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的人文地理

中国的人文地理

发布时间: 2021-01-20 02:14:02

『壹』 中国人文地理常识

1.34个省,市,自治区:
黑龙江省(黑/哈尔滨)
吉林省(吉/长春)
辽宁省(辽/沈阳)
河北省(冀/石家庄)
河南省(豫/郑州)
湖北省(鄂/武汉)
湖南省(湘/长沙)
山东省(鲁/济南)
山西省(晋/太原)
陕西省(陕或秦/西安)
甘肃省(甘或陇/兰州)
青海省(青/西宁)
江苏省(苏/南京)
安徽省(皖/合肥)
浙江省(浙/杭州)
福建省(闽/福州)
江西省(赣/南昌)
广东省(粤/广州)
贵州省(黔/贵阳)
四川省(川或蜀/成都)
云南省(云或滇/昆明)
台湾省(台/台北)
海南省(琼/海口)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南宁)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呼和浩特)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银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乌鲁木齐)
西藏自治区(藏/拉萨)
北京市(京)
天津市(津)
上海市(沪)
重庆市(渝)
香港特别行政区(港)
澳门特别行政区(澳)

2,沿海开放城市14个
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

3,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4,沿海开放地区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等

5,工业分布
重工业:中国东北重工业基地
东北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煤、铁、石油;东北在日本的统治时期,重工业发展的较好,基础设施也较完备;东北和前苏联接壤,容易得到苏联的帮助。
轻工业: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经济开放,容易吸收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

劳动密集型:一般分布在内地,劳动力廉价是最主要因素

知识密集型产业;一般在沿海开放地区,主要理由还是经济发达,技术领先

5,农业分布
种植业: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西北国营农场(商品谷物农业)
西北地区 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灌溉农业)
新疆地区(绿洲农业)
西南地区 云贵高原(坝子农业)
横断山区(垂直农业)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 、 阳光农业
城市,矿区周围---乳畜业
珠江三角洲---新颖混合农业
季风区 -------水稻种植业
畜牧业: 内蒙古高原---草原牧场
新疆天山----山地牧场
青藏高原----高寒牧场

6,地理分界线

我国人口密度大小的界线:
大致以黑龙江的黑河——云南腾冲一线。该线东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

我国地势阶梯界线:
二级阶梯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的东端。
三级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我国气候界线: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该线西北为非季风区,东南为季风区。
(2)降水量和干湿区的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的南坡。
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的界线(200毫米等降水量线):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3)热量界线
1月00C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一线。
暖温带与中温带的界线:鸭绿江口——长城(山西境内稍偏南)——祁连山——天山一线。

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丰富、贫乏界线:
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此线西北,太阳能资源丰富.此线东南贫乏。

我国四大海域的界线:
渤海与黄海的界线:辽东半岛老铁山角——山尔半岛蓬莱角;
黄海与东海的界线:长江口北岸启东角——济州岛西南角;
东海与南海的界线:广东南澳岛——台湾岛南端鹅銮角。

我国水文界线:
(1)内流区与外流区的界线:
北段: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的东端
南段: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与黄河水系的界线:巴颜喀拉山、秦岭。
(3)长江与珠江水系的界线:南岭。
(4)太平洋水系与印度洋水系(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降水量等值线即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的南麓。
(2)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我国东部季风区内四个自然地区的界线:
(1)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界线: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0C积温32000C等值线。
(2)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界线: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45000C等值线。即秦岭——淮河一线。
(3)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的界线: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7500℃等值线。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两个自然地区的界线:

贺兰山一带,相当于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我国综合地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

嘿嘿 复习下吧 以前学的差不多忘光了已经!

『贰』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福建人文地理 有哪些

福建简称闽。闽字最早出现于周朝,闽与八闽,都是福建省名的简称和别称。“闽”是最原始的名称。《山海经·海内南经》说:“闽在海中”,这说明福建在远古时代,还是属于海浸之区。闽为蛮之别种,则是当时居住在福建的七个部落的总称。八闽,则是从北宋开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了加强边防武装力量,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设“福建经略使”(军事长官职称),它和福州都督府并存。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福建”名称。福建地处祖国东南部、东海之滨,陆域介于北纬23°30′至28°22′,东经115°50′至120°40′之间,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福建属于中国华东地区。福建是中国著名侨乡,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1088万人。其中,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这三地的闽籍华人华侨最多。福建与台湾源远流长,关系最为密切,台湾同胞中80%祖籍福建。福建居于中国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中国距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
唐上元元年设福建节度使,辖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因五州的前二州得名。明置福建省。唐开元21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始称“福建”。南宋设有1府5州2军,故又称“八闽”。
关于八闽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福建古为闽地,北宋时始分为八州、军,南宋分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因有八闽之称;另一种是《辞源》的说法: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 、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建、延、邵、汀,为上四府;福、兴、漳、泉,为下四府。共八府,号称“八闽”。
福建在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伊斯兰教等重要文化发源地和商贸集散地,福州、厦门曾被辟为全国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泉州曾是古代世界第一大港口。闽江口的马尾港是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和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
福州为福建省省会。省花,水仙。
陆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陆域的80%;
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公里。全省海岸线总长6128公里,其中大陆线3752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大小岛屿1546个,占全国1/6;
拥有厦门湾、福州湾、兴化湾、湄州湾、沙埕港、三都澳等众多天然港湾 福建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多数地区为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17-21℃,平均降雨量1400-2000mm,是中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矿产资源
福建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中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118种(含亚矿种),其中能源矿产有无烟煤、地热等2种,金属矿产31种,非金属矿产82种,水气矿产1种.金、银、铅、锌、锰、高岭士、水泥石灰岩、花岗石材、明矾石、叶腊石、 硫等矿产储量也较大。石英砂储量、质量冠于全国。
⊙ 生物资源
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森林面积1亿多亩,树木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第二,仅此于台湾省。
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有内陆养殖面积和可作业海洋渔场面积分别约1000平方公里和12.5万平方公里。有鱼类750多种,占全国海洋鱼类种数的一半。尤其是水产品资源种类繁多,现有品种占世界50%以上,水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三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位。
⊙ 水资源
境内河流密布,水利资源丰富。
全省拥有29个水系,663条河流,内河长度达13569公里,河网密度之大全国少见。
水力理论蕴藏量1046万千瓦,可装机容量705万千瓦,居华东之首。
⊙ 旅游资源
全省人文荟萃,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一大批影响日益扩大的旅游品牌,包括山与水完美结合、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素有海上花园、音乐岛美誉的鼓浪屿,情系海峡西岸、凝聚世界华人的湄州妈祖朝圣文化,多元文化相互融合、民俗风情独具特色的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永定土楼,著名的革命圣地上杭古田会址,福建古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摇篮昙石山文化遗址,天下绝景、宇宙之谜的宁德白水洋奇观,泰宁世界地质公园,漳州火山公园等旅游品牌和一大批风景名胜区。全国第五大岛平潭县,岛上海岸蜿蜒曲折,岸线达408公里,其中100多公里为优质海沙滩,沙质细白,海水湛蓝,独具特色的自然风貌。福建又是著名的老区、苏区,闽西、闽东等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当年中央苏区有10个县在福建,老区分布在62个县(市)。 2009年2月27日,全省人口为3607万人
根据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全省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人口城镇化不断提高,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人口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家庭规模继续缩小,婚姻关系稳定。
【人口增长】
2005年末,全省年末常住总人口为3535万人,比上年增加24万人,增长0.68%。全年出生人口40.9万人,出生率为11.60‰;死亡人口19.8万人,死亡率为5.62‰;人口自然增长21.1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98‰。与上年相比,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基本持平。
2006年末全省年末常住总人口3558万人,净增人口23万人。出生人口42.56万人,出生率12.00‰;死亡人口20.39万人,死亡率5.75‰;自然增长率6.25‰。
2008年末,全省总人口3604万人,全年净增人口23万人。全年全省出生人口44万人,出生率12.2%;死亡人口21万人,死亡率5.9%;自然增长率6.3%。城镇化水平为49.9%。
【人口性别构成】
根据人口抽样调查统计,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50.4%,女性人口占49.6%,人口性别比(女:100)为101.4,总人口性别比基本正常;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为115.7。
【人口城镇化水平】
2008年末,全省城镇人口179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9.9%;乡村人口180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0.1%。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较上年的48.7%提高了1.2个百分点。
⊙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
福建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汉族外,少数民族分布很广,历史悠久。福建的民族成份共有54个,汉族人口居多;53个少数民族人口为58.38万人,占1.7%。在少数民族人口中,畲族最多;达35万人左右,占全国畲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回族人口也在万人以上。全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宁德地区,其次为福州市,再次为泉州市,其中上万人口的县市有福安、霞浦、福鼎、漳浦、蕉城、罗源、晋江、惠安、连江、周宁等。
⊙文化程度
2006年全省共有各类高校66所,其中,普通高校53所,成人高校13所,普通高校举办独立学院(民办)10所。全省研究生教育招生0.82万人,在学研究生2.28万人,毕业生0.46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5.17万人,在校生46.13万人,毕业生9.50万人。 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3.01万人,在校生57.18万人,毕业生15.13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7.41万人,在校生78.04万人,毕业生20.18万人。初中招生52.37万人,在校生165.03万人,毕业生60.23万人。普通小学招生41.24万人,在校生269.
22万人,毕业生52.61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3.52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 87.11万人。 [编辑本段]福建经济 (1)该地区生产总值
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0863.11亿元,增长13%。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1157.75亿元,增长4.8%;
第二产业增加值5415.77亿元,增长15.2%;
第三产业增增加值4249.59亿元,增长12.1%。
人均生产总值30132元,增长12.2%,
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3.4%,上半年增长13.8%,前三季度增长13.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50元,实际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6180元,实际增长7.8%。
(2)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
第一产业比重与上年比略减,
第二产业继续保持增势,
第三产业稳定发展。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0.8∶49.2∶40.0调整为10.7∶50.0∶39.3。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6%,其中,服务价格下降3.0%。分季度看,一季度上涨6.3%,上半年上涨6.4%,前三季度上涨5.6%。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9%。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2%。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0.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3.6%。福州、厦门、泉州三市房屋销售价格分别上涨3.9%、2.7%和2.6%。
(3)财政收入
2008年全省财政总收入1516.33亿元,比上年增加233.48亿元,增长18.2%;全省财政支出1133.79亿元(含中央专款和上年结转等支出),比上年增加223.14亿元,增长24.5%。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562.68亿元,完成预算的74.1%,比上年减少128.25亿元,下降18.6%;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576.61亿元,比上年减少46.75亿元,下降7.5%。
(4)农业
2008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1965.01亿元,比上年增长5.1%,增幅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粮食种植面积1815.41万亩,比上年增加13.84万亩,其中稻谷面积1291.83万亩,减少11.21万亩;烟叶种植面积100.92万亩,增加6.47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61.04 万亩,增加8.7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965.98万亩,增加12.64万亩。全年粮食产量652.21万吨,比上年增加17.15万吨,增产2.7%,其中稻谷508.81万吨,增加7.81万吨,增产1.6%。
(5) 工业和建筑业
2008年全省工业增加值475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39.06亿元,增长16.7%。产品销售率97.28%,比上年低0.60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分别完成增加值202.27亿元、2045.64亿元和1626.36亿元,分别增长2.8%、12.8%和22.8%。
中国名牌产品累计100个;新增地理标志产品8个,累计31个。中国名牌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数量均居全国第5位。福建名牌产品511个,累计1316个,增长28.2%。
(6)固定资产投资
2008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86.82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城镇投资增长21.2%,农村投资增长32.1%。
(7)国内贸易
2008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28.04亿元,比上年增长2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6%。
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581.13亿元,增长22.8%;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246.91亿元,增长14.9%。
(8)对外经济
200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848.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出口569.86亿美元,增长14.1%;进口278.46亿美元,增长13.6%。出口比进口多291.4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7.09亿美元。
⊙电话拥有率
2006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40.93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7.93亿元,增长9.1%;电信业务总量613亿元,增长21.6%。电信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38.72亿元,增长10.5%;实现利润49.19亿元,增长15.7%。新增固定电话交换机75万门,总容量1941万门;移动交换机容量2297万户,移动分组数据网容量197万户,移动短信中心容量2962万条。新增固定电话用户87万户,年末达到1486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37万户,年末达到1539万户。年末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02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24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85.58部/百人。数据及多媒体用户771万户,新增173万户,数据及多媒体用户普及率达21.8%。宽带接入端口304万个,比上年底增加46万个。
⊙ 广播电视
广播电台10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36座,调频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89座,广播节目85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6.99%;电视台10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5座,电视节目36套,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8.13%。有线电视用户428.46万户,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干线总长12.46万公里。省级卫星电视为福建东南卫视。
福建电视频道:
1、福建电视综合频道;2、东南卫视;3、福建电视公共频道;4、福建电视新闻频道;5、福建电视电视剧频道;
6、福建电视都市频道;7、福建电视经济频道;8、福建电视体育频道;9、福建电视少儿频道、10、福建电视海峡卫视、11、福建电视国际频道。 [编辑本段]福建交通:
⊙ 公 路
截止2007年底,该省公路通车里程为8692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66公里,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8329公里,未达到二级路的国道400公里,省道2792公里;公路密度为71.6公里/百平方公里。
⊙ 航 空
福建目前拥有6个机场,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泉州晋江机场;南平武夷山机场;龙岩连城机场;金门机场。
三明机场即将建成;即将在莆田建立机场。
福建交通
⊙ 水 运
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3245公里。全省共有生产性泊位52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78个,全省港口通过能力1.42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571万标箱。。厦门港已跻身全国十大集装箱港行列。开辟36条国际班轮航线,与世界70多个港口有货运往来,还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商务关系。福州、厦门港与高雄港开通海上试点直航,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开展直接往来。
⊙铁 路
2006年底,全省铁路里程数1625公里,已拥有五条进出省铁路通道,
运营铁路:
鹰厦铁路:
江西鹰潭至福建厦门,全长694公里,福建段长604公里,1954年开工,1957年建成;1986年8月26日开始电气化改造,1993年12月26日,全线电气化开通。
外福铁路:
福建南平外洋至福建福州,全长186.6公里,1956年3月开工,1959年4月建成。2000年11月10日完成电气化铁路改造。
横南铁路:
江西横峰至福建南平,全长470公里,1993年11月1日开工,1997年12月30日通车,计划2009年10月完成电气化铁路改造。 [编辑本段]福建特产 福州特产:橄榄、福桔、龙眼、闽姜、芙蓉李、茉莉花茶、脱胎漆器、木画、木雕、纸伞、贝雕、瓷器等。
泉州特产:各种瓜果、名木花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安溪乌龙茶(安溪铁观音)、老范志万应神曲、永春老醋、源和堂蜜饯、泉州木偶头、永春漆篮、人造花等。
漳州特产:水仙花、茶花、兰花等“三大名花”和芦柑、荔枝、香蕉、龙眼、柚子、菠萝等“六大名果”;还有各种海产干货、片仔癀、八宝印泥、片仔疫、珍珠膏、珍贝漆画饰板、水仙花牌风油精,漳州布袋戏等。
厦门特产:各种亚热带瓜果、馅饼、鱼皮花生、菩提丸、青津果、厦门珠绣、漆线雕、厦门彩塑、厦门瓷塑、香菇肉酱、厦门药酒、海产干货等。
南平特产:盛产笋干、香菇、 武夷岩茶、建瓯板鸭、建莲、北苑贡茶、闽北柑橘、根雕、竹木工艺品、政和功夫茶、建盏、锥栗、灵芝、南孚电池等。
莆田特产:荔枝、龙眼, 金沙薏米,仙游皮蛋,扁食,炝肉,莆田鲁面,兴化米粉,漆木碗,仙游木雕等。
龙岩特产:八大干系列. 、河田鸡、山麻鸭等。
三明特产:红菇、沙县小吃、沙县夏茂冬酒、沙县郑湖板鸭、永安小吃,明溪肉脯干,尤溪管前金桔,宁化老鼠干、将乐擂茶、建宁莲子、大田骨头小吃系列等。
宁德特产:芙蓉李,古田食用菌、竹编,茶 叶,红 曲,剪 刀等。 [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福建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属于古越族的一支,被称为“东越”。战国时期,越国为楚兵所败;越国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后裔与福建的闽族人融合,成为“闽越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福建设闽中郡,第一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出现在中国版图上。唐朝中期设福、建、泉、漳、汀5州。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加强边防;设“福建经略使”。始有“福建”一词。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据闽成立闽国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省界。福建又有“八闽” 之称,南宋时福建设l府5州2军,府、州、军为同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称“八闽”。宋后基本延袭旧制。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单独设省。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县6厅。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除府、州制,设省、道、县三级制,几经调整,至解放时止,全省设2市、7个行政督察区,共有67县。1949年福建解放后,全省设2市、8专区,共有67县。1951年,增设泉州、漳州2市,委托专署领导。此后20多年间,行政区划又曾数次调整。开革开放以来,福建根据自己的特点,调整了行政区划,地区改为地级市,形成市带县体制。至2o00年底,全省设9个省辖市,共有14个县级市、25个市辖区、46个县(含金门县)。

『叁』 有哪些不错的介绍国内人文地理纪录片

最近十年来,介绍国内人文地理的呈现井喷趋势,出现了还多不错的纪录片,但在我看来,有一些纪录片过于追求镜头和辞藻,反倒失去了主线。宏大的镜头让人会觉得震撼,但往往打动人的还是细节和当地人的故事。我来说几部我喜欢的人文地理纪录片。

《中国铁道大纪行》

这是日本nhk拍的纪录片,日本男艺人关口知宏来中国体验中国的铁路。纪录片有两季,关口在火车上饱览中国的风景。这部纪录片拍摄于2007年,虽然只是10年前,但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大面积的高铁,房地产也没有成为支柱产业。关口像是一个还保留有童心的大男孩,在火车上和火车下,和萍水相逢的中国人聊天,也同时get到了蹭饭技能,一路上接受了全国各地乘客的投喂,结果一路下来中国说的最溜的一句是“我想吃”。这部纪录片让观众看到了很多普普通通的中国人生活中的小故事、小片段,让人莫名的感受,所以也有人说,这是一部日本人拍的、让中国人更爱中国的纪录片。

『肆』 关于中国人文地理的问题

地区的人的性格看怎么分了
凡是劳动人的发源地都是比较淳朴的
四川人吃辣椒是因为
那里空气潮湿,
吃辣椒可以上火,抵抗潮湿不得风湿

『伍』 中国区域人文地理概况

河流和湖泊

中国河流湖泊众多,这些河流、湖泊不仅是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的河湖地区分布不均,内外流区域兼备。中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的界线大致是:北段大体沿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部)一线,南段比较接近于2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这条线的东南部是外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河流水量占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以上,内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但是河流总水量还不到全国河流总水量的5%。 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

中国的河流,按照河流径流的循环形式,有注入海洋的外流河,也有与海洋不相沟通的内流河。

长江长江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干流先后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年入海水量约1000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总入海水量的1/3以上。它流经中国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绝大部分处于湿润地区。

黄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中部,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500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河。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流经中国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以及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区。

珠江 珠江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河流,其干流西江发源于云南东部。珠江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入南海,全长2210公里,流域在中国境内44.25万平方公里。主要有西江、北江、东江三大支流水系,北江与东江基本上都在广东境内,三江水系在珠江三角洲汇集,形成纵横交错、港汊纷杂的网状水系。

京杭运河中国除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人工开凿的运河,其中有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京杭运河。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纵贯京津两市和冀、鲁、苏、浙4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801公里,是中国历史上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伟大工程。从开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沟通中国南北交通曾起过重大的作用,但过去由于不加保养,许多河段已断航。新中国成立后,对运河进行了整治,目前江苏、浙江两省境内的河段,仍是重要的水上运输线。同时,运河还发挥灌溉、防洪、排涝等综合作用。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它又被用作长江水源北上的输水渠道。 中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个。湖泊数量虽然很多,但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总的来说,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

外流区域的湖泊都与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进也能排出,含盐分少,称为淡水湖,也称排水湖。中国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

内流区域的湖泊大多为内流河的归宿,湖水只能流进,不能流出,又因蒸发旺盛,盐分较多形成咸水湖,也称非排水湖,如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较高的纳木错湖等。

中国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迹湖(如湖北境内长江沿岸的湖泊)、海迹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蚀湖(如云贵高原区石灰岩溶蚀所形成的湖泊)、冰蚀湖(如青藏高原区的一些湖泊)、构造湖(如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长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镜泊湖)等。
气候

1.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2.季风气候显著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由于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冬季风产生于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在其影响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季。中国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3.气候条件的优势复杂多样的气候,使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中国找到适宜生长的地方,使中国农作物与动植物资源都非常丰富。例如玉米的故乡在墨西哥,引种到中国后却广泛种植,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红薯最早引种在浙江一带,目前在全国普遍种植。中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也为中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因夏季气温高,热量条件优越,这使许多对热量条件需求较高的农作物在中国种植范围的纬度远比世界上其他同纬度国家的偏高,例如水稻可在北纬52°的黑龙江省呼玛县种植。夏季多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例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物产富饶,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与之同纬度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等地却多呈干旱、半干旱的荒漠景观。

中国气候虽然有许多方面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国灾害性天气频繁多发,对中国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中旱灾、洪灾、寒潮、台风等是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中国的旱涝灾害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北方以旱灾居多,南方则旱涝灾害均有发生。

在夏秋季节,中国东南沿海常常受到热带风暴——台风的侵袭。台风(热带风暴发展到特别强烈时称为台风)以6—9月最为频繁。

在中国的秋冬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冷空气特别强烈时,气温骤降,出现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温、大风、沙暴、霜冻等灾害。

土地和矿产 中国土地资源有四个基本特点: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一)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资源论,在面积位居世界前12位的国家中,中国居第11位。中国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只相当于澳大利亚的1/58,加拿大的1/48,俄罗斯的1/15,巴西的1/7,美国的1/5。按利用类型区分的中国各类土地资源也都具有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的特点。

(二)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

中国地形、气候十分复杂,土地类型复杂多样,为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类型难以开发利用。例如,中国沙质荒漠、戈壁合占国土总面积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难度很大。而对中国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耕地,所占的比重仅10%多些。各类土地资源情况如下表所示。

(三)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由于中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各地历史发展过程的特殊性,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情况极为复杂。例如,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汉民族多利用耕地种植高粱、玉米等杂粮,而朝鲜族则多种植水稻。山东的农民种植花生经验丰富,产量较高,河南、湖北的农民则种植芝麻且收益较好。在相近的自然条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区就形成了全国性的桑蚕饲养中心等等。

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地资源开发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土地的生产力水平会有明显差别。例如,在同样的亚热带山区,经营茶园、果园、经济林木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任凭林木自然生长,无计划地加以砍伐,不仅经济效益较低,而且还会使土地资源遭受破坏。

(四)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这里所说的分布不均,主要指两个方面:其一,具体土地资源类型分布不均。如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草原资源多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东部等。其二,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中国林地少,森林资源不足。可是,在东北林区力争采育平衡的同时,西南林区却面临过熟林比重大、林木资源浪费的问题。中国广阔的草原资源利用不充分,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临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的问题。

中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矿产17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其中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铁、铅锌、铜、银、汞、锡、镍、磷灰石、石棉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匀。如铁主要分布于辽宁、冀东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和西南区,其中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最集中,而东南沿海各省则很少。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使一些矿产具有相当的集中,如钨矿,在19个省区均有分布,储量主要集中在湘东南、赣南、粤北、闽西和桂东—桂中,虽有利于大规模开采,但也给运输带来了很大压力。为使分布不均的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调配使用,就需要加强交通运输建设。

动物和植物 植物资源中国幅员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植被种类丰富,分布错综复杂。在东部季风区,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以及亚高山针叶林、温带森林草原等植被类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区,有干草原、半荒漠草原灌丛、干荒漠草原灌丛、高原寒漠、高山草原草甸灌丛等植被类型。植物种类多,据统计,有种子植物300个科、2980个属、24600个种。其中被子植物2946属(占世界被子植物总属的23.6%)。比较古老的植物,约占世界总属的62%。有些植物,如水杉、银杏等,世界上其他地区现代已经绝灭,都是残存于中国的“活化石”。种子植物兼有寒、温、热三带的植物,种类比全欧洲多得多。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栽培植物。从用途来说,有用材林木1000多种,药用植物4000多种,果品植物300多种,纤维植物500多种,淀粉植物300多种,油脂植物600多种,蔬菜植物也不下80余种,成为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动物资源中国是世界上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全国陆栖脊椎动物约有207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的9.8%。其中鸟类1170多种、兽类400多种、两栖类184种,分别占世界同类动物的13.5%、11.3%和7.3%。在西起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北部—秦岭山脉—伏牛山—淮河与长江间一线以北地区,以温带、寒温带动物群为主,属古北界,线南地区以热带性动物为主,属东洋界。其实,由于东部地区地势平坦,西部横断山南北走向,两界动物相互渗透混杂的现象比较明显。

『陆』 中国人文地理常识有哪些

1.34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23+5+4+2
2.沿海开放城市
3.经济特区
4.工业分布
5.农业分布
6.地理分界线

『柒』 中国人文地理自然地理

海南全省和滇、粤、台三省南部

水稻一年三熟

水稻、甘蔗、天然橡胶等

亚热带

4500℃—8000℃

218—365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一年二至三熟

水稻、冬麦、棉花、油菜等

暖温带

3400°—4500℃

171—218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及南疆

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

冬麦、玉米、棉花、花生等

中温带

1600°—3400℃

100—171

东北、内蒙古大部分及北疆

一年一熟

春麦、玉米、亚麻、大豆、甜菜等

寒温带

<1600℃

<100

黑龙江省北部及内蒙古东北部

一年一熟

春麦、马铃薯等

青藏高原区

<2000℃
(大部分地区)

0—100

青藏高原

部分地区一年一熟

青稞等

3.中国的温度带 中国采用积温来划分温度带,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所以通常把日平均气温连续≥10℃的天数叫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平均气温累加起来的温度总和叫积温。一个地区的积温,反映了该地区的热量状况。根据积温的分布,中国划分了5个温度带和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原区。不同的温度带内热量不同,生长期长短不一,耕作制度和作物种类也有明显差别。

降水和干湿地区

1.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从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可看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其南部边缘的一些地区降水量不足20毫米;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平均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中国的“旱极”。中国东南部有些地区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台湾东部山地可达3000毫米以上,其东北部的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达6000毫米以上,最多的年份为8408毫米,是中国的“雨极”;

中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各地区差别很大,大致是沿海多于内陆,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山地中暖湿空气的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2.降水量的时间变化 中国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季节变化是一年内降水量的分配状况。中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征是: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集中在5—10月;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集中在7、8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年际变化是年与年之间的降水分配情况。中国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一般是多雨区年际变化较小,少雨区年际变化较大;沿海地区年际变化较小,内陆地区年际变化较大。而以内陆盆地年际变化最大。

3.季风活动与季风区 中国降水在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上的特征,主要是由于季风活动影响形成的。发源于西太平洋热带海面的东南季风和赤道附近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把温暖湿润的空气吹送到中国大陆上,成为中国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

在夏季风正常活动的年份,每年4、5月暖湿的夏季风推进到南岭及其以南的地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进入雨季,降水量增多。

6月夏季风推进到长江中下游,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进入雨季。这时,江淮地区阴雨连绵,由于正是梅子黄熟时节,故称这种天气为梅雨天气。

7、8月夏季风推进到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华东、东北等地进入雨季,降水明显增多。9月间,北方冷空气的势力增强,暖湿的夏季风在它的推动下向南后退,北方雨季结束。10月,夏季风从中国大陆上退出,南方的雨季也随之结束。

干湿地区的划分

年降水量(mm)

干湿状况

分布地区

植被

土地利用

湿润区

>800

降水量>蒸发量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南部、内蒙古东北部、东北三省东部

森林

以水田为主的农业

半湿润区

>400

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青藏高原东南部

森林——草原

旱地为主的农业

半干旱区

<400

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青藏高原大部

草原

草原牧业、灌溉农业

干旱区

<200

降水量<蒸发量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

荒漠

高山牧业、绿洲灌溉农业

在中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连线以西以北的地区,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量很少,故唐诗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名句。习惯上我们把夏季风可以控制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夏季风势力难以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4.中国的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是反映气候特征的标志之一,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由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决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该地区就湿润,降水量小于蒸发量,该地区就干燥。干湿状况与天然植被类型及农业等关系密切。中国各地干湿状况差异很大,共划分为4个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气候的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2.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由于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冬季风产生于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在其影响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季。中国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气候条件的优势 复杂多样的气候,使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中国找到适宜生长的地方,使中国农作物与动植物资源都非常丰富。例如玉米的故乡在墨西哥,引种到中国后却广泛种植,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红薯最早引种在浙江一带,目前在全国普遍种植。中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也为中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因夏季气温高,热量条件优越,这使许多对热量条件需求较高的农作物在中国种植范围的纬度远比世界上其他同纬度国家的偏高,例如水稻可在北纬52°的黑龙江省呼玛县种植。夏季多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例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物产富饶,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与之同纬度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等地却多呈干旱、半干旱的荒漠景观。

中国气候虽然有许多方面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国灾害性天气频繁多发,对中国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中旱灾、洪灾、寒潮、台风等是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中国的旱涝灾害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北方以旱灾居多,南方则旱涝灾害均有发生。

在夏秋季节,中国东南沿海常常受到热带风暴——台风的侵袭。台风(热带风暴发展到特别强烈时称为台风)以6—9月最为频繁。

在中国的秋冬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冷空气特别强烈时,气温骤降,出现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温、大风、沙暴、霜冻等灾害。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