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摆拍
1. 美国地理杂志评出的世界十大最美地方是哪里
我只知道中国评选的:
1西沙群岛(海南)、2涠洲岛(广西)、3南沙群岛(海南)、4澎湖列岛回(台湾)、5南麂答岛(浙江)、6庙岛列岛(山东)、7普陀山岛(浙江)、8大嵛山岛(福建)、9林进屿和南碇岛(福建)、10海陵岛(广东)
2. 《中国国家地理》的主编单之蔷是一个怎样
单之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
毕业于吉林大学,1985年任职《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部。后来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担任编辑管理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辩证法学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特聘研究员等。
单之蔷先生酷爱思考,观点新颖,嗜书如命,行路万里。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执行总编,他熟悉编辑业务,善于策划和组织编辑为广大读者喜爱的专辑和报道, "上帝为什么造四川"、"选美中国"等专辑不断的刷新杂志发行的奇迹。他曾率队深入可可西里,珠峰绒布冰川,希夏邦马峰,塔克拉玛干沙漠,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秦岭,长江源,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等地,亲历过许多艰险,记录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地方。
单之蔷经历复杂,做过许多工作。大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但与其他文科生不同,单之蔷对科学、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单之蔷从事的工作与"地理"有关,因为地理科学离人文科学最接近。
在单之蔷任主编以来,杂志策划的"给中国最美的地方划个圈"、"上帝为什么造四川"、"走遍世界去问河"、"大香格里拉"、"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等专辑不但创造了发行的奇迹,更成为许多人的经典珍藏。
能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正是许多人羡慕单之蔷的地方。但他却笑称,"走"并不是他的本来目的。他曾经也是闭门造车的编辑,直至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受邀来到四川旅游。走一圈之后,发现普通人们对四川的印象,还局限于天府之国、成都平原、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这老一套上。这时,他的目光停留在了川西上,甘孜、阿坝、凉山,广大的土地,众多的雪山,特别是四川的雪山和雪峰,四姑娘山、贡嘎山、海螺沟等,庄严圣洁,与中国传统审美中的名山大川有着不同的凛然大气之美。
"看山要看极高山。"这是单之蔷在"上帝为什么造四川"专辑中提出的一个著名理念,他说,中国人几千年来歌咏的都是东部的风景,却忽视了西部的壮丽河山,中国人的审美应在珠峰前工作的单之蔷当来一场革命,进入到欣赏冰川的时代。他的这个理论,得了很多人的热烈响应,当时四川的一帮学者文人,也为他这个外来者的观点而叹服。
自此,《中国国家地理》慢慢成熟,而单之蔷也开始了更多的行走。行走越多,他越觉得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对自己祖国的山川河流有基本的了解。在川藏线上,他遇到过一群年轻人,他们都是大城市里的白领,辞了职走完了川藏线,却没有任何收获,也不知道身边就有着壮丽的景色。这让他更坚定的树立起帮助人们掌握地理知识的念头,他说这样会让人生更丰富。
作为一名行者,单之蔷非常喜欢走在路上的状态。就像文艺复兴一定要回到希腊的源头,他如果想做一篇地理报道,就一定会亲自去那个地方看看,而每次都会有着出人意料的惊喜和发现。
单之蔷他说,摄影师的照片永远是令人信不过的,你相信的,只有自己的眼睛。他原来以为中国已"没什么稀罕的地方"可去,但后来发现自己错了。在香格里拉地区,他看到了与现代婚姻制度并存的一妻多夫制,在一个村子里,每家都是四个兄弟共一个妻子;在常人通常认为危险重重的珠峰,他看到美丽的冰塔林,走在其中,脚下的石头仿佛用水冲洗过一般,在阳光下闪着蓝幽幽的光。
经常在西部地区行走,单之蔷的考察生活并非人们所想像的轻松休闲的旅游观光,而是充满了艰辛和危险。在敦煌附近,他们一行人为了寻找大规模的雅丹地貌,误将车开到一条废弃的国道上,路上到处是流沙,汽车很快就没会油……而近乎绝望之中看到的亮光,让他们欢欣鼓舞;在珠峰,从未有人进入过的冰塔林美丽而充满着陷阱,到处都是冰裂缝、冰湖,连当地向导也极力劝说单之蔷不要下去,但单之蔷"一意孤行",他笑说,最美的风景往往就在最险之处。
走过很多路的单之蔷,叹惜自己还有很多地方没去,很多的书还没有读。看过这多风光,他一直坚持自己来写专辑前的文章,他说,只有亲自写作才能去关注自然、研究自然。
单之蔷是杂志社的总编,喜欢写字、看书、引经据典,比如为了写三峡,他会查出《唐诗三百首》里有54首关于长江的诗,有12首关于三峡的诗;他用喜欢隐匿的中国四合院建筑和好炫耀、抢占制高点的西方城堡建筑作比较,用地理知识解释关中盆地文化和雅典山地文化的区别……此外,他还有很多受到争议的"离经叛道"的论断,比如认为植树造林是个神话,质疑任何大型造林工程,为此动用了美国生态学家克罗门茨的"顶级群落"理论;青藏铁路开通,他宣称又一座长城诞生了,使他受到很多网友的抨击。他的文字风格呈现出户外人士的自然和稳重,同时又能令我们体会到读书人那种匡正天下的激烈情绪和冲动,他总是急于为那些默默无闻的山、湖、高原、湿地在城市里讨要一个恰当的"名分"。
他在自然世界和文明世界两个极端之间来回奔跑。在一个极端,他和同行的难兄难弟在冰川、沙漠中跋涉迷路,为一个朋友在登上冰川后全裸自拍兴奋不已;在另一个极端,他作为一名单位人,每月必须按商业法则推动杂志社的流程,统筹每月杂志的按时出版,除了写序言,还要穿西服打领带,不定期进行读者见面会或做演讲……
显然,单之蔷已经适应了在两个世界中来回穿梭的生活,每月一次,他像钟表一样摇摆一次,而且每次,他都准时摆回到自己的位置。他告诉记者,为了赶稿,自己有过在海拔5000 多米的冰山,或烈日炎炎的沙漠戈壁,刚刚喝完面汤,便压着帽子、穿着冲锋服、戴上耳机,在键盘上敲打出他的经历;可以想象,他敲出的,不是别的,是他一直在干,并想继续做下去的事--建构中国的形象。
3. ufo的来源
UFO现象是本世纪最激动人心,最富有深远意义的事件。UFO现象中一些似乎违反自然规律的事件,极可能是现代物理学革命的前奏,因为历史上物理学的重大发现往往是从观察天空开始,而且UFO现象还可能与外星智慧有关。
它所显示的种种超出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功能,无疑是对人类智慧和当今科学技术的极大挑战。假如UFO真是外星人的乘具,外星人真的同地球人接触,那将会对地球文明产生全面冲击;对宇宙图景、科学体系、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以至伦理道德方面,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对UFO的研究极有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新飞跃。
但是目前,UFO研究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上,这不仅因为有关UFO的资料和数据十分缺乏,更重要的是因为对UFO存在著一些误解。其中最为典型的观念是「UFO=飞碟=外星人」,它可能使UFO研究误入歧途,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牛顿为了解释运动的原因,创立了「第一推动力」学说,而不惜将后半生的大部分精力耗费在深奥玄虚的神学上。而当今UFO研究面临同样的境地:把UFO的神奇现象,简单地推到外星人身上。那比上帝难以捉摸的外星人假设,必然使UFO研究流于神秘空洞甚至肤浅,使它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不能作为一门严格的科学而登大雅之堂,这与UFO及其研究所具有的深远意义极不相称。因此,有必要从哲学高度对UFO及其研究进行深刻的探讨,以期对UFO及其研究建立正确的认识,进而寻出正确的研究方向。
外星人存在吗? 千百年来,人类信奉的最高准则「人是万物之灵」,并且惯于孤独地生活在浩瀚宇宙中,排斥任何其它智慧的存在。这由来已久的思维方式,对于外星人的存在,自然持有一屑不顾的怀疑态度。然而进入本世纪以来,先后有许多现象都表明,外星智慧生命的存在是可能的。
1977年9月,参加日内瓦CCIR(国际无线电通讯谘询委员会)第二次讨论会的代表提出:「目前地球上接收到许多来自宇宙的电波」、「在地球之外的茫茫宇宙中,存在著有智慧生命的星球」。(注1)
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弗兰克.德拉克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出约有六千五百万颗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进而具体分析处于各个文明发展阶段的行星数目。并指出有两颗行星发展到核子时代,与地球水平相近。(注2)
生命并不一定以碳水化合物为基础。80年美国马里兰大学举行了一次专门讨论地球以外是否存在文明社会的科学讨论会,有的生物化学家指出:「在高温下,矽完全可以成为生命的基础」、「另一种理性的人可能以能的形式存在」。海洋科学家也发现了一种寄生于硫磺的生命体,这一发现为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提供了新的线索。(注3、4)
今日世界中,的确存在著奇怪的飞行物。这些飞行物的许多行为都带有「非天然」的性质。例如:具有奇特碟形的飞行物,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加速度、巨大的电磁影响,奇异的发光特徵,在人类生活的空间,频频向人类展示。作为一个飞行实体的神奇功能,就人类当前的科学技术是无能为力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因此,人们推断它们是外星人操纵的工具。
综上所述,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但我们从前面所说的三个证据中可以看出,它们仍以地球人固有的经验为准则,去探索另外一种可能存在的智慧,含糊和空洞是显而易见的。唯有那些屡屡出现的飞碟现象,才是清晰的和具有研究价值的。
但是整个科学界对于外星人的说法并不感兴趣。究其原因不仅与外星人假设过于玄虚、其科学依据甚少有关。实质上,还存在著更深一层的原因。
自古以来,「人」是哲学的第一主题,到本世纪已形成了一种「以地球人为中心」的价值理论。这种理论只考虑地球人和地球人的目标,以及以地球人的经验来判断万物的准则。这种价值理论有广阔的历史、哲学和宗教背景,在西方国家中几乎已成为至高无上的准则。尽管哥白尼推翻了「地球中心学说」,而他却一直珍视「地球人是宇宙独一无二的智能生物」的信条,不能设想也不能允许别的智慧存在。这代表了一大批杰出科学家的观点:人的精神不可以用科学来解释,它只能为人类所独有,这是整个人类价值所在。而且当地球文明还未受到外星人的侵袭,由牛顿、麦斯威尔、爱因斯坦等创立的科学体系依然壮丽辉煌。
人类技术水平正在日新月异地飞跃,在这一系列场景下,谁还会杞人忧天,对那「外星人」的神话而操心费神呢?然而爱因斯坦说过:「追求比占有更伟大。」当人类安于一个古老的家园,傲视千古时,UFO现象所显现的超乎寻常的力量是对人类文明的冲击,是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得以更加完美的契机,因此人类不应回避外星人的存在问题或者漠视UFO现象。假如外星人真的存在,那将在人类文明的一切领域发生一场真正的革命,将使人类历史的进展焕然一新。
所以,必须使UFO研究及外星人研究走向正途,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4. 黄雅:我们为什么拍照
对于摄影,我们大家先来看几幅图片。 真正进入摄影语言是一个很难的事情,非常难的事情,所以有很多学生,如果是从绘画中来得话,他拍出来的图片永远是一些构成的黄金分割构图的方式,非常的明确,这个包袱没有办法抛开,什么时候讲构图?摄影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我们个人的体会和感受,以后达到悟心这种相应的境界,也就是在一瞬间,能得到物体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而且所谓的构图,我觉得它是一个必然的东西,假如我们看到这个物体,真的是能够打动我们自己,通过这个又能够打动别人的话,它根本就不是构图的东西,而是这个物体里面。 像我们的国家地理有很多的图片,都是一个很中心的内容,这个内容本身具备的神韵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而不是说我们经常说的这些构图有远景,有中景、有近景,我觉得我们在中央美院这么多年的教学,没有人提构图的事情,真正讲的就是我们影像语言的本身,也就是说,我们下一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把绘画里面的一种经典的东西、一种美感、真正的有价值的东西放进来,所以当代很多作品很有绘画的感觉,但是它不是在构图上面,而是在色彩和它的创作的一些组织上的问题。 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这个摄影就入门了,就真正的尊重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一门艺术了。 这个是美国的一个摄影家韦斯顿的作品,他的贡献是在摄影的形式上和影调上、还有层次上,就是摄影作为一个科技,作为一个技术,它所具备的这种能量,这个侧重点是放在这儿,然后是一种形式化的抽象的形体。 到了真正意识到摄影理念非常有价值的一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时间,这个是法国一个摄影家叫布罗松,这是他正式提出来,叫决定性的瞬间,也就是说,这个重点是在哪里,就是在那么一刻最关键的时候,所有的镜头对准了所有的事物,在某一个时候,构成一个很重要,处于一种几何形体集合,几何形体在那时候组织得恰到好处,强调那一点那一刻的重要性,这个时候我们才知道摄影的时间性的重要,比如说我们这个时间,我们很不关键的一些事情,我们这个快门一按下去以后,虽然是把这个时间给固定下来了,其实从此这个照片就发生不断的变化,是什么变化?为什么我们在按了那一段之后?最平常的照片也会让我们产生很大的意味呢?就是因为摄影跟其他绘画不同的地方,跟这个现实一样,是一个现实的模拟,模拟的世界,也就是说只有摄影,才能提供更真实的信息给我们,因为他们跟现实太接近了,就是因为它的特性跟现实太接近了,从此我们随着时间的漂移,时间离我们拍照的时间越远,我们会觉得越来越有意味。 你不信自己回去翻翻自己的照相本,你看看一些很平常的生活照,我们都觉得比这些所谓的艺术照,这些婚纱照都有意思的多,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个照片固定下来的事物是不变的,永远是不变的,但是这个现实在那一刻,现实已经不断的发生变化,这里面给我们产生很多陌生的东西,也就是说时间的距离越远,它产生的冲突会越大越强烈,然后越有意味,要具备一种超现实的信息。 在这个时候,就出现一些影像语言和时间,和摄影师个人的感受、个人的品质和他们的文化背景,拍出来都是一些决定性瞬间的经典照片。 这个是布拉斯的。下面有一些很庞大的场景,上面会出现一些细节,我们从一些小的细节里发现一些细节化的情节在里面。感受一下大概的方向,这种下面语言的研究和探索。 我们从这个环境和个人,在那一刻的关系,要的信息化,要的是一些暗示的作用。这个是美国的戴尔森的,这是弗兰特,这个阶段是重要的一个阶段,我们中国现状就是刚好不存在,已经被架空,因为我们在摄影里真正提出来这种独立价值的时候,我们正好经过抗日战争、二战和我们的解放战争,包括建国到改革开放,这段时期,世界上发展很快,而且这个阶层的队伍也获得了很多成绩,我们摄影家协会为主的这个团体,好像到现在还是跟以前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变化,我看到很多的教材还是在讲摄影的构图,都是一些很可笑的事情,没有看到我们真正关心的重点在哪儿。 现在我们对摄影语言独立的探索,还没有建立起来,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更说不上发展壮大的时候,突然后现代艺术,后现代摄影就进来了,包括数码很多东西进来了,现在我们教学生很难教,他们一进来就讲怎么玩想法,玩游戏,搞一些观念的东西,他们对摄影本身的语言没有任何的积累,他们的积累也是停留在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所以我给大家多看看。 这两个作品,我估计大家都看过,像这些照片,有一些暗示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解读。比如说像小女孩,她是一个很弱小的生命,后面是一大片的坟地,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生和死之间微妙的关系,后面大片的灰暗,小女孩非常亮,我们觉得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存在方式,还是一种死亡的暗示,摄影里面有很多意味的东西。 这个是布拉赛尔,他专门拍巴黎的晚上。这个是捷克的库德卡拍的,这个是拉迪格,他是法国的艺术家,这是戴尔森拍的。这是墨西哥的布拉塞拍的,这是法国的科特兹拍。这些都是很有名的。这是科特兹的,这是东欧的一个年轻人,他拍东西都是有一些超现实的。这个是法国的贝朋,这个是他布置得现场,这是艺术家本人,他是用木偶,都是小孩的形象,布置了小时候的一些游戏和场景,再把这个场景拍下来。这是最终的图像的结果。这个时候,摄影变成了我们不是从现实中来,我们可以再现一个场景,再现心中的一个梦想,现在有一些探索了。 但是这个时候,还不是特别的重要的,现在比较重要的一个就是摄影分类,摄影分类真正的提出来是贝西亚夫妇,贝西亚夫妇有一个工作室,培养了一大批当代的摄影影像的艺术家,其实这个分类法从奥古斯丁.桑德(德国人)开始,这张照片非常的有名,这个拍的是三个在农村里面的三个农民,到城里面去赴舞会的时候,在路上拍下一个情景,分类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同一种形态、同一种类型,同一种性质,把所有相同的因素摆在一起,通过相同里面的,强迫观众找出他们在相同里的差异性,通过这个差异性,产生意义,这是分类法的原则。 三个农民,同样一个礼帽,穿同样黑色的衣服,还有同样的拐杖,包括鞋都是一样的,乍一看,没有多大的差别,这是归类的作用,他们相同,都是一个农民,他们打扮得规则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作为一种本能,我们不可能这样看待这个图片,我们肯定要从相同里找出潜在的差异,我们先从帽子开始看,你可以看出来,我们这个前面的人戴的这个帽子是歪的,不是特别的严肃,最后面那个要把这样帽子戴着特别的谨慎,特别的紧,中间这个把帽子就戴得稍微合适一点。 从帽子到他们的神态,从他们叼的烟可以看出他们的文化背景,最里面那个人神态感觉有点拘谨,很严肃,觉得没办法对付目前被拍摄的事情,让他很不自在,很紧张。 我们再看衣服,前面这个衣服,是皱巴巴的,可以看出这个衣服不是特别的整洁,可以看出他不是经常的参加舞会,他的个人修养在三个人当中可以显出他的差异性,里面这个人这个衣服跟刚做好的,为了舞会临时穿上去,很不得体,中间比较得体,没有太大突出的表现。 我们再往下看,这个手抓拐杖的时候,同样也是看类型,前面那个人,不知道拐杖对人的身份有什么作用。后面那个人非常的紧张,可以看出来,中间那个人像是会拿拐杖的人。 下面的鞋、裤子,包括整体的姿态,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摄影分类法,在那个时候,目的已经是这样的,桑德拍德国各个阶层的人,各个职业,各种各样的人,他的目的也是搞分类的,搞归类的,已经在做了,把所有的记录下来,但是没有真正的提出来,真正的提出来是贝西亚夫人,拍水塔的时候提了出来。 这个就是贝西亚夫妇,他们分类就是一些水塔的相似形状的分类,他从分类当中,再找出这种类型的差异,这种建筑都是在一战和二战之间建起来的工业建筑,这是冷却塔,还有建筑侧面的墙壁。 分类法另外一个说法,这个摄影体系比其他的绘画更真实,但是因为它太真实了,他往往以我们记录到的一面信息,把这个面否定了,也就是说,假如这个人把这个伸出来,然后我们把这个面拍下来,我们接受的就是这个,我们没有办法了解到它后面是长着疮疤还是什么,我们不知道,因为这个摄影的真实性,对其他的面起了否定的作用。 这个是新的视觉的开拓,在欧美,包括中国所有的艺术摄影展里面,都看到场面很大,场景里面有很多内容,有很多小的单元,里面发生了一些事情,光是小单元的这么几个人,我们就可以组成几个故事,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我们一眼看过去,真正震慑我们的就是整体的一个气氛,然后在整体气氛的作用之下,我们还是会耐下心来细细看,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从摄影这个分类法里面创造的原则里面,延伸过来的一个新的视点,跟我们广角镜头拍过来的大场景不一样,前面的物体很大,后面的物体很小,这个基本上好像是挤在一块的,这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什么呢?是用这个长焦,都是几百毫米的长焦,把它拉过来,用数码技术拼过来,用长焦展现的是一个广的视角,是一个广角信息,不是长焦,我们知道,它往往拉过来的东西是扁的,就是它的大小差异不大,相对的距离开始发生变化以后,这个东西都会被挤在一块,挤在一块有个什么好处呢?等于是加剧他们的情节冲突。 你在任何的摄影里面,一些大的场景,都是这种类型的。拍人也是一样,拍人跟拍水塔一样的。 这个时候的代表人物是古斯基,他拍过香港的证券市场,他是这个时候的代表人物,这个时候,要出现一个很重要的一种趋势,这是加拿大的一个摄影家,杰克.沃夫,再现重新组织一个场景,让我们看到它非常的真实,然后这个场景感觉给我们一个一瞬间发生的事情,但是这个体系是组织的,我们没办法发生,发现这种导演调度的痕迹,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摄影的真实性,这种差异到底多大。 这个摄影家,我觉得对我们东方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人,这是日本的一个摄影家叫山本博士,这个照片是怎么拍的呢?他找来一部电影,把镜头打开,这个是一个电影院,把镜头打开以后开始放电影,在电影结束完之后,再把这个镜头关上,现在我们看到的最终是这么一个结果,我们这个题目里 都没有,就是一片空白。我觉得他对时空的这种理解,完全是跟我们中国的古代的哲学,尤其是佛学里面的理念是一样的,简单的来说,世界上发生的所有的事情,不管是很有戏剧化的,或者是微不足道的一些小事情大事情,经过这个时间以后,都变成一个空洞,变得毫无疑义。我们讲佛的空信,空信是世界的本质,我们这里有很多是学佛的,应该知道,色就是空,空即是色,世界上所有的物体是空,这个空是世界的本质。 所以说,我们这里看到,他留下来的是一个空白,要真正留下细节,需要我们推敲的是通过这个屏幕的反光,照亮了这些细节,我们在这里头关心的,我们真正期待的东西,对我们感兴趣的东西,我们没有得到,我们想得到的没有得到,没有想得到反而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里面关于东方的东西,像我们中国,要是搞艺术的话,我觉得像中国的古代的哲学,应该给我们提供很多很广阔的天地,但是现在没有人真正的去做这个方面。 包括大海,也是他拍的,也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曝光,曝光以后,留下来非常单纯的这么一种模式,他拍了大量的大海都是这样,就是一个天空,一个海面,不管海面波涛汹涌,还是天气变化,经过这个时间以后,它都恢复到平静,我们东方里面把世界想像成一,天人合一都是这个理念。 我现在说到这个问题,今天为什么讲我们为什么要拍照?现在不仅是摄影,而且是其他的一些媒体,我觉得好像离我们的生活、离我们的社会越来越远,越来越变成是一小撮人在玩一些游戏,这样的话,我们不大了解现在艺术的状态,所以要是讲起来,你们觉得有一些不可思议。现在的艺术主流在哪里?主流在798,不在摄影机协会,我们本来是一个主体,现在被边缘化了,这里面发生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大概浏览一下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 这个是世界的,这是中国的,这是美国的,我们浏览一下作品的话,我都看不下去了。我以前是很喜欢的,觉得这些还有创造性,现在我看到了,说不上恶心,但是不想看第二遍了,我想我们在座的离真正的艺术的小圈子比较远,这里面的人都是比较善良的。这是中国的作品。你们看看,这些作品有好有坏,你们看看自己感受一下,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些艺术家都是我非常好的朋友。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我以前也不敢讲这个问题,因为有一些东西我是知道的,但是装糊涂,但是又不想装糊涂,可以看出来,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看到当代艺术,包括摄影在内,都是出现了邪恶得血腥,非常的暴力,变态、混乱,非常的恶俗,看了很怪异,他们说很有艺术,很有感觉。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真的是一个危险的事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个原因很简单,不是艺术问题,艺术只是一个表象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外来的意识,对我们内在的改变,这种改变用什么模式?用市场的模式。这个很简单,改变起来很简单,有一些人可能不知道这个到底是什么,现在目前中国见到的情况,就是前苏联、跟俄罗斯的情况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中国现在有很多艺术家在纽约大红大紫,在西方非常的有市场,80年代的时候,苏联照样有一批艺术家在纽约也是大红大紫,跟现在是一样的,这里面我想不用说透,你们都知道,他用这个市场的模式,来诱导这些艺术家,你这个符合我们国家的意识,符合我们的精神,符合我们的理念,你这个作品就可以卖钱,不符合的话,门都没有。在这种情况的诱导之下,大家都这样做。 另外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说,你一定要做到与众不同,你可以不负责任,可以乱搞,只要不同,就能卖钱,当代艺术在这种诱因之下,形成了这种结果。但是我们这个国家也可以这样做啊,但是没办法,做不了。因为什么呢?因为建立一个团体要去对付一个民族很难,假如是一个民族跟一个民族来对应的话,我觉得还是可以的,但是让我们感觉是某个利益团体在对付另外一个利益团体的话,我们缺乏共同的认同感,所以说在这个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所以最终的结果出现了798。 以我们过去的国家意识的主体,摄影家协会根本没有办法,因为我们的体系就是一个服务团体、一个宣传团体,太直接了,一点拐弯都没有,艺术的发展空间就没有了,几十年来,没有变,你可以看看摄影家协会的宗旨,一点没变,其实我很想做摄影家,但是一看摄影家协会的宗旨就退却了,别人问我你是不是摄影家,我说不是,我只是一个爱好者。 我认为,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一样的市场运作,就是说,不要把钱砸在团体和研究机构上,这些都是养闲人。吴冠中老师曾经说过体制的问题,真正符合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我们就买,就收藏,这样一些画廊就会形成良性的市场运作,我相信,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我们老百姓也喜欢,老百姓也看得懂,所有人都看得懂,从上到下都喜欢,现在大家一看,不知道你也不敢说不知道,最多说挺有特点,挺有想法,怕人家说你没有文化。你就认了,我就看不懂,有什么了不起,我就看不懂,我就不喜欢,我们凭良心说话。 我跟很多朋友谈,他们说我看不懂这个东西,你能不能跟我讲?我说我告诉你,我一点也看不懂。 我们为什么要拍照?这是前面的问题,我想讲的,我们拿着这个相机,我们叫相机行事,就是这个意识,我们拍照就是做事,做什么?做有意义的事情,做有价值的事情,我们自己人喜欢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所以出现很多不同的说法,我们拍照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为享受而艺术,这是一种看法,为名利而艺术,这是我们刚才讲,有钱就奔着去了,也不知道这个作品拿出去以后,会不会对自己的弟弟看了以后,把自己的父母给给干掉了。 还有一个为艺术而艺术,这个问题好像在我们以前老早就提了出来,但是我看,我说这些搞艺术的艺术家,是这么想的。这种就是我喜欢就拍,这个是我最大的兴趣,你自己让自己舒心就可以。 为名利而艺术,就是798的现象,就是奔这个来的,很多艺术家身价上亿,十几亿,这里面有大量的热钱在里面滚动。为艺术而艺术,这个是贡献者,至少在探索当中,可以创造出新的艺术语言,假如这个语言没有诉求,没有目的,真是为了艺术而艺术,我觉得这个作用有限,这种人叫没心没肺。 我们为什么要搞艺术,其实很简单,我们以前就讲过,一个缺乏摄影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思想僵化,艺术平庸,没有创造力人,是成不了艺术家的,可能这几十年风光,过了这几十年,这个社会可以容许你的存在,但是社会不会重视,不会选择你。这是一个历史的问题。那天我拿起《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主席那时候的讲话,好像那时候已经有一个798存在了,真的好像是对798年讲的,讲得太好了,不信你们回去看看,我不是党员,但是我讲的是真心话。 怎么建立的问题,我们中国的文化,真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个空间非常大,尤其像摄影,我们还没有开始动,还没有真正的正视这个问题,还是跟着钱,人家说东边有一堆金子,一大堆就跟着跑了,就没有人去想,我们自身搞艺术的方向在哪儿?价值在哪儿,我们要干什么,没有搞清楚,所以我们回过头看看我们的艺术是干什么的,我们几千年来,我们的老祖宗就提出来,艺术的目的非常的简单,就是“成教化、助人伦”,这就是艺术几千年的目的,但是我们现在基本上是,破教化,乱人伦。我在这儿讲得很严肃,你如果进798就知道了,假如他们那些艺术家听了我的话,他们恨不得上来给我两拳。 我们东方里面真正重要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是维护我们的生命,好好的活下去,我们生命的要好好的活下去,有很多档次,有各个方面,就是怎么样活得更精彩,更有层次,我们的艺术境界里面,讲的生命之美,我们分五个方面来讲的,讲到生命的整体之美,天人合一,我想每个人比我了解,我只是集中了一下,你们都是专家,只是对摄影有点好奇。所以我今天只是点点。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又讲了情景交融,第二方面,生命的真情之美,把我们真实的感受、真实的东西展现出来,就行了,这里面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我们看这个东西讨厌的时候,就是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和情绪发生作用的话,知行合一。生命创造美,这个美来自哪儿?我们这个《道德经》里有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们最高的智慧,在我们中国来说,应该是佛家的智慧,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的觉悟、无上的智慧。还有生命的形式之美。我刚才讲的关于摄影的构图。这个时候,我们就从摄影里面出来了,而不仅仅固守在我们摄影里面几个决定性的瞬间,也不是几个镜头、广角,也不是几个色彩,而是把摄影融合到自然、天然、天地人三个合起来,我们把它最真实的、最精彩的,最有价值的那一面呈现出来,所以我们老祖宗孔子在几千年前就反对798的这种东西,怪的东西是不搞的,怪虽然能够扬名,但是我不会做这种事情的,还有一个,他不说怪的东西,不讲混乱,也不讲迷信的东西。 还有著名的画家黄公望说绘画主要是去邪、甜、俗和懒,邪就是邪恶,是和正对立的,甜就是没有创造性,没有深度,像个名信片一样,拍的东西就是拍日落,拍荷花盛开的地方,真的没意思,拍那个干什么?没有一点有价值的、新的东西,俗!俗就是没有境界,太低俗了。连不正常的人,获得这些名声了,会搞一个更不正常的,要么替人家拍个发廊,要么拍妓院,要么拍神经病,这有什么意思呢?真的没有意思。摄影人的目的是干什么?首先这个人必须要树立起使命感。 懒就不用说了,无所谓了,拍拍玩,我喜欢就行了,没有一点见地性的东西,然后要呈现生命之美,要真正的理解生命之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很简单,我们中国人都是叫凭良心做事,就是讲心的,我们想对这个生命的本质有所把握的话,一定要回到我们的内心,然后通过我们修行,正心,把心的层次不断的提高,像佛教里面,先从文字般若一直到识相般若,这个不同的层次往上提,然后我们才能发现生命里不同的本质。假如说我们像佛祖一样,打一个瞌睡,孙悟空在石头下被困了500年,这样来看的话,这个世界肯定是空的,还用讲吗?一眨眼孙悟空过了500年了,这怎么回事?所以说每个人站在不同的层次看世界的变化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要想拍摄精彩的片子,要拍出让别人佩服的片子,而且为自己带来幸福和智慧的话,我们一定要从心开始,叫做像由心生,随心生。我今天讲座到此为止,谢谢! 黄雅:这个是读研究生时候的作品,这个是青蛙的,这个时候我的心态是什么,完全可以看出什么是相随心生。拍这个的时候,我原来是在武警当兵的,我结婚的时候,要打报告,这这里,我觉得人本来是建立这么一个秩序,一个系统,是为了方便自己,或者为了自己更好的生存下去,但是这个秩序过于庞大,会妨碍我们的自由,也就是从这个画面里可以看出不满,我们叫愤青。 “挺好?”这个是一个放鹦鹉的架子,现在放的是一个青蛙,你说好吗?挺好吗?肯定不是,不是一个宠物,但是别人把它放上去。这个是“通过”,我们想做某个事情,要想做的话,你可以看出青蛙过去了,是怎样一个结果,它要付出代价的,这个是“容许”,两个青蛙也可以是一个拟人化的倾向,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放松、非常自由的情感。这个“可行”,这着笼子可,这些东西就是那个时候,我想的东西就是这个样子,我就那么想的,拍出来就是这个结果。 这个是另外一个阶段,又是一批创作,知道因果,要下地狱,我拍了一个事故,用来警示世人。以前这些片子,我自己都不想看了,这是一个新的,是今年拍的,这三张片子,我说一下,这个是一块玉米地,这个玉米地从中午一直到晚上太阳下来的时候,然后把它接起来,这里面有一个时间问题,另外一个是我自己的一个状态,他的名字叫《持续的微笑》,说的是一个状态的时间的一种持续,我希望这个时间在这个变化层,太阳出来也要到晚上的时候,太阳明天还会起来,变化不断,我希望我的微笑是不变的,持久的,我也希望大家的微笑也是持久的。 《虚弱的远景》,我们看两个人,两个女性,享受着,房子是东方的房子,两个人是两个老外,我们现在东方联想是想过西方的日子,各个想赚钱,想出去旅游,有很多想法,我觉得这种远景很虚弱,所以发生了金融危机。 这是《忧郁的持戒者》,现在学佛的人应该知道这个事情,我们学佛的方向就是解脱生死,但是在没有到达彼岸的情况下,我们看到不好的情况,很郁闷,这个烦恼是在生长的,在不断的生长,修行当中,不断的向上生长,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玉米,这个玉米正好是长起来的时候,在我们烦恼最多的时候,所以我们这里,这个是一个箱子,这个是一个烟囱,你们应该看得到,这个烟囱不断的释放烦恼,生命不断的成长,烦恼和希望在互相的较量当中,也是我们忧郁的原因,因为我们是一个实践者,而不是一个得道者,也不是一个一般人。 下面是一些小景,希望带一些禅意在里面,这个是我最新的作品,也是我最喜欢的,我最有标志性东西,回到东方的审美里面来,这是一个菊花,这都是菊花,我相信你们看了都会很喜欢。这是中国人的一些照片,我很喜欢这些,我拍了这些人,我给他们,他们很高兴,这个有点像国家地理了。有很多很精彩的照片。 交流互动问题: 1.【提问】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俗我不太理解,照荷花特别俗,我一想好多人都喜欢,你刚才说您拍了菊花,来来回回的拍,拍出最美丽的一面,这个是怎么解释?这也是俗吗? 【黄雅】我只是总体上来说,个人有好的片子也难说,但是我说总体上,我的菊花跟平常人拍的荷花应该不一样的,我相信这个灯灭了以后,你能看得出来,它不是那样的,它是一种普适的美,不是一种毫无保留、简单的美。 2.【提问】您好,我想问一下,刚才我看了有些的作品,好像后期制作的比较多,烟囱、老玉米什么的,如果后期制作多的话,算不算摄影作品? 【黄雅】算。 3.【提问】这里面的比重是一个怎样的关系? 【回答】现在一直在讲这个问题,我们觉得如果从摄影里面找出来的话,这些都不是问题,假如我们就在摄影里面的话,它是一个问题,我希望我们既能找进去,又能够出得来,我们的眼界会更开阔一些。 4.【提问】十一月份,《国家地理杂志》出现了一封道歉信,说有十月份的两个照片是合成的,国家地理杂志说反对任何经过后来合成的照片,处理的照片算不算摄影?你说算,您对合成的照片有什么看法? 【回答】这个问题应该问一下我们的主编,这个是从你们杂志的真实性出发的,我觉得是功能性的东西,跟艺术还是两回事。 5.【提问】老师我想问一下,我们现在对一些变态的行为艺术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回答】应该说,我们有态度,但是没有行动,我们这个社会是很大的,包容能力很强,但是我们这个心里面会有选择。应该是有选择的。历史也会有选择的。 中国国家地理会员俱乐部 2008.11
5. 真的UFO吗
真有外星人吗?这至今还是个迷!虽然还没有确实的证据存在,但相信内,在茫茫宇宙中,肯定有其他的容生命存在!我这可不是胡乱猜想!宇宙之大,无奇不有!虽然一个要诞生生命需非常多的条件,但不是不可能,地球不就是个例子吗?宇宙中有无数个像地球一样的星球,难道就只有地球有生命?就算所有的生命都需要水,但有水的星球不止地球一个吧!现在只是在太阳系还没有找到存在液态水的星球,宇宙中有很多个像银河系大小的星系,那像太阳系的就更数不胜数了!还怕找不到第二个地球吗?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找到外星人,但具有比我们更发达科技的外星人不会找我们吗?至今为止就有很多类似外星宇宙飞船的东西被人们记录了下来,它们统称为UFO,尽管有99%的UFO是大自然的杰作,但不是还有没被证实的吗?它们难道不是外星飞船吗?综上所述,外星生命是肯定存在的!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前些日子有科学叫曾计算过,银河系中类似地球——太阳这样的行星、恒星系统。据研究,在银河系内大约有1%与太阳同类型的恒星,其中至少有10%的恒星带有行星,也就是有1亿颗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带有行星所以未来肯定会发现的。
6. 国家地理.神秘中国读后感两篇300字
读《国家地理•神秘中国》有感
一直以来,我们所看到的历史主要是教科书式的,这就是所谓的正史。它像是一棵倒置的大树,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汇集到树干上,后人可以沿着树干窥视到先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传统的正史就如一面筛子,它只筛取了人类发展中符合传统历史观的枝干和分叉,而大量活生生的、带着鲜活质感的生活细节都被过滤掉了。
《国家地理•神秘中国》是一套以地域事件为单元散点透视、实地实拍、实证实录的图书,从地理人文风貌,到社会历史心态,有记录,有拍摄,有考察,有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把历史之树的绚丽风采展示给大家。从社会生活的细节上,揭开历史的面纱,看一看神秘中国的精彩。每本书中围绕同一主题生发出的不同故事,就像几片相似的树叶,为中华历史的大树平添几抹生命的绿色。
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历史不是龟甲兽骨上凝固不变的抽象字符,也不是古墓墙壁上褪色斑驳的陈旧壁画,更不是青史古卷中遥远模糊的古老背影。《国家地理。神秘中国》带我们感知那些年代久远却与我们今天的生活隐隐相接的历史轨迹。在图片和文字中的这次行走,将是一次完全不同的心灵经历。
一座规模宏大的清代庄园,历经九代主人200多年的不断扩建,成为“中国封建时代地主生活的网络全书”。它庭院深深,融汇了南北建筑艺术精华,兼具北方的古朴粗犷和南方的清雅细腻,在朴实敦厚的齐鲁大地上彰显着灵活飞扬的荆楚之风。它就是百年活化石-----牟氏庄园。
窑洞积淀了黄土高原深层的历史文化,是普通民众创造的民间艺术。在当地居民的心中,冬暖夏凉的窑洞与秀水青山间的江南吊楼、翠竹掩映间的瑶乡竹楼、辽阔草原上的蒙古包一样是家的象征。土楼----不仅是客家人的城堡,智慧的象征,更是一种乐观顽强的生活态度的体现。
匪患横行让客家人筑起了坚不可摧的围屋,在这赣南围屋的背后,有着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让每一座围屋都深深印刻上了沧桑的历史和奇幻的传说。素以“苏杭园林”著称的江南水乡之间,镶嵌着一颗第宅厅堂的明珠-----浙江平湖莫氏庄园。
今年暑假,我们一行35人到风景这边独好的江西旅游,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婺源和李坑。
到婺源,不得不提婺源的徽式建筑:一式的白墙青瓦,造型独特的屋檐,翘角飞檐,外观上的朴素是古式徽商低调做人的真实体现。而成片成片的房檐相似的建筑群却成就了壮观的画面。远远看去,好不气派。进入屋里却有着天壤之别:精致的木雕或是石雕栩栩如生,透过这几千年的历史让我们都能看到曾经的风光和辉煌;从大门、偏门、窗户、天窗等等的设计和摆设无不充分体现了商人对于风水的讲究,对于富贵多子的祈盼、崇尚读书的风气。说婺源这一带具有浑厚的文化韵味是有原因的,从古至今走出过多少的文人及官仕,无不为婺源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徜徉在到处都沉淀着历史痕迹的一幢幢的老屋间,看着别具匠心的装饰或是摆设,我试着去设想:古时征战全国的徽州商人,一生都在商海里拼搏沉浮,或许一生都无不在思念着家中的妻儿,因此,年老后都纷纷回家,建一幢房子或是慈善性质地修建一座桥,告诉后代人其实他们一直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故土。
明清时期名仕辈出的李坑,村民住宅沿溪而建,粉墙黛瓦、参差错落,青石板铺的小道纵横交错,石、木、砖各种溪桥沟通两岸,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我们去参观的那天正好下着蒙蒙细雨,在如烟如梦的氤氲中,我们渴望遇着一位撑着油纸伞的如丁香般的姑娘。走进路旁各具特色的小店,我们挑选着自己喜欢的商品。除了憧憬美丽的邂逅和疯狂购物外,我们似乎亵渎着它的存在。以前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有几句话非常深刻:
它(古村)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它陈列在那儿,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棵树,都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外来者为了一种“文化”而来,他们长驱直入,到处探头探脑,然后带着餍足的心情,回到现代世界中打几个文化饱嚼。”想到2005年自己到云南的丽江和香格里拉,也是带着好奇的心情,带着数码相机,为了一种”文化”而来,然而自己真的寻找到文化的真谛了吗?没有,充其量只是为自己的相册增加了炫耀的资本,真真切切感到自己的无知与浅薄。
发现“周庄”的陈逸飞,他曾痛苦地说:“我把周庄给害了。”丽江的宣科老人则更痛苦地哀叹道:“丽江已经死了!” 确实,在无兵祸的年代,异化一种古老民族的淳朴传统,破坏一片纯净恬然的清静原野,没有什么比市场经济、商业游戏更有力、更彻底的了。
7. 摆拍的相关事件
《今日早报》头版刊登严重摆拍的照片
事件简介
2012年11月17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所属《今日早报》头版刊登严重摆拍的照片,在广大读者及网友中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网友留言表示“抵制摆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图片新闻中心对此事表示歉意,并对值班编辑做了处分。
致歉声明
关于今日早报头版出现严重摆拍照片的致歉声明
2012年11月17日,《今日早报》头版刊登严重摆拍的照片,在广大读者及网友中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出版流程显示,该照片由图片中心签发,当班编辑具有不可推卸的把关责任。由于这张照片带来的对于新闻真实性的戕害及非常严重的导向错误,我们深表歉意。经研究决定,扣发图片中心值班编辑潘海松当月奖金,给予照片作者停权6个月的处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图片新闻中心
2012年11月17日 印度尼西亚一只树蛙被拍到在倾盆大雨中抱着一片叶子躲雨,更聪明的是,它懂得根据暴雨方向调整 雨伞 朝向。近日,印尼摄影师拍到的这组照片在微博上热传(截至昨晚10时,已有超过26万条讨论)。但摄影师从专业角度提出质疑:这些照片是明显的摆拍,而且是在虐待动物的情况下拍出来的。
折腾动物到死有网友配以动情文字, 小树蛙在 雨伞 的庇护下岿然不动一直持续了30分钟。在没有你的雨里,我等待雨停。 网友纷纷赞叹,印尼摄影师的手巧,小树蛙太可爱了。网友 福州炒面 更是感慨, 史上最高智商青蛙,估计是王子变的,娘子们快去吻他。
排山倒海的赞美声中,也有网友提出理智的分析,网友 光阴几何web 表示这张照片是摆拍的,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图中的那只蛙快死了。 珠海摄影协会理事程斌在微博上表示,这是几乎把动物折腾到死来摆拍的黑镜头。近两年一些所谓摄影师的家伙们已经持续拍这种造假照片。例如前几年美国国家地理一等奖的雨中蜻蜓已经是极大丑闻,拍摄者本身也已经承认多次摆拍行为,但大赛组委会却没有勇气认错。
8. 有哪些世界闻名的摄影奖项
1、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又称荷赛,是1956年由荷兰三位摄影家发起创立的基金会支持的,该基金会的宗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并增强人们对新闻摄影的广泛兴趣,传播信息并加强国际间的相互理解。”
四十年来,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每年都有数十个国家近万幅作品参赛,比赛项目发展到9类19项,是世界上参与范围最广,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新闻摄影大赛。荷赛每年还常增设一些特别奖,如“匈牙利李斯特奖”、“奥斯卡·巴纳克奖”等。
荷赛所涉及的题材的多样性使其参赛及获奖照片不但能基本涵括每年的重大事件,也能深入人类的日常生活,它的作品已成为人类所处的时代和历史的见证。
2、哈苏国际摄影奖
哈苏基金会是由厄纳和维克多·哈苏捐赠的遗产于1979年建立的。基金会的宗旨是促进自然科学和摄影领域的科学教育和研究。该基金会每年都拨款资助众多项目,其中之一就是每年一度的哈苏国际摄影奖。
1989年,该基金会在瑞典哥德堡成立并向公众开放了哈苏摄影中心(哈苏中心),该中心已经举办了一系列展览和文化演讲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该中心还建有一个面向研究者和学生的摄影研究与参考书图书馆,收藏有包括历届哈苏国际摄影奖获奖者作品在内的丰富的图片。
哈苏国际摄影奖创办于1980年,当前已经逐步成为一项国际摄影界重要的摄影赛事,主要宗旨是奖励“一位公认的摄影师的主要成就”。该奖项由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摄影家和资深专家推荐3名候选人,最终得主则由哈苏基金会董事会从3名候选人中选定。
3、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开始于1917年的普利策奖由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创立,主要分为新闻奖和文化艺术奖。
普利策逝后立下遗嘱,将财产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普利策奖,奖励新闻界、文学界、音乐界的卓越人士,该奖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 85年来,普利策奖象征了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
特别是新闻奖,更是美国报界的最高荣誉。每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的美国记者无不以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作为奋斗的目标。 普利策奖的评委由有成就的名记者组成。
当年的优胜者由评委审查、挑选,但评选结果需经哥伦比亚大学顾问委员会通过,并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宣布。 首届普利策摄影奖是1942年颁发的。此后,除1946年外,每年颁发一次。从1968年开始,摄影类增设了专题新闻摄影奖,获奖作品通常由一组照片组成。
普利策摄影奖获奖作品具有重要意义。不少美国人对于许多重大事件的深刻印象是由当年普利策奖获奖照片形成的。事实上,许多美国人是通过回忆他们第一次看到这些影像时正在做什么来记录自己的一生的。
4、国家摄影大典
国家摄影大典是国家摄影一年一度、面向全球摄影人的年度盛典,是全球摄影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同时也是一年一度全球摄影人的思想盛宴。
一年一度的国家摄影大典,将对本年度涌现出来的全球摄影领域的大事件进行盘点;将对本年度涌现出来的影响全球的图片进行评选和颁奖;将对本年度涌现出来的摄影事件进行多角度的剖析;将对下一年度及未来全球摄影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和展望。
2012年4月22日,国家摄影大典首届盛典在中国北京胜利举行,1200多人参加了本届盛典,会议现场展出了1000多幅优秀摄影作品。盛典还对首批“达盖尔奖”进行了揭晓和颁奖。
国家摄影大典是全球摄影人的尖峰盛会,每年将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举行。
5、达盖尔奖
达盖尔奖,是国家摄影大典的最高奖项,以照相机的发明人法国著名发明家、化学家和艺术家路易·雅克·曼德·达盖尔(Louis·Jaque·Manteis·Daquelle)的名字命名。为了纪念他对人类摄影事业的贡献,国家摄影大典把每年的最高荣誉奖定为达盖尔奖。
(8)国家地理摆拍扩展阅读:
摄影简史:
1842年5月5日,德国汉堡发生了一次大火,大火连烧了四天,比鸥乌和史特尔茨纳二人奔赴火场,拍下了有关废墟的许多照片,后来大多失散,仅存一幅。这次拍摄和这张照片是今天人们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照片。
摄影术的诞生是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运而生的,150多年来,它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速向高速、由手工向自动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但万变不离其宗,总也脱不开照相机和胶卷的传统模式,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100多年来,人们也一直在为寻求一种新的感光材料和更为方便实用的摄影方法而苦苦追求,以取代复杂、陈旧、落后的传统摄影方式。
二十世纪末叶以来,伴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迅速普及,数字时代已经来临,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新的冲击,应运而生的数码相机,开拓了数字影像丰富的世界。
数码相机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摄影工艺和摄影体系,它不仅影响并改变着摄影业的经营观念 、经营方法、管理及服务质量,而且导致每一位摄影工作者创作观念、创作方法的更新。
可以说,数码摄影是世纪之交摄影技术领域中的一次非常引人注目的革命。数码摄影为新闻摄影、图片等各类摄影开创了发展的新机遇,在新旧技术的转型期,我们能否做出快速反应,及早切入,充分享受高科技给人类提供的创作愉悦,也是我们摄影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数码摄影的诞生,向传统摄影发起了严峻的挑战,迫使我们不得不从零开始,来认识数码相机。而数码相机就是由无数个0和1在计算机里或电子器件里排在一起。
通俗一点的讲,数码相机就是用电子元器件(一般是CCD或CMOS)替代胶卷作为感光材料并将其所摄物体记录下来的图像以数码的形式保存在可多次重复使用的存储卡中的照相机。
后边的事情就交给电脑(也称“电子暗房”)去完成。 现代社会进入了数字时代,随着图片处理的电脑化,传递方式的通讯卫星化,幅大量多的彩色化趋势的发展,必将为新闻摄影带来新的繁荣和发展,以崭新的面目和姿态在信息传播领域发挥新的独特重要作用。
9. 外国著名的摄影师有哪些提供一些简介之类的
外国著名的摄影师有很多,列举几位,希望有所帮助。
鲍里斯·米克哈洛夫
1938年出生于乌克兰的科沃夫,原先是一名技术工程师,28岁时开始涉足摄影,在克格勃搜查到他给妻子拍摄的裸体照片后,他就被工厂解雇了,从那以后他成为专职摄影师。
鲍里斯·米克哈洛夫拍摄范围很广,一个专题与另一个专题在形式上截然不同。这就很难定义他的摄影风格和审美观点是什么。然而,他却一直认为摄影的功能是传播,他认为媒体必须帮助受众更多地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鲍里斯·米克哈洛夫的作品往往是令人惊讶和不拘一格的。他的许多早期作品,包括《私人系列》Private Series(60年代末),《红色系列》Red Series(1968-1975),《Luriki》(1971-1985),在摄影态度上是幽默的。在《私人系列》中的作品类似一本照片册,所有照片都是表现诸如在自己房间里的人;妇女锻炼身体;跳舞和聚会等内容。
1984年,鲍里斯·米克哈洛夫开始进行一个相当重要的工作——把拍摄的反映每天科沃夫发生的事的小黑白照片贴在他叔叔未写完的学术笔记的背面,后来,又给照片加上各式各样手写的文字说明。这项工作到1998年,才以一本名为《未完成的论文》的精美艺术书籍的出版发行而告终。1986年,鲍里斯·米克哈洛夫拍摄一个名为《盐湖》的系列,描绘人们在可能是污水,也可能是清水的盐湖中游泳,而湖周围被巨大的废管道包围着。
苏联解体引起巨大改变,甚至对摄影家和艺术家来说也是一样。鲍里斯·米克哈洛夫的系列《黄昏》(1991)和《土地》(1993)描绘了乌克兰的街道生活,采用棕色色调。在“土地”系列采用蓝色调,鲍里斯·米克哈洛夫描绘的是为生存而斗争。
在1992年拍摄的《我不是我I am not I》系列中,鲍里斯·米克哈洛夫自拍裸体,周围装饰各种各样代表男性特征的东西,像剑,让人想到19世纪的沙龙艺术。
安塞尔·亚当斯
1932年亚当斯在旧金山为当时的明星演员卡罗琳.安斯帕奇拍摄了一幅肖像照。照片拍成后,人们称之为“杰出的石雕似的人像”,有些人甚至认为它是拍摄的雕塑头像照片。亚当斯听了这些议论却很高兴。事后回忆起这幅照片的拍摄过程时,他说:“我坚信,最深刻感人的摄影人像是这样的照片,当人物的脸型能暗示出身份和个性时,照片能在静止状态下提示出被摄者的基本特征。使用一秒或一秒以上的曝光常常可以达到这一点。如果使用闪光灯的话,这就要善于抓取你所期望的表情,而不是让被摄者长时间的摆姿势。我依然坚持通常的‘抓拍’照片只不过是被摄者的一种瞬间形象,一种往往只与相机快门运动所抓取的事物有关的片断。一个画家可以把许多印象、观察到的各种形象以及各种反应加以综合,创作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形象。
人像摄影家只能把握一个时间的推移过程,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对人物的面貌特征进行刻画。反映瞬间表情的影像偶尔可能表现出人物个性的广泛方面,但它只不过是一幅完满的人像而已。”
亚当斯还说:“构思是摄影创作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一旦你发现被摄者的表情之后,这种表情——面部肌肉活动的瞬间停顿——可能会流逝和避开快门迅速开启的一刹那。
吉姆·里德
吉姆·里德出生在伊利诺依州的斯普林菲尔德,在那个地方他经历过各种恶劣的气候,像冰风暴、暴风雪、洪水、飓风……后来母亲送他的相机激发了他对影像的爱好。在电影专业毕业后,他从事影视制作工作,但他发现有五分之四的工作内容都因为天气原因被中断,里德突然意识到:“我把摄影机对错了方向,镜头其实应该指向天空!”从此他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极端天气摄影。
他是世界摄影界公认的最杰出的极端气候摄影家之一。在近20 年的全职摄影生涯中,他追踪了多达357 次的暴风,经历了17 种大型飓风,拍摄了60 多个龙卷风纪录片,曾受邀担任电影《后天》中飓风特效的处理顾问。他的作品不断在《国家地理》、《纽约时报》、《时代》等著名报刊杂志上出版。
安妮.哥蒂斯
出生于澳大利亚,现居住新西兰的奥克兰,为新西兰职业摄影家学会的成员。安妮.哥蒂斯以其非凡的想象力和独特的风格.拍摄了大量的儿童摄影作品.得到了世界的公认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