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性二元性经济理论中国
❶ 二元经济结构对我国经济影响
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受城乡二元保障结构,和在城镇又存在明显的国有和集体二元结构的制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覆盖范围狭窄,养老保险只是覆盖到了城镇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部分企业职工和少数个体劳动者,医疗保险暂时也还没有覆盖各类企业职工和自由职业者。那些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的人要使自己病有所依,老有所养,就要靠自己或购买商业保险或投资或增加个人储蓄的方式为自己保障。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商业保险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很规范,并且商业保险是以盈利为目的,对参保人员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让人们不敢放心购买;另一方面,我国投资渠道的狭窄和投资工具的匮乏以及股票市场的低迷状态和时而的不规范,使得投资者不敢贸然行动。于是储蓄成了最安全的资金去处,为了养老,为了突发事件,乃至为了子女的教育,居民选择了把储蓄作为了自己的“个人保障”。
通过比较分析,至少可以发现中国居民储蓄变动的几个主要社会经济特点:
(1)中国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居世界前列。
(2)个入储蓄率(每年个入新增储蓄额/每年个人可支配收入)显著提高。因而,中国居民储蓄具有长期行为的动机。
(3)个人储蓄总余额巨大,与当年个人可支配收入几乎等额,有些年份甚至超过当年个入可支配收入。并且居民储蓄支出范围还比较小,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被迫储蓄的性质。
(4)由于国民收人分配格局的变化和个人储蓄率的提高,全国总储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个人储蓄上升,而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下降。
(5)1988年储蓄增长率较上年增长率下降13.6个百分点,而1994年储蓄增长率较上年增长率上升14.9个百分点。1988年和1994年同样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两个高通胀年,但在储蓄增长率上反映出两个完全不同的态势。这表明在通胀环境下,由于居民心态及其心理承受力的不同,反映对储蓄的行为结果不同。
(6)城乡人均储蓄存款额相差近10倍之多,说明中国城乡社区居民在收入、消费以及储蓄社会心理预期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居民储蓄具有明显的二元社区储蓄结构特征。
(7)边际储蓄倾向呈非规则变化,有的年份高达60%,而有的年份出现负值6个百分点,最高和最低之间相差10倍之多。
❷ 阐述现代地理学中统一地理学(一元地理观和多元方法论)思想
一元性与二元性
近代地理学自洪堡和李特尔谢世以来,地理学的统一与分裂一直是争论焦点,地理学的一元性受到非议。洪堡主张地理学应在复杂性中去了解统一性;将人类作为自然统一体不可缺少的部分包括在内。李特尔认为统一性正是地理学的特点。但以德国佩舍尔(O. Peschel)为首的一些人认为,地理学只能对地球表面形态进行研究,人类活动不属其研究范畴。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和阿·彭克都认为地理学仅限于自然地理,而摈弃人文方向。西方一些学者一直致力于推动地理学的统一性。赫特纳倡导统一地理学,认为区域是地理现象与社会经济现象的具体相关结合;二者统一于区域研究中。哈特向指出地理学研究对象很少是纯“自然的”或纯“人文的”,分为“两半”是有害的。麦金德认为:“地理学成功发展道路需要将它当作一门统一的科学”。1963年,美国以阿克曼(E.A. Aekerman)为首提出地理学革新建议,否定分裂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二元论。苏联从20~50年代,一些地理学者认为统一地理学已经过时,分裂为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1926年以康斯坦丁诺夫(O.A. Konstantinov)为代表的经济学派指出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纯粹的经济学科,提出:“彻底抛弃地理观点”。其观点与巴朗斯基等领导的地理学派相对立。50年代末阿努钦(V.A. Anuchin)著《地理学理论问题》一书,指出地理学存在着与其它科学不同的“统一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原则,既包括自然的,也是社会的。马尔科夫(K.K. Markov)力主地理学的统一性,认为自然和人类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不仅要研究其相互作用,还要给予经济评价。地理区应看作自然经济综合体。指出现在再强调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独立性是时代的错误。在1980年苏联地理学代表大会上他指出:“统一地理学或简称地理学,就是现代地理学。”中国不少学者均主张地理学的统一性,主要论点仍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关系上需要统一地理学。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的综合性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能源、城市化等问题需要综合探讨解决,人为地划分成“无人”的自然地理和“无自然”的人文地理学不仅缺乏科学依据,而且很难担负上述任务。研究客体的统一性决定了地理学最终应是统一的。地理学分支科学的超前发展则是科学发展和科学整体发展的阶段产物。目前地理学中分化的分支逐渐有接近、统一的倾向。
❸ 为什么说中国近代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极
- 二元的,即一方面存在城市的现代工业,另一方面农村是落后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农业,尚未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
二元经济模型是由刘易斯提出的,后经费景汉、拉尼斯和乔根森等人加以修改和发展,二元经济模型被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普遍理论。
刘易斯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部门组成的,一个是传统的人口过剩的劳动部门,以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为特点,即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迁移到工业部门时,其农业产量不会减少。另一个是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工业部门,工业部门在扩大劳动投入时,可以从农业部门得到无限量供给,即劳动的供给是具有完全弹性,这就使得工业部门不必提高工资水平。根据刘易斯的理论,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平均收入高30%就可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
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二元经济结构,即一方面存在传统的农业部门,一方面存在现代的工业部门。二元经济结构还表现在劳动就业与原始手工并存;闭塞的农村与日益膨胀的城市的并存;还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二元经济结构既包括工业与农业的对立,也包括城市与农村的对立。
二元经济的趋势:经济上的二元性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过渡的必然现象。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了“二元化”的趋势,即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
❹ 从一元地理观的角度看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如何统一
思想?5
我来答
陌上初熏nancy
LV.6 2010-06-18
一元性与二元性
近代地理学自洪堡和李特尔谢世以来,地理学的统一与分裂一直是争论焦点,地理学的一元性受到非议。洪堡主张地理学应在复杂性中去了解统一性;将人类作为自然统一体不可缺少的部分包括在内。李特尔认为统一性正是地理学的特点。但以德国佩舍尔(O. Peschel)为首的一些人认为,地理学只能对地球表面形态进行研究,人类活动不属其研究范畴。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和阿·彭克都认为地理学仅限于自然地理,而摈弃人文方向。西方一些学者一直致力于推动地理学的统一性。赫特纳倡导统一地理学,认为区域是地理现象与社会经济现象的具体相关结合;二者统一于区域研究中。哈特向指出地理学研究对象很少是纯“自然的”或纯“人文的”,分为“两半”是有害的。麦金德认为:“地理学成功发展道路需要将它当作一门统一的科学”。1963年,美国以阿克曼(E.A. Aekerman)为首提出地理学革新建议,否定分裂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二元论。苏联从20~50年代,一些地理学者认为统一地理学已经过时,分裂为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1926年以康斯坦丁诺夫(O.A. Konstantinov)为代表的经济学派指出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纯粹的经济学科,提出:“彻底抛弃地理观点”。其观点与巴朗斯基等领导的地理学派相对立。50年代末阿努钦(V.A. Anuchin)著《地理学理论问题》一书,指出地理学存在着与其它科学不同的“统一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原则,既包括自然的,也是社会的。马尔科夫(K.K. Markov)力主地理学的统一性,认为自然和人类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不仅要研究其相互作用,还要给予经济评价。地理区应看作自然经济综合体。指出现在再强调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独立性是时代的错误。在1980年苏联地理学代表大会上他指出:“统一地理学或简称地理学,就是现代地理学。”中国不少学者均主张地理学的统一性,主要论点仍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关系上需要统一地理学。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的综合性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能源、城市化等问题需要综合探讨解决,人为地划分成“无人”的自然地理和“无自然”的人文地理学不仅缺乏科学依据,而且很难担负上述任务。研究客体的统一性决定了地理学最终应是统一的。地理学分支科学的超前发展则是科学发展和科学整体发展的阶段产物。目前地理学中分化
❺ 我国世界地理教学的发展
1.突破了苏联区域地理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的束缚。在新的人地关系思想——地球表层系统思想的指导下,把世界自然地理与世界经济地理的内容结合起来,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影响的范围、作用的程度和两者之间关系的性质。
2.全球地理环境方面发生的一系列问题,如全球变暖与温室气体的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减少、陆地水资源的日益短缺、沙漠化和森林草原退化、自然灾害的负面作用加强等,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而使自然地理的研究与经济地理乃至人文地理的研究结合了起来。
3.随着世界经济的巨大发展,促使世界地理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石油经济、世界财富的巨大增长、世界贫富差距的扩大、国际经济关系的不断调整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众多新兴产业部门的出现、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体制转轨国家以及国家的区域集团化等,已经使得我们过去掌握的世界地理知识显得陈旧,世界地理的教学内容大大的更新了。
4.经济学的理论不断被吸收到世界地理的教学之中。地理学不再只满足于外在条件的描述和分析,而开始运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经济运行等方面的理论来解释世界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运用市场经济理论解释地理环境恶化,运用空间成本与空间利 润的理论解释经济的分布和扩散。
5.世界地理越来越重视文化、政治、历史因素的分析。如对印度种族制度、语言、宗教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对中东地区民族矛盾、宗教纠纷及其在世界政治和东西方文化格局中的地位的分析,美国的多元文化及其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非洲的土著文化与沿海地区形成的文化二元结构及其相关的经济分布的分析,等。
6.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地理的教学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很方便地获得由各个国家、各个国际组织和国内外专家的著作提供的各类丰富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理论成果、认识、资料、数据和图片等。
❻ 田霖的研究成果
(近五年发表或出版)田霖.我国金融排斥的城乡二元性研究, 中国工业经济2011(2):36-45,141.田霖.区域金融的协调发展与短板效应解析, 财经研究2010(10):48-59.田霖.金融排斥理论评介,经济学动态2007(6):83-89.田霖.我国金融排除空间差异的影响要素分析,财经研究2007(4):107-119.田霖.基于统筹联通的农村金融体系重构,财经研究2008(5):29-39.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全文转载.许圣道、田霖.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研究,金融研究2008(7):195-206.田霖.金融地理学视角:城乡金融地域系统的演变与耦合,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4):68-71.田霖.我国城乡金融排斥二元性的空间差异与演变趋势(1978-2009), 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3):27-30.Lin Tian.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Welfare Analysis and Affecting Factors of Financial Exclusion in Rural China,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inancial and Management Science.田霖.区域金融综合竞争力的差异比较与模糊曲线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5(6):8-15.田霖.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省区差异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6(2):59-62.田霖.区域协调发展的金融地理学探析与现实应用, 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5):51-56.前位置:田霖.我国分地区金融综合竞争力研究:以开放力为例的模糊曲线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6):98-104.田霖.企业家甄别、民间金融与金融共生,重庆大学学报2005(5):35-37.田霖.区域金融成长差异——金融地理学视角,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❼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在中国是否适用
如果可以认为,至19世纪末期,随外国资本入侵而建立的现代资本主义工业部门在中国经济中已产生重要影响,并与传统产业并存,开始逐步形成刘易斯所说的二元经济结构,那么非常明显的是,至今已有约一个多世纪的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初期状况有重大差异。即便二者都存在着"支持生活的最低工资就可以获得无限的劳动力供给"这个二元经济的基本特征,但中国与英国等国二元结构的形成原因、历史基础、国内生产要素的资源与供给条件以及面临的国际交流格局都有重大不同(注:可参考林刚:《试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民族性特征》,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2期。)即就中国二元结构本身看,1949年以前、1949年以后至1980年代前,1980年代至今都有重要区别,其中无论哪一时期都与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背景有着重大不同,都颇难以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加以分析。总之,完全套用古典经济学分析这一时期的中国二元结构,从理论的背景条件看,是明显不合适的。
❽ 试说明中国的位置及经济地理评价
我国经济地理的四个组成系统:条件与资源系统、产业系统、区域系统、战略系统。
一、条件与资源系统篇。
区域条件与资源是影响区域形成、存在与发展的诸因素的总和。对区域条件与资源的分析是区域经济地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条件与资源要素囊括庞大内容,但其作用的方式不外乎3种:①直接作用,即直接转换为区域经济要素,参与区域经济活动并发挥其作用;②通过影响区域经济要素投入和经济地域功能进而影响地域经济的运行;③为区域经济的存在与运动提供整体性支持或限制。基于当前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作用力的转换,又基于“地理条件”的地学特性,在教材编排时应该有意识压缩“自然条件”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扩大“社会条件”内容以表达中国经济地理的社会政治经济联系属性。
二、产业系统篇。
产业发展代表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济增长是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函数。产业发展空间的差异性为中国经济地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议题。传统的产业经济地理描述都是按部门进行的,由于分类过细以致于引起了读者的质疑。随后学者们尝试应用经济地理基本特征来描述产业,包括区域发展水平、区域发展速度、区域经济结构、区域内部空间差异,较以前有极大地进步,但是事实上产业如果被这种固定方式所描述将难以突出地理学的特点。为此,后文对产业部分的分析基本是针对其地理问题予以展开的。当然由于各产业发展过程、产业特点、地理基础、空间表现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它们之间的描述也不应该相同。例如,农业地理与自然条件关系极为密切,所以可分不同生产地域类型谈论农业自然条件与空间分布问题;工业地理在我国发展阶段性明显,所以从产业的空间演进及工业产业集聚2个方面描述;交通通信业地理主要表现为网络形态,所以侧重于网络的形成与网络系统问题;服务业地理比较庞杂,处理方式不尽相同。
三、区域系统篇。
经济地理学是以区域研究为基础和出发点的,为了发展经济地理学必须加强综合性的区域经济地理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迅速发展和快速转型的国家遇到了大量的区域问题,也使区域经济地理工作者遇到了非常有利的研究环境。区域系统的研究对于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问题、制定适合我国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将从经济区划系统与行政区划系统、城市系统、四大板块与三大经济圈、区域联系4个方面揭示我国区域系统的基本特征。①区划系统(经济区划、行政区划)只要有区域差异存在就将不可缺少,由于经济发展的“惯性定律”或“马太效应”作用,我国区域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难以缩小其差异,甚至会扩大,所以区划研究力度应大幅度加强。②城市系统是经济地域的核心,城市经济地理特点往往是经济地域的缩影,城市对经济地域的形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③四大板块与三大经济圈是我国当今区域发展与比较的基本单位,不可或缺。④区域间联系随着我国经济地理区域内涵的变化将更加频繁和多样化。第一,区域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在于它自身如何,而更在于它在发展过程中的联系能力以及区际间交流合作的能力。第二,21世纪经济地理所研究的区域是开放的,因而区域研究的着眼点不仅仅局限于区域本身,而是追求区域间的统一和整体利益的最优化。第三,区域发展不能过分强调区域的个体,而应加强优化区域系统的组合。
四、战略系统篇。
战略被看作是利用优势对外部环境中的威胁和机会做出反应的过程、策略、思路、措施,是实现经济地理完成使命和目标的手段之一。战略研究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明确目标,组合资源,形成内力,规避风险。战略篇里包含的问题多是其他各篇中有关战略问题的综合。全书从整体上都能体现对战略的宏观把握,但在战略篇中体现最明显。其一,中国经济地理基本特征部分,通过描述空间结构的演变提出了空间结构的调整;通过描述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分析了二元结构的区域差异,进而提出将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为现代经济结构的一系列措施。其二,中国经济地理总体战略部分,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协同发展战略、知识创新战略等探讨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运行的特点、方式、前景。
❾ 什么是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二元经济”的说法最初是由伯克(Booke,1933)提出,他在对印度尼西亚社会经济的研版究中把该国经济和权社会划分为传统部门和现代化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所经营的资本主义部门。如今,“二元经济”的说法已写入经济学的教材,为研究当今世界各国传统与现代的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学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