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人文地理流行文化

人文地理流行文化

发布时间: 2021-03-13 22:59:06

⑴ 什么是人文地理,包括什么内容

人文地理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1、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一般可以分为综合理论部分、通论部分(部门人文地理学)和专论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学)。

2、人文地理学综合理论部分主要指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人文地理学通论部分可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三个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将其分为社会文化和经济两个方面。人文地理学专论部分则包括对各种地区人文要素的区域地理研究。

(1)人文地理流行文化扩展阅读:

人文地理研究特点: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

其研究对象虽与社会科学有相同之处,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又不同于社会科学,从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一门跨学科的边缘性科学。

作为地理学中一门接近人文或社会科学的学科,人文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传统的方法(如实地调查、运用地图等)和现代方法(如航空像片、卫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进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如抽样调查、定量技术、心理学和行为学等研究方法)。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以及两者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是相互密切联系的两大组成部分。因此,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⑵ 人文地理角度分析什么是文化

文化抄是通过符号获得,袭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性的和隐性的;其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人类的成就;在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综而言之,文化就是人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 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是什么意思

人文地理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版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权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它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风土人情——风土:山川风俗、气候等的总称;人情:人的性情、习惯。也可以理解成 风俗人情,指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⑷ 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特来征主要包括自人口、民族、宗教、工业、农业、分布、成因、重要城市、港口、交通等。

人文地理是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活动的地域组合, 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团,经济, 交通,军事,社会行为等许多成分。它们在地球表面构成的圈层, 称为人文圈或社会圈,智慧圈,技术圈。
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而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的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如疆域、政区、军事、人口、民族、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交通、文化等等。
人文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的重要方面,人类是引起以上各类地理分布及变化的主要载体,民族又是人类中具有特色的群体,于是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徙,民族分布和融合,成为历史人文地理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⑸ 你对山东的人文地理文化了解有哪些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齐鲁国地盘对照至今山东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阴阳、纵横、方术、刑、名、农、医等。其中最核心是儒家文化。据当代作家田茂泉说,进入秦汉以后,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 齐鲁文化的渊源,应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聚居在齐鲁之地的古老民族——东夷族的发展。这个在传说中曾以后羿和大舜为荣的民族。自20世纪以来,大量史前考古挖掘出的文物和数千遗址证明这是一个文化发达早、文明程度高的民族。在齐鲁之地上,不仅存在着从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到北辛、大汶口文化,再到龙山文化直至距今4000年左右的岳石文化这样一个在文化传统演变上一脉相承又相对独立的文化谱系,而且发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众多的城堡遗址和标志着文明发展程度很高的图像文字、陶文以及生产的大量精妙绝伦的蛋壳黑陶及各种手工饰品。在战国时期,儒学实际上已经占据了鲁国、齐国两个国家,实现了儒学齐鲁化。秦汉时期,董仲舒吸收了齐国和鲁国的新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得到统治阶级认可,儒学从此由“齐鲁之学”发展到“独尊儒术”。
折叠方言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汉语方言分区资料,山东一百多个县市的方言均属于官话大区(也叫北方方言)。参考古代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规律,山东各地方言又分别划归三个不同的官话小区: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
冀鲁官话:指通行于河北省、天津市以及山东省济南、聊城、德州、滨州、淄博、泰安等40余县市在内的方言。
中原官话:指分布在河南省、陕西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及山东鲁南、鲁西南30个县市在内的方言。
胶辽官话:分布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其中山东青岛、烟台、威海,大致相当于人们常说的“胶东方言”的范围。
折叠宗教
山东省主 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五种宗教。
佛教和道教在山东有千年以上历史,伊斯兰教主要自13世纪随回族穆斯林徙居山东后发展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主要是在鸦片战争后迅速传播起来的。
1990年,全山东省信教群众120万人,宗教活动场所3040处,宗教教职人员2578人。
折叠饮食
鲁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鲜咸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享誉海内外。省内地理差异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胶东菜和内陆的济南菜以及自成体系的孔府菜三大体系。宋代后,成为“北食”的代表之一。从齐鲁而京畿,从关内到关外,影响已达黄河流域、东北,有着广阔的饮食群众基础。鲁菜是中国覆盖面最广的地方风味菜系之一,遍及京津塘及东北三省。
折叠戏曲
山东是中国较早有戏剧活动的地区之一。隋代齐倡名动全国,到了唐代参军戏在山东流行。可以说长期流行的歌舞百戏,俳优活动,是戏曲孕育发展所必不可缺的重要过程。宋杂剧形成后亦波及山东,金末元初产生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即元杂剧,山东是主要流行地区之一,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和明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篇》中记载的山东籍戏曲作家共28人,能歌擅唱者4人。戏曲最盛之地是东平,单东平籍元曲作家就有高文秀、张时起等10人,最突出的当推高文秀,所作《黑旋风双献头》深得人民的喜爱。戏曲到明清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李开先的《宝剑记》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成就突出。
现代戏曲剧30多种,可分为梆子腔系、弦索腔系、肘鼓子腔系和民间歌舞及说唱形成的戏曲剧种等。 山东流行的梆子腔剧种,有豫剧、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两夹弦、东路梆子、河北梆子等多种。获得梅花奖的豫剧演员章兰、朱桂琴、李新花等还活跃在山东各地的舞台上。
弦索腔由民间流传的俗曲小令,主要有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号称“东柳”的柳子戏是弦索腔剧种中流传较广。
肘鼓子腔,以“娘娘腔”为其主要腔调逐渐演化而成的戏曲声腔。所包含的剧种有柳琴戏、五音戏、茂腔、柳腔、灯腔、东路肘鼓子等。
由说唱发展而来的戏曲剧种有:吕剧、坠剧、渔鼓戏、东路大鼓、八仙戏、蓝关戏等。

⑹ 什么是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基本内容

人文地理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专结构的形属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⑺ 用人文地理学观点分析一种文化现象

西方文化特征是自我中心主义

从文化根源来看,欧美的反华及种族主义源自于西方文化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就是西方文化自我中心主义。例如,十九世纪以来社会进化论在欧美社会的流行,充分反映出西方文化自我中心主义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西方人之所以喜欢社会与文化进化论,就因为这一理论隐含了西方文化和社会制度是人类发展至今最完善、最进步的一种价值观。言下之意,其他文化和社会制度都是落后的,需要学习和应该改进的。

在这种价值观的支配下,欧美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殖民主义政策,导致世界文明和文化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大量原住民及其文化遭到灭绝,如美国印第安人及其文化的消失就是例证。

如今,其殖民策略已经转化为意识形态和文化殖民主义,目标是希望全世界人都接受并采用其意识形态和西方文化。但这一文化殖民主义正受到来自中国、伊斯兰世界和俄罗斯的挑战和抵抗。尤其是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持,中国便成为西方世界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巨大阻力,也正因如此,中国被西方世界推到攻击和遏制的风口浪尖。

中国忽视了批判西方的强盗文化

欧美文化中心主义除了有自身的文化根源外,还有来自外部的呼应。自近代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后,中国人一直在反思自己的文化弱点,并竭力向西方世界学习。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时,我们得出了一种结论——“落后就要挨打”。也就是说,我们遭受侵略是因为我们落后。

当这种观念流行后,受侵害者反而只能自责,或拼命地追赶,而没有正面地回应入侵者。自近代以来,在遭到西方列强侵略之后,中国人只注重了向西方学习,而忽视了从正义的角度去批判西方的强盗文化。落后了需要努力发展,这是正确的,但实力和工具的落后并不应该成为遭受侵略的理由。

近代的许多运动和革命,一个严重缺陷就是过于迷信西方文化和制度,说白了就是崇洋媚外,这从某种意义上助长了欧美文化中心主义的蔓延和扩张。在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批判和谴责西方文化中的霸权主义和强盗逻辑,尤其应该追诉帝国列强对中国人所犯下的历史罪行,促使西方世界对自身文化糟粕的反思和自省。

许久以来,我们似乎习惯于用儒家之道给西方文化的强盗逻辑以礼遇。历史和现实表明,这一策略无助于改变西方人对待中国的态度,反而助长了西方的反华势力。

遏制西方反华势头要内外并举

当前,如何才能遏制西方世界的反华势头?由于西方反华现象背后有着较深的文化根源,而且支撑反华现象的文化价值观,其形成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西方文化自身具有自我中心主义和霸权倾向,二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方式。因此,遏制乃至消除西方反华现象,也需要西方世界和中国双方作出努力。

就西方世界而言,他们该好好地进行文化自省和反思,反思文化中心主义和霸权主义给人类和整个世界文化带来的不幸和灾难。

诸多的历史和现实表明,他们高举人权、自由、民主的旗号到处侵略时,其实不过是满足他们的文化中心主义需要,而并不能真正给人类带来福祉。美国人在伊拉克所犯下的罪行就是最好的例证,美国人因为不喜欢萨达姆而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了什么呢?难道是人权和发展吗?

同样,在援助非洲时,西方人说:“你们要搞民主!”而结果是战乱频发,人民流离失所,饥荒不断。而到了要解决当地人民的吃饭问题时,西方国家却个个都避之唯恐不及。可见,西方世界在打着“人权”的幌子干预其他国家时,其实就是要搞乱该国,而并非真正期望其发展。

事实上,每一种文化都是当地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结果。如果这种文化生态遭受侵略和破坏,就会对当地的发展造成危害。由此说明,西方世界所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单一化,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真正有正义感的西方民众,应该起来与霸权主义和强盗文化作斗争。如果容忍文化中心主义和霸权行径肆意妄行,实质上就是纵容文化毒瘤在侵害世界文明。某种意义上,与当年欧洲对德国纳粹主义的纵容和包庇一样,不仅给他人,也给自己带来了灾难。

中国两条策略应对西方反华势力

就中国而言,应对反华势力需要重视策略。

第一,中国要“自信、自尊和自强”。

自信就是中国人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文化、相信自我发展能力。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中,自信心决定别人的态度和结果。

自尊就是尊重团结自己人、尊重自己的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众文化中存在着普遍的媚外倾向,如对洋名牌的迷信等,这反映了国人的文化自尊意识尚待唤醒。我在韩国工作时发现,韩国人的这种意识就非常强,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的方面。

自强是坚持自主创新和独立自主的发展路径。改革开放不等于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而是夯实这一基础。无论是改革还是开放,根本目标就是要增强独立自主的能力。

第二,在解决东西方文化矛盾和冲突方面,要采取交流与交锋相结合的策略。

坚持开放就是要促进文化交流,增进西方世界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了解。但是了解不等于理解,不理解就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中国人应该敢于直面交锋。通过面对面的交锋,往往更有助于矛盾和冲突的化解,正如俗话所说“不打不成交”。

在直面交锋中,要懂得西方文化的一些方式,如公开、以牙还牙、法律手段等。例如,在应对近期欧美的反华浪潮中,海外华人华侨和留学生所采取的有组织、和平的示威抗议活动、利用网络媒体发起的抵制倡议,以及在奥运圣火传递中与反华势力的较量等行动,都是积极理性的。这些行动有效地遏制反华势力的嚣张气焰,维护了中国人及中国文化的尊严。同样,一些中国企业和华人组织,还可以对那些恶意诋毁中国的西方媒体提起诉讼,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尊严。

总之,在面对西方反华势力的挑衅和侵害时,不能再用沉默和默默无闻勤奋劳动的方式去应对,而应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只要我们站在正义一边,任何敌意的、试图遏制中国发展的势力注定都会失败。

⑻ 人文地理 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区别和联系

功能文化抄区:非自然状态下形袭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互相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国家首都)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语言文化现象)功能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1、核心区——前者只有核心区,也就是说该文化区范围是非常明确的,后者还有模糊的边界区,对它的划分不够明确;2、边界——前者明确,后者模糊;3、形成——前者受政治经济和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很大,后者相对较小受文化现象的影响较大(这是区分它们的定义规定的);4、特点——前者具有明确的功能,例如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等,后者相对模糊,但可有发展为功能文化区。联系:都是一种受政治经济影响的文化区域,前者往往由后者发展而来,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都很重要。希望贤者加以完善。

⑼ 我比较喜欢人文地理

这主要看你这个爱好有多少水平,只是字典是不够的。 水平可以的话可以进一些相关的杂志社啊什么的。 希望找到理想工作…

⑽ 什么是人文地理什么是人文历史

人文地理学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发展简史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知识积累、学科形成和理论演变、学科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的革新等过程。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古代阶段是人文地理知识的积累时期,以片断记述为主,出现了各种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

在中国古籍中,载有许多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其中既有《礼记·王制》篇中“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这种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又有《孟子·公孙丑下》中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也有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明雩》篇中“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的主张人、地各有规律,反对人地关系绝对化的思想。不过中国古代 并没有产生系统表述人地关系思想的人文地理著作来。

在西方,地理学一直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古希腊、罗马学者如希罗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对各地的人文地理现象作过论述。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一些相互隔离、闭关自守的君主制国家,经济、文化处于衰落状态,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相应处于停滞状态。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的地理学获得较大发展,伊德里西等学者在著作中记述了不少人文地理现象。

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线以及“发现”新大陆后,欧洲各国陆续出版了各种地理著作,其中有不少篇幅是关于世界各地人文地理的描述,大多偏重于种族、聚落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在19世纪里,地理学开始形成自然和人文两大分支,近代科学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德和李特尔,分别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创立了早期理论。从此,人文地理学出现一系列理论,各分支学科陆续建立并形成了体系。

人文地理学的理论的形成和演变是从李特尔用经验法和比较法,研究世界各地区各种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开始的。李德尔在他的《地理学-地理对人类素质和历史的关系》一书中,探讨了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的相互关系,把自然作为人文的基本原因,强调自然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在他去世后,人地关系理论在各国有不同的发展。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在1882年和1891年出版的《人类地理学》—书中,论述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产物,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到环境的严格限制。以后他的学生美国地理学者森普尔和亨廷顿等人更加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他们的观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形成系统的环境决定论。

几乎与此同时,法国的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提出了另一种人地关系论,后人称之为可能论或或然论。他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阐述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提供一定范围的可能性,而人类在创造居住地时,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他的这一观点在其学生白吕纳1910年发表的《人地学原理》一书中得到进一步发挥,白吕纳认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等人的观点对法国地理学影响很深,从而形成法国学派。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罗士培教授受法国学派的影响,1920年创用了“调节”一词,创立“适应论”。他认为调节包含两重含义,即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以及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罗士培认为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之间双向的相互关系,主要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1923年发表“人类生态学”一文,提出生态调节论。他主张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的生态的观点,在人地关系中人是中心论题,其他现象只是当它们涉及人及其对它们的反应时,才有必要说明。他还认为历史学研究人类在时间上的关系,地理学则应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20世纪初,德国学者施吕特尔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认为探讨原始景观转变为文化景观的过程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以后美国地理学家索尔又提出,人类按其文化的标准,对天然环境的自然现象和生物现象施加影响,将它们改变为文化景观。

随着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发展,研究内容和范围也不断扩大,人文地理学同自然地理学—样开始分化,陆续出现了一些分支学科,并形成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人种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等,都是在此阶段形成并发展的。

人文地理学学科及研究方法的演变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欧洲许多的大学地理课是由历史学者讲授的,他们十分强调地理学研究,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与历史学关系密切,而且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也长期囿于历史人文地理的内容,因此历史地理学曾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的学者达比等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开始研究历史自然地理,使历史地理学不仅研究历史时期人文地理现象的变化,也研究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现象的变迁,从而成为地理学的一门独立分支。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人地关系理论方面,已由过去的环境决定论、可能论以及适应论转变为和谐论。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发展的影响下,分析并和谐人与环境的关系已成为人文地理学的新课题。

在观察和分析方法方面,数学方法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65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理系教授加里森开设研究班,用数学统计方法培养了一批地理学者。其中的英国学者乔利和哈格特在1960年以后把数量方法引进剑桥大学和布里斯托大学地理系,使得这种革新很快在各国地理学者中传播开来,对地理现象分布差异的表述开始从定性向定量阶段发展。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地理学者能够处理多种变量的复杂计算,对一些空间规律的研究采用新的统计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精确的度量,并用数字形式表达人地关系,说明区域差异及其变化。

自20世纪50年代系统论创立以后,美国地理学家阿克曼于1966年提出:地理学者应当探索许多各自不同,但又相互依赖的变量的一种系统的概念,从时空角度处理人与环境的系统。60年代开始,不少学者已在研究生态系统、政治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以及地域系统方面作出贡献。定量计算和系统论思想的引进,使地理学开始采用模型来表述所研究的地理现象。

60年代行为科学兴起后,出现了行为地理的研究。70年代,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