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初二地理上册中国河口概况

初二地理上册中国河口概况

发布时间: 2021-02-27 06:03:26

Ⅰ 地理中河口是什么位置

河口为河流终点,即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的地方。消失在沙漠中河流称为无尾回河,可以答没有河口。河口处断面扩大,水流速度骤减常有大量泥沙沉积而形成三角形沙洲,称为三角洲。
就入海河口而言,它是一个半封闭的海岸水体,与海洋自由沟通,海水在其中被陆域来水所冲淡。入海河口的许多特性影响着近海水域,且由于水体运动的连续性,测验方法和分析技术上的相似,往往把河口和其邻近海岸水体综合起来研究,因此它是海岸带的组成部分。

Ⅱ 长江河口自然地理概况

长江河口区上自安徽大通(枯季潮区界),下至水下三角洲前缘(30~50m等深线),全长约700km。根据动力条件和河槽演变特性的差异,河口区可分为三段:大通至江阴(洪季潮流界),长约400km,以径流作用为主,为近口段;江阴至口门长约220km,径流潮流相互作用,互为消长,河槽分叉多变,为河口段;自口门向外至30~50m等深线,以潮流作用为主,为口外海滨(图2.1.1)(陈吉余、沈焕庭等,1987;罗秉征、沈焕庭等,1994)。

图2.1.1 长江河口区分段图

长江河口是一个丰水、多沙、中等潮汐强度、有规律分叉的三角洲河口。据大通站1922~1985年间共 43年实测流量资料,最大流量 93600m3/s(1954年),最小流量4620m3/s(1979),年平均流量 28600m3/s。每年5~10月为洪季,径流量占全年的71.7%,以7月为最大;11~4月为枯季,径流量占全年的28.3%,以1月为最小。年平均含沙量为0.544kg/m3,年平均输沙量4.68×108t。口外为正规半日潮,口内为非正规半日浅海潮。南支潮差由口门往里递减,口门附近的中浚站多年平均潮差为2.66m,最大潮差4.66m。北支由于径流弱,平面上呈喇叭形,潮波强烈变形,潮差比南支为大,往口门内逐渐递增在青龙港河段有涌潮现象,涌潮高度达1m。在上游径流量接近年平均流量,口外潮差近于平均潮差的情况下,河口进潮量达266300m3/s,为年平均流量的8.8 倍。进潮量枯季小潮为1.3×109m3,洪季大潮达5.3×109m3。在徐六泾以下,长江河口被崇明岛分为南支和北支。

近百年来,北支径流分流量逐年减少,1915年尚占南北支总径流量的25%,至1958年后已减至10%以下。径流分量减少导致潮汐作用加强,盐水入侵加重,基本上不能引水灌溉。由于北支潮差大、潮汐作用强,大潮期的盐度显著地高于小潮期,在径流分量小,潮差大时,有盐水倒灌入南支,成为南支河段盐水的重要来源。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因各种原因,北支径流分量有所增大,盐水倒灌入南支的状况有所改善,但在枯季大潮期,北支盐水倒灌入南支的现象依然存在。南支是长江径流排泄的主要通道,盐水入侵没有北支严重,但对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也已带来严重的影响。枯季盐水入侵一般上溯到吴淞和浏河口一带。南支盐度的大小潮变化与北支不同,小潮期盐度明显地大于大潮期。其来源有二:一是海水入侵;二是北支盐水的倒灌。目前,咸水倒灌和土壤盐渍化北支比较严重。

河口地段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从整体上看,属沿海低平地区,地形开阔平坦,地面海拔高度一般为2.5~4m。地形上西高东低,由内地逐渐向海滨倾斜。由于地势低平,坡降小,径流排泄不畅,常年地下水位和地下水矿化度都比较高。上海市郊沿江、沿海15 个国有农场的统计资料表明,地下水埋深大于80cm的占总耕地面积的44.8%,埋深小于40cm的占8.9%。崇明岛地下水位除伏旱和秋冬季节埋深在1m以下外,其余时期均在1m以上。地下水位高,不仅易酿成涝渍灾害,同时也易引起土壤盐渍化。

长江三角洲河口地段地处北亚热带南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总的特点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据南通市气象统计资料,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100~2200h,总辐射量为485.67~514.98kJ/cm2。河口地区雨量较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1200mm,5~9月汛期降水量600~700mm,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雨量集中有利于土壤盐分淋洗。据江苏省启东县土壤志(1985),启东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364mm(21年资料),大于同期降水量1055.8mm,降蒸比为0.77。通常在3月份以后蒸发量逐渐增大,4~10月的平均月蒸发量在100mm以上,7月份的蒸发量最大,达203.3mm,以后又逐渐下降。全年土壤蒸发量约为954.8mm。在一年中,2~6月和9月降水量大于土壤蒸发量,其他月份降水量小于土壤蒸发量,前者有利于土壤盐分的淋洗,后者不利于土壤盐分的淋洗。

长江口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太平洋西岸,是我国最大的河口。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因此,这一地区的开发与建设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长江口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光照量足等特点,使长江三角洲地区水、土、气各自然要素相互协调较好,对发展农林牧渔各业十分有利。但另一方面,由于该区地处长江入海口,地势低平,水盐排泄不畅,加之常受海潮顶托、倒灌的影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常受涝渍和盐碱的影响。特别是三峡工程建成后,由于水库的调蓄,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长江河口的来水条件,势必将对原来河口地区的生态与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三峡水库调蓄对河口地区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对河口地区生态环境平衡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Ⅲ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中国地图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期末总复习
第一章辽阔的疆域
1、从东西半球看,她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她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5个。
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7、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8、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9、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
10、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1、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2000年),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大。
12、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3、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14、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
15、我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面积最大的新疆省。
16、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17、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18 各民放分布具有大杂聚,小集中的特点。
20、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2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2、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23、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24、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5、黄土高原的特征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的特征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的特征冰川广布 ,云贵高原的特征地面崎岖不平。
26、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
27、开发和利用山区和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
28、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
29、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30、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31、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 ,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 。
32、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
33、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34、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
35、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
36、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
37、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38、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四个干湿润是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9、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冬季风。
4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
42、季风气候的最大优点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水旱灾害、台风。
43、我国最大的内河流塔里木河 ,河水主要来自于昆龙山、天山的冰雪融水。外流河如长江,河水主要来自于天然降水。
44、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
45、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
46、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宁夏平原 。
47、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
48、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49、黄河在流经中游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
50、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 ”和“黄金水道 ”之称 。
51、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湖口。
52、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宜宾城市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53、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 ,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
54、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55、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护和培育 ,便能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
56、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57、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58、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59、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60、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61、土地资源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
62、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资源占2.5%。
63、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多数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 ,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64、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
65、从时间分配看,夏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的措施兴修水库。
66、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特别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
67、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
68、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
69、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交通运输。
70、历史上我国著名的四大“米市”是无锡、芜湖、九江、长沙。
71、在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西藏省目前没有铁路线。
72、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
73、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运送。
74、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水运、铁路运送。
75、农业的生产部门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76、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民的基础主业。
77、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
78、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79、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公布呈现“南稻北麦 ”格局。
80、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81、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 ”的分布特点。
82、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三大棉区。
8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84、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了试验区。
85、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特点1.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2.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3.产品更新换代快。
86、高新技术产为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主业为“龙头”产业。
8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 ,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88、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方面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差异,另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Ⅳ 初二上册地理笔记 中国地图板

八年级地理上册期末总复习

第一章辽阔的疆域
1、从东西半球看,她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她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5个。
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7、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8、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9、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
10、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1、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2000年),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大。
12、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3、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14、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
15、我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面积最大的新疆省。
16、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17、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18 各民放分布具有大杂聚,小集中的特点。
20、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2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2、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23、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24、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5、黄土高原的特征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的特征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的特征冰川广布 ,云贵高原的特征地面崎岖不平。
26、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
27、开发和利用山区和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
28、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
29、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30、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31、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 ,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 。
32、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
33、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34、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
35、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
36、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
37、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38、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四个干湿润是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9、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冬季风。
4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
42、季风气候的最大优点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水旱灾害、台风。
43、我国最大的内河流塔里木河 ,河水主要来自于昆龙山、天山的冰雪融水。外流河如长江,河水主要来自于天然降水。
44、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
45、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
46、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宁夏平原 。
47、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
48、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49、黄河在流经中游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
50、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 ”和“黄金水道 ”之称 。
51、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湖口。
52、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宜宾城市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53、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 ,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
54、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55、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护和培育 ,便能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
56、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57、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58、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59、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60、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61、土地资源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
62、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资源占2.5%。
63、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多数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 ,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64、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
65、从时间分配看,夏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的措施兴修水库。
66、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特别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
67、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
68、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
69、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交通运输。
70、历史上我国著名的四大“米市”是无锡、芜湖、九江、长沙。
71、在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西藏省目前没有铁路线。
72、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
73、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运送。
74、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水运、铁路运送。
75、农业的生产部门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76、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民的基础主业。
77、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
78、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79、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公布呈现“南稻北麦 ”格局。
80、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81、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 ”的分布特点。
82、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三大棉区。
8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84、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了试验区。
85、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特点1.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2.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3.产品更新换代快。
86、高新技术产为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主业为“龙头”产业。
8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 ,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88、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方面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差异,另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Ⅳ 初二地理上册期中考试内容重点

八年级上册考试要点
概况
1.疆域与行政区划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环境 ●运用中国地形图,了解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2.自然资源 ●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中国的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 ●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2.文化特色 ●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Ⅵ 中国河口在哪

叫河口的地名多了,云南有个河口,山东省东营市有个河口区,你说的那个河口。

Ⅶ 初二地理上册知识点是什么

期中复习知识点总结
1、从大洲大洋位置看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3、 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4、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223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5、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6、 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7、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
8、 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9、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
10、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 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1、 人口分布不均匀,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12、我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面积最大的新疆省。
13、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14、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15 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聚,小聚居的特点。
16、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7、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18、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
19、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0、黄土高原的特征——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的特征——地面平坦,青藏高原的特征——冰川广布 ,云贵高原的特征——地面崎岖。
21、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
22、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
23、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24、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25、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 ,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 。
26、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
27、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青藏高原区。
28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
29、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
30、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四个干湿润是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1、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冬季风。
3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

Ⅷ 初二中国地理~

中国地形复杂,但是各种地貌都有。山地,高原,平原,盆地。都有。
中国的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中国四大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关中平原,华北平原

根据以上,可以判断只有B是对的。
希望有帮到你~ 欢迎采纳

Ⅸ 八年级地理黄河概况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回第二长河。
黄河答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