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理特征成因
① 中国三大自然地理区的形成原因及主要特点是什么
主要形成原因有气候和地貌,其次也不能忽略人的作用,即社会因素。
至于主要特点建议看看《中国自然区划概要》或《综合自然地理学》等书籍
② 请你从地理角度分析一下中国的的地形及气候特点及早期形成落的原因
中国地形特点复:地势西高东制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大。
中国气候特征:季风气候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泛;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受地形和气候影响,中国早期聚落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原。
③ 中国西部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1、地貌特征
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川西滇西山地自北而南的走向清晰地反映了山脊线、高原面和谷地海拔沿同一方向递降的特点。地势起伏之大也为其他各区所罕见,最大高差相差近7500m。
(1)宏观地貌格局深受大地构造制约。构造背景对西南区地貌格局的决定性作用是导致其多山地、高原,平原面积狭小。
(2)岩石性质强烈影响地貌发育,喀斯特地貌、红色丘陵广泛分布。喀斯特地貌在西南区的分布极其普遍。较为集中的数滇东地区、贵州、四川盆地南缘和广西。
(3)流水的深切割塑造了独特的峡谷地貌。西南区在我国以多深而长的峡谷著称。川西、滇西山地,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大河及其支流的纵向构造谷地,大多以峡谷占优势。重庆市东部切穿巫山形成了著名的三峡。
(4)冰川作用对西部高原山地地貌影响巨大。
(5)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西南区的许多山地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十分发育。
复杂多样气候
北回归线横穿云南南部和广西中部,西南区大部分处于副热带高压带范围。高原季风、东亚季风和西南季风都是西南区重要的水汽来源。云贵高原的隆起使云贵与四川盆地间出现了热量南北倒置现象。秦巴山地阻碍北方冷空气南下,使西南区少受寒潮影响。由于多山的环境和大气环流的影响,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区域气候。从南至北大致可分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以及高原温带、高原严寒带等。
水资源
西南区降水丰富,河流湖泊众多,地表水较为丰富。河流分属黄河、长江、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元江和珠江七大水系。大河多为过境河,且其中不乏国际河流。长江、珠江两水系共占全西南面积的81.28%,居于主导地位。
大部分河流雨水补给比重超过年径流量的70%。地下水补给率以云贵高原诸河最高,一般占30%,横断山地和四川盆地诸河分别为20%和10%。冰雪融水补给只限于横断山地各河流。
年径流总量为8 237×108 m3,占全国年径流量的30.38%。径流年内分配夏季一般占40%~60%,秋季25%~40%,春季10%~20%,冬季8%~12%。径流丰枯悬殊,季节分配与降水量一样不均匀,年际变化也较大。
主要湖泊集中分布于滇中和滇西,即金沙江、南盘江、元江分水岭地区和横断山地东侧。多为断陷湖,水位季节变化明显。本区湖泊都是外流湖、淡水湖,但人为因素如修渠排干、引水灌溉、发电、城镇供水、围垦、工业废水污染等,对湖泊的演变影响至深。
西南区水能资源极为丰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9亿千瓦,占全国的43%,可开发水能资源1.92亿千瓦,占全国可开发量的51%。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较好。
④ 中国西部地理特征及形成原因
地形抄险要,交通闭塞,对外袭交往困难 西部地区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千沟万壑的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以及连片的沙漠和石砾地区,地形非常险要,交通十分闭塞,这也是西部地区开发的严重障碍。解放以来,西部地区交通建设有了很大的进展。据1997年统计,西部地区共有铁路20877km,但平均密度仅为0
⑤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气候特点及成因
南方地区:终年温和湿润.成因:位于低纬度地区,全年的温度较高,且沿海,多降水专.所以形成了这种气候特点.
北方地属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成因:位于中纬度地区,因此冬季的气温较低又因为大部分在内陆再加上干燥而寒冷的冬季风.所以形成了这种气候特点.
西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成因: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含水汽的暖湿气流无法到达,再加上周围有高大的山脉的阻隔,所以形成了这种气候特点.
青藏地区:四季如冬.成因:海拔太高,因此气温太低,再加上山脉对夏季风的阻碍作用.所以形成了这种气候特点.
⑥ 中国的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还有形成原因。
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最突出的是:
1)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季风环流使东亚大气运行发生明显改变,也大大改变了气候要素的组合形式与分布规律。季风的强弱和影响的范围,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风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对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差异以及东部季风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风的控制。我国亚热带有着广阔的面积,从南到北跨纬度12°之多,我国的亚热带植物在世界同类植物中所占面积也最大。广大亚热带地区不像世界同纬度许多地区那样表现为荒漠或草原,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在高温季节降水丰沛,气候温暖湿润,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发达地区。
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高原上耸立着许多著名的高大山系,位于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国土面积的25%。我国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其间也散布着许多中山、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异中,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犬牙交错。不同水平地带内的山地各具不同的垂直带结构,从而加深了我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我国自然地域分异具有世界罕见的独特性。特别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米,面积约为国土总面积的1/4。它的存在极大地破坏了通常的水平地带结构。高原上的土壤、植被既与同纬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带不同,属于垂直地带性的高寒类型,又与同纬度的山地土壤植被有明显区别。而类型相似的土壤植被在高原上分布的海拔界限也远比同纬度的山地为高,植被的旱生性也比同纬度的山地强烈。
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在我国,某些从地质时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袭下来的因素,在现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第四纪冰川作用远没有欧洲、北美同纬度地区那样广泛、强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响较少,所以生物种属(包括特有种属)特别繁多,地理成分复杂,分布亦比较混杂。古代红色风化壳分布范围很广,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但甚至在大兴安岭还可见到。在现代土壤中也可能反映古代红色风化壳的残留特征。对历史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许多自然痕迹,必须和现代自然过程比较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
4)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历史悠久,长期的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缓了自然景观的演变过程,强烈地改变着自然面貌。
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开垦草原,砍伐森林,疏干沼泽,圩湖筑垸,围海造田,修塘筑堰,开河修渠,在祖国大地上开拓了十多亿亩耕地,培育了许多作物和牲畜品种,建成了都江堰、大运河等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解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生产,改造山河,使过去经常泛滥成灾的黄河、淮河、海河等重要江河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许多水库、分洪、滞洪和水利枢纽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发电、运输等多方面的综合水利效益。营建了大面积防风固沙林与海防林,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使祖国的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但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复杂的,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由于带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也使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低下,固然有其自然因素,但和历史上砍伐森林、滥垦草原、破坏植被等人为因素也直接关联。严重的水土流失,又引起黄河下游的河流演变与洪水泛滥,造成华北平原的旱、涝、盐、碱、风沙的危害。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和浑善达克、科尔沁等地沙丘的出现,也是人类活动破坏草原使草场退化,风沙漫延的结果。不合理的砍伐,过度的捕猎,使森林资源、野生动物大为减少,甚至绝迹。二三百年前祁连山“野牛出饮,数以千计”的情景,已不复见。大兴安岭的黑貂、麋鹿(又名四不象,Elaphurus dividianus)也已绝迹。我国林木种类丰富,但森林覆被率只有12.98%,和世界许多国家相比,和经济建设对木材的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⑦ 中国地理特点
疆域和行政区划
1.位置 我国的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中国地图 我国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我国的经纬度位置:我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0度多,最东端的乌苏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高原时差4小时多。 2.辽阔的疆域 我国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为美国。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我国领土的四端为: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ºE多),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ºE),东西跨经度60多度,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最南端在曾母暗沙(4º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ºN)多,南北跨纬度约50度,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 3.疆界和邻国 我国陆上疆界两万多千米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东邻朝鲜,北面是俄罗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接界。南接越南、老挝、缅甸。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琼州海峡为我国内海。沿海分布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同我国隔海相望的邻国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六个国家。 4.行政区划 中国地理我国现在行政区基本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在历史上全国划分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6个大区。香港、九龙、澳门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中英两国政府于1984年12月签署有关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我国政府于1997年7月1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香港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 我国同葡萄牙政府于1987年4月在北京共同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重申,澳门是中国领上。我国政府已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在我国行使主权下的澳门实行“一国两制”。
人口和民族
1..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约有13亿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1%,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从城乡分布来看,2004年末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4283万人,占总人口的41.76%,乡村人口为75705万人,占58.24%。 2.华侨与华人 我国的有3000多万华侨和华人分布世界各地。侨胞原籍以广东、福建两省最多,这两省许多地方一向以侨乡著称。 3.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因此,推行计划生育仍然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仍然是加速实现四化的当务之急。现阶段我国的人口增长由于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大,已基本完成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人口增长特点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每年增长的人口依然很多。因此我国仍要把推行计划生育当成一项基本国策。 4.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分部图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统称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500多万。人口在400万以上的还有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族等。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总之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地形
1、我国的地形特征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齐备,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2/3;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阶梯状分布。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第一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云贵高原东一线以西与第一阶梯之间为第二级阶梯,海拔在1000米一2000米之间,主要为高原和盆地。第二阶梯以东,海平面以上的陆面为第三级阶梯,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主要为丘陵和平原。 复杂多样的地形,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有利于湿润空气深入内陆,供给大量水汽;使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大河由高一级阶梯流人低一级阶梯的地段,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 2.主要山脉分布 东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为天山一阴山一燕山;昆仑山一秦岭;南岭。东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从西而东为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长白山一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的2条:贺兰山;横断山。西北一东南走向的有2条:阿尔泰山、祁连山。在我国和尼泊尔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脉主峰一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3.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 四大高原的特点和分布: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其特点是高峻多山,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湖泊众多,草原辽阔,水源充足。内蒙古高原在我国北部,包括内蒙古大部和甘、宁、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是我国第二大高原。其特点:地面开阔平坦,地势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黄土高原海拔为1000米一2000米,地面覆盖着疏松的黄土层,是世界上黄士分布最广阔、最深厚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云贵高原岩溶地形广布;山岭起伏;崎岖不平。 四大盆地的分布及特点:四川盆地位于四川东部,因广布紫色砂页岩,有‘红色盆地”和“紫色盆地”之称,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大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呈环状分布,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大部分为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典型的内陆高原盆。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是中国第二大盆地,东西长1120千米,南北最宽处约800千米。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海拔500~1000米。 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东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称,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千里沃野,是我国第二大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等。 4.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区 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之一,主要分布地区:①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②华北太行沿线和京津唐地区;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
气候
我国属季风性气候区,冬夏气温分布差异很大。气温分布特点为:冬季气温普遍偏低,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温差近50℃。主要原因在于: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获得太阳能量少;纬度影响:冬季盛行冬季风。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温差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获得热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阳高度大,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减缓了南北接受太阳光热的差异。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镇,夏季最热地地方是吐鲁番。重庆、武汉、南京号称我国“三大火炉”。 无霜期和生长期:我国各地的无霜期,一般来说,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地逐渐缩短。 无霜期长则作物的生长期也长。反之则短。 2.降水和干湿地区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具有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的特点。 成因:我国东南临海,西北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使得我国的水分循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弱。另一方面,能带来大量降水的夏季风,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和路途越来越远的制约,影响程度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 降水的季节变化 我国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国大多数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这个时期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区来看,南方雨季开始早而结束晚,北方雨季开始晚而结束早。 成因:我国降水量的这种时间变化特征,是与季风因锋面移动产生的雨带推移现象分不开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南岭一带相遇,雨带在此徘徊,华南雨季开始;六月份,雨带随锋面推移到长江流域,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约摆动一个月左,阴雨连绵,此时正值梅子黄熟时节,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七、八月份,雨带随锋面推进到华北、东北等地,我国北方降水量显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大,雨带随锋面迅速撤回到长江以南,加上有台风雨配合,此时华南雨水仍较多。 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分布极不均匀,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最少的地方则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河流与湖泊
1.外流区和内流区 直接或间接流人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我国最大的外流河是长江。不流人海洋,流人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叫内流河。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征:以秦岭一淮河一线为界,南、北方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别明显:南方外流河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较小,汛期较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北方除黑龙江等少数河流外,河水的流量小,水位季节变化规汛期较短,含沙量大。其原因是南方降水量大;雨季长,植物较茂盛,河流的泥沙含量少,冬季气温在0℃以上。北方正好相反。 主要内流河及其水文特征:我国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高山冰雪融水是内流河的主要水源,因而河流的水文特征与季节密切相关。 2.长江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正源是沱沱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西南侧,全长6300千米,流经青、川、渝、藏、滇、鄂、湘、赣、皖、苏、沪等门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从格拉丹东雪峰至湖北宜昌为长江上游,峡谷多、水流急、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是其水文特征,闻名的长江三峡(雷塘峡、巫峡、西陵峡)就位于长江上游;从宜昌到江西湖口为中游,这一段长江河道弯曲,湖泊多,支流多;从湖口以下到长江口为下游,这一段支流少,江阔水深,河段受海潮的影响,水位定时涨落。长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大动脉,长江航线具有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等优点,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葛洲坝水利枢纽是长江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是目前我国发电能力最大的水电站;举世注目的三峡水利工程,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到2009年建成将安装70万千瓦的发电机26台,年发电量846亿千瓦时,比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巴西伊泰普水电站还大40%。将原来只能通航到重庆的船只从1000吨提高到5000吨。使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更加发挥其重要作用。 3.黄河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等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从巴颜喀拉山的北麓至内蒙古河口镇为上游,上源的青海段,河水清澈,水流缓慢;青海省东部的甘肃段,峡谷多,水变浑,水量增大;青铜峡以东的定蒙段,水流平稳,水量变少。从河口镇到河南孟津为中游,先后接纳了汾、渭等数十条支流,水深流急,含沙量大;孟津以下为下游,流经平原,河宽水缓,泥沙沉积成为“地上河”。 黄河的上游和下游常有冰坝阻塞水流的凌汛现象,解放前几乎年年因凌汛决堤而泛滥成灾。治黄的关键是泥沙问题。 4. 额尔齐斯河 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 5.湖泊 我国的湖泊众多,天然湖泊有2000多个,主要的淡水湖有:江西的鄱阳湖、湖南的洞庭湖、江苏的太湖和洪泽湖、安徽的巢湖。位于青海省的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咸水湖。位于西藏中部的纳木错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也是我国最高的湖泊。
海洋的利用
1.邻近我国大陆的海洋《中国地理教科书》 我国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台湾东侧的太平洋海区。其中,渤海是我国的内海。 2.丰富的海洋资源 大陆架:又称“陆棚”或“大陆浅滩”,是大陆向海洋延伸的浅海地带。大陆架浅海是海洋资源最富饶的部分,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煤、铁等矿藏,也是海洋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的地方。 我国近海渔场很多。东海素有天然鱼仓之称。舟山渔场是全国性的大渔场,北方的渤海海湾渔场以盛产对虾著称。 我国的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主要盐场有长芦盐场,莺歌海盐场,布袋盐场。 海底石油资源:我国海洋中矿产资源很丰富,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海洋矿产。蕴藏量以东海大陆架最佳,南海和渤海次之。
⑧ 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单元的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东部季风区:
特征:风向与降水均随季节而有明显的变化和更替,雨季专主要集中在5~9月,湿属润程度较高年降水量均大于400毫米;生物种类繁多,植被以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多为在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河流为外流河,大都自西向东流入海,雨水为主要补给来源。
原因:面临太平洋,背靠亚欧大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巨大。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特征:受夏季风影响较小,海洋湿润气流被山岭阻隔,难以深入,气候干燥。降水量减少到100毫米以下,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天气;生物种类比东部少,植被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主要是在荒漠植被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大部分属于内流区,河流短小,平地径流主要来源于暴风雨形成的暂时性水流;山地径流主要由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咸水湖较多。
原因:深居内陆,季风难以到达,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青藏高寒区
特征: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动土广布;太阳辐射强烈,风力强大,由区外输入的水汽不多;动物稀少,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高原南部边缘谷地有很少森林;土层浅薄;西北部属于内流区,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原因:纬度低而海拔高,地面辐射弱。
⑨ 中国的气候特征,和形成原因
中国气候抄的基本特征:
一、袭季风气候显著
二、气候的大陆性强
三、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影响我国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决定热量条件,海陆位置:处在最大的大陆与大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决定了季风气候的形成
二、下垫面因素
地势和山脉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影响
三、大气环流
冬季和夏季环流系统
⑩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1. 三级阶梯地形
中国地貌的一个非常显著特征就是形成了三级阶梯地形。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 4000 ~4500m,气候干冷,冰川和冻土地貌发育,表面相对起伏较小,而周边强烈切割。第二级阶梯是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海拔在 1500 ~2000m,河谷深切,地表起伏比第一级阶梯大,气候北部干冷,南部暖湿,以发育河流地貌和风成地貌为特征。第三级阶梯是东部平原-东南丘陵,海拔低,地形起伏小,气候比较湿润,河流、湖泊发育。
2. 地貌类型及成因的多样性
由于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形成地貌的动力多变,所以我国的地貌类型非常丰富。既有内动力形成的火山地貌、构造地貌,也有外动力形成的河流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湖沼地貌等,还有人工改造形成的人工地貌,如京杭大运河、梯田等。
3. 地貌发育的区域性
我国地貌发育的区域性特征也非常明显,具有纬向、经向和高度分带。在纬向上,从南到北依次发育的主要地貌是砖红土型风化壳-岩溶和河流地貌-河流和湖泊地貌-风成地貌-冻土地貌。在经向上,从东到西是海岸地貌-河湖地貌-黄土地貌-沙漠(洪流地貌)-砾漠。在高度分带性上,从低到高依次为海岸地貌-河湖地貌-风成地貌-冻土地貌-冰川地貌。
4. 地貌发展的旋回性
地貌的发展与构造运动的关系密切,这两者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构造运动影响地貌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地貌形态又折射出构造运动的特征。我国的新构造运动的阶段性明显,活动期与相对平静期交替出现,这就造成了我国地貌演化的阶段性(geomorphic stage)和旋回性(geomorphic cycle)。
早在 20 世纪初(1904 年),威利斯在研究华北地区第四纪地质和地貌时就提出了华北地区侵蚀期与堆积期交替出现的地貌发展的地文期(physiographic stage)(表 2-14)。所谓的地文期是指地貌形成发展的阶段性。地文期是地貌发展旋回性的一种表现,以堆积或夷平与侵蚀或切割交替出现为特征。在我国的南方岩溶地区,也划分出一系列的岩溶期(表 2-14)。
表 2-14 中国地貌发展地文期对比
思考题
1)为什么第四纪下限有多种划分方案? 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2)为什么中国的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具有独特性? 对现今人类生存环境影响如何?
3)研究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意义何在?
4)地貌演化发展的动力因素? 戴维斯的地貌演化理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