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七年级人文地理电子课本

七年级人文地理电子课本

发布时间: 2021-03-11 00:22:22

『壹』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源于生活重视基础培养能力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教材特色
课程教材研究所 富兵

《历史与社会》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如何在课程实施中体现《纲要》基本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整合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促进学生整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有效地进行公民教育,教材编写至关重要。我们教材编写组在结构设计、内容表述、呈现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尝试,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编写的思路和结构

《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是按照《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所阐述的整合理念,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导,以地理和历史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的新型的、综合教材。它在融合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人文地理和历史的核心概念、基本观点和技能方法的教育。

为此,本册教材设计的基本思路即:生活是主题,包括人们生活的环境、生活的异同、生活的问题,它们是我们生活的社会中的现实存在。

时空是框架,即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空间轴)和不同时代社会的发展(时间轴),它们是我们认识社会的两个重要维度。

二、教材内容表述的特色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开放的课程,它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面向现实世界;始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融入社会生活。为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我们确定了表述课文内容的四个原则: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1.基于案例的思路

教材采取范例性的叙述方式,选用大量的、富有情节的实例或案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用知识,变呆板的知识为处理实际问题的手段。在本册教材第四单元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教材在“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的每一课中都选取了代表一类同质但特点截然不同的地区,如:“平原人家”中有精耕细作、以手工劳动为主的湄南河平原和集约化大机器生产的代表——美国大平原;“与山为邻”中有以游牧为生的天山牧民、以梯田开垦为业的元阳哈尼人和利用山区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卢卡索居民;“傍水而居”中有临湖的江南水乡、临海的山东渔村和临水的意大利威尼斯;“草原人家”中有澳大利亚现代化牧场和内蒙古热情奔放的草原文化;“干旱的宝地”中有利用坎儿井灌溉的新疆绿洲农业和蕴藏丰富石油的波斯湾沿岸国家的石油工业;“文明中心——城市”中侧重于经济中心、城市布局和文化之都等角度,分别选择了上海、筑波和巴黎。不难发现,教材在各个点位的确定上颇费心思。每课选取内容的角度都不相同,而且中外兼顾,以中国为主,最大的突破在于没有按照原有地理学科按地域或区域划分的方式和选择首都或重要城市进行介绍的作法,而代之以能够反映不同区域(如平原、沿海、山地、草原、沙漠、城市或乡村)人们的生活的典型材料。有的点位可能很小,但只要能反映一类区域人们的生活或某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案例进行解剖。像法国卢卡索这样的小山村,即使对地理专业工作者都是一个鲜为人知之地。它原是一个贫瘠的小村庄,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成为一个著名的度假城市,但在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如何治理和保护环境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是看重眼前利益过度利用还是放眼未来善加保护,是摆在那里居民面前的难题,也当前很多地区都面临的一个两难处境。教材实写卢卡索,实则在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卢卡索虽小,却有很强的代表性。

这种案例式教学以点代面,一方面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挂一漏万,另一方面降低了知识记忆要求,减轻了教学负担,节省了时间。有助于学生学得透彻、领会深入、掌握牢固,学以致用。在通过学习某个具体的区域的过程中,掌握了解区域特色的方法、分析区域生活和解决区域问题的方法,并形成一定的概念与看法。既可以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又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的同时,进行了调查和学习方法的渗透。

2.基于生活的思路

本册教材尝试改变单纯、孤立地提供具体知识的做法,而是在叙述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常识的过程中,提供相关学科的概念和方法。教学内容力求显现或选择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和环境。既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逻辑出发,又不仅以解决具体社会问题为中心,注重教学的长期效果和潜能的开发。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经验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他们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尽管可能是零碎的、片面的,或者还没有接触过,但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凭借相关的经验,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学生这些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对新知的获得大有助益,为此,教材应充分关注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帮助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成长、提高。如“综合探究一”在介绍不同种类的地图后,提出“你还知道哪些地图?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它们?”的问题,促使学生调动已有信息,积极动脑,主动挖掘获取新知;再如第三单元“山川秀美”中设计了两个学生的对话,引导他们从各自的经历讨论山区的好处与问题,加深学生对山区的了解和认识。第五单元“社会生活的变迁”中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年代尺,“把从出生到现在发生的重要事件标识出来”的练习,以及“谈谈家乡近几十年发生的变化,看看其中包含的历史”等等,这些内容或问题来自于真实的日常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吻合,能够增强学生与书本的亲近感和真实感,学生易于产生主体建构知识的愿望,为解决问题创设了良好的前提。

生活化在本书的另一个意义表现为它力图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学科为中心”的弊病。在不同的主题下、不同的范围内,紧紧围绕人们的社会生活这个中心,结合个人生活、人类的生活环境、中国人生活的环境、世界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历史等方面,勾勒人类生活的全貌(参见结构图)。在此过程中,始终将人、地和社会有机联系在一起,建立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阐述因地制宜和各要素相互联系的观点。例如第四单元中“美国大平原”和“元阳梯田”的设计。

美国中部大平原

从以上两图可以清晰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的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利用适应、改造自然环境的。

3.基于情境的思路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材是事实性知识,是普遍规律或原理,是可以独立于现实情境之外获得的,学习的结果也可以自然地迁移到各种真实情境中。而实际上,情境总是具体的、千变万化的,抽象概念、规则的学习往往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学生常常难以用学校获得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教学应力求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而不是只充当知识的复制机器。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选择学习和自主处理的素材。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富于情节的、丰富的、现实的案例,除了能够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外,还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如何活用所学知识或技能处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每个单元后的综合探究是本书集中体现情境教学特点的内容。“在地图上获取信息”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课文提供了五个不同的、具体的情境,在每个情境下,要求学生提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方案。实际上,本课是在交待地理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工具之一 ——学会使用不同种类的地图:比例尺大小不同、功能不同(有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图和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变化)的地图。如果以定义加说明的形式直接表达出来的话,不仅枯燥乏味,使知识教条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遇到现实问题时仍可能茫然不知所措,不会将书本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而事实上,地图的阅读和使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的一部分,并且在未来社会中将变得日益重要。在情境式的活动设计中,把传授和形成知识的两个过程综合在一起,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教学目的。课文这种处理方法,具有较大的扩展空间。

4.基于问题的思路

一切思维都从问题开始。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把知识装进学生的脑袋,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他们自己的“学识”和“主见”。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首先培养问题意识,教学内容关注问题、引发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围绕问题展开叙述,针对问题进行探讨。问题常常产生于具体的情景、非正常现象,本书注意在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编排并不是在每部分单元学习的最后,也没有提供标准化的统一结论,而是自始至终倡导师生之间的互动,共同经历探究过程,通过交流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如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关于世界气候类型的活动设计。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点的最基本要素,是学生描述某一地区气候需要掌握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但教材并未直接把概念告诉学生,而是引导他们仔细读图。图2-11只画出不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不同地区的人们对本地气候的描述。活动要求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词语,自己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经过主动观察、发现、理解、记忆下来的知识,学生可以日后随时提取并加以应用。

三、教材内容的特点

《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些编写方式的转变决不意味着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否定、抛弃,相反,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本书的处理更加实在、实用。

(一)注重基础知识

为有效地实现开设综合课程的目的,提升教学功能和效果,同时又不削弱人文地理和历史教育的功能,教材精选了对学生终身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无法再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提供未来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平台。例如:

1.基础知识部分。

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接受程度,循序渐进,有详有略,提炼相关学科最基本的知识,而不是均衡覆盖所有相关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

·社区和区域(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包括:社区的功能和类型、区域差异与联系。

·世界自然与人文的总体特征(可与分科地理的世界总论相对应)包括: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自然环境(地形和气候)及景观差异、人种、国家和地区。

·中国自然与人文的总体特征(可与分科地理中的中国总论相对应)包括:疆域、行政区划、人口与民族;地形、气候、河流;自然环境差异(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

·不同自然环境下人们的生活(部分地涵盖了分科地理中的分区地理内容,但更侧重于人的生活)包括:居住在不同平原、山区、水域、草原、沙漠与城市等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文化活动。

·社会生活的变迁(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是学习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基础,有些内容是对分科历史的有益补充)包括:表示历史时间和纪年的词汇、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获取了解历史信息的途径。

2.基本技能部分。

·阅读、选择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阅读和使用地球仪的能力。

·收集、辨别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掌握和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

·阅读和制作年代尺的能力;建立年代和时序的概念。

·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基本观念:

人地关系——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人的活动对环境的反作用——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

历史的观念——事物都是在发展和变化的——历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历史影响着今天的生活。

观念的形成隐含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直白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经过主动加工、自然发生的,需要学生领悟、思考后逐渐形成。

(二)突出能力培养

1.体现在课题活动的设计上。

改变原来以概念、原理和观点为主,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结论、事实,辅之以少量的活动设计的课文风格,代之以大量引发思考、鼓励动脑、动口和体验探究价值的活动设计和案例分析,在活动中注重表达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过程。

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些原来正文结论部分(规律性或常识性知识)变成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的过程。大体说来,课堂活动有三种设计方式。

(1)把原来教材总结归纳的内容以活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讨论、读图、练习或竞赛等形式,体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自己得出归纳性的结论。改变了原来先教给学生结论或定论,再让学生验证规律的做法。如以往学习中国地理基本概况时,教材一定要写出与我国陆上相邻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的名称,但在我们的第三单元“国土与人民”中要求学生阅读地图,自己去发现答案,由于课本没有写出具体国家,又减少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减轻了学生负担;第三单元“山川秀美”中季风气候的影响,也是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分析思考、集体讨论、概括总结季风的好处以及因其不稳定性导致的危害,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总结归纳、语言表达、与人合作能力外,还要能扩展所学知识,否则无法回答出五个方面的问题,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类似活动还有很多。

(2)有一定难度的重要知识,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又不易推断的内容,在经过学生大脑思维后,教材再展示给学生。“山川秀美”中需要学生知道我国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状况,如果简单地教给学生西高东低的概念,即时记忆可能很容易,但并未必理解。在本册教材中我们安排了让学生“沿着北纬32°的地形剖面图,看看我国地势自西向东是怎样变化的?”的活动,这里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地图知识,会阅读地形剖面图,还要经过头脑、视觉等感官活动,体验规律性知识的获得过程,最后教材才给出描述。再比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秦岭-淮河分南北是一个重点内容,南方北方的气温、降水以及景观的差异很大,教材是将结论直白地呈现给学生,还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建构,亲历探究过程,其教育教学效果截然不同。我们尝试让学生先阅读1月中国平均气温分布图及中国年降水量线分布图,分别找出经过秦岭-淮河的(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然后交待秦岭-淮河是划分南北的分界线及其指标。虽然教材最后还是表达了结论,但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阅读使用地图等基本技能不断被强化,学习的兴趣和满足感可以得到大大增强。

(3)开放性讨论、辩论或技能训练,不预设任何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就达到了教学效果。“山川秀美”中两位学生提出了对山区的不同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而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加深对山区的了解、热爱和对问题的认识。“傍水而居”的自我测评中设置了“水对水乡人们的生活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允许学生开阔思路,自由想像、思维。“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中让学生帮助设计从北京到杭州的旅游路线,时间、交通工具、经费未定,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学生只要了解交通图的作用和用法就能够完成路线设计,但不限制少数学生新颖、独到的创意。这种开放式的编排是力图将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到实处的探索。

在教学中体现教与学的过程,活动的设计就是教学的有机、必要组成部分,承担了课文教学内容应起的作用,好的活动甚至可以收到超过文字表达的效果;改变了在课后用“想一想”“做一做”等集中总结、复习知识的方式,把学习活动安排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各个关键环节上。

2.体现在“自我测评”功能的转变上。

“自我测评”不是老师用来检测学生的工具,而是学生课下自我评价、反思学习成果的手段,因此不作硬性规定,习题设计具有很大的弹性,学生完全可以量力而行,因人、因地而异。它的功能不再是简单的复习,重复记忆,而是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和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比如第五单元“区域的故事”中选择了“小渔村变大城市”的深圳、“逝去的繁荣”——楼兰和美国的死城——“古老而年轻的北京”等地作为案例,其中暗含的一条主线,即区域变化的不同类型: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古老与现代融合等,这个结论教材并未明确告诉学生,而将它放在课后自我测评中,“比较上海、筑波、巴黎、深圳和北京等城市,说出这些区域变化的特点”。学生需要梳理出区域变化的类型,再联系前面内容,比较、分类、整理。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必备的技能,高效地完成此类测试是不太可能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似乎不需要学生牢记所谓的重点,也无需教师批阅,实际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了,但又没有做划一的规定,不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设立切实可行目标,保证学生有所为,有所得。

3.体现在“单元综合探究”形式的创新上。

体现研究性、综合性的调查、探究主题,是本课程的特点之一。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基本内容的呈现方式,贯穿于教材编写的全程,作为课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书的特色。在教材编写的全程贯穿思维过程的引导,尤其注重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活动设计。有些本身就是教学内容,如“在地图上获取信息”“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等;有些内容是在具体情境下的运用,在做中学,应用性强。

总之,《我们生活的世界(上)》突出体现内容的整合、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获取知识的方法的习得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增强教材普适性

为保证课程标准理念、教学读物编写和具体教学实施之间的落差,课本尽可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以利于师生在不同的条件下、在不同基础上实施教学,大大增强了适用性、普及性和实用性。

课文提供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资源,使各个活动在各地学校都能开展。为减少受教学资源限制等困难,教材指示了最基本的资料来源或参考,如“查阅世界地图、《新华字典》或其他材料,给世界上领土面积前六位的国家排排队。”

开放性的问题设计,紧密联系本地和本人自身实际,使每个人都能有的可说、有的可做。例如“如果你家附近有山区,说说当地人是怎样利用山区资源的。其中哪些措施值得推广,哪些地方还值得改进。”“牧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你所在地区的生活有什么异同?为什么?”“谈谈你的家乡近几十年来发生的变化,或者找出自己所在地区的一两个地名,看看其中包含怎样的历史。”“你家乡的地形和气候是什么样的?这种自然条件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这样的提问为学生的回答提供了很大空间,有助于加强对本地区的了解、关注,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降低难度,提出具体要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设计了两位不同地区学生的春节问候。从他们各自的描述中,并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了解到南北方气候、景观及人们生活的差异。尽管学生水平有高有低,但都可以对某一个方面发表感想。

所设计的活动,适合于有关年级和不同地区学生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有一定梯度,可操作、可把握,不论是调查研究还是课堂讨论,都便于指导、富有成效。

此外,教材充分考虑了初一学生好动、好奇、注意力短暂集中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反映他们年龄特征、兴趣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活动。如“国家和地区”中给出9个国家的国旗,让学生把国旗和相应的国家名称联系起来;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拼图游戏等,寓教于乐,于不知不觉中达到了知识教学、动手练习的目的,学生更易获得满足感,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本书图文并茂,采用大量照片、图画和表格,一目了然,减少了文字说明,增强了现场感。可视性强、可读性强,文字生动,趣味性强,这些也是本册教材突破点之一。

『贰』 初一下地理复习资料〔人教版〕

第六单元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一、 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及河流
1.地理位置:
① 亚洲的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但它又同时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② 亚洲的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 之间,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厂的大洲。③ 海陆位置: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亚是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2.大小: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地理分区:习惯上把亚洲分为6 个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亚。各个地区和国家如下表所示:
地区 国家
东亚 中国、蒙占、朝鲜、韩国、日本等
东南亚 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印尼、东帝汶等
南亚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
西亚 土耳其、以色列、约旦、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科威特等
北亚 俄罗斯的一部分
4.地形:
① 地形特点: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地而起伏很大,既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 珠穆朗玛峰(8844米),也有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低地—— 死海(一400 米),是世界上地面起伏最大的大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② 亚洲的世界之最: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最大的咸水湖:里海;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陆地表面最低点:死海;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最长的运河:京杭运河)
5.河流:亚洲大河受地势影响,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主要河流如下表奔流人海:
河流 流向 特征 注入海洋
长江 自西向东 长度、流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太平洋
黄河 自西向东 长度5500千米,中国第二长河 太平洋
湄公河 自西北向东南 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太平洋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自南向北 位于亚洲北部,纬度较高,冬季河流冰期较长 北冰洋
恒河 自西向东 位于亚洲南部,流经印度、孟加拉国 印度洋
印度河 自北向南 位于亚洲南部,流经巴基斯坦 印度洋

二、复杂的气候
1.气候特点:
①气候复杂多样:亚洲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东、北、南三面濒临海洋,西南深人到亚欧大陆内部;地形复杂多样。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的影响,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除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②季风气候显著:亚洲背靠世界上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力推异十分显著,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手风气候都有分布,其中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惟独亚洲有分布
③大陆性气候分布(温带大陆性气候几乎占亚洲的一半):亚洲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亚洲内陆距海远,受海洋影响小。夏季内陆升温快,冬季降温也快,因此冬冷夏热;由于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因此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2.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在亚洲,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尤为突出。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区,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也较少。如果降水过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降水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因此,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雨热同期,使农作物得以旺盛生长,但常受不稳定的夏季风影响而发生旱涝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
精讲:( l )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人口占61% 。
①世界各大洲或地区按人口数的多少排序为: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和大洋洲。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排序为: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
②世界上人口超过l 亿的国家共有10 个,其中有6 个位于亚洲:东亚的中国、日本,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③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2.多样的地域文化: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风民俗。如:日本的抗震建筑、沙特阿拉伯的帐篷和长袍。亚洲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业平原(两河流域),因其适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而分别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3.经济发展旅异:亚洲除日本是发达国家外,其余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很大。主要原因是:除日本外,各国过去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工业基础一般较薄弱。从20 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经济发展较快。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问题一、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
1、领土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4个大岛、3900多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
2、主要城市沿海分布,如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北九州、长崎等。
3、地形特点: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少,分布在沿海地区。关东平原为日本最大的平原。
4、多优良港湾:海岸海曲折,多优良港湾,尤其是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为最好,这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神户和横滨是两个最要的对外贸易港。
5、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所以,日本多火山、地震。每年有感地震达1500多次。被称为“地震国”和“世界火山博物馆”。日本最高的山——富士山就是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第一高山,日本人民奉为“圣岳”。
6、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日本大部分处在23ºN——46ºN之间,跨经纬度广将使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如跨纬度广,日本的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间差就大。
问题二、日本的经济
1、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和有利条件。日本地域狭小,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靠出口。但日本也有发展经济的的优势:a、岛国多港湾,海运便利;b、劳动力素质高;c、管理效率高。
2、“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模式。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大量进口原料、燃料,然后依靠高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制成高品质的工业产品,再销往世界各地,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中国和欧洲。
3、近年来,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和销售基地。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像是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好处:①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②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③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资源;④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 对其它国家的影响:①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②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4、工业分布特点及原因: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5、日本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有利的影响是可促进日本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可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日本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不利的影响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必然使日本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

问题三:东南亚的位置,河流与城市
1、十字路口的位置: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中南半岛的南部又称马来半岛。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尤其是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天然水道,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通道,日本把它称为“海上生命线”。
2、东南亚的国家:东南亚共有11个国家。其中与中国陆地接壤的是:缅甸、老挝、越南;惟一的内陆国是老挝;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被称作“千岛之国”。
3、河流与城市的关系: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问题四:印度自然环境特征
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人口居世界第二位。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因此,印度政府推选计划生育政策。
2、位置:①大部分位于10ºN——30ºN之间,主要位于热带。②海陆位置:亚欧大陆南部,印度洋以北,东濒孟加拉湾,西滨阿拉伯海。
3、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4、主要河流: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由西北向东南注入孟加拉湾。
5、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印度自推行“绿色革命”以来,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主要家产品为水稻和小麦,水稻主要分布在恒河平原及沿海平原地区,小麦主要分布在恒河上游及德干高原西北部。
6、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的旱季和雨季。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风,降水多,为雨季。每年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干旱少雨,为旱季。印度水旱灾害频繁,主要是由西南季风的不稳定造成的(一盘西南季风风力弱,来得晚、退得早,就形成旱灾;反之,则形成水灾)。
问题五:俄罗斯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
1、位置:俄罗斯纬度较高,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跨亚欧两洲,也跨东西半球。西临波罗的海,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西南临黑海,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主要邻国西有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南有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国土辽阔,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2、地跨亚欧两洲的欧洲国家:欧洲部分虽然面积只占1/4,但人口占3/4,工业、农业、首都、主要城市都位于欧洲,历史上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历来被公认人欧洲国家。
3、地形:比较平坦,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大河和山脉成为地形区的重要分界线。
4、河流与湖泊:俄罗斯有四大河流,“母亲河”伏尔加河位于东欧平原,自北向南注入里海,是欧洲最长的河,也是著名的内流河。它流量丰富,水流平缓,航运价值很高。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主要湖泊有:里海(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5、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由于纬度高,冬季漫长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
问题六:俄罗斯的资源、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1、资源:俄罗斯自然资源种类丰齐全,储量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能够自给的大国之一。主要矿产地有:库尔斯克铁矿、第二巴库油田、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
2、工业:重工业发达,消费品制造业发展缓慢,工业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四大工业区:①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②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③乌拉尔工业区;④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3、交通运输:俄罗斯交通运输部门齐全,铁路、公路、航空、内河、管道运输均很发达,以铁路运输为主。欧洲部分铁路网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亚洲部分铁路网比较稀疏,主要有西伯利亚大铁路(亚欧大陆桥)。
4、主要城市:莫斯科(首都,最大城市),圣彼得堡(第二大城市)、摩尔曼斯克(终年不冻港)、符拉迪活斯托克(海参崴)、伏尔加格勒(伏尔加河河港)。
第八章 东半球的其它国家和地区
一、中东地区成为长期热点问题的原因
1、重要的地理位置: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中东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周围被里海(世界最大的咸水湖)、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土耳其海峡沟通了地中海与黑海,因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2、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这也是一些大国争夺的原因。
①中东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主要产油国有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埃及等国家;
②中东的石油,大部分由波斯湾沿岸港口用油轮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③石油输出路线:a: 运向日本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日本
B:运向西欧、美国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曼德汉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美国
C:运向西欧、美国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大西洋→西欧、美国
3、匮泛的水资源:是战争的导火线,是本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中东地处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和内部,终年炎热干燥,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仅在地中海沿岸分布着狭小的地中海气候。匮泛的水资源对中东各国的生产以至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4、文化差异:中东不安定的重要原因。
中东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但多数民族在这里汇集,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中东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少数居民信仰基督教、犹太教和其它宗教。
中东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这些国家被叫做“阿拉伯国家”。犹太人集中分布在以色列,主要信仰犹太教。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主人信仰伊斯兰教。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城。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圣城。
二、欧洲西部的国家、工业和旅游业
1、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欧洲西部占欧洲的一半左右,这里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为了进一步加强联系,本区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即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形成了。它有25个成员国,都有是经济发达国家。欧盟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工业发达,以加工制造业为主。欧洲西部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例很高。工业中心多,面布密集,呈“十”字形分布。自英国向东到波兰境内,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意大利,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工来密集地带。
3、繁荣的旅游业:欧洲西部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南欧阳光灿烂的地中海海边风景区和沙滩浴场,北欧曲折、幽深的峡湾,引人入胜;中部高耸的阿尔卑斯山,是登山和滑雪运动的好场所;独特的风土人情,古老的城堡,庄严的教堂、为数众多的博物馆,使欧洲西部成为世界旅游业发达的地区。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成为欧洲著名的三大旅游国。
三、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与农业
1、地形: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平原分布在中部,以莱茵河为界,以西为西欧平原,以东为波德平原。山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半岛上。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呈东西走向,有利于大西洋暖湿流深入内陆。
2、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年降水量较多,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3、三者之间的关系:
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的地理位置→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多汁牧草、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
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本区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低纬度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地势东部和南部高,中部和西部低。
2、本区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因此是很多热带经济作物的故乡,如咖啡、可可;此外,本区很多矿产资源在世界中占有有重要地位,如金刚石、铜。
3、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①概念:过分依赖某一种或几种产品生产的经济;②弊端:初级产品价格低廉,工业制成品价格昂贵,制约了本国经办济的发展;③形成原因:长期受到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控制;④出路:发展多样化农业,振兴民族工业。
4、本区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地区。人口增长过快,超过粮食及经济增长速度,己构成了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由于殖民主义的长期统治和控制,本区科学技术落后,农牧业生产水平很低,粮食始终不能自给。而人口增长过快,需要更多的粮食和肉类,于是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或过度放牧,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草原退化,加剧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解决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保护自然环境。
五、澳大利亚
1、地形: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澳大利亚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形不同。东部有自北向南纵贯的大分水岭。全国最大的河流墨累河,从大分水岭西则发源,向西南注入印度洋。东北部沿海有世界著名的大堡礁。西部广阔的低矮高原,占全国面积的一半左右。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势最低处有艾尔湖。平原上河流很少,但地下水丰富,在平原中部地势低的地区凿井,地下水可以自动流出地面,成为自流井,因此人们也把那里叫做“大自流盆地”。
2、地形与农牧业:西部海拔不足1000米的广阔的低高原,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大型肉食动物,适合露天围栏放牧。
3、气候与农牧业: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区为广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草原气候区,较为干燥,适宜牲畜过冬和繁殖。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西南部地区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干燥,这样的气候特点既适宜畜牧业也同样适宜耕作业,因此这些地区发展了混合农业。
4、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5、澳大利亚养羊地区差异大的自然原因:澳大利亚70%以上的羊只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混合经营地带,其它广大地区放养的羊只相对较少。因为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地形较为平坦,西南部地区气候适宜,降水相通对于其它地区较为丰富,东南部地区虽然处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但引水灌溉可以满足其小麦种植和畜牧业的利用,因此这个地区发展混合农业比较有利。
6、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环海,面积76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同其它大陆分离,孤居一方,独立发展。长期以来,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演化缓慢,又没有大型食肉动物的侵扰,许多珍奇的原始动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特有的动物有:袋鼠、鸸鹋、树袋熊、鸭嘴兽等。
7、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澳大利亚矿产资料十分丰富,许多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如西部的铁矿;东部沿海的煤矿和东北部的铝土矿。澳大利亚矿产品的开采和出口也是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叁』 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1.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大部分位于北半球、 东半球;
纬度位置:地跨寒、温、热 三带;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海陆位置: 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 洲相连,西南与 非 洲为邻,东与 北美洲相望。
亚洲与其它洲的分界线
亚、欧洲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流-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洲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洲界线: 白令 海峡
2.地形特征:
①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②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低悬殊。
3.气候特征:
①气候类型复杂多样②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③季风 气候典型。
掌握: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气候特征(图见课本P7 1-7)。
季风气候典型原因: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季风对气候的影响(图见课本P8 1-8,1-9)
发源地 性质 风向 影响下的气候特点
冬季风 蒙古、西伯利亚 寒冷干燥 西北、东北 寒冷干燥
夏季风 印度洋、太平洋 温暖湿润 西南、东南 高温多雨
4.河流特征:
河流流向特征: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海洋。
主要河流:湄公河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长江是亚洲最长河流。
5.亚洲的世界之最:
(1)除南极洲外,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死海湖面。
(2)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 世界上最大的湖泊――里海
(3)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第七章 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日本(首都:东京,重要港口:横滨、神户,国花:樱花)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1位置、范围
(1)领土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数千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最大的岛屿:本州。(掌握图上位置)
(2)位置:
纬度位置:北半球,东半球,北温带。
海陆位置: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与亚欧大陆隔海相望。
(3)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4)海岸线特点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
2、自然环境:
(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且多分布在沿海。(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最高山峰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也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
(2)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海洋性季风气候)
(3)河流特征:河流短小湍急。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1、资源特点:两多一少,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
2、工业发展模式:“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说明日本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经济对外依赖性强。)
3、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航海业发达;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利条件: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
4、工业分布: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原因:沿海港口条件优越,便于巨型船舶可以停靠;便于进口原料,燃料,出口工业产品;沿海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国内最大的消费地。P23
5、主要工业区及其分布:九州岛——京滨工业区(东京、横滨)、名古屋工业区(名古屋)、阪神工业区(大阪、神户);濑户内海沿岸——濑户内工业区;
九州岛——北九州工业区(北九州)P23
6、对外投资对象: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有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1、文化特点:东西方兼容,传统与现代结合。
2、民族和传统服装: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传统服装:和服。

第二节东南亚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位置和范围:
(1)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中南半岛就是因在中国南部而得名。)
(2)位置:
纬度位置:热带;
海陆位置: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性;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被日本人称为“海上生命线”。原因:日本从波斯湾进口石油,向西欧等国出口工业产品,都要途经该海峡,因而日本把它称为“海上生命线”。
(3)国家:内陆国:老挝。临海国: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岛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东帝汶。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马来群岛:地形崎岖,河流短促,多火山。
2、气候:
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分布 中南半岛和菲律宾半岛北部 马来群岛大部和马来半岛南部
特点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全年高温多雨
对农业的影响 雨季种,旱季收 随时种随时收
3、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主要经济作物: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P29
三、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1、中南半岛上山河分布特点: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各大河上游流经山区,水能资源丰富,下游多形成冲积平原。这些平原及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势低平,易于灌溉,交通便利,成为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地区。
2、主要河流: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怒江)注入印度洋,湄南河、湄公河(澜沧江)红河(元江)注入南海(太平洋)
3、主要城市及其分布特点:河内(越南首都)金边(柬埔寨首都)、万象(老挝首都)、曼谷(泰国首都)、仰光(缅甸的大城市,原首都)。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P31
4、人种:东南亚居民绝大多数是黄种人。
5、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新加坡比重最大。
6、东南亚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新马泰是重要的旅游路线。主要的旅游资源是:缅甸仰光的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波罗浮屠,柬埔寨的吴哥窟,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越南的下龙湾,花园城市新加坡等(图P33)。
备注:读图掌握东南亚主要岛屿、半岛,濒临海域、邻国和中南半岛上的主要国家、河流和城市;马六甲海峡位置。

第三节 印度(首都:新德里)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1、位置
(1)纬度位置:热带,亚热带
(2)海陆位置:西临孟加拉湾,东临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位于我国的西南面,属于南亚,也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自然环境:
(1)、地形: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脉南侧,中间:平原---恒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对农业影响:地形较为平坦,土壤肥沃,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广的国家。)
(2)、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旱季(10月至次年5月)东北季风,雨季(6月至9月)西南季风→水旱灾害频繁。
(3)、河流:恒河---从孟加拉国的恒河三角洲注入孟加拉湾,被印度人称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
3、人文环境
(1)人种:主要为白色和黑色人种
(2)人口: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人口增长速度快。(众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3)官方语言:英语
二、水旱灾害频繁
1、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为旱、雨两季,雨季为6月至9月,旱季为10月到次年5月)为主,由于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乞拉朋齐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
2、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主要经济作物:黄麻、棉花和茶叶等。
水稻、小麦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平原和半岛两侧沿海平原,降水丰沛的地区;小麦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和恒河上游,降水较少的高原山区。
3、绿色革命:60年代后,实行了绿色革命,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
三、发展中的工业
1、主要矿产资源:煤、铁、锰
2、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工业中心的分布接近原料产地,可以节省运费,降低成本。
3、主要城市及特点:新德里--首都;加尔各答---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最大的城市--孟买(印度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最大的港口)。

第四节俄罗斯(首都:莫斯科)
一、国土辽阔
1、位置范围
(1)范围:由东欧平原和北亚地区组成,地跨亚、欧两洲的国家,是一个传统上的欧洲国家
(2)位置:纬度位置;东、西两半球;处北温带和北寒带。
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北部,东临太平洋,西临波罗的海(大西洋),北临北冰洋,西南临黑海和里海。
2、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
(1)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
(主要地形区分布:东欧平原/乌拉尔山/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P42
(2)地势特点: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3)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特点为: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降水较少,夏季较多。奥伊米亚康为北半球的寒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俄罗斯东西部气候差异大,气温是南高北低,西高东低;降水是南多北少,西多东少。
(4)河湖: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皆由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伏尔加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被俄罗斯人誉为“母亲河”(欧洲最长的河流)。
中西伯利亚高原南部的贝加尔湖是世界上蓄水量最大、最深的湖泊。
二、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
1俄罗斯自然资源特点:种类齐全,储量丰富但分布不平衡,东多西少。
2、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地区:铁矿——库尔斯克;石油——第二巴库油田、秋明油田。
煤矿:库兹巴斯煤矿。
3、主要工业区及特点:圣彼得堡工业区(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莫斯科工业区(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4、工业区的分布特点:西多东少,工业主要分布在欧洲部。
5、工业特点: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
三、发达的交通:
1、交通特点:交通部门齐全,均很发达,但不平衡。欧洲部分非常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亚洲部分比较稀疏,但有一条亚欧大陆桥(西伯利亚大铁路:符拉迪沃斯托克—莫斯科)
2、主要运输方式:铁路和管道运输。(1)客运主要方式:铁路和公路;(2)货运主要方式:铁路和管道。
3、俄罗斯管道数量多,与石油、天然气储量、产量丰富有关。
4、俄罗斯南部多山,但西伯利亚大铁路却沿南部山区修建的原因:
(1)南部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南部气温更高,气候更宜人;
(2)北部有冻土层,建设难度大,安全系数低;
(3)距离周边临国较近,更便于发展经济。
5、五海通航:伏尔加河是欧洲第一长河,全长3600米,是俄罗斯航运价值最高的河流,通过运河与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里海相通,称为“五海通航”。P46
6、主要城市及其特点:莫斯科(俄罗斯首都)最大的城市,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圣彼得堡是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北冰洋沿岸的港口摩尔曼斯克为终年不冻港。
7、俄罗斯文化:俄罗斯人对交响乐和芭蕾舞等艺术有这特殊的爱好。
(备注:在图上填注俄罗斯主要濒临水域、临国,地形区、山脉和河流;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地区,主要工业区和主要城市;主要铁路和伏尔加河沟通的“五海”。)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东
一、范围:中东比西亚多了一个埃及,少了一个阿富汗
一、 世界热点地区
热点一:地理位置;一湾:波斯湾;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 ;五海:里海(世界最大的咸水湖)、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土耳其海峡沟通了地中海与黑海,因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热点二:丰富的石油;1.地位: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2.分布及主要产油国: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主要产油国有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埃及等国家;3.石油输出路线:P53运量最大好望角线。
热点三:匮乏的水资源: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河流稀少,主要的河流有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约旦河。
热点四:宗教纷争;人种:以白种人为主,主要是阿拉伯人,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少数居民信仰基督教、犹太教和其它宗教。耶路撒冷被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看作圣城。

第二节 欧洲西部
一、自然环境
1、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北部山地: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部平原,南部山地:阿尔卑斯山脉。
2、气候: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年降水量较多,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3、地形,气候,农业三者之间的关系:P61
二、人文环境
1、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欧洲西部占欧洲的一半左右,这里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为了进一步加强联系,本区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即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2、工业发达,以加工制造业为主。欧洲西部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例很高P60。工业中心多,分布密集,呈"十"字形分布。P61
3、繁荣的旅游业: P65 名校P38 3 (掌握图)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范围与位置:
1、范围:撒哈拉沙漠以南;
2、位置;纬度位置,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穿过,热带。
海陆位置: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一湾:几内亚湾;一半岛:索马里半岛;一岛:马达加斯加岛)
二、自然环境
1、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2、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气候类型分布特点:(1)以赤道为中心,大致呈南北对称分布;(2)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草原气候面积最广。
3、河流:尼罗河(世界最长);4、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如金刚石、铜。
三、人文环境
1、人种:黑种人的故乡;
2、经济;特点;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①出口:矿产,木材,畜产品或热带经济作物等初级产品;进口:机械,汽车等工业制成品;②弊端:初级产品价格低廉,工业制成品价格昂贵,制约了本国经办济的发展;③形成原因:长期受到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控制;④出路:发展民族工业和多样化农业。
3、人口、粮食、环境:本区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地区。人口增长过快,需要更多的粮食和肉类,于是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或过度放牧,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草原退化,加剧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名校学案P42
解决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保护自然环境。P72活动3

第四节 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
位置; 纬度位置:赤道以南,南回归线穿过→热带,南温带;南半球,东半球。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北与亚洲隔海相望。
一、自然环境:
1、地形:东部:山地——大分水岭;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西部:高原
2、气候P76
3、河流:墨累河(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大分水岭;自东北向西南流,注入印度洋。
二、三个美誉:
1、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同其它大陆分离,长期以来,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演化缓慢,又没有大型食肉动物的侵扰,许多珍奇的原始动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
特有的动物有:袋鼠、鸸鹋、树袋熊、鸭嘴兽等。
2、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1)、地形与农牧业:西部海拔不足1000米的广阔的低高原,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大型肉食动物,适合露天围栏放牧。
(2)、气候与农牧业: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区为广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草原气候区,较为干燥,适宜牲畜过冬和繁殖。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西南部地区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干燥,这样的气候特点既适宜畜牧业也同样适宜耕作业,因此这些地区发展了混合农业。P76活动1、(2)、2、(3)
3、、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澳大利亚矿产资料十分丰富,许多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铁矿),采矿业发达。
城市,人口分布;集中在东南沿海。
原因: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居住;东南部多良港,对外交通便利;东南部经济发达;东南部是移民最早登陆的地方,开发较早。
首都:堪培拉 工业中心,最大港口:悉尼 第二大城市:墨尔本。

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第一节 美国(首都:华盛顿,面积世界第四)
一、范围与位置
1、美国本土+阿拉斯加+夏威夷群岛
2、位置:纬度位置:美国本土——北温带和亚热带,阿拉斯加州
——寒带和亚寒带,夏威夷州——热带。(北回归线穿过夏威夷州,北极圈穿过阿拉斯加州,世界唯一跨热、温、寒三带的国家),位于北半球和西半球;
海陆位置:美国本土三面临海,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东南临墨西哥湾,美国北与加拿大相邻,西南与墨西哥相邻,阿拉斯加临北冰洋和太平洋,夏威夷临太平洋。
二、自然环境
1、地形:分南北三大纵列带:东部:山地——阿巴拉契亚山脉,中部:平原——中央平原,西部:山地——落基山脉,科迪勒拉山系。平原占总面积一半以上。
2、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由东向西递减。(受墨西哥湾,大西洋的影响)P84
3、河湖:最大河流:密西西比河(世界长度第四) 世界最大淡水湖群:五大湖(苏必利尔湖世界最大淡水湖,密西根湖美属湖泊)
三、人文环境
1、人口:超过3亿;人种: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华人和华侨最多的城市是旧金山、洛杉玑和纽约);民族:美利坚民族
2、经济:
农业:
(1)农业:美国农业具有两大特点:机械化和专业化。
(2)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①地理位置:美国幅员辽阔,本土大部分处在温带和亚热带,夏威夷州位于热带,热量充足,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美国本土三面临海,受海洋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②地形:美国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2以上,耕地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土壤肥沃,对农业发展有利。
③气候:水分条件较好。
④美国河湖众多,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它纵贯美国中部,水量大,流域面积广,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为农业灌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美国在其优越的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成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许多家产品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p83)
(3)美国农业带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p85
工业
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大国。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汽车城——底特律 硅谷——旧金山
3、资源消耗大国: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应对世界资源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负主要责任。

第二节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
一、位置
1、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属于热带;
2、海陆位置:拉丁美洲东部,东临大西洋,邻国众多,国土辽阔。
二、自然环境
1、地形;北部:平原——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平原);南部: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大高原)
2、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热带草原气候(巴西高原)
3、河流:亚马孙河(世界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度第二)
4、资源:木材,水电丰富,缺乏能源矿产(煤,石油)。
三、人文环境
1、人种: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混血种人——民族大融合。
2、经济:工业:分布在东南沿海和接近矿产产地。(分析原因:自然条件,人文条件)。
农业:分布在东部沿海(分析原因:自然条件,人文条件)。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为主,咖啡,甘蔗,柑橘产量世界第一。P94 3
3、城市化问题:城市分布在东部沿海,东南部尤为密集。(分析原因:自然,人文条件)。首都:巴西利亚,最大城市,工业中心:圣保罗。(掌握图上位置)
四、热带雨林:
1、环境效益: (提供木材,调节全球气候,提供新鲜空气,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提供良好的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2、减少原因:外国公司砍伐,垦荒。
3、雨林减少产生的危害;森林遭到破坏,水土严重流失,珍贵野生动物遭劫,加快全球变暖速度。
4、《21世纪议程》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保护雨林。

第十章 极地气候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海陆状况 陆地——南极洲 海洋——北冰洋
纬度位置 南极圈以南地区 北极圈以北地区
海陆位置 以南极洲为主,周围是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部分 以北冰洋为主,周围是欧洲、亚洲和北美大陆的部分
气候 酷寒、狂风、降水稀少 严寒、干燥
资源 淡水、煤、铁、石油、天然气 石油、天然气、金属、非金属
主要动物 企鹅 北极熊
考察站 长城站、中山站 黄河站
居民 无定居人口 因纽特人
方向 南 北

『肆』 人教版高中地理课本有几本书啊

一共有9本,分别是:

3本必修:

必修1自然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必修3区域地理

6本选专修:

选修1宇宙与地球、属选修2海洋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理解重于记忆,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4)七年级人文地理电子课本扩展阅读: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

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和选修教材一)和区域地理(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

参考资料:网络-高中地理

『伍』 七年级史地生政复习资料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资料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1、概况: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为什么?因为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大洲。)
2、地理位置: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
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靠印度洋、西临地中海和黑海。
3、南部有三大半岛,自东向西是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
4、地形、地势特点:亚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部地势高耸,四周地势较为低下。(中部高,四周低。)
5、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雄踞中部,向西有伊朗高原,向北有蒙古高原(另有德干高原和中西伯利亚高原)。著名的大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阿尔泰山脉。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的外围(要能在地图上填注以上地名)
6、平原多分布在大河的中下游及沿海。主要有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要能在地图上填注以上地名)
7、河流和湖泊:亚洲的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山地和高原,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
注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黑龙江、黄河、长江和湄公河,
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有恒河、印度河等。
著名的湖泊有:里海,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湖泊;
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死海: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世界上最低的湖泊(要能在地图上填注以上河湖)
★另有P5“亚洲地理集锦”要记且在地图上指出。
8、气候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影响因素: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
气候分布: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中部和西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西部为地中海气候,北部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寒带气候,青藏高原和山地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见P7图6.9要能填图)
★亚洲独有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
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9、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6个地区。
东亚指亚洲东部的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和蒙古五个国家;日本是东亚唯一的发达国家。

第二节 人文环境
1. 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其中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日本、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6个国家
亚洲人口过多,对资源环境产生了沉重压力
2、亚洲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有发源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华夏文化;发源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流域文化;发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因其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击而成,故又称“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化
3. 亚洲的经济发展差距大。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日本
1、地理位置: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我国的东面),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群岛国家
2、领土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自北向南:北海道本四九州)四大岛屿及上千小岛组成,统称日本群岛。是个地峡人稠的国家。(四大岛屿要会填图)
3、自然环境:日本多山,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多火山、地震,富士山为活火山。森林和水力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
4、经济:日本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机械、电子、化学、纺织等
⑴工业
a类型: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
b发展工业的条件:有利: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较高;科技力量雄厚;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
不利:多火山、地震;国土狭小,资源少,工业所需资源和燃料大部分进口;国内市场小,工业产品主要销往国际市场;对外依赖严重。
c工业分布: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地区(见P23图: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五大工业区及主要城市能填图)
d海外投资建厂的对象是:美国、西欧、东亚、东南亚地区
e日本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为世界经济强国
⑵农业:农业生产在经济中不占重要地位(棉花全靠进口),但现代化水平高
⑶渔业:捕鱼量常居世界第一,北海道渔场为四大渔场之一
5. 日本的文化特点:东西方兼容

第二节 东南亚
1、组成: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2、位置重要性:地处亚洲和大洋州、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交“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联系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3、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上游水能资源丰富;下游平原及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势低平,易于灌溉,交通便利人口分布稠密。人(P31活动中表格要记)
4、气候及分布: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和热带雨林气候(马来群岛)
5、农业生产:⑴中南半岛的平原地区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泰、越、缅为主要稻米出口国
⑵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其中泰国是世界上最大天然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6、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人、华侨最集中地区,盛行佛教 。新加坡的华人所占比重为77%。
7、旅游业收入是东南亚近些年来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看图记忆P33东南亚的旅游胜地)

第三节 印度
1、地理位置:大部分在印度半岛上,东北部与我国为邻(与我国有不连续边界),印度洋三面环绕(东:孟加拉湾,西:阿拉伯海)

2、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3、主要地形区 北:喜马拉雅山地中:恒河平原南:德干高原
4、主要河流: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侧,注入孟加拉湾
5、气候: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6—9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为雨季;11——次年5月盛行来自陆地的东北风,为旱季。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印度水旱灾害频繁
6、农业: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和水稻(主要分布在东北恒河平原),“绿色革命”后,粮食自给有余
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黄麻(东北恒河平原)
7、工业:殖民统治时期,主要发展纺织工业和采矿业。现在,工业部门齐全,特别是原子能、航天、计算机等高科技领域也有一定成就。
8、主要城市:首都新德里。加尔各答是印度最大的城市和麻纺织工业中心。孟买是印度最大港口和棉纺织工业中心。班加罗尔是印度的计算机软件中心(信息产业中心),印度的软件出口仅次于美国。

第四节 俄罗斯
1.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跨亚、欧两洲,是传统的欧洲国家。跨东、西半球。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
2、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平原占一半
3、地形区:四大地形区(欧洲部分主要是东欧平原,亚洲部分叫西伯利亚地区)
自西向东依次是:东欧(伏尔加河)平原 ―――(乌拉尔山脉、鄂毕河)――― 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 (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
4、气候:⑴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各地差异显著,世界上亚寒带针叶林分布最广的国家。
⑵特点: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温暖
⑶寒极:奥伊米亚康(北半球寒极)
5、河湖 ⑴伏尔加河:注入里海,俄罗斯的“母亲河”,世界最长内流河
⑵贝加尔湖: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3)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
6、资源:自然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能够自给的大国之一。这为俄罗斯发展工业商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煤:库兹巴斯。 铁:库尔斯克。
石油:第二巴库,秋明。)
7.工业: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薄弱)
四大工业区 :⑴莫斯科工业区:全国工业最发达地区
⑵圣彼得堡工业区: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
⑶乌拉尔工业区:石油、机械、钢铁
⑷新西伯利亚工业区(库兹巴斯):煤、油气、电力、钢铁
8. 发达的交通:交通部门齐全,铁路、公路、航空、内河、海洋、管道运输均很发达。但是交通运输线在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的分布不平衡。

⑴海运 五海通航(通过运河,伏尔加河与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里海相通)
圣彼得堡——最大港(波罗的海沿岸) 摩尔曼斯克——北冰洋沿岸不冻港
符拉迪沃斯托克——太平洋沿岸港 (这些地名要能在地图上指出)
⑵铁路——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欧洲部分铁路网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亚洲部分铁路网比较稀疏,但有一条非常重要的铁路,它横跨亚欧大陆,被称为亚欧大陆桥(西伯利亚大铁路:莫斯科――符拉迪沃斯托克)
⑶管运——货运量最大的运输方式(主要输送石油和天然气)

9、城市:莫斯科是俄罗斯的首都,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这里有著名的红场、克里姆林宫和世界上藏书最多的图书馆;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和重要的港口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东
1、重要的交通位置——位于三洲五海之地
中东沟通大西洋、印度洋,联系亚、非、欧三大洲,位于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内陆湖)、黑海之间,还有海峡(土耳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直布罗陀海峡)和运河(苏伊士运河)控制海上交通要道
(这些要能填图)
2、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连接了印度洋和太平洋;
土耳其海峡是黑海通向地中海的门户;
霍尔木兹海峡是石油运输的通道,被称为“海上生命线”。
3、范围:埃及(北非国家)+除阿富汗以外的西亚地区(中东=西亚-阿富汗+埃及)
4、资源: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中东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所产石油绝大部分通过海洋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5、中东的主要产油国有: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伊拉克(填图)
6、中东石油输出路线
①管道 从波斯湾用管道直接输送到地中海和红海沿岸的各港口。
②海运 三条主要输出航线(见P53图8.6)
7、地形:以高原为主(阿拉伯高原和伊朗高原)
8、气候: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河流稀少,还有大面积没有河流的沙漠地区。不少国家因为境内没有河流经过成为无流国(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岛上)。中东水资源匮乏,而且大部分河流为多国共有,有限的水资源的分配和争夺成为中东地区的又一个焦点。
9、宗教:中东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少数居民信仰基督教、犹太教和其他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是圣城。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被伊斯兰教尊为圣城。
中东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这些国家被称为“阿拉伯国家”。
犹太人集中分布在以色列,主要信仰犹太教。
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10、中东问题的关键是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阿以冲突的焦点在巴勒斯坦地区

第二节 欧洲西部
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位于亚洲西面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是亚欧大陆向大西洋伸出的一个大半岛;
纬度位置:大部分属北温带
2、欧洲海岸线曲折多港湾,主要内海有南部的地中海和北部的波罗的海;主要的海峡有西南端的直布罗陀海峡和西部的英吉利海峡(能在地图上填注)
3、欧洲主要半岛有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南部的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
主要岛屿有大西洋中的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和冰岛。
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海、直布罗陀海峡是欧、非两洲的分界线(能在地图上填注)
4、地形:以平原为主(两大平原:以莱茵河为界,以西是西欧平原,以东是波德平原),占全洲面积的2/3,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主要的山地:阿尔卑斯山脉(欧洲西部最高的山脉)和斯堪的纳维亚山脉。
5、气候:西欧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向东过渡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欧洲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北冰洋沿岸为寒带气候
6、主要河流:欧洲河网密布,水量丰富。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多瑙河是欧洲的第二大河,也是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性河流,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莱茵河也是欧洲西部的重要水运通道。
7、欧洲西部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十分频繁。为了进一步加强联系,本区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叫做欧洲联盟(简称欧盟)。目前,欧盟共有27个成员国。欧盟加强了本区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并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8、工业:欧洲西部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目前也是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地区之一。欧洲西部的工业以制造业为主,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例很高。
欧洲西部工业中心多,分布密集。主要分布在自英国向东到波兰境内,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到意大利之间。
9、畜牧业:欧洲西部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形成大面积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而且境内以平原为主的地形使得这里草场广布,这些对畜牧业的发展很有利。欧洲西部的人们称牧草为“绿色金子”,足见他们对畜牧业的重视。
在英国,畜牧业产值占全部农业产值的70%以上。法国和德国的农业产值中,畜牧业比重也略高于种植业。荷兰、丹麦等国是世界上著名的乳畜大国。火腿、熏肉、香肠、乳酪是主要的出口产品
10、国家和居民:欧洲西部人吕稠密,国家众多,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同时它也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一个大洲。欧洲的居民绝大部分属白色人种。
11、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P65图要记,与地图上的国家对号)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非洲位于亚洲的西南面、欧洲的南面,东临印度洋及红海、西面和北面临大西洋和地中海,非洲为世界第二大洲。(能填图)
纬度位置:大致上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横穿中部,大部分位于热带,有“热带大陆”之称
2、概况:非洲海岸线平直,西面的几内亚湾是非洲最大的海湾,东南面的马达加斯加岛是非洲最大的岛屿。
3、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东部和南部分布着埃塞阿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非洲的最高峰是乞力马扎罗山,位于东非高原上。【纵贯东非高原和埃塞阿比亚高原的东非大裂谷带经红海延伸到亚洲的约旦地沟,长约6000千米,带内多连串湖泊和火山、地震,东非裂谷带有陆地表面“最大的伤疤”之称】。北非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撒哈拉大沙漠
4、本区有6亿多人,其中90%以上都是黑种人,所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有“黑非洲”之称。
5、主要河流:非洲有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四大河流。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维多利亚湖是非洲最大的淡水湖。
★6、境内的世界之最: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最大的大裂谷东非大裂谷、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7、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世界上大型野生动物最多的地区。热带高级哺乳动物,如大猩猩、河马、非洲象、斑马、长颈鹿等是非洲珍奇动物
非洲有“富饶大陆”的称号,非洲的矿产种类多、储量大。【南部非洲盛产黄金和金刚石;撒哈拉区和几内亚湾沿岸盛产石油;扎伊尔和赞比亚毗邻处有举世闻名的“铜带”】
8、经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经济落后(南非除外),很多国家以单一商品经济为主
概念:单一商品经济是指过分依赖某一种或某几种初级产品生产的经济。
初级产品是指矿产、木材、牲口、经济作物产品等工业原料和半成品。
不利之处:工业制造品的价格要比初级产品贵得多,因此这些国家卖出初级产品、买进工业制造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另外,“单一商品经济”,只依赖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采购,出口商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波动很大。
原因:由于殖民者长期占领和疯狂掠夺【现在,黑非洲的国家都已独立】
出路: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多样化农业,发展加工工业、旅游业、水产等
9、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增长率世界最高,由此带来了粮食问题,过渡开荒又引发了环境问题。(人口-----粮食------环境)
解决途径: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解决食物短缺的问题 。

第四节 澳大利亚
1、 地理位置: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南回归线横贯中部。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岛和附近的一些岛屿,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
2、面积与人口:地广人稀的国家。是大洋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3、地形:东部山地——大分水岭;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西部低高原
4、特有的动物:袋鼠、鸸鹋、考拉 、鸭嘴兽
澳大利亚有这么多古老物种的原因:其一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立于南半球的海洋上,环境单一,没有大型的野生食肉动物,这些古老物种就没有大型天敌,物种进化缓慢;其二,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所以南极洲大陆没有)
5、澳大利亚是世界是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为羊特别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主要出口产品还有牛肉和小麦
6、澳大利亚是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主要矿产有煤(东南沿海)、铁(西部)、铝土矿(东北部)——澳大利亚是世界是铝土矿最多的国家。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上,澳大利亚的采矿业、冶金和机械制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由于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占有很大比重,所以,有人称澳大利亚是“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目前,服务业已经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澳大利亚主导产业。
7、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原因:这里气候温暖湿润;交通便利。
主要城市:首都堪培拉,悉尼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墨尔本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第一节 美国
1、位置:北接加拿大、南临墨西哥湾、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跨寒、温、热三带
2、领土组成:美国除本土有48个州外,还有两个海外州:一个阿拉斯加(临北冰洋、太平洋、北极圈穿过)一个夏威夷州(位于太平洋中、北回归线穿过、属大洋州领土)
美国的面积是居世界第四位。 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今天居住在美国的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都是在近200多年的时间里移入美国的,是个移民大国。
美国的华人和华侨分布广泛,在旧金山、纽约、和洛杉矶等城市有华人聚居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唐人街”。
3、美国的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石油、铜、铅、锌等
4、农业:实现了地区生产的专业化。(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要,美国农业生产可分为棉花带、玉米带、小麦区、乳畜带、畜牧和灌溉农业区等五种主要农业带或农业区)
农业生产的各个过程和环节都实现机械化和专业化。【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不到全国的3%,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耕种、灌溉、施肥、锄草、收割、脱粒、贮藏、运输全部机械化,效率高,产量大】
美国是农业大国。它生产的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烟草、乳肉等都居世界前列,不仅能满足本国需要,还大量出口粮食,成为世界是输出农产品最多的国家。
★世界最大的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绵延于南北美洲西部。
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位于美国,它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和中国的长江。
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其中苏必利尔湖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5、工业:美国工业现代化程度很高,工业生产总值居世界首位,钢铁、汽车、宇航、飞机、石油、电子、化学等工业都居世界前列。在对外贸易方面,美国是输出工业产品数量最多、产值最大的国家,也是进口小汽车、钢铁、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
6、美国是世界上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位于旧金山东南的硅谷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因大量生产电子工业的基本材料------硅片而得名。
7、美国也是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第二节 巴西
1、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五大国。
2、巴西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玛雅文化是古代印第安人的杰作。)居民是主要由白种人、黑白混血种人、黑种人构成。(最早来到拉丁美洲的殖民者是欧洲人。)从巴西可以看出,拉丁美洲是一个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在这个民族的大熔炉里,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文化融合的例子:桑巴舞、足球、狂欢节)。
3、巴西境内的世界之最: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亚马孙河、有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是世界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
4、主要地形区
主要地形区:巴西高原和亚马孙平原。
气候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
5、经济:巴西是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一个拥有完整国民经济体系的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巴西铁矿储量大、质地优良,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东南部是铁矿石主要分布地区,伊塔比拉露天铁矿石巴西最大的铁矿山。在现代工业方面,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已经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家的行列。由巴西和巴拉圭合资修建的伊泰普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水电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农业是巴西重要的经济基础部门。热带经济作物,如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咖啡豆、蔗糖、橘汁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
6、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作用:为全球提供新鲜空气,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提供良好的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木材、调节全球气候。
受破坏的原因:修路、砍伐优良木材、发展采矿业、开辟大型农牧场、垦荒。
带来的后果:亚马孙地区的开发,引起了深刻的环境问题。森林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措施:巴西政府表明了改变以往以环境为代价的开发方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开发方式的决心。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念被世人接受,并开始付诸实践
7、巴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且大城市十分集中。人口过渡集中引发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
8、主要城市:圣保罗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首都是巴西利亚;最大的港口城市是里约热内卢

第十章 极地地区
1、南极地区是指南纬66.5S(南极圈)以南的广大区域,包括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海洋。南极地区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即使在暖季(11月—次年3月)也非常严寒。南极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储存着世界上最丰富的固体淡水资源。南极地区还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是世界上降水最少的地区和风速最大的地区。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是企鹅
2、北极地区是指北纬66.5N(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北极地区虽然不像南极地区那么寒冷,大部分地区却也是终年冰封;降水普遍比南极地区高得多;风速远不及南极大。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是北极熊。
3、世界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极洲,因为:A纬度最高 B南极洲是陆地,北冰洋是海洋,陆地散热快 C南极洲的海拔高,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D南极洲终年冰雪覆盖,冰雪对光热的反射强
4、1985年2月,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在南极洲乔治王岛建成。1989年2月,建立中山站
5、和平利用和保护极地地区:
南极洲无定居居民,仅有一些来自其它大陆的科学考察人员和捕鲸队。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其重要内容是: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保证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自由,促进科学考察中国际合作。禁止进行一切军事活动和任何核爆炸或处理放射性废物,冻结队南极领土要求等。我国于1983年

『陆』 中国国家地理全套电子书下载

这里是中国国家地理网的网站http://www.cng.com.cn/

下载1
http://blog.xunlei.com/web/category.html?uin=shen329907&category_id=54&keyword=%e4%b8%ad%e5%9b%bd%e5%9b%bd%e5%ae%b6%e5%9c%b0%e7%90%86

下载2
http://blog.xunlei.com/web/category.html?uin=646490837&category_id=133&keyword=%e4%b8%ad%e5%9b%bd%e5%9b%bd%e5%ae%b6%e5%9c%b0%e7%90%86

下载3
http://58.61.39.221/down?cid=&t=13&fmt=-

『柒』 求八年级下册的地理、生物电子课本

复习资料:

八年级地理(下)复习提纲
(本资料在人教网上收集整理)
秦岭 ——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主;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区域划分的原因: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划分,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第五章我国的四地理大区域
形成四大区域景观差异的原因: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点不同。
P5活动1、2、3
第一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P8活动1、2;P10活动1)
一、位置范围
以东渤海、黄海,以南秦岭、淮河,以西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北内蒙古高原:范围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肃、宁夏的东南部,江苏、安徽两省北部;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面积20%;人口40%,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有:东北的满族、朝鲜族;宁夏、甘肃的回族;河湖。
二、气候
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判别:湿润、半湿润。
三、农业发展及问题
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小麦;油料作物:花生;糖料作物:甜菜;
经济作物:棉花、谷子、大豆等;
植被和果树:东北天然森林、温带水果;矿产资源:铁;主要能源:煤炭、石油;
主要水果:苹果、葡萄、梨、桃、杏、柿;
四、风俗习惯
人民主食:面食(东北,华北:盛产小麦,以面食为主;黄土高原:则以小米为主);
传统民居特点:注意防寒保温(东北,华北:土坯垒墙,砖瓦房(火炕);黄土高原:窑洞);
交通工具:传统:骡马作役蓄马车;现代:铁路、公路
运动项目:溜冰
六、生态环境及治理
脆弱的生态环境:由于长期的垦植开荒、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严重(东北:黑土流失;华北:旱、涝、碱、风沙威胁;黄土高原:黄土裸露,沟壑纵横);
东北平原: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重建生态家园;华北平原: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营造农田林网,改善土壤,减轻灾害;黄土高原:植树种树,退耕还林,退林还牧,发展生态农业;
七、主要城市
北京、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石家庄、太原、西安
南方地区:
一、位置范围
以东 东海,以南 南海,以西 青藏高原,以北 秦岭、淮河:范围 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面积 25%;人口 55%,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有30多个,人数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广西、云、贵、川、渝、湘、琼等省区。人数较多的有: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地形: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分布(东南沿海受夏季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大-水田;四川盆地-紫色土富含磷、钾等养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南方地区-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土壤肥沃,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单季水稻、油菜、冬小麦的主要产区);河湖:长江、京杭运河、华南大动脉-珠江水系、沿海港口。
二、气候
类型: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判别:最高气温28℃~30℃,最低0℃以上;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三、农业发展及问题
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水稻;油料作物:油菜;糖料作物:甘蔗;经济作物:棉花;
植被和果树: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植桑养蚕-蚕丝的主要产区;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南部是天然橡胶的生产基地);
主要水果:两广、闽、台胜产甘蔗;南部沿海地区出产香蕉、荔枝、龙眼、菠萝、柑橘、桂圆等水果;海南岛出产椰子;矿产资源:有色金属;主要能源:核能和水能丰富;
四、工业发展及问题
长江中下游工业带(上海、南京、杭州-综合工业区;武汉-钢铁、轻纺;湘、赣地区-有色金属);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带[有南通、上海、宁波、温州、广州、湛江、北海等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等;主要工业部门有家用电器、、服装、食品、玩具制造等以出口为主的加工工业和制造业];西南地区[宜昌、重庆-电力、钢铁;攀枝花、六盘水-钢铁、煤炭;西昌-火箭发射基地。
经济林木有:茶、油茶、油桐、漆树、毛竹、杉树、樟树;发展了制茶、丝绸、食品、建筑材料等工业
五、风俗习惯
人民主食:大米
传统民居特点:注意通风散热,以南北朝向为主,瓦房屋面较陡
交通工具:传统:船舶;现代:船舶
运动项目:游泳、龙舟竟赛
六、生态环境及治理
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是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98年大洪水使湖北、湖南、江西的受灾面积达一万平方千米,损失百亿元:加固堤坝;疏浚水道;重点限期治理污染源。
红壤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育而成的,含铁、成风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改良:增施有机肥料、补充熟石灰等以改变土壤的酸性,种植茶树、油树、杉树、马尾松等耐酸性经济林木以抑制土壤的粘性。
七、主要城市
上海
第二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 P12活动1、2
位置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内蒙古自治区,新疆,宁夏,甘肃北部(面积30%,人口4%,人口密度小,人口比较稀疏,以汉族为主,大致占2/3,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等,他们分别聚居在内蒙古,宁夏,新疆)。
一、 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
⒈形成原因:深居内陆
2.地表景观
⑴高原,盆地为主,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
⑵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二、 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的广大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本区出产的肉,奶,皮,毛及其制造品不仅供给当地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还大量输送到其他省市,并出口到国外,成为本区重要的经济支柱。
三、 灌溉农业
⒈灌溉农业的特点
本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当地农业水源的依赖性很大。一般在有地水,高山融雪及地下水灌溉的平原地区,农业比较发达,称之为“灌溉农业”。
⒉主要分布地区
① 内蒙古河套平原:引黄河水自流灌溉;
② 宁夏平原:引黄河水自流灌溉;自由被如为‘’塞外江南,小麦水稻棉花瓜果甜菜都生长良好;
③ 河西走廊:依靠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
④ 新疆绿洲:依靠天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是西北的粮棉瓜果之乡,吐—葡、哈,新—长绒棉。
五、地下宝藏
丰富的矿产资源:煤,石油,稀土的储量大。
六、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通讯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西气东送(将新疆塔北油气田天然气通过管道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意义:稳定东部经济发展,促进西部经济发展);西电东送(将蒙中西、宁夏水电站的电能送到华北和东北地区);
七、 生态环境建设
沙尘暴的形成:西北地区由于干旱缺水,植被覆盖率低,经营管理粗放,超载放牧和盲目开垦,沙化面积逐年扩大是造成北方沙尘暴的主要原因。
目前,西北地区的人民正在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林,大力发展人工草场,推广栏养和封地育草等措施和技术重建西部的生态环境。
八、 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
1. 食:牛羊肉和乳制品。
2. 住:用羊毛毡搭成的易于拆卸的毡房
3. 行:马、骆驼、小毛驴。
4. 体育项目:舞蹈、摔跤、马术。
青藏地区:
一、 位置范围 P14活动1、2
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西部(面积25%,人口不足1%藏族的主要居住区,青海省东部汉族人数较多。
主要河湖有:长江、黄河、支流湟水、雅鲁藏布江、青海湖(多咸水湖,干旱,蒸发量大,冰雪补给,含盐,冰川纵横,犹如固体水库)
二、 世界屋脊与高寒环境
1.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许多山峰高达7000—8000米,是世界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2. 地处亚热带,深居内陆,青藏高原阻挡了北上的暖湿气流,大部分降水稀少(4—9月为雨季,10—3月为干季)。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地广人稀。
3. 日较差大,高原缺氧(藏族服装、舞蹈的动作幅度小。)人口、城镇都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如雅鲁藏布江谷地和黄河支流湟水谷地)。
三、 高原农牧业
1. 发展种植业的有利条件:日照强,温差大,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较低,但大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
不利条件:降水少,气温低。

『捌』 七年级义务教育版下册地理复习资料

我们生活的大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概况: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也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大洲
地理位置:大部分位于东、北半球,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
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靠印度洋、西临地中海和黑海。
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3
南部有三大半岛,自东向西是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
地形、地势特点:亚洲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约占全州面积的3/4。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雄踞中部,向西有伊朗高原,向北有蒙古高原。著名的大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的外围(要能在地图上填注以上地名)
平原多分布在大河的中下游及沿海。
亚洲地面起伏很大,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世界陆地最低处死海的湖面。整个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河流和湖泊:亚洲的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山地和高原,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
注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黑龙江、黄河、长江河湄公河,
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有恒河、印度河等。
著名的湖泊有:里海,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湖泊;
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死海,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河世界上最低的湖泊(要能在地图上填注以上河湖)
5. 气候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原因:跨纬度广,海陆差异大,地形复杂)、季风气候显著(原因: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海洋交界处)、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原因:面积广大,内陆远离海洋)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中部和西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北部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极地气候、青藏高原和山地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见P7图6.9要能填图)
亚洲有47个国家和地区,按地理方位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
东亚指亚洲东部的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和蒙古五个国家;
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共11个国家和地区。它们是: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和东帝汶;
南亚是指从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以南,岛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共7个国家。北部有尼泊尔、不丹两个内陆山国,中部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个临海国;南北印度洋上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两个岛国。由于喜马拉雅山脉把南亚跟亚洲其他地区隔开,是南亚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所以也称为南亚次大陆;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中部,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
西亚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小亚细亚半岛,共20个国家和地区。它们是:伊朗、阿富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也门、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塞浦路斯、黎巴嫩、约旦、巴勒斯坦、以色列、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
北亚是指亚洲北部的俄罗斯(见P3图6.4) 第二节 人文环境
1. 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洲,36.8亿人。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其中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印度、日、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6个国家
亚洲人口过多,对资源环境产生了沉重压力
亚洲大小民族有1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
亚洲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有发源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华夏文化;
发源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流域文化;
发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因其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击而成,故又称“两河流域”)的古印度文化
3. .经济发展的差距:发达国:日本 高收入
发展中国家:新加坡 高收入>9655美元
马来西亚、韩、沙特阿拉伯 高收入 3125—9655美元
中、泰 中下等收入(原因:日、新、韩、马、泰发展加工工业,促经经济发展;沙特出口石油)
蒙、越、印、孟、尼 低收入国家<500美元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日本
地理位置: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太平洋西侧的一个群岛国家
领土组成:由本州、北海道、四国、九州四大岛屿及上千小岛组成,统称日本群岛。人口1.2亿多,是个地峡人稠的国家
自然环境:日本属多山地形,山地、丘陵占国土总面积的3/4。广大平原为最大的平原。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著名的海港幼神户和横滨。多火山、地震,富士山为活火山。森林和水力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属温带季风气候(北部)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具有海洋性特征,冬季温和夏季凉爽
经济:日本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机械、电子、化学、纺织等
⑴工业
a类型: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
b发展工业的条件:有利: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较高;科技力量雄厚;多良港,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
不利:多火山、地震;
国土狭小,资源少,工业所需资源和燃料大部分进口;国内市场小,工业产品主要销往国际市场;对外依赖严重
c工业分布: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地区(见P23图: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
d海外投资建厂的对象是:美国、西欧、东亚、东南亚地区
e日本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为世界经济强国
⑵农业:农业生产在经济中不占重要地位,但现代化水平高
⑶渔业:捕鱼量常居世界第一,北海道渔场为四大渔场之一
5. 日本的文化特点:东西兼容 第二节 东南亚
新加坡:是一个著名的花园城市国家。经济以转口贸易和航运为基础,发展了炼油、造船、电子、纺织、食品等工业。旅游业收入是新加坡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于1967年建立。文莱在1984年加入,越南在1995年加入,老挝和缅甸在1997年加入,柬埔寨在1999年加入。在成立初期,东盟强调用和平手段解决区域争端。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探索经济合作途径,在80年代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
组成: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位置重要性:地处亚洲和大洋州、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交“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联系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地形:⑴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上游水能资源丰富;下游平原及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势低平,易于灌溉,交通便利人口分布稠密
⑵马来群岛:多火山,地形崎岖,平原集中在沿海
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和热带雨林气候(马来群岛)
农业生产:⑴中南半岛的平原地区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泰、越、缅为主要稻米出口国
⑵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其中泰国是世界上最大天然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油棕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以及金鸡纳霜和木棉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
矿产主要有锡和石油
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人、华侨最集中地区,盛行佛教 第三节 印度
南亚有三大河流: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
南亚位于热带河亚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南亚东北部,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面,降水充沛,乞拉朋齐降水量达11000毫米,为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方
地理位置:大部分在印度半岛上,东北部和西北部与我国为邻(与我国有部连续边界),印度洋三面环绕
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地形 北:喜马拉雅山地—— 狭长崎岖
中:恒河平原—— 低平宽广
南:德干高原—— 低缓广大
河流: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侧,注入孟加拉湾
气候:属热带季风气候。6—9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为雨季;11——次年5月盛行来自陆地的东北风,为旱季。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原因:西南季风年际变化大导致降水不稳定)
农业: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和水稻(主要分布在东北恒河平原),绿色革命后 粮食能够出口
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黄麻(东北恒河平原)、茶叶(东北山地)
工业:殖民统治时期,主要发展纺织工业和采矿业。现在,工业部门齐全,特别是原子能、航天、计算机等高科技领域也有一定成就
主要城市:首都新德里。加尔各答是印度最大的城市和麻纺织工业中心。孟买是印度最大港口和棉纺织工业中心。班加罗尔是印度的计算机软件中心,印度的软件出口仅次于美国。
第四节 俄罗斯
1.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面积为1707万平方千米。跨亚、欧两洲,是传统的欧洲国家。跨东、西半球,东西长1万多千米
2. 总人口1.47亿,俄罗斯人占80%。由130多个民族组成,有100多个民族通用俄语。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
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平原占一半
地形区:四大地形区(欧洲部分主要是东欧平原,亚洲部分叫西伯利亚地区)
东欧平原 西西伯利亚平原 中西伯利亚高原 冬西伯利亚山地
气候:⑴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各地差异显著
⑵特点: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温暖
⑶寒极:奥伊米亚康(北半球寒极)
河湖 ⑴伏尔加河:全长3600千米,注入里海,俄罗斯的“母亲河”,世界最长内流河
⑵贝加尔湖: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6. 资源: 煤:库兹巴斯
铁:库尔斯克
石油:第二巴库,秋明
世界上亚寒带针叶林分布最广的国家
7. 四大工业区 ⑴莫斯科工业区:全国工业最发达区
⑵圣彼得堡工业区:造纸、纺织工业最发达
⑶乌拉尔工业区:石油、机械、钢铁
⑷新西伯利亚工业区:煤、油气、电力、钢铁
8. 发达的交通 ⑴海运 五海通航(通过运河,伏尔加河与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里海相通)
圣彼得堡——最大港(波罗的海沿岸)
摩尔曼斯克——北冰洋沿岸不冻港
符拉迪沃斯托克——太平洋沿岸港口
⑵铁路——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
⑶管运——货运量最大的运输方式
首都莫斯科是全国最大的城市、综合工业中心和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这里有著名的红场、克里姆林宫和世界上藏书最多的图书馆;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和重要的港口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东
重要的交通地位——中东沟通大西洋、印度洋,联系亚、非、欧三大洲,位于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内陆湖)、黑海之间,还有海峡(土耳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直布罗陀海峡)和运河(苏伊士运河)控制海上交通要道
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连接了印度洋和太平洋;土耳其海峡(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峡、达达尼尔海峡)是黑海通向地中海的门户;曼德海峡是印度洋进入红海的要道;霍尔木兹海峡是石油运输的通道
地形以高原为主
范围:埃及(北非国家)+除阿富汗以外的西亚地区
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中东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西亚生产的使用90%以上供输出,石油输出量约占世界石油总输出量的60%。主要通过海洋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东的主要产油国有: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伊拉克
中东石油输出路线(见P53图8.6)
波 海运 霍尔木兹海峡 阿拉伯海 向东 印度洋 太平洋 日本
斯 向西 红海 苏伊士运河 地中海 直布罗陀海峡 大西洋 西欧
湾 印度洋 好望角 大西洋 美国
管道 从波斯湾用管道直接输送到地中海沿岸
中东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河流稀少,还有大面积没有河流的沙漠地区。不少国家因为境内没有河流经过成为无流国(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岛上)。中东水资源匮乏,而且大部分河流为多国共有,有限的水资源的分配和争夺成为中东地区的又一个焦点
中东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少数居民信仰基督教、犹太教和其他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是圣城。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被伊斯兰教尊为圣城。
中东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这些国家被称为“阿拉伯国家”。
犹太人集中分布在以色列,主要信仰犹太教
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中东问题的关键是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阿以冲突的焦点在巴勒斯坦地区 第二节 欧洲西部
欧洲现共有44个国家和地区,按地理方位分为:东欧、西欧、南欧、北欧和中欧
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位于亚洲西面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是亚欧大陆向大西洋伸出的一个大半岛;
纬度位置:大部分在35N-60N,属北温带
欧洲海岸线曲折多港湾,主要内海有南部的地中海和北部的波罗的海;主要的海峡有西南端的直布罗陀海峡和西部的英吉利海峡(能在地图上填注)
欧洲主要半岛有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南部的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主要岛屿有大西洋中的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和冰岛,南部的西西里岛和撒丁岛。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海、直布罗陀海峡是欧、非两洲的分界线(能在地图上填注)
地形以平原为主(两大平原:以莱茵河为界,以西是西欧平原,以东是波德平原),占全洲面积的2/3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主要的山地: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南部的年轻褶皱山系、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欧洲有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为中心的大陆冰川和阿尔卑斯山脉为中心的山岳冰川,冰川地形广布
气候:西欧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向东过渡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欧洲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北冰洋沿岸为苔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
⑴大部分地区位于35°N-60°N之间属温带气候;
⑵西临大西洋,深受海洋影响,大陆轮廓破碎(为海岸线最曲折的大洲),各地距海近,使海洋影响深入内陆;
⑶中部为平原,阿尔卑斯山脉东西延伸有利于海洋温和湿润气候自西部海洋向东深入内陆;
⑷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增温和增湿作用
主要河流:欧洲河网密布,水量丰富。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
多瑙河是欧洲的第二大河,也是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性河流,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
欧洲西部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十分频繁。为了进一步加强联系,本区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叫做欧洲联盟(简称欧盟)。目前,欧盟共有15个成员国,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欧盟加强了本区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并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欧洲西部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目前也是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地区之一。欧洲西部的工业以制造业为主,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例很高。制造业是指把原料进行加工,制造成各种各样产品的工业部门。本区许多国家从国外进口原料、燃料、粮食,向外出口机械、汽车、化学物品和食品等工业制成品。
欧洲西部工业主要分布在自英国向东到波兰境内,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到意大利之间。主要的工业区有:德国的鲁尔区、法国的巴黎盆地、英国的伦敦地区及英格兰中部地区等
欧洲西部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形成大面积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而且境内以平原为主的地形使得这里草场广布,这些对畜牧业的发展很有利。欧洲西部的人们称牧草为“绿色金子”,足见他们对畜牧业的重视。
在英国,畜牧业产值占全部农业产值的70%以上。法国和德国的农业产值中,畜牧业比重也略高于种植业。荷兰、丹麦等国是世界上著名的乳畜大国。火腿、熏肉、香肠、乳酪是主要的出口产品
国家和居民:欧洲的居民绝大部分属白色人种,语言属印欧语系,分拉丁语、日耳曼语、斯拉夫语三个语族。欧洲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一个大洲
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非洲位于亚洲的西南面、欧洲的南面,东临印度洋及红海、西面和北面临大西洋和地中海,非洲为世界第二大洲。
纬度位置:大致上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横穿中部,大部分位于热带,有“热带大陆”之称
概况
非洲海岸线平直,西面的几内亚湾是非洲最大的海湾,东南面的马达加斯加岛是非洲最大的岛屿,东面的索马里半岛有“非洲之角”之称。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东部和南部分布着埃塞阿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山脉有阿特拉斯山和德拉肯斯堡山分布在西北部和东南部,非洲的最高峰是乞力马扎罗山。纵贯东非高原和埃塞阿比亚高原的东非大裂谷带经红海延伸到亚洲的约旦地沟,长约6000千米,带内多连串湖泊和火山、地震,东非裂谷带有陆地表面“最大的伤疤”之称。北非分布着面积达770万平方千米的撒哈拉大沙漠
本区有6亿多人,其中90%以上都是黑种人,所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有“黑非洲”之称。沙漠以北是阿拉伯人的聚居地,在南部非洲有欧洲移民的后裔
主要河流:非洲有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四大河流。尼罗河全长66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维多利亚湖是非洲最大的淡水湖
境内的世界之最: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最大的大裂谷东非大裂谷、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世界上大型野生动物最多的地区。热带高级哺乳动物,如大猩猩、河马、非洲象、斑马、长颈鹿等是非洲珍奇动物
非洲有“富饶大陆”的称号,非洲的矿产种类多、储量大。南部非洲盛产黄金和金刚石;撒哈拉区和几内亚湾沿岸盛产石油;扎伊尔和赞比亚毗邻处有举世闻名的“铜带”
经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经济落后(南非除外),很多国家以单一商品经济为主
概念:单一商品经济是指过分依赖某一种或某几种初级产品生产的经济。
初级产品是指矿产、木材、牲口、经济作物产品等工业原料和半成品。
不利之处:工业制造品的价格要比初级产品贵得多,因此这些国家卖出初级产品、买进工业制造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另外,“单一商品经济”,只依赖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采购,出口商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波动很大。
原因:由于殖民者长期占领和疯狂掠夺(现在,黑非洲的国家都已独立)
出路: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多样化农业,发展加工工业、旅游业、水产等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增长率世界最高,由此带来了粮食问题,过渡开荒有引发了环境问题。
解决途径: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解决食物短缺的问题 第四节 澳大利亚
大洋洲介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西南临印度洋、东面同南、北美洲遥遥相对
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二岛、新几内亚岛以及散布在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三大群岛,共一万多个岛屿。许多岛屿在国际交通上具有重要地位。大洋洲的岛屿按成因分大陆岛、火山岛和珊瑚岛三类。
地理位置: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南回归线横贯中部。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岛和附近的一些岛屿,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
面积与人口:地广人稀的国家。是大洋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地形:东部山地——大分水岭;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西部高原
特有的动物:袋鼠、鸸鹋、考拉(树袋熊)、鸭嘴兽
澳大利亚有这么多古老物种的原因:其一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立于南半球的海洋上,环境单一,没有大型的野生食肉动物,这些古老物种就没有大型天敌,物种进化缓慢;其二,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所以南极洲大陆没有)
澳大利亚是世界是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为羊特别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主要出口产品还有牛肉和小麦
澳大利亚是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主要矿产有煤(东南沿海)、铁(西部)、铝土矿(东北部)——澳大利亚是世界是铝土矿最多的国家。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上,澳大利亚的采矿业、冶金和机械制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由于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占有很大比重,所以,有人称澳大利亚是“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目前,服务业已经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澳大利亚的经济支柱
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原因:这里气候温暖湿润;交通便利
主要城市:首都堪培拉,悉尼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墨尔本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西半球的国家
第一节 美国
概述:
北美洲位于西半球的北部。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望,东北隔丹麦海峡、格陵兰海与欧洲相望,南以巴拿马运河同南美洲分界。范围主要包括北美大陆、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为世界第三大洲
北美洲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半岛和海湾。格陵兰岛是世界第一大岛,东南部的西印度群岛环绕形成的加勒比海是大西洋经巴拿马运河通往太平洋的要道
北美洲的地形明显地分为三个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世界上最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为低缓的高地
北美洲的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东西两岸的气候有明显的差异性:太平洋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为地中海气候;墨西哥湾沿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中美地峡及印度洋群岛为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北冰洋沿岸为极地气候。寒潮与大西洋上的飓风是北美洲的灾害性天气
北美有广阔的温带草原和温带森林。中部平原有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安大略湖、伊利湖五大湖,是世界是最大的淡水湖群。发源于美国北部的密西西比河是美国最长的河流
北美洲有三亿六千多万人口,种族成分复杂,有白、黄、黑三大人种,也有混血种人。白种人占80%以上,印第安人是北美的土著居民,欧洲殖民者到达之后,对印第安人进行屠杀,现在仅有几十万人。北部寒冷地区居住着因纽特人,南部中美洲以黑人和混血人种为主
北美洲有37个国家和地区,加拿大、美国、墨西哥是其中面积较大的国家
位置:北接加拿大、南临墨西哥湾、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跨寒、温、热三带
领土组成:本土有48个州,一个首都所在的特区,还有两个海外州:一个阿拉斯加(临北冰洋、太平洋、北极圈穿过)一个夏威夷州(位于太平洋中、北回归线穿过、属大洋州领土)
美国的面积是93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四位。人口2.78亿,其中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今天居住在美国的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都是在近200多年的时间里移入美国的,是个移民大国。
美国的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石油、铜、铅、锌等
农业:
农业地区专业化: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要,美国农业生产可分为棉花带、玉米带、小麦带、乳畜带和灌溉农业区等主要农业带或农业区
农业生产的各个过程和环节都实现机械化和专业化。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不到全国的3%,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耕种、灌溉、施肥、锄草、收割、脱粒、贮藏、运输全部机械化,效率高,产量大
美国是农业大国。它生产的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烟草、乳肉等都居世界前列,不仅那能满足本国需要,还大量出口粮食,成为世界是输出农产品最多的国家
工业:美国工业现代化程度很高,工业生产总值居世界首位,钢铁、汽车、宇航、飞机、石油、电子、化学等工业都居世界前列。在对外贸易方面,美国是输出工业产品数量最多、产值最大的国家,也是进口小汽车、钢铁、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美国是世界上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
美国工业的分布:
工业区 工业部门 发展条件 工业中心
东北部地区 钢铁、汽车、化学
⑴阿巴拉契亚山区丰富的煤、五大湖西部大量的铁矿
⑵大西洋沿岸有许多优良港口,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水运便利
⑶平原肥沃的土壤 纽约:美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城市
华盛顿:首都

『玖』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人教版

http://www.pep.com.cn/czdl/jszx/tbjxzy/qs/jxsj/
源于生活重视基础培养能力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教材特色
课程教材研究所 富兵

《历史与社会》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如何在课程实施中体现《纲要》基本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整合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促进学生整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有效地进行公民教育,教材编写至关重要。我们教材编写组在结构设计、内容表述、呈现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尝试,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编写的思路和结构

《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是按照《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所阐述的整合理念,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导,以地理和历史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的新型的、综合教材。它在融合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人文地理和历史的核心概念、基本观点和技能方法的教育。

为此,本册教材设计的基本思路即:生活是主题,包括人们生活的环境、生活的异同、生活的问题,它们是我们生活的社会中的现实存在。

时空是框架,即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空间轴)和不同时代社会的发展(时间轴),它们是我们认识社会的两个重要维度。

二、教材内容表述的特色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开放的课程,它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面向现实世界;始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融入社会生活。为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我们确定了表述课文内容的四个原则: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1.基于案例的思路

教材采取范例性的叙述方式,选用大量的、富有情节的实例或案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用知识,变呆板的知识为处理实际问题的手段。在本册教材第四单元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教材在“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的每一课中都选取了代表一类同质但特点截然不同的地区,如:“平原人家”中有精耕细作、以手工劳动为主的湄南河平原和集约化大机器生产的代表——美国大平原;“与山为邻”中有以游牧为生的天山牧民、以梯田开垦为业的元阳哈尼人和利用山区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卢卡索居民;“傍水而居”中有临湖的江南水乡、临海的山东渔村和临水的意大利威尼斯;“草原人家”中有澳大利亚现代化牧场和内蒙古热情奔放的草原文化;“干旱的宝地”中有利用坎儿井灌溉的新疆绿洲农业和蕴藏丰富石油的波斯湾沿岸国家的石油工业;“文明中心——城市”中侧重于经济中心、城市布局和文化之都等角度,分别选择了上海、筑波和巴黎。不难发现,教材在各个点位的确定上颇费心思。每课选取内容的角度都不相同,而且中外兼顾,以中国为主,最大的突破在于没有按照原有地理学科按地域或区域划分的方式和选择首都或重要城市进行介绍的作法,而代之以能够反映不同区域(如平原、沿海、山地、草原、沙漠、城市或乡村)人们的生活的典型材料。有的点位可能很小,但只要能反映一类区域人们的生活或某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案例进行解剖。像法国卢卡索这样的小山村,即使对地理专业工作者都是一个鲜为人知之地。它原是一个贫瘠的小村庄,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成为一个著名的度假城市,但在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如何治理和保护环境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是看重眼前利益过度利用还是放眼未来善加保护,是摆在那里居民面前的难题,也当前很多地区都面临的一个两难处境。教材实写卢卡索,实则在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卢卡索虽小,却有很强的代表性。

这种案例式教学以点代面,一方面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挂一漏万,另一方面降低了知识记忆要求,减轻了教学负担,节省了时间。有助于学生学得透彻、领会深入、掌握牢固,学以致用。在通过学习某个具体的区域的过程中,掌握了解区域特色的方法、分析区域生活和解决区域问题的方法,并形成一定的概念与看法。既可以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又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的同时,进行了调查和学习方法的渗透。

2.基于生活的思路

本册教材尝试改变单纯、孤立地提供具体知识的做法,而是在叙述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常识的过程中,提供相关学科的概念和方法。教学内容力求显现或选择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和环境。既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逻辑出发,又不仅以解决具体社会问题为中心,注重教学的长期效果和潜能的开发。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经验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他们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尽管可能是零碎的、片面的,或者还没有接触过,但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凭借相关的经验,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学生这些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对新知的获得大有助益,为此,教材应充分关注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帮助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成长、提高。如“综合探究一”在介绍不同种类的地图后,提出“你还知道哪些地图?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它们?”的问题,促使学生调动已有信息,积极动脑,主动挖掘获取新知;再如第三单元“山川秀美”中设计了两个学生的对话,引导他们从各自的经历讨论山区的好处与问题,加深学生对山区的了解和认识。第五单元“社会生活的变迁”中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年代尺,“把从出生到现在发生的重要事件标识出来”的练习,以及“谈谈家乡近几十年发生的变化,看看其中包含的历史”等等,这些内容或问题来自于真实的日常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吻合,能够增强学生与书本的亲近感和真实感,学生易于产生主体建构知识的愿望,为解决问题创设了良好的前提。

生活化在本书的另一个意义表现为它力图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学科为中心”的弊病。在不同的主题下、不同的范围内,紧紧围绕人们的社会生活这个中心,结合个人生活、人类的生活环境、中国人生活的环境、世界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历史等方面,勾勒人类生活的全貌(参见结构图)。在此过程中,始终将人、地和社会有机联系在一起,建立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阐述因地制宜和各要素相互联系的观点。例如第四单元中“美国大平原”和“元阳梯田”的设计。

美国中部大平原

从以上两图可以清晰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的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利用适应、改造自然环境的。

3.基于情境的思路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材是事实性知识,是普遍规律或原理,是可以独立于现实情境之外获得的,学习的结果也可以自然地迁移到各种真实情境中。而实际上,情境总是具体的、千变万化的,抽象概念、规则的学习往往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学生常常难以用学校获得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教学应力求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而不是只充当知识的复制机器。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选择学习和自主处理的素材。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富于情节的、丰富的、现实的案例,除了能够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外,还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如何活用所学知识或技能处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每个单元后的综合探究是本书集中体现情境教学特点的内容。“在地图上获取信息”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课文提供了五个不同的、具体的情境,在每个情境下,要求学生提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方案。实际上,本课是在交待地理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工具之一 ——学会使用不同种类的地图:比例尺大小不同、功能不同(有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图和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变化)的地图。如果以定义加说明的形式直接表达出来的话,不仅枯燥乏味,使知识教条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遇到现实问题时仍可能茫然不知所措,不会将书本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而事实上,地图的阅读和使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的一部分,并且在未来社会中将变得日益重要。在情境式的活动设计中,把传授和形成知识的两个过程综合在一起,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教学目的。课文这种处理方法,具有较大的扩展空间。

4.基于问题的思路

一切思维都从问题开始。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把知识装进学生的脑袋,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他们自己的“学识”和“主见”。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首先培养问题意识,教学内容关注问题、引发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围绕问题展开叙述,针对问题进行探讨。问题常常产生于具体的情景、非正常现象,本书注意在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编排并不是在每部分单元学习的最后,也没有提供标准化的统一结论,而是自始至终倡导师生之间的互动,共同经历探究过程,通过交流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如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关于世界气候类型的活动设计。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点的最基本要素,是学生描述某一地区气候需要掌握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但教材并未直接把概念告诉学生,而是引导他们仔细读图。图2-11只画出不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不同地区的人们对本地气候的描述。活动要求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词语,自己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经过主动观察、发现、理解、记忆下来的知识,学生可以日后随时提取并加以应用。

三、教材内容的特点

《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些编写方式的转变决不意味着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否定、抛弃,相反,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本书的处理更加实在、实用。

(一)注重基础知识

为有效地实现开设综合课程的目的,提升教学功能和效果,同时又不削弱人文地理和历史教育的功能,教材精选了对学生终身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无法再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提供未来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平台。例如:

1.基础知识部分。

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接受程度,循序渐进,有详有略,提炼相关学科最基本的知识,而不是均衡覆盖所有相关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

·社区和区域(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包括:社区的功能和类型、区域差异与联系。

·世界自然与人文的总体特征(可与分科地理的世界总论相对应)包括: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自然环境(地形和气候)及景观差异、人种、国家和地区。

·中国自然与人文的总体特征(可与分科地理中的中国总论相对应)包括:疆域、行政区划、人口与民族;地形、气候、河流;自然环境差异(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

·不同自然环境下人们的生活(部分地涵盖了分科地理中的分区地理内容,但更侧重于人的生活)包括:居住在不同平原、山区、水域、草原、沙漠与城市等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文化活动。

·社会生活的变迁(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是学习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基础,有些内容是对分科历史的有益补充)包括:表示历史时间和纪年的词汇、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获取了解历史信息的途径。

2.基本技能部分。

·阅读、选择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阅读和使用地球仪的能力。

·收集、辨别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掌握和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

·阅读和制作年代尺的能力;建立年代和时序的概念。

·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基本观念:

人地关系——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人的活动对环境的反作用——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

历史的观念——事物都是在发展和变化的——历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历史影响着今天的生活。

观念的形成隐含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直白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经过主动加工、自然发生的,需要学生领悟、思考后逐渐形成。

(二)突出能力培养

1.体现在课题活动的设计上。

改变原来以概念、原理和观点为主,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结论、事实,辅之以少量的活动设计的课文风格,代之以大量引发思考、鼓励动脑、动口和体验探究价值的活动设计和案例分析,在活动中注重表达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过程。

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些原来正文结论部分(规律性或常识性知识)变成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的过程。大体说来,课堂活动有三种设计方式。

(1)把原来教材总结归纳的内容以活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讨论、读图、练习或竞赛等形式,体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自己得出归纳性的结论。改变了原来先教给学生结论或定论,再让学生验证规律的做法。如以往学习中国地理基本概况时,教材一定要写出与我国陆上相邻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的名称,但在我们的第三单元“国土与人民”中要求学生阅读地图,自己去发现答案,由于课本没有写出具体国家,又减少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减轻了学生负担;第三单元“山川秀美”中季风气候的影响,也是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分析思考、集体讨论、概括总结季风的好处以及因其不稳定性导致的危害,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总结归纳、语言表达、与人合作能力外,还要能扩展所学知识,否则无法回答出五个方面的问题,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类似活动还有很多。

(2)有一定难度的重要知识,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又不易推断的内容,在经过学生大脑思维后,教材再展示给学生。“山川秀美”中需要学生知道我国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状况,如果简单地教给学生西高东低的概念,即时记忆可能很容易,但并未必理解。在本册教材中我们安排了让学生“沿着北纬32°的地形剖面图,看看我国地势自西向东是怎样变化的?”的活动,这里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地图知识,会阅读地形剖面图,还要经过头脑、视觉等感官活动,体验规律性知识的获得过程,最后教材才给出描述。再比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秦岭-淮河分南北是一个重点内容,南方北方的气温、降水以及景观的差异很大,教材是将结论直白地呈现给学生,还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建构,亲历探究过程,其教育教学效果截然不同。我们尝试让学生先阅读1月中国平均气温分布图及中国年降水量线分布图,分别找出经过秦岭-淮河的(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然后交待秦岭-淮河是划分南北的分界线及其指标。虽然教材最后还是表达了结论,但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阅读使用地图等基本技能不断被强化,学习的兴趣和满足感可以得到大大增强。

(3)开放性讨论、辩论或技能训练,不预设任何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就达到了教学效果。“山川秀美”中两位学生提出了对山区的不同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而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加深对山区的了解、热爱和对问题的认识。“傍水而居”的自我测评中设置了“水对水乡人们的生活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允许学生开阔思路,自由想像、思维。“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中让学生帮助设计从北京到杭州的旅游路线,时间、交通工具、经费未定,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学生只要了解交通图的作用和用法就能够完成路线设计,但不限制少数学生新颖、独到的创意。这种开放式的编排是力图将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到实处的探索。

在教学中体现教与学的过程,活动的设计就是教学的有机、必要组成部分,承担了课文教学内容应起的作用,好的活动甚至可以收到超过文字表达的效果;改变了在课后用“想一想”“做一做”等集中总结、复习知识的方式,把学习活动安排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各个关键环节上。

2.体现在“自我测评”功能的转变上。

“自我测评”不是老师用来检测学生的工具,而是学生课下自我评价、反思学习成果的手段,因此不作硬性规定,习题设计具有很大的弹性,学生完全可以量力而行,因人、因地而异。它的功能不再是简单的复习,重复记忆,而是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和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比如第五单元“区域的故事”中选择了“小渔村变大城市”的深圳、“逝去的繁荣”——楼兰和美国的死城——“古老而年轻的北京”等地作为案例,其中暗含的一条主线,即区域变化的不同类型: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古老与现代融合等,这个结论教材并未明确告诉学生,而将它放在课后自我测评中,“比较上海、筑波、巴黎、深圳和北京等城市,说出这些区域变化的特点”。学生需要梳理出区域变化的类型,再联系前面内容,比较、分类、整理。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必备的技能,高效地完成此类测试是不太可能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似乎不需要学生牢记所谓的重点,也无需教师批阅,实际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了,但又没有做划一的规定,不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设立切实可行目标,保证学生有所为,有所得。

3.体现在“单元综合探究”形式的创新上。

体现研究性、综合性的调查、探究主题,是本课程的特点之一。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基本内容的呈现方式,贯穿于教材编写的全程,作为课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书的特色。在教材编写的全程贯穿思维过程的引导,尤其注重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活动设计。有些本身就是教学内容,如“在地图上获取信息”“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等;有些内容是在具体情境下的运用,在做中学,应用性强。

总之,《我们生活的世界(上)》突出体现内容的整合、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获取知识的方法的习得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增强教材普适性

为保证课程标准理念、教学读物编写和具体教学实施之间的落差,课本尽可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以利于师生在不同的条件下、在不同基础上实施教学,大大增强了适用性、普及性和实用性。

课文提供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资源,使各个活动在各地学校都能开展。为减少受教学资源限制等困难,教材指示了最基本的资料来源或参考,如“查阅世界地图、《新华字典》或其他材料,给世界上领土面积前六位的国家排排队。”

开放性的问题设计,紧密联系本地和本人自身实际,使每个人都能有的可说、有的可做。例如“如果你家附近有山区,说说当地人是怎样利用山区资源的。其中哪些措施值得推广,哪些地方还值得改进。”“牧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你所在地区的生活有什么异同?为什么?”“谈谈你的家乡近几十年来发生的变化,或者找出自己所在地区的一两个地名,看看其中包含怎样的历史。”“你家乡的地形和气候是什么样的?这种自然条件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这样的提问为学生的回答提供了很大空间,有助于加强对本地区的了解、关注,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降低难度,提出具体要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设计了两位不同地区学生的春节问候。从他们各自的描述中,并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了解到南北方气候、景观及人们生活的差异。尽管学生水平有高有低,但都可以对某一个方面发表感想。

所设计的活动,适合于有关年级和不同地区学生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有一定梯度,可操作、可把握,不论是调查研究还是课堂讨论,都便于指导、富有成效。

此外,教材充分考虑了初一学生好动、好奇、注意力短暂集中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反映他们年龄特征、兴趣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活动。如“国家和地区”中给出9个国家的国旗,让学生把国旗和相应的国家名称联系起来;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拼图游戏等,寓教于乐,于不知不觉中达到了知识教学、动手练习的目的,学生更易获得满足感,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本书图文并茂,采用大量照片、图画和表格,一目了然,减少了文字说明,增强了现场感。可视性强、可读性强,文字生动,趣味性强,这些也是本册教材突破点之一。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