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地理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 2021-03-13 14:43:03

A. ILBEH802CD

英语学习与英美文化浅谈周 强(太原师专外语系 030001)摘要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关。本文摘录《大学英语》课本(文理科通用) 中的许多例句, 阐述了文化背景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不仅强调打好语言基础的重要性, 更注重提高英语学习者文化素质的提高。二者的结合对于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关键词 文化背景, 英语基础知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非英语专业本科) 指出: 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大学英语教学还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 扩大知识面, 加深对世界的了解, 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 提高文化素质。文化和语言有密切的联系, 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语言是社会现象, 是一定文化的载体。虽然人类的思维没有什么不同, 但由于各个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 形成的历史不同, 社会制度, 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以及生活的习俗不同, 因而各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 反映民族文化的语言必然与外族语有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描述同一事物时, 词汇、发音和语法结构的不同, 而且对同一概念的具体表述,以及对某一事物所产生的联想也不尽相同。学习外语的人往往注意外语与母语形式的不同而容易忽略文化的差异。英语起源于基督教国家英国, 今天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绝大多数也是基督教国家。英语中的许多典故和成语都来自基督教的经典——《圣经》(The Ho ly B ib le)。《大学英语》·精读(Co llage English 修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第一册第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The wo rld won’t end if you don’t pass a test, so don’two rry excessively abou t asingle tex t. ”(一次考试不及格, 天是不会塌下来的, 因此, 不必为个别的一次考试过分担心。)“end of the wo rld”意为“世界末日”, 出自《圣经》的《马太福音》13 章39 节(M at thew13: 39) ,“The enem y that sow ed them ( tares) is the devil; the harvest is the end of thewo rld; and the reapers are the angels. " (撒稗子的仇敌就是魔鬼, 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 收割的人就是天使。) 我们中国人常用“天崩地裂”、“天塌了”比作“世界末日”。如果我们把“天不会塌下来”译为“The heaven won’t fall dow n”, 英美人恐怕就不知所云。英语来自《圣经》的成语很多, 如“a drop in the bucket”(沧海一粟)、“app les of go ldin p ictu res of silver”(锦上添花)、“beat swo rds in to p low shares”(化干戈为玉帛)、“castpearls befo re sw ine ”(对牛弹琴)、“tu rn a deaf ear to”(充耳不闻) 等。有些成语汉语也已经借用, 如:“象牙塔”、“橄榄枝”、“披着羊皮的狼”就来自“tow er of ivo ry”、“o live b ranch"和“wo lf in sheep’s clo th ing”。学习英语国家地理和历史知识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有很大帮助。我们中国人一说到陕北和甘肃自然会联想起黄土高坡, 革命圣地延安, 同时也会想到干旱和贫困; 提起江南头脑中就会浮现出稻田、水牛相映的鱼米之乡。而美国人谈到美国大西洋东北部海岸, 就会想到摩天大楼林立的纽约和独立战争时期革命的中心波士顿、费城等大城市; 提起佛罗里达和夏威夷自然会浮现出海浪拍打沙滩, 棕榈树成荫的“阳光地带”; 而美国西部地区更会使现代的美国人联想到白雪皑皑的落基山脉、披荆斩棘开发西部边疆的先人、粗犷豪爽的牛仔和19 世纪疯狂的淘金热。《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十单元“GO IN G HOM E”(《回家》) 一课, 写到6 个前往佛罗里2000 年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Teachers Co llege第3 期达度假的青年男女“dream ing of go lden beaches and sea t ides as the gray, co ld sp ring ofN ew Yo rk van ished beh ind them " (“当纽约灰暗寒冷的春天在他们身后消失时, 他们正梦想着金色的海滩和大海的潮水”)。在第四册第九单元“JOU RN EYW EST ”(《西行记事》中, 作者认为美国精神体现在西部, 因为“A lthough the Repub lic have been bo rn in theEast, it had spen t mo st of it s t im e and energies since then movingW est”(虽然共和国诞生在东部, 但建国后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向西开拓上。) 因此,“w hen m illion s ofo ther Am erican fam ilies w ere p reparing to crow d in to the B icen tenn ial sh rines of theEast ”(当数百万美国家庭正准备拥向东部两百年大庆的圣地) ,“w e reso lved to head inthe sam e direct ion in 1976, fo llow ing the o ld p ioneer t rails and the famou s rivers. ”(我们决定在1976 年也沿着老一代拓荒者的足迹和名山大川向西进发。)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背景, 这两篇课文也就不难理解。就美国地理而言,《大学英语》这套教材几乎提及美国所有的大城市和大部分的州诸如华盛顿(W ash ington D. C. )、纽约(N ew Yo rk )、旧金山(San F rancisco )、休斯敦(Hou ston)、匹兹堡(P it t sbu rgh)、巴尔第摩(Balt imo re)、圣地亚哥(San D iego )、芝加哥(Ch icago)、布法罗(Buffalo) 等美国主要城市。如果有一定的地理知识的话, 我们就很熟悉有关的背景, 学习英语自然是“事半功倍”。在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86 页阅读练习中有这样一行“N FL Foo tball——Doub leheader: Gian t s vs. Redsk in s, 10 a. m. (2) ; Ram s vs. 49ers, 1 p. m. (2) ”, 翻译成汉语是“全国橄榄球联盟橄榄球连赛: 巨人队迎战印第安人队, 上午10 点(二频道) ;公羊队迎战加里福尼亚淘金者队, 下午1 点(二频道) ”。“foo tball”美国人通常指美式足球, 即橄榄球; 北美早期移民称美洲印第安人为“red- sk in”, 因为印第安人肤色发红。但望文生义, 把“49ers”理解为“有49 个球员的球队”, 那就错了。其实, 49ers 与美国历史有关: 1848 年, 在加里福尼亚州的San F rancisco 发现了金矿, 这个消息不胫而走; 于是1849年美国各地甚至世界许多地方的人蜂拥而至, 这批“淘金族”人们称之为49ers, 我们中国人把San F rancisco 译为“旧金山”, 也与此地发现金矿有关。不仅地理、历史等知识对学习语言有很大帮助, 生活习俗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七单元“THE LUNCHEON ”(《午餐》) , 说的是一位初出茅庐的作家请一位妇女在巴黎的一家豪华饭店吃饭: 这位妇女点了几个名菜, 而囊中羞涩的年轻人还没有学会对妇女说半个不字, 结果自己点了个最便宜的羊排, 心里还嘀咕着该如何付帐,甚至准备押上手表。也许有人很不理解, 既然一起吃饭, 干吗这位年轻人只是吃着自己点的小得可怜的羊排, 而不共同享用美味佳肴呢 其实, 中西饮食习惯不同, 西方人是“分餐制”——自己吃自己点的菜, 不与他人分享。而我们中国人习惯“聚餐制”, 同一个菜肴大家品尝, 对色、香、味各抒己见。课文中的这个年轻人固然可推托自己爱吃肉而少花几个钱,但看着那位“having mo re teeth, w h ite and even, than w ere necessary fo r any p ract icalpu rpo se ”(长着洁白整齐的大牙齿, 其数目之多已超过了实际需要的) 吃着鲑鱼、鱼子酱和芦笋, 喝着香槟酒侃侃而谈的妇女, 口水只好往肚里咽了。而“大牙齿之多已超过了实际需要”往往又会使西方人联想到贪婪噬血的鲨鱼。从广义上讲, 科学技术也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过去在科学家实验室里的研究的项目, 今天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比如汽车、电视机、计算机等。汽车在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美国号称是“轮子上的国家”, 美国人上班、购物、国内旅游几乎总是乘家用车。美国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5% , 但每年要消耗世界石油产量的30%。难怪在《大学英语》中涉及美国现代生活的文章,“汽车文化”的痕迹比比皆是。如果我们了解了美国人生活中须臾也离不开汽车, 那么就会明白为什么第一册第四单元《关上电视机: 清静一小时》作者要说: 假如摆脱电视机的束缚, (下转第63 页)第3 期 周 强 英语学习与英美文化浅谈·49·关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加以认识、理解和把握。学习问题不是孤立的, 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解决的方法也不是唯一地被决定了的。只有在系统观点指导下, 才能整体把握, 摸清原委, 体察相关因素, 抓住问题本质, 确定并实践最佳解决方案。第二, 综合的观点。在学习理论的研讨中, 要注意到这样的事实: 不同的流派、理论或学说, 对同一个问题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 统而论之, 似乎每种理论学说都不无其独到之处。但是, 却没有哪种理论观点能解释说明一切或绝大部分有关的现实问题, 并能不招致其它观点的驳难与攻讦。事实上, 我们不能奢求任何—种理论是绝对的永恒的真理, 也不能相信或反对一切。我们只有在对各个理论学说在理性上与现实中进行细致的分析、比较、检验之后, 吸取各种学说的哪伯是一点点的长处、正确的东西, 或者经得住实践检验的部分, 不是简单地堆积一处, 而是把围绕有关课题的所有问题碎片和正确的理论观点, 经过合理的加工处理, 高度综合起来, 形成合乎逻辑的新的理论、观点和学说。新的思想脱胎于奠基于已有的思想, 但应高于这一基础, 它应是原有思想的历史的逻辑的发展。新的综合意味着新的创造, 意味着更能适合并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第三, 实践的观点。理论毕竟是抽象的, 有着浓厚的主观色彩。虽然它可能确确实实地来源于实际, 但在由实际上升到或抽象为理论的过程中, 还存在某种主观歪曲的可能性。况且就“实际”来说, 既可是对统计意义、普遍意义上的具体事实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也可能是对个别事例、特殊现象的说明和抽象。尤其在学习理论中, 有的理论来自于对动物的实验观察, 有的理论来自人的实验室行为, 整体上看缺乏人的自然学习行为的系统观察、概括、总结。因此, 光有理论抽象还不够, 对学习理论的研讨, 还须密切联系学教实际,得到真正适合于人的一般学习行为的具体结论。对于一般学习理论的应用, 则须考虑到个别对象的具体特点, 做具体分析。学习实践是学习理论的标准和归宿。第四, 发展的观点。由于发展是教学或学习最本质的目的和任务, 我们对待学习理论, 就须有发展的观点。发展性应作为一个条件, 来参与衡量各种学习理论的价值。不论是在抽象的学习理论中, 还是在具体的学习实际中, 或在教学体系的心理、知识、技能方面, 只有把发展性的观点建立起来, 对学习理论的研讨、把握和应用, 才能更适合实践的需要。第五, 历史的观点。对各派理论、各种学说, 要从其历史渊源、思想基础、社会基础及实践基础上加以考察, 实践的观点应是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观点。能够明晰一种观点、一种思想的来龙去脉, 能用历史的观点对待它, 就可以从根本上掌握它, 就可以更准确地认识、把握它。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有其特定的基础或历史根源的, 我们不能割断历史, 更不能舍本逐末, 无视其本来面目而迷惑于其外表和形式。同时, 不仅看一种理论发展的过去, 更要看它的现在, 看它在学习或教学实际中所起到的作用, 还要看它的未来, 其发展的可能、趋势, 以及应用实践的新的倾向。( 上接第49 页)“they m igh t take a ride to w atch sun set. O r they m igh t take a w alktogether ( rem em ber feet) and see the neighbo rhood w ith f resh, new eyes. ”“人们会合家驱车去看日落, 或许会全家一起去散步(还记得自己长有双脚吗) , 以新奇的目光观察住处周围地区”的原因了。对于批评美国人车坐得太多以至连自己有双脚都忘记了, 也就体会得更深了。总之, 学习外国语的过程, 实际上也是学习异国文化的过程。对英美文化了解越多, 学习英语过程中文化障碍也就越少, 越有利于我们尽快地掌握这门外语。20 世纪之末所制定的英语教学大纲给我们指明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学习语言与提高文化素质的关系。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 拓宽视野, 尽可能多地汲取外国文化的精华, 这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基本教学原则。第3 期 张广君 试谈如何对待各种学习理论·63·

B. 浅析中国大地构造学派成因

李迎家

白丽丽

(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秦皇岛)

一、对学派概念的理解

“学派”是百家争鸣所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因此,要认真地解释一下它们的含义。

湖北辞书出版社和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5 年出版的 《汉语大字典》中,对于 “学”的释义有十一条,其中第八条释义为: 学说,《史记·老子列传》: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唐封演 《封氏闻见记·道教》: “本自皇帝,至老君祖述其言,故称为黄、老之说。”

同本词典,677 页对 “派”的释义有九条,其中第三条为: 流派,指立场、见解或作风、习气相同的一些人。如: 党派; 学派。《老残游记》第十一回: “上自三十三天,下至七十二地,人非人等,总共只有两派: 一派讲公利的,就是上帝部下的圣贤仙佛,一派讲私利的,就是阿修罗部下的鬼怪妖魔。”王国维 《人间词语》: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现实二派之所由分。”毛泽东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 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 其政治代表是国家主义派和国民党右派。”

以上是对于字的解释,我们来看看 1986 年的 《汉语大词典》缩印本,上卷,第 2250页对 “学派”的解释: 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观点不同而形成的派别。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二节: “今请据群籍,审趋势,自地理上、民族上放眼观察,而证以学说之性质,制一先秦学派大势表。”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八: “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二、学说产生的内外因素

以五大学说为基础的学术繁荣,虽然持续的时间很短,但引起这次繁荣的原因是很值得研究和当代学者反思的。

( 一) 外部原因

学说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20 世纪 50 ~60 年代,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我国政府在各个领域的建设上都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以恢复国力,在文化教育方面,做了以下三个方面重要的决定,为学派的产生和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第一方面: “双百方针”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科学文化领域内由于受到苏联学术批评粗暴作风的影响,也由于我们自己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某些“左”倾思想的影响,存在着教条主义、宗教主义和形式主义。在学术、文化和艺术问题上动辄打棍子、扣帽子的情况时有发生,把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挫伤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从 1953 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到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所以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为适应这种探索的需要,中共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提出了一些变革措施。为此,毛泽东写了 《论十大关系》,其中,针对文艺、科学领域,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二方面: 1956 年的知识分子会议

1956 年 1 月 14 ~ 20 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会议主要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加强党对整个科学文化工作和知识分子的领导问题。周恩来代表中央在会上作了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报告主要包括五个内容。这个会议鼓舞了广大知识分子,激发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全国迅速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第三方面: 1952 年院系调整

20 世纪 50 年代的院系调整是时代的产物,是历史的必然,是建设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特殊阶段。院系调整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地质教育为例: 调整前,我国地质专业十分薄弱,规模很小,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 ( 原北洋大学) 、唐山铁道学院和西北大学地质系全部在校学生同时并入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成为拥有 5550多名师生员工的专科院校,设立了矿产地质及勘查系、水文地质工程系、地球物理探矿系等,为新中国的地质勘探、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院系调整后建立了以专业培养人才的模式,这个模式就是高等学校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设置专业,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教材,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活动,因此保证了大学培养的人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

“双百方针”的学术氛围,知识分子会议的政策支持,院系调整的学科基础,为当时中国的学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

( 二) 内部原因

大地构造学说能在不到 20 年的时间里产生如此多的学派,除了上文所论述的外部原因外,与其自身的因素也是不能分割的,主要体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 学科的丰厚底蕴

现代地质学在中国的发展,如果从外国地质学者在中国进行地质考察 ( 1863) 算起,已经有 140 年的历史; 如从中国学者鲁迅于 1903 年发表地质文章算起,也有 100 余年的历史。中国第一个政府地质机构成立于 1912 年,中国地质学科的第一个学会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于 1922 年,从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地质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存在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地质学在中国从诞生到比较成熟仅经历了二十几年,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地质学的几位奠基人和为数不多的开拓者,通过不懈的努力,艰难创业,为地质学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埋下了很好的伏笔,更为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及的是 1913 年创办的地质研究所。地质研究所以实事求是的办学目标、全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的教学原则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地质人才。三年的学习,使得第一批毕业的 18 名学生,具备了精深的专业知识,在 1916 年 7 月,地质研究所举办了毕业典礼,同时还举办了学生成绩展,一些外国地质学家前往参观,看到师生们三年来所作的图表,采集的岩石、矿产等,十分惊叹,称: “实与欧美各大学无异,为中国科学上的第一次光彩”。

第二方面: 学说 “创始人”的共性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是一代一代承前启后、奋斗不息的科学家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科学成果,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通过对五位学说 “创始人”的研究,发现具有以下两个非常明显的共性。

其一: 启蒙教育中的爱国精神

李四光于`1889 年 10 月 26 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穷家庭里,当时清廷腐朽,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入侵,中华民族痛遭凌辱,备受压迫,少年李四光逐渐懂得了什么是民族耻辱。反帝、反封建斗争日益高涨,激发起他强烈的爱国热忱。

张伯声,1903 年 6 月 23 日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一个农村家庭里,和别的农村孩子一样,每年夏、秋两季收获时节,他也要帮着家里收割庄稼。这种地道的农村生活毫无文人骚客笔下的田园诗意。相反它是艰难劳苦的。然而正是这段生活经历,使少年张伯声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和诚实忠厚的品行,并磨炼出坚定的性格和强健的体质。中原地带,水灾、旱灾、蝗灾连年不断,军阀混战人为的兵灾祸害更胜自然之灾。家乡农民终年辛苦劳作却不得温饱,年少的张伯声有了亲身的感触,便立志要 “繁荣中原”。私塾老师为了不埋没这个 “志存高远”的学生,便向他父亲建议,把他转到省城开封上一段学,以便能考入省立中学。到开封就学不久,他就考中了来河南选拔人才的清华学校。

黄汲清,1904 年 3 月 30 日出生于四川省仁寿县青岗场的一个地主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参加过科举考试,他们长期在乡里教书。黄汲清 7 岁被送入私塾诵习 “四书”,次年入青岗国民小学学习,10 岁时进入其父主办的青岗场同化高等小学。他求知欲旺盛,除了学国文、算术、博物和历史等课程外,他还阅读了不少课外书籍,他最爱读的是梁启超的 《中国魂》,从中能感到一种爱国主义思想的激荡。

张文佑,1909 年 8 月 31 日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南郊礼尚庄。其祖父早逝,家业交由大伯掌管。张文佑的父母在大家庭中处于一种附属地位,这给他幼小的心灵投下了冷漠的阴影。张文佑 7 岁读私塾,10 岁转入小学。礼尚庄在开滦煤矿附近,煤矿是洋人开办的,小学时代的张文佑对洋人掠夺我国煤炭资源不满,又对地下怎么 “长出”那么多煤炭感到好奇,于是萌生了学习找煤采矿本事的念头。母亲去世后,他离家到天津,考入南开中学。在这里,他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同时,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博物学这一类书籍,眼界大开。他的父亲曾要他弃学经商,他不干; 要他长大当工程师,他看到那时候的工程师只会赚工人的钱,对此也就没了兴趣。他一心想的是搞科学研究工作,他认为对国家有用。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幼年的时候,他们就有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和气魄,这样的一粒种子在他们的心里扎根和他们一起慢慢成长,有了崇高的信念,无论生活、工作中遇到怎样的困难他们都努力去克服,并时刻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对一个学者而言,真的是难能可贵,更值得今天的学者去学习。

其二: 良好的教育

从几位学说 “创始人”的经历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相似点就是几位 “创始人”都曾经在国外接受过教育。

李四光,1904 年 7 月 3 日,考取湖北省官费留学日本,进东京弘文学校普通校学习,后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造船机械; 1913 年,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了 1 年采矿,意识到矿产资源的开发,必须懂地质,于是转入地质系学习,1918 年获硕士学位。1919 年在欧洲各国考察地质。

张伯声,1926 年以优秀的成绩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毕业,并被保送到美国去学化学。到美国后,张伯声先来到了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学习,后来他了解到芝加哥大学的学习条件和教学质量在美国是很有名的,便积极联系转学,他的要求很快得到了批准。在芝加哥大学化学系攻读时,他还选修了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动物学、植物学等课程,以满足内心的好奇。1928 年 3 月,他因顺利完成了芝加哥大学化学系规定的学分而毕业。之后,他转入芝加哥大学地质学研究部,得到了著名岩石学家 Johannson 教授和构造地质学家Chamberlin 教授的精心培养。

黄汲清,1932 年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资助下赴瑞士留学,他先入伯尔尼大学地质系,次年转入浓霞台大学地质系。他的导师 E. Argand 教授,是一位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活动论的代表人物。他治学严谨,要求学生们一丝不苟地完成各项训练,包括熟练掌握德语和法语。黄汲清勤学好问,常常废寝忘食地工作,深得导师赞赏。在 2 年多的时间里,黄汲清阅读了大量地质学专著,对瑞士华莱县素女峰地区的岩石、地层、构造、地貌以及冰川等地质现象做了详细考察。1935 年在 Argand 教授的指导下,黄汲清用法文写出了 《瑞士华莱县素女峰—破金瓜峰地区之地质研究》,通过了公开答辩,获理学博士学位。

张文佑,抗战胜利后,他被派往欧美考察研究。这期间,他在西欧 ( 包括英国中部和苏格兰) 、北美广泛考察了各种地质现象和地质工程,在许多技术先进的实验室里了解和掌握了各种实验测试技能,还向一些地质名家学习了许多新的学术思想和新的分析理论,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分析能力和学术水平。

对于以上的几位学者,他们在国内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之后在国外依赖于先进的技术、老师的指导以及对祖国地质学的一份热爱,使他们很快地成长起来,为自己的学说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地质学的学科特点

大地构造不同学说的产生,除了大环境的保证之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地质力学学说和多旋回构造学说,产生时间早于 “双百方针”提出的时间。更早于知识分子会议召开的时间,相信在 “双百方针”提出以前,这些学说已经在酝酿中,但是没有明确地提出来,为什么? 这说明,除了受大环境的影响外,地质学科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一: 地质学理论的共识程度低

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有着数十亿年的历史,很多地质变化是经过数百万年甚至数千万年完成的,所以它需要从大尺度的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分析研究。地质学家通过野外考察了解不同地质过程和现象是如何在各区域和地点相互作用,包括了解这些相互作用是如何赋予地方以独特的性质,以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途径。而不同的学者在大自然这个 “实验室”中观察所得的结果,因学者知识体系和理解角度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很多结论较难取得共识。因此,地质学成果的产生既有因科学本身原因造成的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也有因特定地区、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点的影响造成的知识过程。

地质学家也多承认以上的观点,他们认为地质学 “不如其他实验性科学之严格,最易掺杂个人的偏见,即以公正态度出之,也不免有人的因素在内,若再不自检束极力遏制,势必南辕北辙”。

其二: 学术成果的归属方式独特

地质学是一门需要合作的学科。野外考察是一种深入细致的工作。这种工作的强度很大,需要大量人力、财力资源的投入。一位学者很难完成从材料收集到野外考察、收集标本,到室内分析、绘制地质图以至理论研究的整个过程。同时,近代科学研究需要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已非个人能力所能置备,尤其是地质学,它的野外研究方法和学科性质决定了地质学是一门需要组织、协调与合作的科学。可以说近代地质学的成长必须依赖于学术研究机构。正如任鸿隽所说: “我们要叙述我们科学的进展,必须以研究机关的是否存在为其先决条件,因为研究机关乃是以发展某种学科为目的而组织的”。

其三: 地质学的区域性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空间,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物质基础和不同的变化过程。虽然这种变化过程有着统一的发展规律,但不同地区的地质发展过程存在着变异。从区域特点上讲,中国地域辽阔,地貌形态复杂多样。这里拥有着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地质地貌单元,如中国西南地区有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西北地区有世界最广阔的黄土高原。从全球构造来看,中国大陆是全球构造演化的产物和欧亚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地质学知识体系中不可忽略的部分。因此,世界地质学界十分重视中国学者的工作。同时地质学又是国际性的,对任何一个地区的研究都必须放在整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尺度中检验,才能够被证实或证伪。

从以上对 20 世纪大地构造学派繁荣原因的分析,与当今社会上的学术氛围、学者素质相联系,也许从中我们可以想到什么。

参 考 文 献

[1] 邓绶林 . 地学辞典 .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

[2] 陈国达,陈述彭等 . 中国地学大事典 .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 王天青,周书欣等 . 简明地学辞典 . 哈尔滨: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4] 齐秀生 . 社会环境与人才 . 济南: 齐鲁书社,2005

[5] 王鸿祯 . 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 .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6] 中国地质科学院编 . 黄汲清纪念文集 .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8

[7] 张九辰 . 地质学与民国社会 ( 1916 ~1950) .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8] 薛明扬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9] 池顺良,骆鸣津 . 海陆的起源 . 北京: 地震出版社,2002

[10] 雷祯孝 . 中国人才思想史 . 北京: 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

[11] 黄汲清,何绍勋 . 中国现代地质学家传 .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2] 赵克让 . 地苑赤子———中国地质大学院士传略 .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13] 张文佑 . 断块构造导论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84

[14] 张伯声 . 中国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 .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0

[15] 陈国达 . 中国地台 “活化区”的实例并着重讨论 “华夏古陆”问题 . 地质学报,1956,36 ( 3) : 239 ~272

C. 求电子版《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地理卷》(吴履平主编,2001年)

书名=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地理卷

作者=吴履平主编;课程教回材研究所编

页码答=507

ISBN=7-107-12998-8

出版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01

附件已经上传


D. 我国是什么时候把地理教学大纲改为地理课程标准的

2001年开始的

E. 请问英国的教育和中国的教育之间的区别

一、社会保障体系不同

相比较我国,英国拥有优越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福利社会中,英国学生上学不用交学费,国家免费为他们提供学习平台。

这也导致了他们思维上形成一种定势:学习最初是没有代价的,国家让来学习。所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英国学生为什么自我动机没有中国学生那么强。

二、中英文化差异。

西方社会是个体主义,东方是集体主义,这在文化心理学中是首要强调的。在英国,孩子们从小就认为我是一个个体,对于集体没有强烈的观念。

三、教育的侧重点。

英国经济发达,社会保障体制完善,就业压力远小于中国。所以传统的英式教育的侧重点在于发展孩子的长处、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但在中国严峻的竞争形势下,中国的教育方向不得不转向英式教育,素质教育仅存在于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平台优越的发达地区。

侧重点的差异也说明了为什么在中英同龄学生群体中,英国学生的基础知识落后中国学生,但英国学生的创造力、探索能力比中国学生要强。

(5)中国地理教学大纲扩展阅读

国民教育体系

国民教育体系主要是指主权国家通过制度或法律的形式,对本国所有享有公民权利的人所提供的一种不同层次、不同形态和不同类型的教育服务系统。

终身教育体系则是针对人生各个阶段的发展需求以及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变化而建立的教育服务系统。

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是贯穿人一生、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石,没有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作为依托,终身教育体系也就难以建立。

可以说,国民教育体系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F. 陈澄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任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基础教育教材审查组组长、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继续教育教材审查委员、上海市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高考命题专家组地理学科组组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青年教师课题评审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义务教育地理教材主编。 196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
1967年赴黑龙江省伊春市友好林业局工作
1982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1983年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讲师
1992年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副教授
1996年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学副系主任、地理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2002年任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 1.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研究与制订,2000年~2001年,负责人之一,总经费40万。
2.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究与制订,2001年~2003年,负责人之一,总经费40万。
3.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项目上海市二期课改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编写与研究,2001年~2006年,负责人、主编,总经费30万。
4. 国务院学位办公室项目在职教育硕士(地理)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研究与制订,2000年,负责人,经费2万。
5.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项目上海市高考、会考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样题研制,2002年~2006年。 《地理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主编。
2.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主编。
3.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主编。
4. 《中学地理教育实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主编。
5. 《地理教育测量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主编。
6. 《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主编。
7.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主编。
8. 《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主编。
9. 《地理学习论与学习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主编。
10. 《地理典型课示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主编。
11. 上海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系列(课本、地图册、练习册、教学参考、光盘),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华地图学社,2004年~2006年,主编。
12. “地理表象、概念、原理及其层级关系”,《地理教学》2000年第二期。
13.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框架结构”,《地理教学》2004年第九期。
14.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地理教学》2004年第十期。
15.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课程目标’简析”,《地理教学》2004年第十一期。
16. “多媒体地理教学软件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8, 与段玉山合撰。
17. “中国的地理基础教育问题研究——兼论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目标与内容结构”《地理研究》2001年第五期,与樊杰等合撰。
18. “计算机网络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六期,与苏小兵合撰。
19. “着眼可持续发展构建高中地理新课程——高中地理新课程解析”,《中国教育报》2005年12月16日第五版,与刘兰合撰。
20. 《新编地理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主编。
21. 《地理新课程教学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主编。

G. 地理教师王树声今年多大岁数

84

H. 教育部对中学各科每周的标准课时量的规定

中学包含初中和高中,中学教师周课时量

高中:数学、语文、英语任教两个班或周课时不少于11节;物理、化学任教3个班或周课时不少于10节;政治、历史、地理周课时不少于10节,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周课时不少于14节。

担任班主任周课时不少于10节

初中:

①数学、语文、英语任教两个班或周课时不少于13节;物理、化学任教3个班或周课时不少于12节;政治、历史任教7个班或周课时不少于14节;地理、生物任教7个班或周课时不少于14节,音乐任教8个班或周课时不少于16节,体育任教7个班或周课时不少于14节,美术、计算机周课时不少于18节。

②担任班主任周课时不少于12节。

③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周课时不少于2节(一校两址或学生数在2000人以上的减半),副校长周课时不少于4节,中层干部周课时不少于6节、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

④对跨年级、跨学科教学的,可在上述规定课时减少1-2节;

⑤对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的老教师,在规定课时中相应减少20%。

⑥对因病、怀孕待产及处于哺乳期的教师,可酌情减少课时量。

⑦专职教辅人员每校不超过3-4人;实验室教师为专职教师。

(8)中国地理教学大纲扩展阅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等。意见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集中攻坚、综合改革、重点突破,扩大改革受益面,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保障公民享有更多受教育机会,始终被列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始终是中国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两个重要维度。教师队伍有力支撑着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规模教育体系。

意见提出,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构建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在准入招聘和考核评价中强化师德考查。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建立教师国家荣誉制度,加快形成继承我国优秀传统、符合时代精神的尊师重教文化,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意见同时要求,要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进绩效考核办法,使绩效工资充分体现教师的工作量和实际业绩,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I. 初中地理按教学大纲上要求的每周两节课(初一初二),时间不够用,教学大纲有没有修改意见

精讲,不要面面俱到,突出主干知识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