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著名地理学教授

中国著名地理学教授

发布时间: 2021-03-13 14:56:43

❶ 世界上较著名的地理学家有哪些

瓦格纳
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
哥白尼
迪亚士
僧一行
王凡
黄凯
徐霞客
顾祖禹
张相文
胡兆量
王恢
吴尚时
侯仁之
赵其国
国际著名旅美地理学家谢觉民
林超先生是国内著名的地理学家,珠穆朗玛峰的正名,就是他的功劳。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古都学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朱士光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
任美锷,著名地理学家和海洋学家
著名地理学家吴传钧院士 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人文地理事业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原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
明代著名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
西晋时,中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制图理论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约公元90-168)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周振鹤教授、满志敏教授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李长傅先生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邹逸麟教授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谘询委员,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王育民先生
沙学浚,著名地理学家
李旭旦教授(1911-1985)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
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
著名人文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王恩涌老先生
蒋君章毕生从事教育、新闻工作,是著名的地理学家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邹逸麟
著名地理学家刘胤汉先生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黄盛璋
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罗洪先

❷ 最著名的地理学家是谁他的简介

中国应该是李四光吧
简介: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香炉湾人,蒙古族。首创地质力学。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李四光的著名事迹也被翻拍为电影。
中文名: 李四光
国籍: 中国
民族: 蒙古族
出生地: 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香炉湾
出生日期: 1889年10月26日
逝世日期: 1971年4月29日
职业: 学者,科学家,地质学家
毕业院校: 英国伯明翰大学
主要成就:
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
为中国原子弹作出了突出贡献
创立地质力学理论
为中国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贡献
代表作品: 《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地质力学概论》
原名: 李仲揆
字: 仲拱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 李四光
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长春地质学院教务长兼地矿系主任。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因其在日本受了带有汉民族主义的反满革命思想的影响,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1920年 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
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28年7月 国民政府决定组建国立武汉大学,国民政府大学院(教育部)院长蔡元培任命李四光为武汉大学建设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并选定了武汉大学的新校址(武汉大学内还有李四光选址的雕像)。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凌叔华.陈源夫妇)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中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1年8月中国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山东大学地质矿产学系、东北工学院地质学系和物理学系合并为东北地质学院(后名长春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李四光担任首任院长。1952年李四光再次应邀回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1958年李四光经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 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 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中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❸ 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著名学者有哪些分别擅长的方向是什么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19936693/answer/2894527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复旦历史地理最强,所以学者云集。周振鹤,历史政治地理、历史文化地理、中外交流史等;葛剑雄,人口史(含移民史);吴松弟,历史经济地理(港口—腹地),人口史(含移民史);安介生,人口史(含移民史),山西区域历史地理,历史民族地理;满志敏,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历史时期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张伟然,历史文化地理(尤其佛教地理);张晓虹,历史城市地理、历史文化地理;李晓杰,历史政治(政区)地理;王振忠,历史社会地理,徽学;侯杨方,人口史(含移民史),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侧重清代。王建革,历史农业地理,环境史,侧重农学。韩昭庆,历史自然地理,中国地图学史,环境史。朱海滨,历史文化地理。傅林祥,历史政治(政区)地理。杨伟兵,中国历史环境与社会变迁,清代沿革地理,明清西南区域史。杨煜达,中国历史气候变化,西南边疆史地。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唐晓峰,古代地理思想、先秦地理、历史城市地理;韩茂莉,历史农业地理,历史环境变迁等;邓辉,历史时期环境变迁。阙维民,世界遗产,现在不搞历史地理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辛德勇,历史文献(不仅限于地理文献),多研究汉唐地理问题兼及其他。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华林甫,擅长地名学、沿革地理、历史地理学术史,目前主要研究清史地理问题(清史地图集)。
中央民族大学:黄义军,历史城市地理;历史瓷业地理(结合考古学方法)。

❹ 世界上较著名的地理学家有哪些

徐霞客
顾祖禹
张相文
胡兆量
王恢
吴尚时
侯仁之
赵其国
国际著名旅美地理学家谢觉民
林超先生是国内著名的地理学家,珠穆朗玛峰的正名,就是他的功劳。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古都学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朱士光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
任美锷,著名地理学家和海洋学家
著名地理学家吴传钧院士 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人文地理事业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原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
明代著名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
西晋时,中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制图理论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约公元90-168)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周振鹤教授、满志敏教授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李长傅先生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邹逸麟教授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谘询委员,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王育民先生
沙学浚,著名地理学家
李旭旦教授(1911-1985)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
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
著名人文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王恩涌老先生
蒋君章毕生从事教育、新闻工作,是著名的地理学家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邹逸麟
著名地理学家刘胤汉先生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黄盛璋
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罗洪先

❺ 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著名学者有哪些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

❻ 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地理学家

1 安芷生 第四纪地质学家。原籍安徽六安,生于湖南芷江。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为确立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及其与深海沉积序列的对比,以及黄土堆积演化与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首先引入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最早指出我国240万年前发生的重大地质气候事件,测定了蓝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重建了晚新生代不同时间尺度东亚季风变迁的代用序列:对控制我国中东部环境的古季风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出了东亚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合著《黄土与环境》一书。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 常印佛 矿床地质学家。江苏泰兴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地质矿产局技术顾问、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矿产地质勘查和科研,对目前世界上不同成矿环境中的几个主要铜矿类型有着相当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发现了铜陵近东西向隐蔽基底断裂带,提出了一个有关陆内成矿带的构造背景、地质环境、成矿特征和富集规律的系统的理论认识,丰富了陆内成矿理论,指导了找矿预测。所提出的“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的分类建议,及相应的成矿模式,发展了矽卡岩成矿理论,指导了找矿实践。提出了安徽沿江地区第二轮普查和立体填图的建议,并获一批成果。在直接指导找矿方面,为铜陵有色冶炼基地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后备资源。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 巢纪平 气象学家。江苏无锡人。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在我国数值天气预报、长期预值天气预报、中小尺度大气动力学、积云动力学和热带大气动力学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等领域中取得了开创性研究成果。 1957年发表了我国第一张48小时数值天气预报图。60年代建立中小尺度大气动力学方程组。70年代首次建立我国海气耦合的滤波矩平长期天气数字预报模式,成功地进行了月季天气预报试验。近十多年来,提出了Rossby波相互作用后可激发出一类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的不稳定波,以及在非线形作用下可激发出2-3年ENSO型振荡等,提出了热带大气和海洋运动的半地转适应和发展理论,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环境数字预报业务系统。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 陈旭 古生物与地层学家。1936年生于江苏南京。1959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即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至今。从1987年开始曾先后担任国际笔石工作组主席、副主席,国际奥陶系分会选举委员、副主席。 60年代师从穆恩之院士,参与《中国的笔石》的编著和建立和完善中国奥陶纪、志留纪及包括早泥盆世笔石带的划分和对比研究,80年代以来,主持多个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发表了较多的论著。1997年以他为主的国际工作组在我国浙江常山黄泥塘建立达瑞威尔阶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研究被国际地科联批准,是第一个在中国确立的“金钉子剖面”,为我国的地层学争得了荣誉。近年来研究笔石大灭绝及幸存的过程和机制,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与美国布科(A. J. Boucot)和斯科梯斯(C. R. Scotese)两位教授合作,编制了寒武纪至中新世共26幅全球气候纬向分带重建图,系统阐述显生宙气候带的演变。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 陈 顒 地球物理学家。江苏宿迁人。 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震局研究员。曾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长期担任国际地震预测和灾害委员会主席。70年代从事高温高压下岩石物理学实验研究。发展了测量岩石变形的激光全息技术,研究了应力途径对岩石性质的影响。发现的岩石热开裂现象已被应用于核电站的安全性监测。90年代致力于地震预测和地震灾害研究。将地震学、工程科学和经济学结合在一起,首次编辑了全球地震危险性图和全球地震灾害预测图。该图已被联合国等机构用于减灾规划。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6 陈国达 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家。广东新会人。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南工业大学顾问,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地洼学会理事长,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研究总中心主席。最大贡献是于1956年创立地洼学说,突破1959年以来美澳学者创建的地槽地台学说,为进一步认识地壳演化规律及找矿开辟了新思路。从60年代起这一学说被陆续介绍到十几个国家,推动了有关学科的深入发展。1991年又提出了壳体(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即把岩石圈的演化与运动统一研究的学术思想。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7 陈俊勇 大地测量学家。原籍浙江宁波,生于上海。196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81年获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获科学技术博士学位。国家测绘局特邀顾问、科技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在几何大地测量、卫星大地测量、地球重力场参数计算及地球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导出大地测量中许多重要计算公式;首次结合卫星大地测量资料对中国参考椭球定位进行了详尽研究。推导的世界“1980年大地参考系”全套参数计算公式被国际组织IUGG通过采用至今。主持推算和提供了中国首次民用的地心坐标转移参数。主持了1975年和1992年珠穆朗玛峰高程的计算工作。对建立和完善我国测绘基准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三维地心坐标基准、重力测量基准、经度基准、消除精密水准测量系统误差、航测检定场、长度野外检定基线等。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8 陈梦熊 水文地质学家。原籍浙江上虞,生于江苏南京。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毕业。国土资源部科技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高级工程师。长期在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担任副总工程师职务,主管水文地质科技业务,领导完成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80年代以来,开始致力于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完成国际水文计划(IHP)两项国际合作研究课题。除对水文地质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外,对环境地质,以及地貌、第四纪地质等方面,也造诣较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9 陈庆宣 地质力学家。湖北黄陂人。194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国土资源部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在中国首次在实验构造方面研究了扭裂隙的形成条件和过程以及长期应力作用下岩石非弹性变形。提出了在分析岩石变形与应力场的关系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东西向构造带形成机制。为中国西南地区地震地质、重大工程选址、北京、深圳等城市地壳稳定性评价作出重要贡献。发现铜官山外围铁帽,扩大了铜官山铜矿储量;为包钢找到优质耐火粘土;首次发现西康系中含三叠纪菊石化石的海相复理石沉积,解决了其地层时代问题;发现酒泉盆地早第三纪火烧沟组与白杨河组间不整合,重新厘定了盆地第三系地层,为该区石油远景评价打下了基础;首次发现祁连山震旦系和海相三叠系,为该区以后区测找矿作出贡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0 陈述彭 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应用专家。江西萍乡人。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50年代积极推动我国国家地图集的编制。60年代倡导航空像片系列制图与计算机辅助制图。70年代致力于开拓遥感应用,组织自然资源与城市环境航空遥感实验。80年代负责研制我国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规范,筹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曾任第一任主任、设计黄河、长江中下游洪涝灾情评估信息系统,兼任中巴资源卫星应用分系统总设计师(1987—1992)。90年代积极参与地球信息科学及全球变化及数字地球战略研究,著有《地学的探索》文集4卷(1990—1992),《石坚文存》(1999);合著《遥感地学分析》(1985,1990)、《地理信息系统导论》二种教材,主编《地球系统科学》及《遥感大词典》(1990)二种工具书;主编《地球信息科学》(1997一)及《遥感信息》(1986一)两种期刊。曾参加编制《中国地形乌瞰图集》、《国家自然地图案》、《卫星遥感分析图集》等地图集10余种。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主席、国家遥感中心顾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1 陈永龄 大地测量学专家。北京人。1939年获德国柏林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国家测绘局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教授。早期著有大地测量学、测量平差法、实用天文学等大学丛书。主持制定了我国大地测量法式。1965年制定测量珠穆朗玛峰海拔高程的技术方案,测定其高程为8848.13米,为世界所公认。70年代推动采用卫星多普勒定位技术,初步建立了我国地心坐标系统。80年代建议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并提出研究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的技术方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2 陈运泰 地球物理学家。原籍广东潮阳,生于福建厦门。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从事地震波和震源理论的研究。改进和应用了哈斯克尔矩阵法。提出了测定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和介质品质因数的实用方法;应用与发展了静力学地震位错理论;在中国最早综合利用地震波、“零频”和重力资料求得中国一些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和破裂过程;提出了大地震震源过程中“质量迁移”、“震前蠕动”等新观点。定量地分析论证了滑动弱化在地震不稳定性中所起的作用,震源区介质的流变性对地震自身的重复性及地震序列类型的控制作用,介质与应力的不均匀性对地震断层的不稳定扩展与地震辐射的控制作用。获取了一批高质量的近震源强地面运动的记录;在国际上最早用近震源地面加速度记录反演天然地震的矩张量并揭示了中、小地震破裂过程的复杂性。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3 程纯枢 气象学家。浙江金华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理系。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研究员。长期从事气象业务技术工作。60年来,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建设、发展和现代化做出了贡献。早期从事天气预报业务研究工作,1949年后在从事气象业务技术领导工作的同时,致力于大气探测、气候资源及农业气象等方面的研究,并带领和指导开拓这方面业务服务和研究的领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4 程国栋 冻土学家。上海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冻土研究,解决工程问题。完成青藏铁路东线工程地质调查。在热水煤矿论证富冰高温冻土路段应采用保护冻土原则修筑路堤,并提出有效措施。结合青藏公路改建,提出高含冰量冻土分布规律和识别标志。创造性地提出近地面厚层地下冰形成的重复分凝机制(程氏假说)和冻土三向地带性理论。前者解决了冻土学界长期悬念,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多种冰缘和寒区水文现象。后者指明冻土随纬度、海拔和干燥度变化。近年来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西北水资源形成、变化及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5 程裕淇 地质学家。浙江嘉善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8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曾任地质部副部长。早年在英国苏格兰提供了国际间系统研究交代型混合岩的范例,阐明其交代机理:发现川西丹巴递进变质带;发现昆阳富磷矿(1939),是中国寻找沉积磷矿床的突破。长期从事和领导中国铁矿的研究和勘查以及早前寒武系的研究和总结,指出铁矿找矿方向;提出铁矿类型组和铁矿成矿系列以及所有矿床的成矿系列的概念,促进了成矿学和早前寒武系研究。提出混合岩系列和混合岩化成矿的观点,进行混合岩化作用的地质背景分类和区域变质岩石的详细分类,阐明中国各时代变质岩系、岩带的特征,从而促进了变质地质学的发展。近年来关于变质岩深熔作用方面有初步开创性成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6 池际尚 岩石学家。女。湖北安陆人。 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 1947年和1949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仑茂学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中国地质大学教授。50年代初发表的岩组学论文具有当时国际水平。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先后负责山东等地区域地质调查及北京南口花岗岩科研工作,特别是山东金刚石原生矿的科研工作,发表了大量论文,提出了我国金伯利岩的分类、命名的原则和方案,总结了各类金伯利岩的岩石学特征,对寻找金刚石原生矿有重要指导意义,至今被沿用。80年代完成了获奖成果《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研究(附金伯利岩)》。主编的《岩浆岩岩石学》和《费德洛夫法简明教程》反映了当时国内外的最新成果,至今仍是重要的教学参考书。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7 丑纪范 大气科学家。湖南长沙人。 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北京气象学院教授。早年从事数值天气预报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提出将数值天气预报问题由原来的初-边值问题推广为广义初-边值问题,使问题更为可解和易于求解;将变分法和泛函分析引入数值天气预报问题中,提出使用过去资料的理论和方法。论证了准地转模式大气温压场的演变与下垫面热状况的等价性,提出由历史资料反求大气要素和参数并使之与长期预报模式相匹配的方法。近年,研究大气动力学长期演变的渐进性质,得到在特定情况下大气动力算子向外源的非线性适应特性,得到定常外源作用下大气运动的自由度缩减的结果。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8 戴金星 天然气地质与地球化学家。浙江瑞安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70年代后期,在我国首先从事和倡导煤成气研究,开辟了我国煤成气勘探新领域。在全面系统研究我国天然气的碳氢氦同位素特征、建立鉴别各类天然气理论及天然气的成因分类、完善和发展煤成气(烃)模式、煤成气的富集规律、气藏类型、天然气聚集带和聚集域、我国大中型气田形成条件和控制因素,从而为中国第一大气田——长庆气田的发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预测、在研究中国东部(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苏北盆地和三水盆地等)无机成因气及其气藏形成条件,特别是无机成因CO2气藏及烷烃气藏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 邓起东 地质学家。1938年生于湖南双峰。196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曾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现任该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对我国华北、山西、天山、阿尔泰山和青藏高原的活动构造和大地震区地震构造有深入的研究;对走滑、挤压和拉张等不同类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形成机制有创造性发展;建立和发展了活动构造大比例尺填图技术,发展了古地震研究,领导了全国活动构造地质填图和研究工作,推进了定量活动构造学研究;系统编制了我国活动构造图,总结了我国活动构造和应力场特征,提出了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式;主编完成了我国第一份经国家批准使用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成为全国抗震设防标准;完成了大量城市和大中型工程活动构造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为经济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些不够的话留邮箱,我这有文档,还有一些

❼ 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地理学家

郦道元
沈括

徐霞客

张衡

一行

南宫说

郭守敬

徐光启

乐史

罗洪先

贾耽

朱思本

晏谟

王士性

何秋涛

严如煜

顾炎武

❽ 国内知名人文地理学研究者有哪些院士、教授等

陆大道: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地理学家、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顾朝林: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名与行政区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教育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

保继刚: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广东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院长、旅游学院院长。

袁书琪: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暨地理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地理交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营销学会旅游营销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地理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教育学会理事暨地理教学研究会会长、福建省区域地理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旅游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交通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政府旅游发展顾问。

吴传钧:
地理学家、经济地理学家、人文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他在学科建设、学术组织、人才培养以及地理学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均有重要建树。是我国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奠基者。在基础理论建设方面,他提出经济地理是自然—技术—经济三结合的边缘学科,地理学的中心任务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等的新论述。

李旭旦:(1911~1985),中国地理学家。1911年9月8日生于江苏江阴,1985年7月8日卒于南京。1934年中央大学地理系毕业。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进修,获硕士学位。1939年回国后曾任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系主任,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主任。先后担任《地理学报》总编辑和《地理知识》主编。1983年任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致力于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理论的研究,他在普及地理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译著有《人地学原理》(与任美锷合译)、《地理学思想史》等。著有《白龙江中游人文地理观察》、《中国地理区之划分》等。主编有《人文地理学概说》和《人文地理学论丛》等。

❾ 中国最权威的地理学家是谁呢

徐霞客

❿ 中国出名的地理老师

王树声 (北京市地理特级教师)
北京市地理特级教师。《提分宝典》名师、[1] 北京内师大、首都容师大及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1949年毕业于北京师大地理系,长期在北京师大附中任教,致力于地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工作。并参加教育部新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制定、修订与新教材的编写工作。著有:《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特级教师导学丛书》、《特级教师谈学习策略》、《地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讲台三尺写春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教海求索五十年——我的地理教学实践与思考》等十余部著作,北清之慧教育大讲堂专家之一。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