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中国疆域
『壹』 简述中国历史上疆域的变迁
历史上的中国(中国疆域的变迁)
【内容介绍】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学术研究精华的总结,该书本着“面
向大众,要让普通读者能够读懂,感兴趣”这一原则,深入浅出,用一种
通俗的方式介绍中国疆域的变迁以及关于疆域的历史掌故。阅读本书,它
带你了解历史上中国疆域的沿革,体会人口迁移、民族融合的内涵,感受
历朝历代疆域掌故的惊心动魄。作者严谨的学风,睿智的眼光,广阔视野
以及生动鲜活的撰述方式,一定会带给你一个全新的中国疆域文化读本。
【本书目录】
序言:中国的历史、疆域与历史地图
“疆域”与“领土”
了解历代疆域变迁与学习历史的关系
秋海棠与雄鸡
疆域变迁和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的编制:裴秀、杜预、贾耽和税安礼
清代杨守敬集古代地图研究之大成
中国历史地图的里程碑??《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的来历和变化
中国古代疆域的类型
1.走向统一国家的漫长历程:先秦
从部落联盟到王朝??三皂五帝到夏
盘庚迁殷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的疆域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弦高犒军和春秋战国诸侯兼并
2.中原王朝疆域的扩大和稳定:秦汉时期
第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
郡县制的形成和巩固
西汉初的困境
汉武帝的开疆拓土
匈奴和其他边疆政权
东汉的疆域
边疆诸族的内迁和扩张
3.长期的分裂与短暂的统一:三国至南北朝
三国鼎立的形成
乱世群雄的角逐:十六国的兴衰
对峙中的稳定:北方的统一和再分裂
北方的局部扩张的南方的退缩
4.从大统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行政区域的扩大
空前的开拓:唐朝前期的疆域
强盛后的衰落:唐朝中期以后的疆域
边疆政权的消长
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5.分裂的延续和结束:宋、辽、金、元时期
“黄袍加体”不再重演
北宋和南宋的疆域
辽、金和其他政权的疆域
牧业民族一统天下:元帝国的建立
6.退缩中的中原王朝:明时期
奴尔干都司的设置和撤销
北方和西北诸卫所的内迁
南方和西南的退却
对西藏主权的延续
其他政权的疆域
7.统一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清朝时期
东北地区的统一
从人关到平定台湾
击败噶尔丹,蒙古归一统
对西藏主权的确立
天山南北路归入版图,极盛疆域最终形成
帝国主义入侵使疆域变形
侵夺中国领土最多的是沙皇俄国
结语:统一的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
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统一
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巩固了中国疆域
落后腐败导致国土沦丧
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
『贰』 谁有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的答案呀,求帮助
中国是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文明古国。她东南濒临太平洋西部边缘海,内西北深入亚洲腹容地,北部为蒙古高原,西南与南亚次大陆相接。南北跨温、热两大气候带,地形和气候条件多样复杂,有着丰富的水利、生物和矿产资源。中国人民的祖先很早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由于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以及人们为求生存不断地改造着周围的自然界,在全新世以来约1万年的时间里,中国辽阔土地上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各族人民相继进入新石器时代后,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如铁器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制度的种种变革,以及人类对自然界愈来愈多的索取,等等,都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按照历史时期中国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过程、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变化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性,可分为三大部分进行简述:一、自然环境的变迁;二、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三、历代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
『叁』 简述中国历史(简单一点)
中国历史:
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中国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五胡乱华期间,异族融于中国趋势加强,诸多民族在分立政权的冲突中逐渐汇聚。
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末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确立了共和政体。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乱时期。
后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经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3)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中国疆域扩展阅读
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共和政体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到了汉代通过文化交融使汉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国主体民族的基础。后又通过与周边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断攀升,宋代中国人口突破一亿,清朝时期人口突破四亿,到2005年中国人口已突破十三亿。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
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诗词、戏曲、书法、国画等,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中国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肆』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怎么样
第一节当代历史地理学产生和发展过程 第二节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第三节历史地理学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第一节三四千年前的温暖湿润气候 第二节三四千年来气候的变迁 第三章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 第一节主要森林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第二节草原和荒漠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第三节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 第四章历史时期水系的变迁 第一节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及其影响 第二节长江中下游水系的变迁 第三节海河水系的历史变迁 第四节黄淮海平原湖沼的历史变迁 第五章海岸线的变迁 第一节辽东湾海岸 第二节渤海湾海岸 第三节苏北海岸 第四节长江口海岸 第五节杭州湾海岸 第六章沙漠的变迁 第一节我国东部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沙漠的形成和变迁 第二节第四纪以来形成的沙漠地区的变迁 第七章历史时期疆域的变迁 第一节夏商周时期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及其周边民族 第二节先秦时期华夏诸国的疆域 第三节秦汉统一王朝疆域的形成和变迁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疆界的变迁 第五节隋唐统一帝国疆域的形成 第六节宋辽金时期各分裂政权的疆域 第七节元代的疆域 第八节明时期中国疆域 第九节清帝国疆域的形成--中华帝国最终疆域的形成 第十节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和中国国土的沦丧 第八章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第一节秦统一前地方行政区划的出现 第二节郡县制的确立 第三节州郡县三级制的确立与解体 第四节道路制度的出现与演变 第五节行省时代与中央集权的加强 第九章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 第一节战国至两汉时期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三节隋唐五代时期 第四节宋辽金元时期 第五节明清民国时期 第十章中国古代农业的地区开发与地域差异 第一节我国北部农牧界线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我国古代主要农业区的历史变迁 第三节主要粮食作物分布及其变迁 第十一章历代工矿业的分布和兴衰变迁 第一节丝棉织业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 第二节雕版印刷业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 第三节造纸业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 第四节陶瓷业的地理分布及共变迁 第五节历代五金生产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 第十二章城市分布和交通路线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城市和交通 第二节秦汉时期全国交通--城市体系的形成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城市交通路线格局的变化 第四节隋唐五代时期全国城市体系的重建与发展 第五节宋辽金时期城市重心的南移与商业市镇的出现 第六节域外交通的历史发展 第十三章历史文化景观的地域差异及其变迁 第一节文化重心区的分布、转移与政治、经济关系 第二节方言的地域差异及其变迁的地理背景 第三节社会人群的地域差异
『伍』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要素疆域和政区的基本特征
疆域:意指领土的范围或面积。例如,我国疆域辽阔。《荀子·君道》:“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政区:即行政区划,指国家根据政治和行政管理的需要,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将全国的地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政区以国家或次级地方在特定的区域内建立一定形式、具有层次唯一性的政权机关为标志。政区因不同的国家结构形式而不同。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
1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地形、地貌、气候等.
2 、中国历史上只有月氏族的主体在公元前2 世纪迁到中亚了,其他各民族都没有完全离开过中国.
3 、从境外迁入中国的民族是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4 、中国历史上,除汉族以外,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经建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其中蒙古、满族还统治过整个中国.
5 、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从上到下“分土而治”.秦以后,郡县制基本上推行到了全国.
6 、元朝的中央政府称为尚书省.
7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形成地形上的三级台阶,惯称为三大阶梯.
8 、我国最低的内陆盆地是吐鲁蕃盘地.
9 、中国疆域的基础是在乾隆年间最终确定的.
10、中国的气候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陆』 中国历史上的疆域是怎么划分的
如何理解和确定中国的历史边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见仁见智,并未取得一致认识。如有以民族成分为划分标准的“民族边疆”说(认为凡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就是边疆);以文化类型为划分标准的“文化边疆”说(认为凡是汉文化系统之外的地区就是边疆);以地方行政制度为划分标准的“行政边疆”说(认为凡是未施行郡县制的地区就是边疆),等等。
对历史边疆认识的不同,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在历史疆域问题认识上的分歧,而正确认识历史疆域恰恰是确立历史边疆的必要前提。
在关于中国历史疆域标准的问题上,谭其骧先生和白寿彝先生曾分别提出过最有代表性的两个观点。谭其骧先生在主持《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绘制时,曾确定了一个标准:“十八世纪五十年代清朝完成统一之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帝国主义入侵以前的中国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的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后来,谭先生又撰文重申此说:“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范围。所谓历史时期的中国就以此为范围。不管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在这个范围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而白寿彝先生在批判“以历代皇朝疆域为历代国土的范围,因皇权统治范围的不同而历代国土有所变更或伸缩”的“皇朝疆域观”时,则提出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范围为处理历史上中国疆域的标准,并将这一标准用于自己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的写作上,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共同进行历史活动的舞台,也就是我们撰写中国通史所用以贯穿今古的历史活动的地理范围”。
但这两个标准并未得到史学界和边疆史地学界的一致认同。有的学者就认为,以上两个标准“把复杂多变的中华疆域企图以一个简单的模式套住,不问时间、地点、条件,不从发展的变化的视角,不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不对历史疆域作动态的考察,而是从一个既定的框框出发,这就不能正确解决问题,易造成误区”。这些批评不能说没有一定的合理性。的确,在数千年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历史疆域有一个消长、变动与形成的复杂的动态过程,并不是“古已有之”且一成不变的,不能用一刀切的标准。但是不能一刀切并不是说不可确立标准。因为,研究历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对各种具体现象进行总结和提升,以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疆域的研究也不例外。
要确立中国历史疆域的范围,必须重视中国古代属于前民族国家这一重要前提,要尊重历史的实际。就中华文明的起源来讲,考古学界几十年来所做的探索,已经初步得出结论,即在史前的漫长岁月中,中华大地起码长期存在着六个大的文化“区系”,这些大的文化“区系”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且大致处于同步发展的状态。同时,“区系”内部和“区系”之间又存在着互相影响的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纵横关系中,各文化“区系”不断组合与重组,形成“区系”范围内大致平衡而又不平衡的多元一体的格局,并最终促成了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的突破。六大文化“区系”中,以关中(陕西)、晋南和豫西为中心的中原,华夏族(后来在与其他各中华古族后裔的相互融合中发展为汉族)因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高度发达,遂成为长期稳定的文明中心和政治中心,而同属于中华古族的其他各部族,也在中原之外其他“区系”的广阔地带形成一个个部落共同体或政治单元,并继续与中原互相激荡和影响,甚至伴随着武力征服和政权的更迭。在这一过程中,政权的包容范围越来越大,原来大致同步发展的各文化“区系”出现了更多的相互重叠,而未曾重叠的地区,因与中心区域在经济、文化上差距显著,遂成为边缘地带。
不过,这些边缘,也仅仅是同一“天下”的边缘,而不是“天下”或“海内”之外的边缘。同时,中心与边缘又不是绝对的。因为,随着汉文化圈的越来越大,各民族之间以汉族为主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交流,于是渐次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汉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步发展与巩固,国家对边疆的开发也逐步深入。在这个过程中,边疆少数民族先后以不同方式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员,中原王朝与边疆各少数民族及地方政权之间的关系,完全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秦汉以降历代历史学家笔下,“外国传”或“四夷传”中,有相当一部分指的就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并不是今天意义上“外国”的含义,所以在古人的心目中,边疆民族建立的政权是包含在中国史之内的,一部“二十四史”,都曾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包括于其中。如《新唐书》的作者就认为中原之外有“八蕃”(高丽、真腊、波斯、吐蕃、坚昆、突厥、革未革曷),其外才是不属中华帝国的“绝域”:“其外谓之绝域”。又如,历史上,安西、西域等地,一经汉、唐开拓,此后虽与中原王朝时离时合,但一直被视为中国版图,即南宋偏安江南一隅,人们仍将这些边疆地区视为中国固有的疆域,比如陆游就写过“梁州四月晚莺啼,共忆扁舟罨画溪,莫作世间儿女态,明年万里驻安西”的诗句山,并勉励大将们“远规复燕赵”、“屯玉关之西、天山之北”。这些话虽是文人寄托之词,但不能说不是古人疆域观念的反映。
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王国、汗国,通常也并不自外于中国,而恰恰自居为“中国”,或自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同时,历史上中华帝国的中心与边缘又经常处于互动关系之中。中心区域之外的各民族都曾以各种方式参与了中华历史的创造过程,从各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反映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上,则是一个复杂的演进过程。所以,中原之外非汉族政权的存在,既是客观的历史存在,又有其合理性、重要性。而中国的历史边界,应该是谭其骧先生反复强调的,即中国的边界决不能仅仅指中原王朝的边界,而应该包括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的边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历史上某一时期中国的边界,并不等于这一时期中原王朝的边界,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为一谈。谭先生曾举例说“汉朝时候,中国的北界在哪里呢?就是匈奴的北界,一直到达贝加尔湖一带。唐朝时候中国的北界在哪里呢?应该就是突厥、回纥的北界,同样,其他方向也是如此,唐朝时候(中国)西南的边界在哪里呢?应该就是吐蕃的边界、南诏的边界;东北的边界在哪里呢?应该是室韦的边界,革未革曷的边界。”据此,中华历史疆域,就应是历史上中原王朝及各分立的民族政权或共同体疆域范围的总和,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各个部分,即不仅应包括中原王朝的中心地带,而且还应包括历史上各分立的边疆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或共同体的疆域。
『柒』 求《知到》选修里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的章节习题答案!!!
1【单抄选题】(2分)什么是历史袭地理?D
History
Geography
History and geography
Historical geography
2【单选题】(2分)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A
历史文献
考察
观测
调查
3【单选题】(2分)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C
长安
洛阳
南京
大名府
4【单选题】(2分)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D
960万平方公里
1000万平方公里
1200万平方公里
1300万平方公里
5【看图题】如下图,输入题目关键词就能搜到答案,都有的
『捌』 关于中国历史疆域标准的问题上,谭其骧和白寿彝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谭其骧先生在主持《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绘制时,曾确定了一个标专准:“十八世纪五十年代清属朝完成统一之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帝国主义入侵以前的中国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的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后来,谭先生又撰文重申此说:“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范围。所谓历史时期的中国就以此为范围。不管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在这个范围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而白寿彝先生在批判“以历代皇朝疆域为历代国土的范围,因皇权统治范围的不同而历代国土有所变更或伸缩”的“皇朝疆域观”时,则提出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范围为处理历史上中国疆域的标准,并将这一标准用于自己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的写作上,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共同进行历史活动的舞台,也就是我们撰写中国通史所用以贯穿今古的历史活动的地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