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杂志深蓝展览
① 阿音的个人作品
1999—2003年用蒙古文采写、编辑26本关于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图书
2005年出版《搏克—阿音纪实摄影集》
2005年出版《乌珠穆沁—阿音纪实文学集》(蒙古文版)
2006年出版《阿吉乃800—阿音纪实摄影集》
2006年获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大奖
2007获《美国国家地理》“所有之路”全球摄影大奖
2007年曾被《大众摄影》杂志评为中国十大摄影人物
2007年《游牧》系列在美国洛杉矶、华盛顿、圣塔菲、旧金山展览
200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考克隆艺术学院、洛杉矶艺术中心大学作讲座
2007年获中国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金奖
2008年《游牧》系列在联合国总部展览
2008年10月—2009年3月《中国游牧蒙古人》专题在美国纽约鲁宾博物馆展览
2009年《中国游牧蒙古人》专题展览暨作品研讨会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举行
2009年《中国游牧蒙古人》专题在法国巴黎展览
2009年被评为中国人像摄影十杰
2009年《中国游牧蒙古人》专题在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展览展览大奖
2009年出版《成吉思汗的子孙—中国游牧蒙古人》摄影集
2009年获中国十三届国际摄影艺术展一银一铜
2009年获德国国际摄影中国徕卡摄影师大奖
2009年获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大奖
2010年《中国游牧蒙古人-学校》专题在平遥国际大展展览
2010年出版《中国游牧蒙古人-学校》摄影集
2010年出版《中国游牧蒙古人-生存地》摄影集
2011奥地利特伦伯摄影展中国组金奖,
2011年《中国游牧蒙古人-学校》专题在纽约国际摄影节
2011年《中国游牧蒙古人》专题在德国柏林展览访谈
2008年美国国家地理协会摄制《游牧文化记录者阿音》人物访谈电视节目
② 生物学史书籍推荐
《生命的未来》
克雷格·文特尔 著
世界上的生命多姿多彩,常常让人感叹造物主的精巧构思。尤其是细胞,虽然只有10-100微米,但却可以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生生不息,人类可以构建复杂精巧地机械去完成各种各样复杂的任务,却无法制造一个细胞,直到文特尔的“辛西娅”问世~
《生命的未来》是一本详细阐述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的接触着作,从物理、化学、生物甚至天文学角度全景展示了分子生物学的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方向。目前,人类正在经历一个重大转折点,一旦过了这个“奇点”,生命、社会甚至我们关心的一切都会发生令人震惊的变化,而这本书,正是讲述了“奇点”到来之时DNA信息和计算机相结合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人类能够合成生命,扮演”造物主“的角色——不但震撼力十足,也极具说服力。
本书作者文特尔也有“测序狂人”“科学狂人”的称号,他曾参与到著名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但中途退出,1998年创立“赛莱拉公司”,一人单挑6国科学家,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测定,计划组不得不与塞莱拉公司合作,采用文特尔更为先进的测序技术,并与他共同分享成果。
这本书的联袂推荐人的名单也很长: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精准基因组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曾长青、著名科幻小说作家 畅销书《三体》作者刘慈欣,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传播教授李大光,“社会生物学之父”爱德华·威尔逊,奇点大学校长 《人工智能的未来》作者,雷·库兹韦尔 畅销书《从0到1》作者彼得·蒂尔。
《魔鬼的牧师》
理查德·道金斯 著
厌倦了喋喋不休且毫无感情的长篇理论?那试试这本!本书中每一篇都是精美小品,而且,文笔儒雅清晰、内容知性真诚,且富有真知和勇气,兼具散文的优美隽雅和议论文的雄辩有力,作者超凡的科学学识与独特的人生经验,坚决主张从真凭实据中追求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流淌在字里行间。
“魔鬼的牧师”最先由达尔文于1856年提出,意指:为进化和自然选择辩护,反对上帝创始论,坚决主张无神论的人。本书是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理查德·道金斯25年来唯一自选集,32篇精彩科学美文,涉及涉及基因、宗教、道德、教育、公平、正义等重大公共话题,科学与理性兼具,犀利与温情并存,风格亲切幽默,通俗易懂,是一本绝佳的科普经典读物。
没饭吃的非洲儿童VS濒临灭绝的黑猩猩,你给谁捐款?
Gay是天生的?“同性恋基因”真的存在吗?
12个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PK 1名法官,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中?
占星、看风水、通灵、水晶球,这些伪科学,相信你就错了!
基因、克隆、占星、陪审团、创世说、进化论……满满当当的科学干货,针针见血的真知灼见,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生活智慧,你准备好和作者一起大开脑洞,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了吗?
《疾病图文史》
玛丽·道布森 著
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疾病,人类的世界历史会不会重写?艰难晦涩的医学专业术语让你心生惧意,但是又怕被某些江湖术士忽悠灌输了不正确的史料?别怕,这本《疾病图文史》的作者玛丽·道布森是牛津大学博士,医学史专家,牛津大学威康医学史研究部前主任,剑桥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研究员,权威专家大牛,充分保证了内容的真实性,更难能可贵的是,翻译由北京大学医学史博士担纲翻译,保证权威、通俗、有趣。
《疾病图文史》以30类典型疾病为主线,讲述了它们所处时代的大背景和幕后故事,分析了原因、影响和结果,论述了疾病如何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诸多鲜活的历史细节,随处可见:
①疾病影响战争史:鼠疫加速古罗马帝国灭亡;美军在美西战争中遭受黄热病侵袭;虱子如何大闹两次世界大战等。
②公共卫生的发展:19世纪,因传染病而掀起大扫除运动;20世纪初,疗养运动兴起;21世纪初前后,多国颁布禁烟令等。
③治疗手段之演变:从古代的放血、催吐疗法,发展到19世纪时麻醉剂引入外科手术,再到20世纪的心脏移植手术等。
④伟大的科技进步:1883年,霍乱致病菌首次被确认;1948年,氯霉素可治愈伤寒; 1972年,诊断癌症的CT扫描仪被发明等。
······
本书还收录了30张大事表、80种知识小网络、200幅特色图片、300份专业文献,附有常用词汇表和诺贝尔医学奖总表,系统刻画了人类7000年的疾病抗争史,有图有真相。
LSD:我那惹是生非的孩子
阿尔伯特·霍夫曼 著
谍战片里,被抓到的间谍往往会被五花大绑,被敌人拷问机密,这时候,一种叫做诚实药的东西就会粉墨登场。那么,这种诚实药真的存在吗?事实上,还真的存在的,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嘛。诚实药的成分主要是LSD,若按质量而言,这绝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烈的精神药品之一,但是若论效果而言,服用LSD的人,所招供的内容十有八九不是真的。
LSD之父——艾伯特·霍夫曼博士是一位瑞士化学家,于1938年巴塞尔的山德士实验室进行一个有关麦角碱类复合物的大型研究计划时,第一次合成出来的。之后无意间他发现了这种成分的强烈致幻作用。本书中,作者对其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LSD发现、推广的历史,一些类似LSD的其他迷幻药物,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LSD体验纪录。作为60年代的“主流”,LSD的致幻效果经过蒂莫西(原为哈弗教授,后被开除)大力提倡,LSD变成了社会文化乃至整个时代观念的颠覆者,最先是一批文学家的介入和痴迷,如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等,后来又有流行音乐届的代表人物对它的依赖和信奉,他们来自披头士、滚石、感恩而死等著名乐队,及至后嬉皮时代部分人试图摆脱药物,开始寻求LSD之外的精神指导。
本书中,作者甚至以自体实验比较了几个不同致幻剂之间的幻觉区别,在他看来,LSD的效果链接了物质与精神的世界,模糊了二者之间如水火一般的界限,因此才会在过份追求物质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引起强烈的震动。
果然还是社会主义好啊~~~
《无尽深蓝》
西尔维亚·A.厄尔 著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面对蔚蓝色的辽阔海洋,壮观的鱼群,人们内心会不由自主地生出对海洋的敬畏之心,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维持这份平和与生机。西尔维亚·A.厄尔正是这样一位坚定的海洋保护者,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常驻海洋探险家,被《纽约客》和《纽约时报》称为“深海女王”,美国国会图书馆称她为“活着的传奇”,《时代》杂志称她为“这个星球的英雄”。
《无尽深蓝》记录了从珊瑚海到太平洋,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辽阔海域的一百多幅全彩摄影珍贵画面,是西尔维亚携手一百多位国际顶级摄影师精心打造而成,这本厚达240页的海洋之书,配以西尔维亚具有启发性而饱含深情的解说、及很多海洋保护者、知名文化工作者对海洋的多角度理解。丝丝入扣的海洋研究者的理性分析,充满说服力的数据、地图,描述海洋的优美文学作品,全书读来,一无说教味道,能感受到作者发自内心地热爱和对海洋现状的担忧。无论你是热爱海洋、自然,还是对海洋一无所知,这本书将带你认识一个全新的蓝色世界。
《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
杰里·A.科因 著
关于这本书,湛庐君觉得很有必要先引用一下理查德·道金斯老爷子的话:我曾说过,不相信演化的人要么愚蠢,要么疯狂,要么无知。……现在,我得更新自己的言论了:不相信演化的人一定要么愚蠢,要么疯狂,要么就是还没读过杰里·科因的这本书。
《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把遗传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分子生物学及解剖学现代研究结果的许多线索编织在一起,严谨而优雅地证明了为什么说演化论不止是一项正确的理论,更是一个事实。关于这点,最有力的证据就是那些出土的化石:长着羽毛的恐龙和拥有四肢的鱼等等。生物在不断发展,虽然方向不一,但我们可以观察到自然选择对动物、植物的改造事实。同时,书中也提到了很多有趣的问题,让人兴趣盎然。
人为什么会起鸡皮疙瘩?三十只杀人蜂为什么能在一两个小时内把一个蜜蜂巢变成三万只蜜蜂的坟场?作为哺乳动物,鲸鱼与哪一种陆地上的哺乳动物亲缘关系最近?为什么有一种恐龙的学名会叫做中文的“寐龙”?在寄生虫控制之下的动物真的会像科幻电影里那样做出恐怖的诡异行为吗?为什么看起来极其细微的差别就能令植物被划分成不同的物种,而外观体形迥异的各类宠物犬在生物学家看来却是一个物种?
杰里·A.科因是世界顶尖的演化生物学家之一,也是演化界最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为《新共和》、《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的固定撰稿人。过去二十年中他一直担任芝加哥大学生态与演化学系教授,从事演化遗传学的研究。
《万物身刻》
卡尔·齐默 著
还记得05年大热的《越狱》中男主身上逆天的纹身(逃跑路线图)吗?
纹身的神秘和实用发挥的淋漓尽致。虽然,在大部分小伙伴眼里,纹身跟严谨的科学家风马牛不相及,但湛庐君想说,这本书,将重新定义你眼中的科学家和生物学符号。
文身都是部落成员的身份证明,在部落的语言符号系统中,纹身的作用之一就是交流、表达价值观,还有什么比纹身能更让科学由皮肤直击灵魂?
《万物身刻》中就描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爱科学爱到了骨子里,还流淌着艺术的血液,于是决定把自己所钟情的科学元素刻在身上——你能想到的任何部位,这些图案有趣又多样:DNA双螺旋结构、质能公式、圆周率……无论你爱的是物理、化学,还是数学、生物,你都能在本书中找到自己熟悉的符号,了解符号最初的意义,探寻每一个符号背后的价值。理科生独有的浪漫和信念~
卡尔·齐默是美国耶鲁大学讲师,教授科学和环境写作,且经常在《纽约时报》、《科学人》、《探索》、《时代周刊》、《科学》、《大众科学》和《国家地理》等期刊杂志发表文章。目前,齐默的作品已经被收入“美国最佳科学写作”和“美国最佳科学与自然写作”系列。他在《探索》上有一个每月专栏,专门讨论各种大脑问题。
《DNA:生命的秘密》
詹姆斯·沃森,安德鲁·贝瑞着 著
你知道希特勒臭名昭着的种族主义起源于科学家多为的“优生学”吗?你认为,在辛普森杀妻案中,DNA技术到底是在公平执法还是放走了罪犯?当多利羊问世的时候,是不是就意味着克隆人已经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了?不不,这不是一本八卦历史杂志,这是一本关于遗传学的书,那些或深刻,或尖锐的社会问题正是起源于遗传学。
《DNA:生命的秘密》是一部以历史视角写遗传学的简单历史,以孟德尔遗传定律为开始,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再到最终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完成,这过程堪称跌宕起伏。
其中不乏合纵连横,斗财斗智,充满完美合作同时也充斥相互拆台的故事,甚至有时一项科学研究的完成似乎全看运气。基因的故事永远不会枯燥,它比你已知的历史更真实,比你身处的现实更残酷。这是一本关于科学天才的有趣故事,虽然信仰、宗教、国籍、爱好、价值观各不相同,却似乎一起掌握了人类的整个未来。
詹姆斯·杜威·沃森由于提出DNA的双螺旋模型学说,沃森和克里克及M.H.F.威尔金斯一起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外,他还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倡导者,1988年至1993年曾担任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持人。
《先天,后天》
马特·里德利 著
我们常说,内因是根本,那么,一个个体的人,他是由先天内在的基因决定还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这个问题在我们现在看来是很简单的:先天和后天协同。所有的经验结论都是经由前人反反复复推理实验得出来的,这个答案也不例外。
《先天、后天》一书中涉及到了基因与达尔文的普遍,高尔顿的遗传,詹姆斯的本能,德弗里斯的基因,巴甫洛夫的反射,华生的联想,克莱普林的历史,弗洛伊德的塑性经验,博厄斯的文化,杜尔凯姆的劳动分工和社会力量,皮亚杰的发展和洛伦兹的印刻。本书旁征博引却不落窠臼,究竟是什么定义了人性?基因还是经验?
“如果人们的专长不能在财富、性和权利等方面带来回报,那么所谓的精英统治就没有什么意义”有时候,本性就是这么坦诚或者赤裸裸。但人们却更善于表达,善于思考,善于获得情感上的认同,从而把不那么光彩的本能升华为梦想或者价值。人和动物的主要区别就是,同样是表达需求,动物会强硬地直奔主题,而我们,却懂得如何委婉一点。
马特·里德利著名科普作家、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曾任《经济学人》专栏编辑。着有多部获奖作品,包括《人类基因组》、《灵敏基因》、《红色皇后》等。湛庐君在这里透露一个小细节:自1993年出版第一本科普《红色皇后》以来,2010年为止,马特总共写了6本科普,也就是说,平均3年才出一本,慢工出细活总是有道理的。
《进化的大脑》
戴维·J·林登 著
湛庐君敢打赌,大多数人对于人类的头脑还是非常自豪的,因为,它让我们从众多生物中脱颖而出,爬上生物链顶端。但读完这本书,你恐怕会有被打脸的感觉:“人脑是效能极其低下的器官”作者在一开始就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从感觉、情感、爱情、性、睡眠、宗教等等方面论证,他的观点猛一看有点怪辟,但仔细想想,又觉得逻辑上说的通。甚至在人类为何维持一夫一妻的关系问题上,作者也归结为人类那“巨大又低效的大脑”。
众所周知,人类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金华过程,所以,人类的大脑并不是先天就被设计好脱颖而出,而是不断在低级的基础上发展出更高级的功能,也就是说,和小白鼠相比,我们只是多了一些功能,同样,和小白鼠一样的功能,我们也还保存着。
《进化的大脑》中,作者把人类的大脑比作可以叠加新成分的甜筒冰激淋,并以这一思路为主线,介绍了大脑的构成、基本发育、感觉和感情,进而描述脑如何支配学习、记忆和个性,如何决定性行为和性倾向,以及脑在睡眠和梦中的活动机制。作者还尝试解释脑功能和宗教的关系。书中也穿插了不少有趣的小故事和将近50幅插图。
作者林登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科学系教授,但这并不是一本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教科书,而是面对公众的科普读物,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借助林登对大脑发育和思维的长期思索的结晶打开一扇新的窗,重新认识自己的大脑。
③ 哪个网站买今年北京国家地理展览的门票好点
在主办方聚橙网可以买北京国家地理的门票,3月23日开展前有早鸟票,非常优惠。
④ 美国国家地理:人生必去的50个地方...
中国的长城 中国西抄安的兵马俑 喜马拉雅山脉 纽约 美国的大峡谷 澳大利亚的大堡礁 美国佛罗里达州 新西兰的南岛 好望角 金庙 拉斯维加斯 悉尼印度泰姬陵 加拿大洛基山脉 澳州艾尔斯岩 墨西哥玛雅古迹 秘鲁印加遗址 尼亚加拉瀑布 约旦佩特拉城 埃及金字塔 威尼斯 马尔代夫津巴布维的维多利亚瀑布 香港 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 夏威夷 新西兰的奥克兰 巴西伊瓜苏瀑布 巴黎 阿拉斯加 柬埔寨的吴哥窟 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肯尼亚马赛马拉的野生动物保护区 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 埃及路克索神庙 罗马 旧金山 巴塞罗纳 迪拜 新加坡 塞舌尔拉迪戈岛 斯里兰卡 曼谷巴巴多斯岛 冰岛 瑞士策马特峰 委内瑞拉天使瀑布 埃及阿布辛贝神庙 巴厘岛 法属玻利尼西亚
⑤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简介
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化厅、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晋中市人民政府、平遥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每年举行一次,从2001年至2014年已经举行14届。2014年9月19日9点30分,第14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PIP)在平遥古城迎薰门广场盛大开幕。来自国内外的摄影爱好者、观众、新老朋友再次相聚平遥,共襄盛举!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国际摄影展,按照国际惯例运行。每届大展都会有数百名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优秀摄影师和摄影机构参展,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十多万专业摄影家和业余摄影爱好者前来观看展览和参加各项活动。马克·吕布(法国)、何奈·布里(法国)、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巴西)、苏珊·梅塞勒斯(美国)、马丁·帕尔(美国)、马丁·弗兰克(美国)、尤金·理查兹(美国)、卢卡斯·朱丽安(意大利)等诸多国际摄影大师都曾在平遥展出作品,马格南图片社、美国联系图片社、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美国光圈基金会、法国《巴黎竞赛》、《PHOTO》杂志社、德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摄影机构也都在平遥举办过各种展览及活动。
平遥大展提倡多元化、国际化、专业化,各种题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作品都可以在平遥展出,被誉为“国际摄影师展示自己的珍贵舞台”。除了摄影展览外,摄影大展还为参加者安排了幻灯演示会、优秀摄影作品评奖、优秀摄影画册评奖、影像短片展、摄影大师讲习班、摄影论坛等活动。
作为一个尊重历史,崇敬摄影先驱者的国际摄影节,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通过多种方式向摄影前辈致敬。2003年,组委会建立了“平遥国际摄影博物馆”,这也是中国第一个摄影博物馆。当年为中国新闻摄影的先驱者沙飞先生和吴印咸先生塑像,展出并收藏他们的作品。2004年,为世界风光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美国)和中国新闻摄影理论的先驱蒋齐生先生塑像,展出并收藏他们的作品。2005年,为著名战地摄影家罗伯特·卡帕(美国)和中国台湾摄影家郎静山先生塑像,展出并收藏他们的作品。2011年,平遥大展首次设立致敬展,用以向为中国摄影做出杰出贡献的摄影人致敬,以先后通过展览朱宪民、顾棣两位老摄影人的作品表达敬意。
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是中国十大著名节庆之一,荣获“IFEA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活动”奖,是当代摄影家最盛大的节日,是国际摄影艺术和中国摄影发展、引领各种摄影流派和顶级学术活动的重要展示平台。
⑥ 2019年《国家地理经典影像盛宴》展览还是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吗时间呢
在主办方聚橙网查到的展览信息:
展览地址: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展厅西厅
展览时间:2019年3月23日——2019年6月23日(9:00——17:00)
(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⑦ 听说深圳国家地理展览快要闭展了,想去看,请问在哪里买票好
你好 首先复很高兴认识你 我也是制国光帮帮忙的忠实粉丝哈 这个原理你可能不了解 去综艺节目录制现场除非你是主要来宾 这个是会给钱的 你说站旁边看的话 只能透过关系或者当群众演员 不用交钱 是要看节目需要的
⑧ 有没有有教育意义的展览推荐
推荐深蓝之境,国家地理和中嘉集团打造的,具有海洋环保科普意义。
⑨ 听说深蓝之境是国家地理主办的,是不是很不错
当然啦,深蓝之境是国家地理和中嘉集团主办的,是一个集环保、艺术、科普、创意于一体的艺术展,更是全球首个沉浸式海洋体验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