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国家地理7月

中国国家地理7月

发布时间: 2021-01-20 04:52:36

① 2012年7月26日开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进行了一次为期25天的“穿越内蒙古高原”考察活动.行程12500km,

(1)根据图中信息,由南向北,北京-→恩和哈达,经过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寒温带)针叶林带,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由东向西,从恩和哈达-→500号界桩,经过了亚寒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500号界桩-北京,经过了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2)水文特征要从水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补给水源等方面考虑,西拉木伦河位于西北内陆,年径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结冰期长.
(3)西拉木伦河流域古人类遗址的空间分布特点是空间分布不均,南部居多.原因是南部纬度较低,距海(夏季风)更近,热量和水分条件更充足一些.年代越近,海拔越低.原因是河床随时间推移受流水侵蚀作用而下切,聚落(遗址)为就近取得水源而下移.
(4)造成科尔沁地区只有干涸的沙地的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实行草场承包、定居围栏放牧是当前内蒙古沙地治理的普遍措施,但这种方式和游牧相比,却出现了游牧很难出现的草场严重退化,原因是内蒙古降水变率大,草场生态系统脆弱,游牧逐水草而居,利于草场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定居围栏放牧在草场生态系统恶化时期无法迁徙,易造成过度放牧.
故答案为:(1)北京-→恩和哈达,经过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寒温带)针叶林带,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恩和哈达-→500号界桩,经过了亚寒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500号界桩-北京,经过了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2)年径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结冰期长.
(3)空间分布不均,南部居多.原因是南部纬度较低,距海(夏季风)更近,热量和水分条件更充足一些.年代越近,海拔越低.原因是河床随时间推移受流水侵蚀作用而下切,聚落(遗址)为就近取得水源而下移.
(4)全球变暖,蒸发旺盛;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内蒙古降水变化率大,草场生态系统脆弱,游牧逐水草而居,利于草场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定居围栏放牧在草场生态系统恶化时期无法迁徙,易造成过度放牧.

② 运用你学过的地理知识,说说探险者为什么选在1月进行南极活动,而不是7月

当北半球1月时候,正是冬季,而南半球正好是夏天,

③ 运用你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说说探险者为什么选在一月在南极洲进行活动,而不是七月

我们生活在北半球,一月是冬季,而南极在南半球,季节和我们正好相反,一月是夏季,有阳光照射,较温暖,所以探险者选择在一月进行南极活动。

④ 地理知识(七年级)

全称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地理
埃及地跨亚、非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苏伊士运河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角。西连利比亚,南接苏丹,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接壤,北濒地中海,东南与约旦、沙特阿拉伯相望海岸线长2700多千米。全境96%为沙漠。最高峰为凯瑟琳山,海拔2642米。尼罗河纵贯南北,注入地中海,境内长1530千米,两岸形成宽约3~16千米的狭长河谷;入海处形成2.4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99%的人口聚居在仅为国土面积4%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带。苏伊士运河是连接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提姆萨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坝形成的非洲最大人工湖——纳赛尔水库(5000平方千米)。全境干燥少雨,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1月平均气温12℃,7月26℃;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余大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气温可达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每年4~5月间常有“五旬风”,夹带沙石,损坏农作物。全境大部属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红海沿岸和西奈半岛有丘陵山地,最高峰凯瑟琳山海拔2,642米。气候干热,除地中海沿岸年雨量可达100多毫米外,大部地区终年很少降雨。沙漠与半沙漠广布。西部利比亚沙漠,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二,大部为流沙,间有哈里杰、锡瓦等绿洲;东部阿拉伯沙漠,多砾漠和裸露岩丘。尼罗河纵贯南北,两岸谷地和三角洲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构成肥沃绿洲带。矿藏有石油、天然气、磷灰石、铁、锰等。埃及地跨亚非两洲,大部分领土在非洲,只有西奈半岛这一小部分领土在亚洲。在行政上,划分为8个经济区,每区包括一个或几个省,全国共有26个省。埃及地处欧亚非之洲的交通要冲,北部经地中海与欧洲相通,东部经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战略位置和经济意义都十分重要。
埃及的疆土略呈不规则的四方形。东西宽1240千米,南北长1024千米,地形平缓,无甚大山,沙漠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96%。
尼罗河是埃及的生命线,是“埃及的母亲”。它是非洲第一长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全长6670余千米。它由发源于乌干达的白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在苏丹首都喀土穆汇合之后流入埃及。从南到北纵贯埃及东部,在埃及境内一段长达1530千米,确是具有舟楫、灌溉之利的重要的水利资源。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就是在尼罗河的哺育下,发展了其光辉灿烂的古文化。
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一般把埃及分为4个地区——尼罗河流域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西部沙漠地区、东部沙漠地区、西奈半岛地区。开罗以南是宽约3~16千米的尼罗河绿色长廊,一般称为上埃及。开罗以北称为下埃及。亚历山大和塞得港之间是尼罗河三角洲的冲积平原,面积约2万~4万平方千米。过去,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给三角洲带来肥沃的冲积物。这里是埃及古文化的发祥地,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地区,埃及绝大部分人口集中于此,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尼罗河以西的西部沙漠又叫利比亚沙漠。它是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约占埃及面积的2/3。它的南部海拔350~500米,大吉勒夫高原海拔1000米左右,中部和北部多洼地,以盖塔拉洼地面积最大。有地下水的洼地形成绿洲。
尼罗河以东的东部沙漠,亦称阿拉伯沙漠。它直逼红海之滨,地势由东向西倾斜,红海沿岸多山,海拔1500米左右。
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的西南部,面积约6.4万平方千米,占埃及面积的6.38%。地中海沿岸多沙丘,北部低地是蒂赫沙漠,多间歇性河流和干涸的河床。东部为高原,圣卡特琳山海拔2637米,是埃及的最高山峰,相传是摩西受“十诫”的地方。

名胜古迹
开罗
1、埃及博物馆
埃及博物馆坐落在开罗市中心的解放广场,1902年建成开馆,是世界上最著名、规模最大的古埃及文物博物馆。该馆收藏了5000年前古埃及法老时代至公元六世纪的历史文物25万件,其中大多数展品年代超过3000年。博物馆分为二层,展品按年代顺序分别陈列在几十间展室中。该馆中的许多文物,如巨大的法老王石象、纯金制作的宫廷御用珍品,大量的木乃伊、及重242磅的图坦卡蒙纯金面具和棺椁,其做工之精细令人赞叹。
2、金字塔
埃及共发现金字塔96座,最大的是开罗郊区吉萨的三座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大金字塔是第四王朝第二个国王胡夫的陵墓,建于公元前2690年左右,原高146.5米,因年久风化,顶端剥落10米,现高136.5米;底座每边长230多米,三角面斜度51度,塔底面积5.29万平方米;塔身由230万块石头砌成,每块石头平均重2.5吨。据说,10万人用了20年的时间才得以建成。该金字塔内部的通道对外开放,该通道设计精巧,计算精密,令人赞叹。
第二座金字塔是胡夫的儿子哈佛拉国王的陵墓,建于公元前2650年,比前者低3米,但建筑形式更加完美壮观,塔前建有庙宇等附属建筑和著名的的狮身人面像。
狮身人面像的面部参照哈佛拉,身体为狮子,高22米,长57米,雕象的一个耳朵就有2米高。整个雕象除狮爪外,全部由一块天然岩石雕成。由于石质疏松,且经历了4000多年的岁月,整个雕象风化严重。另外面部严重破损,有人说是马姆鲁克把它当作靶子练习射击所致,也有人说是18世纪拿破仑入侵埃及时炮击留下的痕迹。
第三座金字塔属胡夫的孙子门卡乌拉国王,建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当时正是第四王朝衰落时期,金字塔的建筑也开始衰落。门卡乌拉金字塔的高度突然降低到66米,内部结构纷乱。
胡夫金字塔南侧有著名的太阳船博物馆,胡夫的儿子当年用太阳船把胡夫的木乃伊运到金字塔安葬,然后将船拆开埋于地下。该馆是在出土太阳船的原址上修建的。船体为纯木结构,用绳索捆绑而成。
3、尼罗河
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流经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肯尼亚、扎伊尔、苏丹和埃及九国,全长6700公里,是非洲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第二条最长的河流,可航行水道长约3000公里。尼罗河有两条上源河流,西源出自布隆迪群山,经非洲最大的湖--维多利亚湖向北流,被称为白尼罗河;东源出自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塔纳湖,称为青尼罗河。青、白尼罗河在苏丹的喀土穆汇合,然后流入埃及。
尼罗河谷和三角洲是埃及文化的摇篮,也是世界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尼罗河在埃及境内长度为1530公里,两岸形成3-16公里宽的河谷,到开罗后分成两条支流,注入地中海。这两条支流冲积形成尼罗河三角洲,面积2.4万平方公里,是埃及人口最稠密、最富饶的地区,人口占全国总数的96%,可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埃及水源几乎全部来自尼罗河。根据尼罗河流域九国签订的协议,埃及享有河水的份额为每年555亿立方米。
开罗的尼罗河上有许多游船,其中仿法老时期船只修造的又名法老船,夜晚泛舟河上,可游览两岸旖旎风光,又可观赏船上著名的东方舞表演。
4、萨卡拉金字塔
萨卡拉金字塔位于开罗南郊30公里,尼罗河西河谷绿洲边缘外的沙漠上,由多个金字塔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阶梯金字塔,为古埃及第三王朝国王左塞尔的陵墓,约建于公元前2700年。该金字塔是埃及现有金字塔中年代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用石块修建的陵墓。该金字塔呈6层阶梯塔状,高约60米。在该金字塔附近还分布着许多贵族和大臣陵墓,其中大量的精美浮雕壁画,栩栩如生的描绘了古代埃及人工作和生活的情景。另外,附近的神牛墓也非常有名。
5、古城堡
建于1176年,为阿尤布王朝国王萨拉丁为抵御十字军保护开罗而建。城内建有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
古城堡内有埃及军事博物馆,展示埃及各历史时期军队的武器、装备、服装、著名战例、工事和城堡的实物、仿制品、模型、图画等。
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建于1830年,伊历1246年。整个建筑具有阿拔斯王朝时期的建筑风格。穆罕默德·阿里(1769-1849),阿尔巴尼亚人,1805年成为埃及统治者。
巍峨的阿里清真寺建在开罗以北的山顶上,礼拜殿呈正方形,上有高耸的圆顶为殿中心,四面环有四个半圆殿与正殿相应,还有四根高柱居其中。清真寺西侧正中有一盥洗室,是供穆斯林礼拜时做小净用的。盥洗室四面有四根铁链环绕。清真寺正中盥洗室内,外墙壁是用雪花石瓷砖镶嵌的,所以又被称为雪花石清真寺。
6、汗.哈利里市场
位于开罗市中心地带(老城区),由分布在几十条小街巷里的几千家个体小店组成,许多店铺可追溯到公元14世纪。市场道路狭窄,街道两旁挤满了小店铺,主要出售金银首饰、铜盘、石雕、皮货及其他埃及传统手工艺品,素以店面古朴、货物齐全深受外国游客喜爱。
这块地方原是法特梅三朝后裔的墓地,公元14世纪,当时埃及的统治者汗·哈利里以法特梅是叛教者无权建墓地为由下令拆毁墓地,并出资在此建起一个市场,即汗·哈利里市场。现在,它已成为开罗古老文化和东方伊斯兰色彩的一个象征,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
市场旁边有著名的艾兹哈尔清真寺和侯赛因清真寺。
7、法老村
位于开罗市内尼罗河的一个小岛上,占地约200亩,是埃及首任驻华大使哈桑·拉贾布博士在发现失传一千年的纸草造纸工艺后于1984年集资修建的。村内种植了大量的纸莎草,有以传统方法制造纸草纸和绘制草纸画的作坊。法老村内建有模拟法老时代的神庙、庄园、农户等建筑,有专人着古装演示当时生产、家居及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景,展现几千年前古埃及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画面。村中有著名的法老图坦阿蒙墓的模型和金字塔建筑方法的模型展示,还有照相馆、餐厅和商店。
亚历山大
位于尼罗河三角洲西部,临地中海,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305万,是埃及和非洲第二大城市,也是埃及和东地中海最大港口。该城建于公元前332年,因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占领埃及而得名,是古代和中世纪名城,曾是地中海沿海政治、经济、文化和东西方贸易中心,有诸多名胜古迹。 亚历山大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埃及的“夏都”和避暑胜地,被誉为“地中海新娘”。现有棉纺织、汽车修配、石油提炼和造船等全国三分之一的工业,是埃及棉花贸易大市场,全国80~90%的进出口物资经其西港吞吐。其主要景点有:
1、夏宫
即蒙塔扎宫,坐落在市东部,占地155.4公顷,密林环绕,是一个独具特色的花园。1952年前一直是皇室家族的消夏避暑地,现海滨向游人和垂钓者开放。园内有法鲁克国王行宫(现为埃及国宾馆)。赫迪夫·阿拔斯二世在世纪之交所建的这座土耳其-佛罗伦萨式的建筑物,是王室避暑地。王宫不对公众开放,看其外观一定要注意频频出现的主题字母F。
据说一个报喜人告诉福阿德王,字母F将给他的家庭带来好运,从此他和他的儿子法鲁克给他们的子孙命名都以F开头。1951年法鲁克与娜瑞曼结婚,却没有更改她的名字,1952年1月他们的儿子诞生,他为他取名阿赫迈德·福阿德,字母F被放在第二位,6个月后法鲁克被废黜。
2、卡特巴城堡
前身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灯塔。灯塔建于公元前280年,塔高约135米,经数次地震,于1435年完全毁坏。1480年用其石块在原址修筑城堡,以国王卡特巴的名字命名。1966年改为埃及航海博物馆,展出模型、壁画、油画等,介绍自一万年前从草船开始的埃及造船和航海史。与开罗古城堡并称为埃及两大中世纪古城堡。
3、“自由”号游艇
是目前世界上仍能使用的最古老皇家游艇,由英国造船公司1865年修建,艇长411英尺,宽42英尺,排水量3417吨,以燃煤蒸汽机为动力,航速16海里。该艇原为埃及王室私用,1868年曾到欧洲接载欧洲国家元首来参加苏伊士运河国际通航典礼,是第一艘从北面进入苏伊士运河的船只。1952年更名“自由号”,现为埃及海军拥有,埃海军以此展示其舰船维修保养水平。
4、珍宝馆
原为古代法特梅公主住宅,1986年改为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珍宝馆,展出王冠和珠宝首饰等。
5、孔姆地卡
在亚历山大城市中心的考古遗址中,发现了一座罗马歌剧院(用于音乐表演的剧院)和一套大型的3世纪罗马浴室。托勒密时代的街道和商店逐步发掘出土,石柱和拱门露出地面。遗址使人认识到古代城市所覆盖的范围--若全部发掘,现代城市只好拆除了。
地址:入口在干胡里亚大广场南端,火车站对面,萨阿德宰格鲁勒广场东南1公里。
苏伊士运河
位于埃及东北部,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冲,沟通红海和地中海、大西洋和印度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 1859-1869年由法国人投资开挖,埃及有10万民工因此丧生。后英国收买了运河公司40%的股票,英法共同掌握运河经营权,掠走巨额收益。1956年,埃纳赛尔总统宣布运河国有化,随即爆发了英、法、以三国侵埃战争。1967-1975年因阿以战争,运河封闭停航达8年之久。 1976-1985年,埃政府耗资约20亿美元进行大规模运河扩建工程,使运河的通航能力显著增加。扩建后运河长度为195公里,最大宽度为365米,水深11米以下为160~190米,最大吃水深度16米,能通过15万吨的满载油轮。近年,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船只日平均约60艘,运河年收入近20亿美元。
巴列夫防线
1956年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埃及西奈半岛后,于1969年在苏伊士运河东岸沿河建成一条以参谋长巴列夫命名的防线。防线北起弗阿德港,南至苏伊士湾,全长175公里,纵深30-35公里,总面积5000平方公里,耗资2.38亿美元。该防线由三条平行防线组成:第一线为苏伊士运河及河东岸,河堤下埋设了油管,战争期间点燃,可将运河变成一片火海。沿河筑有20米厚的沙堤,堤后筑有30多个前沿支撑点,支撑点前为铁丝网和地雷区。第二、三线分距运河十几、二十公里,筑有11个核心堡。核心堡一般为半地下的多层建筑,以钢筋水泥作骨架,顶部由铁轨和装在铁网内的石块砌成,厚4-5米,可经受重磅炮弹和炸弹的直接攻击。核心堡由若干个碉堡组成,其中一个为旅指挥所,有的为重炮阵地,有的为弹药和后勤物资仓库,堡内有住房、指挥室、了望哨和射击阵地,储有可供一个月以上的粮食和弹药,碉堡间有堑壕相连,战斗中可互相支援。 目前在原巴列夫防线的一些地段,仍保留着当时的一些工事供人们参观游览。特别是在距伊斯梅利亚10公里处的夏杰拉高地,那里曾是巴列夫防线中段前线指挥所,现已改为战争博物馆,供人们参观。
卢克索
位于尼罗河上游,距开罗670公里。古埃及时代称为TABE,是古埃及帝国首都底比斯的一部分。公元前1570年左右,底比斯人赶走了西克索人(HIKUSOS),以此为中心重新统一了埃及,建立了一个更加强大的帝国,领土南接苏丹,北达叙利亚。这个帝国维持了1500多年,在此建造了众多宏伟壮观的神殿及王家陵墓,因此成为古埃及遗迹的宝库,是探访埃及古文明不可不到的地方。主要参观景点有:
1、卢克索神庙
卢克索神庙是底比斯主神阿蒙的妻子穆特的神庙,规模仅次于卡尔纳克神庙。
它具有令人惊叹的雄伟气势,每一根柱子都代表了法老的威严,置身于其中会使人暂时忘却时间的流逝,神思万千。这里的大部分工程是由第十八朝法老阿蒙诺菲斯三世完成的,后来的拉美西斯二世又增建了大门和庭院,并在门口竖立了六尊他的塑像,现存三尊。庙内原来有两座尖方碑,其中一座被穆罕默德·阿里送给了法国,现在巴黎协和广场。
2、卡尔纳克神庙
卡尔纳克神庙位于卢克索以北5公里处,是古埃及帝国遗留的最壮观的神庙,因其浩大的规模而闻名世界,仅保存完好的部分占地就达30多公顷。整个建筑群中,包括大小神殿20余座。院内有高44米,宽131米的塔门。大柱厅宽102米,深53米,其中共有134根巨型石柱,气势宏伟,令人震撼。其中最大的12根高23米,周长15米,其上足可容纳50个人站立。晚上有声光表演,用五彩的灯光变幻映照着遗址,配有解说词和音乐,向游客叙述古埃及人民的生活情景。
阿蒙神庙位于卢克索镇北4公里处,是卡尔纳克神庙的主体部分,这里供奉的是底比斯主神——太阳神阿蒙,始建于三千多年前的十七王朝,在此后的一千三百多年不断增修扩建,共有十座巍峨的门楼、三座雄伟的大殿。
阿蒙神庙的石柱大厅(如图)最为著名,内有134根要6个人才能抱的巨柱,每根21米,顶上据说能站百来个人。这些石柱历经三千多年无一倾倒,令不赞叹。庙内的柱壁和墙垣上都刻有精美的浮雕和鲜艳的彩绘,它们记载着古埃及的神话传说和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此外,庙内还有闻名遐迩的方尖碑和法老及后妃们的塑像。
3.孟农巨像
孟农巨像是矗立在尼罗河西岸和国王谷之间原野上的两座岩石巨像。原来是“阿敏何特普(AMENHOTEP)三世”法老神殿前的雕象,但神殿本身已无踪影。巨象高20米,风化严重,面部已不可辨识。坐像是由新王国时代鼎盛期的阿蒙荷太普三世建造的。坐像身后,原来是他的葬祭殿,但后来的法老拆了这座建筑,并把他做为自己的建筑物的石料。到了托勒密王朝时代,建筑物已经完全被破坏了。人们认为石像是希腊神话中的门农的雕像,就给石像取名为门农像。罗马统治时期的地震使雕像出现了裂缝。每当起风的时候,门农像就像在唱歌一样,十分神奇。后来经过修补之后的门农像,就再也没有唱过歌。
4.帝王谷
在与卢克索城相对的尼罗河西岸的一条山谷中,集中了许多国王和王室成员的陵墓,这就是著名的帝王谷。这里埋葬着第17王朝到第20王朝期间的64位法老,其中只有17座开放。最大的一座是第19王朝沙提一世之墓,从入口到最后的墓室,水平距离210米,垂直下降的距离是45米,巨大的岩石洞被挖成地下宫殿,墙壁和天花板布满壁画,装饰华丽,令人难以想象。墓穴入口往往开在半山腰,有细小通道通向墓穴深处,通道两壁的图案和象形文字至今仍十分清晰。
这里所有的墓都建于新王国时代。从地面沿台阶向下走,经过前室,就到了安放石棺的墓室。第十八王朝的墓的特点是前室和墓室成直角,而到了十九王朝之后,大多成了直线式的了。国王谷一共发现了60多处墓地,现在对外开放的墓地仅是其中10处而已。
拉美西斯三世葬祭殿:
进入凯旋门,正面就是高22米、上部宽63米的第1塔门。之后,依次是第1院落,第2院落、列柱室和圣地。
这里保存有表现拉美西斯三世应用事迹的浮雕:讨伐敌人、捕杀野牛等。第2院落内有由24根石柱组成的列柱室,顶部保存有色彩鲜艳的浮雕。
拉美西乌姆由入口一直向前,就到了第2院落。其左侧是第2塔门和第1院落;右侧则是列柱室。列柱室入口处并排矗立着4根拉美西斯二世的奥塞里斯柱,前方是拉美西斯二世座像的头部。 国王谷对外开放的主要墓室:
1、图特摩斯三世(第十八王朝):墓内的线条构图十分漂亮。
2、阿蒙荷太普二世(第十八王朝):墓室内的2根柱子上绘有奥塞里斯神、阿努比斯神、哈物尔神、荷鲁斯神及阿蒙荷太普二世。
3、图坦卡门(第十八王朝):法老的木乃伊仍安置于墓室之中。墓室正面的墙上,绘有以奥塞里斯神形象出现的图坦卡门王,以及其继位者阿伊王。
4、荷莱拇赫布王((第十八王朝):内有精美壁画;
5、西蒂二世(第十九王朝):有木乃伊;
6、美耐普塔(第十九王朝):红色花岗岩制成的石棺;
7、塔乌塞尔托女王(第十九王朝):西蒂二世之妻;
8、拉美西斯一世(第十九王朝):精美壁画;
9、拉美西斯三世(第二十王朝):竖琴演奏者的石像;
10、拉美西斯四世(第二十王朝):巨大的石棺;
11、拉美西斯六世(第二十王朝):保存良好的壁画;
12、拉美西斯九世(第二十王朝):小于拉美西斯六世之墓。
5.王后谷
位于岩石山西方,有集中的王妃墓,墓的规模虽不及国王墓,但内部壁画与国王墓完全不同,表现得自由奔放,反映了当时埃及人的生活习俗。
哈采普苏特是第十八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一世的女儿,她是除克莉奥佩特拉以外另一位成为法老的女性。
哈采普苏特陵庙位于底比斯卫城的最北端。哈采普苏特将自己的陵庙建在峭壁上,以一种优雅的效果显示其统治的长治久安。陵庙分为三层,刻有许多富含深义的浮雕。
哈采普苏特是埃及的第一位女王。在其夫图特摩斯二世死后,她作为太后为年纪、幼的图特摩斯三世处理朝政,之后自立为女王。她注重贸易,通过和现在的索马里地区的贸易往来,来获取香料。这些场面也反映在葬祭殿的壁画上。作为女法老,哈采普苏特有强硬的政治手腕,与其养子、后来的图特摩斯三世一直暗中争权。在她去世后,图特摩斯三世采取了报复行动,将陵庙中有她形象的地方都毁掉了。目前陵庙上层在修复之中。
阿斯旺
阿斯旺(Aswan)是阿斯旺省首府,是埃及街道最清洁、最 漂亮的城市。它是埃及与非洲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重镇, 也是通往苏丹的门户。它位于东南部尼罗河"第一瀑布"下 的东岸,距开罗900千米。历史上为埃及南部通往努比亚 的门户,水运和骆驼商队的交汇点。在古埃及时代,曾是 与 苏丹、埃塞俄比亚进行贸易的中心(科普特语"阿斯旺"即"市场"
之意),现为省行政和工商业中心。有钢铁、制铝、 化肥、制糖、纺织、制革、水泥等工业,开采铁矿和石料。市内保留大量寺庙和陵墓,如著名的菲莱神庙、阿布辛贝勒神庙等;埃莱方丁博物馆藏有本省历史文物。旅游业较盛,为冬季游览胜地。铁路、公路通开罗、亚历山大等城市,设国际机场。城南有2座水坝,1902年建成的旧坝,距城5.6千米,坝高53米,长2152米,水库蓄水53亿立方米,可发电34.5万千瓦,灌溉农田57万公顷。1970年7月竣工的阿斯旺高坝,有灌溉、防洪、发电、运输的综合效益。每年可提供740亿方稳定可靠的灌溉用水,年发电100亿度,通过2条500千伏高压输电线输往开罗和下埃及,并供应本地。阿斯旺市区不大,但地势险要,滔滔北流的尼罗河水,为它增添了不少景色。这里古代即建有驿站和兵营,也是与南方邻邦贸易的要站。它冬季干燥温暖,是疗养和游览胜地。
其主要景点:
1、菲莱神殿
3、阿布.辛贝勒神殿
阿布辛贝勒神庙(Abu Simbel Temples)

⑤ 伏旱的成因(用高一地理知识解答) 7、8月份 长江中下游的伏旱成因

7、8月,我国的雨带已经移到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版,形成反气旋天气权,以下沉气流为主,天气干旱.加上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形成了大面积的干旱酷暑天气.便称作伏旱.

⑥ 有关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和七月气温的地理知识

一月中国南北温差大,北方寒冷,南方温暖;七月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还有问题的话请追加评论

⑦ 出征南极:运用你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说说探险者为什么选在1月进行南极活动,而不是7月

很简单,1月的南极气温最高、气候最好、也是白天天气最长的时节。而7月是南极最冷的时候,也是白天最短(没有白天)的时候。7月到南极天气是黑的,气候也不好,总不能天天睡觉吧?

⑧ 求《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7月、2005年2月、2005年9月专辑PDF下载

《中国国抄家地理》2005年合集共12本+ 1本 东风日产增刊 PDF电子版杂志网络云盘下载
http://www.zz5100.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59
《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合集共12本 PDF电子版杂志网络云盘下载
http://www.zz5100.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54

⑨ 地理知识:为什么7,8月份天气比6月份还要热

首先,你说的现象是北半球的气候特点。在南半球是相反的。
其次,是由于自冬至节内以后,太阳的容直射线从南纬23.5度向北移动。北半球获得的热量不断增加,到夏至(6月21或22日)太阳直射线到达北纬23.5度,太阳对北半球的辐射达到最大值。
但是,并不是说,太阳辐射质最大时地面温度就最高。因为,大地升温和降温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根据我国的情况,普遍的情况是,夏至后一个月地面温度才能达到最大值,所以我们就感到7月最热。同样的道理,我国冬至(12月21或22)得到的太阳辐射值最小,1月份我们才会感到最冷。
上面说的是普遍的情况。受地形、地势、海陆位置等因素影响,各地还是有较大差异的。以昆明市为例,它的最热月就是在每年5月。7月时反而十分凉爽,是避暑胜地。

⑩ 七年级政治,生物,历史,地理知识背诵及其复习资料

历史复习 第一单元

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2、589年,隋灭掉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统一。

3、隋炀帝用六年时间,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征发数百万民工,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此后,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4、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5、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李世民是于626年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唐太宗认识到,只有虚心纳谏,才能避免因君主个人的失误而导致王朝灭亡。他鼓励臣下直言,并能从谏如流。魏征敢于直言,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唐太宗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用能。他知人善任,尽量做到唯才是举,兼收并用。

6、贞观新政

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诼渐松弛。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7、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8、 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原为唐高宗的妃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周”。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大力发展科举制度,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武则天统治时期,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9、 开元盛世

唐玄宗是很有才能的政治家。他即位后,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10、在农业生产方面,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使用,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

11、唐代瓷器生产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

12、 唐朝最盛时,疆域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

13、科举制

隋唐之前,选官主要凭靠家世背景。

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比进士科相对容易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查治理政事的能力。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他们中间的佼佼者进入统治集团之后,推动一系列改革,开创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14、饮茶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

民间还流行以胡饼作礼物互相馈赠的习俗。

唐宪宗时流行的椎髻赭面。

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整个社会激荡着为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

15、“天可汗”

隋唐之际北方少数民族中,漠南地区的东突厥势力最为强大。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借东突厥内乱之机,派大军一举扫平东突厥。唐朝在当地设立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保留原有民族的习惯与生活方式。在唐朝开明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领纷纷来髌朝见唐朝皇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16、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吐蕃很早就居住在青藏高原一带,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松赞干布做赞普时,基本上统一了当地的各个部落,迁都逻些城,并建筑布达拉宫,松赞干布是吐蕃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去唐朝求婚,唐太宗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带去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17、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唐蕃“甥舅会盟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成为汉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18、南诏首领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逐步统一了六诏,被唐玄宗封为云南王,定都太和城。

19、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20、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他定居日本奈良。鉴真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鉴真死后,就安葬在日本,至今在唐招提寺内还安放着他的坐像。

21、玄奘西行

玄奘是唐朝高僧,又称三藏法师。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毅然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玄奘还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这就是著名的《大唐西域记》。

22、唐朝都城长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长安城内,到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和长年聚居的外国客商。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对周边邻国的城市建筑与都城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城市建筑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城市人口近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23、唐朝初年,人们从印章和拓刻石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24、唐末,雕版印刷业已比较发达。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用做交易凭据的印刷品一一“印纸"o成都、洛阳等地都是著名的印刷业中心。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画九年(868)印制的是唐咸通九年(868)印制的《金刚经》。

25、火药的发明与古代的炼丹术有密切关系,是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副产品。唐初著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学家孙思邈在他的《丹经》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

26、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赵州桥的设计者是隋朝著名工匠李春。他采用了了单孔石拱的设计方案。

赵州桥的设计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

27、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

李白的诗称他为“诗仙”。杜甫的诗后人称为 “诗史”。

28、唐太宗创作的《秦乏破阵乐》和唐玄宗创作《霓裳羽衣舞》

29、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莫高窟所藏艺术珍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瑰宝。窟内众多的泥塑造像与壁画,主要以佛教故事为主。

历史复习 第二单元

1、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宋辽澶渊之盟

(1)背景:宋真宗统治时,澶州之战,寇准力主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内容:辽宋议和,双方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

宋每年给辽岁币,增加了宋老百姓负担,对宋来说也是屈辱的。

但这个条约也使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边境和平,这样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呈现繁荣局面。

宋夏和战

(1)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2)宋夏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市场。

宋金战和

1、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都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2、1125年,金灭辽。

3、1127年,靖康之变,金灭北宋。

同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4、岳飞抗金 郾城大捷

5、、宋金和议: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杀害了岳飞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宋给金岁币,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政权

建立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契丹

(辽)

契丹

916年

耶律

阿保机

上京

(北宋)

汉族

960年

赵匡胤

东京

(西夏)

党项

1038年

元昊

兴庆

女真

1115年

完颜

阿骨打

会宁

(南宋)

汉族

1127年

赵构

临安

表 现

农 业:

秧马的使用

占城稻的推广

手工业:

煤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铁、铜等金属冶炼不论质量,还是数量,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瓷器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中国被誉为“瓷之国”

商 业:

城市商业发展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海外贸易发达:重要港口设“蕃坊”、设置市舶机构、贸易范围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蒙古的兴起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铁木真被推举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元朝的建立

1、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2、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出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文天祥。

1、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2、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3、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四大发明

类别

发明

朝代

成就

活字印

刷术

毕升

北宋

经济、省时大大促进文化传

播。比欧洲早约四百年。

指南针

战国

人们根据磁石指示南北特性, 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北宋时,制成指南针 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火药

宋元

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13、14世纪

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