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古中国的地理位置

古中国的地理位置

发布时间: 2021-01-22 16:11:28

1. 古代东周现在中国地理位置

主要是如今长江中下游的华中、华东地区以及华北地区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除战国七雄外,还有周围的一些小国,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国力最强。

七国在当下的分布分别是:齐国,首都临淄,在山东东北、河北的一部分;楚国,首都鄢郢,在湖北荆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一带,后发展至江苏、重庆、广西等地;燕国,首都蓟,在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的一部分;韩国,首都新郑, 在今河南新郑河南、山西一部分;魏国,首都大梁, 在今河南开封陕西、河南一带,极盛时地跨陕、豫、冀、晋、鲁、宛六省;赵国,首都邯郸, 在河北邯郸山西、内蒙古、河北的一部分;秦国,首都咸阳, 在陕西咸阳陕西、甘肃,后发展至四川、重庆一带。

2. 中国在国内的世界古代文明中心的地理位置

分布在大河流域原因: 早期人类文明大都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是: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合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原始社会时期生存条件比较恶劣,首先要解决的人的吃饭问题,河流区域最容易引水灌溉,同样容易生长草木繁殖动物,长此以往,从从事农耕的村落到发展工业的城市的过程就形成了。

有句话叫作“农,国之本也”,这就跟文明古国为什么都产生于大河流域有很大程度上的关系了,历史课本上讲到过,大河地区每年都会有类似于河水涨汐的事发生,大量的河水带来了河底肥沃的泥土,对桩稼的成长十分的有利,所以促进了该地区的农业的发展,从而推进了历史,农业的兴旺发达,自然对经济的进步做出强有力的奠定,也就造就了各个大中小城市,围绕之产生的自然是接下来的各大文明古国了。
关于失落的文明古国一说,任何国家的灭亡与产生,都是由于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与法制所决定的。奴隶社会,讲究的君权致上,那时侯称奴隶主,社会的落后,决定了落后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关系。有句话叫做物极必反,劳动者与剥削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当对压迫的忍耐变为愤怒时,也就是到了劳动者对剥削者的权利发出掀动的时刻了。也是就是常说的更朝换代之说了,这一切原因都是必然的,也称之为历史的必然性。

3. 中国古九州是指那九州,以及对应现今的位置!

1、冀州

是汉籍《禹贡》所描述的汉地九州之一 。《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其中即有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现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北部、及辽宁省与内蒙部分地区。

2、兖州

是《禹贡》所描述的九州之一,古代不特指某地,是一个地理范围,大体位于古黄河和济水之间(今山东省西部、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东南部)。范围和治所随历史多有变更。

3、青州

是《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古九州之一,”海岱惟青州“,大体指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东半岛的一片区域,地为肥沃白壤。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4、徐州

是汉族文化中的九州之一。徐州作为一个地理区域,范围在淮河以北、泰山以南、黄海以西,涉及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地为红色粘土。

5、扬州

是中国文化《禹贡》中所描述的九州之一 ,扬州范围相当于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及岭南地区,《周礼》称东南曰扬州,扬州是“九州”之一。

6、荆州

是汉文典籍《禹贡》所描述的汉地九州之一。《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荆山在今湖北南漳县。荆州大体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二省全境,由荆山一带直到衡山 之南地域。是汉族原居地区之一。

7、豫州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指的是汉史籍《禹贡》所描述的九州之一。因位于九州之中,故别称中州。当今河南省大部分属豫州,故简称“豫”。

8、梁州

《禹贡》地理九州之一(非行政区划),代指陕西、四川盆地、汉中及云贵地区。明代洪武帝认为“中国之旧疆”包括陕西、巴蜀(明代四川省)及云南 在内。

9、雍州

今宁夏全境及青海、甘肃、陕西、新疆部分、内蒙部分。是中国汉族典籍《禹贡》中所描述的九州之一。

(3)古中国的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九州,又名神州、十二州,是中国汉族先民在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地域区划。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至晋朝起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

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汉民族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而在周代时徐梁二州分别被并入青州与雍州,故而没有徐州和梁州。

4. 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及其地理位置

1、湖北武昌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
2、湖版南权岳阳岳阳楼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
3、山西永济鹳雀楼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黄河东岸、蒲州古城城南。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
4、江西南昌滕王阁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

5. 历史古代中国地理方位在什么地方

中国有至少五千年的历史
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时代也超过三千年
建议你去买一本中国历史地图集

6. 中国古代的时候上海的地理位置重要吗

要说上海,广大朋友肯定非常熟悉,它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也是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

但是要问上海的地理位置在古代的重要性,那这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对外政策与对内国策有着莫大的关联。

首先,从我所学地理知识来看。“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口,由于长江所携带的泥沙沉积于此,长年累月便形成了一块陆地,也就是说,“上海”这座城市的面积总体来讲是不断扩大的,它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在历朝历代也是不同的。

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上海在被强行设为通商口岸时,英国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管理经验已经交通运输工具也随之涌入,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上海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上海也因此逐渐成为了一座近现代的国际化商业中心。也成为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缩影。

7. 历史古代中国地理方位在什么地方

这个可以去参考一下抄各个时代的一些地理书,中国古代对于地理方面还是比较看重,所以我觉得应该能够从这些历史书里面找到一部分材料,一般的正史里面都有关于一个时代的地理志,你去找这些材料的话,并不困难,只要去翻一下各个时代的一些历史书,找出其中的相关的部分进行总结。

8. 古代帝都有哪些地理位置

以下是古代所有定都的城市:

  1. 禹都邓(今河南省南阳市)。

  2. 夏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一说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后迁斟浔(即二里头,今河南省洛阳偃师市),最后迁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南)。

  3. 商都毫(今河南省商丘市),后迁西毫(今河南省洛阳偃师市).后又迁殷(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末迁朝歌(今河南省卫辉市,原汲县)。

  4. 西周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

  5. 东周都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6. 战国时期,齐都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北)。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后迁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燕都蓟(今北京),以易(今河北易县)为下都。韩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都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赵都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后迁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魏都安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后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秦都雍(今陕西凤翔县),后迁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

  7. 西汉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8. 东汉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汉末迁都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

  9. 三国:魏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陪都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蜀都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吴都建业(南京市)。

  10. 西晋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11. 东晋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12. 南朝——宋、齐,梁,陈皆建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13. 北朝——北魏都平城(山西省大同市东北),后迁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西魏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魏都邺(今河南省安阳市)。 北周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北齐都邺(今河南省安阳市)。

  14. 隋都大兴(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15. 唐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武周迁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五代-----后梁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后迁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后唐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后晋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后迁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后汉都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后周都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

  16. 北宋都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陪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17. 辽都上京(今辽宁省巴林左旗),后迁中都(今北京) 。

  18. 西夏都兴庆(今宁夏自治区银川市)。

  19. 金都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白城),后迁都燕京(今北京),末迁南京(今河南省开封市)。

  20. 南宋都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后迁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 。

  21. 元都大都(今北京)。

  22. 明都南京(今江苏省南京市),后迁北京(今北京)。

  23. 清初都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后迁北京(今北京)。

9. 中国古代各个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在现在哪儿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朝都城几经变更,传说,夏朝的第一个国王禹,始都阳城,后迁阳翟。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启之子)都斟。具体位置不明确。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都城在毫,今河南商丘北。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还有商朝早期的都城“毫”一直有争论,影响较大的说法一种说在今天的郑州,还有一种说是在今天的河南省偃师县。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东汉(公元25年—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公元265年—316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东晋(公元317年—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公元 493 年,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东魏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北齐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五代(公元907年—960年),梁、汉、周的都城在今河南开封;唐的都城在今河南洛阳。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 辽朝(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名义上的都城在上京临潢府,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的都城在兴庆府,在今天的宁夏银川。 金朝(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最初的都城在上京会宁府,在黑龙江的阿城。中期迁都中都,在今天的北京。晚期迁都南京,在现代的河南开封。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都城在应天,今江苏南京。 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辽宁沈阳。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顺治帝迁都京师,今北京。

求采纳

10. 古代历朝历代的契丹,西凉,大理的地理位置在今天的哪里

1.契丹

①契丹兴起时,契丹国疆域包括现在中国东北大部、蒙古东部部分区域。

②辽朝全盛时,疆域东北至今库页岛,北至蒙古国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疆域包含今天的中国东北全境、内蒙古东部、河北北部;以及蒙古国全部、俄罗斯远东部分区域。

③西辽疆域主要包括今天中国新疆和中亚部分地区。

2.西凉

西凉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意思,一个指的是汉代的凉州,正式名称是“凉州刺史部”,是汉代十三刺史部 之一,因为地处西部,所以习惯上被称为“西凉”。范围相当涵盖现代甘肃省全境、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东部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是甘肃省作为行政区前身,治所姑臧(今甘肃武威)。三国时期马超就自称“西凉马超”,就是源自这里。

还有一个意思是西凉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凉州一带(河西走廊)曾先后产生过五个号称为“凉”的政权,史家为区别其他的4个,将中心位于凉州西部酒泉的李氏政权称为西凉。历三主,共二十二年。后来的唐朝皇室就自称是西凉国主后代。疆域包括今中国甘肃西部及新疆部分。

3.大理

大理国(937年-1253年)是中国历史上西南一带建立的多民族政权,疆域覆盖今中国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

(10)古中国的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辽朝(907年—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年。

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916年始建年号,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

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灭后晋,耶律德光于开封登基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辽,改年号为“大同”。983年复更名“大契丹”。1007年辽圣宗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复国号“辽”。1125年为金国所灭。

辽末,辽贵族耶律淳建立北辽,与西夏共同抗金,后被金灭 。辽朝宗室后代耶律留哥与其弟耶律厮不分别建立了东辽与后辽,最后东辽灭后辽,东辽被蒙古所灭。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灭。1222年西辽贵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权后西辽,后又被蒙古所灭 。

辽朝全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辽朝将重心放在民族发展,为了保持民族性将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分开统制,主张因俗而治,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

并且创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有效地促进辽朝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发展。辽朝的军事力量与影响力涵盖西域地区,因此在唐朝灭亡后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区更将辽朝(契丹)视为中国的代表称谓。

国号作为国家或王朝的标志,通常具有命名的鲜明性与使用的稳定性。有辽一代则不然,曾多次反复用“辽”、“契丹”为国号。

史学界公论,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国号契丹;太宗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开封灭后晋,耶律德光在开封登基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大辽 ;圣宗统和元年(983年),又改称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大辽 。

关于契丹首次改国号为“辽”的时间,一般有937、938和947年三种说法 。关于辽改国号的次数,一般学者都认同这样的见解,即辽太宗时改国号为辽,辽圣宗时复号契丹,至辽道宗时复改国号为辽。

从众多辽代墓志中在契丹或辽的国号前都有“大中央”或“南瞻部洲”的字样来看,到辽道宗时,已经俨然以中国自居了。

也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辽曾九改九复国号,也就是说,辽曾改国号达18次之多。

“辽”、“契丹”二号的本义,“契丹”可解为“镔铁”,乃民族之号;“辽”则国号,得名于辽水。也有学者认为“辽国”一号得名于“辽远”之意。有学者研究“辽”与契丹语“辽”的内涵,强调辽“双国号制”的意义。也有学者主张主张契丹是改“晋”为“大辽”,而非改“契丹”为“大辽”。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