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分区复习教学案
❶ 如何把握地理复习课教学重点
一、统揽全局、突起重点 地理科的考试以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内容为主,高中地理知识的核心 应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譬如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的核心是人类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形状、质量、 自转与公转运动所带来的昼夜更替、地方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正 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尤其是地球运动带来 的自然现象更是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至于诸如 恒星与星云、彗星、流星等恐难进入核心之列。从近年“文科综合能 力测试”的试卷中可以看出,第一单元中的日照图判断,昼夜长短的 判别,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区时与日期的计算等一些与人类生活、生产有关的问题一直是高考命题专家们眷恋的情结。初中地理知识的 核心应以“常识性”为标准来衡量。譬如中国地理中,基本的国情与 区域差异,尤其是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地理区域差异、东部沿海 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宏观差异应属于 “常识性”知识,这里也应包括具有“全国意义”的大地形区(如主 要山脉、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主要丘陵)、大江大河(长 江、黄河、珠江、海河、松花江、淮河、塔里木河、京杭大运河等)、 大城市(我国首都、我国最大城市、东部沿海开放港口城市、长江沿 岸主要城市、陇海——兰新沿线的主要城市等)等的空间位置及主要 特征,而小范围的省区内的地理环境特征差异,似不宜列为核心。在 世界地理中,应该主要掌握有“世界意义”的常识性知识,如世界气 候类型的复杂多样,但由于温带的大陆东西两岸为人类分布的密集地, 因而大陆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地中海气候、大陆东岸的温带季风 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无疑应当重点掌握。 二、紧扣图表,注重分析应用能力的培养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 的地理事物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 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 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三年的高考文 科综合测试中运用了大量的地图和图表,其中有地理学科的综合用图, 也有政治、历史、地理学科交叉综合题用图。试题把地图和图表作为 表达和联系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 在地理应考中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比例 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 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 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 表。在复习时应注意运用图导法建立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结构,运用图 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选择题进行迁移突破,化难为易; 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 原理。平时复习中,首先要认真地读好书及配套图册中的每幅图表, 弄清图表的基本构成要素及绘制方法、图表所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特征 是什么、此类图表还可以表现哪些其他的地理要素以及此类图表的一 三、关注热点,拓宽视野“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文科综合能 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 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所 谓热点问题,即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自然、环保等问题。 我们要把握热点就要增加阅读量,平时注意阅读如《半月谈内部版》、 《人民日报》等报刊,同时随时查阅地图,搞清事件发生的地点,在 读、听、看中思考,在思考中读、听、看,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四、强化训练,模似实战 练习的类型可以是单元练习,也可以是阶段练习,当然也可以是综合 练习。练习内容应该具有鲜明的选择性,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学习内容选择那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综合能力方面的内容,选择 那些易错而又确属重点的知识考点、学科交叉点和渗透点。地理学科 的训练尤其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要学会把地理科学的基本 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达到地理知 识的巩固积累,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厚积薄发”。要注重平时的单 元与阶段性测试,地理学科的练习量远没有其他的数、理、化、外等 学科大,也没有必要进行所谓的大运动量、高难度的训练,故平时练 习应慎重选择。但在练习了一定的习题量后,要对过去的错题进行过 关,做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在做练习时切忌仅仅满足于知识答案, 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融汇贯通。考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一定量的素材 后,才能对问题分析得深入透彻,做得准确。
❷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
1.我国的地形特点是?
种类齐全,复杂多样
2.我国治理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是?
黄土高原
3.我国西北地区的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致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不会
4.黄河冲击成的两个平原_、_被称为“塞上江南”
宁夏平原、华北平原
5.我国地形西部多以_、_和_为主,东部则以_和_为主。我国承德山庄很闻名重要原因是?
山地、高原和盆地
平原和丘陵
不会
6.地球上的水,_%是海洋水,而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_%。地球上的水资源,绝大部分为?其余大部分为?
97%
2.5%
两极和高山的冰川
深层地下水
7.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和?,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_%。长江和黄河共同流经的省区是?
江河湖泊水
浅层地下水
0.3%
8.我国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很多自然地理的分界线,大致于_mm年等降水量线和一月_·C等温线一致,又是我国干湿地区_和_的分界线,温度带_和_的分界线,河流_和_的分水线。
800
0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不会
9.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有大小支流_多条,通航河道_条,干支流通航里程达_Km,占全国内核通航里程的?,货运量的_%。
不会
10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交通枢纽有不同的类型,有的是?交通枢纽,如?;有的是?交通枢纽,如?。
铁路运输
单一:铁路枢纽
综合:铁路——航运枢纽
❸ 求八年级下册地理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七章:
1、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一个包括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沿海开放城市(广州)、经济开放区(整个珠江三角洲)在内的多层次的开放体系。
2、 利用这里的优越条件,珠江三角洲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的投资(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是港澳地区),成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紧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方法和最新工商科技信息,创办了一大批加工制造企业,发展外向型的经济。
4、 珠江三角洲生产的产品,主要是通过港澳贸易渠道,出口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赚取了大量的外汇。至20世纪末,这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5、 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以“前店后厂”为基本模式。香港利用海外贸易窗口优势,进行市场推广和对外销售,扮演“店”的角色。珠江三角洲地区则利用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进行产品的加工、制造和装配,扮演“厂”的角色。
6、 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这些非农产业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还吸纳了数百万外地劳动力。
7、 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迁入,珠江三角洲有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改变为工业、交通和城市建设用地,这些非农用地与尚存的农业用地相邻,形成了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农业用地交错分布的独特土地利用景观。
8、 西双版纳是除海南省之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块根、残忍的绞杀植物、气势磅礴“独木成林”等都是雨林特有的景观。
9、 西双版纳生活着上千种动物,其中有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人们形象地把这里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10、西双版纳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
11、长期以来,西双版纳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家和云南省有关政策的鼓励下,西双版纳凭借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使旅游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第八章:
1、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2、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3、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气候较为干旱,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旱涝灾害是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4、在黄土高原要想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5、长江沿江地带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带状”区域,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为本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
6、长江沿江地带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构成了一个英文字母“H”的格局,是承东启西的纽带。
7、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而且工业基础雄厚,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之一。通过众多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这些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南北辐射,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
8、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中下游地区城镇密集,上游地区城市较少,其中,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这四个特大城市的基础上,分别形成了以它们为中心的四个城市群。
9、长江沿岸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目前,自东向西已经形成了四大工业基地。钢铁、石油化工、汽车、轻纺等工业基地沿江分布,构成了我国东西绵延的“工业走廊”的雏形。
10、在长江沿江地带大规模的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洪涝灾害(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水污染和酸雨。
11、酸雨可导致水体、土壤酸化,对植物、建筑物造成腐蚀性危害,华中酸雨区是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西南酸雨区是第二严重的酸雨区,华东酸雨区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第九章:
1、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一个区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同时还要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
2、人口众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世界,我国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在世界中求发展
❹ 中国地理教程怎么复习
现在我一复同学急需中国地理教程这制本书,还没有买到,网上也没货了。 你是考研吗?复习当然要根据考纲,如果没有考纲就找找人家本科的考试重点和试卷,最好能联系导师打听一下考试重点,然后就是找历年的真题,把过去的题都弄懂,然后重点儿差不多你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