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地理我国疆域

中国地理我国疆域

发布时间: 2021-02-27 16:52:35

1. 中国疆域

我国领土的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我国的临海:自北而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专海和南海。
渤海的属范围在渤海海峡以内;东海与黄海的分界线在长江入海口的北岸;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在台湾海峡的南端。黄海、东海和南海属于边缘海;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邻国 俄罗斯、蒙古、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朝鲜。
海陆位置 位于亚洲东部,在太平洋西岸。
纬度位置 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最南端: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上,4°N附近;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135°E多;
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73°E附近。
半球 东半球;北半球

2. 我国疆域辽阔的优势有哪些

1、中国领土面积辽阔,发展有资源环境等空间方面的经济纵深优势。

2、海洋资源丰富,鱼米虾盐较为富足,为内陆居民提供了生活保障。

3、海岸线长,沿海多良港,海上交通便利,便于对外贸易的发展,便于同海外各国友好往来。

4、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更方便了陆地边界贸易。

5、南北跨度大,东西距离长,地域地形差异大,形成不同的景观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6、气候复杂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生产特色农产品,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

(2)中国地理我国疆域扩展阅读: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疆域辽阔,是世界第三大国家。中国南北相距约5500公里,东西相距约5200公里,在地图上的形状像一只雄鸡。

中国大陆疆域辽阔,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沿海岛屿数量众多,台湾岛是最大岛屿。中国有许多河流湖泊,是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疆域辽阔,中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最东端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3. 中国地理位置和疆域对中国自然地理基本特征的形成有何作用

一,纬度位置
绝大多数国土处于北温带,气温适宜,有利于农业(其实也不咋的,同纬度还有好多国家)
二,海陆位置
东临海洋,海岸漫长,港口众多,能方便与世界各港口交流与联系(其实世界级港口也没几个)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注意这里的用词,因为总有人要说成“位于亚洲东边、太平洋的西部”,注意体会“太平洋西部”,给人的感觉是在水中漂着,虽然是一字之差,但肯定是不准确的,“亚洲的东边”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样的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究竟有什么优点呢?
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
单纯这样理解其优越性,是困难的。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我们把几个面积大国来比一比,就一目了然了。看俄罗斯和加拿大。它们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和北寒带地区。虽然也是大部分在北温带,但它们的北温带是在北温带北部靠极圈这边,我国在北温带南部靠回归线这边。而且,它们还有相当大的地区在北寒带。这就决定了它们两个国家要比中国在平均气温上低得多。
先说俄罗斯,俄罗斯是位于欧洲东部和北亚的跨两洲国家,面积四分之三在亚洲,却是传统上的欧洲国家,为什么呢?因为俄罗斯大部分的人口在欧洲部分、经济重心在欧洲部分、首都也在欧洲部分。所以俄罗斯传统上是欧洲国家。那么它的亚洲部分是怎么了呢?其实,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叫西伯利亚,即位于乌拉尔山脉以东。亚洲部分的西伯利亚又可以分为西中东三部分: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西伯利亚气候寒冷,曾是俄罗斯流放犯人的地方,全境地广人稀。在北半球,最冷的地方没有在北极附近的北冰洋中,而是在东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曾测得-73℃。可见,这个西伯利亚的许多地方比北冰洋还冷。所以,西伯利亚虽然地域辽阔,但自然环境恶劣,很不适合人类的生存。乌拉尔山脉以西的东欧平原好得多,因为受北大西洋和西风带的影响,它气候条件要好得多,所以以俄罗斯四分之一的面积承载了俄罗斯四分之三的人口。但说总人口,这个世界上面积最大国家,面积接近我国面积的两倍,人口却只有中国的11%,为什么,环境起了主要作用。
再说加拿大,加拿大比中国面积大,人口只有3000多万,差不多与中国的重庆市相当。为什么,和俄罗斯一样,气温低是主要原因。我们都知道,地球上分布最北的居民叫因纽特人,也叫爱斯基摩人,主要就分布在加拿大北部,他们住冰屋,狗拉雪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加拿大大部分地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90%的人口分布在南部美加边境附近,即边界西段的北纬49°附近和边界东段的五大湖和圣劳伦河河谷地区。这一地区毕竟纬度更低,气温相对要高一些。
俄罗斯和加拿大都是气温太低了,再来看另一个拥有850万平方千米的巴西,却是另一番景象。巴西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只有南部一小块地区才在南温带,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都几乎在热带范围内。以我们原来的经验,平原地区都是人口稠密的地区,比如我国的三大平原,印度的恒河平原等。但千万别认为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区,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就是最好的例子。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人烟稀少。巴西高原海拔较高,人口也不多。那么巴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哪里呢?巴西主要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这里相对更高,再加上是沿海地区,没有那么热了。世界上人口稀疏区主要有四类:热带丛林区、干旱沙漠区、高纬严寒区、高山高原区。
分析了这三个国家,再看我看国,又怎么样呢?革命先烈方志敏在他写的《可爱的中国》一文中,是这样描述中国的:“中国处于温带,既不十分热,也不十分冷,好像母亲的体温不高不低,正适宜于孩儿们的偎依”。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形象的比喻。看了俄罗斯、加拿大和巴西的情况,再读一读方志敏的文字,我们再清楚不过了。
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部深入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世界上的国家可以以海陆位置分为三类:沿海国、内陆国和岛国。我国属于沿海国,即海陆兼备。这样的海陆位置,其优越性我们对比一下蒙古和日本。
蒙古和我国相比,缺点是气候干燥。蒙古没有一寸海岸线,是个拥有150多万面积的内陆国,人口2300多万。人口密度大约15人/平方千米,和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差不多,环境和也和我国内蒙古差不多。它与我国相比,距海较远,明显要干燥得多。因为空气中的水份大约90%来自于海洋水蒸发,所以,一般来说,距海较远的地区,空气自然就干燥一些,降水就明显要少一些。蒙古东部还好一些,距海较近一些,有一定的降水量,能够长草,发展畜牧业,西部地区距海相对更远,降水更少,沙漠、戈壁广布。
日本和我国相比,缺点是火山、地震频繁。因为日本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汇处,由于两大板块的挤压,平静的西太平洋,出现了东亚岛弧和一系列的海沟,日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多山的群岛国家。当然日本和我国相比其优势是多优良的港湾,便于进口原料和出口工业产品,对外贸易发达。
中国、日本、蒙古相比,蒙古没有海运,日本依赖海运,中国海陆兼备。
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分析: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中国地域广大,南北、东西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对外交往与合作方面,可以通过陆地同中亚、南亚、西亚、欧洲等地直接往来,如古代的“丝绸之路”,也可以通过海洋同海外各国往来,如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等。在发展海洋事业方面,可以发展海上航运、海水养殖、开发海洋资源等等。其他方面还有像修建港口、码头,建设海上娱乐设施等等。
分析了这么多位置的优越性,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一分为二的,有优越性,就一定有不足之处。我国地理位置的不足之处,东部地区由于受海洋水汽和夏季风的影响,水旱灾害频繁,台风灾害也比较严重,西部地区大陆性较强,地势较高,距海太远,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于是我国东西差异非常明显,东部的上海已经与发达国家没有什么两样,而西部西藏、新疆的部分地区,还近似于原始社会。
充分认识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同时注意克服地理位置的不利影响,才能在祖国的建设中扬长避短,更好地为建设祖国服务。

4. 初二地理上册我国疆域辽阔的优势是什么

中国地处东亚,为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中国海岸线长多优良港口回,利于我国近海渔答业的发展;中国铁路公路网四通八达,加上水运空运等形成了立体交通,方便了各地交流往来;中国幅员辽阔多地形,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气候资源及自然资源
东部为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
有利于耕种
海岸线长且曲折,适宜建较多港口
有利于航运
东部海域大陆架宽阔,对开发海洋石油资源十分有利
从海陆分布来看,我国位于全球最大陆地和最大的海洋之间,因而季风气候显著,加以青藏高原的影响,使季风气候更加发达,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形成及地域差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东部海洋性湿润气候至西部大陆性干旱气候间的水平变化使得自然景观的经度方向的干湿性差异显著。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地理位置比较优越。
我国海岸线长,有利与发展渔业,船舶,航海,港口多有利于发展海上运输业和对外交流,陆地幅员辽阔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处于东亚,比邻多个国家,有利有发展政治外交和中外合作,引进外资等。

5. 中国疆域的地理事物

(1)黄海;东海;朝鲜;俄罗斯 (2)5500;5000 (3)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一小部分属于热带,缺少寒带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6. 我国领土东西南北四端的地理位置及名称

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2′30’’)

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29'59.79"E)

最南端在立地暗沙(3°31‘00'N',东经112°17’09”E)

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33′N,124°20′E)

(6)中国地理我国疆域扩展阅读:

由于疆域的宽广和地理的大跨度,中国几乎囊括了所有地形,包括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和沙漠等。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自西而东,逐级下降;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

山地和高原多集中于西部地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达65%,全世界8000米以上的12座山峰中国就有7座;山脉多呈东西和西北一东南走向。

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和横断山等山脉,与尼泊尔交界的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为世界第一高峰,位于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155米为最低点。

中国的四大高原分别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青藏高原为最大的高原;四大盆地分别为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为面积最大的盆地,柴达木盆地为最高的盆地;三大平原分别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为最大的平原。荒漠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中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进得去出不来。

7. 中国地理位置和疆域对中国自然环境基本特征的形成有何

我国位于约4°N——约53°N之间,大部分位于北温带,有小部分热带.东部临海,海岸线绵长版
对自然环境的权影响:形成小面积热带气候,较大面积的亚热带气候和温带气候;我国东部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
我国疆域辽阔,各地地形和气候复杂多样.

8. 中国地理位置和疆域对中国自然地理基本特征得形成有何作用

(复1)利于湿润的海洋气流给制我国东部地区带来丰沛降水;
(2)有利于发展海洋渔业、造船业,以及开发海洋其他资源;
(3)有利于发展海洋交通,便于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4)有利于我国沿海地区接受来自国外的信息、技术,接受来自国外的产业转移,发展我国经济。

9. 介绍我国辽阔的疆域

历史: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疆域的变化也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反映了历史的进程。因此了解历代疆域变迁的历史,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祖先的光辉业绩。

商朝: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

秦朝: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

唐朝:东到大海,西到咸海,东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

元朝: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新疆、中亚地区。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的范围之内。

清朝: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的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纵观中国历史,统一的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其形成过程中,汉族作出了主要的贡献,而少数民族为统一疆域的形成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历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统一疆域的形成。历代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巩固了中国的疆域。封建社会的后期,落后腐败导致了大块中国国土的沦丧。

地理: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古代疆域的变化状况,并能正确识图,掌握重要朝代疆域的四至。

能在地图上正确识别我国现行行政疆域,特别是南海诸岛、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的地理位置。

政治:了解历代疆域的变迁,要求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各族人民,更加珍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坚决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破坏祖国统一大业的行径。

在新时期,我国通过平等友好的谈判,与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根据我国政府与英国、葡萄牙政府达成的协议,香港、澳门分别在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

我国政府多次声明:南海诸岛、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岛屿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容许侵犯。

9.古代都城

历史:一个国家的都城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所在地,它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多数情况下,又是这个国家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可以说,都城是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

六大古都及当时名称:

西安:西周(镐京);西汉、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长安)。

洛阳:东周(洛邑);东汉、曹魏、后唐、西晋、北魏(洛阳)。

开封:魏国(大梁);后梁(开封府);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东京)。

北京:燕国(蓟);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

南京:东吴(建业);东晋、南朝(建康);南唐(江宁府);明(应天府)。

杭州:吴越(杭州);南宋(临安)。

在古代历史上,统治者从统治需要出发,有过七次重要的迁都:

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宋金议和以后,金把都城迁到燕京,改名中都。

公元1421年明政府把都城迁到北京。

后金夺取了辽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后,把都城迁到沈阳。

公元1644年清政府迁都北京。

地理:古代都城一般都设在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地区,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粮食和物资。

西安、洛阳、开封这三个早期古都皆位于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平原广大,土地疏松,便于早期开发。唐代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自唐后期五代起,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所在。南方由于经济地位上升,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断上升,开封靠近江淮,也便于控制作为国家经济重心所在且容易闹分裂的南方地区。

元朝、清朝定都北京,则主要是在民族斗争的背景下产生的。明政府迁都北京,也与民族斗争的背景分不开。

政治:值得欣慰的是,六大古都经过许多次重建再重建的艰难历程幸存下来,有的发展成为我国今天重要的大城市。

古都及其文化古迹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产物,是残留至今的古老文化的精华。

古都的旅游资源日益得到重视和开发,古都以新的面貌迎接海内外游客。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我国经济的又一增长方式。

河南省利用旅游资源优势而开展的郑州、洛阳、开封“三点一线”文明景区、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中原大地又一闪光的经济增长点。

10.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历史: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这是从古至今历史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虽不尽相同,但我们探析古代经济发展的共性因素,对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一定时期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的变法、改革。

科技:劳动人民改进工具,提高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免除水旱灾害;政府推广优良品种;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可以指导人们直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高生产技术。

政治: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靠政策、科技和人民辛勤劳动,这对我们现代化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农业发展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加大农业的资金和物质投入,还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

工业发展主要是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要增强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体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当前要突出抓好几个环节:继续推进政企分开,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形式,对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面向市场着力转换经营机制。企业要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经营管理者。同时还要引进竞争机制,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联系有关时事,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正确理解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困难以及应如何加以解决。
11.历代经济政策

历史:纵观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统治者如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及发展生产的政策,就能调动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促进古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秦国: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生产,归还逃亡者田宅;释放奴婢为平民;减轻田租。

东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废除王莽时的苛捐杂税。

三国:蜀国诸葛亮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曹魏重视保护农桑。

南北朝;刘宋比较注意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北魏推行均田制。

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明朝;明初奖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

清朝: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政治: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原理分析认识古代的经济政策:历代经济政策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时,则促进当时生产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运用主现动机与客观效果的辩证关系分析认识历代经济政策:从动机上看是为发展封建经济,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但在效果上则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符合人民和国家利益,因此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联系:“十五”期间,我国实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关政策。理解我国农业政策的得当与稳定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联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税费改革,理解税费改革体现的政治、经济、哲学原理。

农村税费改革体现的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体现国家的对内职能;体现党和国家依法治国的原则;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组织活动的原则。

农村税费改革体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体现税、费作为国家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与不同;体现国家宏观调控职能。

农村税费改革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的原理。

12.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发展

历史: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旧的工具被淘汰、新的工具诞生,实质上是古代生产力进步的具体表现。

原始人群:使用打制石器、天然火。

氏族公社:使用磨制石器、弓箭,人工取火。

夏朝:用木制耒耜播种,用石刀、蚌镰收割庄稼。

商周:制造和使用青铜器。

春秋:铁器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牛耕。

战国:更多地使用铁农具,推广牛耕。

西汉:普遍使用铁农具、耦耕,出现马耕,使用犁耕法,用耧车播种。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鼓风冶铁,制造农器。

三国:曹魏马钧发明翻车,用以灌溉、排涝。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