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战略
⑴ 设想一下中国能有美国那么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环境
中国地理位置的劣势抄就袭是生活在国家堆里,邻国众多人口也多,导致地缘环境复杂,很多问题处理起来很棘手。但中国地理位置也有优势,就是陆地被高山所包围,形成了陆上阻隔外敌入侵的有利天然屏障,这点可以与美国东西两大洋的价值相媲美了。俄罗斯(纬度高,领土大多是平原,难于防守)、巴西(领土虽大,但占据领土面积大部分的热带雨林不可开发)、印度(陆上地缘环境太封闭)、澳大利亚(领土接近百分之七十是沙漠或半沙漠地区,缺乏淡水)的地理条件其实都不如中国。
⑵ 中国地理:如何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并通过案例来分析谢谢
在区域规划编制中,需要对本地区当前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进行判断。不同区域如何选择合适的判断方法,是规划编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目前关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判断的主要理论及其特征
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判定,我们一直参照两个理论:一个是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另一个是钱纳里等关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理论。
罗斯托的“起飞理论”把经济社会的发展划分为6个阶段,即传统社会、起飞前提条件、起飞阶段、技术成熟阶段、大众高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这一理论是针对马克思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而提出,分析对象是经济发展历史,是对整个人类经济发展历史宏观、长周期的考察。但是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不同,罗斯托本人并未用这个理论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作任何预测性描述。对于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他认为“无法描述”。虽然如此,最近几十年的全球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是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的合理性,而且为发展中国家制订赶超战略提供了决策依据。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经济起飞”理论是对长周期、大时间尺度发展阶段的描述,对短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意义没有那么明显。
钱纳里等的工业化发展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按照人均收入水平所对应的经济结构变化,他们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分出了6个不同的时期,然后把这6个时期分成3个阶段进行命名,即第1个时期的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后4个时期的工业化阶段和最后1个时期的发达经济阶段①。如表1所示②。
作为世界银行的研究团队,钱纳里等人就工业化发展阶段所做的研究,主要是“阐明工业化在发展中的作用”。其所要实证的理论假设是,经济发展不仅带来经济结构的转变,同时经济结构的转变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理论中,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不仅对应于不同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更主要对应着不同的产业结构变动。不同发展阶段的判断标志,是不同收入水平时期,经济所表现的不同产业结构特征。这与库兹涅茨关于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变之间的研究有一定继承性。
钱纳里等人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理论,在国家发展战略计划中被广泛应用③。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关于工业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的估算大体相吻合。但需要指出的有两点。一是,这个工业化发展阶段理论关于产业结构随收入水平的变动趋势,只是平均趋势的估算,而不是他们自称的“正常模式”。即使在他们所估算的区间内,无论是大国经济体,还是小国经济体,对该趋势的偏离都普遍存在,而且有些偏离还十分突出。其次,在他们的理论提出之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表现出来的产业结构变动,究竟是各国经济发展计划人员,按照这个理论有意调节的结果,还是经济发展自身演变的结果,目前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证实。
二、上述理论在区域战略规划中的适用性
无论是罗斯托的起飞理论,还是工业化发展理论,它们都是以国家为对象。罗斯托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起飞理论,甚至超越了国家边界,基本上和马克思一样,是对整个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做出的阶段性描述。而工业化发展阶段,把研究对象区分出超大国、大国、其他大国和小国,以考察经济体规模对理论假设的影响。④虽然他们计算的平均趋势大体不受经济体规模的影响,但不同经济规模的经济对这一趋势的偏离还是有各自明显的特征。
而在以“5年规划”为代表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大国经济体内的区域经济。上述理论是否直接适用?本文认为,至少对城市经济体而言,这些理论的适用性受到很大限制。
第一,城市经济自身规模、城市内部经济结构及其相互关联性与国家工业化发展完全不同。无论是罗斯托的阶段理论、库兹涅茨的发展理论还是钱纳里的工业化理论,其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都以经济结构为主要标准,而以经济结构为标准的主要理论依据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导致需求结构的变动,而需求结构的变动本身又促进新的经济增长。在这些理论中,虽然充分考虑了外贸的影响,但所分析的经济体的内部需求关联是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国内城市经济体自身的经济关联性,并不满足这种隐含假设。换言之,在一个国家之内,在一个省份内,一个城市的经济是完全开放的,是省域经济和全国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自身的经济规模和系统性并不足以独立构成发展与产业结构的相互促进。在城市水平上的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意义上的所谓“内需”可能更多体现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面,而很难体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面。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多依赖于“外需”,也就是依赖于城市所在区域的发展。
第二,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相对独立性之间不同,国内区域经济,包括城市经济的发展战略还要受国家和上级行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约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之上并没有国际发展战略约束。相反,国内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在资源配置上因国家发展战略的存在而受到既有同质性又有差异性的限制。我国是单一政体,分级管理。任何一个城市都是上一级行政区划下的次级行政区划。各地的经济发展战略,总体上要服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要求,而城市一级的经济发展战略,还要配合上级发展战略的部署。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些限制表现得尤为突出。30年的改革开放大大加强了各地的自主性,但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要求依然存在,这种影响主要限制了区域经济自主发展的历史初始起点以及其后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上面。
第三,与国家间经济发展竞争不同,国内区域经济,包括城市经济发展的独立性与国内区域间的竞争不完全由市场调节,还受上级宏观政策的调控。国内区域和城市经济是彼此完全开放的经济体,各辖区政府间也存在经济发展的竞争,但这种竞争却被纳入上一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框架之下。因此,很多时候这种竞争中的协调发展,并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上一级辖区政府行政管理的结果。客观上,辖区间的竞争性是市场经济制度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协调性也应该是市场经济制度下各区域比较优势的表现。但是,在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竞争更多表现在政策资源的争夺,而不是区域相对优势的开发。任何上级政策的调整,都会改变本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密切相关,而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并不完全一致。
正是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区域经济战略规划研究中,如果直接引用工业化发展阶段理论,从产业结构特征上进行发展阶段的判定,那么就会出现许多我们无法解释的现象。在15个副部级以上城市中(4个直辖市和11个省会城市),地区发展水平明显不同,但其中人均收入水平最高的城市和人均收入水平最低的城市之间,就会出现后者的服务业比重反而超过前者的现象,这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理论的判断完全不一致。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各地的发展起点、资源禀赋和发展能力差距十分明显,而且政策和制度的因素对这些偏差影响更大。
因此,以国家为对象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大国经济体内部区域经济,至少对城市经济体而言,对工业化发展阶段理论的应用需要谨慎。在一定程度上,在同一个规划周期内,各地、各城市追求几乎同质的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和我们不加分析地直接引用上述工业化发展阶段理论有一定关联。
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阶段判断的标准选择
本文认为,每5年1个周期的5年战略发展规划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各个区域的战略规划既被涵盖在上级发展战略之中,又不是上级发展战略规划在本辖区的简单分解,各地区需要也应该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区域发展战略。但这个战略的制定应该是立足本地实际、解决本地发展中长期矛盾的战略对策。从本质上讲,准确反映本地特色、解决本地问题,是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发展阶段是本地特色的一个重要侧面,需要认真研究分析,不能简单照搬一般工业化发展理论中的产业结构标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阶段性分析判断和目标设定,应该坚持以国家发展战略为指导,以本地人均收入相对水平变化为依据,以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禀赋相对优势为基础。
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被概括为 “3步走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规划期为1980-2050年,其中分别以1980-1990年、1990-2000年和2000-2050年为3个不同的战略期和发展阶段。各阶段的战略发展要求如表2所示。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十二五”是全面实现小康发展目标加速冲刺阶段,同时又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关键期。按照一般工业化发展阶段理论,很多地区目前很可能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或者重化工业的初期阶段。那么在认识上可能会存在继续工业化与转变发展方式要求之间的冲突,从而在发展战略上,对于本地区的产业选择究竟如何选择产生困惑。本人认为,解决这样的困惑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国家战略为指导、突出本地优势的原则,根据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要求、国家发展战略和宏观政策变动趋势要求,根据本地市场条件和资源条件,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三产则三产,不必拘泥于理论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要求。但是,无论对于农业发展,无论对于工业发展,也无论是对于服务业的发展,都必须超越一般工业化理论形成时期对工业、对农业和对服务业的理解。必须从当前国家发展战略和宏观环境的时代要求出发,从当前产业技术时代水平和变动趋势出发,从本地实际资源禀赋条件出发,努力坚持农业产业化,努力坚持新型工业化,努力坚持服务业适应本地产业和城镇化发展的要求
谢谢。。。。。。。。。。。。。。。。。
⑶ 中国地理在军事上的特点
中国地理?从地形方面分析一下吧。
我国地形否则,分开来说说吧,
中国东北方平原地形,一马平川,难以防守,一旦对方强势进攻,往往守不住。因此,俄罗斯经常南下,在东北占领了我国大片土地。而日本多次从旅顺、大连等地进入,直接进攻占领东北领土。
而华北平原同样如此,一旦攻陷东北,只有一个山海关阻挡,在冷兵器时代倒还好,近代以来,难以呈现作用,若东北沦陷,平津则危险!
若是从海路,近代中外战争,多次有军队从渤海直接攻入,天津登陆后直接威胁北京。因此,山东和辽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必须镇守住渤海。
南部上海必须守住,否则,沿长江而上,半边中国危矣!上海位于长三角平原,本来并不好守。不过,由于上海乃大城市,可以巷战。浙江、江苏也是平原,古代倭寇多次在此骚扰,说明较难守。
再向南,福建江西等地多丘陵,难以行军,且易守难攻,故,很少见有外国军队从福建等地登陆,而共产党也是在这些地方建立了许多革命根据地。
而广东地形将平坦,且多良港,难以守住,近代多有从此入侵我中国的。
至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冷,少有从这里进攻的,只有印度与以前的英国人比较喜欢找茬。
新疆虽然气候恶劣、多沙漠,但是居住民族复杂,附近国家较多,事情也较多。地形比较平,只要受得住气候进攻不难。俄罗斯在这里占领了我国许多土地。
个人见解,希望对你有用
⑷ 中国的地理位置有什么战略优势吗
要想征服中国需要先征服东三省,要征服东三省需征服朝鲜。。。不过中国地大物博,谁来拖死谁。。。
⑸ 中国政治地理学怎么样阐述中国对外发展战略
一是科学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和谐发展,对内建设和谐社会、对外推动版建设和谐世界;三是和平权发展,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崛起的新型大国发展道路;四是合作发展,在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五是共同发展,正确处理维护本国利益与兼顾别国利益和促进人类共同利益的关系。
⑹ 中国的地理位置在战略上有什么意义
中国东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可以有效的牵制太平洋的敌军舰艇,而且,回可以派遣潜艇进入马六答甲海峡,有效地摧毁敌军商船,破坏其补给线,使其工业瘫痪。中国最西边深入亚洲,且西边地势高敌军要翻越高耸的山脉,定疲惫不堪,可在半路阻击,并歼灭之。
⑺ 地缘战略是指什么,如何理解中国地理地缘战略。
地缘战略其实都是大师的谋划.地缘战略主要讲的还是外交和游说.
⑻ 中国能源战略(从地理角度分析)
分析了全球石油、天然气、煤和铀等主要生化能源可采储量和年开采量的关系,结论认为:石油、天然气和铀枯竭的时限将在2040年,煤炭在2100年也将退出历史舞台。同时认为,上述生化能源是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气候变暖的主要根源,也是国际地区冲突的重要原因。在全球生化能源枯竭的大背景下,我国主要生化能源的保障程度下降,石油的国际依存度提高,面临的国际能源形势日益严峻。作者认为,21世纪前20年是调整我国能源战略的最后机会,合理的能源战略将是保证2020年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建议根据生化能源特点及我国现状,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保证2020年前我国能源的安全供应;同时加强对“阳光经济”战略的研究,寻求2020年以后解决能源出路的长久性战略,为制定我国长期能源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依据。
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本国能源资源情况作为规划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正日趋扮演一个与其人口规模相应的角色。这意味着,中国将是能源需求的大国。面对未来世界生化能源必将日益枯竭的现实,我们不得不认真的思考:当前中国的能源开发正面临一个怎样的国际大环境?中国主要能源的潜力究竟有多大?我们能否找到一条理性的途径,以求获得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生化能源—现代经济的基础 生化能源主要是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以及作为核能材料的铀。人类社会生产、交换和消费的能源主要是生化能源。
⑼ 国战略地理的特点是:既是一个陆上大国,又是一个()
我国战略地理的特点是:疆域海陆兼备,既是一个陆地大国,又是一个海内洋大国.
我国是一容个海陆兼备的大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陆上邻国有l4个,陆上国界线长20000多千米,说明我国是个陆地大国.我国东部濒临4海1洋(黄海、东海、渤海、南海和太平洋),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是一个海洋大国.
拓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长18400多公里,岛屿岸线14000多公里,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600个,其中台湾岛最大,约为35989.76平方公里。省级行政区划为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首都北京。
⑽ 如何评价东北在中国的地理战略意义
东北北面抄东面与俄罗斯接壤,西面袭与蒙古接壤,南部又与朝鲜隔江相望,与日本也仅是一海之隔,俄罗斯素来对东北虎视眈眈,朝鲜又是一只喂不饱的狼,蒙古也不怀好意,日本就更不用说了狼子野心,东北毫不夸张的说是四战之地,东北是华北的门户,北京的屏障,同时东北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也是中国主要的的农业基地,还有着历史悠久的的工业基地,对国防、对资源储备、食物储备都十分重要。东北战略地位对于现今中国就如同秦国的函谷关,当年清军入关就是从山海关入关问鼎中原,小日本当年也是从东北开始进军中国,当年日本曾说过要想征服中国必先征服东北,从这可以看出东北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