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民居与人文地理

中国民居与人文地理

发布时间: 2021-03-13 03:29:25

⑴ 中国民居建筑的地域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所有的建筑都是跟,当地的气候和土质,习惯而建造的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 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 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http://cache..com/c?word=%D2%A4%B6%B4&url=http%3A//ke%2E%2Ecom/view/77383%2Ehtm&p=87759a46d2d01bfc57eecd121754&user=

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这一层是整个竹楼的中心,室内的布局很简单,一般分为堂屋和卧室两部分,堂屋设在木梯进门的地方,比较开阔,在正中央铺着大的竹席,是招待来客、商谈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设有阳台和走廊,在阳台的走廊上放着傣家人最喜爱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这里也是傣家妇女做针线活的地方。堂屋内一般设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个三角支架,用来放置锅、壶等炊具,是烧饭做菜的地方。从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围子或木板隔出来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铺上竹席,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http://cache..com/c?word=%D6%F1%C2%A5&url=http%3A//ke%2E%2Ecom/view/586052%2Ehtm&p=987fdd16d9c011a05be9df2c555d&user=

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http://cache..com/c?word=%CB%C4%BA%CF%D4%BA&url=http%3A//ke%2E%2Ecom/view/13973%2Ehtm&p=c07fe71386cc42ab02be9b7d475f&user=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唐词,总是把人们的思绪牵到风景如画的江南。长江以南的江浙两省,自古就有人间天堂之美誉。这里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如诗如画;古典园林、曲径回廊、魅力无穷;吴侬细语、江南丝竹、别有韵味。

⑵ 结合实例论述一下中国民居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东南西北各有特色 比如说中国的五大民居 (具体的你可以自己去查查,知道上其他人回答的更好 这里我就不贴出来了)民居主是由于自然环境 (温度湿度 ,土壤环境 ,地理形势)和人文环境主要是这两点不断地进化 形成。
例如说西南民居,巴渝建筑,重庆是山城、两江环抱,都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所以再建筑结构上受山体的束缚比较大,而吊脚楼就可以减少或者甚至解决这种限制性,而且下层掉空还因为重庆比较潮湿的气候,避免了潮气。建筑形式的话有吊脚楼,干栏式建筑和四合院。结构的话最大的特色就是穿斗式(沿房屋的进深方向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穿斗式是柱承重,结构也更加灵活,更加适合重庆的不平整的地势,广泛运用再重庆的民居中。
个人拙见。

⑶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人居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砂很大,院墙加高。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而居。
窑洞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不是用“加法”而是以“减法”即“减”去自然界的某些东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间。流行在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窑洞有崖窑、地窑和箍窑

⑷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关系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砂很大,院墙加高。
(二)、内蒙民居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三)、宁夏民居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四)、陕北民居(西北窑洞)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而居。
窑洞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不是用“加法”而是以“减法”即“减”去自然界的某些东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间。流行在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五)、山西与山东民居
山西太行山区与山东胶东丘陵一带两地民居形式类似,单门独院,有门楼,两面坡屋顶。由于山高石料普遍,依照传统上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山西民居还多见砖雕等装饰。两地纬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异,故屋顶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势较高,东南面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挡海洋气流,降水不多(<700毫米/年);后者广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较多(>700毫米/年),为便于排水屋顶坡度较陡。
(六)、陕南居民
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有多种居民,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头房:多建于山区,镇巴、安康、西乡山区很普通遍,顾名思义,石头房以石为基本材料。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石头房经风耐雨,造价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圆木垒成,并留有门窗。屋顶用毛竹搭在木梁上,再以竹篾条结成以蓼叶覆盖。有的人家在横梁上架木,上铺密竹,抹上灰泥,成为顶楼,上置火塘,用以炽烤和存放粮食。竹木房多建于抹边及山坳,南郑、宁强和城固等山区常见。
吊脚楼:多建于沿江集镇。吊脚楼以木桩或石为支撑,上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屋顶铺瓦或茅草。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吊脚楼是远古巢居的发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见于平坝城镇。三合院有正房3间,中间为堂屋,东西为厢房2-3间。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来吃饭、歇脚。厢房开间比正房小,两端有围墙相连,墙中间朝南开门。四合院由正房、厢房和过门房组成,中间有一天井,比三合院更讲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砖石、木料为基本材料,大门多向南。忌朝西。 随着款方经济的发展,农村砖房和城市楼房日益多起来。
二、中国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一)、江苏民居
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二)、上海民居
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经济发达,住宅质量较好,多为砖瓦结构楼房,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建筑风格充分显示出人文因素的影响,颇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三)、福建民居
闽西南地区的客空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可谓一举数得。
(四)、云南民居
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
多彩多姿的中国传统民居折射出我国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差异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改造和利用自然适应环境的生动体现。讲课时不妨引用“邮票上的各地居民”,让学生认识各地特色不一的民居文化,有助于进一步使学生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及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五)、南方天井民居(以徽州民居为主)
“天井’其实也是院落,只是较小。中国南方炎热多雨而潮湿,人稠山多地窄,故重视防晒通风,布局密集而多楼房。天井民居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正房即堂屋前向天井,完全开敞,狭高的天井起着拔风的作用。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围耸起马头山墙,可防火势蔓延。墙头高出屋顶,作阶梯状,砖墙抹灰,覆以青瓦墙檐,白墙黛瓦,明朗而素雅,是南方建筑一大造型特色。天井民居以中国东南部皖南赣北即徽州地区最为典型。
徽州民居的特色:
1、村落选址的重要性。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 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
2、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天井可少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的达36个。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随时间推移和人口的增长,单元还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 。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方整的外形,形如“一颗印”为徽州民居的独特风格。民居前后或侧旁,设有庭园,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鱼池,植果木花卉,甚至叠山 造泉,将人和自然融为一体。大门上几乎都建门罩或门楼,砖雕精致,成为徽州民居的一个重要特征。

⑸ 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对民居的影响

1----地理环境首先决定了人口的形成和分布,世界最早出现人类聚居的地方都是大河大江周围,世界最早的物种也是起源于水中;
2----人口的聚居也形成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例如我国的黄河文明,古印度的印度河文明等。世界4大文明古国都是在水源附近的;
3----人类文明出现就意味着文化开始逐渐形成,并且自成系统。此后由于文明的扩张以及技术等条件的发展,人类开始开发水源附近的地形,并依据开发出的地形特征开始形成一系列有特色的居住形式和生活方式,比如平原地区(生活住所稳定,气候宜人,适合开展各种文农工商业活动,各行个业中又自成体系并且出现大批名人名史,很多习俗和节日就产生了,如农历、12节气等就是根据农业得来;端午节是根据历史名人屈原得来;航运陆运和钱的使用是商业的需求等等);高原地区(气候等条件比较恶劣,最显著的就是形成了衣服饰品上的民族文化特色);草原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居民住房多半是流动式[如蒙古包],牧草资源丰富所以畜牧业相当发达,而当地人由于长期流动并食用牛羊肉体格较强壮,由当初争夺土地或者比试而产生的一些活动,发展到现在只是健身活动甚至是民族习俗的有很多,大家比较熟悉的一项就是摔交)。此外还分有多雨地区(吊角楼的发明);干旱地区(坎儿井的发明)等等,涉及了民俗、风土人情、建筑、饮食等方面的窘异。
4----由于各地区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了文明逐渐差异,南北高低地区就需要相互交流和补给,后来甚至需要与海外相互补给,这样的交流需求促成了很多事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南北和海外的沟通又带来更多的文化,最突出的就是宗教。各宗教的相继传入和影响也改变和形成了一些传统文化,如高原地区信仰小乘佛教 ,出现了一系列事物,大到民族领袖班禅达赖喇嘛,小到百姓用的转经筒;平原地区汉族大多信奉大乘佛教,而流传至今的很多传统文化都来自佛教的宣传和发明,如斋菜、茶道、人物山水画、建筑台基甚至印刷术在发明初期最大的需求就是用来印刷佛经;特例有回族,他们就信仰伊斯兰教,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饮食方面不吃猪肉(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面,但多半都来自伊斯兰的清规戒律)
5----在这样的相互交流和补充中,外来习俗和文化因为要能与本土文化相互依存,因此进行了很多本土化的改造和发展,进而形成新的一批传统文化。
6----发展到现在地理也依然在影响传统文化,有的利于传统的保留而有的就被逐渐破坏了,如西藏布达拉宫,由于地形较为封闭现在又成为宗教旅游圣区,一方面发展了经济又与利于传统的维护,因为人们来这里就是体验当地风俗和文化的,算是一种变相性质的强迫保护;再比如沿海地区,由于航运等事业发展,和海外联系紧密,但却导致很多本土文化流失或是丧失了原本的寓意,如春节越来越没气氛,没什么人重视端午之类的传统节日甚至最后都被别国申请了世遗,可以说是非常讽刺的,但圣诞节愚人节之类的舶来品却越来越大受欢迎。
(主要就这些吧~再扩展下去就该写成论文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⑹ 中国民居有什么特点

中国早已是世界大国,这一点没有争议。而且最近几年,中国已经或者即将在很多领域重新回到世界第一的位置上,于是,我经常会设想,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民居应该是怎样的一种模样,才能和一个大国相匹配呢?

以下文字,纯属瞎聊,并无学术根据。。。。

首先,大国的民居,就是要“大”。

面积要大,层高要大,悬挑要大。就像汉唐时期的建筑,“斗拱宏大、出檐深远”,要的就是那种气魄;或者像是之前的美国,家大业大,浪费点不怕。倒不是故意要装出暴发户的样子,关键是生长在辽阔的国土上,内心本来就有纵横万里的土豪基因,想忍住也不容易啊是不。

所以你会看到央视大裤衩、世博会中国馆、国家大剧院等等,这些极具张力、甚至有点野蛮外形的建筑一个个在中国落地,以前的学院派、婉约派的审美情趣都忽然落伍了,到底是为什么呢?媒体上说什么的都有,但我告诉你,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们都足够大气!

中国古代住宅也很大的,我参观过很多遗迹,其规模都大得吓人,人口密度极低,人均面积超大,比如扬州的汪氏小苑,嘉兴的莫氏庄园,或者广西的李济深故居,湖南的胡耀邦故居、谭嗣同故居等等,有的是达官贵人的房子,有的是普通老百姓的房子,但是面积都很大。

所以现在城市里一个家庭只有一百平米的情况在历史上是很罕见的。人们只要有机会还是希望住在更加宽松、更加健康的环境里。

未完待续。。。。。

⑺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在中国东北富饶美丽的嫩江两岸,生活着一个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业和渔猎业的民族——达斡尔族。达斡尔族人民素以骁勇善战著称于世,自古以来就善于骑射、摔跤、打曲棍球。曲棍球,达斡尔语称“贝阔”,是达斡尔族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

屋如其人。达斡尔族的村庄大都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房舍院落修建的十分整齐。一幢幢高大的“介”字形草房,给人一种大方粗犷的印象。家家户户都围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笆。院落布局严谨,马棚和牛舍一般都修筑在离院子较远的地方,保持干净清洁。

达斡尔族的传统住房多以松木或桦木栋梁为房架,土坯或土垡为墙,里外抹几道黄泥,顶苫房草,二间、三间、五间不等。二间房以西屋为卧室,东屋为厨房;三间或五间的以中间一间为厨房,两边的为居室。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采光,窗户多是达斡尔族房屋的一大特点。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东、北三面建有相连的三铺大炕,俗称“蔓子炕”。蔓子炕保暖性能好,是达斡尔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设施。

达斡尔人的居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又以南炕为上,多由长辈居住,儿子、儿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东屋,西炕则专供客人起居。炕面大都铺苇席或毛毡等。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砖瓦房正日益增多,不过,使用火炕等起居习俗仍深受达斡尔人的喜爱。
传统民居的形态构成
我国传统建筑遗产十分丰富,不仅有雄伟庄严的宫殿、坛庙、陵墓、寺观等官式建筑 ,还有住宅、祠堂、会馆、书院等民间建筑。住宅是最基本的、最大量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建筑类型。为了区别于现在新住宅 ,我们把它称为传统民居或民居建筑。民居形态包括社会形态和居住形态。社会形态指民居的历史、文化、信仰、习俗和观念等社会因素所形成的特征。居住形态指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式和内外建筑形象所形成的特征。传统民居的特征在建筑上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平面布局和环境特征。它是社会制度、家庭组织、习俗信仰和生产生活方式在民居中的体现。
2)结构和外形特征。它映了气候、地理和材料、构造技术等对建筑的影响。
3)装饰装修和细部特征 。它是文化、习俗和审美意识在民居建筑内部和外观艺术上的表现。

⑻ 中国各地民居有什么不同

宏观地考察北方汉族建筑的艺术特色,有两点最为触目:
一是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的官式宅第建筑,如同宫殿、坛庙、苑囿、陵墓、衙署等官式建筑一样,属于高度程式化的木构架体系建筑,无论在宅第族群的总体布局、院落组织、空间调度,还是在宅屋的造型、配置、方位、间架、尺寸、屋顶、装修以致材质色彩、细部纹饰等等,都经过长期的筛选、陶冶,形成一整套严密的定型程式,表现出高度成熟的官式风范;
二是广布在北方大地的汉族宅第,尽管各地宅院格局不尽相同,构筑体系、用材做法和宅屋外观呈现种种乡土差别,但在艺术格调上都反映出一种与南方宅第的轻展灵巧截然不同的性格,表现出质朴敦厚的北方风貌。
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大地气候相对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相对平整,乡土材料相对单一,民间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民风也比南方纯朴、憨厚、粗犷。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乡土建筑材料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制约,使得北方各地民居普遍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
在群体布局上,平原型的构成和离散型的组合带来村镇聚落和宅院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
北方地大广袤,山河壮美,人口相对稀疏,故聚落选址常在平坦地段,大多数属于平原型的构成。

⑼ 中国民居的特点

中国的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民间建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我国传统建筑有两大体系,官式的和民间的。官式的建筑如宫殿、坛庙、陵寝、寺庙、宅第等,民间建筑如民居、园林、祠堂、会馆等。民居,作为传统建筑内容之一,因它分布广,数量又多,并且与各民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故它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民族特色。从民族的历史实践中,总结出它的优秀特征和经验,在今天的建筑创作中也有加以借鉴和运用。
民居中的特征,主要是指民居在历史实践中反映出本民族地区最具有本质的和代表性的东西,特别是要反映出与各族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习俗、审美观念密切相关的特征。民族的经验,则主要指民居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如何满足生活生产需要和向自然环境斗争的经验,譬如民居结合地形经验利、适应气候的经验、利用当地的材料的经验以及适应环境的经验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经验。
民居分布在全国各地,由于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人文条件、审美观念的不同,也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因而,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和细部特征也就不同,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特别是在民居中,各族人民常把自己的心愿、信仰和审美观念,把自己所最希望、最喜爱的东西,用现实的或象征的手法,反映到民居的装饰、花纹、色彩和样式等结构中去。如汉族的鹤、鹿、蝙蝠、喜鹊、梅、竹、百合、灵芝、万字纹、回纹等,云南白族的莲花、傣族的大象、孔雀、槟榔树图案等。这样,就到、导致各地区各民族的民居呈现出丰富多彩和百花争艳的民族特色。
民居建筑没有像官方建筑都有一套程序化的规章制度和做法,它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自己的经济水平和建筑材料特点,因地因材来建造房子。它可以自由发挥劳动人民的最大智慧,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建筑的内在规律来进行建造。因此,在民居中可以充分反映出,功能是实际的、合理的,设计是灵活的,材料构造是经济的,外观形式是朴实的等建筑中最具有本质的东西。特别是广大的民居建造者和使用者是同一的,自己设计、自己建造、自己使用,因而民居的实践更富有人民性、经济性和现实性,也最能反映本民族的特征和本地的地方特色。
由此可见,民居的特征主要是来自于民族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爱好和审美观念,而民居的经验则来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地理条件。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是密切联系的,它们共同组成了民居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地方特色。
中国的民居种类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北京的四合院、蒙古族的蒙古包、陕西、河南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等。而其中我认为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是传统傣族住居。傣族民居是傣族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和自然经济条件,在比较原始状况下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居形式,有着很强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历史特征。傣族住居因地处偏远的热带地区,形成了与内地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住居围护结构轻薄通透,象征性的院墙——篱笆使住居十分开敞。这就是传统傣族民居的三大特征之一适应自然环境。第二大特征是形式语言:根据地区特有的自然、社会条件和文化习俗,形成了又由整体到细部一系列完善、独有的造型语言,即纤细、含蓄和柔媚的风格。而其三则是住居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文化形态认识过程的一种注解。傣族人温和、善良、内向、细腻的心里气质决定了其居住的阴性特征——朴实、轻盈、柔媚,与中原汉式住居浑厚、粗犷、墩实的造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总之,随着不断调查和发展,随着民居传统特征和经验的不断总结、提炼以及在新的条件下的不断改造,绚丽多姿的民居文化将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建筑的创造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和养料。

⑽ 东石镇的人文地理

丰泰堂建造于1803年.位于平远县东石镇凉庭村,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龙屋筑,她历经200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完好地屹立在广袤的田野之中。丰泰堂里外三层,结构严谨,气势恢弘,成为最具有特色客家围龙建筑之一。
丰泰堂为林姓祖屋。据东石林氏族谱记载:三千多年前,商纣王暴虐无道,叔父比干屡次劝谏,反遭其害。周武王表彰比干,赐其子为林姓。战国时林姓分西河堂、济南堂二系,后来济南堂的一支在福建上杭落户,九世祖彦英公迁往东石,建造丰泰堂的为十六世特秀公。据族人介绍及族谱记载,特秀公之父逢源公早年在江西开伙店,为人老实忠厚,曾一伙匪帮携金银住店,为官兵所剿,得大笔意外财。予银两长子特秀在家造屋;并为次子德秀捐官,从此四川世代繁衍。特秀公乐善好施、为乡邑称颂,清嘉庆七年(1803年)建造丰泰堂。
围龙屋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梅州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丰泰堂”袭承客家相传的建筑艺术,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占地近三、四十亩,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线,主大门进去有四个厅三个天井,左右横屋各有四厢,后有三条围龙与横屋合拢,大门前为一块禾坪,半月形的池塘,沿池塘外围是一圈旱地,其外型轮廓与屋的外围遥相呼应,形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1994年在梅州召开的世界客属联谊会中,该“丰泰堂”以其独特的古朴风韵、雄浑气魄被输入联谊会资料,以封面的形式展现于世界。该航拍图高视角,面貌全,该族人感叹说:我们世代生活在这里,都不能看见全貌,真是遗憾。
丰泰堂非常朴实,没有过多的雕龙画凤,且就地取材砌土砖而成,体现了平远人讲究实惠的风格。占地面积广阔、中轴线上的主厅宽大而高,又显现了建造者的大气。除主门外,另有8道大门在横屋之间朝南一字排开;值得称道的是,东西各有两横屋与主屋左右对峙而立,为猪舍、柴草房杂房,体现了客家人爱清洁的特点。
丰泰堂的文化气息也颇为浓厚。正大门对联为:平山标秀色,曲水绕祥光。上厅楹联为今年春节时族人所书,上联为“欢呼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幸福家家富裕”,下联为“虔诚纪念十六世特公庇佑后裔步步高显”,内容涵盖了200年时空。在前厅的两边厢房,每个石刻窗中镂空一字,构成了对联一副“富贵奕世,发奋荣昌”。
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原丰泰堂居住的族人在附近盖房而居,丰泰堂成为族人拜祭祖先的场所、追根溯原的地方。因此,族人倍加爱护丰泰堂一砖一瓦,保持干净,定期修缮保护。
毓秀书院
【毓秀书院】在东石镇的灵水村,石北水库旁。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是平远县革 命的摇篮和指挥部。1928年,中共平远县委成立,县委会议地址就设在毓秀书院。1929年,在毓秀书院成立平远县第一个苏维埃政府──石北乡苏维埃政府。
去年,梅州市平远县政府对书院进行维修,现基本完善。
毓秀书院建于清光绪年间,1985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书院是客家民居式土木平房建筑, 四合院式。
修缮后,毓秀书院内将设立大革 命时期的革 命史迹展览厅和灵水村文化活动室,对全县革 命史料、图片、实物进行陈列,使毓秀书院成为红色文物旅游景点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