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产力布局经济地理
❶ 中国第一二三产业经济地理分布状况
不知道你是不是抄中学生,关于袭这个问题,在中学地理中并不需要掌握精确的数字,只要从分布趋势上了解一下即可,尤其是第三产业的规律。简单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第三产业比例越高,经济落后的地区,一二产业比例偏高。所以在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对比中,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其主要特征是第三产业比例最高;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一二产业比例高于东部地区。如果涉及到了小尺度的具体区域,那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无法用一两句话概述了。
❷ 什么是生产力布局地理惰性
生产力布局亦称生产力配置,是指生产力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和配置,即在一定范围内(国家、地区、城市等)生产力系统的空间分布与组合。生产力布局是一个由点、线、面、网组成的多层次、多侧面、纵横交织的网络系统。生产力布局包括工业布局、农业布局和交通运输布局等,它们又决定着我国三大产业的布局。
生产力布局与其所在地区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生产力布局要依托所在的地区,必须与所依托空间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由于各地区之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力布局受各地区具体条件影响很大,各地区之间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地域差异使各地区相应取得排他性优势,从而使得生产力布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这也是在具体制订和实施生产力布局时,强调因地制宜原则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生产力布局一旦形成,又对所在地区甚至更大范围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产生重大影响。从经济角度看,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可以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直接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加强区际协作;从社会效益来看,产业活动能够提供就业机会,增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从生态效益来看,生产力布局对自然资源特别是再生资源的保持、保护,对生态系统平衡都有着重要影响。可见,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提高地区可持续能力的重要途径;相反,违背规律的生产力布局将导致经济损失、社会退步、环境恶化的恶果,甚至带来灾难。
❸ 分析中国第一二三产业的经济地理分布现状。并分析形成这种分布格局的原因。
不知道你是不是中学生,关于这个问题,在中学地理中并不需要掌握精确的数字,只要从分布趋势上了解一下即可,尤其是第三产业的规律。简单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第三产业比例越高,经济落后的地区,一二产业比例偏高。所以在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对比中,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其主要特征是第三产业比例最高;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一二产业比例高于东部地区。如果涉及到了小尺度的具体区域,那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无法用一两句话概述了。
下面的内容可能能够提供一些基本思路,但如果要写分析报告,那么恐怕需要精确的数字,这可以在网上查询,应该不难。
三个经济带的划分及经济差异
(1)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带(暂未包括港澳台)
东部(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中部(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湘、赣)
西部(新、甘、青、藏、宁、陕、川、渝、贵、云)
(2)经济差异: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经济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
B.经济发展速度:东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较慢
产生三个经济带经济差异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气候地貌:东部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地势低平;中西部多干旱及高寒区,海拔较高;
(2)地理区位:东部面向海洋,开放性及交通条件好;中西部距海远,比较闭塞。
二、社会和经济原因:
(1)产业结构:东部第二、三产业比重都远大于第一产业,农村工业化及城镇化程度高,生产力水平高;
(2)民族心理:东部地区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有较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3)历史基础:我国近代及解放前夕的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的长江三角洲、辽宁、天津、青岛、广州及中部的武汉、太原等地,广大内陆地区极少;
(4)开放政策:我国改革开放从沿海起步,最初5个经济特区及14个沿海开放城市均在东部沿海
东部经济带的特点和发展
位于沿海,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水平最高、科技水平最高。
1.优势:
(1)主要农业基地(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海洋水产区均在本区
(2)交通便利,集中了大多数的高速公路,铁路四通八达,拥有全部海岸线
(3)集中了我国几大最具实力的工业区(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4)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5)高等院校及科学家、工程师数量众多
(6)城市分布最密集
2.存在问题: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缺水;环境污染严重;大江大河下游的洪水
3.发展方向:
(1)对内发展技术、人才、信息,对外发展对外经贸和金融,建设海洋开发基地,参与国际竞争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
(3)加强传统工业改造,开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密集产业及高档消费品工业
中、西部经济带的特点和发展
1.优势:
(1)面积辽阔,能源和矿产丰富
(2)是主要的牧区和粮棉油糖的产区
(3)有色金属工业及重工业发达(哈尔滨、武汉、太原、包头、大同、郑州、洛阳、长沙、株洲)
(4)沿边贸易优势较大
2.存在问题:经济水平低,基础落后,运输能力差,生态环境问题较多
3.发展方向:
(1)加快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电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矿产、建筑材料)
(2)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天然林及草原,防沙治沙
(3)大力发展水利、交通、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设施,发挥沿边贸易及旅游业
(4)巩固和发展农业基础(粮食、经济作物、林业、淡水渔业),西北发展绿洲农业及草原牧区建设)
西部大开发
发挥地区优势,大力加强东西部间的经济联合和经济互补
❹ 中国经济地理的目录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质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的任务和学习目的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影响生产力布局的因素
第二节自然条件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 第一节生产力布局的变化发展
第二节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种植业
第三节林业
第四节畜牧业
第五节水产业
第六节城郊农业
第七节土特产
第八节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
第九节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与今后发展方向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能源工业
第三节冶金工业
第四节机械工业
第五节化学工业
第六节纺织工业
第七节电子工业
第八节传统民族手工业
第九节少数民族地区工业的发展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铁路运输
第三节水路运输
第四节公路运输
第五节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
第六节邮电事业的发展
第七节少数民族地区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发展
第八节我国交通运输与邮电事业发展战略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商业中心
第三节商品流通
第四节少数民族地区贸易业的发展
第五节我国商业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我国的旅游资源
第三节我国的旅游区划和旅游地理分区
第四节我国少数民族旅游地理分区
第五节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及旅游业发展方向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中国的城市
第三节我国农村城镇化问题 第一节三大经济地带
第二节七大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❺ 中国经济地理的内容简介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力布局规律的科学,即研究社会生产在一定地域范围回内空间分布答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共分十章,内容包括:绪论、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条件、我国生产力布局及其基本原则、中国农业地理、中国工业地理、中国交通运输地理、中国商业地理、中国旅游地理、中国城市地理、中国经济地理分区。
《中国经济地理》可作为大学预备班、民族班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大、中专经济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并可供在民族地区从事经济工作或科研工作的人士参考。
❻ 等城市,现在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将会是怎样
试题答案:1. C2. B 试题解析:1.根据经济格局,①M城市代表上海是正确的;②d包括京广内、兰新等铁路是正确的容;d京广经过武汉,所以N就不可能是武汉,c可能是长江,不可能是黄河。选择C项。2.① b经济带是沿海经济地带,发展不只是劳动力资源丰富;② 经济最发达的是b经济带是正确的;③ d经济带是交通布局;a经济带技术指向型工业发达是正确的。选择B项。
❼ 什么是经济地理格局
由于经济的原因而形成的地域差异,比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些就是典型的经济地理格局,还有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
❽ 试说明中国的位置及经济地理评价
我国经济地理的四个组成系统:条件与资源系统、产业系统、区域系统、战略系统。
一、条件与资源系统篇。
区域条件与资源是影响区域形成、存在与发展的诸因素的总和。对区域条件与资源的分析是区域经济地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条件与资源要素囊括庞大内容,但其作用的方式不外乎3种:①直接作用,即直接转换为区域经济要素,参与区域经济活动并发挥其作用;②通过影响区域经济要素投入和经济地域功能进而影响地域经济的运行;③为区域经济的存在与运动提供整体性支持或限制。基于当前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作用力的转换,又基于“地理条件”的地学特性,在教材编排时应该有意识压缩“自然条件”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扩大“社会条件”内容以表达中国经济地理的社会政治经济联系属性。
二、产业系统篇。
产业发展代表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济增长是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函数。产业发展空间的差异性为中国经济地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议题。传统的产业经济地理描述都是按部门进行的,由于分类过细以致于引起了读者的质疑。随后学者们尝试应用经济地理基本特征来描述产业,包括区域发展水平、区域发展速度、区域经济结构、区域内部空间差异,较以前有极大地进步,但是事实上产业如果被这种固定方式所描述将难以突出地理学的特点。为此,后文对产业部分的分析基本是针对其地理问题予以展开的。当然由于各产业发展过程、产业特点、地理基础、空间表现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它们之间的描述也不应该相同。例如,农业地理与自然条件关系极为密切,所以可分不同生产地域类型谈论农业自然条件与空间分布问题;工业地理在我国发展阶段性明显,所以从产业的空间演进及工业产业集聚2个方面描述;交通通信业地理主要表现为网络形态,所以侧重于网络的形成与网络系统问题;服务业地理比较庞杂,处理方式不尽相同。
三、区域系统篇。
经济地理学是以区域研究为基础和出发点的,为了发展经济地理学必须加强综合性的区域经济地理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迅速发展和快速转型的国家遇到了大量的区域问题,也使区域经济地理工作者遇到了非常有利的研究环境。区域系统的研究对于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问题、制定适合我国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将从经济区划系统与行政区划系统、城市系统、四大板块与三大经济圈、区域联系4个方面揭示我国区域系统的基本特征。①区划系统(经济区划、行政区划)只要有区域差异存在就将不可缺少,由于经济发展的“惯性定律”或“马太效应”作用,我国区域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难以缩小其差异,甚至会扩大,所以区划研究力度应大幅度加强。②城市系统是经济地域的核心,城市经济地理特点往往是经济地域的缩影,城市对经济地域的形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③四大板块与三大经济圈是我国当今区域发展与比较的基本单位,不可或缺。④区域间联系随着我国经济地理区域内涵的变化将更加频繁和多样化。第一,区域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在于它自身如何,而更在于它在发展过程中的联系能力以及区际间交流合作的能力。第二,21世纪经济地理所研究的区域是开放的,因而区域研究的着眼点不仅仅局限于区域本身,而是追求区域间的统一和整体利益的最优化。第三,区域发展不能过分强调区域的个体,而应加强优化区域系统的组合。
四、战略系统篇。
战略被看作是利用优势对外部环境中的威胁和机会做出反应的过程、策略、思路、措施,是实现经济地理完成使命和目标的手段之一。战略研究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明确目标,组合资源,形成内力,规避风险。战略篇里包含的问题多是其他各篇中有关战略问题的综合。全书从整体上都能体现对战略的宏观把握,但在战略篇中体现最明显。其一,中国经济地理基本特征部分,通过描述空间结构的演变提出了空间结构的调整;通过描述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分析了二元结构的区域差异,进而提出将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为现代经济结构的一系列措施。其二,中国经济地理总体战略部分,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协同发展战略、知识创新战略等探讨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运行的特点、方式、前景。
❾ 如何理解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对经济地理格局塑造的影响
如何理解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对经济地理格局造塑造的影响?对于这个经济格局的我组长是有影响的,经济在不大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❿ 中国从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变迁的地理布局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从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变迁的地理布局是如何形成的
近代经济地理是历史地理研究中非常薄弱的部分。今年,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吴松弟主编、历史系教授戴鞍钢副主编,由吴松弟、戴鞍钢、樊如森、杨伟兵等人组成的近代经济地理团队联合二十余位学者经八年撰写的九卷本《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已全部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部系统反映中国近代经济地理面貌的大型专业丛书。10月29日,九卷本《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学术座谈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九卷本《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已全部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当天,来自近代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等领域的十四位一流专家学者也来到了座谈会现场。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直言研究上的“跨学科”难度很大。“史学、经济学、地理学,这三家有共同的东西,但实际上讲的都是不一样的,包括分类、专业词汇等,符合这个学科的规律或许就不符合那个学科的规律。但《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勇敢地融合三方视角,讲述中国这段时间的格局,真的不容易。”
上海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陆兴龙表示《中国近代经济地理》读起来感觉亲切,也感觉惊讶。“我们讲经济史,往往很少涉及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是《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有大篇幅关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描述。此外,近代研究最难搞的就是资料。哪怕是权威统计,有些资料也会出现前后矛盾。所以《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确实不易。”
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熊月之评价《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总的来说,这部书体系完备、资料翔实、征引规范,有大面积创新,是有很高学术含量的上乘之作,是近代经济地理开创性的优秀作品。”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姜义华评价这部大著是一份大型的国情全面展现,比较台湾那套区域现代化研究,不仅空间更加完整,内容也更加全面。城市与乡村,现代化与传统,缺少了任何一个部分,都会使对国情的认识产生片面性。
同时,与会学者也就《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提出建议。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境与经济发展研究院教授侯甬坚认为这部书最大的学术贡献在于于阐述论证中建立了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的新格局。这新格局可以简单概括为“从东向西、由边向内”。“但我感觉这个概括还应该做更细致的归纳。这个新格局和1949年以后国家层面上所说的沿海和内地的关系、改革开放后三大经济地带之间的关系,能不能有比较好的联系和阐述?”
上海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沈祖炜也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现在看起来这部著作的经济史味道偏重,地理的味道淡了一点,是不是可以更多地关注区域各个地理要素,比如气候、土壤、江河山川等;第二,我们是分区域来论述的,那么区域和区域之间的联系怎样?一个区域内部是不是也可以分成几个小区域,这些小区域之间内部关联如何?我觉得也可以有所加强;第三,这部书最精彩的理论基础’港口(口岸)——腹地’还可以有所拓展;第四,希望本书大大增加自制地图的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