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读后感字
㈠ 两篇《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两篇读书笔记,都600字以上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
昨晚我百无聊赖地来到了学校读书馆的期刊室,随手拿起来两本书:《旅游学刊》和《中国国家地理》。随便看了一下其中一本书的目录,感觉那本《旅游学刊》好像没有什么好看的。《中国国家地理》还不错,里面有说到格聂的“第十三女神”——格聂山,新疆的红色作物、还有盐路……不过最吸引我的是《难以相信中国发现大量的弃老洞》!
我们中国不是以敬老爱幼为传统美德么?怎么会有弃老洞的存在???我带着一大堆的问号往下看。
在我国的湖北等地大量的弃老洞,它们的存在与当地广为流传的弃老传说,对中华民族的敬老传统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些游牧民族或者是一些野蛮人所为。可是在以前的中原也就是现在的山西也有类似弃老洞的生藏存在啊,把一个活生生的老人放里面,想着就让我觉得难过。
但是更让我心寒的是:居然会有自杀型的弃老洞!!设计这个自杀装置的设计者,要么是一位彻底无情的嗜血杀手,要么是一位完全绝望的温情孝子。这个自杀孔的设计,究竟是对生命极度的冷漠,还是对亲情的最后眷顾?是对无奈命运的屈服,还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
但是潘世东教授却认为弃老洞昭示的是最自然、最理性的道教死之观。
我对他的这种说法不甚赞同,既然是顺其自然为什么还要做
㈡ 国家地理中国卷读后感的各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面提供读后感的基本写作方法:
一、读后感的写法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上一讲里说过了,这里就不多讲了。其次,写读后感,有它一定的规矩,有的书上把它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想公式一样。对于这些规矩我们不可以不学,考试时只要内容有创意,套用这种公式未尝不可;但我们也不要受其所限,写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尝试在结构上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但不管怎样,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这两个字表达好了,就是好的读后感。
二、写读后感的基本技巧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三、写读后感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㈢ 国家地理读后感急需翻译啊
If the most outstanding Chinese magazine poll, I believe that China's national geographic must be selected, is not only elegant, beautiful pictures, printing more have historical massiness and profound humanistic care.
Of course these advantages everyone know, read for so long, I mainly want to write about this magazine insufficiency, although these disadvantages a bit with a grain of salt meaning.
One, it is to be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ffect, some can only sing hymns, cannot carry objection, this is not the reason magazine, but national conditions of reason, so much talked about.
Second, advertising. Although advertising picture very beautiful is very creative, but readers to buy magazines are to better reading instead of watching ads. Hope to the advertising together magazine in the text, don't cut in wide range
㈣ 地理中国观后感100字最近的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
在景色迷人的中国,藏着无数个你不知道的神秘而古老的东西。打开《中国国家地理》这本书,能使我们明白成千上万个迷,并能了解到一些搞不懂的地理知识。
自从我阅读了《中国国家地理》这本书,便可以解答同学之间问的简单的地理问题了。比如:包公祠建在河南省开封市、象鼻山在桂林、五公祠建在海南,等等,这本书使你知道了一些高中生也难以解答的古怪问题。
本书图文并茂,它让你知道这东西长什么样儿,那东西是什么,有些字难认又难理解,这本书将为你解答。
有一些大人也买它,好帮他们找资料,它把所有名胜古迹都记下来了,让你对它爱不释手。
㈤ 谁有《国家地理》读后感啊我急需啊。。。
当夕阳和晚风送走一日的喧嚣,万花筒般的世界暂时停止了旋转,在忙碌中埋头一整天的你,是否也曾隐约地感到,世界应该不只是身边的世界?或许出于潜意识中对远方世界的渴望,或许出于天性难泯的好奇,人类总喜欢踮起脚潦,去眺望地平线以外的地方。
喜马拉雅之巅,圣洁的雪山女神遗世而独立,接受着山下传承万代的虔诚子孙顶礼膜拜;地中海岩,圆月人帕特农神庙顶上升起,清冷的光辉海岩,圆月从帕特农神庙顶上升起,清冷的光辉洒遍人类搭建过永恒神话的圣土;生生不息的原始法则在这里以生命为鼓而搏动;加勒比海滩一,手烈日去拥抱天际,远远的阳光和微微的涛声,忽然都近在咫尺……
世界无穷大,我们的想象力也没有极限,不同的角度去看,阳光就有不同的颜色,不一样的心灵去感悟,世界就有不一样的声音。然而这个世界最美好的地方却在于,它并不只是我们的想象,而是真实地存在着。即使有些近在咫尺,有些却遥不可及。
正是这份真实,激发了平凡的人们对于远方世界的笃定和渴望,也总挥不去一丝无能为力的怅然。基于同样对于美好世界的渴望,基于久已萌发在心中的感怀,我们制作了这部《环球国家地理图鉴》,以期描绘出一个广大世界的精致缩影。生动质朴的行文,足迹踏遍七大洲每一个神奇的国度,时刻伴随着彩色实景图片,每一幅都是我们精心挑选的精美作品。地球之美,人类之美,自然之美,文明之美,等待我们去感悟。希望每一位捧起这本书的朋友,能藉此实现我们的初衷,一起去感受那些原本远在天边的真实与美丽,忽然间都触手可及。
㈥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快)
偶尔的一次逛街,让我在不经意间发现了《中国国家地理》,准确地说它是杂志类的书籍。在我们忙碌的工作里,倘若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看完一整本厚厚的名著,那么选择翻阅杂志将是最好的读书方式。我今天所介绍的这本杂志为全彩图。人们在翻阅它时,既节约时间,又能够扩大知识面,可谓一举两得。
就拿2005年10月刊的为例,它向我们推荐了中国最美的地方的排行榜。你知道中国最美的五大湖吗?首当其冲的是青海湖,那是个咸水湖,当我在杂志上瞄上那张照片的一瞬间,那时的我已无法用言语表达我的惊奇,一整片一整片菊黄菊黄的油菜花,碧蓝碧蓝的天空中镶着几朵洁白的云朵,那湖水也是碧蓝碧蓝的,也许我的描写还不能完全体现它的美丽,但是我的心灵已经随着那幅画飘到了遥远的青海湖。
如果你没有到过沙漠,你就无法真正理解生命;如果你没有深入到沙漠的腹地,你就无法真正领会到茫茫瀚海的雄浑与壮美。当你翻过巴丹吉林的沙山,走过塔克拉玛干的沙海,穿越古尔班通古特的梭梭林,你会不可救药地爱上沙漠,你的梦里,会响起驼铃的声音。多美的描写啊,如果你能够和图片一起配着阅读,那么你真的会有股立马买机票去沙漠的冲动。
想了解、看看“跌落在地上的天空”,是怎样的一副模样吗?想知道到底是哪里能有晴朗的天空般蔚蓝的颜色吗?有人会往海里去想,但并不是所有的海都如天空班蔚蓝的,只有海南三亚亚龙湾才会让人体会如此的意境。拥有中国最迷人的海湾、沙滩,而且在其附近海域拥有世界最大、最完整的软珊瑚族群以及丰富多彩的硬珊瑚、热带鱼类等海洋生物。山地岬角环抱细沙海滩,整洁幽静,滩坡平缓,冲流宽广,伴以椰树,结构优美。真是美好。
拿到这本杂志,我会情不自禁的一页一页地翻下去,久久没有停止,因为有彩图为伴,我再也不认为读书时间累人的事,反而觉得那是种享受,在本杂志中列举了好多美景,多数是我所不知道的,也是我想要去了解的,有些地方是我向往的地方,但是现在的条件无法允许我前去,但是这本书能让先过把瘾,让我更深入的了解它的美丽。同时也让我对祖国大好河山更加充满感情,让我更加热爱我的祖国,珍惜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读了此书受益非浅。
㈦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 500字 ,急!要原创的
我饶有兴趣地读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这是一本是关于中国的地理的地理、科学杂志。我被这本书中的自然景观和许多的地理知识所吸引其中有写梯田、冰川、千岛湖、雪山、各种颜色的湖、新疆的红土、各个民族的文化等。 其中让我印象很深的就是2011.9第611期的“特别策划 世界下水道埋藏在地下的城市实力”。 这个篇章从巴黎讲起。在完备的下水道系统建立之前巴黎野参饱受内涝、肮脏与恶臭的困扰。直到一场瘟疫后拿破仑三世才注意到了下水道的建设。此外全世界罕见的“城市下水道博物馆”也横空出世。中国的直径1米左右的下水道与之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啊 日本的巨大的下水道工程江户川工程。尽管东京的台风、暴雨平凡地势低洼可是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街上的一层薄薄的水河水的流位也不温不火。书上写“这哪里是下水道实际上我正身处于一座巨大的殿堂中面积有一个半主球场那么大高度则有几十层楼那么高即使根巨大的混凝土立柱如通天巨塔巍然耸立„„” 而中国的下水道落后于城市的发展。中国的下水道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夏季在一场场暴雨的洗礼下武汉、杭州、北京相继变成了“水城”。 其实消失的湖泊才是真正的原因——没有地方去水依然会泛滥。为了城市的建设人们往往会填湖现在的武汉的主城区的水面面积与上世纪50年代的武汉主城区的水面面积相比缩减了一般多。 我认为应该多挖出一些湖收集雨水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合理设计借鉴古人及其他的国家的方法保护环境人一定要与自然相协调才能使自然灾害对人们的损失降到最低。 通过阅读《中国国家地理》我懂得了许多地理的知识学到了徐霞客和各位探险者不断探索的精神。保护环境与自然相协调。
㈧ 世界国家地理读书笔记
假期我复们准备出去制旅游,爸爸买了一本《中国国家地理》叫我读,我一打开书首先被里边精美的图片吸引住了,我们的国家各地的风光真是太漂亮了。那高耸的山川,湍急的河流,美丽的草原,皑皑的雪山,茂密的森林,宽广的沙漠,数不尽的名胜古迹令我神往,还有各地的小吃美食馋得我直流口水!
㈨ 国家地理.神秘中国读后感两篇300字
读《国家地理•神秘中国》有感
一直以来,我们所看到的历史主要是教科书式的,这就是所谓的正史。它像是一棵倒置的大树,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汇集到树干上,后人可以沿着树干窥视到先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传统的正史就如一面筛子,它只筛取了人类发展中符合传统历史观的枝干和分叉,而大量活生生的、带着鲜活质感的生活细节都被过滤掉了。
《国家地理•神秘中国》是一套以地域事件为单元散点透视、实地实拍、实证实录的图书,从地理人文风貌,到社会历史心态,有记录,有拍摄,有考察,有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把历史之树的绚丽风采展示给大家。从社会生活的细节上,揭开历史的面纱,看一看神秘中国的精彩。每本书中围绕同一主题生发出的不同故事,就像几片相似的树叶,为中华历史的大树平添几抹生命的绿色。
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历史不是龟甲兽骨上凝固不变的抽象字符,也不是古墓墙壁上褪色斑驳的陈旧壁画,更不是青史古卷中遥远模糊的古老背影。《国家地理。神秘中国》带我们感知那些年代久远却与我们今天的生活隐隐相接的历史轨迹。在图片和文字中的这次行走,将是一次完全不同的心灵经历。
一座规模宏大的清代庄园,历经九代主人200多年的不断扩建,成为“中国封建时代地主生活的网络全书”。它庭院深深,融汇了南北建筑艺术精华,兼具北方的古朴粗犷和南方的清雅细腻,在朴实敦厚的齐鲁大地上彰显着灵活飞扬的荆楚之风。它就是百年活化石-----牟氏庄园。
窑洞积淀了黄土高原深层的历史文化,是普通民众创造的民间艺术。在当地居民的心中,冬暖夏凉的窑洞与秀水青山间的江南吊楼、翠竹掩映间的瑶乡竹楼、辽阔草原上的蒙古包一样是家的象征。土楼----不仅是客家人的城堡,智慧的象征,更是一种乐观顽强的生活态度的体现。
匪患横行让客家人筑起了坚不可摧的围屋,在这赣南围屋的背后,有着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让每一座围屋都深深印刻上了沧桑的历史和奇幻的传说。素以“苏杭园林”著称的江南水乡之间,镶嵌着一颗第宅厅堂的明珠-----浙江平湖莫氏庄园。
今年暑假,我们一行35人到风景这边独好的江西旅游,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婺源和李坑。
到婺源,不得不提婺源的徽式建筑:一式的白墙青瓦,造型独特的屋檐,翘角飞檐,外观上的朴素是古式徽商低调做人的真实体现。而成片成片的房檐相似的建筑群却成就了壮观的画面。远远看去,好不气派。进入屋里却有着天壤之别:精致的木雕或是石雕栩栩如生,透过这几千年的历史让我们都能看到曾经的风光和辉煌;从大门、偏门、窗户、天窗等等的设计和摆设无不充分体现了商人对于风水的讲究,对于富贵多子的祈盼、崇尚读书的风气。说婺源这一带具有浑厚的文化韵味是有原因的,从古至今走出过多少的文人及官仕,无不为婺源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徜徉在到处都沉淀着历史痕迹的一幢幢的老屋间,看着别具匠心的装饰或是摆设,我试着去设想:古时征战全国的徽州商人,一生都在商海里拼搏沉浮,或许一生都无不在思念着家中的妻儿,因此,年老后都纷纷回家,建一幢房子或是慈善性质地修建一座桥,告诉后代人其实他们一直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故土。
明清时期名仕辈出的李坑,村民住宅沿溪而建,粉墙黛瓦、参差错落,青石板铺的小道纵横交错,石、木、砖各种溪桥沟通两岸,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我们去参观的那天正好下着蒙蒙细雨,在如烟如梦的氤氲中,我们渴望遇着一位撑着油纸伞的如丁香般的姑娘。走进路旁各具特色的小店,我们挑选着自己喜欢的商品。除了憧憬美丽的邂逅和疯狂购物外,我们似乎亵渎着它的存在。以前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有几句话非常深刻:
它(古村)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它陈列在那儿,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棵树,都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外来者为了一种“文化”而来,他们长驱直入,到处探头探脑,然后带着餍足的心情,回到现代世界中打几个文化饱嚼。”想到2005年自己到云南的丽江和香格里拉,也是带着好奇的心情,带着数码相机,为了一种”文化”而来,然而自己真的寻找到文化的真谛了吗?没有,充其量只是为自己的相册增加了炫耀的资本,真真切切感到自己的无知与浅薄。
发现“周庄”的陈逸飞,他曾痛苦地说:“我把周庄给害了。”丽江的宣科老人则更痛苦地哀叹道:“丽江已经死了!” 确实,在无兵祸的年代,异化一种古老民族的淳朴传统,破坏一片纯净恬然的清静原野,没有什么比市场经济、商业游戏更有力、更彻底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