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的人文地理特点
❶ 人文地理
人口迁移的知识点:
一、人口迁移的含义: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专定居地属的行为。
二、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国界):
1国际人口迁移:
近代:旧大陆向新大陆;
现代: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
2国内人口迁移:
古代:安史之乱;
近代:闯关东;
现代:支边/务工。
三、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
2政治因素:政治迫害,战争,支边。
3社会文化因素:宗教,民族。
4生态环境因素:灾变(天灾/人祸)。
❷ 黄河人文地理特征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也是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它发源于唐古拉山,流过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太行山,华北平原,最后流入渤海。流过青,川,甘,陕,宁,晋,豫,鲁8个行政省区…… 网络名片
黄河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
目录
简介
自然特征地理位置
流域概况
主要支流
主要湖泊
干流峡谷
生物资源
河流分段
人文特征水利枢纽
桥梁设施
环境保护
发展变化黄河断流
河道变迁
黄河治理
旅游资源
相关资料
文化相关诗句
俗语
简介
自然特征 地理位置
流域概况
主要支流
主要湖泊
干流峡谷
生物资源
河流分段
人文特征 水利枢纽
桥梁设施
环境保护
发展变化 黄河断流
河道变迁
黄河治理
旅游资源
相关资料
文化相关 诗句
俗语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黄河母亲像(甘肃兰州)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它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发展趋势。黄河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3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相连,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 黄河(2张)黄河长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2.76平方公里,流经9个省区,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渠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于巴颜喀拉山脉的雅拉达泽峰,干流长度4675千米,平均流量1774.5 立方米/秒,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旧孟津。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5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1.5米。
编辑本段自然特征
地理位置
黄河流域简图
黄河流域界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南北相差10个纬度,东西跨越23个经度,集水面积75.2万多平方公里,黄河全长5464公里,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米。流域内石山区占29%,黄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 黄河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较高,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 黄河流域范围
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东为吕梁西坡,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 但就黄河的具体源头是卡日曲,玛曲还是扎曲,历来有所争议。但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定玛曲为河源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东经95°59'24"、北纬35°01'18"处,树立了河源标志。 黄河从贵德至民和境内海拔在3000到1600米之间,从民和下川口进入甘肃,这一段气候温和湿润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誉,水流清澈见底又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说法。宁夏的宁夏平原和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因为处在黄河上游的河谷地带,水源丰沛,灌溉便利,农业发达,水草丰美,因此被称为塞上江南。
流域概况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托克托县区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 南孟津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壶口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 黄河九曲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水土流失,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而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还不到1千克。黄河是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黄河年平均16亿吨的泥沙如果筑成宽一米,高一米的城墙,长度相当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38.44万千米)的三倍,相当于赤道长度的27倍。
主要支流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
主要湖泊
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干流峡谷
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30处,位于上游河段的28处,位于中游段流的2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干流峡谷段累计长1707千米,占干流全长的31.2%。
生物资源
黄河干流总共有鱼类121种(亚种),干流中纯淡水鱼类有98种,占总数的78.4%。主要经济鱼类有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厚唇裸重唇鱼、黄河裸裂尻鱼、瓦氏雅罗鱼、北方铜鱼(鸽子鱼)、鲤鱼、鲫鱼。黄河上游鱼类种类只有16种,组成也较简单,仅有鲤科、鳅两科的裂腹鱼、雅罗鱼、条鳅等。中下游鱼类大体相似,均以鲤科为主。中游有71种鱼类,但缺乏自然的鲢、鳙、鳊、鲂等典型平原类群的鱼类,中游上段有与上游共有的裂腹鱼和条鳅等,下游的鱼类种类和数量都较多,有78种,其中有多种过河口鱼 黄河大鲤鱼
类及半咸水鱼类。对黄河支流的调查资料统计看,据甘肃洮河、陕西渭河、泾河的鱼类统计看,以渭河水域种类较多,有30种,洮河次之有11种,泾河则仅有4种。上中游支流中多数是鲤科、鳅科的小型鱼类,另外有少数尝科及鲶鱼等, 经济鱼类为鲤、鲫、雅罗鱼及鲶鱼等。 历史上,黄河流域曾经长时期作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摇篮。历史上频繁的灾害,也使黄河被称为“中国的忧患”,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黄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途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缺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1938年黄河改道,河水南下夺淮,淹没豫东、皖北和苏北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 近年,黄河水域生物遭到破坏,鱼类现已不到百种。为使黄河水域生态得到修复及养护生物资源,甘肃省农牧厅渔业处从二000年开始,针对黄河甘肃段实行“增殖放流”计划。据渔业处负责人介绍,投放数量从去年的七百余万尾,已增加到今年的八百万尾,以黄河土著鱼种——黄河鲤鱼、鲶鱼、草鱼、鳙鱼为主要投放对象。
河流分段
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黄河水利委员会以河口镇与桃花峪划分上、中、下游;传统的中学教科书以河口镇与孟津划分上、中、下游;学者杨联康经考察后认为以青铜峡、孟津划分更合适;学者许韶立主张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作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线。下面为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 黄河
上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上游。上游河段全长3472千米,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占全黄河总量的51.3%。上游河段总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为1‰;河段汇入的较大支流(流域面积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条,径流量占全河的54%;上游河段年来沙量只占全河年来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水来源。上游河道受阿尼玛卿山、西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弯曲。黄河上游根据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三部分。 从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以上部分为河源段。河源段从卡日曲始,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玛多,绕过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该段河流大部分流经于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回,两岸多为湖泊、沼泽、草滩,水质较清,水流稳定,产水量大。河段内有扎陵湖、鄂陵湖,两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别为47亿立方米和108亿立方米,为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玛多至甘肃玛曲区间,黄河流经巴颜喀拉山与阿尼玛卿山之间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宽阔,间或有几段峡谷。甘肃玛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区间,黄河流经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发源于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该段内汇入黄河。 从青海龙羊峡到宁夏青铜峡部分为峡谷段。该段河道流经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质的不同,形成峡谷和宽谷相间的形势:在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及南山系变质岩地段形成峡谷,在疏松的砂页岩、红色岩系地段形成宽谷。该段有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八盘峡、青铜峡等20个峡谷,峡谷两岸均为悬崖峭壁,河床狭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该段贵德至兰州间,是黄河三个支流集中区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汇入,使黄河水量大增。龙羊峡至宁夏下河沿的干流河段是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也是中国重点开发建设的水电基地之一。 青铜峡水利枢纽
从宁夏青铜峡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部分为冲积平原段。黄河出青铜峡后,沿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边界向东北方向流动,然后向东直抵河口镇。沿河所经区域大部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无支流注入,干流河床平缓,水流缓慢,两岸有大片冲积平原,即著名的银川平原与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灾害。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河口镇,长达900千米,宽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黄灌区,灌溉历史悠久,故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 中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河南孟津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中游,河长1206千米,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45.7%;中游河段总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内汇入较大支流30条;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占全黄河沙量的92%,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河口镇至禹门口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晋陕峡谷,河段内支流绝大部分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全河多年年均输沙量16亿吨中有9亿吨来源于此区间;该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资源丰富,是黄河第二大水电基地;峡谷下段有著名的壶口瀑布,深槽宽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约18米,气势宏伟壮观。 禹门口至三门峡区间,黄河流经汾渭平原,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河段两岸为渭北及晋南黄土台塬,是陕、晋两省的重要农业区。该河段接纳了汾河、洛河、泾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黄河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多年年均来沙量5.5亿吨。该河段在禹门口至潼关(即黄河小北干流)的132.5千米河道,冲淤变化剧烈,河道左右摆动很不稳定。该河段在潼关附近受山岭约束,河谷骤然缩窄,形成宽仅1000余米的天然卡口,潼关河床的高低与黄河小北干流、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有密切关系,故此有“潼关高程”这一水文术语。 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为两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于中条山、崤山之间,为黄河干流上的最后一段峡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渐宽,是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地段。 下游 河南孟津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河长786千米,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3%;下游河段总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5%。由于黄河泥沙量大,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黄河约束在大堤内成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除大汶河由东平湖汇入外,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入。 黄河流域主要水电站分布
下游河段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堤防总长1400余千米。历史上,下游河段决口泛滥频繁,给中华民族来了沉重的灾难。由于黄河下游由西南向东北流动,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结冰,从而形成凌汛。凌汛易于导致冰坝堵塞,造成堤防决溢,威胁也很严重。 下游河段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黄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积,不断延伸摆动。目前黄河的入海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交汇处,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间,黄河输送至河口地区的泥沙平均约为10亿吨/年,每年向渤海延伸2.2千米,年平均净造陆地25至31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天增加一个足球场的面积。
编辑本段人文特征
水利枢纽
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山西平陆、河南三门峡市交界处,1960年投入使用 三盛公水利枢纽:内蒙古磴口,1966年投入使用 天桥水利枢纽:山西保德、陕西府谷交界处,1977年投入使用 青铜峡水利枢纽:宁夏青铜峡市,1968年投入使用 刘家峡水电站:甘肃永靖,1974年投入使用 盐锅峡水利枢纽:甘肃永靖,1975年投入使用 八盘峡水利枢纽:甘肃兰州,1980年投入使用 龙羊峡水电站:青海共和,1992年投入使用 大峡水利枢纽:甘肃兰州,1998年投入使用 李峡水利枢纽:青海化隆,1999年投入使用 万家寨水利枢纽:山西偏关、内蒙古准格尔旗交界处,1999年投入使用 小浪底水利枢纽:河南济源和旧孟津交界处,2001年投入使用 黄河大峡水电站:
❸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
人文地理环境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团, 经济, 交通, 军事, 社会行为等要素。它们在地球表面构成的圈层, 称为人文圈或社会圈, 智慧圈, 技术圈。
(3)黄河流域的人文地理特点扩展阅读: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种最重要的常态地貌类型以外,我国还有类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缘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缘地貌,仅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北段,类型就有45种以上,成为世界上冰缘地貌类型最多的国家。
如此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为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多元化和中华文化的多样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我国地处地球的北温带,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气候宜人,众多的江河湖泊,使广阔的土地可垦可耕,供人们衣食。
因此,与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华文化产生和延续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同埃及文化囿于尼罗河流域,巴比伦文化囿于两河流域相异,中华文化滋生地不是依托一个江河流域,而是拥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大的区段。
❹ 黄河的人文地理
黄河长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2.76平方公里,流经9个省区,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渠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于巴颜喀拉山脉的雅拉达泽峰,干流长度4675千米,平均流量1774.5 立方米/秒,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旧孟津。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5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1.5米。
地理位置
黄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较高,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
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东为吕梁西坡,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
黄河从贵德至民和境内海拔在3000到1600米之间,从民和下川口进入甘肃,这一段气候温和湿润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誉,水流清澈见底又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说法。宁夏的宁夏平原和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因为处在黄河上游的河谷地带,水源丰沛,灌溉便利,农业发达,水草丰美,因此被称为塞上江南。
主要支流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
主要湖泊
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干流峡谷
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30处,位于上游河段的28处,位于中游段流的2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干流峡谷段累计长1707千米,占干流全长的31.2%。
生物资源
黄河干流总共有鱼类121种(亚种),干流中纯淡水鱼类有98种,占总数的78.4%。主要经济鱼类有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厚唇裸重唇鱼、黄河裸裂尻鱼、瓦氏雅罗鱼、北方铜鱼(鸽子鱼)、鲤鱼、鲫鱼。黄河上游鱼类种类只有16种,组成也较简单,仅有鲤科、鳅两科的裂腹鱼、雅罗鱼、条鳅等。中下游鱼类大体相似,均以鲤科为主。中游有71种鱼类,但缺乏自然的鲢、鳙、鳊、鲂等典型平原类群的鱼类,中游上段有与上游共有的裂腹鱼和条鳅等,下游的鱼类种类和数量都较多,有78种,其中有多种过河口鱼类及半咸水鱼类。对黄河支流的调查资料统计看,据甘肃洮河、陕西渭河、泾河的鱼类统计看,以渭河水域种类较多,有30种,洮河次之有11种,泾河则仅有4种。上中游支流中多数是鲤科、鳅科的小型鱼类,另外有少数尝科及鲶鱼等, 经济鱼类为鲤、鲫、雅罗鱼及鲶鱼等。
历史上,黄河流域曾经长时期作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摇篮。历史上频繁的灾害,也使黄河被称为“中国的忧患”,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黄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途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缺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1938年黄河改道,河水南下夺淮,淹没豫东、皖北和苏北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
注释:
近年,黄河水域生物遭到破坏,鱼类现已不到百种。兰州市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认为,黄河上游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致使黄河含沙量大;黄河水量受干旱少雨日趋减少;工业城镇废水的污染;人为捕捞等因素,都是导致黄河生物减少的原因。
为使黄河水域生态得到修复及养护生物资源,甘肃省农牧厅渔业处从二000年开始,针对黄河甘肃段实行“增殖放流”计划。据渔业处负责人介绍,投放数量从去年的七百余万尾,已增加到今年的八百万尾,以黄河土著鱼种——黄河鲤鱼、鲶鱼、草鱼、鳙鱼为主要投放对象。
人文特征
水利枢纽
* 三门峡水利枢纽:山西平陆、河南三门峡市交界处,1960年投入使用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 三盛公水利枢纽:内蒙古磴口,1966年投入使用* 天桥水利枢纽:山西保德、陕西府谷交界处,1977年投入使用
* 青铜峡水利枢纽:宁夏青铜峡市,1968年投入使用
* 刘家峡水电站:甘肃永靖,1974年投入使用
* 盐锅峡水利枢纽:甘肃永靖,1975年投入使用
* 八盘峡水利枢纽:甘肃兰州,1980年投入使用
* 龙羊峡水电站:青海共和,1992年投入使用
* 大峡水利枢纽:甘肃兰州,1998年投入使用
* 李峡水利枢纽:青海化隆,1999年投入使用
* 万家寨水利枢纽:山西偏关、内蒙古准格尔旗交界处,1999年投入使用
* 小浪底水利枢纽:河南济源和旧孟津交界处,2001年投入使用
发展变化
黄河断流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全球变暖——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游水源的流量,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
2. 植被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吸收流经河道才能补充。
3. 灌溉方式落后——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
①上游属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率级少,中游为主要补给区但水土流失严重、季节变化大,下游流域面积小,补给少;
②流域内人口增长快,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粮食增长率;
③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黄河沿岸工业和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引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
④水库调节能力较低,水资源管理不统一;
⑤水费低廉,低水价唤不起人们的节水意识,工农业用水浪费极大;
⑥环境污染急剧降低黄河水的利用率。
❺ 谁能帮我讲解下,黄河长江流域的环境和人文
长江、黄河流域自然地理情况对比
基本概况和地形地貌对比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全长6300余km,总落差5400m左右,横跨中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75%。
由河源至河口,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巨大台阶:第一级 阶梯由青南、川西高原和横断山高山峡谷区组成,一般高程在3500—5000m;二级阶梯为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在500—2000m;三级阶梯由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一般高程均在500m以下。流域内的地貌类型众多,有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和平原。据统计,流域的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84.7%,平原占11.3%,河流、湖泊等水面占4%。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干流河道全长5464km。流域面积79.5万km2(包括内流区4.2万km2)。与其他江河不同,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7%;长达数百公里的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之上,流域面积只占3%。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差别很大。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
气候水文情况的对比
长江流域气分别属于青藏高寒区、西南热带季风区和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面积约占流域的2/3。青藏高寒区大部分地区风大、气温低、空气稀薄、垂直差异大;西南热带季风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明显交替,四季分明。流域内的降水,大都以降雨为主。多年平均降雨量约1100mm, 降雨空间分布趋势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时间分布多集中在5-10月;约占全年70%--90%以上。
长江流域水文与降水相适应,青藏区径流补给有一半左右来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西南区与华中区径流补给主要来自降水。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616亿m3,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刚果河,居世界第三位。长江干流悬移质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自直门达971万t,沿程递增至宜昌为53000万t。宜昌以下有所减少,大通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47200万t。
黄河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66mm,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最多的是流域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如秦岭、伏牛山及泰山一带年降水量达800mm~1000mm;降水量最少的是流域北部的干旱地区,。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旱灾频繁,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遍及数省、连续多年的严重旱灾,危害极大。流域内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3.4万km2,其中年平均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面积约15.6万km2。流域北部长城内外的风沙区风蚀强烈。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使脆弱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阻碍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且大量泥沙输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也是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于治理的症结所在。
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m3,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量324 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再加上邻近地区的供水需求,水资源更为紧张。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t,平均含沙量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
二、对长江、黄河流域自然地理情况的分析
通过对两个流域主要的自然地理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地形方面二者没有明显的差异,从西到东大致为高原、山地、盆地、平原,海拔由西向东逐渐降低。但是在共性中还有不同之处,黄河流域途径高原、山地较多,丘陵和平原地区很少,而长江地区丘陵平原地区多于黄河流域。这样的地形因素差异导致了人口、文化、经济的情况。
黄河流域的气候主要为干旱的大陆性气候,降水少,为黄河流量的补给相对较少,导致流量较小,另外黄河途径的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导致黄河含沙量较大。而长江流域的气候多为湿润的亚热带的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加上支流数量多,流量大,因此对河流流量的补给较多。无论是河流的流量、含沙量还是流量的年际变化,二者都有极大差异,这种差异对农业、工业、旅游业、运输业等行业有很大影响。总体来说,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会导致其他更多要素的差别,而自然地理上总体的差异会对人文地理有直接的影响。
三、对长江、黄河人文地理情况的对比
长江流域人口长江流域横跨中国的西南、华中和华东三大经济区,截至1995年底,全流域共有人口4.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4%,其中农业人口3.22亿,占流域内总人口的78%。
长江流域产业长江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历史发展悠久,人口稠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城镇建设发展全面,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1995年全流域工农业总产值37965亿元,占全国的34%,其中工业总产值31594亿元,占83.2%,农业总产值6371亿元16.8%。长江全流域设有城市186个,其中人口超过200万人的城市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4个。上述四个中心城市已成为综合性的工业基地,还有其他大中小城市各自形成了有生产特色,联系着自己腹地的各种城市载体和城市带,拥有众多的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石油化
工、电力、纺等工业基地。
据1990资料统计,黄河流域人口978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6%。耕地面积1.79亿亩,占全国的12.5%。黄河流域很早就是中国农业经济开发地区。上游的宁蒙河套平原、中游汾渭盆地以及下游引黄灌区都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目前黄河上中游地区仍比较贫困,加快这一地区的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重心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意义。历史上黄河流域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建立了一批能源工业、基础工业基地和新兴城市,为进一步发展流域经济奠定了基础。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目前,原煤产量占全国产量的一半数以上,石油产量约占全国的l/4,已成为区内最大的工业部门。铅、锌、铝、铜、铂、钨、金等有色金属冶炼工业,以及稀土工业有较大优势。
四、对长江、黄河流域人文地理情况的对比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晰看出长江与黄河流域人口数量和经济水平上的差异,在这样人口和经济差异现象背后是与两个流域之间自然地理差异有关。首先是地形地貌因素的影响,黄河流域途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地势高,地形相对崎岖,土质疏松,多黄土和泥沙覆盖。该地形地貌情况导致居住和农业、工业用地较少,不利于人类活动和经济的发展。而长江流域则是丘陵、山地为主,人们居住在山间平原和丘陵地带,既可以方便居住,又利于生产活动与出行,因此居住人口相对较多,经济较为发达;其次是河流的水文因素的影响,长江流域水量大,含沙量较少,河面宽,利于农业灌溉,造船工业,运输业,旅游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人口的增长,人口又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五、结论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长江、黄河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自然地理的差异对人文地理方面的差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其人口、城市、经济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影响。然而人文方面的因素又反作用于自然地理,间接的影响自然地理因素,对其造成影响。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❻ 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差悬殊,西高东底的特点特别明显。川西贡嘎山海拨7556米,为省内第一高峰;川东巫山附近的长江河谷,海拨仅80米左右,两者相差7000余米。东西差异大,是四川地貌的总特征。大致经龙门山、大相岭、大凉山为界,以西为高原山,海拨都在3000米以上;经东为四川盆地,由海拨750米以下的盆地底部和2000米左右的盆周山地组成。
简 称: 川或蜀
面 积: 约48万平方千米
人 口: 8323万
省 会: 成都
民 族: 有汉、藏、回、羌等民族
地 形: 本省东部为海拔约5OO米的四川盆地,这里有富饶的成都平原。四川西部为高原山地,属青藏高原东缘,海拔3000-4000米。邛崃山、岷山一带设有卧龙等自然保护区多处。气候:复杂多样,盆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暖夏长。西南山区干湿度分明。川西北高原长冬无夏,较为干寒。年降水量约一千毫米
工 业: 四川省是我国内地综合性工业基地。成都电器、量具刃具,攀枝花钢铁、川中油气田、自贡盐化工、内江制糖、泸州和宜宾等地的酿酒工业等都很有名
农 业: 四川农业发达,号称"天府之国"。是我国水稻、小麦、油菜籽、甘蔗、黄红麻、桑蚕、茶叶、水果的重要产区。川西高原、山地分别为本省重要牧区和林区
地理位置: 地处我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春秋战国时为蜀国地。秦代置蜀郡。汉属益州。唐属剑南道。宋置川陕四路。元置四川行省。明清起为四川省
管辖范围: 设重庆直辖市后四川省辖12地级市、4地区、3自治州,18县级市、124县、3自治县。其中有50余个市县对外开放
❼ 我国详细记载黄河流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状况的著 作是( )。
《禹贡》
❽ 根据我国划分的四大地理区域,各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有何不同
中国北方东北西北东南
根据地理和气候的差异
一个幅员辽阔,跨经度和纬度,这??直接导致四个地理区域的划分。图片故事5.4四大地理区域的国家“,首先通过边界,边界B的具体分布的边界,实施四个地理区域的位置。
活动1提示观察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分界线之间北部和西北引导学生分析相似的两个边界,这里的主导因素分区季风。偏僻的西北内陆小于季风,降水较少,反映干旱的区域特征,而北部和南部地区的影响,在东部季风区的季风的影响,更多的降水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活动2,提示观察边界B的位置,学生自己在一月等温线等地图和年降雨量分布图一月中找到它的位置和相应的等温线和沉淀线。结果是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降水线。从而确定B的边界分为南部和北部地区,其主要在温度和降水的气候区域差异的表现。最后,按照提示0℃等温线在一月和800毫米降水线秦岭 - 淮河线的实施,从地图的地形和河流。提示学生按照教科书,找到答案之一,可能是速度慢,但教师应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并留下大量学生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活动提示观察边界C中的第一级阶梯的位置吻合的界限。 C的边界是在学生的地形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边界协议,然后确定青藏地区和南部,华北和西北地区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5教师结论。填写下表
名称
位置范围
主要省,自治区,
按照划分
在北
一般位于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秦岭 - 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
包括东北三省,全部或大部分的中间和下游的黄河流域各省,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北部的部分
季风气候区的北部,0℃等温线在一月和800毫米降水北行
南
秦岭 - 淮河以南,位于东部,青藏高原,东南临东中国海,中国南海
包括中东和下游的长江,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直辖市,自治区)
南部地区的季风气候区,0℃等温线在一月和南部降水800毫米
西北
一般设在北部的大兴安岭以西,长城,昆仑山 - 阿尔金山
包括西北部的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
非季风气候区,僻静的内陆,400毫米降水线西
青藏地区
位于西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南横断山区北部,昆仑山和阿尔金山
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的部分
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海拔高,气候寒冷;
❾ 中国人文地理环境的特色
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明显;由于汉族地区面积广大而且多平原,汉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