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北大
Ⅰ 中国哪个大学的历史系是最好的
中国北京大学复的历史制系是最好的。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始于1899年京师大学堂设立之史学堂,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国立史学高等教育机构。该系现有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学、专门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及考古学8个二级学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共有1个系直属科研实体,2个藏书共达20万册并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专业图书馆,1个史学文献数字化实验室。
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具有历史目光和渊博知识的人才,在各条战线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历史学系毕业的学生中,成长出一批批著名学者、革命者、爱国志士和社会贤达。在历史学系的教师行列里,涌现过李大钊、朱希祖、马叙伦、马衡、陈寅恪、陈翰笙、傅斯年、李济、董作宾、孟森、钱穆、陈垣、陈受颐、顾颉刚、冯家升、张星烺、刘崇鋐、毛子水、姚从吾、郑天挺、翦伯赞、张政烺、向达、邓广铭、周一良、齐思和、杨人楩、邵循正、苏秉琦等杰出的史学家。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承前启后,代代相传。
Ⅱ 北大历史系好吗
该系现有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学、专门史、史学理论内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容学及考古学8个二级学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共有1个系直属科研实体,2个藏书共达20万册并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专业图书馆,1个史学文献数字化实验室。
Ⅲ 北大历史系 中国古代史专业本科 四年所用教材
【 教 材 】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士与中国社会》,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版
【秦汉篇参考书】
《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1986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秦汉史论集》,高敏,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
【魏晋南北朝篇参考书】
《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1985年版
《魏晋南北朝论丛》,唐长孺,三联书店1955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三联书店1959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中华书局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读史集》,何兹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本)魏晋南北朝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古文人生活》,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罗宏曾,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隋唐篇参考书】
《隋书》:《高祖纪》、《炀帝纪》、《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
《旧唐书》、《新唐书》:《高祖本纪》、《太宗本纪》、《则天皇后本纪》、《玄宗本纪》、《地理志》、《职官志》(《百官志》)、《食货志》、《兵志》,及有关列传。
《资治通鉴》(隋唐部分)。
《隋唐五代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中华书局1977年9月版。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辽宗夏金篇参考书】
《辽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圣宗本纪》、《营卫志》、《兵卫志》、《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
《宋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神宗本纪》、《徽宗本纪》、《高宗本纪》、《理宗本纪》、《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及相关列传。
《金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海陵本纪》、《世宗本纪》、《食货志》、《百官志》,及相关列传。
《两宋政治经济问题》,邓广铭、漆侠,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
《宋史》,陈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辽史简编》,杨树森,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金史简编》,张博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辽夏金经济史》,漆侠、乔幼梅,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元朝篇参考书】
《元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世祖本纪》、《顺帝本纪》、《地理志》、《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
《邵循正历史论文集》(蒙古史、元史部分),邵循正,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9月版。
《元朝史》,韩儒林主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元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明清篇参考书】
《明史》:《太祖本纪》、《成祖本纪》、《英宗本纪》、《武宗本纪》、《神宗本纪》、《庄烈帝本纪》、《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地理志》,及相关列传。
《清史稿》:《太祖本纪》、《太宗本纪》、《世祖本纪》、《圣组本纪》、《世宗本纪》、《高宗本纪》、《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地理志》,及相关列传。
《明清史讲义》,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明清史论著集刊》、《续编》,孟森,中华书局1984年版、1986年版。
《明史新编》,傅衣凌主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简明清史》,戴逸主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明清史论著合集》,商鸿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清史新考》,王锺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明清史新析》,韦庆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专题参考书】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
《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严耕望,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0年版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
《秦汉法律与社会》,于振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思想史》第一、二、三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汉代思想史》,金春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汉代政治与春秋学》,陈苏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古文学史论》,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Ⅳ 北京大学历史地理学怎么样
研究方向
01.历史人文地理 02.城市历史地理 03.历史时期环境变迁与环境考古 04.区域回历史地理
初试科答目
考试科目④中自然地理学、中国通史概要任选一门。复试为综合面试。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202俄、203日、240法、241德任选一门 3 634历史地理学与中国历史地理 4 873自然地理学 、875中国通史概要
Ⅳ 考研历史地理学那所学校相对容易些啊
最好的三所是复旦,陕师大,北大,这三个都不好考,陕师大性价比最高,专业全国第二,剩下来一些其他的院校相比这几所要好考一些
Ⅵ 北大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本科四年所用教材有哪些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士与中国社会》,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版
【秦汉篇参考书】
《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1986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秦汉史论集》,高敏,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
【魏晋南北朝篇参考书】
《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1985年版
《魏晋南北朝论丛》,唐长孺,三联书店1955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三联书店1959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中华书局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读史集》,何兹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本)魏晋南北朝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古文人生活》,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罗宏曾,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隋唐篇参考书】
《隋书》:《高祖纪》、《炀帝纪》、《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
《旧唐书》、《新唐书》:《高祖本纪》、《太宗本纪》、《则天皇后本纪》、《玄宗本纪》、《地理志》、《职官志》(《百官志》)、《食货志》、《兵志》,及有关列传。
《资治通鉴》(隋唐部分)。
《隋唐五代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中华书局1977年9月版。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辽宗夏金篇参考书】
《辽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圣宗本纪》、《营卫志》、《兵卫志》、《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
《宋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神宗本纪》、《徽宗本纪》、《高宗本纪》、《理宗本纪》、《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及相关列传。
《金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海陵本纪》、《世宗本纪》、《食货志》、《百官志》,及相关列传。
《两宋政治经济问题》,邓广铭、漆侠,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
《宋史》,陈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辽史简编》,杨树森,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金史简编》,张博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辽夏金经济史》,漆侠、乔幼梅,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元朝篇参考书】
《元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世祖本纪》、《顺帝本纪》、《地理志》、《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
《邵循正历史论文集》(蒙古史、元史部分),邵循正,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9月版。
《元朝史》,韩儒林主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元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明清篇参考书】
《明史》:《太祖本纪》、《成祖本纪》、《英宗本纪》、《武宗本纪》、《神宗本纪》、《庄烈帝本纪》、《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地理志》,及相关列传。
《清史稿》:《太祖本纪》、《太宗本纪》、《世祖本纪》、《圣组本纪》、《世宗本纪》、《高宗本纪》、《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地理志》,及相关列传。
《明清史讲义》,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明清史论著集刊》、《续编》,孟森,中华书局1984年版、1986年版。
《明史新编》,傅衣凌主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简明清史》,戴逸主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明清史论著合集》,商鸿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清史新考》,王锺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明清史新析》,韦庆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专题参考书】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
《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严耕望,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0年版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
《秦汉法律与社会》,于振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思想史》第一、二、三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汉代思想史》,金春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汉代政治与春秋学》,陈苏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古文学史论》,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始创于1899年京师大学堂设立之史学堂,是中国最著名的历史学研究机构,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国立史学高等教育机构。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998年即获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设立有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招收历史学、世界史两个专业本科生。有历史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含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教学科研实体,20个挂靠的研究虚体机构,2个藏书30多万册并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专业图书分馆。
师资岗位向国内外开放竞争,择优选用一流人才。目前一大批占有广阔学术前沿的中年教师已成为主力,一代史学新秀正在茁壮成长。教师中有过6位现任和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田余庆、何芳川、朱凤瀚、罗志田、钱乘旦、李剑鸣),4位北大文科资深教授,现有4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马克垚、阎步克、钱乘旦、李剑鸣),5位教育部“长江学者”,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5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位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大多数学科方向都有国内外公认的学术带头人。
Ⅶ 从历史 地理 政治3个方面 简述北大红楼...如题 谢谢了
建议你打印 北大红楼是北京城内一座具有极不平凡历史的建筑,因其主体由红砖砌成而得名。自83年前红楼落成伊始,她就成为中国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策源地。 红楼,红色的起点。在经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洗礼之后,一大批仁人志士了解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红楼,革命的起点。共产党的先驱者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当年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北大红楼历史一页 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同时也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在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中,无数先烈用殷红的鲜血抛洒在古都的热土上,用铮铮忠骨为这座城市书写了骄傲。 83年前,在北京故宫的东北角、被称作沙滩的地方,矗立起了一座包括地上4层、地下1层的“工”字形长条建筑。它坐北向南,其西洋式的风格,在当时称得上北京城最有现代气息的建筑。 但这座建筑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还在于它的色彩。红楼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整个建筑主体都是用红砖砌成的,所以从建成起至今一直被叫作红楼。在阳光的照射下,这幢楼熠熠生辉,充满活力与希望。 当初的建筑者肯定没有意识到,从这时起,红色就成了中国历史的主调,一批批仁人志士从这里走出去,投身于火红的革命征途。 岁月流逝,这座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红色建筑也饱经了沧桑。受风雨侵蚀,建筑的不少处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出用青砖修葺过的痕迹,但她屹然挺立着,红色的主调没有改变,红楼的名称仍然被叫响着。 红楼现在的地址是北京五四大街29号,光从名称上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条有着许多光荣的大街,而用一个历史事件来命名一条街,这在北京众多的道路名称中恐怕是独一无二的。在红楼大门右侧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块大理石,上面刻写着由北京市学生联合会和北京大学学生会题署的说明:红楼是北京大学旧址的一部分,是五四运动的重要活动地点之一。李大钊、毛泽东同志曾在这里工作过。红楼后面是华北学联于1947年命名的“民主广场”。 作为旧址的一部分,说起红楼,自然需要简单回顾一下将近一个世纪前的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现位于北京西北角的中关村地区,红楼在1918年建成。 如果仅仅是一座有年代的红砖建筑,北大红楼不大可能在1961年3月4日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份殊荣来源于北大红楼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及共产党历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她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光辉足迹红色起点 毛泽东曾经明确地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 1915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后改名《新青年》)杂志,他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成为新的革命风暴到来的前奏。 1917年1月,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倡在学术上兼容并包,就任后立即聘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年底,李大钊到北大任图书馆主任。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 曾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建时14名成员之一的张申府回忆道:“1918年夏,沙滩的红楼建成,图书馆也搬了进去,占了红楼的第一层楼。李大钊的主任室就设在红楼东南角上的两间房子里。一时红楼成了新思想运动的中心,许多进步的教员、学生聚集在这里读书、座谈。”“李大钊到任后,对图书馆的业务进行了一些重大的调整和改革,并开始注意收集有关马克思学说的书籍以及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的著作。” 红楼一层东南角这间李大钊的办公室,房号是119。搬入红楼后不久,李大钊在1918年11月发表了《庶民的胜利》等文章,代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新觉醒。次年5月,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亲自撰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这是中国人著作中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作系统完整的介绍。 在红楼这间普通的办公室里,李大钊主持成立了北方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他还在这里召集过少年中国学会的会员开会,北大红楼成为北京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活动的重要场所。张申府回忆道:“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图书馆成了北大校内一个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许多激进的学生经常到图书馆和大钊讨论各种新的思潮,听他介绍新的思想。大家也常常在此聚会,探讨中国的出路,寻求救国拯民的方法。” 1918年8月,一位面容清秀的年轻人风尘仆仆来到北京,随后也走进了红楼,他就是来自湖南,日后改变中国命运,把革命引向胜利的伟人毛泽东。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来北京,当时他和李维汉等24人是为了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而来北京的。事后,毛泽东留在了北京,经人介绍,他结识了李大钊,并在图书馆当一名助理员,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毛泽东也开始具体地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毛泽东曾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精辟地指出:“‘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今日此地更添风光 整整83年过去了,当记者迈步走入北大红楼,一种历史的凝重感油然而生。 红楼静谧地矗立着。在大楼四周的地上,“禁止吸烟”的警示牌到处可见。抬头望去,整幢楼的楼面外看不到一个空调。走入其中,能真切地体会到现在的使用者格外精心的呵护,一个个摆放整齐的灭火器很是显眼。由于大楼主要是木质结构,每天晚上6时大楼内要拉电闸,以保证绝对安全。 这么多年来,红楼面临过不少危难。日军侵华期间,这里被日军宪兵队当了7年的队部,地下室曾被作为囚禁迫害爱国志士的监狱。1976年唐山大地震,红楼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挽救这座具有光荣历史的建筑,国务院专门为抢修工程立项并拨专款。工程持续了3年,耗资80万元。按照文物维修的原则,在保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工程设计组制定了一套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抗震加固方案:把钢结构卧入楼板层内的水平钢桁架,在内墙体两侧加钢筋网穿墙拉固,浇注豆石混凝土,墙体内外用型钢拉固,使这座早已超过使用年限的砖木混合结构建筑恢复了强健的“体魄”。在建筑和文物保护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完工后的红楼室内外原状和整个色调没有任何改变。 1998年北京大学举行校庆100周年活动,不少老北大的教授来到红楼瞻仰,他们对红楼保护得如此完好非常满意。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遗存,北大红楼也正在发生着变化。 1995年,北京市政府批准了《北京文物事业发展五年规划》,其中要求当时红楼的使用部门逐步搬迁出来,市政部门将整治红楼周边环境。去年底,由首都规划委员会牵头,有关部门在红楼后面举行了环境整治现场会,明确规定限期拆除原民主广场周围的所有违章建筑和临时建筑。 今年3月31日,国家文物局机关单位开始搬迁至位于北京东二环的文化部大楼内。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筹备处”和“国家文物局红楼管理处”两块新牌子也赫然挂在了大门口。 把红楼建成纪念新文化运动和宣传“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是国家文物局已筹划多年的方案。据了解,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的设想十分宏大,筹备工作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恢复李大钊、毛泽东原来的办公地点等最初旧址,筹办专题陈列,尽快对外开放;第二步是复原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办公、讲课旧址,复原北大印刷厂旧址,在地下建设文物库房,并建立新文化运动研究中心和资料中心;第三步将扩大展览规模,在红楼周边地带建设标志性雕塑群和展览配套设施,并拟恢复更多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旧址。 红楼内部的变化是静悄悄的,但现在红楼周边环境正在发生着大变化。位于红楼东面的道路正在紧张施工中,用不了多久,贯通南北、从长安街至平安大街长达3公里、被叫作皇城根花园的宽广道路即将完工。可以想见,在如茵绿树、似锦繁花的映衬下,红楼这幢有着光荣历史的建筑将更加鲜艳夺目。
麻烦采纳,谢谢!
Ⅷ 2007年北京大学历史地理考博(中国历史地理)的参考书目
可以看一下<<中国国家地理>>
历史不知
Ⅸ 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中国古代史考研问题
呵呵,同学挺有魄力的,北大历史系,居然还是跨专业的???
首先这些是考研必读的书目:
《中国古代史》 上下 朱绍侯主编 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 上下 王桧林主编 高教版
《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李侃著 中华书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版 何沁 高教版
《世界史》六卷本 齐世荣 、吴于廑主编 高教版
也可以看看北师大的版本,比较好。
中国古代史 上 晁福林 北师大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 下 宁欣 北师大。。。
中国近代史 郑师渠 北师大
中国当代史 郭大钧 北师大
中国现代史 王桧林 北师大
世界上古史 周启迪 北师大。。。
世界中古史 孔祥民 北师大
世界近代史 刘宗绪 北师大
世界现代史 张建华 北师大
学有余力,可以再看看
《全球通史》第七版 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
由于历史学考研是全国统一命题,所以要看历年的考研真题!
初试只考三门:政治100分、英语100分、历史学基础300分;不考数学
英语基本要求70分,政治也得70分吧,历史学基础220,像这个分数才有可能去复试!
北大的复试几乎是全中国最难的,既然你喜欢中国古代史中的明史,为了复试的的成功,你还必须再看明史的有关书籍。我是今年的历史学专业考研生,但不是明史专业,具体的明史书籍了解的不多,以下的:(必看)
《明史》 清 张廷玉著, 必须是原著,古文版的,因为研究生内容接触的都是史学原著;明史中价值最大,康熙组织编纂了95年的一部正史;
《剑桥中国明代史》 [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 张书生等译
李光璧:《明朝史略》,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李洵:《明清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姜公韬:《明清史》,台北:长桥出版社
还有《中国通史》白寿彝版中的明史部分;
同学你要明白北大历史学要培养的是具有相当强力的历史学人才,必须十分具有历史观和史学思想的高素质人才,一定要有突出的历史积淀,一定要甘于寂寞,甘于研究史学枯燥乏味;他们可能是未来中几十年后历史界的权威!
所以北大复试的门槛极高,几乎没听说有过录取跨专业的学生,原则上应该是可以的,不过没有人能抗得住北大导师的提问,我知道的一个同学报了北大,被刷了回来!他在我们年级中已近很强了,整天泡在图书馆里,看了不知道多少书,可惜。。。100多个面试,只要7.8个,大多都被刷掉了,看看这比例就知道有多难了,而且北大的报送名额和高校推荐较多,所以考研招生的比例太低,一般人不敢挑战。
说实话,你的问题比较低级,但是我希望您能踏实的好好努力,认真看书,看大量的书,因为导师提问的就是你将所研究的领域的基本情况,比如明史界的大家有些谁,分别他们的学术理论;以及你喜欢的方向,你懂得多少,看了多少原著,有多少积淀;切记:导师是该领域的权威,不敢信口开河,导师甚至能将你所说的每一句话出自原著的那一页都能说得上来,谦虚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考研的一般途径;
还有你和北大的历史学导师有社会关系,可以走推荐面试的道路;不过前提也是你得有真才实学,北大的教授是十分敬业的,一般不会循私情的。。
学弟还是学妹,你要努力了,将一切的时间利用起来,好好看书,希望你能成功,那将是几乎不可能的辉煌成就!静候你的佳音!
Ⅹ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学 蓝勇 哪个好
各个学校的复试教材差别还是比较大的,你既然是要报南京师大,那你复回试就要以南京答师大的要求来准备复试专业课,
他书目是:《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陈桥驿主编,科学出版社;《历史人文地理》邹逸麟主编,科学出版社
而由于历史学改成了统考,历史地理当然也不能逃过,但历史地理学毕竟是边缘的交叉性学科,与通常的历史学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所以面对初试还是要多以古今中外史的复习为主,这有:朱绍侯的两卷本中国古代史,吴于廑的六卷本世界史,张岂之的分期的中国通史,这方面的教材还是相当多的。
历史地理方面的书也听多的,老邹的就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另外还有,蓝勇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观点比较新,分的章节很细),陈代光的中国历史地理(观点较旧,多作为参考),还有北大的辛德勇的区域历史地理,这些主要是教材,只是基础性的入门书。更专业的现在作为准备考验的人来说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显得时间不够了,这是靠上后重点要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