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自然地理地理现象

中国自然地理地理现象

发布时间: 2021-02-26 23:04:55

① 自然地理学中国自然界的最基本特征

问题太大.

② 中国文化自然地理背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着自然提供给他的条件,进行他的文明建构,展开他的文化历程。因此,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环境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要注意的是,为了解文化所作的地理观察,必须是历史的,文化与地理互动的。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利条件;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也深。同时,地理对人文的影响,也不是简单的人与物质自然的关系,其间还有复杂的中介内容。

第一节 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利条件

现在所看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是中华民族祖先多少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历史实践开创的结果。从中国文化学习的角度说,不仅要了解作为文化实践结果的地理现状,还应了解这个开创过程,以及特定地理因素在文化发展史上所起的特定作用。

一、中国地理简要的概况
1. 中国地形地势及历史上的人群的分布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壮分布。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历史上,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土蕃和羌人。青藏高原内部地势微有差别,靠近青海地区地区地势向东南倾斜,是各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这个地区羌族人居住较多,一部分居住在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称西羌,经常与中原地区发生冲突。土蕃民族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南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经常与唐朝发生战争,但和平的交流更多。此地因距印度较近,佛教文化十分兴盛。从青藏到原往东往北,是第二阶梯。这里分布着高原和盆地。最南的云贵高原,崇山峻岭,地势复杂,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它的北部就是四川盆地。盆地的周围是林立的高山,居民成分复杂,南面大体属于西南夷,北面是大巴山地区的古巴人、氐人、羌人分布的地区;盆地的中央是富饶的成都平原,文明发展历史十分悠久,汉族人在秦汉以前就已大量居住在这一地区。再往北越过秦岭是黄土高原地带,此地是黄河及泾、渭流过的地区,沃野千里,是中原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许多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养育过辉煌的古代文化。这一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真可谓表里山河!而且南接巴蜀汉中,东连伊洛地区,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中原王朝长期在此建都,地却是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
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这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特别是今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从来都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黄河在东西向流经今内蒙古地区之后,转而向正南,横穿黄土高原。黄河的东侧就是今山西高原。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谷地,即汾河谷地。谷地呈东北西南向走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曾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太行山的北断是东西向的燕山山脉,再向北越过蒙古高原东侧一段多山地区,就是广阔的东北平原了。东北平原的西侧是大兴安岭,东侧是长白山脉。东北平原土地肥沃,居住着许多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几个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的人群,如鲜卑、契丹、金人、满族等,都起源于这一地域。东北平原通过狭窄的辽西走廊与华北平原相接壤。华北平原有黄河和海河水系,东部还有泰沂山地,是中国文化又一摇篮。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发达的农业,是汉民族的聚集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也是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华北平原直接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这一平原与丘陵相间,由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构成。这一地区气候湿润,湖泊众多,经过长期开发,是古代重要的农业区,唐宋以后,还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这一带原来有所谓苗蛮山越等族,随着江南的开发,或南迁或融合到汉民族之中。长江中下游以南直到大海,是丘陵、低山广布的地带,间有小的河谷平原。珠江水系和闽江水系是两个交代的水系。这一带是秦汉时为百越民族的居住地,后来还有傒、俚、僚等族,随着民族的融合,也大体都消失了。此外还有台湾岛、海南岛及漫长的海疆领土。
2. 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虽然地形复杂多变,但不失大陆的整体性。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黄河,长江贯穿于中国三大接替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而汉水、淮河更是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长江的支流湘江和赣江与属于珠江水系的漓江和北江同发源于南岭山,秦朝时开凿灵渠,正是把湘江和漓江相沟通。西江则联系着岭南和云贵。
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实际上也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发生过人群交流的。这是从远古时代就开始的。新疆是离内地最远的地区,但据有些学者研究,那里的和田玉曾在江浙地区的考古文化遗址中发现过。青藏高原发掘的文化遗迹,也与甘肃黄河流域的考古文化之间有着影响关系。广大中原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更为紧密。有古地理专家从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分布,得出这样的结论:大致沿渭水、黄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一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与这条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一条在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的曲阳,南至河南新乡,都有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存在。另一条在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更西的一条,则在今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穿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第三章“交通·道路·都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697—699页)从中原向西南、东北也都有着可能形成交通的便利条件。这些都形成着中国大陆内在的统一性。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交流范围及交流者之间差异越大,对文化的发展就越有利。
3. 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及饥荒灾病情况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病虫害等等。中国文化恰恰就发祥于这样的气候区内。
五千年来的温带气候也是有变迁的。1972年《考古学报》的第一期发表了著名学者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具体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竺可桢将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第一个大时期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期。这个时期的时间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那时黄河中下游地区有野象等亚热带动植物。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为寒暖交错期。这个大的时期是西周到元朝的中期。其中西周前期为温暖期,之后进入寒冷期,史书有牛马冻死、江汉结冰的记载。到从春秋至西汉时期,又进入第二个温暖期。文献记载当时北方一年可以收获两季,蜀、汉、江陵等地有橘树等亚热带植物,而这些植物后来南移了。东汉、三国直到南北朝,是第二个寒冷期。曹魏时期淮河曾结冰,北朝时贾思勰《齐民要术》记录黄河以北的桃花开的时间,比现在要晚十天到半个月。从隋唐至北宋初期,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唐玄宗和唐武宗时,皇宫及南郊都种有柑桔。北宋中期到南宋中期,是第三个寒冷期。素有“荔枝之乡”美称的福州,曾先后于北宋元符三年(1110年)和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两次遭受严寒,荔枝树全部冻死。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第四个温暖期。当时的杭州经常有不见冰雪的年份,北京的物候与今天的北京差不多。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竺可桢称此期为“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竺可桢也把这一500年的大时期分为几个小的时段,有“第一冷期”,“第二冷期”和“第三冷期”。第一冷期时间为50年,从明成化六年(1470年)到正德十五年(1520年)。其中1493年淮河流域普降前所未有的大雪,降雪期长达半年之久。1513年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同时结冰,洞庭湖的冰可以走人、行车。第二冷期从明泰昌元年(1620年)至清康熙十九年(1720年),长达100年之久。其中17世纪的后50年,为这一冷期最寒冷的时期。这50年中经营今千年的江西省的柑桔园被寒潮毁灭了,山西省的五台山夏季下雪,运河的冰冻期一年达109天之多。第三冷期从清道光十六年(1840)到光绪十六年(1890),共50年。这期间,江南地区曾出现过夏历六月降雪的反常天气。西安一带有过“大雪六十余日”的记录。第四个大的气候期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之为“仪器观测期”,因为这以后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因超出本书内容范围,此期气候变迁的情况就不做介绍了。
气候与灾荒疾病情况有直接关系。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大水之后往往有瘟疫,打气旱之后往往有蝗灾,所以灾荒与疾病是相互联系的。我国是一个多灾荒的国度,据邓安特《中国救荒史》统计,从西汉开始到1936年共2142年的时间里,灾害总数高达5150次,平均4个月强便有一次。受灾范围越来越普遍,而且一些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省份,灾荒每经两三个世纪就上升一次,然后稍稍下降,不久又上升,总的趋势是频率越来越密,强度愈来愈大。与这样的趋势相同,瘟疫的流行,也是越到后来越严重。因此,备荒、救荒都是古代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大事,其中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1. 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世界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正以这样一来的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这也是它在产生条件上,区别于任何其它古代文明的地方,也是我们思考中国文化道路的重要起点。
世界上的几个古代文明,古埃及发生于尼罗河,巴比伦都发生于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他们相同的特点都仰仗大河所具有的灌溉,而周围广大地区是不利人类生存的浩瀚沙漠。古希腊文化产生于地中海的半岛和岛屿,各地理单元都有着很大的独立性。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虽也是黄河流域,但不同于西亚文化的是,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众多支流河汊所形成河曲湿润地区。(参钱穆《中国文化概论》)那种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生,也视作大河灌溉条件下产物的看法,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地理特征也决定着中国古代不可能走古希腊式的文明道路。地中海半岛、岛屿相对独立的狭小地域,决定着每一个地域上人口构成的相对单纯;而且那里不太适宜农业,这又决定它经济上的对外依赖性,海上贸易及掠夺盛行,由此一个商业形态的城市民主文明得以形成。
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据说在夏禹一次朝会上执玉帛的诸侯有上万之多,商汤时这样的诸侯有三千,到周武王伐纣时,《史记》栽有八百诸侯不期而会。有专家指出,这些所谓的“诸侯”,实际都是大大小小的部落族长。如何将这众多的来源不同文化互异的人群抟和为文化整体?在西亚古国,人们经常看到的是族群为争夺沙漠世界的生存地,而进行的一个族群对另一个族群的残酷征服。但在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会。(参本书第一章第一节)西亚文明基本上是消亡了,中国文明却获得了成功,他的文明道路既不同于古埃及、巴比伦,更不同于古希腊,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2. 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
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相互交流。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已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群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而周王朝那些几千里之外的人群,认为只要他们承认周王的合法就可以了。而历朝历代的皇帝,又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
3. 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这里的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要说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历史发展,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那里藏着中国历史命运的重要秘密。在西北方向,帕米尔高原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分隔着东方与西方两大文化世界。但是更近的在北方,中原文明必须长期面对一个由草场、山地、沙漠戈壁构成的辽阔的地域,和以游牧为基本特征的文明区域。这个辽阔的地域,向北可以延伸到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西连中亚乃至东欧平原,东接中国的东北和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那里是森林密布的寒冷湿润地带。这是一个巨大的扇面形地带,居住着很多古老的人群。广阔的蒙古高原,是这些民族与中原发生关系的“前台”。在这个前台上,截止到蒙古族人兴起,没有一个民族是它的固定主人。从文献记载可以看到的,最早的人群是玁狁,之后是北狄,秦汉以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
这些民族除满族之外,基本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高原主人。在中原政治兴旺时,他们逡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当中原朝政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入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在短暂的迟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这样的反复,有许多次。有人曾探讨,中国的封建社会何以那么长,而欧洲的中世纪则要短得多。此中原因当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却相当清楚,欧洲古代文明,在经历过日尔曼蛮族的大举进攻和毁灭后,再也没有类似的情形出现,而在中国这样的重复,却是多次发生。这就是中原文明的历史命运。这命运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内涵。世界上几个古代文明,只是在地球的几个点上出现的,一旦文明世界形成后,人类内部就出现了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差异和矛盾,而人类也正是在由这差异带来的对峙、冲突、融合中,走向同步发展。古希腊、罗马文化带动着欧洲文明的同步,中原文化,则带动着地域更加辽阔的东亚文明的同步化发展。

③ 生活中常见的自然地理现象有哪些

生活中常见的自然地理现象有:

一、降水

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如霜、露、雾和雾淞,又称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称为垂直降水。但是单纯的霜、露、雾和雾淞等,不作降水量处理。

二、台风

台风是赤道以北,日界线以西,亚洲太平洋国家或地区对热带气旋的一个分级。在气象学上,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达到12级(即64节或以上、每秒32.7米或以上,又或者每小时118公里或以上)称为飓风或其他在地近义字。西北太平洋地区采用之近义字乃台风。

三、龙卷风

龙卷风是发生于直展云系底部和下垫面之间的直立空管状旋转气流,是一类局地尺度的剧烈天气现象 。龙卷风可见于热带和温带地区,包括美洲内陆、澳洲西部、印度半岛东北部等,常见的发生时间是春季和夏季。

龙卷风的产生条件包括近地面的风切变和显著的垂直运动/不稳定能量,雷暴是能够满足以上条件的理想环境,也是引发龙卷风的主要原因,其中由超级单体引发的龙卷被称为超级单体龙卷,其它情形被称为非超级单体龙卷 。超级单体龙卷强度的强度和规模通常大于非超级单体龙卷。

四、沙尘暴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 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特点的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其中沙暴是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颗粒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五、霜

霜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以下, 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霜是一种天气现象, 属于中国地面气象观测内容。

科学上,霜是由冰晶组成,和露的出现过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到达100%时,水分从空气中析出的现象。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露点(水汽液化成露的温度)高于冰点,而霜点(水汽凝华成霜的温度)低于冰点,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温度低于0℃时,才会结霜。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降水

网络—台风

网络—龙卷风

网络—沙尘暴

网络—霜

④ 中国西部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1、地貌特征
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川西滇西山地自北而南的走向清晰地反映了山脊线、高原面和谷地海拔沿同一方向递降的特点。地势起伏之大也为其他各区所罕见,最大高差相差近7500m。
(1)宏观地貌格局深受大地构造制约。构造背景对西南区地貌格局的决定性作用是导致其多山地、高原,平原面积狭小。
(2)岩石性质强烈影响地貌发育,喀斯特地貌、红色丘陵广泛分布。喀斯特地貌在西南区的分布极其普遍。较为集中的数滇东地区、贵州、四川盆地南缘和广西。
(3)流水的深切割塑造了独特的峡谷地貌。西南区在我国以多深而长的峡谷著称。川西、滇西山地,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大河及其支流的纵向构造谷地,大多以峡谷占优势。重庆市东部切穿巫山形成了著名的三峡。
(4)冰川作用对西部高原山地地貌影响巨大。
(5)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西南区的许多山地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十分发育。

复杂多样气候

北回归线横穿云南南部和广西中部,西南区大部分处于副热带高压带范围。高原季风、东亚季风和西南季风都是西南区重要的水汽来源。云贵高原的隆起使云贵与四川盆地间出现了热量南北倒置现象。秦巴山地阻碍北方冷空气南下,使西南区少受寒潮影响。由于多山的环境和大气环流的影响,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区域气候。从南至北大致可分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以及高原温带、高原严寒带等。

水资源

西南区降水丰富,河流湖泊众多,地表水较为丰富。河流分属黄河、长江、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元江和珠江七大水系。大河多为过境河,且其中不乏国际河流。长江、珠江两水系共占全西南面积的81.28%,居于主导地位。
大部分河流雨水补给比重超过年径流量的70%。地下水补给率以云贵高原诸河最高,一般占30%,横断山地和四川盆地诸河分别为20%和10%。冰雪融水补给只限于横断山地各河流。
年径流总量为8 237×108 m3,占全国年径流量的30.38%。径流年内分配夏季一般占40%~60%,秋季25%~40%,春季10%~20%,冬季8%~12%。径流丰枯悬殊,季节分配与降水量一样不均匀,年际变化也较大。
主要湖泊集中分布于滇中和滇西,即金沙江、南盘江、元江分水岭地区和横断山地东侧。多为断陷湖,水位季节变化明显。本区湖泊都是外流湖、淡水湖,但人为因素如修渠排干、引水灌溉、发电、城镇供水、围垦、工业废水污染等,对湖泊的演变影响至深。
西南区水能资源极为丰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9亿千瓦,占全国的43%,可开发水能资源1.92亿千瓦,占全国可开发量的51%。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较好。

⑤ 中国地理 明显地理现象

第一部分 中国地理复习

(一)区域认定,落实分布——充分利用地图,活化地图是突破区域地理的关键和基础
1. 依据经纬线认定
(1)四至点
最北端:53°N
最南端:4°N
最东端:135°E
最西端:73°E
(2)北回归线、30°N、40°N穿过的地区;90°E、100°E、110°E、120°E穿过的地区
2. 按地形分三大块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阶梯界限
第二阶梯
阶梯界限
第三阶梯
3.按气候区分三大块
4.省区轮廓
5.地形有明显变化的地区(注意等高线的分布和变化)盆地、河谷、山脉等
6.剖面图的认定
7.熟练掌握以下基本地图
(1)中国地形图(三大阶梯、16条主要山脉、主要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地形剖面图(30°N、36°N、89°E)
(2)中国气候类型图(温度带、干湿地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各类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
(3)中国水文图(中国的河流、湖泊分布图,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布,黄河、长江、珠江水系图)
(4)中国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5)中国的人口
(6)中国的交通(铁路、主要河港、主要海港)
(7)中国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8)中国的工业(四大工业区)
(9)商业中心的分布
(10)中国分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区)
(11)中国政区图
(二)比较差异,把握特征
分区地理是在中国地理总论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具体化的区域地理,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块进行阐述的同时,又将台湾、香港与澳门单—列阐述、从总体上看,四大区域的自然条件、人文地理特征差异很大。这些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又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自然人文综合体。每个区域,都涉及到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植物、人口、民族、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名胜古迹等该地区较为独特的地理特征,每个区域特征的形成,尽管是各种地理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其中必定有一主导因素。如青藏高原主要因海拔高,气候寒冷;而西北地区主要是因为离海洋远、地形闭塞造成的干旱环境。所以抓住主导因素和主要线索去学习区域地理往往会取得较好效果。另外分析一个地区的区域地理优势及限制因素,进而分析其经济发展方向是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也就是通常讲的区域国土整治开发研究。这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从不回避的重点。国情是制定国策的基础,有关规定是实施国策的保证。进行国土整治开发与政治,要以科学的观点和对国情的理解去认定、判断、评价和反思,这样回答有关问题才能把握方向。
1. 综合分析、比较差异、概括特点是学习区域地理的有效方法
(1)抓住山脉,掌握地形,深入了解地形对各地理要素的影响
地形是重要的地理要素,它以地表的高低与形态特征影响着其它要素。
①抓住山脉的分布,学习我国地形的特点与分布
A山脉构成我国阶梯界线
B由山脉构成边界的各地形单元
②结合地形的特征与分布分析我国地形对气候、河流等地理要素的影响
A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的湿润空气进入;
阶梯分布又使降水较集中于迎风(夏季风)的阶梯地段。如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第二阶梯的边缘山脉等;
第一阶梯因地势高而形成独特的、高寒的高原气候;
西高东低导致我国大河的流向是自西向东,而阶梯分布又有利于丰富水力资源的形成与集中;
B我国山脉的分布对气候及河流的影响。
东—西走向山脉对季风的运行(无论是冬季风还是夏季风)都起到了较大的阻挡作用。尤其是对冬季风的影响更为明显,致使各季风向南运行速度减缓,势力减弱,且使南北的影响差异加大。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致与我国海岸线平行;对海洋吹来的湿润空气有抬升作用,故山脉迎风坡降水多,如台湾山脉的东侧、长白山地,武夷山地等。
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利于河流在总的地势影响下,自西向东流去。同时这些山脉成为我国主要河流之间的分水岭。如秦岭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南岭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
(2)抓成因、识气候,以气候为主线贯穿中国地理复习
气候是受多种要素影响的地理要素,同时它又是地理环境中最积极的组成部分,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其它要素,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影响着人类的活动。
①从成因入手,学习我国气候的特点(高中地理第二章)
A季风的形成及运行规律是最重要的基础知识
B季风的形成、性质及活动规律
C季风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夏季风推移的规律决定了东部季风区雨季出现的日期及其长短;
夏季风推移的规律决定了我国主要天气现象(长江中下游梅雨与伏旱、黄河中下游的春旱等)出现的地区与时期;
冬季风的运行规律决定了我国冬季气温低的特点;
冬季风的运行规律决定了寒潮出现的时期及影响范围;
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决定了我国季风气候的总特征。
②结合我国气候的特点学习其它地理要素的特点
A从季风区的分布、季风的运行规律及干湿区的分布,学习河流水文特征
B季风区分布影响着内外流区域的分布
C由冬、夏季风的运行规律推导出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D由干湿区、温度带、地形分析外流区域河流的差异
③结合气侯状况,学习我国植被、土壤的特点
土壤是植被、气候、岩石及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而植被又受到气候的影响,因此,土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候的特点。如中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植物为森林草原类型,草树茂密,气温又低,分解较缓,保持大量腐殖质,因而形成黑土。气候较干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则因钙质易于保持,而形成钙质土。而在亚热带与热带湿润地区,大量可溶盐分被淋走,积留下不溶于水的铝、铁氧化物,因而形成红壤。在干旱区则因植物无法生长,土壤中基本上没有有机物质,因而形成荒漠土。南方水稻产区为水稻土。
④从气候的特点分析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流水切割微弱,接近冬季风源地,因而以风成地形为主;季风区内的黄土高原因多暴雨,土质松软,切割作用强,多成沟壑纵横之态;而西南地区,高温降水多,切割作用强,形成山地性高原,在石灰岩地区则形成著名的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因地势高耸,气候寒冷,而多冰川地形。而东部地区湿润多雨,在地壳下陷处,因流水泥沙的沉积,冲积而成广阔平原;在地壳隆起的地区,裸露的岩石则在流水切割下多形成低山、丘陵。
⑤温度带及干湿区的分布,分析我国农业的分布
A温度带决定耕作制及作物的分布。
B干湿地区决定农牧业的分布
(3)熟练掌握以下中国区域差异分界线
①秦岭—淮河
②一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
③年降水量:800mm 400mm 200mm等降水量线
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
⑤地形三大阶梯界线
⑥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界线
⑦中国人口界线
⑧黄河、长江沿线
⑨京哈—京广铁路线,陇海—兰新铁路线
3.树立四个观点
(1)区域差异观点
(2)因地制宜观点
(3)人地协调观点
(4)可持续发展观点
4.区域差异
(1)三大自然区(图4)
①自然地理分界线
400mm年等降水量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东部季风区;
3000米等高线:青藏高原/东部季风区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青藏地区
地形 海拔较低(500米以下)
平原、丘陵为主 海拔较高(1000-2000米)
高原、盆地为主 海拔最高(4000米)
高原、山脉为主

候 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低温少雨) 大陆性显著,气候干燥,气温年较差、日较差较大,多大风天气 气候严寒,太阳辐射强,风力强大

文 外流河、淡水湖
地表水以雨水补给为主(东北地区河流有春汛和夏汛) 多为内流河,河流短小,河流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 多咸水湖,多大河源头
植被 森林 草原、荒漠 高山草甸、荒漠
人类活动 ²1 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广泛、深刻;
²2 农业限制因素:水旱灾害
²3 农业生产结构:我国最重要的农耕区
²4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面向国际、国内市场,²5 向深加工、外向型、生态农业方向发展。 ²6 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远不²7 如东部季风区;
²8 农业限制因素:水分
²9 农业生产结构:以畜牧业为主,²10 还有灌溉农业
²11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向节水农业(如集水型)、特色农业方向发展。
²12 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微弱,²13 原始自然状态保存较完整。
²14 农业限制因素:热量
²15 农业生产结构:以畜牧业为主;还有河谷农业
²16 方向:高科技农业
(2)三大自然区域的内部差异:
Ø 东部季风区
Ø 西北地区
Ø 青藏高原区
(3)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①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
A.主要优势:
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

商品粮基地
商品棉基地
桑蚕基地
海洋渔业基地
亚热带、热带基地
是我国最具实力的工业基地

特 征 主要工业中心
辽中南工业基地
京津塘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科技文化水平高
城市化水平高
B主要问题:
东北森林保护与抚育更新;辽中南工业区面临设备陈旧、资金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华北平原综合治理盐低洼地、碱地、沙地,改造中低产田;发展节水农业;
黄河、海河的根治;长江、淮河的治理;
北方省市淡水资源短缺;
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
红壤的改良
C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沿海地理优势:科技、人才、信息等。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生产,缓解能源、交通运输紧张,原料不足,北方缺水和环境问题。
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加强传统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建设农林渔副产品基地
加强东西向交通建设,扩大对外经济贸易
②西部地区的发展
A发展优势
发展边境贸易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B主要问题
经济落后,科技文化教育落后
生态环境恶劣
C发展方向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草原牧区建设,发展林牧业
大力发展交通运输
发展边境贸易,扩大旅游创汇
有步骤开发黄河中上游、长江上游的能源、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
发展节水农业
保护草场,治理沙漠

⑥ 生活中常见的自然地理现象有哪些 地理现象都包括哪些

1、地球运动

北半球夏半年白昼长于夜,冬半年白昼短于夜;从窗户射入房间的阳光,夏季少,冬季多;日影朝向。北半球夏半年赤道以北日出时影朝西南,日落时日影朝东南。不同的季节,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不同,极昼极夜现象出现的地区也不一样,由此确定北半球二分二至日节气,或南北半球的季节。

2、海洋河流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索马里沿岸夏季是寒流,冬季是暖流;舟山渔场夏季墨鱼汛,冬季带鱼汛;长芦盐场晒制海盐最好的季节是雨季来临前的一段时间。

海南和台湾的盐场晒盐则是夏天最好;南大洋冬季封冻线范围比夏季大,南半球夏季时南大洋上漂浮的冰山较多;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北半球冬季(圣诞节前后)。

3、季节气候

亚欧大陆上的活动中心夏季是印度低压,冬季是亚洲高压;北半球夏季被分割的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季被分割的是副极地低气压带;华北春季干旱,长江中下游6月中旬到 7月上旬梅雨,梅雨后伏旱,北方秋高气爽;昆明准静止锋在冬半年影响云贵高原,贵阳等地冬半年阴雨连绵。

4、动物迁徙

非洲草原上动物的迁徙与植物的枯荣相关,植物的枯荣又受该地的热带草原气候影响,每年的5月至10月,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正处于夏季,气候湿润,形成湿季,草木茂盛,吸引羚羊等动物来此生活,非洲南部热带草原与此相反。

在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活动的动物夏季北迁到苔原带,冬季迁至亚寒带针叶林带;北半球候鸟夏季北迁,冬季南迁;天山高山牧场,夏季牧场在林带以上,冬季牧场在林带以下。

5、农事活动

越冬作物如冬小麦和油菜等是秋天种, 次年初夏收; 一般的作物是春种秋收, 如春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早稻收割一般7月中旬前后,晚稻秋天收割(10月底11月初);棉花在秋季收摘;剪羊毛一般在冬季,因为羊毛品质好。

6、资源利用

水资源一般丰歉与降水季节变化、河流补给类型相关,蓄清排浑,一般10月份水库开始蓄水,11月末蓄到正常蓄水位175米,以充分发挥发电与航运效益,汛期前排至145米防洪限制水位

风能利用一般是冬季好于其他季节;沼气利用夏季优于冬季(气温高); 太阳能利用一般是夏季优于冬季, 沼气也是夏季好于冬季;伏季休渔。夏季,一般在6-9月左右,各海区不完全一致。

7、自然灾害

寒潮在冬半年发生,秋冬春都有可能,以秋季、春季的危害为大。台风、暴雨一般在夏半年发生,旱灾则要注意发生的地区,如华北春旱,长江中下游伏旱;中国台风一般发生在夏、秋季节;地质灾害的滑坡、泥石流看它的诱发因素暴雨发生的季节。

⑦ 中国自然地理

地形和地势
1、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回大

水文答
1、外流河水量受季风影响,夏季进入丰水期;冬季进入枯水期。
2、秦岭-淮河为0度等温线分界线。以北河流有结冰现象。
3、秦岭-淮河为0度湿润与半湿润分界线。以南的河流水量丰富,汛期长,含水量小。以北的河流位于半湿润的地区的河流水量不大,汛期短,含水量大。

内流河
1、主要分布于西北内陆地区。
2、有大面积无流区。
3、多为季节性河流。夏季为丰水季节,之后逐渐减少,甚至断流。

气候
1、冬季气温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气温的季节变化和年较差,北方大,南方小。
2、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季节分配不均匀,多集中于夏季。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降水年际变化大,越往北越大,西北内陆最大。

⑧ 中国地理位置和疆域对中国自然地理基本特征的形成有何作用

一,纬度位置
绝大多数国土处于北温带,气温适宜,有利于农业(其实也不咋的,同纬度还有好多国家)
二,海陆位置
东临海洋,海岸漫长,港口众多,能方便与世界各港口交流与联系(其实世界级港口也没几个)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注意这里的用词,因为总有人要说成“位于亚洲东边、太平洋的西部”,注意体会“太平洋西部”,给人的感觉是在水中漂着,虽然是一字之差,但肯定是不准确的,“亚洲的东边”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样的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究竟有什么优点呢?
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
单纯这样理解其优越性,是困难的。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我们把几个面积大国来比一比,就一目了然了。看俄罗斯和加拿大。它们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和北寒带地区。虽然也是大部分在北温带,但它们的北温带是在北温带北部靠极圈这边,我国在北温带南部靠回归线这边。而且,它们还有相当大的地区在北寒带。这就决定了它们两个国家要比中国在平均气温上低得多。
先说俄罗斯,俄罗斯是位于欧洲东部和北亚的跨两洲国家,面积四分之三在亚洲,却是传统上的欧洲国家,为什么呢?因为俄罗斯大部分的人口在欧洲部分、经济重心在欧洲部分、首都也在欧洲部分。所以俄罗斯传统上是欧洲国家。那么它的亚洲部分是怎么了呢?其实,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叫西伯利亚,即位于乌拉尔山脉以东。亚洲部分的西伯利亚又可以分为西中东三部分: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西伯利亚气候寒冷,曾是俄罗斯流放犯人的地方,全境地广人稀。在北半球,最冷的地方没有在北极附近的北冰洋中,而是在东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曾测得-73℃。可见,这个西伯利亚的许多地方比北冰洋还冷。所以,西伯利亚虽然地域辽阔,但自然环境恶劣,很不适合人类的生存。乌拉尔山脉以西的东欧平原好得多,因为受北大西洋和西风带的影响,它气候条件要好得多,所以以俄罗斯四分之一的面积承载了俄罗斯四分之三的人口。但说总人口,这个世界上面积最大国家,面积接近我国面积的两倍,人口却只有中国的11%,为什么,环境起了主要作用。
再说加拿大,加拿大比中国面积大,人口只有3000多万,差不多与中国的重庆市相当。为什么,和俄罗斯一样,气温低是主要原因。我们都知道,地球上分布最北的居民叫因纽特人,也叫爱斯基摩人,主要就分布在加拿大北部,他们住冰屋,狗拉雪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加拿大大部分地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90%的人口分布在南部美加边境附近,即边界西段的北纬49°附近和边界东段的五大湖和圣劳伦河河谷地区。这一地区毕竟纬度更低,气温相对要高一些。
俄罗斯和加拿大都是气温太低了,再来看另一个拥有850万平方千米的巴西,却是另一番景象。巴西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只有南部一小块地区才在南温带,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都几乎在热带范围内。以我们原来的经验,平原地区都是人口稠密的地区,比如我国的三大平原,印度的恒河平原等。但千万别认为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区,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就是最好的例子。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人烟稀少。巴西高原海拔较高,人口也不多。那么巴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哪里呢?巴西主要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这里相对更高,再加上是沿海地区,没有那么热了。世界上人口稀疏区主要有四类:热带丛林区、干旱沙漠区、高纬严寒区、高山高原区。
分析了这三个国家,再看我看国,又怎么样呢?革命先烈方志敏在他写的《可爱的中国》一文中,是这样描述中国的:“中国处于温带,既不十分热,也不十分冷,好像母亲的体温不高不低,正适宜于孩儿们的偎依”。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形象的比喻。看了俄罗斯、加拿大和巴西的情况,再读一读方志敏的文字,我们再清楚不过了。
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部深入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世界上的国家可以以海陆位置分为三类:沿海国、内陆国和岛国。我国属于沿海国,即海陆兼备。这样的海陆位置,其优越性我们对比一下蒙古和日本。
蒙古和我国相比,缺点是气候干燥。蒙古没有一寸海岸线,是个拥有150多万面积的内陆国,人口2300多万。人口密度大约15人/平方千米,和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差不多,环境和也和我国内蒙古差不多。它与我国相比,距海较远,明显要干燥得多。因为空气中的水份大约90%来自于海洋水蒸发,所以,一般来说,距海较远的地区,空气自然就干燥一些,降水就明显要少一些。蒙古东部还好一些,距海较近一些,有一定的降水量,能够长草,发展畜牧业,西部地区距海相对更远,降水更少,沙漠、戈壁广布。
日本和我国相比,缺点是火山、地震频繁。因为日本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汇处,由于两大板块的挤压,平静的西太平洋,出现了东亚岛弧和一系列的海沟,日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多山的群岛国家。当然日本和我国相比其优势是多优良的港湾,便于进口原料和出口工业产品,对外贸易发达。
中国、日本、蒙古相比,蒙古没有海运,日本依赖海运,中国海陆兼备。
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分析: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中国地域广大,南北、东西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对外交往与合作方面,可以通过陆地同中亚、南亚、西亚、欧洲等地直接往来,如古代的“丝绸之路”,也可以通过海洋同海外各国往来,如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等。在发展海洋事业方面,可以发展海上航运、海水养殖、开发海洋资源等等。其他方面还有像修建港口、码头,建设海上娱乐设施等等。
分析了这么多位置的优越性,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一分为二的,有优越性,就一定有不足之处。我国地理位置的不足之处,东部地区由于受海洋水汽和夏季风的影响,水旱灾害频繁,台风灾害也比较严重,西部地区大陆性较强,地势较高,距海太远,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于是我国东西差异非常明显,东部的上海已经与发达国家没有什么两样,而西部西藏、新疆的部分地区,还近似于原始社会。
充分认识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同时注意克服地理位置的不利影响,才能在祖国的建设中扬长避短,更好地为建设祖国服务。

⑨ 中国的地理地质特征是什么样的

中国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 自然地理是地质构造格局的基本反映,地质构造格局控制着自然地理的发展。现代中国自然地理的特征,是中国地质构造在长期发展中,经受了各种内、外地质作用综合结果的集中反映。 一、地势的四级阶梯 中国地形地貌景观万千,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均有分布。全国山地占陆地面积的三三%,高原占贰陆%,盆地占依9%,平原占依贰%,丘陵占依0%。地势西高东低,自西而东,明显分为四个梯级。 依、 第一级阶梯 位于横断山脉以西的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平均海拔四000m以上,山高峪宽,湖泊广布,东亚、南亚各大河流多从这里发源。青藏高原西南边缘是雄伟的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北缘是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和祁连山脉;东缘是横断山脉。高原内部山岭、沟谷并列,湖泊众多。著名的山脉有念青唐古拉山脉、唐古拉山脉、可可西里山脉、巴颜喀拉山脉等。珠穆朗玛峰海拔吧吧四四.四三m,为世界第一高峰;乔戈里峰,海拔吧陆依lm,为世界第二高峰。 贰 、第二级阶梯 青藏高原向北跨过昆仑—秦岭、向东越过横断山脉和龙门山脉,地势迅速下降到海拔依000~贰000m,主要有地形崎岖的云贵高原、沟谷纵横的黄土高原、起伏和缓的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西侧则被横断山脉所挡;山清水秀的四川盆地、沙漠广布的塔里木盆地、草原宽广的准噶尔盆地等,它们多数被东西向延伸的山脉间隔,在形态上多呈菱形或四边形。新依疆天山山地中的吐鲁番盆地最低点-依55 m,是我国陆地上最低的地方,也是世界著名的洼地之一。 三、第三级阶梯 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山脉及云贵高原东缘的雪峰山脉一线以东,为海拔依000m以下的丘陵和海拔贰00m以下的平原。区内分布着略有起伏的三江平原和松辽平原、辽阔坦荡华北平原以及湖泊众多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等,这些平原海拔多在500m以下至海平面,构成了以第三纪和第四纪沉积物为覆盖的北北东向巨型沉降带;其东侧分布有长白山地、辽东丘陵、鲁东丘陵和东南沿海丘陵等,海拔多在l000m以下,构成了北北东向的巨型隆起带。 四 、第四级阶梯 我国陆地第三级阶梯的巨型隆起带以东,为广阔的海域,自北而南分布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水自北而南逐渐变深。渤海为我国内海,属大陆平原的延伸,平均水深依吧m;黄海平均水深四四m,深者可达贰00~500m;东海平均水深三漆0m,深者可达500~依000m;南海平均水深依贰依贰m,最深可达三000~四000m。位于东海和南海之间的台贰湾岛,为我国第一大岛,属于西太平洋火山岛弧的组成部分。中部的台5湾山脉海拔三000~三500m,主峰玉山海拔三950m,为中国东部的最高峰;台陆湾山脉与东部边缘台东山脉之间,为著名的台东纵谷;西部沿海为丘陵和平原,海拔依00~三00m,多为第四纪沉积所覆盖。 中国地势的上述特征是由地壳深部结构所决定的。地表地势高的地区地壳厚度明显增厚,地表地势低的地区地壳厚度明显减薄,即我国地表地势的高低与地壳厚度呈镜像反映。 二 地貌的东西差异 大致以近南北向展布的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脉为界,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具有完全不同的地貌景观。 西部地区山脉和盆地延伸以北西西向为主,高山耸立,中间隔以盆地,形成山系与盆地并列的面貌。自北向南由北西西走向的阿尔泰山脉、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阿尔金一祁连山山脉、柴达木盆地、可可西里一巴颜喀拉山脉、羌塘盆地,冈底斯山脉、拉萨盆地、喜马拉雅山脉等构成。 东部地区的山系、丘陵和盆地则多为北东一北北东向,盆地和丘陵占据了绝大部分面积。北东一北北东向展布的盆地与丘陵或山系相间排列,自西向东有:海拉尔盆地一二连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一四川盆地构成的第三沉降带,大兴安岭—大行山一巫山山脉构成的第三隆起带,东北平原一华北平原一江汉平原—北部湾构成的第二沉降带,张广才岭一长白山一辽东丘陵一东南丘陵构成的第二隆起带,勃海一黄海—东海—南贰海构成的第一沉降带。 三、 山川的多向展布 中国山脉众多,江河广布,山水相依,源远流长。以中部近东西向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山脉和近南北向的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脉为界,中国的山脉分别构成古亚洲山系、特提斯山系和环太平洋山系,与之相应分布的北冰洋水系、印度洋水系、太平洋水系和内陆河流。 特依提斯山系分布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呈北西依西向并向北东贰突出的弧形,自北而南有巴颜喀拉山脉、唐古拉山脉、冈依底斯山脉以及喜马拉雅山脉等。 环太平洋山系分布于中国东部地区,呈北北东向展布,自北而南有大兴安岭山脉、太行山脉、雪峰山脉以及与之平行的长白山脉和辽东、鲁东、闽浙沿海诸山脉等。 中国的河流分布受主要山脉展布的控制,特别是东西向延伸的山系构成了我国主要大型江河的分水岭,外流河的流域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陆三.吧%。北冰洋水系以天山为分水岭,分布于新依疆北部,向西流,其流域面积仅占全国陆地面积的0.5%,仅有额尔齐斯河。印度洋水系分布于中国的西南部,多向南流,流域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陆.5%,主要有雅鲁藏布江水系和怒江水系等。太平洋水系分布于中国中、东部广大地区,多向东流,流域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陆.吧%:东北以大兴安岭为分水岭,有黑龙江水系和辽河水系;阴山和秦岭之间有黄河水系、海河水系和淮河水系;秦岭和南岭之间有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南岭以南有珠江水系等。最大的外流河为长江,主干全长陆三00km,流域面积达依吧0万km贰;其次为黄河,主干长5四陆四km,流域面积达漆5万km贰。中国内流河流域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陆.贰%,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草原、塔里木盆地以及青藏高原内部,最大的内陆河为新四疆境内的塔里木河,全长达贰依漆9 km。 四 、自然地理格局的特色显著 中国大5陆的现代自然地理格局,是由几个相对稳定的陆块和几条重要的活动带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发展和演化而形成的。全国以天山—阴山、昆仑—秦岭—大别山、贺兰山—龙门山—横断山、大兴安—太行山—雪峰山为主干,纵横交错,形成各具特点的中国自然地理格局。西北部近东西向分布的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平坦宽阔,分布有大面积荒漠;内蒙古高原,地形起伏平缓;黄土高原,沟谷纵横,塬、梁、峁发育。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山高峪宽,现代冰川发育,冰蚀、风蚀强烈,形成多种冰蚀地貌。中部近南北向斜列的巨型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沟岭交错,山水相映;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各种岩溶地貌发育,景观奇特。东部呈北北东向分布的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相连,沃野千里;北北东向展布的吉辽山地、鲁东山地和东南沿海山地,岭峦绵亘,丘陵起伏。这些自然分区的展布方向、表现特征、形成和发展,均与区域地质构造的时空演化一致,是各区区域地质构造长期发展的结果和反映

⑩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形成的基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有一定的决定作用,虽然这种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终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开始能动地利用地理环境,于是地理环境对人类具体活动的决定作用就逐渐减轻。生产力越发达,人类对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这一切都是以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为前提的。
中华民族栖息生活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中国的领域广大,腹地纵深,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远古时代,中国境内就有分布广泛的人类活动。自公元前21世纪,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夏朝活动的领域以山西、陕西、河南交界处为中心。史书记载:“芒芒禹迹,亘为九州,经启九道”1,反映了夏朝已经统治了范围不小的地区。到了商代,其统治区域以今河南中部偏东黄河西岸为中心,东至海,西至今陕西,北达今河北,南抵湖北一带。西周初年的封国,古史称有“一千八百诸侯”。周王不断分封,其统治区域南至长江以南,西至今甘肃,东北至今辽宁,东至今山东,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奴隶制国家。
经过商、周二代约13个世纪的发展,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海。此后的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虽然时有盈缩,但基本的趋势是逐渐扩大,逐渐巩固,不少王朝都拥有过今天中国以外的疆域。如从西汉中期至西晋末年的400多年间,朝鲜半岛的东北部曾经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区。自西汉中期到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唐朝和元朝的北界远达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亚的威海。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地,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统一国家。
1840年,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武力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中国的大片土地,甚至连条约都不签订,凭借实力造成侵占的既成事实。但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使国土免遭更大蚕食。饱经沧桑,惨遭分离的台湾同胞,1945年才回到中国的怀抱,在20世纪末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东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耸立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低悬殊的地势以及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世界上有的气候类型,中国大部分都有。
从农业生产观点来看,从气候资源光、热、水的状态来看,中国气候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光、热资源丰富。中国大部分领土属温带,亚热带区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热带,最北部伸入亚热带,全国各地的太阳幅射和热量都可满足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二是水分分布不均。中国东南部受夏季风的强烈影响,一般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区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这是东南部为农耕区,西北部为畜牧区的自然基础。三山地气候居多。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广大山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来说有有利的方面,即有多种垂直气候带,气候类型多样,利于发展多尺度、多层次的立体农业,发展林、牧、果、药等多种经营。
以上特点,有史以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受全球性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的气候状况还是有一定的变化。如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这两方面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民族的迁移、人口增长和文化的传播等都起了或大或小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滋生地不仅领域广大,而且地形、地貌繁复,多条大江大河纵横,为世界其它古文化区所罕见。
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种我国最重要的常态地貌类型以外,我国还有类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缘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缘地貌,仅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北段,类型就有45种以上,比前苏联和美国多一倍,成为世界上冰缘地貌类型最多的国家。如此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为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多元化和中华文化的多样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我国地处地球的北温带,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气候宜人,众多的江河湖泊,使广阔的土地可垦可耕,供人们衣食。因此,与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华文化产生和延续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同埃及文化囿于尼罗河流域,巴比伦文化囿于两河流域相异,中华文化滋生地不是依托一个江河流域,而是拥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大的区段。
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即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这片七、八十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和冲击平原,在古代曾是林茂草肥、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可供人类居住和农作。据土壤专家研究,黄土是一种有很强自肥能力的土壤,又具有较好的保水性能,适于种植粟和谷子这类耐旱作物。中原的东部是华北大平原,这片由黄河泛滥冲击而成的平原,土质疏松肥沃,含有丰富的腐植质和各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钾诸元素,是一片适宜种麦、黍、谷、粟、稻五谷的沃土。由于土壤细腻疏松,在生产工具简单、铁器还未运用的情况下,易于清除天然植被和开垦耕种。因此,黄河中下游一带便成为华夏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华夏先民在这块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生活觅食、狩猎、放牧,进而发展农业,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原地区最早成为中国古文化的中心。
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学家论证,长江流域是中华新旧石器文化遗址发掘数量仅次于黄河流域的地区,长江为孕育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流经10个省、市、自治区,全长6300多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亚洲第一位,并且流量大,流域面积广,资源丰富。当黄河流域因战乱频繁、大批文人学士和劳动力为了避难举家南迁,以及垦伐过度、气候转向干冷等原故导致农业渐趋衰落之际,长江流域后来居上,以巨大的经济潜力成为人们粮食、衣被、财赋的主要供应区。可以说长江与黄河共同哺育了中华古老文明。至于岭南的珠江流域、闽南滨海地带、云贵高原、台湾、海南岛,更增添了这一回旋区间的丰富性和广阔性,中华文化延绵不辍,没有出现埃及、巴比伦等古文化那样的中绝现象,与这种优越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泱泱大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因此,人们采取了不同的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早就出现了农业、牧业、狩猎、养殖、捕捞、采集、冶矿、手工业、林业等各种产业,成为了各地不同的物质基础。与不同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各地的经济、政治、制度也不尽相同,各地的发展也不平衡。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一般来说农耕民族依恋土地,重农轻商,居安思稳,保守平和。游牧民族迁徙不定,重牧轻农,勇猛好斗。生活在近海滨的人民视海洋为财富的来源,致力于渔业和盐业的开发生产,易于接受外来文明。西域的一些绿洲小国本身土地资源有限,但因位于东西交通的必经之地,所以很早就以商业发达著称于世。地域的差别,使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特点非常明显。山海兼备的齐鲁文化相异于“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地居中原的三晋文化不同于南方的楚文化,同在长江流域而分处上游、中游、下游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又各具特色。至于在湿润东部发展起来的农耕文化与在干燥的西部发展起来的游牧文化,更是大相径庭。这些文化类型的形成当然更直接受人文因素的作用,不过,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毕竟是中华文化多样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著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划分为大陆民族与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比较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也比较方便。又由于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故容易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陆国家,虽然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沿海岛屿,而其与海洋为伍的人民,究竟占全部人口的少数,其人民本性仍然是大陆性格的。
中国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最适宜的条件,在黄河中下游很早就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文明。与西方的大海文明即蓝色文明相比,黄河文明是一种大陆文明。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从新石器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气候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并由此带来了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有别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退路可供回旋。其它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贯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高达四千至五千米。在生产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这些都可以说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