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地理之黄土高原的读后感

中国地理之黄土高原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1-02-27 23:49:53

『壹』 一篇1000字左右的中国地理地形观后感

中国大陆上东西走向的山脉较为明显的有三列,由北向南依次为: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大别山;南岭。青藏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咯喇昆仑山也可大致看作东西走向的山脉。

这些山脉阻挡着南来气流的北上和北来气流的南下,对中国南北地理环境有巨大的影响。中国自然地理的三条明显的分界线,实际上就是与三条东西走向的山脉相对应的。其中,南岭为热带与亚热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地理分界线;天山-阴山是暖温带与温带的地理分界线。

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为横断山、六盘山和贺兰山。其中尤以横断山脉中段南北走向的特点最为明显。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自东向西依次排列着大雪山、怒山、玉龙山、高黎贡山,高度都在4000米以上。金沙江谷地、澜沧江谷地和怒江谷地相夹其间,形成了岭谷相间、山险流急的地形。

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脉中,有两列在陆地上,一列在海中。最东面的台湾山脉,向东北方向延伸,连结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千岛群岛-勘察加半岛,形成太平洋西岸的一个边缘弧,因此得名“岛弧山脉”。沿中国海岸排列的沿海山脉,从北向南依次为小兴安岭-长白山-山东丘陵-以武夷山为代表的浙闽丘陵。最西面的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位于中、苏、蒙边境上的阿尔泰山是典型的西北-东南走向山脉。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中国地形上最高一级的阶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面积达23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它雄踞西南,在高原上横卧着一列列雪峰连绵的巨大山脉,自北而南有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唐古拉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

第二级阶梯:越过青藏高原北缘的昆仑山—祁连山和东缘的岷山—邛崃山—横断山一线,地势就迅速下降到海拔1000~2 000米左右,局部地区可在500米以下,这便是第二级阶梯。它的东缘大致以大兴安岭至太行山,经巫山向南至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为界。这里分布着一系列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和盆地,自北而南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秦岭山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

第三级阶梯:翻过大兴安岭至雪峰山一线,向东直到海岸,这里是一片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原,它们可作为第三级阶梯。在这一阶梯里,自北而南分布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以南还有一片广阔的低山丘陵,一般统称为东南丘陵。前者海拔都在200米以下,后者海拔大多在200~500米之间,只有少数山岭可以达到或超过千米。
<从海岸线向东,则是一望无际的碧波万顷、岛屿星罗棋布、水深大都不足200米的浅海大陆架区。也有人把它当作中国地形的第四级阶梯>

中国这种西高东低、面向大洋逐级下降的地形特点,不仅有利于来自东南方向的暖湿海洋气流深入内地,对中国的气候产生深刻而良好的影响,使中国东部平原、丘陵地区能得到充分的降水,尤其是最多的降水期和高温期相一致,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水、热条件;而且也使大陆上的主要河流都向东奔流入海,既易于沟通中国的海陆交通,也便于中国东西地区之间经济贸易的交流;同时,这种阶梯状的地形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河流,使之形成较大的多级落差,从而蕴藏着有利于多级开发的异常巨大的水力资源。

西部多山地,由于远离海岸,与外界联系接触较少,导致经济发展比较滞后;东部地形平坦,则因为靠近太平洋,与周围国家联系密切,经济交流多,时刻与世界经济保持较紧密的联系,经济发展比较快。
西部深处内陆,缺水,毗邻国家也较落后,无法发展较好的对外贸易;东部有充足的太平洋的水,利于经济发展,与周围国家发展对外贸易方便。

『贰』 求一篇中国地理读后感200字就够了

欧洲先进的世界观传入我国后,究竟曾产生多大的影响?我们从《明史》中便能觅得踪迹。《明史·天文志》说:“明神宗时,西洋人利玛窦等入中国,精于天文历算之学,发微阐奥,运算制器,前此未尝有也。兹掇其要论,著于篇而实录所载。”〔(7)〕“掇其要论”,既然是利氏等人的理论,当然包括艾儒略,若将《外纪》卷一之首“五大洲总图界度解”中的观点与《天文志》、《外国传》记载对比,不难发现,主要影响至少可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大地乃圆形球体,踞于天体(宇宙)的中心。《外纪》说:“天体一大圆也,地则圆中一点,定居中心,永不移动。盖唯中心离天最远之处,万重所趋,而地体至重就下,故不得不定居中心。稍有所移,反与天体一边相近,不得为最下处矣……可见天圆地方,乃语其动静之德,非以形论也。地既圆形,则无处非中,所谓东西南北之分,不过就人所居立名。”对此,《天文志》汲取并发挥说:“楚词言: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浑天家言:天包地如卵裹黄,则天有九重,地为浑圆,古人已言之矣。西洋人之说,即不背于古而有验于天,故表出之。”艾氏承认地理大发现所取得的成就,宣传大地是球形这是进步的,但终没有跳出宗教神学的束缚,鼓吹在天体中,地球“定居中心,永不移动”,对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1543)和他的同胞、意大利著名天文学家布鲁诺所宣布的太阳系及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科学理论(1581)讳莫如深,暴露出他世界观的局限性,故未能引导我国学者科学地认识太阳系。
其二,世界分为五大洲。《明史·外国传》说:“意大利亚,居大西洋中,自古不通中国。万历时其国人利玛窦至京师为《万国全图》,言天下有五大洲。第一曰亚细亚洲,凡百余国而中国居其一;第二曰欧罗巴洲,中凡七十余国而意大里亚居其一;第三曰利未亚洲,亦百余国;第四曰亚墨利加洲,地更大,以境土相连分为南北二洲;最后得墨瓦泥加洲,为第五。”自古以来,我国传统文化一直认为天下分九洲。故世界分为五大洲的新颖观点,对明末清初知识分子产生较大影响,如吴承恩在他的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中说:“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具芦洲。”在谈到猴王寻师时说:“忽行西洋大海,他想海外必有神仙,独自个依前作筏,又飘过西海,直到西牛贺洲地界。”〔(8)〕吴承恩将世界分为东西南北四大洲,各洲之间都有大海相隔,去西牛贺洲要漂西洋大海,显然吸收了明代中西海上往来及世界地理知识的营养,从而构思创造了神话小说中的四大部洲。

『叁』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 500字 ,急!要原创的

我饶有兴趣地读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这是一本是关于中国的地理的地理、科学杂志。我被这本书中的自然景观和许多的地理知识所吸引其中有写梯田、冰川、千岛湖、雪山、各种颜色的湖、新疆的红土、各个民族的文化等。 其中让我印象很深的就是2011.9第611期的“特别策划 世界下水道埋藏在地下的城市实力”。 这个篇章从巴黎讲起。在完备的下水道系统建立之前巴黎野参饱受内涝、肮脏与恶臭的困扰。直到一场瘟疫后拿破仑三世才注意到了下水道的建设。此外全世界罕见的“城市下水道博物馆”也横空出世。中国的直径1米左右的下水道与之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啊 日本的巨大的下水道工程江户川工程。尽管东京的台风、暴雨平凡地势低洼可是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街上的一层薄薄的水河水的流位也不温不火。书上写“这哪里是下水道实际上我正身处于一座巨大的殿堂中面积有一个半主球场那么大高度则有几十层楼那么高即使根巨大的混凝土立柱如通天巨塔巍然耸立„„” 而中国的下水道落后于城市的发展。中国的下水道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夏季在一场场暴雨的洗礼下武汉、杭州、北京相继变成了“水城”。 其实消失的湖泊才是真正的原因——没有地方去水依然会泛滥。为了城市的建设人们往往会填湖现在的武汉的主城区的水面面积与上世纪50年代的武汉主城区的水面面积相比缩减了一般多。 我认为应该多挖出一些湖收集雨水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合理设计借鉴古人及其他的国家的方法保护环境人一定要与自然相协调才能使自然灾害对人们的损失降到最低。 通过阅读《中国国家地理》我懂得了许多地理的知识学到了徐霞客和各位探险者不断探索的精神。保护环境与自然相协调。

『肆』 七年级地理中国读后感三篇

地理中国观后感(一) 肖文浩 大自然是美妙的,它之所以美妙,是因为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的贡献,是大自然的功劳。使一个个生态系统得以维持。昨天我看了一期关于冰川的《地理中国》节目。 冰川这个名字大家一听就很熟悉,顾名思义——冰川就是用冰汇集成的河川,它带给了河西走廊了一笔巨大的财富。我国在研究这方面时,是在1958年开始的,人们克服了一切困难在祁连山这个地方建起了第一座冰川研究基地,在那不足1公里有一条透明梦柯冰川,是专家研究对象。这座冰川,有十分典型的冰川特点和地貌。为我国研究冰川动力学和极大陆型气候有着重要意义。但生活条件不足,被迫放弃了。 但时隔46年后,我国冰川学家重新杀了回来,一切条件都具备,研究工作开始进行了。来到他的末端,专家们发现冰川已融化了许多。经过专家分析,从1958年一直到七十年代末,约20年时间里,他呀就消融了不到50米,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大约20年里,他就消融了100米,然后从九十年代末到现在,十几年时间里退缩了100米,这意味着从五十年代末开始,冰川融化速度逐渐加快。从二十年变为十年,透明梦柯冰川每退缩100米,融化的时间就越来越短。在这样的融化作用下,透明梦柯的末端,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出水口。在夏季,出水口里的水充满着,不断的为下游提供水源。 在下游,水一直保持着固定状态,为河西走廊地区人们支撑着经济和作物的来源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代表大自然的杰作,我们应尽力保护。 作者:肖文浩 地理中国观后感(二) 在看了《地理。中国》后,了解了火山。 讲的是地理学家卢老师带领地理小组探究涠洲岛的事。在探究中困难重重。 当我看到"在斜阳岛的海岸,到处是悬崖峭壁,探究小组……其中还有一位女性"时,我钦佩不已,想着:悬崖下面是一望无尽的大海,若稍不留神或有恐高症,就一定会掉下大海。还有,一位女性竟然也有勇气来
攀悬崖,一路一定困难重重,天下有几个女性能有这样的胆量与勇气,太令人钦佩了。 当我看到"这是火山灰,是由火山喷发落到地面形成,在涠洲岛距离不远的地方,有一……一幅千年的涠洲岛最大的火山口出现在眼前"时,我太佩服卢老师了,佩服卢老师的胆量和智慧了,竟然利用一丝丝平常人无法发现的线索,根据一点线索可推理出涠洲岛旁的斜阳岛的中心是一个火山口,()更令人我不能相信的事是在涠洲岛这个小岛竟有两个小火山口,一个大火山口,而且最大的火山口竟然是现在平静的整个南湾。这样一个答案令人出乎意料。没想到这么个小岛还有这么多秘密。 也许千年以前的地球会更难以想象,以后要多了解地理知识
地理中国观后感(一)
通过观看《地理·中国》,是我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培养了我的学习兴趣,更加坚定了我成为祖国建设有用之栋梁才的理想信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特别是到了近代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往往把自己摆在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他讲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
事实上,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 理解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
二、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恩格斯认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强,是因为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是人类力量的源泉,也是人与其他生物最本质的差别。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只是注意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近的后果,而对较远的后果缺乏认识;等到这种较远的后果经过积累而变得相当严重时才引起关注,最终造成巨大损失,甚至难以治理和挽回。这个问题在近代社会已经暴露,欧亚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就是如此。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富有远见的关注,告诫人们要学会预见和控制生产行为干预自然所引起的较远的后果。联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重温恩格斯的教诲和告诫,人们应当有所启示和感悟。
三、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浪费,大量的野生动物被猎杀……头顶的天空不像以前那么蔚蓝了,脚下也再不是一方净土了。水龙头里那清澈的水再流多久就会干?多少濒临灭绝的动物朋友还正在挣扎?人类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自然妈妈她太慷慨了!我们习惯了索取,一旦这位慷慨的妈妈无法提供给我们生活的资源,或者我们的行为激怒了她,她要给我们颜色瞧瞧!那我们的下场只有是灭亡!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人类的生存须要依赖自然,我们是否该给她多一点关心,爱护呢?我们和自然必须平等对待,必须和自然结成一体! 马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说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个比方,我们砍一棵树就栽一棵树。要尽我们一切力量来补偿以前的过失。善待身边的一草一木,不伤害我们的好朋友—动物……
有人说“人类创造和发现科学,最终毁于科学”!这句话说的也不无道理,想一想,我们天天想者要怎么来更好的利用自然,拿自然来做实验,这样是生活的好了,那——咱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呢?
要想长久地生存在这美丽的地球,就得和身边的朋友打好关系,以前欠别人的,要赶紧还一还。而这种事情光靠一人是绝对不够的,这是你我的责任。最后,还是记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题吧: “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观《地理中国——武陵源之“幽潭魅影”》有感
——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1210班江雨萱
今年暑假,屈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任务,就是看《地理中国》。一开始认为老师布置看的东西都没什么好看的,只是与学习有关而已。就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看了一次。不过,事实并不如此。它并不像我想得那么死板而很有趣。一次便让我爱上了这个节目 在科考队员的带领下,我领略了神秘的幻彩奇湖;欣赏了美丽的沙漠的绿洲;了解了奇幻的湖底森林;神游了神奇的天神南北,一处处胜景都让我难以忘怀,这不只是地理的解说,它更是一本网络全书,有许多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
最令我难忘的是《地理中国——武陵源之“幽潭魅影”》了,它一共分为两集。其实,所谓的“幽潭魅影”,就是指生活在溶洞中的大鲵——娃娃鱼,又名人鱼、孩儿鱼、狗鱼、啼鱼、腊狗等,它和恐龙同时繁盛于3亿5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泥盘纪时期,被誉为“游动的活化石”,是世界级濒危两栖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在上集中,我跟随着科考队员,了解了王国兴的大鲵养殖基地,王国兴被尊称为“中国娃娃鱼之父”。他进行了人工养殖,目前数量已经达到了400多条。科考队员对养殖基地进行了检查,包括水中矿物质含量、温度、光照。随后,科考队员对泉河进行了科学考察,这可是大鲵野外生存基地。 在下集中,王国兴突然告诉记者,说珍藏有一条完整的长达3.5米的娃娃鱼化石,科考队员对此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至今还没有见到过这么长的娃娃鱼。他们走进大鲵生物科技馆,想要探求问题的真相。在这里,他们了解了无脊椎两栖动物的知识,并查到大鲵和蝾螈中的其它动物生活习性及骨骼化石的区别。蝾螈类的动物,骨骼并不是完全相接,可是,王国兴的这尊化石骨骼是相连接的,而且,颧骨有细微的不同,所以判定,这并不是娃娃鱼的化石。 在考察期间,科考队员在大鲵生物馆里,还听见了导游介绍说仿真娃娃鱼的叫声和娃娃相似,而并不是因为娃娃鱼长得像娃娃而得名的。仿真娃娃鱼的叫声,引起了科考队员的疑问,这真的是娃娃鱼的叫声吗?它和婴儿的叫声区别?通过娃娃鱼叫声和婴儿哭声的频谱图对比,发现现实并非如此,两者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看似柔弱,行动迟缓,穿越上亿年时光的动物,见证了地球的沧桑巨变,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异,是什么使大鲵不受伤害?是什么使大鲵停滞变异的呢?科学家又对此展开了系列
的调查,在确保大鲵不受伤害的情况下,科学家找到了一块塑料当武器,戳了几下大鲵的背,发现大鲵背上会分泌出一种白色的粘液,来导致袭击者行动变慢!大鲵的保护色与它生活的环境色融为一体,也为大鲵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经过第第四世纪冰川时,因为大鲵的新陈代谢十分慢,可以两到三年不进食,这也对大鲵的生存非常有利!
看完这集后,我感触很深,大鲵这种和恐龙同时代的繁盛的动物,能延续至今,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可是,随着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对大鲵的伤害,导致大鲵数量锐减,被列为濒危动物。多么希望世间的人能够有意识地环保一些,节约一些,为这些珍稀的动物创造一个舒适美好的生存环境!
我对科考队员的求真意识与求真精神也十分钦佩!对他们那种不道听途说,不人云亦云的做法非常欣赏,每个问题的背后都是已科考为证据的实事求是。特别是在科考的途中,还差点发生意外,我们要向科考人员学习。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努力一点就可以让世界跟美好!

『伍』 读中国地理常识读后感600字

《中国地理常识读后感》
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并不多的文韬与武略兼具的乱世英雄,曹操于赤壁之战前夕的小胜后意气风发,写了一首极具帝王之气的《短歌行》,其中第四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此处的杜康指的便是酒,据传,杜康乃中国远古时期一位君主,他偶然之中从发酵了的剩饭里发现了一种异常甘美可口的液体,经反复推敲试验后逐步形成了最早的酿酒工艺,故后人把他尊为酒之始祖,也便把杜康当作了酒的代名词,今天的河南洛阳东南部的汝阳有杜康一村,据说便是杜康当年酿酒的所在地。
中国博大精深、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佐证似乎不需要花太大功夫信手拈来便有,酒便是其中与寻常百姓联系甚密的一个。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第三期有一个主题报道——《酒的中国地理》,主题就是关于中国酿酒工艺之现状,从云贵高原的茅台到四川盆地的泸州老窖再到江南水乡的绍兴花雕,其调查报道范围之广、专业背景知识之翔实,使好酒之徒如我无比艳羡作者工作同时尚可尝遍大江南北好酒之于,更加深刻感受了“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好酒的年代愈为久远,酒香亦更为香醇,忽而想起了许久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叫做“岁月如酒,寂寞如歌”,说人的感情就像一坛封存于地下的好酒,在泥土之下呆上足够长的孤寂岁月,经历过时间和空间的打磨,吸取了天地日月精华之后再打开的时候,酒香四溢沁人心脾,说的便是纯真的感情还是应该放在心底,只有自己知道,纵然孤单,但是永久给自己留了一份回忆和守候。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原因大概就在于水土的气质配上自然气候的状态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通过影响人的生理进而影响了人的心理,最终培育出了一方人的性情与格局,因而北方人高大魁梧而多彪悍,南方人婉约精致而多细腻,然而这皆是表象差别,论实质,哪里的人都是一样,古今中外之人性特点概有其延续性与通用性,至于其显现出千变万化的特征,大抵是因为特殊时期特殊文化影响下的具体表征而已。酒,亦是如此。中国幅员辽阔的地理范围以及复杂多变的气候为酿酒方式以及理念的多变提供了自然的可能,酿酒是一门及其复杂的工艺,莫说如我一般的门外汉,就算靠酿酒为生的老师傅,只知按师傅传下来的步骤和经验去做,至于具体每一步做有很详细的介绍。

『陆』 中国地理读后感

手机打字慢,先问清楚你。你是什么层次的学生。具体是什么课程。我地理学的还行,真的想帮你

『柒』 写给孩子的中国地理读后感700字

写给孩子的中国地理读后感700字

《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由陈卫平老师领衔编写,给我们呈现一场不一样的地理视觉盛宴,让我们感受不一样的中国地理。

这套书包括《天府之国》、《洞庭南北》、《千里中原》、《黄土高原》、《祁连内外》、《云贵山中》、《岭南天地》、《东南丘陵》、《江淮水乡》、《白山黑水》、《内蒙古高原》、《天山南北》、《世界屋脊》、《海上明珠》共计十四册。把我国按照14个自然区界分别做了详细的介绍,在每一册的正文前面,作者都会简单的介绍中国的地势、并对中国的疆域、地形、气候、水系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做了简单的说明。

编者在介绍南海的云时,则用了“如果你以为这里的云朵颜色很简单,只有一件可怜巴巴的白衬衫,那你就弄错了。南海的云姑娘都喜欢打扮,常常在清晨和傍晚换上的鲜艳的红、黄色衣衫,比赛谁最美,谁的衣服最漂亮。”不仅给我带来了欣赏散文诗般的美感,而且激发了孩子无穷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脚步去丈量祖国每一寸土地,用心去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千姿百态。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美丽的祖国,是那样的辽阔;那些拥有不同名字的地方是那么的唯一。大地是充满生机,一变再变的。随着人类的迁徙,环境的变化,大地景观也在继续变化。如果我们想让他们保持着这样的风采,就得学会去保护它们!

『捌』 读贾平凹的《黄土高原》有感

黄土高原在我国北方大地上,这是一片被身后黄土覆盖的地区。黄土高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据长城。在这片土地上黄土厚度一般超过100米。并有很多黄土地形景观,比如: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这些景物的出现同时存有黄土高原的危害。
黄土高原地面破碎,沟壑多,平地少,斜坡多,沟谷的两侧常出现直立的陡崖。在这种地形条件下,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水土流失带走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水土流失使购股增多,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这不只是黄土高原的危害,同时黄河下游也因而有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都造成巨大困难。
为什么黄土高原会出现这种危害,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人类,个破坏王。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历史上,黄土高原曾经植物繁茂,沟壑稀少。,后来,植物被人类破坏,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如今的千沟万壑景观,就在这中长期条件下造成的,这还不都归功于人类。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有么一天,不仅耕地没有,就连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那里。在经受人类的破坏后,很难恢复。黄土高原农垦历史悠久。现在,又随着黄土高原的人口增加,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日益增长。
黄土高原现在不只是水土流失严重,有暴风雨时,只会发生洪灾害,还会引起泥沙流。滑坡塌陷等灾难。农田住房,道路经常受到破坏。又经常遭受旱灾。只能种些抗旱的作物,如:高粱谷子等。有时,农民饮用水供应都有困难。
救一救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用你们的手在黄土高原上载棵树吧!让我一起为黄土高原的环境做一份贡献,呼吁人类保护黄土高原的环境。

『玖』 中国地貌的黄土高原介绍

黄土高原的黄土,在早更新世堆积的,即所谓午城黄土,只在某些塬区,如隰县的午城、陕北的洛川等地,有所出现。分布在广大的黄土塬、梁、峁地区的是中更新世的离石黄土(见离石县)和晚更新世的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含有若干红色条带,即褐色型古土壤层,又称红色黄土,厚度很大,分布很广,覆盖在岩石山地之间的各种地形上,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马兰黄土颜色灰黄,质地松软,厚度不大,却罩盖在所有塬、梁、峁上面,并散布在一些石质山地的坡麓、甚至山顶上。
关于中国黄土的成因,尚属有争论的问题。由于黄土分布地域很广,不同地区的黄土,其物质来源,搬运运力,堆积环境,理应不尽相同。对黄土高原的黄土,多数人认为其物质来源于西北广大的沙漠地区,运送动力是风,堆积环境是有流水作用的。其理由是:
① 黄土高原的黄土覆盖层的分布高度,其变化趋势取决于下伏古地形面的总倾斜方向,海拔可从1800~2000米下降到400~500米,沿途随分水岭与河谷的高低,忽起忽落,并非一平整的倾斜面。黄土在石质山地坡麓上的覆盖高度,断续相连,隐约有一条所谓“黄土线”,但是黄土线的高度,西端的高于东端,西坡的高于东坡,北坡的高于南坡;黄土线并非黄土分布的上限,在它以上的山坡,甚至接近海拔3000米的吕梁山山顶,仍出现片状黄土。
②黄土堆积厚度的地域变化,其趋势是从西北向东南,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呈条带状分布。六盘山与吕梁山之间的渭河北山以北的董志塬与洛川塬一带,黄土最大厚度达到180~200米。
③黄土颗粒成分,相当均一,粒径小于0.1毫米的粉砂与粘土平均可占98.7%;而且自西北向东南,粗粉砂(粒径0.1~0.05毫米)逐渐减少,粘土(粒径小于0.005毫米)逐渐增多。黄土的矿物成分,轻矿物(比重小于2.90)含量一般可占矿物总量的90~96%,其中以石英和长石含量占绝对优势,表明各地黄土在矿物种类上及其含量分配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④厚度最大的中更新世离石黄土,普遍夹有七、八层至十多层古土壤层,古土壤层产状多向现代的干支河谷和较大沟谷作相向的弯曲或倾斜。古土壤层是黄土堆积间歇时期的古地面,其起伏与今天地面形态大体相似。
⑤黄土高原的岩石山岭之间,在六盘山以西堆积了甘肃群,以东堆积三趾马红土,它们都经过上新世晚期与早更新世初期的强烈的流水割切,其所形成的古地面起伏,很大程度上控制了黄土堆积期间及其以后的谷间地的塬、梁、峁与干支河谷、较大河谷的形态。黄土多次的堆积,只能缓和岭谷之间的地势高差,填满了一些较小的沟谷,较大的水系没有遭到严重的打乱,流水作用只有时强时弱的变化,始终并未中断。
黄土的沟谷发育过程,反映流水侵蚀作用在时间上的变化。现代的干沟沟谷绝大多数孕育于中更新世黄土沟谷中,两者的谷形差不多是叠套的。现人为数众多的冲沟沟谷几全是马兰黄土堆积以后形成的,在人类历史时期,特别在农业兴起以来,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土地,破坏了原先的植被与土壤,造成现代加速侵蚀,即快速的大量的水土流失。
喀斯特(岩溶)地貌 中国碳酸盐岩分布很广,但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完美的是在西南地区,即广西、贵州、云南和川东、鄂西、湘西一带,因为这些地区在相当长的地质时期处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之下。
广西过去和现在都属热带型气候,碳酸盐岩分布很广,而且多属厚层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喀斯特地貌非常发育,大致可分四种类型:一是峰丛,山体巨大,顶部为分割的峰林,基部彼此接联,相对高度可达500~600米,峰丛之间有溶蚀洼地、漏斗、落水洞等。二是峰林,形状如圆柱或锥体,溶洞极为发育,有“无山不洞”之称,如桂林的七星岩、芦笛岩等,溶洞长达数公里,高有数十米。三是孤峰,即分散的、孤立的峰林,相对高度一般在50~100米。孤峰之间,地表有串珠状的落水洞,地下常有暗河。四是残丘,丘体低矮,星散在喀斯特平原与谷地上。这四种类型反映喀斯特发育从不成熟到更成熟的不同阶段。
黔中、黔南和滇东高原上,碳酸盐岩分布面积与厚度亦都较大。这些地区目前属亚热带型气候,在高原面未抬升的新第三纪时则为热带型气候,喀斯特地貌是当时气候条件下发育起来的。一般情况:在海拔2000米或2000米以上的高原面上主要是溶蚀小洼地、漏斗和落水洞等以及散布其间的一些低矮的峰林和石林,石林分布于路南、宜良、东川、弥勒、罗平一带,其中以路南石林最著名。在海拔1000~1500米的地面上,则以大型溶蚀洼地、矮小的丘陵或石林为特征,大型洼地中有许多落水洞和漏斗,它们成连串分布,其地下往往是暗河。贵州南部向广西盆地降落的斜坡地带,地下水运动以垂直方向为主,高大的峰丛往往伴以深陷的圆洼地,地表河流多半转入地下。
黔北、鄂西、川东、湘西一带,碳酸盐岩分布亦广泛,但多属复杂的褶皱构造,地表出露的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成条带分布,因而较前述地区的喀斯特发育较弱。然而,在靠近长江、乌江地带,由于地面向河谷倾斜,地下水垂直循环旺盛,所以溶蚀洼地、漏斗、落水洞等的密度和深度都很大,水流往往从出水洞注入河流〔见中国的喀斯特(岩溶)〕。
海岸地貌 中国海岸类型,根据海洋所接触的陆地形态,可以概括为平原海岸与山地丘陵海岸。此外,还有生物海岸(见中国的海岸)。
杭州湾以北的平原海岸从第四纪以来都是沉降的,山东、辽东半岛及杭州湾以南的山地丘陵海岸都是上升的。平原海岸下降的幅度,根据海岸带的第四系厚度,一般变化于300~400米到500~600米。山地丘陵海岸上升的数字,比较难以确定,估计最大上升幅度总在200米以上。即第四纪以来,由陆地构造变动而产生的海岸升降最大幅度至少有800米。 由冰期与间冰期交替所引起的海面变动,就世界范围而论,也不过一百数十米。所以整个第四纪的海岸带的水平移动范围,仍然取决于构造升降运动。然而就全新世的海岸带变化而论,冰后期海面的回升幅度就具有重大的作用,因为,如以最近一次冰期的最盛时间起算,冰后期也只有2万年左右。即使外在构造变动很活跃的海岸带,升降幅度亦很有限。现代海岸轮廓大体上处在距今前6000年左右以来较稳定的高海面与陆地的接触界上。正因如此,山地丘陵海岸,由于海面上升大于陆地上升,海水侵入,造成岬湾相间的海岸线;平原海岸,由于陆地下降敌不过河流输出大量泥沙的填充,使海岸线仍然向海伸展(见中国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
中国岛屿,按其成因可归为三类:一类是与大陆或大陆架的地质构造直接有关系的基岩岛,除台湾岛和海南岛以外,还有若干面积较小的群岛,如渤海海峡中的庙岛群岛,由30多座岛屿组成;浙江东南海岸外的舟山群岛,由1339座岛屿组成;珠江口外的大万山群岛(见珠江口外群岛),由150多座岛屿组成;台湾海峡的澎湖列岛由64座岛屿组成;以及台湾岛东北海岸外的钓鱼岛列岛,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和南小岛、北小岛等组成。

『拾』 中国地理世界地埋读后感

给你几点提示哈。
第一,感叹世界丰富多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第二,专写中国属与世界的关系: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需要中国。
第三,就是地理专业上面的东西了,地理科学的主要特点:区域性。中国地理有哪些特殊性之类的。
第四,你要是能讨论几大物质循环系统,几个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证明你地理学到家了。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