口多,文化还可以,遇到困难,不畏挫折,能从中而起,总结经验教训,又有发展创新,不断向前。

⑷ 中国文化与地理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地理环境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当然,这两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

1、疆域、政区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围,以鸦片战争前的清疆域为极盛。秦汉实行郡县制,唐朝逐渐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朝主要为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清沿袭,基本形式为省-府-县。

2、民族、人口
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族共同缔造中国,中国领土也由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巩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万人口,几经起落,至19世纪中叶达4.3亿。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迁移频繁,移民众多。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发生巨大变化;水道、水系的变迁,如黄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陆变迁,一些沿海地区陆续成陆,另一些地区又沦入大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扩大或范围变动等。

4、气候
温度变迁,有过多次反复,由寒转暖,又由暖转寒;湿润状况的变迁,由湿润而逐渐干燥,旱情增加。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诞生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1、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长期绵延不绝,使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稳定的发展过程。
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同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但不同的是:中国文化的发展从一开始便依托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内部拥有广阔的回旋余地。历史一再表明,当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挥师南下,中原王朝在失去黄河流域时,还可以以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为依托延续着自己的文化。因而在中国历史上,西晋、北宋灭亡,随后还能在东南一隅分别建立了东晋、南宋,并且都延续一百多年。正是因为拥有这种回旋余地较大的空间,使得中国文化不像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古文化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或是被取代而中断了,或是湮灭、消失了。

2、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内生文化, 内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使生息于黄河流域的汉民族率先发展了自己的文化, 随后便不断融合了中国境内其他的地区及民族的文化,中国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契丹、辽、金等最终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了中华文化并融入她的血脉之中, 没有这种融合, 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这种融合力和同化力正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化系统得以保存和延续的先决条件。

3、具有保守性和封闭性
中国文化是在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四周较为封闭的地域里发展起来的。自然障碍将古代中国人与外界隔开,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这样很容易造成一种隔绝机制,阻断了中国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加上内部优越的自然条件,几乎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再加上因早熟的农业文明,周边地区的相对落后,使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国人更不愿主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在中国历史上,虽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大多数朝代基本上都是奉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与外部世界交往较少,到了近代更是采取愈发严重的闭关锁国。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受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各朝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缘文化和区域思想观念。早在先秦时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岭南文化等。中原地区由于对农业的重视而养成重土安迁的观念;东南沿海一带由于耕地有限,重视海外贸易,思想观念开放,西北的绿洲地区因土地限制和地处交通要道,商业发达较早;北方游牧民族由于环境恶劣,不得不以频繁的迁徙和战争来对付环境的压力。中国的区域文化虽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又并存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多元结构。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的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区域文化的相辅相成、渐趋合一。儒、道、佛三教的并行而立,盛唐时的胡汉交融,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及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3、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四、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上下数千年,历史悠悠不绝,不仅包含丰富的内容,覆盖了辽阔的国土,还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现实生活。现在,在整个世界连成一体、世界文化不断交融的新形势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下,我们必须努力建设自己的新文化。既要结合自己的国情,引进一切优秀的、有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善于吸收外来的新鲜的文化成分,更要充分发挥、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自身的传统文化资源,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长期延续,并用其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许多弊病,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健康向上的、积淀深厚的精神文化做保证,并使各国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分享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贡献。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意义,在于充分吸取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有价值思想,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强化对文化环境的热爱和保护,在强调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区域文化的建设与协调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舞台,它已经而且必将在这一舞台上、甚至在整个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⑸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无数的中外学者在研究啊,我作为普通人,认为:
1、强大的中央政权,使遭受外来侵略时能举国抵抗,不致亡国灭种(古代亡国的话往往会被杀绝的,即使到现代了,日本二战时仍然杀)
2、统一的儒家思想,让大家有民族认同感,有凝聚力、团结,至少在国难面前是团结的。每当有国难时,就有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3、气候好,适合居住,我们把能占的地方全占了,不能占的地方就懒得占,比如北方的草原沙漠,不适合农耕。当年康熙与俄国交战,就是觉得北方太冷,才放弃一些土地不想要。
4、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太厉害了,统一的文字,汉字字形稳定,是表意文字,即使发音不一样,也能理解,是重要原因。英语就太蠢了,过百年就发音不一样了,深化成不同语言。
5、修史,崇拜祖先,知识分子们读了24史,你就自发地作为一个天朝子民而自豪,像欧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才几百年,其他的都是传说。印度更惨,历史都没有,以前都没统一过。只好来读中国的历史,来了解自己历史。
6、自古以来,中国够大,人够多,文化发达,很难被灭掉,很少有强敌。就算分裂了,诸侯国也比周边小国强大,而由于大一统思想,各诸侯国都想统一华夏,比如诸葛亮。真正的亡国灭种的强敌有几次:汉的匈奴、南北朝的五胡乱华、唐的土厥、元的蒙古、二战的日本。结局都知道了。五胡乱华时最可怕,差点灭族。后来孝文帝又把少数民族汉化了。蒙古时依靠强大的文化才没被胡化。

⑹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超强的生命延续力,原因有( )A我国处在东南亚相对隔绝的地理

不对。
而是因为中来国传统文化的核源心是一“和”字,求同存异、融汇为一。兼容并蓄、开放包容是其特征。这使得它能不断融合外来文化优势,并最终形成自己的优秀精髓,并为世所用。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固定僵死不变的,相反,它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这才是它优于西方文化、具有持久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⑺ 中国能一直延续至今,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呢

中国能一直延续至今,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呢?中华文化一直没有断层和断代,这是中国一直能够源远流长的首要因素!虽然历史上有少数民族政权征服入驻中原的,但用的文化却没有变!二是向心力,中国历史几千年,无论何时何代,当时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等精英都是以统一全国为目标,所以虽然说中国历史上分分合合,但整体来看合大于分,合是趋势和大势!以合为主的追求,就造成中国历史不会中断,后代修前代的历史,历史的存在反过来又促进了文化等的传承,使得中国文明一直延续下来,传承至今!第一点是地缘优势。中国地处东亚,东面南面都是海,西有青藏高原北有帕米尔高原。其他文明的军队和文化到了新疆就成强弩之末,再也不能前进一步。北方虽然也有游牧民族,也一旦占领过中国,但始终在强大的文化面前败下阵来,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原因,汉字的优势。

第二,不可否认,书同文是中国的以延续的最重要原因。春秋战国400年,汉字的差异已经非常之大。如果没有秦始皇一统天下,现在的中国很大概率会和欧洲一样国家林立。书同文弥补了方言和地域所产生的分离作用,天南地北的人都能用汉字进行交流,汉字或者说汉文化凝聚了人民。历史上鲜卑,柔然,突厥,匈奴,契丹,满洲都用武力撬开了中国大门,却被汉字所代表的汉文化击溃,只有蒙古全身而退。因为我们是东亚唯一的文明,你进来无非两个选择,同化和撤退,从来没有第三条路。

第三,汉字凝聚了人民,那么科举制度的创造稳定国家。科举制度结束了门阀政治,开创了底层文人治天下的时代。当出仕需要老师,那么考试内容成了重点。统治者利用话语权决定什么内容要学习,不利于统治的内容就失去了市场。这是一次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统治者对全国知识分子的一次成功的洗脑,这既是统治者的胜利,也是底层民众的胜利。自此,底层民众也有了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途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代结束了。一些久读诗书却没能出仕的士人代替统治者管理着那些权力够不着的地方,输出统治者制定且符合统治需要的价值观。我国地理位置比较优越,西部是高原,这阻挡了西方强敌,而东南亚国家没有一个是中国对手,不能挑战中国。再次,我国文化同化性强,很多民族可以在武力上征服我们,但是却在文化上被我们征服。再次,我国也比较重视发展军事,中国的谋略不亚于任何国家,军事家不胜枚举,有一定的抵抗外敌的能力。所以我们可以延续几千年。

相对比希腊和印度,后人们通过发掘才明白这个地方还有这样灿烂的文化,古典文明很多,有的亡于游牧民族,有的亡于天灾,无疑我们是幸运的。但是幸运不是我们能存续下来的理由,无疑我们也是努力的。从古至今经历了无数天灾人祸,使中华儿女经历了无数严酷的考验,更加珍惜通过拼搏奋斗牺牲换来并渴望得到的幸福生活与家园。

⑻ 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只有中国延续的原因的地理原因

纵观其他文明抄起源地,地中海将埃及、希腊、罗马串在了一起,他们互相入侵战乱不断。印度洋将中东、非洲、东南亚紧紧相拥,彼此之间至今摩擦不断。唯有中国称得上独此一家,绝无分店。五千年悠悠历史中,绝大部分的时间都与高峻险拔的山脉、一望无际的沙漠、辽阔无比的太平洋相伴。古时航海技术还没有那么发达,基本上没有国家能够跨越辽阔的太平洋,对我国发起进攻,他们的历史文化也很难传播过来。所以在这种与世隔绝的条件下,我国安安静静的发展着自己璀璨的文明。

⑼ 中华文化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过的原因有哪些

1.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蓄并收 2.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标志

⑽ 中国能一直延续至今,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民族是唯一文明从未中断过的民族。其余的三大文明,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无论它们当年有多么辉煌,如今都已被尘封于历史之中。

那么中华文明为何能够延续至今从未中断呢?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从外部原因上看,是由于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大陆性地域、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模式、宗法社会组织结构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

首先,东西向,位于欧亚大陆(世界岛)东端。东为海洋,西为陆地。其次,南北向,位于寒带草原-沙漠与热带丛林之间。

总起来看,中国不是四冲通道,而是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因此,中华文明自诞生起就保持相对独立,很难和其他文明产生密切关系。

正因为如此,中华文化必然会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同时,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也缘于中华民族血缘成分的复杂化,作为汉族前身的华夏族,并不是由单一的部族发展而来,而是在许多部族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多民族文化相融合也是形成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持久的传承性与积极的创新功能

历经千百年,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潜移默化积淀成为国民的普遍心理因素,规范并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如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和为贵”,“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因此和的观念在凝聚中华民族中一直起着伟大的作用,从而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保持了统一和完整。

中华传统文化还能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一部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文化变革与创新的历史。从周人对前人的文化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阐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与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学术总结与融合,都体现了连续性与变革、创新性的统一。

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大卫·查普曼在一次演讲中,总结了中国神话故事的内核:中国民族特征。他在演讲中说:面对同样的洪水,西方人能做的,只有躲在诺亚方舟里,祈求上帝的解救,而中国人则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总之,回首上下5000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发展史,是值得我们所有中国人为之感到自豪的,也希望我们这个唯一仅存的文明古国能够一直继续繁荣昌盛的发展下去。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