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黄河水车国家地理

黄河水车国家地理

发布时间: 2021-03-08 06:09:17

Ⅰ 黄河石林介绍

黄河石林是位于白银市景泰县东南部,与中泉乡龙湾村毗邻,规模宏大,占地约10平方公里的景区。群山环抱,环境幽静,空气清新,风景秀丽,以古石林群最富特色,景区内石林景观与黄河曲流山水相依,颇具天然大园林神韵。

中文名称
黄河石林
地理位置
白银市景泰县中泉乡龙湾村
占地面积
34平方公里
开放时间
全天
景点级别
AAAA级
门票价格
40元起
著名景点
"黄河石林地质公园,黄河水车"
所属城市
甘肃省白银市
所属国家
中国

黄河石林生成于21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早更新世,由于地壳运动、风化、雨蚀等地质作用,形成了以黄色砂砾岩为主,造型千姿百态的石林地貌奇观。[1]
景区内陡崖凌空,景象万千,峰回路转,步移景变,石柱石笋大多高达80-100米之间,最高可达200多米,其造型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犹如雕塑大师之梦幻杰作。狭谷蜿蜒曲折,如蛇明灭,皆以沟命名,从东南至西北,共有八沟之多。正在开发的饮马沟大峡谷内有雄狮当关、猎鹰回首、大象吸水、千帆进发、西天取经、月下情侣、屈原问天等众多景点,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黄河石林景区将黄河、石林、沙漠、戈壁、绿洲、农庄等多种资源巧妙结合在一起,山水相依,动静结合,气势磅礴。景区适宜观光旅游、探险猎奇、度假休闲、宗教旅游、“丝绸之路”游、会议旅游等。

Ⅱ 黄河的所有景点、

这个问题太夸张了,从大到小、从著名到一般,估计黄河周边的景点可谓不版计其数,尽权可能给你点青海到甘肃的完整资料。
曲玛莱三江源、卡日曲、扎陵湖鄂陵湖黄河源、玛曲黄河第一曲、刘家峡及永靖石林、兰州水车园、黄河母亲、兰州中山桥

Ⅲ 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的导游解说词!一定要详细啊~拜托~!

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处在东经102°30"-104°30"、北纬°5"-38°之间,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在大西北处于“座中四连”的独特位置。市 区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城市依山傍水而建,层峦叠嶂,既体现了大西北的浑壮雄阔,又展现了江南的清奇秀丽。兰州市依托独特的地理条件,成功建设“百里黄河风情线”,如今,这个标志性工程已成为兰州的“城市名片”,引起国内外游客的瞩目。

兰州市修编制定了黄河兰州市区段及其两岸地区规划设计,规划东西长近50公里,面积约27.44平方公里。

规划基于兰州城市“两山一川”的骨架,提出了“飞天锦带串明珠”的总体设想,使黄河兰州段的桥梁建设、游乐项目建设和景点改造开发统一起来,融民族风情、地方文化和现代化风格于一体,集旅游、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具有鲜明的兰州地方特色。

至目前,在黄河风情线上已相继建成西游记、水车园、绿色希望、黄河母亲、近水广场、彩色喷泉、中华《龙源》雕塑园、文溯阁与皋兰文庙、丁香园等景点,这些景点像一串明珠点缀在百里长岸。

初步完成了城区段24公里的绿化美化改造,总投资达14亿元。今天的百里黄河风情线,一条绿色飘带与黄河交相辉映,整个风情线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水映城廓、树伴流水”的美丽风貌,被中外游客和兰州市民誉为兰州市的“外滩”。

白塔山在甘肃兰州市黄河北岸,因山头白塔而得名。岗阜起伏,蟠结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势。山下有金城、玉迭二关,为古代军事要冲。白塔建于元代,明景泰年间重建,七级八面,上置绿顶,下筑圆基,通高约17米。山上一、二、三台建筑群,依山势升高,参差错落,绿树丛中亭榭回廊连属,四通八达。"风林香袅"排坊、罗汉殿、三宫殿、三星殿、迎旭客阁、白塔寺、云月寺等建筑,总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等临殿阁,可凭栏远眺日出,黄河九曲,气象万千。东、西北三山之巅各有东风亭、喜雨亭、牡丹亭。此山原为荒山,解放后,引水上山,植树造林。1958年辟为公园。

五泉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鄂温克自治旗大雁境内。景区内湖光潋滟,浮光跃金;泉水潺潺,曲折回环;风吹草低,芳草萋萋;森林激荡,涛声阵阵,是一处风光秀美,景色宜人的天然公园。 景区内的五泉山、敖包山和大鹏山,气势恢浑。神明泉、天谷泉、贲幽泉、风木泉、命门泉群日夜喷涌,冬暖夏凉,可饮可浴。经有关部门化验表明,此处泉水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很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宝贵自然资源。 进入冬季,五泉形成一个独特的景观,温暖的泉水在树丛中雾气升腾,形成美丽的树挂。泉水在沼泽地里结冰成塔,形状各异,别有情趣。夏季的旅游旺季,旅游点主要以餐饮、娱乐、观赏为主业,辅以职工休养。 景区内还有游船码头、动物园、渔场、牧场、敖包、别墅和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蒙古包、欧式风格的修养所等。交通方便,通讯便捷,有公路直达五泉山下,是游客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Ⅳ 在中国地图中,最中间的城市是那个

最中间的为兰州市。

兰州地处中国西北地区、甘肃省中部,位于中国大陆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是中国大西北铁路、公路、航空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西部重要的区域商贸中心和现代物流基地,享有“丝路重镇”、“黄河明珠”、“西部夏宫”、“水车之都”、“瓜果名城”等美誉。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

自汉至唐、宋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出现了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盛况,兰州逐渐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都会和纽带,是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重要交汇地。

(4)黄河水车国家地理扩展阅读:

旅游资源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有许多名胜古迹,并曾入选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截至2015年,兰州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文物点50多处、古遗址50处、古城12处、古建筑15余处。

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徐家山、吐鲁沟、石佛沟;市区有五泉山、白塔山、白云观、等名胜古迹,还有兰山公园、西湖公园、滨河公园、水上公园等风格各异的景点。

Ⅳ 如何寻访“世界沙都”

在宁夏中卫境内,如野马般奔腾着的黄河在经过黑山峡时来了一个急转弯,这一个急转弯,使黄河一改往日的汹涌而缓缓流淌;这一个急转弯,造就了一个神奇的自然景观——沙坡头。

放眼四望,满目沙丘如虬龙蜿蜒,一望无际;侧耳倾听,金灿灿沙砾在脚下流动,发出阵阵悦耳的清韵。黄河、大漠、沙山,胜景如画;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治沙成果,交织辉映。这里,是宁夏的沙坡头,这里,是驰名中外的“世界沙都”。

沙坡头旅游区位于中卫县城西20千米处,北接浩瀚无垠的腾格里沙漠,南抵香山,东邻中卫经济开发区,西达黄河黑山峡。沙坡头在1984年开发为旅游风景区,是宁夏著名旅游胜地,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2004年沙坡头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之一,2005年10月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2007年被评为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区”。这里的治沙成果曾获得联合国“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单位荣誉称号,而且以其“麦草方格”治沙成果享誉世界,被国际友人称为“世界沙都”。沙坡头计划将建成全国沙漠旅游基地、国际治沙学院、中国沙漠博物馆。

沙坡头古时称沙陀,元代称沙山,《明史·地理志》载,中卫“西有沙山,一名万斛堆。大河在南”。

《读史方舆纪要》载,中卫“西五十里,因积沙而成,或云即万斛堆。”在历史上,它有一个十分响亮的美名,叫鸣沙山。《读史方舆纪要》摘引元代史志记载说:“自兰州而东,过北卜渡,至鸣沙河,过应理州,正东行至宁夏路。鸣沙河,即宁夏中卫鸣沙山南黄河也。”据考证,中卫地区至少在3万年以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黄河流经这里,便有了塞上江南的美誉,所谓“天下黄河富宁夏”。沙坡头的正式得名是在清代乾隆年间,当时,黄河北岸形成了一个宽约2000多米,高约200多米的大沙堤,人们称之为沙陀头,讹音为沙坡头。

美丽沙坡头沙坡倾斜60度,高大的沙山悬若飞瀑,游人滑沙如从天降。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结构,人在沙坡顶上顺坡下滑,沙坡内便发出“嗡、嗡”的轰鸣声,犹如金钟长鸣,悠扬洪亮,故称“沙坡鸣钟”,是中国三大响沙之一。沙坡底下,有三眼清泉,经年累月,源源不断,汇入东南沙坡下的果园内,被当地人称为“泪泉”,民间还流传着泪泉的传说。这片园林古时称“蕃王园”,园林东边有“桂王陵”,桂王陵碑文依稀可辨,大概为明代遗址,如今叫“童家园子”,因曾经为童姓人家居住而得名。园林面积不大,但避风向阳,林木茂盛,溪流潺潺,鸟语花香,既具江南景色之秀美,又兼西北风光之雄奇。被游人誉为“沙海绿洲”。绿洲南临黄河,奔腾的黄河自黑山峡至沙坡头,一路穿峡越谷,九弯八折,在沙坡头形成“几”字形大弯,南岸形成“u”形半岛,似天工巧陈,缔造出了沙坡头胜景。

这里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为一处,悠久的黄河文化和自然地域的过渡性、多样性,使北国的雄浑与江南的秀美和谐地交织于这里。这里有横跨黄河的“天下黄河第一索”、黄河文化的代表——古老水车、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黄河上最古老的运输工具——羊皮筏子。还有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描写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景观。所有这些都为沙坡头成为世界级旅游胜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厚的人文景观和闻名世界的治沙成果,还有独特的游玩方式,共同组成“世界垄断性的旅游资源”。

沙坡头景区处于沙漠和草原的过渡带,属于干旱气候区,平均气温9.6℃,最高气温38.1℃,最低气温-25.1℃。年均降水量186.2mm。旅游时间以春、夏、秋三季为佳。

Ⅵ 中国地图的最中心位置是什么地方。

最中间的为兰州市。

兰州位于中国西北部,甘肃省中部,是中国大陆地形图的几何中心。是西北铁路、公路、航空综合交通枢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陆军司令部,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是西部重要的区域贸易中心和现代物流基地,享有“丝绸之路重镇”、“黄河明珠”、“西圆明园”、“水车之都”、“甜瓜之都”等美誉。

兰州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城镇。早在五千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时,成立县政府,意为“金城汤池”,称为“金城”。隋朝初,又改兰州,称兰州。

自汉唐宋时期,开放“丝绸之路”,丝绸,天马,东方和西方,逐渐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的兰州和商业港口城市,少数民族的重要联系和链接,是黄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最重要的十字路口。

(6)黄河水车国家地理扩展阅读:

旅游资源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有许多名胜古迹,是中国十大夏季旅游城市之一。截至2015年,兰州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个,文物遗址50余处,古遗址50余处,古城12座,古建筑15余栋。

国家森林公园有徐家山、吐鲁沟、石佛沟;有五泉山、白塔山、白云风景区,还有蓝山公园、西湖公园、滨江公园、水上公园等不同风格的景点。

Ⅶ 兰州算是大城市吗其地位在全国怎么样

两山之间东西狭长,黄河串流而过,通往新疆,青海,宁夏,西藏的铁路回都必经此地。据说如答此地形世界独有。古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有五大军区之一兰州军区。是中国几何地理中心。

本地兰州人不多,是个移民城市。现任国家主席68年至82年工作的地方。现任国务院总理68年至82年工作的地方。

由于经济发展和地形特征,此城市污染一直排在全国至世界前列。但近几年政府加大力度治理,如公交和出租车全部使用天然气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污染问题。但其破山引风措施遭到中科院联名批评,后来没有下文。

沿黄河的滨河路,还算不错,茶余饭后,华灯初上,沿黄河一路走来,从黄河上的第一铁桥,中山桥,往西走去,沿途除欣赏黄河夜灯景外,还可以遇到一些现代艺术作品,还有黄河水车,可惜围起来要花钱才可以亵玩。

虽然处于西北黄土高原,但到夏季,兰州被誉为瓜果之乡,由于昼夜温差的原因,瓜果多甜美。这里是黄河流过的第一个大城市,所以河水工业及生活污染物较之下流低。但河水还是黄黄无比,特别是夏季雨后。

当然一个城市的好和劣。只言片语是说不全面的。综合起来看吧。
欢迎大家到兰州去啊。

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农史馆解说词

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讲解词
完整版

大家好!
欢迎到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参观。我是____________,下面由我带领大家参观农业历史博物馆。
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是2006年10月建成对外开放的,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分上下两侧六个展厅。博物馆陈列农史文物和农具2000余件,收藏线状古籍50000余册。现在就请随我参观,我们将用30分钟时间全面系统地的了解中国万年农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序厅
现在请大家看大厅左侧墙壁上的浮雕,分别是一万年前的神农,5000年前的黄帝,4000年前的后稷,神农尝百草,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发明了车,他的妻子螺祖发明了种桑养蚕和抽丝;后稷是周的始祖,中国第一农官,四千年前他在杨陵为官,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右侧是我国古代三位著名的农学家,分别是西汉的氾胜之,北魏的贾思勰,明代的徐光启。他们的著作分别是《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其中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网络全书。
正前方大家看到的是大型二牛抬杠犁耕雕塑,是根据汉代的耦犁所创作的,也是当时最为重要的耕作方式。中国精根细作农业的开始。
后面的浮雕墙面介绍了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分别为“西亚-南欧-北非起源中心”、“东亚起源中心”和“中南美洲起源中心”。中国是黍、稷、水稻、蚕桑、茶叶及猪、马、牛、羊、狗、鸡等畜牧品种的发源地。
二、原始农业厅
现在大家请随我参观第一个展厅——原始农业厅。在1万年前左右,中国的原始农业已经起源,原始农业在诞生之初就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特色,大致可以分为黄河流域旱作农业、长江流域稻作农业、东南沿海根茎农业、北方畜牧农业等基本类型,各类型具有非常不同的生产物种、器物和文化。展柜中陈列的是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的工具,有石镰、石刀、石锛、石釡以及石球。其中石球、石镰是在杨陵砍家底新石器遗址出土的。
在原始农业初期,人们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又称迁移农业,是原始生荒耕作制。先以石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直接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
据考古发现,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有6000余处。农业起源呈现满天星斗式的分布特点。从这幅中国地图中可以看到农业起源地遍布大江南北。下面展柜中陈列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个农业考古发现的粮食,有八种作物,其中最早的是距今8000年前的粟灰,出土于河北武安磁山。
接下来各位看到的场景是中国两大典型原始农业文化类型,黄河流域半坡遗址,是典型的旱作农业文化类型,主要作物有粟、稷,居住是显著地半地穴式建筑,精美的彩陶也是其主要的文化特征之一。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具有明显的江南水乡特点,作物是水稻,居住的则是干栏式建筑,器物则以黑陶为代表。
马家窑文化距今5700—3000年,因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支,以旱作农业和定居为特征,制陶业很发达。展柜中陈列的是出土于甘肃马家窑的彩陶,以双耳变形神人纹彩陶壶为主。
中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早在1万年前,活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百越民族最早开始人工栽培水稻。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国水稻作分南、北两路向外传播,先传播至东亚的韩国、日本、东南亚的泰国、缅甸等,后来传到世界各地。中国稻向世界传播被称为“稻米之路”。展柜中陈列的是考古发现的稻米,其中有7200年前的碳化稻粒,出土于浙江桐乡罗家角新石器遗址。
三、夏商周、春秋战国农业
现在大家随我走进第二展厅,夏商周与春秋战国农业,这一时期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开始过渡,是中国传统农业的萌芽阶段。
夏商周民族以善于经营农业而具有天下,因此他们所控制的疆域,实际上也大致是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的地区,从这一角度来看,虽然其活动区域依然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核心,但也呈现出不断拓展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周王室的分封诸侯,可以看做是把周人发达的农业技术逐渐推广的过程,是中国最早的一次大规模农业推广。
井田制是三代时期最主要的土地制度,与这一土地制度相适应的劳动方式就是耦耕了。耦耕是在大田耕作中广泛采用的协同耕作方式,周代最为流行。两个人并排各拿一个耒耜翻地,如果三个人并排翻地称为协田。据史书记载,在井田制下,集体耦耕的场景十分盛大,有“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说。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破坏,铁犁牛耕推广,耦耕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代时期,“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度。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有化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以秦国商鞅变法为代表,各国纷纷提倡变法,废井田,开阡陌,设郡县、奖耕战、百家争鸣,推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
展柜中陈列的有商代的三足瓮、陶鬲,陶鬲是当时主要的做饭工具,不同时代足的形状有明显差异。另外,这个时候开始将中国划分为九州,根据不同地区土壤耕种不同的农作物,到了春秋战国,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
三代时期农具发生重大转变,由最初的木石农具,到三代的青铜农具,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同时,牛耕开始出现,生产力大大提高。我们可以发现展柜中陈列的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农具。
古代治水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水灾,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相信每个人都知道;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开始兴建,如西门豹与漳水十二渠、郑国与郑国渠、李冰父子与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李冰父子与都江堰场景,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历时2000多年现在这一古代水利工程仍然在发挥着作用。
四、圣地杨凌
大家下高速后看到一个非常高大的铜像,那就是后稷,后稷是周人的始祖,他在这里教民稼穑,另外,杨陵也是周人文化发祥地——周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幅周人迁徙图和两边展示的青铜器,就比较清晰地展现周人以农立国,在杨凌以及周边的活动情况。杨凌古代后稷在此教民稼穑,近代有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当代有由地处杨凌的七个农业科教单位合并组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以杨凌又称中国的农业圣地。
展柜中陈列的都是出土于杨凌的文物,有杨陵砍家底文化新石器遗址发掘的石镰、石刀、石锛、石釡等。另外,还有西汉的陶罐,上有铭文“邰厅”、“邰市”,杨凌在古代被称为“邰国”,从陶罐上的铭文可以得以佐证。这两个大型陶罐,都是在西农建校过程中挖掘的,其中一个罐底有铭文:“咸陶里圭”。
杨凌因为隋文帝杨坚埋葬在这里而得名,在杨凌及杨凌周围,历史上还涌现了一大批的历史文化名人,比如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马融、马援、关学大师张载等。唐代的李世民出生在杨凌。
五、秦汉隋唐农业
秦汉隋唐农业是中国传统农业的迅猛发展阶段,铁犁牛耕、曲辕犁在农业生产中得以普及,农业的大发展,为缔造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小麦原产于西亚,大约7000年前进入中国境内。秦汉时期,小麦种植受到重视,并开始推广普及。到了唐代,小麦在中国人饮食结构中的地位显著上升,取代小米成为北方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在秦汉时期,北方旱作农业技术体系逐渐成熟,形成了“耕——耙——耱——锄——收”耕作流程。耕是用来翻土,耙用来碎土,耱、锄用来保墒防旱,收就是适时而收。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特色,汉代出现的代田法、区田法就是集约经营、抗旱丰产的典范。
铁犁牛耕的普及是汉唐时期农业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当时,在政府的大力推广下,铁犁牛耕已经遍及全国各地;犁的形式也不断发生革新,由西汉的长直辕犁、到短直辕犁,唐代发展成熟为曲辕犁。曲辕犁耕做起来更加灵活,大家可以仔细比较站台上短曲辕犁和曲辕犁在构造、形式上的差别,据历史记载,汉代的耦犁为“二牛抬杠”,需要二牛三人,而且耕作不是非常灵活。唐代中期以后,在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这种犁一人一牛,比较灵便。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三脚耧车,西汉赵过发明,它世界上最早的播种机.
除了铁犁牛耕之外,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使用牛代替人耕作,所以出现了一些大型农具,如大型的犁铧,展柜陈列的铁犁、铁铧都是汉代出土文物。。
汉唐时期,以国家力量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保证农田灌溉,如关中水利网、黄河取直工程等等,确保粮食丰收。展柜陈列的分别是汉代的陶井和青铜井。旁边是汉代发明的龙骨水车模型,一个是卧式龙骨水车,另一个是立式的。
汉唐是我国历史上的盛世王朝,畜牧兽医技术在当时具有较高水平,非常重视畜牧良种,汉武帝为了寻求良马品种,不惜付诸战争。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据专家考证,也大都是域外引进或杂交马种,跟随李世民驰骋沙场,演绎了许多令人动情的故事。出土于兴平汉武帝墓的鎏金铜马,是世界上最早的标准马式,也标志我们传统的相马术的成熟。。
公元前2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国与欧亚非各国的物质文化交流开始频繁,在农业上出现了一个引种高潮,棉花、蚕豆、豌豆、苜蓿、香菜、核桃、西瓜、黄瓜等西方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夏季我们吃的西瓜就是五代时传入中国的,现在生活中凡是带胡的基本上都是由国外传入的。与此同时,中国在向外输出丝绸的同时,茶叶、人参、大豆、桃、杏、大枣,以及养猪和冶铁技术也相继传入国外。
汉唐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开始的分餐到聚餐,由粒食到面食,食品加工、烹调方式也出现多元化,
中国人种茶、饮茶的历史非常久远,大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夏商周时期已有明确文字记载,从汉代始,茶叶进入对外贸易行列;隋唐时期,饮茶成风,有“人家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可见当时人们饮茶已成习惯。唐代陆雨的《茶经》就是世界最早的茶叶专著。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出现了一些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农书。包括《齐民要术》、《兆人本业》等。其中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网络全书。武则天的《兆人本业》则是我国第一部官修农书。
汉唐时期由于农业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物产丰富、国富民强的大国,唐代长安城就是当时世界上的国际化大都市,当时在长安城有非常繁荣的东市和西市,人们购买日常生活用品都去东市或西市,天长日久购物就叫买东西,这就是今天我们说的买东西的来历。这幅剪影式的场景就是唐代繁荣的集市一脚,可以看到有不少胡人行走在大街之上,可见是国际化的大都市。
参观完一楼,大家请随我上二楼继续参观。
这幅大型油画,是我国著名画家罗中立先生的《父亲》,曾获第二届中国青年美展金奖,该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曾经一度感动了整个中国。
六、宋元农业
唐代中叶以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重心的逐渐转移,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重心也逐渐转到了江南地区,所以大家一上二楼就可以看到江南水乡的景象。
宋代北方有辽、金不断侵扰中原,北方一度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纷纷南迁。南宋迁都浙江临安。在人们大批南迁的同时,北方旱作体系的成熟技术也随之传到南方。
宋元时期中国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南方稻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形成了适应南方水田环境的“耕——耙——耖——耘——耥”水田耕作技术体系。从版面上元代的《耕织图》,我们不难发现,南方水田耕作方式不同于北方。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水田农具,如秧马、耘荡等。
与南方地理、水资源条件相适应,南方农田水利多以中小型水利工程为主,形成了诸多依托江、湖的陂、塘、浦、圩水利工程体系。这一时期最能反映南方水利勃兴的就是太湖流域的塘浦圩田系统。史载其七里十里一横塘,五里七里一纵浦,纵横交错,塘浦之间筑堤作圩,使水行于圩外,田成于圩内,构筑了“横塘纵浦,圩圩棋布”完整系统,效益非常突出。
此外,北方的翻车、筒车等灌溉农具在江南稻区获得了普遍的运用,而且出现了很多改进,出现了手转、脚塔、牛拉等种类繁多的水车形式。下面大家看到的就是手转龙骨水车,旁边的是一对驼桶。这个方形的是拌桶,是在田间收获水稻时用的,通过人力甩拌,使稻谷脱离。这个是手摇风车,通过风力将稻谷中的米糠、麦糠与稻谷和小麦麦粒分离。风车其实在汉代就已经发明。
在大力发展水稻种植的同时,宋代还十分重视渔业和园圃,发展花卉种植,蔬菜种植。就技术方面而言,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技术,“移花接木”、“反季节栽培”、“无土栽培”等,都在当时已经出现。
大家看看这是什么?很多游客都误以为是洗澡盆,其实不是,它叫菱桶,在南方人们坐在里面,在水面划行采收菱角,到现在浙江、江苏人们还在用这种方式采收菱角。成为这一时期园圃业发展的主要特色。
棉花早在汉代以及魏晋时候就已经传入我国西北、西南边疆地区。宋末元初,棉花开始分南北两路逐步传入中原。元代中期,棉花在长江流域已经广泛分布,而新疆的棉花也经由河西走廊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与之同时,随着黄道婆将棉纺织技术由海南传到江浙,棉纺业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从而最终引发了人们衣被原料的变革,即棉纤维逐渐取代葛、麻、丝绸以及裘皮而成为最主要来源,这一变化被有些学者称为“布衣之变”。大家看到的这个场景就是黄道婆传授纺织技术的场景。
这个是脚踏纺线车,一次可以纺18根线,相当于现在的纺纱机。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日益繁荣,尤其是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逐渐提高,精神和健康追求成为了时尚,在此背景下,宋元时期的农书既多又专业化。
七、明清农业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剧增,为了缓解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传统农业科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多熟制,由最初的一年一熟,发展到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等,并出现了间作、轮作、套种等耕作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段首下方的是铁含、石牛,铁含是放在院落中盛水,用来防火的,相当于现在的灭火器。
展柜中陈列的是食用器具研钵、铜锅、铜盆等。旁边是打糊基、制砖、制瓦建房用的模具。这边展柜中陈列的是陶漏和年盆,年盆是纺织工具,用来搓棉花捻子纺线用的。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激增,据资料统计,明洪武十四年,人口仅为5987万,基本没有突破中国传统的人口大关,但到了清道光十四年,则达到了4亿。为了缓解人地矛盾,除了把开发触角延伸到高寒、边远地区之外,就是创新土地利用方式,“与水争地,向山要田”达到了高潮。梯田是向山要田,架田、垸田、垛田以及涂田是与水争地,而柜田则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立体农业。我们也可以想象,这些举措缓解了衣食压力,但由于过度开发也留下了生态环境问题的隐患。据历史记载,当时已经出现了引人关注的生态问题。
为了解决人地矛盾问题,政府出面倡导移民,出现了走西口、闯关东、填四川、下南洋等移民运动。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原产美洲的许多作物为人们逐渐所了解,并逐渐引入欧亚大陆。明初郑和下西洋开辟中国与外界的海交之路,也使得原产于美洲的农作物大量传入中国。这一时期中国引进的作物主要有三大类:一是高产的粮食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等,主要解决当时人们的吃饭问题;二是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花生、向日葵等,主要是适应商品化发展的需要;第三类则是园艺作物,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辣椒、西红柿、南瓜等,则满足了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中的商品性生产进一步发展,粮食、棉花、生丝、茶叶、烟草、瓷器等成为大宗商品。这一个粮行的场景就反映明清时期农业商品化的情况。
旁边展柜中陈列的是清代的油灯,油淋子(相当于量筒),还有粮印,你们能猜出来是怎么用的吗?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业发展到了非常明显的精耕细作阶段,展柜中用泥塑形式反映了精耕细作的各个环节:耕、耙、耱、锄、收、打、晒、贮。
这边陈列的是中国传统农具,有锄、铲等翻地用的工具,中间是利用牛马等耕地用的马具,旁边是连枷、杈等收获工具。下面陈列的有压和烙的工具、清代的铁车轮、石磨、手推车、粮仓、铡刀等。
明清时期中国的手工纺织业也很发达,展柜中的泥塑表现出了手工纺织的整个过程,从纺线,织布到印染一应俱全。
这边展示的是中国传统小农具。明清时期的农具发生体系化,尤其是小农具,在耕作的一些环节出现更为精细的劳动工具,这里展出的小农具,涉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大家可以发现有各式各样的镰刀,不同形状的锄头,别小看这些锄头,都是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大家看这个漏锄,由于中空,锄土松土时,土通过中间的小孔仍会留在原地。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农学思想走向辉煌的重要阶段,出现了很多农学家和大量的农书,如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最后一部官修农书《授时通考》,陕西人杨屾的农学理论著作《知本提纲》等。
这一时期兴修水利最为杰出的成就就是新疆的坎儿井。利用竖井和暗渠巧妙结合的办法引天山水灌溉。直到现在,去新疆吐鲁番参观过坎儿井的人都会叹为观止。
八、近现代农业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从翻译农书、办农业学堂、研究所等开始,中国传统农业向近现代农业过度。
最早把西方实验农学理论和科技带入中国的当属传教士,如大家非常熟知的利玛窦、汤若望等。洋务运动过程中,一批有识之士开始翻译西方农学著作、编纂近代农学著述,开西方近代农学中国化之先河。这个人就是晚年罗振玉,他是一个传奇人物,虽然在政治上始终“恪守旧制”,以遗老遗少自居,但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又颇有贡献,参与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农学的开拓者,先后主持《农学报》、《农学丛书》的出版工作。
洋务运动以后,国人开始兴办农业教育、建立农业科研机构,推广农业科研成果,促进了中国近代农业科学的体制化发展。这幅图就是中国农林高等教育的谱系图,可以发现在中国各地先后出现了从事农业教育的学校,其中最早的是创办于1891年的浙江蚕学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是在1934年由国民党爱国人士于右任先生和杨虎城将军创建的。展柜中陈列的是当年建校用的砖,每块砖上都有于右任手书的农专二字,小的为墙砖,大的为地基砖,最大这块为风水转,五面有字,两端为“金满山”、“银满田”,两个侧面为“农专万年”,正面为“民国万万年,农夫万万年”,均为于右任手书。
这边两幅图是近代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推广机构的谱系图。
在中国农业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标志:一是化肥与农药的使用,开始了由有机农业向无机农业的转型;二是水利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应用;三是由经验农业向实验农业的转型。
这一版面就反映了近代历史上中国化肥创制的情况,有两个标志性的人物:范旭东和侯德榜。侯德榜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先后主持、参与了永利化学碱厂(亚洲第一个纯碱厂)、南京硫酸铵厂的建设工作。他所研发的“侯氏制碱法”,打破了国外在制碱技术上的垄断,在我国化工业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新中国建立后一度担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在这一时期的水利工程方面,李仪祉和他主持的关中八惠最值得称道。李仪祉在主持兴修关中八惠时,开始大量采用新的工程技术和新材料,开启了我国水利建设的新篇章。下面陈列的是近代用于农田灌溉的机动水车和牛拉水车部件。
在作物良种培育方面,有几个标志的人物:一个是赵洪章,他所培育的小麦品种“碧蚂1号”,年种植面积达到9000余万亩,创我国一个品种年种植面积的最高纪录,也是新中国在北方地区推广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一生毛主席接见过三次。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说他“挽救了新中国”。
再一个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01年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还有一个传奇人物就是李振声院士,他在杨凌工作了35年,用辛勤的汗水取得辉煌的成就,他所培育的优质小麦品种小堰系列,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5亿亩,增产小麦80亿斤,是我国小麦品种中推广时间最长的品种,2006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下面这个是半自动拌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遍采用的水稻收割方式。这个是轧花机,用于籽棉脱籽。
近现代园艺栽培蔬菜育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西农人先后培育出了高产“秦冠”苹果品种(付润民,原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和“秦油二号”油菜品种。王鸣教授培育出了优质西瓜品种“西农八号”荣获科学大会奖。
在近现代畜牧业方面,中国农业科学家也培育出了大量的畜牧品种,其中西农刘英武教授培育的莎能奶山羊日产羊奶5公斤,最高达9公斤,被誉为奶银行。
近现代农业的又一重大转变就是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机械化,如东方红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1960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1元纸币的正面就是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驾驶拖拉机耕地的画面,现在这位女拖拉机手已经80多岁了,还健在,他是沈阳人。
通过以上参观我们了解了中国农业在不同阶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民以食为天,农为邦之本”,国家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离不开农业,可以说农业创造了生活。
我的讲解到此为止,谢谢大家!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下面大家可以在休闲区稍作休息,并继续参观西农的校史馆和根艺展。

Ⅸ 中西迥异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怎样的经济文化差异

在古时候,人们出行不易,交通不像我们现代社会这样发达,有人甚至终其一生也不能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活在各地区的人们,其可能达到的区域是有限的,如果是定居的农民其生活的区域就更加有限了。因此早期的文明,特别是定居文明非常受其所在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当我们放眼任何一个国家或是文明时,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他们的地理环境。因此,对地理环境的研究对比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
本论文从地理环境入手,比较中西方古国文化的不同发展经历,对两者形成现如今的政治、经济、科学、思想原因作出简要地分析。并希望能以此为加强两方对彼此观念冲突方面的互相理解与包容做出贡献。
1.文化与地貌综述
1.1中国地理环境与文化概况
中国大陆的地理概况是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总面积的66%,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4%。即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近海地区在东部与南部,南北长约5500公里,东西宽约5200公里。而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却最先从内陆的黄河流域产生。由于中国内地距海洋距离较远,故中国人文文化应该是以黄河、长江所组成的两河流域牧耕经济孕育的文化,其中以黄河流域文化为代表。
1.2西方文化与地理环境概况欧洲大陆基本呈现南宽北窄的梯形,半岛和岛屿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陆地与海湾犬牙交错,加上欧洲面积本不大,这就使欧洲各地到海洋距离都不远,欧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过700公里,东欧距海最远处也只有约1600公里左右。因此,欧洲人文文化应该是海洋性经济与内陆经济相互参融而催生的文化。而欧洲文化的主要源泉是古希腊文化。
1.3对比对象经过对上述概况的分析可以得知,本文所对比的中西方古文化以古黄河流域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为代表。文化是居住在不同地区人民历经千年智慧与心血的结晶,是历史的沉淀,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同时,文化也是由许多不同的内容构成的,本文主要对经济、政治、思想、科技艺术、精神几方面进行探讨,以得出我的结论。
2.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
2.1中国的农业经济 众所周知,中国的古代经济的基础就是农业经济,可见,中国的地理环境十分适宜农业的发展。也由于农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国人流传有一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可见农业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重要。事实上,早在公元前5000年,黄河流域的半坡人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就已发展形成了成熟的稻谷培育技术。农业的发展需要几个自然要素,肥沃的土壤,丰沛的灌溉水源,充足的阳光。
2.1.1土壤 中国的农业经济是典型的大河流域经济,重要的农耕带都在大江大河的周围。因为我国河流分布众多,拥有许多由河流冲击沉淀的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这些地方不只是土壤肥沃又较松软还地势平坦,十分有利于开展大规模农业。
2.1.2水源 中国农业不是只能依靠河流的灌溉,因为中国地区的降雨量也是十分丰富的。
根据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的叙述,有所谓15英寸等雨线的概念,在等雨线的东南,我国平均每年有至少15英寸的雨量,适合发展农业。美国学者罗兹·莫菲著《亚洲史》,则有所谓季风亚洲的概念,我国与亚洲其他部分之间多有高山阻隔。夏季,远离海洋的亚欧大陆中央区会迅速升温形成热空气团,热空气上升,周围海洋饱含水蒸气的较冷空气涌入,到达陆地上空,特别是遇到丘陵或高山时,被迫上升的湿气团迅速冷却、凝结形成降雨。
2.1.3光照与温度 光照不只代表阳光还代表了温度。中国基本处在北温带,而且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拥有充足且适度的阳光和温度,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2.1.4不利于其他经济模式的因素 中国形成一个自然封闭的地理环境,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存在古人无法克服的地理障碍。
东北方向为大、小兴安岭、外兴安岭以及严寒的西伯利亚;正北方向为蒙古高原及严寒的西伯利亚;西北方向,通过河西走廊,可进入新疆,但将面临沙漠与高山的阻隔;西南方向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即便是今天我们也很难翻越;东方和南方则是大海,以古人的技术条件,尚不具备在风高浪大的海洋上航行的能力。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处在一个四面封闭的环境中,古代人的科技水平有限,东无法渡海,西不能翻越青藏高原和沙漠,北方少有人烟,因此四周的自然阻隔是他们无法逾越的天然屏障,也就无法开展主要以贸易经商为主的经济模式。
可见,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2.2古希腊经济 古希腊经济的特点是航海、贸易、移民和奴隶制,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的。在古希腊为什么没有出现东方式的农业文明,我们也可由地理环境解释。阿提卡是雅典所在的地区,被称为“希腊的希腊”,这个地方最能体现古希腊的精神气质。但是这里的自然条件是恶劣的,由于土层浅薄,而且多石,不适于发展农业。
按照柏拉图的说法: 所有肥沃松软的土壤都流失了,留给一个国家的只是皮和骨头。雅典人的作法是种植橄榄树,把橄榄油装入陶罐,运往斯基泰换取谷物。航海和贸易的需求促进了阿提卡制陶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贸易的需求又促使雅典人开始开采阿提卡的银矿,从事开采的是由海外输入的奴隶。这一切又促使雅典逐渐获得了整个爱琴海及之外的海上霸权。
从整个希腊的角度而言,希腊是一个多山地、丘陵,狭小、地形复杂、海岸线复杂,多海湾、海峡、岛屿的地区。多样性的地理条件和狭小的土地,即便有一些地区适宜农业,也无法发展到很大规模,向海外移民、航海经商几乎成为当时人们自然的选择。
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古希腊与中国完全不同的经济模式。
3.地理环境对政治的影响
有句真理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与古希腊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经济基础,他们的上层建筑也就会不同。
3.1中国政治中国的农耕经济要求环境的安泰。因此,需要民族整体的强势,这样即可以抵御外族的侵略,又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对农耕环境加以改造。那么能产生这种效应的国家形态只能是民族的整体统一,治理权力的中央集中。不论是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还是主张“以礼治国”儒家,他们的理论主张都是以“君权一统” 为主旨。其核心是,期望以人民较少的自由赋以君主较大的权力,来换取较稳定的社会形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重视耕战,最后由位于西北方耕战问题解决的最好的秦国完成了统一。自此之后中国基本一直处于统一的情况下,即便有好几个战乱时期,但整个趋势仍然是要形成统一的专制帝国。从此以后,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倡导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君主世袭制是其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
3.2古希腊政治如果航海、移民、贸易成为城邦中最重要的事物,世袭的君主制是很难维持的。在古希腊早期,还是存在所谓世袭国王的,但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过渡到僭主政治和民主政治。造船业、航海贸易业发展了起来,同时大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包括一些以前种地的平民和占有地的贵族,也开始从事工商业,逐渐地,这里有了人数众多的强大的工商业阶层。,但却没有政治权利,经常受到土地贵族的侵犯盘剥。因此,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他们就会和农民一起反对土地贵族的专制政权,要求拥有政治权利。政权从土地贵族手中夺过来之后,新的政权必须以维护工商业从业者的利益为目的。而工商业发展的首先要求是自由和平等。没有自由和平等,工商业从业者无法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所以新政权必须保护每个合法公民的自由平等和私有利益。这样,民主制国家产生了。
4.科技 中国与古希腊都是文明古国,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在这些文明中最表象象征的就是他们的科技艺术。科技,我将其理解为科学和技术。我认为,中国文化中更多的是技术而非科学,真正的系统科学起源于古希腊。中国古代发明创造众多,单单四大发明就享誉世界,甚至对西方的科技发展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受农业经济以及政府“重农”政策的影响,很大一部分的科技成就是与农业有关的。例如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令,各式各样的水车、播种工具,甚至有很多种历法也是以适合农业生产为原则创立的,其他的工艺创造也很大一部分是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生活服务而创造的。这些发明精巧绝伦,是古代人民千年智慧的结晶,但是,我国古代的科技不能形成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因此,不能称为科学,应该是技术。即使是某些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但是也只是我国文化科技方面中的一小部分,不具有代表性。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这不是在受到束缚而且十分封闭的农业经济、君主集权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的。但是在民主制社会中,个人可以自由平等地生活,个性天赋能得到发挥,总有一些人天生喜欢研究学问,热衷于思考古人流传下来的种种问题,也可以自由地争论,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了不同理论的交流,这样,追求真知的哲学学问能够得到发展。而研究万物本原的工作必然会促使认识方法的提高,直至产生正确的认识方法------科学。
哲学的发展乃至科学的产生,必须要有自由的社会环境。而自由的民主制社会的产生必须要有强大的工商业阶层力量对抗土地贵族专制,而强大的工商业阶层只能出现在适合工商业大发展的地区,而适合工商业发展的地区必须有这样的地理环境:有方便的对外联系,附近是古老文明地区,自身环境不适合农业,但有自然矿藏,适合航海,有优良港湾。
这样的地区,在我们地球上,其实只有一个。这就是爱琴海区域的希腊半岛上的雅典地区。幸亏有雅典地区,使得在公元前3世纪时,人类终于有了科学。
5.宗教信仰 比较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会发现一个显著的不同:欧洲敬神,中国敬人。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是圣人情结。我们民族是一个宗教意识淡薄的民族,在传统社会的社会生活中其实是没有宗教的。我们没有本土宗教,宗教是外来的,道教是宗教外来后才产生的,不是自己产生出来的,而且即使是道教,他所遵奉的教主也是真人—老子。我们不崇拜神,崇拜人,而且是真人崇拜。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人类的一切聪明才智都集中在英雄身上,人类的基本生存技能都来自于“三皇五帝”的智慧。象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分别发明了燧石和钻木取火、结网和弓箭以及牲畜的饲养、五谷的种植和中医药术。而五帝之首黄帝则是做衣冠,造舟车,制音律,创文字等等。而这些都是由当时人类生存环境及经济活动决定的。中国频繁的灾害和频繁的战争,造就中国农业基本上是天灾与人祸后的余存。战胜天灾,避免人祸就成为农耕民族的普遍期望。而黄帝逐蚩尤、大禹治水的成功实践,使华夏先民真切感受到,英雄救世比神仙救世更实际一些。所以说,中国的神都是人格神,是人的化身。举个最简单常见的例子,店铺中所供奉的财神爷不就是关公吗?
与中国不同,西方人认为神灵赐予自己理性,如广泛流传欧洲的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的弟弟神厄庇墨透斯点化人和动物各种天赋,尽管一时疏忽,好象留给人类的天赋少了些,但是智慧女神雅典娜却赋与人以最重要的智慧,普罗米修斯干脆从太阳神那里偷出火种补偿给人类,使人类成为世界生灵的主宰。西方人崇拜神,而且基督教的神是无形的,基督教的教义中上帝没有形状,不是人格神。他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因此超越所有的人,因此才可能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的平等理念只有在民主制的国家才可能实现,更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才可能产生。
6.精神面貌与道德标准 我相信,生存在不同地方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存之道。依附于不同生存模式的人们所表现出的精神面貌与道德标准是不同的。
6.1中国式的含蓄谦虚包容之美 在古时候,大部分的中国人其实就是中国农民。中国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收获,而其收获的不只是稻谷,还有精神。他们教育子女都是说:“要学习稻穗,它们吸足了水,都会把头谦虚地低下来!”因此,中国人敬仰大地的包容与贡献,学习稻谷的含蓄与谦虚。中国的成语里就十分称颂这种美德,像是“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犹太人的文化具有一种侵略性,他所到之处都会或多或少的改变该地方原有的精神文化。但是,唯有到了中国,他的侵略性完全不起作用,甚至被中国文化所吸收。这就是中国文化本身的包容性的表现与作用。 每当中国人被人称赞时,都会谦虚地说:“不敢当”,而西方人则会十分坦然地接受。
6.2古希腊式的冒险求真之美 古希腊人的生活就是航海、贸易和移民,这使得他们要常常面对大海。如果说中国文化的老师是大地,那古希腊就是海洋。人们在陆地上可以自由行走,没有任何顾忌,更没有生命危险。但是海洋就不同了,它诡异莫测,凶险异常,一个不慎,所要面临的就是没顶之灾。
因此,与海洋打交道的人就要具有或是说被锻炼出一定的精神品格,那就是开放性的冒险精神、乐观精神与求实的精神。只有勇敢的人才能直面大海,勇敢的人会十分乐意于冒险。当一个人不畏惧危险时,他就会乐观地面对一切人事物。要与大海进行对抗,就需要精密的仪器、丰富详实的海洋知识、先进的造船技术,这些就要求人们对事物抱有求实的精神。
这些就是古希腊人在自己生存环境中所培养出的性格、精神,也影响了后人。
7.艺术 艺术不只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绘画、雕塑、书法、文章等等,更是本民族自身精神的升华与体现。
7.1中国艺术 中国的含蓄精神在艺术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并逐渐演化为一种朦胧之美。
7.1.1绘画 中国绘画的代表是国画,即水墨画。重在写意,即意境,而非写实。没有任何一位画家会跑到山的面前画这座山,而是强调心中有丘壑,下笔成岚峰。
7.1.2文章 中国古代文章中表现这种朦胧美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描写。只是寥寥几句的简单描写,并没有说明其具体的面貌长相,但是他的身形样貌在我们的脑海中却是栩栩如生,让人浮想联翩。而且,不只是外貌等表象描写的需要人们自己去想,文章字里行间所内涵的一些东西也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
可以说,中国的文章十分含蓄内敛,因为中国古代政治的压迫,因为中国历来含蓄精神的影响。
7.2西方 与中国的含蓄写意不同,西方的艺术更注重写实,应该说是他们求实精神的体现。
7.2.1绘画 只要说起西方的绘画,就会让人想起素描、油画。这些都是十分写实的绘画艺术。几乎每一幅素描与油画都有它的参照物,而且强调真实。著名画家达芬奇为了更真实更科学的画出人体,甚至不惜盗取尸体将其解剖,以更好地了解人体肌理骨架结构。
7.2.2文章 西方人的文章我看过不少,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写得真详细。描写人物,会从他帽子上的羽毛一路描写到带珍珠的鞋子,甚至是男士的袜子、女士的衬裙。你不用猜测书中人物的真正想法,因为作者会用很大的篇幅来详细地描写他们的心理活动。
8.综述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得中西方古国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基础,在不同经济基础的影响下造就了不同的政治制度、科技艺术形式,宗教信仰……这种种的一切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虽然不能绝对地说,地里差异造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但地理因素绝对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像我前面说得那样,文化是一种历史的沉淀,一代一代的人留下了他们创造下的文化,文化也影响了后面的每一代人。当今社会正处于大融合的时代,中西方贸易往来,文化交流频繁,难免会出现碰撞与分歧。但是,不管是怎样的分歧,都是由各自所生活在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决定的,而这社会文化环境是几十代人在自己国家地区生存数千年来所积累下的生存经验与法则。所以,当我们在面对那些分歧时,应该多一些理解与包容,去理解对方思想,包容对方的行为,如此一来,我相信,世界将会更加美好、和谐。

Ⅹ 中西迥异的地理条件造成了怎样的经济文化差异

英法德意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或是岛国,或是临海国家。即是开放性地域特征。自然地理环境也使欧洲人向海外移民成为可能,并造就了欧洲社会的对外开放性。
比如:自然地理环境使希腊分隔成众多互不相连,又无统属的部落,每一个部落或者部落的一部分都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居住地域。在古希腊历史上,大约有两千多个城邦并立,从来没有出现过统一的局面。希腊城邦各自独立、自治的特征,对于古代希腊社会有很大的影响所有肥沃松软的土壤都流失了,留给一个国家的只是皮和骨头。雅典人的作法是种植橄榄树,把橄榄油装入陶罐,运往斯基泰换取谷物。航海和贸易的需求促进了阿提卡制陶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贸易的需求又促使雅典人开始开采阿提卡的银矿,从事开采的是由海外输入的奴隶。这一切又促使雅典逐渐获得了整个爱琴海及之外的海上霸权。 从整个希腊的角度而言,希腊是一个多山地、丘陵,狭小、地形复杂、海岸线复杂,多海湾、海峡、岛屿的地区。多样性的地理条件和狭小的土地,即便有一些地区适宜农业,也无法发展到很大规模,向海外移民、航海经商几乎成为当时人们自然的选择。 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古希腊与中国完全不同的经济模式。
中国幅员辽阔,腹地广大,又有长江黄河淮河等多条大河,是个典型的农业文明的国家。小农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人重土安迁,习惯安稳,也使得血缘最终战胜地缘,成为维护群体关系的重要纽带。中国处在一个四面封闭的环境中,古代人的科技水平有限,东无法渡海,西不能翻越青藏高原和沙漠,北方少有人烟,因此四周的自然阻隔是他们无法逾越的天然屏障,也就无法开展主要以贸易经商为主的经济模式。
我们早已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的农耕社会经济基础与古希腊航海经商经济基础的已经有了完全不同,他们的政治、文化等文明上层建筑自然也就会不同。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