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不同发展阶段人文地理学

不同发展阶段人文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1-03-14 22:19:35

⑴ 试述地理学的发展分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征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古代人文地理学的萌芽内时期(萌芽阶段):从容公元前9世纪荷马史诗开始到1859年(19世纪中叶以前)
(2)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形成时期(近代阶段):1859—1945年(19世纪中叶到二战以前)
(3)现代人文地理学时期(现代阶段):1945年—今(二战以后)

⑵ 人文地理学研究生今后的就业方向是什么

就业方向:机构、学校、企业从事科研、教学、管理、规划与开发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也可从事旅游、国土、资源环境、城镇规划等经济建设、管理工作。总体来说,高校、设计院、科研所、或者考公务员去政府部门。

⑶ 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

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中的。人。是指社会的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中,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从事保种生产和生活活动的人。人地关系的地指的是地理环境,即与人类各项社会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要素,通过空间相互结合的整体。地理环境表现为一个以人为中心事物的系统。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该关系是以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相到作用为基础,以人地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为纽带建立起来的。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关系都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如生产关系,血缘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对于这些,你可以自己举例加以说明)

自然环境处于永恒不断、合乎规律的变化和发展中,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都以不同的速度变化着,而人文环境比自然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更大的变动性,所以,人地关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环境条件中,其人地关系的特征并不相同,人地关系的平衡只是一定状态下的平衡,这种平衡过程就是不断打破各种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过程。自然环境所建立的某种平衡,未必有利人类的长远发展,在人地的对象性关系中,人是主体,在人地构成的调控体系中,人是控制者,她不仅能调节人地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而且还能跳出这个系统,有目的、有意识干预和管理人地关系,通过植树造林、设立自然保护区、制定各种法律法规,消除自然的负面影响。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适度管理和干预下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高度统一,使各种平衡能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持续的经济利益和环境效益。人地关系协调实质上是一种有序化过程,是对无序、混乱的不断克服,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

⑷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楼主你好,希望采纳,谢谢

人文地理学英文:human geography

定义: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形成的地域系统及其空间结构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人文地理学简介:

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近代阶段:

19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地理学进入出现不同学派、学说纷出、各种学科建立并形成体系的时期。19世纪里,地理学开始形成自然和人文两大分支,近代科学地理学的奠基人 A.von洪堡和C.李特尔分别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创立了早期理论。从此,人文地理学出现一系列理论,各分支学科陆续建立并形成了体系。

现代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⑸ 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发展历程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人文地理学发端于19世纪的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和拉采尔,当时称为人类地理学。由于他们过分强调"地对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环境决定论的泥坑。20世纪2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韦达 白兰士及其学生白吕纳提出"人地相关论"称其学说为人文地理学。他们的观点成为人文地理中"或然论"的理论基础。本世纪20年代始,地理学注意的重点逐步转向社会科学,离开了单纯的地球科学,探讨地理学新起点的各种学说竞相争鸣。各种学说的共同点都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都抛弃了以往那种"自然为因,人生为果"的命题,从人本主义出发,探讨人地关系。

3.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
3.1 研究的主要内容[2]
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空间"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学的两个核心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其内容主要包括:(1)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2)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4)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连的社会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尽管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趋明显,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可能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2 研究的主要方法[3]
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们已经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方法:(1)意识形态观念学。寻求知识的社会或政治的支持理由或目的。(2)认识论。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有关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假设(我们认识了些什么?我们是如何认识的?)(3)本体论。支持理论或观念体系的一系列特定的假设(什么可以被认识)。(4)方法论。一套可以应用于进行调查研究某种现象的计划和程序。人文地理学是研究社会、空间、地方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论。

4.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4.1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表现为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克服了以往拼盘式或形式综合的缺点,体现了当今地理学走向统一的趋势。
4.2 加强了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
加强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并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商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其中旅游地理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迄今为止,已在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旅游客源市场与游客行为、游客空间结构、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地形象设计与营销、生态旅游与持续发展、旅游影响等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少数研究成果同国际水平相比已无明显差异,如旅游地综合个案研究、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旅游环境容量、国内旅游者行为规律、主题公园的研究等。
4.3 密切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4]
如对农村工业化的研究。中国乡镇企业高速增长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带动,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相关研究包括乡镇企业影响因素及环境,农村工业化差异,产业联系与农村工业发展,外向型农村工业的省际差异分析等。其它新兴领域还包括企业发展的地理学研究,农村乡、村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等。
4.4 理论研究逐渐加强
中国地理学的理论建树不多,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相比,理论研究又较为薄弱。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判断、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具有滋生新理论的土壤,但我们的理论建设却滞后了,这与重实践轻理论的大气候有关,也与人文地理学一开始就表现出与国土规划相结合的特点有关。可喜的是,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4.5 服务于决策和管理的应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支柱
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属应用性较强的学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学的决策支持系统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资源的开发、重大项目的选址等领域,随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的兴起,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与决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区域经济战略和区域政策,城市和农村发展等成为人文地理学应研究的热点。
4.6 研究技术的多样化
地理学包括人文地理学都经历了从个别地理知识的记载到地理现象归纳解释,从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最初的多元统计与线性规划的应用,到后来系统科学、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关系,社会发展因子相关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到今天GIS技术在城市规划、区域发展、资源开发方面的大量应用,人文地理学研究技术手段的丰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认为当代人文地理学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从宏观进人微观。

⑹ 什么叫人文地理学

文地理学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回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答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一般可以分为综合理论、通论(部门人文地理学)和专论(区域人文地理学)三个部分。

⑺ 论述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发展历程

发展简史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经知识的积累、学科的形成和理论的演变、学科的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上的革新等过程。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3个阶段。
古代阶段
这是地理知识积累的时期,以片断记述为主,出现了各种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在中国地理古籍和其他古籍中,载有许多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其中既有《礼记·王制》篇中“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的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又有《孟子·公孙丑下》中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还有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明雩》篇中“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的主张人、地各有规律,反对人地关系绝对化的思想。从公元前5~前3世纪成书的《尚书·禹贡》开始,在许多地理古籍中还记述了大量的人文地理现象,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则讨论了人地关系的若干问题。但是在中国古代未产生系统的人文地理著作来表述人地关系思想。在西方,地理学一直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古希腊、罗马学者如希罗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对各地的人文地理现象作过论述。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一些相互隔离、闭关自守的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国家,经济、文化处于衰落状态,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相应处于停滞状态。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的地理学获得较大发展,伊德里西等学者在著作中记述了不少人文地理现象。地理大发现开始后,欧洲各国陆续出版了各种地理著作,其中有不少篇幅是关于世界各地人文地理的描述,大多偏重于种族、聚落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近代阶段
19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地理学进入出现不同学派、学说纷出、各种学科建立并形成体系的时期。19世纪里,地理学开始形成自然和人文两大分支,近代科学地理学的奠基人 A.von洪堡和C.李特尔分别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创立了早期理论。从此,人文地理学出现一系列理论,各分支学科陆续建立并形成了体系。 ①理论的形成和演变。李特尔用经验法和比较法,研究世界各地区各种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在他的《地理学——地理对人类素质和历史的关系》(1822~1859,第2版)一书中,探讨了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的相互关系,把自然作为人文的基本原因,强调自然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在他去世后,人地关系理论在各国有不同的发展。 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 1882年和 1891年出版的《人类地理学》一书中,论述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产物,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到环境的严格限制。以后他的学生美国地理学者E.C.森普尔和E.亨廷顿等人更加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他们的观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形成系统的环境决定论。 几乎与此同时,法国的地理学家P.维达尔-白兰士不同意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提出另一派人地关系论的观点,后人称之为可能论或或然论。他认为地理学的特殊任务是阐述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提供一定范围的可能性,而人类在创造居住地时,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他的这一观点在其学生J.白吕纳1910年发表的《人地学原理》(曾译《人文地理学》)一书中得到进一步发挥,白吕纳认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等人的观点对法国地理学影响很深,从而形成法国学派。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P.M.罗士培教授受法国学派的影响,1930年创用了“调节”一词,创立“适应论”。他认为调节包含两重含义,即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以及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罗士培认为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之间双向的相互关系,主要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美国地理学家 H. H.巴罗斯1923年发表“人类生态学”一文,则提出生态调节论。他主张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的生态的观点,在人地关系中人是中心论题,其他现象只是当它们涉及人及其对它们的反应时,才有必要说明。他还认为历史学研究人类在时间上的关系,地理学则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20世纪初,德国学者O.施吕特尔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认为探讨原始景观转变为文化景观的过程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以后美国地理学家C.O.索尔又提出,人类按其文化的标准,对天然环境的自然现象和生物现象施加影响,将它们改变为文化景观。与此同时,另一美国学者D.S.惠特尔西提出“相继占用”学说,认为地理学不应研究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而是研究人类社会在一地占用的历史过程。他们都强调文化在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的作用,形成有关人地关系的文化景观论,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决定论”。它强调一个地区居民在其态度、目标或技术上如有任何重大改变,则需要重新估价自然资源基础对于他们的意义。 在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中起过一定作用的还有地理学上的“二元论”。同洪堡主张地理学应在复杂性中理解统一性一样,李特尔认为统一性正是地理学的特点。但是,德国的O.佩舍尔等人却反对李特尔的人文方向,认为地理学只能是对地球表面形态的研究,人类活动则不在其研究范畴之内。从而产生了地理学的二元论。佩舍尔主张的二元论在西欧实际支持者人数并不多。 苏联地理学界从20世纪30年代起,批判了人文地理学,突出发展经济地理学,实际上以经济地理学代替了人文地理学。同时,苏联把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当做互不相关的两门科学,理由是统治物质世界的规律和统治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是完全不同的,认为这两门学科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实际上都不能合成为一门学科,经济地理学是纯粹的经济学科,应当彻底摒弃地理观点。直到1960年,..阿努钦'" class=link>..阿努钦批判了30年代以来苏联地理学界分裂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二元论,主张区域研究应谋求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之间的联系和平衡,得到许多学者如..绍什金和..马尔科夫等人的热烈支持,开始在苏联逐步强调地理学的统一性(见苏联地理学史)。 ②学科体系的形成。随着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发展,研究内容和范围也不断扩大,同自然地理学一样开始分化,陆续出现了一些分支学科,并形成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人种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等,都是在此阶段形成并发展的。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欧洲各大学地理课有许多是由历史学者讲授的,许多学者强调地理学研究,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与历史学关系十分密切,而且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也长期囿于历史人文地理的内容。因此,历史地理学曾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的学者H.C.达比等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开始研究历史自然地理,使历史地理学不仅研究历史时期人文地理现象的变化,也研究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现象的变迁,从而成为地理学的一门独立分支。
现代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①人地关系理论的新发展。由过去的环境决定论、可能论以及适应论转变为和谐论。这是由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口膨胀、工业增长、城市化过程加速,世界不少地区出现生态平衡破坏、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以及社会问题严重的现象,过去的人地关系理论已无法反映现实和指导人类的合理行动了。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发展的影响下,人文地理学者主张以和谐论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70年代以来,分析并和谐人与环境的关系已成为人文地理学的新课题。1980年 8月底在东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地理大会上,大会主席英国伦敦大学教授M.J.怀斯在开幕词中指出:“在今天世界人口日增,环境变化急剧,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处境中,如何去和谐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 ②观察和分析方法的革新。1955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理系教授W.L.加里森开设研究班,用数学统计方法培养了一批地理学者。其中的英国学者R.J.乔利和P.哈格特在1960年以后把数量方法引进剑桥大学和布里斯托大学地理系,使得这种革新很快在各国地理学者中传播开来,对地理现象分布差异的表述开始从定性向定量阶段发展。航空测量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地理学在资料收集和制图工作上有很大改进,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地理学者能够处理多种变量的复杂计算,对一些空间规律的研究采用新的统计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精确的度量,并用数字形式表达人地关系,说明区域差异及其变化。 ③系统论的引进和模型的运用。50年代系统论创立以后,迅速成为各学科的基本方法论。美国地理学家E.A.阿克曼于1965年提出地理学者应当探索许多各自不同但又相互依赖的变量的一种系统的概念,从时-空角度处理人与环境的系统。60年代开始,不少学者已在研究生态系统、政治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以及地域系统方面作出贡献。定量计算和系统论思想的引进,使地理学开始采用模型来表述所研究的地理现象。瑞典地理学家T.哈格斯特朗用归纳模型说明新事物浪潮特征,用随机模型来预测新事物扩散概率,引起广泛注意。英国学者乔利和哈格特合著的《地理学的模型》(1967)和D.W.哈维《地理学的解释》(1969),对地理学采用模型探讨实际问题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④行为地理、旅游地理学等新分支学科和领域的出现,以及社会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地位的提高。60年代行为科学兴起后,出现了行为地理的研究。70年代,行为研究在地理学中十分盛行,通过研究不同人类社会集团、阶层、阶级对不同环境的反应和行为决策这一过程,使地理学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可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收入对于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使得旅游地理学发展很快,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人类以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形式存在,各集团的不同文化既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行为制约的因素。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空间中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差异的社会文化地理学重要性日益提高。同时,许多国家重建城市的需要,新的城市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的趋势,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居住、就业、交通、环境等一系列城市问题,使城市地理学在人文地理学中逐渐居于重要的地位。 ⑤研究目的结合实际的关联运动。传统的人文地理学以小区域研究、经济区划和文化景观类型为其主要论题,现在则转向分析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为主,涉及国土整治、环境保护、贫穷和饥饿、种族歧视、资源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问题。人文地理学论题的这种方向性转变,即所谓关联运动。传统的人文地理学研究是将复杂现象的组合分裂开来,以便分别研究整个复杂环境中的各个成分,从而导致学科分化阶段。20世纪中期以来,人文地理学开始面向社会问题,从而在研究中打破各分支学科人为界线,出现新的综合。 此外,70年代以来还出现了两种人文地理学主张:一为人本主义地理学派,认为数量运动的机械模型压抑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主观性,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地理学,致力于观察具有特殊空间概念的社会结构,研究它们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一为激进地理学派,由于60年代后美国经济衰退,阶级、民族矛盾突出,一部分地理学者认为首先应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抨击,并为革命性的变化提出建议。他们创办了刊物《对立面》,宣传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此外,部分学者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武装地理学,提出新的综合论方向,反对学科分裂和专业化倾向。
[编辑本段]主要分支学科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一般可以分为综合理论部分、通论部分(部门人文地理学)和专论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综合理论部分主要指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人文地理学通论部分可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3个大的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将其分为社会文化和经济两个主要方面。人文地理学专论部分则包括对各种地区人文要素的区域地理研究。
划分方法之一
在叶宝明主编的《人文地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主要分支学科划分为: (1)人口地理学 (2)资源地理学 (3)经济地理学 (4)政治地理学 (5)文化地理学 (6)旅游地理学 (7)历史地理学 (8)聚落地理学 (9)社会地理学 (10)社区地理学
划分方法之二
在王恩涌等(第一版)、赵荣等(第二版)主编的《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主要分支学科划分为: (1)人口地理学 (2)农业地理学 (3)工业地理学 (4)城市地理学 (5)语言地理学 (6)宗教地理学 (7)旅游地理学 (8)政治地理学 (9)行为地理学
划分方法之三
在陈慧琳主编的《人文地理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中,主要分支学科划分为: (1)经济地理学 (2)人口地理学 (3)聚落地理学 (4)文化地理学 (5)旅游地理学 (6)政治地理学
划分方法之四
这里按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当前各分支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将人文地理学分为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四大部分。这种划分方法较为粗略,还可以进一步细分。 (1)经济地理学 以阐释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分配等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组织为主要任务。近代地理大发现以后,人类的商业活动空前繁荣,从而产生了经济地理学的前身——商业地理学。19世纪后半叶,地理学者开始在自然地理基础上探讨经济生产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扩展为包括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等领域。传统的经济地理学关心各种资源、生产及商业的分布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生产布局、区位分析为研究的核心。其中区位论和中心地学说对地理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现代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开始注意社会结构、政府决策以及人们的行为决策对经济布局的影响,并出现了国土经济学,重视国土整治问题。有些学者认为旅游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旅游属于经济活动范畴,因此旅游地理学也是经济地理学的组成部分之一。 (2)政治地理学 通过研究国民与领土的关系来分析政治现象的地域体系,并分析以政治、军事、经济和宗教为背景的各种国家集团对世界和地区所起的作用。政治疆界的变化以及政治区域的演变、结构和功能的分析,也是政治地理学的内容。1897年出版的拉采尔的《政治地理学》,将国家当作附着于地球上的有机物,并提出“生存空间”的概念。以后,H.J.麦金德于1904年提出陆心说。由于他们及其他学者的努力,政治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20世纪30年代,K.豪斯霍弗把地缘政治学引入为德国纳粹的侵略政策服务的歧途,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地理学的发展受到影响。现代分析技术及模式的应用,使地理学者得以测定各类各级政治区域的效率和效果,并开始研究政治行为和政府决策的地理背景。例如,参与国土整治的决策、首都的定位、大都市区的结构、国家公园的设置、选票模型地域分布以及领海界线和沿海捕鱼权等课题的研究。军事地理学研究与军事行动有关的地理学问题,它的研究同政治地理学一样,最终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 (3)社会文化地理学 很早以来,地理学的著作中已注意到种族和民族的分布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拉采尔的人文地理学代表著作即以“人类地理学”命名。在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的人文地理学著作中,也都包含种族和民族地理的内容。不过,现在人种地理学和民族地理虽然仍是介于人种学、民族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但研究者则多为人种学和民族学者。 各地的人口数量、分布和迁移是重要的地理现象,人文地理学者十分关注。维达尔-白兰士的《人文地理学原理》第一章即论述了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密度以及各洲的人口状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I.鲍曼分析了中欧的人口地域分异现象,瑞典地理学家S.德·耶尔深入研究瑞典人口分布并制出人口分布图。从此,人口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聚落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既反映自然环境的特征,也表现人类文化的差异。德国地理学家J.G.科尔最早对聚落作系统的研究,他于1841年发表了《人类交通居住与地形的关系》。白吕纳则把房屋这一聚落现象列为人生地理事实的第一纲第一目,包括房屋类型、村落形式、都市位置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此后,聚落地理研究在一些国家形成各自的风格。如德国着重聚落景观,法国重视经济对聚落的影响,英国偏重聚落历史地理,美国则关注白人拓荒者居住问题。聚落地理学形成后,最初包括其内的城市地理学由于发展迅速,逐渐独立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使得聚落地理学现在实际上是研究乡村聚落地理。以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以及资源和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乡村地理学也是在聚落地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其研究内容已超出乡村聚落地理范畴。 社会地理学分析空间中的社会现象,研究各种社会类型的区域分布并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探讨人地关系上强调社会因素对地区文化景观、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人口、聚落、民族、宗教、语言、行为和感应等方面的地理问题,并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文化地理学则从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的角度,解释各种文化要素如何使不同地区具有各种区域特征,研究对象和内容与社会地理学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前者主旨是研究人类不同社会集团的地域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后者则是研究人类创造的文化地域。有些学者将社会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的内容合称为社会文化地理学。 (4)城市地理学 现代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越来越高,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地理学也随之发展迅速。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的形成和成长过程,城市的功能和特征,城市的空间结构、社会组织及其影响范围,城市人口构成,城市的类型和规划等。地理学中的许多数量方法,也最先应用到城市地理的研究。
[编辑本段]学科特点
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其研究对象虽与社会科学有相同之处,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又不同于社会科学,从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一门跨学科的边缘性科学。作为地理学中一门接近人文或社会科学的学科,人文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传统的方法(如实地调查、运用地图等)和现代方法(如航空像片、卫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进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如抽样调查、定量技术、心理学和行为学等研究方法)。
[编辑本段]任务和意义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以及两者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是相互密切联系的两大组成部分。因此,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苏联20世纪30~60年代,曾出现用经济地理学取代人文地理学、割裂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之间联系的片面做法,从而阻碍了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目前苏联地理学恢复了统一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也已涉及其他社会因素,成为社会经济地理学。中国50年代到70年代也曾取消人文地理学,80年代开始大力恢复人文地理学研究。一方面系统地引进外国人文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在原有的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
[编辑本段]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目前人文地理学仍然缺乏完成大区域宏观研究和小区域微观研究之间的联结所需的理论和方法,仍是许多分支学科松散组合的一门学科,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此外,有关人地关系的理论探讨,数量统计方法和模型、系统的运用,行为科学的引进,以及对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也尚处于初始阶段。 尽管人文地理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人文地理学处于一种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类的一种学问,相对地理学的其他分类,难度比较大,但内容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学好这门学问,对我们的生活是有极大帮助的。

⑻ 人文地理学的现代阶段

由过去的环境决定论、可能论以及适应论转变为和谐论。这是由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口膨胀、工业增长、城市化过程加速,世界不少地区出现生态平衡破坏、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以及社会问题严重的现象,过去的人地关系理论已无法反映现实和指导人类的合理行动了。
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发展的影响下,人文地理学者主张以和谐论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70年代以来,分析并和谐人与环境的关系已成为人文地理学的新课题。
1980年 8月底在东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地理大会上,大会主席英国伦敦大学教授M.J.怀斯在开幕词中指出:“在今天世界人口日增,环境变化急剧,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处境中,如何去和谐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 50年代系统论创立以后,迅速成为各学科的基该方法论。美国地理学家E.A.阿克曼于1965年提出地理学者应当探索许多各自不同但又相互依赖的变量的一种系统的概念,从时-空角度处理人与环境的系统。60年代开始,不少学者已在研究生态系统、政治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以及地域系统方面作出贡献。
定量计算和系统论思想的引进,使地理学开始采用模型来表述所研究的地理现象。瑞典地理学家T.哈格斯特朗用归纳模型说明新事物浪潮特征,用随机模型来预测新事物扩散概率,引起广泛注意。英国学者乔利和哈格特合著的《地理学的模型》(1967)和D.W.哈维《地理学的解释》(1969),对地理学采用模型探讨实际问题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以及社会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地位的提高。60年代行为科学兴起后,出现了行为地理的研究。70年代,行为研究在地理学中十分盛行,通过研究不同人类社会集团、阶层、阶级对不同环境的反应和行为决策这一过程,使地理学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可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收入对于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使得旅游地理学发展很快,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人类以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形式存在,各集团的不同文化既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行为制约的因素。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空间中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差异的社会文化地理学重要性日益提高。同时,许多国家重建城市的需要,新的城市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的趋势,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居住、就业、交通、环境等一系列城市问题,使城市地理学在人文地理学中逐渐居于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人文地理学以小区域研究、经济区划和文化景观类型为其主要论题,则转向分析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为主,涉及国土整治、环境保护、贫穷和饥饿、种族歧视、资源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问题。人文地理学论题的这种方向性转变,即所谓关联运动。传统的人文地理学研究是将复杂现象的组合分裂开来,以便分别研究整个复杂环境中的各个成分,从而导致学科分化阶段。20世纪中期以来,人文地理学开始面向社会问题,从而在研究中打破各分支学科人为界线,出现新的综合。
此外,70年代以来还出现了两种人文地理学主张:
一为人本主义地理学派,认为数量运动的机械模型压抑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主观性,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地理学,致力于观察具有特殊空间概念的社会结构,研究它们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一为激进地理学派,由于60年代后美国经济衰退,阶级、民族矛盾突出,一部分地理学者认为首先应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抨击,并为革命性的变化提出建议。他们创办了刊物《对立面》,宣传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此外,部分学者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武装地理学,提出新的综合论方向,反对学科分裂和专业化倾向。

⑼ 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阶段,对未知区域的探索和描述构成了古代专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属内容。2、西方人文地理学的近代时期的研究是不断探索的时期,这一时期相继产生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文地理学的学派。3、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西方人文地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出现计量地理学,60年代引发理论地理学,70年代倾向于人本主义。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空间科学的发展以及自动化制图的进步,现代人文地理学进一步加强了地理学学的理论创新及其实践应用能力。研究趋向倾向于以下几点:(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如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等等。(2)新的研究方法,如计量方法的应用、心理学分析法的引入、信息资料收集手段的变革。(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如注重生态观点且倾向于社会化、人文化、实用化。而边缘学科的分支也显示出勃勃的生机

⑽ 在概述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的基础上,论述现代人文地理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阐述人文地理学来...人口、资源、源环境与发展是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 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 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 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 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 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