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国水稻
Ⅰ 地理 中国的谷子分布地区 及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主要产区分布在北纬30о~ 48о、东经108о~130о地区。从淮河以北到黑龙江的广大地专区种植面积最大。西属部的甘肃、新疆包括西藏的部分地区阳光充足积温高昼夜温差较大,特别适合“金谷子”开发种植。长城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一般在夏麦收后播种,由于产量不高,种植面积不断减小。
Ⅱ 在中国地理中,哪儿产大米最多
在全国各省中,水稻种植面积和稻谷总产量以湖南省最多,2001年分别为专369.2万公顷和2328.9万吨;属单位面积产量以江苏省最高,达到8.423 吨/公顷。以稻谷总产多少为顺序,水稻的主产省依次为湖南、江苏、江西、湖北、四川、广东、广西、安徽、黑龙江、浙江、福建、云南、贵州、辽宁、河南、海南和上海。
Ⅲ 怎样背地理中国小麦,水稻的分布图
小麦分布:
东北春麦区: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全部和辽宁、内蒙部分地区
北部春麦区:全区以内蒙古为主,包括河北、陕西、山西部分地区,
西北春麦区:本区以甘肃、宁夏为主,包括内蒙、青海部分地区
黄淮冬麦区:包括山东全部,河南大部,河北、江苏、安徽、陕西、山西、甘肃部分地区。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南各省大部,上海、浙江、江西全部以及河南信阳地区。
西南冬麦区:包括贵州全境,四川、云南大部,陕西、甘肃、湖北、湖南部分地区
水稻:
一.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
二.华中双季稻稻作区 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
三.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 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黔东湘西高原
四.华北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
五.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吉全部和辽宁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
六.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0.5%
畜牧业分布
1、牧区畜牧业 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川5个省区,天然草场面积占中国草场面积的75%以上。
2、半农半牧区畜牧业 以大兴安岭斜向内蒙古高原的南侧,连接黄土高原,再斜向康藏高原的东侧。这一地区兼有农区和牧区的某些特点,既有一定的天然草场,又有相当数量的耕地
3、农区畜牧业 指中国牧区、半农半牧区以外的以农作物栽培为主的地区,尤其以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最为集中
4、城市郊区畜牧业 伴随城市经济发展,从农区畜牧业分化出来,而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畜牧业。城市郊区畜牧业主要是为城市提供新鲜的乳、蛋、肉等畜产品
Ⅳ 中国粮食作物地理
我国粮食作物主要有以下七类,按产量排名:
1.水稻,喜高温多雨,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分华南、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河谷区四个区域,一般为双季稻区。北方分布在水源较好的地方,如天津滨海,辽河三角洲、松嫩平原等,一般为单季稻。
2.小麦,耐寒耐旱,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分春小麦区和冬小麦区。冬小麦区分布在长城以南地区和东北南部、南疆绿洲、雅鲁藏布江谷地。春小麦区分布在长城以北,东北北部和北疆绿洲。南方山地和江淮之间也有分布。
3.玉米,喜温和气候和阳光,分布很广,北起黑龙江,南达海南都可种植。但以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北、河南产量最多,云贵高原产量也较多。
4.高梁,耐旱耐寒,对土壤要求不高。主要分布于东北、内蒙古东部、南部和黄河流域,以辽宁省最多。
5.谷子,耐旱耐寒,对土壤要求不高。即小米,主要产于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和东北平原等地。
6.薯类。包括马铃薯和甘薯。甘薯较喜热量,分布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和珠江流域,四川、山东、河南、广东较多;马铃薯喜凉爽气候,分布于东北北部、内蒙古、四川西部和山西等地。两者都耐土壤贫瘠。
7.大豆。喜温,喜阳光,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华北平原也有分布;以黑龙江、吉林产量最多。
Ⅳ 我国水稻的地理分布特点
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季风气候区,我国水稻种植在长江以难的东部地区,及东北地区。
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以及我国西南等地,其中山西为煤炭大省,此外辽宁,四川等也有大煤矿的分布。
Ⅵ 简单的地理问题中国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哪个
中国水稻土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另外东北平原也有水稻种植。
Ⅶ 中国水稻之乡是那九个
1、黑龙江省哈尔滨五常产五常大米,受产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干物质积累多,直链淀粉含量适中,支链淀粉含量较高。由于水稻成熟期产区昼夜温差大,大米中可速溶的双链糖积累较多,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是日常生活中做米饭的佳品。五常大米素有“贡米”之称。
2、京山桥米是湖北省京山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颗粒细长、光洁透明、可口不腻、喷香味美,早在明代就被御定为“贡米”。特点是干,整,熟,白,青梗如玉,腹白极小。是水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而桥米中的极品是“洋西早”品种,但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产量很低。
3、辽宁省盘锦市产盘锦大米,籽粒饱满,长宽比较适中,色泽青白,气味清香,垩白度小,食味品质较好。盘锦大米的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优质稻谷标准,并在色泽和气味上有着盘锦大米独有的特色。
4、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产上林大米,上林大米以色泽光洁清亮、滋味清香、蒸煮品质柔软可口、营养丰富等特点,享誉广西区内外,畅销全国各地。
5、“梅河大米”产自吉林省梅河口市,这里农业生态环境非常适合水稻种植,种植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倒伏问题,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稻农会在“云种养”平台咨询专家,它是全球最大的农技问答网站。里面集合了几十万名种植和养殖方面的专家,提出的每一个问题2分钟内就可以得到响应。
6、小站米,产自天津小站地区的一种特产稻米,曾为清廷贡米。曾以韩国、日本的稻种为籽种,而品位却超越了韩国稻和日本稻;南运河水夹带着漳河从黄土高原卷来的泥沙和氮、磷、钾等有机肥料,注入了小站的土地,以甜刷咸,化碱成腴,构成了独特的优质稻生长条件。
7、宁夏银川市永宁县沿黄地区生产永宁珍珠米,曾为清廷贡米,宁夏地处中国西北部的内陆高原,这里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土地肥沃。黄河在其境内绵延400余公里,为当地人民引流灌溉、种植稻米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
8、新疆伊犁州的河谷大米长在天山脚下,伊犁河谷的年均气温在10.4℃,2900小时的年均日照形成了河谷片区特殊的自然气候,也为天山雪水的消融找到了最好的容纳空间。水质富含丰富的有机物、矿物质,让稻子吸收更多营养。
9、广东增城的丝苗米,早在200多年前的清朝即以优秀的食味获得了“米中碧玉”,丝苗米素有“中国米中之王”之称,与增城挂绿荔枝齐名。以其米粒洁白晶莹,油质丰富,成饭香气浓郁、柔软、可口而驰名岭南,饮誉海内外。
Ⅷ 中国种直水稻的自然地理区位优似
人口密集区,劳动力丰富,同时也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并且耕作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其次是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
水也丰富。
Ⅸ 中国粮食作物地理的主要粮食作物
①稻。中国是世界种稻最早、 产稻谷最多的国家。稻谷在各种粮食作物中平均单产最高,占粮食播种总面积的29%、总产量的42.4%。全国90%以上的稻谷集中于淮河、秦岭以南的南方地区。按自然条件和稻谷栽培制度及品种类型又分为:
a.华南双季稻籼稻区。主要分布在广东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福建闽江、晋江和九龙江下游河谷盆地,广西浔江、郁江、贺江、桂江流域和柳江下游及台湾西部平原,稻谷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80%以上,多实行双季稻与冬小麦、冬甘薯或油菜、冬绿肥一年三熟轮作。 在海南岛东部万宁、 陵水、崖县和北部儋县是三季连作稻地区。此外,局部地区尚有再生稻、混作稻和旱稻栽培。
b.长江中下游单、双季稻区。主要分布在南岭以北,秦岭、 淮河以南的 12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地区,稻谷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 2/3,是中国最大的稻谷集中产区。20世纪50年代前以单季籼稻为主,50年代发展稻麦两熟,60年代发展双季稻,70年代大量发展双季稻三熟制。1980年以后双季稻面积缩减,一季中稻面积回升。
c.云贵高原稻谷区。稻谷分布垂直变化明显,由海拨1200米的河谷两季稻到2000多米的一季粳稻均有,为中国重要的糯稻产区。
b.四川盆地丘陵稻谷区。以单季中稻为主,面积和产量均占稻谷的70%;分布上限可达2400~2500米,为全国水稻分布的海拔高度较大地区之一。双季稻面积不大。稻谷在北方地区种植少,且零星分散,近几年有所发展,以东北三省稍多,面积约占北方稻区的40%。 中国粮食作物地理
②小麦。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粮食的26.7%和23%,广布全国,以黄淮海平原及长江流域最多,可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以冬小麦为主,其面积和产量均占小麦80%以上。全国有14省、市、区种植春小麦,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区,占全国春小麦面积的 85%以上。冬小麦可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区: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为北方冬麦区,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冬小麦的 70%左右,大都和玉米、甘薯、高粱、谷子、大豆等轮作,多实行二年三熟,部分一年一熟或一年二熟。折多山以东、淮河秦岭以南属南方冬麦区,大部地区实行麦稻两熟制或麦稻稻、麦豆稻、稻麦肥等三熟制。但长江以南、湖南以东各省区小麦种植很少,如江西、广东和广西。 中国粮食作物地理
③玉米。玉米在粮食作物构成中仅次于稻、麦,而居杂粮之首,1990年玉米播种面积2140.1万公顷,产量9681.9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21.69%,主要集中栽培区是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经辽南、冀北、晋东南、陕南、鄂北、豫西、四川盆地四周及黔、桂西部至滇西南,面积占全国玉米面积的80%左右,其中东北多于西南。东北和西北地区以一熟春播玉米为主。黄淮海平原和西南山地为春播、夏播玉米混合区。华北地区二年三熟制多采用春播玉米晚熟种,一年二熟制则用夏播玉米早熟种。云贵川三省从海拔300~2500米均有分布,在1000米以上多为一熟春播晚熟种。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各省区为春播、夏播、秋播玉米混合区。 中国粮食作物地理
④高粱、谷子、大豆。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辽、吉、黑 3省和华北各省区高粱面积和产量约分别占全国的78%和86%,是洼涝盐碱地区的主要作物。谷子耐旱性强,全国95%的谷子面积集中分布于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松辽平原和内蒙古西部和东南部。东北和西北以春谷为主,华北夏谷居多。大豆原产中国,栽培历史悠久,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的沈阳—哈尔滨—克山铁路两侧平原地带,松花江下游,黄淮海平原的鲁西南、豫东、冀东北及晋西北和苏皖两省淮北地区,大豆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6%和80%。
⑤薯类作物。以甘薯为主,约占薯类面积的80%,次为马铃薯和少量木薯。1990年全国薯类面积和产量分别占粮食总计的8%和6.1%。甘薯除青藏高原外,各地均有,以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和四川盆地最多。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以夏秋薯为主,华南沿海以秋冬薯为主,内蒙古东部及东北三省以春薯为主。马铃薯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各地。木薯集中分布在南岭以南的两广、滇南。
商品粮产区 中国生产水平较高的余粮区,主要分布在:①中国南方各大江河湖泊冲积平原、三角洲和湖盆平原,如江淮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江苏苏北平原等地区。②东北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③安徽皖北平原,内蒙古后套,宁夏引黄灌区和河西走廊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