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国动物化石

地理中国动物化石

发布时间: 2021-03-09 08:02:51

『壹』 中国科学家在哪里发现地球已知最古老动物足迹化石

6月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展示在中国三峡地区发现的距今5.4亿多年前的动物足迹化石。

研究证明,该发现将足迹化石的记录提前到了埃迪卡拉纪,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足迹。虽然该类足迹的造迹生物未被保存或者没有被发现,但科研人员推测它们很可能是节肢动物、环节动物或它们的祖先。
该项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联合资助。

『贰』 地理中国:石头中的万卷书,山旺化石的成因。帮忙用自然地理的只是分析一下成因。不要复制的。。

山旺化石藏于硅藻土页岩内,该处的硅藻土沉积厚度约为25米,由于层薄如纸,稍加风化即层层翘起,宛若书页,古人形象比喻为“万卷书”,大量古生物化石含在其中,已成为国际上中新世生物建阶的重要依据。
山旺化石产地,位于鲁西中台隆东北部、昌乐凹陷南沿。自太古以来,这里地层一直比较稳定,处于自然剥蚀状态,至中生代后期,地层开始活动,火山喷发,地表变形,出现了一个盆形地貌。大约到18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中新世,由于河水的流入和雨水的蓄存,形成了一个淡水湖,周围火山喷发物玄武岩等经风化分解,形成硅质胶溶体,而盆地水域中有足够的二氧化硅,给硅藻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条件。从出土的化石来看,除温带动物外,还有许多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落叶阔叶树种及亚热带地区的动物。这说明周围森林茂密,林中藤本植物盘绕,生息着各种飞禽、走兽和昆虫。山旺湖中生长着大量的硅藻,以水的深浅分别出现浮游型和底栖沿岸型的硅藻群,还有近处的黑三棱、金鱼藻等,为大量着生和附生硅藻的生长创造了条件。随着岁月的流逝,湖中沉积物日渐增多。又由于火山喷发,地壳变动,许多动植物不能适应改变了的自然环境,死亡后陷入湖中,被硅藻及其他沉积物埋葬,又因硅藻土具有吸附、隔音、保温等性能。所以,山旺湖中的动植物尸体能与空气隔绝,再经大自然的物理、化学等多种因素的变化,便形成了化石。
也去看过,知道个大概怕说不好,所以网络了这个给你

『叁』 中国地层最早发现的动物化石是

美国科学家日前在阿曼的一座油田中找到了世界上最古老动物的化石。这块化石的发现使得人类对于已知动物起源的认知推前到至少6.35亿年前。

这种动物的遗迹看起来并不像传统的化石,而更像是化石复制品。这种化石具有化合物的化学痕迹,其中的化合物至少只有在现代用海绵生产出来。而一些科学家则把海绵动物看作是现代所有动物最近的共同祖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地质学家高登-勒弗领导并完成了对这种化石的研究项目。高登认为,“很明显,这是最古老的动物的证据。”高登的研究团队在对由阿曼国家石油公司负责开采的沉积矿床进行分析时发现了这些化石。这种沉积物应该形成于“地球雪球”之后的成冰纪的最后阶段。此前,最古老的动物化石可以追溯到地球的第二个地质时代埃迪卡拉纪。科学家们一直不能确定他们是否已经找到了动物生命的真实起源,还是仅仅发现了化石的最早记录。

新的发现表明,动物事实上在埃迪卡拉纪之前就已经进化形成。这样使得这些简单的海绵体至少有1亿年的进化时间,从而发展出五花八门的物种并在寒武纪早期开始兴旺起来。高登团队发现的化学迹象就是一种被称为24-异丙基胆甾烷的脂肪状化学物质,科学家们只有在海绵中发现这种骨骼结构。直到最近,海绵一直都被认为是最早动物的现代后裔。近来,还有其他研究认为扁盘动物的祖先是世界上最早的动物。不管这种分类学方面如何存在争议,高登团队发现的化石明显更古老。无论是通过铀进行年代测定还是对化石沉积物的位置分析,都证明它出自成冰纪晚期。这些化石显示,有爪动物在寒武纪大爆发时不但存在,其形态还出乎意料地比现代有爪动物更加丰富多彩。

高登-勒弗的下一步计划就是进一步挖掘成冰纪沉积物,以准确测定他发现的原型海绵具体是在何时何地形成的。高登认为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是,“是不是第一冰期的环境引起了生物的变化?它是不是海洋化学变化产生的后果?我们必须要争取弄清楚动物首次出现的前因后果。”在现代的海洋中,70%以上的动物种和个体实际上都是由软组织构成的,因而极少有形成化石的可能。那么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时是不是也会产生如此众多的软躯体动物?这块古老化石的发现,使得人们如实地看到了地球海洋中最古老的动物原貌。科学家们认识到,自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时,地球海洋中就生活着纷繁众多、形态各异的动物;绝大多数地层中保存的硬骨骼化石误导了人类对早期生命的认识。例如叶足动物门的有爪动物,现在只生活在南半球的少数陆地地区。

高登-勒弗说,“地球上最早的动物出现在什么时候?这是科学家们一直苦苦探索的问题,同时也是地质古生物学界存在诸多争议的一个领域。目前的科学研究表明,在寒武纪早期地层(约5.4亿年前)含有无可争议的胚胎化石记录。而在阿拉伯半岛发现的这块化石,又将动物化石的记录向前推进到约6.35亿年前。在实验室中,科学家们把这些化石样品切成薄薄的石片,通过高倍显微镜的观察,有了惊人的发现:大量的长着刺状凸起的化石进入科研人员的视线。由于这些化石的身份不明,科学家们将其称之为疑源类化石,这些大型具刺疑源类化石在陡山沱组底部就开始出现,显示出可能的化石分带和潜在的生物地层价值。”

在大约6亿年前的震旦纪,地球刚刚从一个极不利于生命生存、长达一亿多年的大冰期时代走出来。最早的动物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逐渐出现的。专家们表示,6亿年前的气候条件很恶劣,只适合一些低等植物生存,这块化石的发现也让人类认识到,早期的后生动物和后生植物几乎同时在新远古代末期“雪球事件”结束之后就已经出现了

『肆』 高中地理有关生物化石的小疑问

化石大多集中在沉积岩中,如要分的话,就从太古代开始算好了,太古代,没有生命体;元古代,有藻类植物;古生代,早期为无脊椎动物,中期为脊椎动物,后期为两栖类,还有蕨类;中生代,有恐龙化石了,裸子植物;新生代,有明显的人类足迹及其他早期动物

『伍』 要记载动物或化石的资料!!

古生代代表动物
低等棘皮动物和原始两栖动物

中生代代表动物
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

后生代代表动物:哺乳动物

〔参考资料〕
地球四十多亿年的历史首先被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四个大的地质年代阶段。冥古宙(46亿年前 38亿年前)的时候,地球刚刚形成,但未保存地质纪录,是生命起源的时期;太古宙(38亿年前 25亿年前)的生命形式处于很低的发展阶段,主要为原核生物(如蓝藻和细菌);元古宙(25亿年前 5.4亿年前)先后出现了真核生物、多细胞动物和多细胞植物;显生宙(5.4亿年前 现在)开始,我们熟悉的各生物的种类陆续出现,并蓬勃发展至今。
显生宙进一步分为古生代(5.4亿年前 2.5亿年前)、中生代(2.5亿年前 0.65亿年前)和新生代(0.65亿年前 现在)三个阶段。顾名思义,它们分别代表了生物演化的“古老”、“中等发达”和“新生”的阶段。
每一个“代”又可被细分为几个次级的单元“纪”。例如古生代由老到新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著名的澄江生物群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就发生在寒武纪的早期。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鱼龙和翼龙就生活在中生代,从三叠纪开始出现,到白垩纪末绝灭。著名的热河生物群生活在白垩纪的早期。新生代分为古近纪、新近纪(过去使用的第三纪相当于目前采用的古近纪与新近纪)和第四纪。虽然鸟类、哺乳类和开花的植物都在中生代开始出现的,但到了新生代才开始了大的发展。我们人类进化的历史则发生在第四纪。
一个“纪”一般还可以再进一步细分为两个或三个阶段,这时被称为“世”,通常前面分别以“早、晚”或“早、中、晚”来限定。例如,侏罗纪分为三个阶段: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再如,贵报曾报道过《我国辽西早白垩世恐龙长四个翅膀》,这里的“早白垩世”,就是白垩纪里的一个阶段。
以上介绍的宙、代、纪、世等都是地质年代单位,比较抽象,为了赋予它们实际的地质学意义,地质学家们还常常使用另外一套名称,来表示和它们对应的地层或地质纪录。于是,宙、代、纪、世便分别对应于宇、界、系和统。举例来说,侏罗纪对应的地层单位就叫侏罗系,与早、中、晚侏罗世相对应的地层单位分别是下、中、上侏罗统。
回答者:美丽的洛阳 - 探花 十级 3-28 19:29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xiexie
其他回答共 1 条古生代代表动物
低等棘皮动物和原始两栖动物

中生代代表动物
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

后生代代表动物:哺乳动物

『陆』 在中国至今为止挖掘出最大的古生物化石是什么生物的化石

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侏罗纪恐龙命名为“鄯善新疆巨龙”


由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吉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及新疆地调院组成的联合科考队,与新疆鄯善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鄯善新疆巨龙”命名仪式及恐龙化石保护野外现场会10月10日上午在新疆鄯善七克台巨型恐龙化石产地隆重举行。

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杨群,国家古生
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丽霞,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顾问孙革,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顾问、著名恐龙学家董枝明,
国际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德国波恩大学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前所长T.马丁,以及来自我国、德国、美国、爱尔兰等国的地质古生物专家及新疆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吐鲁番地区行署及鄯善县政府有关领导和新闻媒体代表等近百人出席了命名仪式及化石保护野外现场会。仪式及现场会由中共鄯善县委书记刘开勤主持。

现场会上,古生物学家、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吉林大学和沈阳师范大学新疆科考队领队孙革教授首先介绍“鄯
善新疆巨龙”命名经过;恐龙学家董枝明教授对“鄯善新疆巨龙”的命名做进一步解读。国家古生物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杨群教授代表中国古
生物学界对“鄯善新疆巨龙”的发现和命名表示祝贺,并对新疆地区以恐龙为代表的化石保护工作提出希望;国家古生物专家委员会办公室王丽霞副主任就进一步贯
彻执行《国家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做好对包括“鄯善新疆巨龙”在内的恐龙化石保护工作等进行指导。新疆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领导、吐鲁番地区和鄯善
县的领导代表全区广大群众对“鄯善新疆巨龙”的正式命名表示由衷的祝贺、对科学家们在鄯善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并对未来进一步做好化石保护工作提出展望。
古生物学家、德国波恩大学马丁教授代表与会的国外专家向“鄯善新疆巨龙”的命名表示热烈祝贺、并对新疆自治区和鄯善县政府对化石保护所做的努力和对科学家
工作的支持予以高度评价。

“鄯善新疆巨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侏罗纪恐龙,产于新疆鄯善七克台地区距今1亿6千多万年的晚侏罗世齐古组。该恐龙形体巨大,体长30余米,体重约30吨。化石保存了完整的股骨(长约2米)、胫骨、腓骨、腰带、背椎和荐椎,以及部分尾椎、肋骨及颈骨等,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恐龙骨架化石。它首次刷新了我国侏罗纪大型恐龙的记录。该化石是2009年由我国古生物学家孙革教授领导的吉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新疆地调院和德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科考队于鄯善七克台地区发现,2011年起经国土资源部批准正式发掘。在董枝明教授指导下,由吉林大学青年古生物学专家吴文昊博士和沈阳师范大学青年古生物专家周长付博士牵头,经过长达两年多的研究,终于将这一巨型蜥脚类恐龙命名为“鄯善新疆巨龙”(新属、新种)(Xinjiangtitan shanshanensis gen. et sp. nov.),成果于今年9月25日
出版的《世界地质》杂志正式发表。“鄯善新疆巨龙”的发现不仅为我国侏罗纪恐龙大家族增添了一个新的重要成员、为研究我国新疆恐龙动物群的组成与演化提供
了新的资料,而且也为深入研究新疆侏罗纪古地理与古气候、推动侏罗纪石油及煤等沉积矿产找寻等提出了新的思路。该成果的发表标志着我国新疆侏罗纪恐龙研究
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新疆吐鲁番鄯善地区古生物化石资源十分丰富。上世纪60年代董枝明教授等曾在这里先后发现白垩纪“鄯善龙”、“嘉峪龙”以及侏罗纪“中日蝴蝶龙”等恐龙化石,揭开了新疆吐鲁番地区恐龙化石研究的序幕。2008年孙革教授率领的中德古生物与地质联合实验室和中德新疆地质工作站科考队在鄯善七克台地区首次发现世界最大的侏罗纪恐龙足迹群,2012年又发现了规模巨大的龟化石群;2011年
起在国土资源部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支持下,在新疆国土资源厅、吐鲁番地区和鄯善县政府的大力协助下,该科考队对“鄯善新疆巨龙”这一巨型恐龙点进行
大规模发掘,终于取得了可喜成果。自去年起,科考队在“鄯善新疆巨龙”化石点附近又新发现了多处蜥脚类恐龙化石点,并发现了与之伴生的肉食兽脚类恐龙牙齿
以及双壳类、叶肢介、鱼及植物等化石。这些化石的新发现为展示新疆鄯善乃至整个吐鲁番地区侏罗纪时期的古地理与古生态、深入研究地层对比及时代、以及恢复
当时“恐龙家园”的总体面貌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鉴于上述一系列重要化石的发现,自2008年起,鄯善县政府根据《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等文件精神,在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及吐鲁番地区行署的指导下,制定了鄯善县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切实开展以恐龙化石为代表的化石保护工作。自2011年
起,在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和国内外专家的大力支持下,鄯善县政府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化石保护内容与目标,并结合化石保护着手开展了“国家地质公园”
建设规划和申请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本次命名仪式和化石保护现场会的召开,对新疆吐鲁番地区和鄯善县的化石保护和开发利用等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将发挥重要
促进作用。

现场会及命名仪式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们又参观了“鄯善新疆巨龙”化石附近的两处新发现的恐龙化石点。其中“东1点”的恐龙已显现长约14米的化石骨架,也是一具较大型的蜥脚类恐龙;“北2点”的恐龙股骨化石长已见1.5米以上,与“鄯善新疆巨龙”的股骨较为相似。专家们一致认为,鄯善的“恐龙家园”必将成为我国重要化石保护产地和我国地质古生物主要旅游胜地之一。

『柒』 (一)观赏性动物化石

1.三叶虫动物化石

可作为观赏石用的是产于寒武系上部的蝴蝶虫与蝙蝠虫。它们属于节肢动物门,身体可分为头、胸、尾与中、左、右各三叶,故名三叶虫,是属于浅海海底跳游动物,个体3~6厘米大小。因为蝙蝠虫的尾部酷似飞翔中的蝙蝠,中国人历来以蝙蝠之蝠字与福同音而取其作吉祥图案,或木刻于桌椅,或砖雕于门楣。不知从什么年代起,泰山四周盛产的蝙蝠虫之石灰岩石板,被用紫檀木嵌镶成屏置于案几上。这种30~40厘米大小石板上要聚集有十几个至几十个的蝙蝠才够得上福石标准。蝴蝶虫形如飞蝶,也能作观赏石,它常与蝙蝠虫共生。山西产此两种三叶虫较多的地方有恒山北麓、吕梁山北麓五寨、岢岚及太行山北段盂县等地。

2.长身贝

它产于石炭系底部灰岩和海相页岩中,是直径3~5厘米大小、一侧平一侧凸、不对称的贝壳化石。壳体有放射状、网络状纹饰。风化后会完整地从岩石中脱离下来。长身贝属腕足动物门有铰纲长身贝目。所谓腕足动物,是以壳内强大腕肌运动,令两个壳瓣一开一合压射水体而在海底跳跃式运动,即以腕代足运动而得名。具铰纲即壳体联合处有齿状铰链能紧闭双壳使外敌无法进入。它们群居于浅海底和滨海泥涂中,一块标本上常有数个贝壳而可作观赏石。山西煤系地层石灰岩夹层中多有产出,在石炭纪煤矿附近也常可见到。

3.山西的恐龙化石

侏罗纪与白垩纪是恐龙称霸时代,山西也不例外,在宁武盆地、大同西侧洪涛山、左云、天镇等地都有恐龙化石的报道。而真正出现完整的大型恐龙化石却只在晋蒙交界的左云县和晋冀交界的天镇县贾庄屯乡王风沟—武家山、南冯窑、杨家窑一带。

发现了左云鸭嘴龙颈椎化石

1985年到1994年间,河北地质学院(后改称石家庄经济管理学院)在王风沟—武家山一带进行恐龙化石挖掘,在该地红色泥岩地层中,共挖到较完整(70%以上)的恐龙骨骼化石五具,其中有长达20米的巨型蜥脚类恐龙——不寻常华北龙(新的科)。它长颈、长尾、小头,四肢短粗而身胖如犀。同时出土的还有四具3~5米大小甲龙科天镇龙(新的属)。它是食草性蜥脚类恐龙,形体如水牛,只是有粗壮的长尾,尾端带巨骨成锤形尾锤,是防御性武器。更有山西省地质矿产科学技术馆近年在左云县发掘的完整甲龙和部分鸭嘴龙等恐龙化石。

2011年,山西省地质矿产科学技术馆新发掘的左云甲龙

有趣的是与骨骼化石共生的还有大量“胃石”。原来这些恐龙没有臼齿,树叶、嫩枝进入胃中以后,需呑用河滩中鹅卵石在胃中研磨,磨碎成浆状才能消化吸收营养。这些胃石大都已磨圆,外面有“包浆”,最大者直径可达10厘米,可见这些恐龙必有巨大的食管。

除了这些较完整的化石之外,与它共同出土的还有鸭嘴龙、四川龙等零散化石。

4.山西的肯氏兽化石

肯氏兽类是一类三叠纪时特化了的大型二齿兽。这是一些体躯粗笨的食植物的动物。一般体长2~3米。头大、颈短、体呈桶状,尾短小。前肢强壮、爬行,后肢较前肢轻巧,半直立。除了上颚上的一对长牙而外,口内没有其他牙齿。

我国知名古生物专家孙爱玲教授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通过四次山西武乡、榆社、宁武等地区的调查、发掘,对采获的大量肯氏兽类化石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它们分别归属为二属五种,即中国肯氏兽属的皮氏中国肯氏兽、银郊中国肯氏兽两个种和副肯氏兽属的长头副肯氏兽、杨氏副肯氏、宁武副肯氏兽三个种。

2011年,山西省地质矿产科学技术馆首次发掘的肯氏兽原始埋藏状态

已修复的肯氏兽头骨

2010年,山西省地质博物馆在筹建之际,聘请国内知名专家董枝明教授、唐治路教授指导,通过与馆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榆社、武乡一带又再次发现了大量的肯氏兽类化石材料,尽管目前尚未进行鉴定研究,但大量肯氏兽类化石材料的发掘和修复工作,再次证明了山西肯氏兽类化石在山西的发育程度已经冠盖中华,无疑是我国研究三叠纪时期大陆环境条件下地球的演变、生物进化、自然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恢复和再造的极佳去处。

5.山西发现的恐龙“祖先”化石

杨钟健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也是我国研究古脊椎动物的奠基人,他于1955~1956年在山西武乡—榆社一带的野外工作中,在楼则峪西北一个叫西什凹的山西沟里发现并采获了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经过详细的研究发现了有一种古生物叫山西鳄。

山西鳄其实不是鳄鱼,而是与恐龙关系更近的生存于三叠纪中期的肉食性爬行动物。在恐龙出现以前的约二亿二千万年前,山西鳄等早期爬行动物称霸陆地达数百万年之久。山西鳄是被公认的食肉类恐龙的祖先。前述化石之所以定名为山西鳄,是因为它在科学研究和分类中属于山西鳄属、山西种,所以它的名字也就具有了如此浓厚的山西地方特色。杨钟健教授发掘研究的山西鳄,由于当时的古地理、古环境、自然埋藏条件、埋藏状态,以及在发掘过程中有可能的损坏等原因,它的头骨是不完整的,缺少了吻部部分骨骼和牙齿,从而留下了永久的缺憾。

值得庆幸的是,山西省地质矿产科学技术馆2010年在开展山西重点地区古脊椎动物化石调(勘)查过程中,沿着黄河自北而南进行大范围的搜索过程中,笔者本人于吉县壶口东南方向的盘山公路急转弯处,看到像“一串串糖葫芦”一样的东西静静地躺在那里,急忙叫停车,及至来到近前一看,大家爬满皱纹的脸上顿时乐开了花,原来是一连串的脊椎骨化石。

由于化石暴露,一方面怕快速风化,另一方面怕遭受人为破坏,因在其旁边还有一个硕大的“土马蜂窝”,于是我们对此出露化石进行抢救性发掘保护,行动代号——“捅马蜂窝”。

化石发掘回来以后,经唐治路教授初步判断,有可能是食肉类的。在后期的修复过程中,进一步证明了唐教授判断的准确性。根据已修复的化石判断,它不仅具有完整的吻部和大部分牙齿,填补了原来标准化石的遗缺,而且每两个椎体间似乎还有一些连接性的突起。这样一来,无论是它的完整性,还是它的可研究性,意义都十分重大。目前,该化石仍在进一步研究中,它有可能是山西鳄的重要补充,也可能是更为重要的新的化石种,让我们一起期待着新的发现吧。

2010年发掘于吉县壶口附近的山西鳄化石

6.山西的初龙形类化石

2001年10月的古脊椎动物学报第39卷第4期,吴肖春等发表了题为《中国陆相上三叠统第一个初龙形类动物》的论文,认为由唐治路教授带队调查、发掘于山西省永和县桑壁镇的化石标本,是中国陆地上发现的最早的初龙形类动物,并由此命名了新属(永和鳄)新种(桑壁种)——桑壁永和鳄。其产出地层的时代被确定为晚三叠世。再次为山西大地古生物进化赋予了新的含义。

2010年,山西省地质矿产科学技术馆在开展古生物化石发掘过程中,于榆社县云竹镇西庄村南山一带调查发掘的002号点,有可能属于初龙形类动物。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它产出于中三叠统的二马营组中上部,经过研究鉴定,如果确属初龙形类动物,它的发现有可能将该类型动物出现的时代向前推进。

002号点正在修复过程中的化石

剑齿象

大唇犀骨架

7.榆社的古脊椎动物博物馆

2500万年前,长治是个巨形湖盆,榆社则是湖边湿地,生活着大批现已绝迹了的大型脊椎动物。作为镇馆之宝的有长达4米的剑齿象象牙,陷入泥沼活埋的“双头犀”(两具犀牛头尾相反,仰头埋在一起,看来首尾各有一头)。更奇的是剑齿虎与中国鬣狗两个头叠在一起,长达20厘米,状如弯曲匕首的剑齿虎的剑齿已插进鬣狗的头盖骨,所以至死它们尚交叠在一起。这应该是从树上扑下的剑齿虎,它的利齿已切入树下软泥中的鬣狗。由于软泥承受不住两个猛兽的体重而突然下陷,活埋了它们成为化石。

博物馆中还有许多鱼类、龟鳖类、鹿、野牛、披毛犀、棱齿象等化石。需说明,榆社的脊椎动物化石是民国时期在洋人主导下挖掘的,所以最好的标本已运到美洲(加拿大),还有一大批(数千件)留在天津(当时北洋博物馆),留在榆社的只是少数,博物馆展出的大部分化石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榆社县共同发掘的。

在榆社新生代地层中,还发掘出大量狼翅鱼化石,那是小型5~10厘米长的鱼类化石,它们成群地生长在河流中,所以它们的化石在薄板状粉砂中成群出现,成为山西省观赏性动物化石之一,大量流落在民间,更多地被化石贩子外运。

狼翅鱼

狼翅鱼。产于新生代古近纪到第四纪之间,为体长6~15厘米的小鱼,属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狼翅鱼亚纲。山西省只在榆社新生代榆社群中有产出,一般产在粉砂岩中,鱼体的骨骼形成化石,常成群产出。鱼化石铁锈色,鱼骨、鱼刺清晰可辨。当其躯体弯曲成新月形、数条并存时,如游鱼戏水,造型优美。

『捌』 中国地理(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特有生物

昆虫家族中的“活化石”——缺翅目昆虫
被誉为“活化石”的中国树种有:银杏,银杉,珙桐,香果树等
动物“活化石”有: 国宝大熊猫、水中“活化石”中华鲟

看看你要哪两个吧

『玖』 动物化石资料

化石是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数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有机体
自身完好保存,或在沉积岩中的印模,或生存时留下的痕迹(称为遗迹化石)。化石,通常是动、植物死亡后被含水沉淀物迅速掩埋,产生化学反应,然后矿物质加入或有机体被排出。如果这一程序没有发生,有机体会被暂时保留下来,但不会成为化石。

化石收集是一项引人入胜的爱好,在最近的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一活动中。其迷人之处是收集者既可享受发现化石的激动心情,又掌握了收集和制作标本的操作技能,同时还具有鉴定化石发现物的学术挑战性。几乎没有其他的科学能像化石收集这样,让初学者对史前历史知识作出如此重要的贡献。
1910年,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爵士开始其具历史意义,但充满悲壮的南极探险。斯科特
和四个伙伴最后虽成为恶劣天气的牺牲品,但遗留了重要的科学发现。从探险家的遗物中发现了
已形成化石的种子蕨,玉羊齿属。这一发现证明了冰天雪地的南极洲曾是肥沃大陆的一部分;
同时可推知,斯科特了解他的发现具科学的重要性。从铸币到骨头“化石”来源于拉丁文fossil,意思为“被挖掘出的”,指任何埋藏的东西。不仅有石化动物、植物残体,还包括岩石、矿石和人工制品,如铸币。
现在,该词专指史前生存但被自然埋藏和保存的有机体的残体。多年之迷希腊哲学家认为化石是十分奇怪的自然现象,就像水晶和钟乳石一样是在地下形成的。马丁·路德(1483/u1546)相信在山峰上发现的化石是《圣经》之血的证据。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在他的笔记中写到:化石是曾经生存过的有机体的石化残体。他的观点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异端邪说,直到19世
纪,他的笔记才被公开。
化石的真正面具是17—18世纪才被人认识,这主要归功于化石收集书籍的出版以及人们对自然
史的进一步认识。人们发现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不同种类的岩石含有不同种类的化石,这个重要发现对第一幅地质地图的制作具有极大的帮助,并由此开创了化石学和地层学这两门现代科学。
分类
当人们提到化石时,总是使用由两个部分组成的科学名称,虽然并不是正式或是十分普通的,例如:牡蛎的拉丁文常被称为“魔鬼的脚趾甲”,另外腕足动物则被称为“灯壳”,这些有它们的
用处,但缺乏科学所需的准确性。科学名称常以斜体字写出,后面写上发现者(即第一次描述该化石的人)的姓名。第一部分是属,第二部分是种。如果发现者的姓名写在括号内,表示该种当使用时,被划分到其他不同的属中。

一个科学名称仅指有机体的单一类型,这样全世界的科学家都能明白。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一个种中的全部成员基本上都很相似,且相互能够进行杂交。一个或多个种组合在一起,由他们共
有的特点相互连接,构成一种属。属由科(一组属)和目(一组科)组成一个有机体的谱系图或家族树。种以下的名称均是人为的分类,并随各时期的意见的改变而不断地改变。

目的与局限
本书从常见化石到不常见却十分壮观的化石都进行阐述,以期对收集者能有所帮助。这些化石均选自世界上最大、收藏最广的博物馆——英国伦敦自然博物馆,虽然许多化石引人入胜,但是对
它们的研究工作却非常专业。多数化石类已纳入本书,从蠕虫到恐龙,从菊石到人类以及来自所有地质年代和大陆的化石。每个化石的描述均由多种不同类型化石研究专家撰文,并把专业术语降到最少,许多化石很难发现完整的,尤其是体型较大的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在这种情况下,本书仅对骨骼的小部分加以阐述。为每种类型的化石配上相片是不可能的。然而,书中标本的范围和种
类则足以使收集者举一反三,找出最相近的相片和描述,并作出初步的鉴定。
参考资料:贵州文化网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