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地图出版社七年级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出版社七年级地理课件

发布时间: 2021-03-08 03:58:51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七年级 • 下册 中国地图出版社课全套课件 在哪下载

xing hua su dian mai

2. 中国地图出版社 地理七年级上册 重要考点

初中地理知识复习提纲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都 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 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3、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6、五带的划分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7、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图例与注记。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8、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10、世界海陆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欧洲、北美洲。大部分
人们习习惯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11、陆地地形 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山地 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由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是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平原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常用“一望无际”来形容平原的坦荡。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欧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较简单,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1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 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14、气温的变化 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15、世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17、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年多雨区:在赤道附近地带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区:在内陆地区、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开罗;夏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0~~400附近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国北京;冬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0~~400附近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意大利罗马;常年湿润区:在南、北纬400~~600的大陆西岸,全年受从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影响的地区,各月湿润,雨量适中,如英国伦敦。
18、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一、热带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3、热带季风气候 以亚洲南部、东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最为显著。这种气候终年高温,一年中也可以分为旱雨两季,风向随季节而变化。旱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集中。
4、热带沙漠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这种气候降水量稀少,终年炎热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二、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
1、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致以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为界,此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2、地中海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西岸的中低纬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量较少,集中夏季。
4、温带海洋性气候 位于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分布最广,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比较小。
19、自然资源 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是自然资源。按其形成的特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一类是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产的资源。
20、土地的利用类型 土地的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类型。
21、土地资源的分布 温带湿润的平原地的地势平坦,气候温暖,适宜发展农业,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区。气候冷湿的亚寒带地区和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保留了大片的针叶林和雨林。热带和温带半干旱地区草地面积广阔,是世界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区。
22、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存在形式。陆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泽水、河水和生物水等多种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总量很多,但是96%以上的是海洋水。在淡水资源中,冰川中储存的水量最多,现在人们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保护水资源,主要途径有:节约和合理用水,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扩大淡水来源。
23、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森林有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含蓄水源、增加空气湿度、防风护田、保持水土等作用。所以,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节室”。世界有森林面积40亿公顷,主要在以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3. 初一地理(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我们明天上公开课,速度啊!

1.高差悬殊挺拨高耸. 山地丘陵多平原少.
南低北高呈阶梯状抬升. 黄土广布地面专侵蚀强烈属.
山峦重叠山脉走向横断. 山脉交错构成山结.
2.缺少植被,尤其是缺少终年生植物的植被,例如森林
3.年均气温9.4℃,年均降水量为450-650
4.土层深厚,土质疏松
5.沙漠化与绿洲化并存
6.北同蒲——太焦——焦柳
7.地下
8.黄土开发

4. 七年级下册地理提纲(中国地图出版社的)

第四章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p4—p11
一 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1、 自然资源: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和能量,叫做自然资源。
2、 主要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
3、 分类 ①可再生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利用后还能循环再生、或者不断更新。(阳关、空气、土地、水、生物等)②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不能更新,也不能再生,越用越少。(煤炭资源)
4、 淡水资源的存在形式:江河及淡水湖泊中的水、高山积雪、冰川以及地下水等。(地球上水量的97.5%为咸水,淡水只占2.5%,而且68.7%的淡水以冰川形式存在)
5、 淡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降落在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水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的多少来衡量。径流量又随降水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来说,降水多的地区,淡水资源丰富;降水少的地区,淡水资源贫乏。

二、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1、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2、分布特点:时间分配不均匀、空间分布不平衡。
在时间上,河川径流夏秋季节丰沛,春冬季节水量减少。影响:水旱灾害。降水过于集中,夏季洪灾,春季旱灾;降水的年际变化大,造成径流年际变化大,连续几年的丰水或连续几年的枯水。
在空间上,分布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总体呈现南方多水、北方少水的状态。
影响:北方平原广阔,耕地面积大,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量少,加剧北方缺水的状况。
3、水污染 原因:工农业发展,部分地区的工厂、乡镇企业把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 北方地区水资源缺乏,水污染更为严重。淮河、海河和辽河是我国受污染最重的河流。

三、合理用水 保护水资源
1、供水紧张原因: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污染也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
解决方法:合理利用和节约用水。(喷灌技术是农业节水及增产的重要措施。)
2、改变水资源区域分配不均(空间):调水工程。(引黄济青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
3、解决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修建水库。丰水期蓄水,枯水期防水,保持下游较稳定的流量。 功能:防洪、灌溉、发电、城市供水、航运等。
4、防治水污染。

第二节 土地资源与农业p12—p19
一、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1、 类型多样:林地、耕地、草地、沙漠、戈壁等。 分布:耕地和林地(东部季风区):草地、戈壁、石山、高寒荒漠(西部内陆地区)。
2、 特点:①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耕地居世界第四位,林地居世界第六位。)②山地多,平地少。③中国农耕历史悠久,可供开垦的土地已为数不多,后备耕地资源缺乏而且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等边远省区。
二、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 农业类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等。
2、 因地制宜:利用各个地方的自然条件的优势,把最适宜的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在适宜它发展的地区。
3、 东南部和西北部分界线: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东南部特点:土地肥沃、季风活跃、气候温暖、雨热同期。(种植业)
在东南部,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南方:湿热多雨,集中了93%的水田。(水稻)北方:降水偏少,气温略低,旱地的主要分布区。(小麦、棉花)
4、 森林分布:东南部的山地地区。 我国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和南方林区。
5、 畜牧业分布:西北部,草场广布。(内蒙古盛产三河马、三河牛)
三、 珍惜每一寸土地 切实保护耕地
1、 土地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尘暴。
2、 为什么要保护土地资源?
①人均占有量少。
②土地破坏严重。
③耕地林地比重小。
④后备资源不足。
3、 解决办法: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宜粮则粮,宜牧则牧。 农业生产要大力发展和推广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
第三节 工业p20—p26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一、 矿产资源与工业
1、 煤炭资源——“工业的粮食”。分布:华北和西北地区,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省。(“煤海”——山西,煤炭储量占全国1/3)
2、 石油——“工业的血液”,现代工业的重要能源和原料。分布: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沿海大陆架。(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哈密盆地正开发新的大油田)
3、 铁矿资源是发展钢铁工业最基本的原料,钢铁工业又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分布:河北、辽宁、四川三省的铁矿资源储量最大。 特点:贫矿多,富矿少。
九大钢铁工业中心:鞍山、北京、武汉、包头、上海、攀枝花、太原、马鞍山、重庆。

二、 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
1、 主要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
2、 分布特点:向沿海地区分布。(通过海洋运输与国外联系,通过铁路、内河运输与祖国内陆联系)

三、 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
1、 高新技术产业 指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 特点:①从业人员中,科研人员所占的比例大;
②用于研究和开发的经费支出所占的份额大;
③产品的技术复杂程度高。
3、 类型: 电子和信息类产业、机电一体化类产业、生物技术类产业、新型材料产业、新能源和环保产业。
4、 分布: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附近,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5、 影响因素:“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航空航天工程、基因工程、网络技术、纳米技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6、 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节省能源和原材料、废物少、污染小等特点,有利于保护环境,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节 交通运输p27—p33
一、 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
运输方式 运载量 运价 速度 灵活性
铁路 最大 居中 居中 居中
公路 居中 居中 居中 最好
水路 最大 最小 最慢 最差
航空 最小 最高 最快 居中

二、 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1、 目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路等。(管道)
2、 铁路 分布格局:纵贯南北、横穿东西。
3、 公路 发展比较快,成为我国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高速公路,在省际交通运输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 航空 以首都北京为中心。航空运输的发达与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5、 交通运输网 铁路线、公路线、航空线等各种交通运输线相互交织,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三、 交通运输网的作用
“要致富,先修路”、“先行官”、火车“拉”来的城市—石家庄
第五章 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p36—p41
一、 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
1、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
广义的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是最具吸引力、最有魅力的旅游资源。
2、 居住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需要。
目的就是适应自然环境,避免受到不利自然条件,如洪水、寒冷等的干扰和损害,以保证人身安全与健康。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居,无论造型、结构,还是材料、功能,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地区(民族) 民居 特点
内蒙古(蒙古族) 蒙古包 适应经常搬迁的流动生活,帐篷、蒙古包等易于拆装
北京(华北地区) 四合院 青砖灰瓦,色泽不艳,南窗较大,利于光照。(季风区 多平原)
梅州(长江中下游) 两面坡式民居 两面坡型屋顶有利于雨天排水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 窑洞 优点:省工、省料、省地、冬暖夏凉 缺点:通风不良、比较潮湿
云南(傣族) 竹楼 适合当地的亚热带季雨林气候
新疆(西北) 泥砖平顶房 墙厚、窗少、平顶(降水少,风大)
浙江 江南民居 墙薄、窗多、斜顶(降水多,通风)
湖南(和湘西) 吊脚楼 居住在山区,顺山坡地势盖起(受地形影响)
西藏(甘肃) 石砌碉房 就地取材,以土石为原料,坚固、耐久、实用,而且冬暖夏凉
3、 服饰 是人们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产物,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服饰各具特色。服饰成为区别我国个民族的重要标志。
民族 服饰 原因
傣族 妇女:窄袖短衣和统裙,乔其纱、丝绸等缝制
男子: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肥大的长裤 聚居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藏族 传统藏袍,长袖、宽腰、大襟 适应高原温差大、气温相对较低的环境。由于气温日较差较大,藏袍的穿戴方式甚至在同一天内也不一样。
4、 饮食文化
①烹调技术技法多样:讲究用料,讲究刀工,讲究调味,重火候。(烹调技法如煮、蒸、烤、炒、烧、炖、炸、熘、卤、腌、涮、煎、爆、焖、熏等。 刀工有直刀、片刀、坡刀、花刀等多种方法。)
②名字新奇,耐人寻味:“紫龙脱袍”、“霸王别姬”
③八大菜系:山东菜系、四川菜系、江苏菜系、浙江菜系、广东菜系、福建菜系、湖南菜系、安徽菜系等。
④川菜:以麻辣、厚味著称。(防湿作用) 川菜名肴,如“鱼香肉丝”、“宫爆鸡丁”、“麻婆豆腐”等。

二、 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1、 地方文化的起源和兴衰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首先,地形、气候、水文、地质、生物等自然因素是地方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各种自然因素,常常成为地方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居、服饰和饮食,由于深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2、 气候影响当地房屋的建筑形式
地区 气候 房屋建筑形式

方 降水多,气温高, 屋顶坡度大利于雨水下泄,窗户较小,减少阳光照射
降低气温。



旱 降水少,冬季寒冷,屋顶坡度小,甚至完全是平的。 农民可以在上面晒粮食,窗户也较大,利于在冬季获取更多的阳光、增加室内温度。

3、
地区 气候 影响
东北地区 夏季温暖而短促,冬季严寒而漫长 粮食作物:春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大豆等。
主食:面粉、杂粮,大米较少,面食种类繁多
食用油:豆油、葵花籽油
居民有挖窖贮藏冬菜和腌制酸菜的习惯

4、服饰的基本功能 抵御寒暑、减少日晒、遮挡风雨、防止蚊虫叮咬等。
自然坏境影响人们的服饰。
5、 地形对各地的民居等地方文化影响也非常大。
如:贵州和湘西的少数民族居住在山区,因而顺山势盖起吊脚楼;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住房布局较为规则,且多院落,如四合院。
6、 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生物资源,为建筑材料提供物质保证。
例如:山区人民充分利用岩石资源,多建筑石屋;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利用黄土建造窑洞;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利用当地出产的竹木,建造竹楼;西北地区的人们则将黄土直接夯筑成墙,建造房屋。

第二节 地方文化对旅游的影响p42—p47
一、 地方文化特色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1、 地方文化特色 是在当地自然环境基础上长期发展形成的,体现了不同地区的人类发展历史及其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
2、 包括 历史文物、文化遗迹、古典建筑、文化艺术、风土民俗、工艺特色、风味佳肴等。
3、 到2007年7月,中国已有35处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三。

景区 省份 特色
武陵源 湖南省 “五绝”: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
苏州园林 江苏省 小巧玲珑,清秀典雅,布局结构成功地运用了比例陪衬关系和对比手法,古典园林的代表作。
布达拉宫 西藏 西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人间瑶池
“黄龙” 四川省 “四绝”:彩池、雪山、峡谷、森林
黄山 安徽省 “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集天下奇景于一体”。沉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秦始皇陵、
兵马俑坑 西安 秦始皇陵是世界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九寨沟 四川省 “人间仙境”、“童话世界”
泰山 山东省 五岳之尊,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自古便被视为社稷稳定、政权巩固、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象征,是我国第一个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
平遥古城 山西 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与旅游结合起来

二、 地方文化特色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1、 旅游业在20世纪80年代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
2、 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 保护地方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①适度的旅游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会促进地方文化特色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振兴;
②过度的开发以及旅游者人数超过了旅游资源的承载能力,则会带来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如环境污染、自然和文化景观的毁坏等。
3、 旅游业的发展只有立足于地方文化,协调好文化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三节 学习与探究——设计一个旅游方案p48—p53
1、 怎样确定旅游目的地?
答: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喜好、不同的经济收入、不同的闲暇时间来确定。

2、 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查找资料?
答: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旅行社,甚至亲戚朋友,都是搜集旅游信息和资料的源地。

3、 选择旅游路线的基本出发点: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费用,获取最多的旅游信息,获得最满意的旅游效果。

4、 设计旅游线路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①根据不同的经济收入,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和食宿条件。
②尽可能多地将不同性质的旅游点串联成环形线路(或多边形),尽量避免往返线路的重复。
③合理安排时间,考虑好各项旅游活动选择在什么时间,需要多长时间。
④旅游活动内容要多样化,要注意劳逸结合。
⑤突出旅游线路设计的主题。

5、 出发前需要准备哪些必需的东西?
答:①必要的衣物。
②常用的必备药品。
③小小针线包。
④照相机、胶卷(摄像机、望远镜、指南针等)。
⑤足够的钱(信用卡)。
⑥旅途中必要的食物和水。
黄土高原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P67活动1
1、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甘、宁四省区。
2、黄土高原的形成:
风成说:认为黄土是由其它地方由风吹来形成的。其它学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P67活动:2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P12活动1、3
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①地形一般为山区,并且坡度较大;②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③黄土结构疏松,许多物质易溶于水;④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2、人为因素: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②开矿、修路的基本建设不注重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的废土石随意向河沟倾到,造成新的沙土流失。
P69活动3:容易发生沙土流失的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大。
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P71图8.10
生态建设措施:①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②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解决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①加强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②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它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③政府部门要大力宣传,向农民提供粮食和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④黄土高原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

台湾
一、地理位置 P33活动1、2
位于我的的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多山的海岛(山地点2/3,玉山为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和沿海)
二、源丰富的宝岛 P36活动1、2。3
⒈资源宝库
森林宝库(樟树);甜岛、粮仓(甘蔗、蔗糖、水稻);水果之乡(香蕉、菠萝);矿产丰富(海盐、天然硫磺、金、铜、煤、石油);水产王国(鱼类等);祖国东南海上明珠;祖国东南盐仓。
2。物产丰富的原因:
低纬度(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部),四面临海;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板块碰撞构造带;多山的地形;短急的河流。
三、 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出口导向型经济)
20世纪60年代以前立足于“宝” 出产农矿业产品
20世纪60年代以后立足于“岛” 进口—加工—出口工业产品
四、 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
珠江三角洲
一、地理位置:
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对外开放的前沿:①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展;②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③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行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政策。
二、经济特点: P53活动1、2。3
外向型经济:从初期以合资、独资的企业为主,发展到海外建厂;从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管理方法为主,到吸收、消化、创新、发展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并以形成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目标;同时带动当地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城镇文化水平的提高。
发展的的利条件:①地理位置优越:紧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②海陆交通运输便利;③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经济模式:“前店后厂”,“前店”指港澳地区,“后厂”指珠江三角洲地区
三、城镇的发展
重要标志: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变化
原因:①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②产业结构发生重在变化

5. 求七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提纲、复习课件。(中国地图出版社)前面不是什么亚洲非洲的。加急!!!注意:不是!

第六章亚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北半球,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与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3、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中国位于东亚,东亚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部(深棕色——粉红色)海拔较高,四周颜色逐渐由浅黄色到浅绿的颜色——海拔逐渐变低)——亚洲地形的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5、能在地图中找出下列地名,说出这些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区域)、西西伯利亚平原(绿色区域)、里海、贝回尔湖、死海(封闭的浅蓝色)、阿拉伯半岛、马来群岛、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点: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毕河、叶尼塞河。
7、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著,大陆性气候分布较广。分析其它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那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冬季低温,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夏秋季节,雨热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10、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亚洲经济差异:东部沿海经注发达,西部内陆经济较落后,不同的海陆位置经济发展不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不同。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亚洲东部)、纬度位置(经纬度跨度较广)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跨纬度最广,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差就大。
2、地形特点:典型的岛国,以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如神户、横滨),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不稳定)
3、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属加工型贸易型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分布特点:日本工业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区。
5、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传统色彩与现代气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长。
6、日本投资措施: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基地,主要向美国、西欧和东南亚地区; 海外投资建厂给日本带来的好处: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降低工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环境,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 日本在海外投资建厂对其它国家的影响: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它地区或国家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7、东南亚的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国家(共11国):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千岛之国,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东渧汶。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10°S——25°N)主要位于热带;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较大;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和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从欧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边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气候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特征对农业产生的影响热带雨林气候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全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以及菲律宾群岛北部全年高温,有旱季和雨季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东南亚的粮食作物为什么 以水稻为主:水稻是一种主产的粮食作物,但它的生产需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并且要求有高温多雨的条件,东南亚人口稠密,耕进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因进制宜的必然条件。 东南亚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状况:泰国、越南、缅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是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3、东南亚的河流大部分发源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如湄公河(澜沧江)、萨尔温江(努江)、河流特点:南北纵列、山河相间,河流上洲流经山区,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洲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纵横,地势低平而土质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4、为什么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为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易于灌溉,交通便利,是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重要农业区,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我国的重庆,武江,上海。
5、印度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他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西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源,南部为德干高原。
6、印度的人口总数己经超过了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在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三倍,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印度由于人口过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7、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西南风),旱季(10月——次年5月)风从大陆吹向海洋(东北风)。季风使得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如是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的时候,形成水灾,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的时候就形成了旱灾。
8、印度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于推行了“绿色革命”。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麦则主要分布在降水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这也说明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9、印度的工业,英国统治时主要发展纺织工业和采矿业,这是由于英国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印度工业严格控制,印度当时科技水平相当落后,独立后,印度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重视培养科技人才,努力发展本国工业,主要有: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和棉麻纺织工业,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领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10、俄罗斯自然概况:①地形:比较平坦,以平原为主,乌拉尔山以西为平原,以东依次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平原、东西伯利亚同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东西长1万平方千米,南北宽约4000千米,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千米;②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各地差异较大,北部有终年寒冷的极地气候,南部有地中海气候和温带草原性气候,东部是温带季风气候。俄罗期的气候牲: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③河流与湖泊: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河,水力丰富,最主要的内河航道。鄂毕河、叶尼塞河、勒加河,富水能,封冻期长。贝加尔湖为世界最深的湖泊; ④自然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地区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铁矿、有色金属等,产地主要有库尔斯克铁矿、库兹巴斯煤矿、秋明油田。
11、四大工业区: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亚区,分布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这里是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主要有钢铁、汽车、飞机、火箭和电子等工业部门;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分布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波罗的海沿岸。这里的石油化工,造船、电子、造纸和航天业十分发达。也是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乌拉尔工业区,在乌拉尔山区,位于亚欧分界线上。这里主要生产石油、钢铁和机械等产品;以库兹巴斯为中心的西伯利亚工业区:这里主要生产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钢铁等重工业产品和军事工业产品。
12、亚伯利亚大铁路为什么沿南部山修建:首要原因是南部山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次俄罗斯北部地区由于纬度高,终年寒冷,气温低,有着很深的冻土层,而在冻土层上修建铁路,难度大,且安全系数较低。管道运输是将线路和运具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主要运输石油和天然气。交通运输的两种主要方式:公路和铁路;货运的两种主要方式:管道和铁路。
第八章 东半球其它国家和地区
1.中东是以欧洲为中心划分的地理区域。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按距离的远近,将部分东方国家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中东地区主要包括阿富汉外的西亚各国(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以及北非的埃及,其中西亚不包括土耳其的欧洲部分,而中东却包括土耳其的欧洲部,也就是说中东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地跨亚洲、欧洲和非洲,被誉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亚洲、欧洲、非洲;大西洋和印度洋;黑海、地中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是本区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之一。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分别为亚洲与欧洲、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中东犹如世界的交通要冲,古代这是曾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现在也还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尤其是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土耳其海峡的利用,更显其地理位置的优越,中东还是世界交通的“空中走廊”,许多国际航线都要经过这里,因此,中东过去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地区,如今一些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都想把它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他们的斗争十分激烈,这就造成了中东的局势的不稳定。
2、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石油储量占65.4%,产量占30.5%,出口量占44.7%),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世界石油宝库。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主要运往美国、日本、西欧各国.

6. 中国地图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

就找到了第一章,挺好的,你试试看
7年级地理第1章复习指导
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个球体
证据例举: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海上看帆船;月食现象; 北极星高度的变化;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照片
2、地球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刘三起义);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陆地1.49占29%,海洋3.61占71%)
二、地球仪
纬线(纬度) 经线(经度)
形状 圆 半圆,两条相对应经线组成一个圆
长度 1. 赤道最长,极点最短为0,度数越大,纬线越短;
2. 同纬度的纬线等长 等长约为2万千米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横向) 南北方向(纵向)
0度线 赤道 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度数范围 0~90(南北纬) 0~180(东西经)
度数分布规律 北纬(N):向北越来越大
南纬(S):向南越来越大
判定:纬度向北越大的是北纬N,
向南变大的是南纬S 东经(E):向东越来越大
西经(W):向西越来越大
判定:经度往东变大的是东经E,向西变大的是西经W
特殊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本初子午线、西经20度经线、东经160度线、180度经线
划分界线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N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S
0——30度为低纬度
30-60度为中纬度
60-90度为高纬度
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分界线 西经20度以东,东经160度以西为东半球,西经20度以西,东经160度以东为西半球(大大为西,小小为东——经度大于160的都在西半球,小于20的都在东半球,其余东经E在东半球,西经W在西半球)
1、经纬网:准确描述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例如北京:北纬40度,东经116度
注意: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其他地点位置的描述都由一经一纬组成,且要注明东西经南北纬(0度纬线、经线、180度经线不需要代号)
2、地球运动
地球自转 地球 公转[/td]
方向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
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自西向东(俯视逆时针方向)
周期 一天(约24小时) 一年(约365天)
旋转特点 绕地轴不停地自转 地轴始终倾斜66.5度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引起现象 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
判断晨昏的办法:面对昼半球,西晨东昏
时间差异(东边比西边早) 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长短不同)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
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
五带划分:各地一年中获得太阳热量不同,自北向南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四、地图
(1)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比例尺是个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同样大小的地图,比例尺越大,能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具体(详细)
读比例尺技巧:记住:1千米=10万厘米=100000厘米(1后面5个0)
2、方向:地图上判定方向有3种依据:指向标、经纬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图例和注记
图例=符号 文字=文字和数字
(2)地形图
1、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海拔相等的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
山体不同形态等高线是不一样的:

山体形态 山顶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
文字描述 闭合曲线的中心(点) 等高线向山脚突出 (线) 等高线向山顶突出 (线) 两个山顶之间(点) 等高线重合的地方(线)
提示:这里山脊和山谷都是上山的路线,山脊一般通向山顶,是登山路线,也是分水岭;山谷一般通向鞍部,是翻山路线,是汇水区域,通常是小溪源头和河流源地。
2、分层设色地形图(一目了然看地形)
不同地形等高线的特征看图,文字表述如下:
地形类型 平原 山地 高原 丘陵 盆地[/td]
海拔 一般低与200米 超过500米 超过500米 低于500米 不一定
起伏状况 平坦 起伏大:坡度陡(山高谷深) 主体平坦,边缘部分陡峭 起伏小,坡度和缓 中间低四周高

7. 中国地图出版社地理初一上册(在线等)

要书,书店有,网上搜,这样不行吗

8. 地理的七彩课堂七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

一天两天过去了,风平浪静没人提出异议,不过到了第五天,爸妈提出抗议了:回“为什么吃答这么差的早点?难道钱不够了?”我脑子一转煞有其事说:“这几天卖煎蛋、豆腐脑的店都在装修,停止营业,三个星期后重新营业,你们只能熬一熬了.”爸爸无奈.见爸爸信以为真,我心里偷偷笑,我可以赚大钱了.
由于我贪得无厌,一直给爸爸妈妈买劣质早点吃,于是爸爸突击检查我的零花钱——呵,才几个星期,零花钱居然攒下了一大摞.然后,爸爸再到早点专卖店去看,那店依旧红火地开着,就这样我“贪污饭款”的事就露馅了.
最后,爸爸没收了我的非法所得,并让我“下岗”反思.哎!“纸包不住火”这话是真理呀.

9. 跪求七年级下册地理中国地图出版社知识点,考试重点及复习资料!

第四章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p4—
一 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1、 自然资源: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和能量,叫做自然资源。
2、 主要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
3、 分类 ①可再生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利用后还能循环再生、或者不断更新。(阳关、空气、土地、水、生物等)②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不能更新,也不能再生,越用越少。(煤炭资源)
4、 淡水资源的存在形式:江河及淡水湖泊中的水、高山积雪、冰川以及地下水等。(地球上水量的97.5%为咸水,淡水只占2.5%,而且68.7%的淡水以冰川形式存在)
5、 淡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降落在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水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的多少来衡量。径流量又随降水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来说,降水多的地区,淡水资源丰富;降水少的地区,淡水资源贫乏。

二、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1、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2、分布特点:时间分配不均匀、空间分布不平衡。
在时间上,河川径流夏秋季节丰沛,春冬季节水量减少。影响:水旱灾害。降水过于集中,夏季洪灾,春季旱灾;降水的年际变化大,造成径流年际变化大,连续几年的丰水或连续几年的枯水。
在空间上,分布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总体呈现南方多水、北方少水的状态。
影响:北方平原广阔,耕地面积大,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量少,加剧北方缺水的状况。
3、水污染 原因:工农业发展,部分地区的工厂、乡镇企业把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 北方地区水资源缺乏,水污染更为严重。淮河、海河和辽河是我国受污染最重的河流。

三、合理用水 保护水资源
1、供水紧张原因: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污染也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
解决方法:合理利用和节约用水。(喷灌技术是农业节水及增产的重要措施。)
2、改变水资源区域分配不均(空间):调水工程。(引黄济青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
3、解决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修建水库。丰水期蓄水,枯水期防水,保持下游较稳定的流量。 功能:防洪、灌溉、发电、城市供水、航运等。
4、防治水污染。

第二节 土地资源与农业p12—p19
一、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1、 类型多样:林地、耕地、草地、沙漠、戈壁等。 分布:耕地和林地(东部季风区):草地、戈壁、石山、高寒荒漠(西部内陆地区)。
2、 特点:①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耕地居世界第四位,林地居世界第六位。)②山地多,平地少。③中国农耕历史悠久,可供开垦的土地已为数不多,后备耕地资源缺乏而且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等边远省区。
二、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 农业类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等。
2、 因地制宜:利用各个地方的自然条件的优势,把最适宜的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在适宜它发展的地区。
3、 东南部和西北部分界线: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东南部特点:土地肥沃、季风活跃、气候温暖、雨热同期。(种植业)
在东南部,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南方:湿热多雨,集中了93%的水田。(水稻)北方:降水偏少,气温略低,旱地的主要分布区。(小麦、棉花)
4、 森林分布:东南部的山地地区。 我国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和南方林区。
5、 畜牧业分布:西北部,草场广布。(内蒙古盛产三河马、三河牛)
三、 珍惜每一寸土地 切实保护耕地
1、 土地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尘暴。
2、 为什么要保护土地资源?
①人均占有量少。
②土地破坏严重。
③耕地林地比重小。
④后备资源不足。
3、 解决办法: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宜粮则粮,宜牧则牧。 农业生产要大力发展和推广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
第三节 工业p20—p26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一、 矿产资源与工业
1、 煤炭资源——“工业的粮食”。分布:华北和西北地区,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省。(“煤海”——山西,煤炭储量占全国1/3)
2、 石油——“工业的血液”,现代工业的重要能源和原料。分布: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沿海大陆架。(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哈密盆地正开发新的大油田)
3、 铁矿资源是发展钢铁工业最基本的原料,钢铁工业又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分布:河北、辽宁、四川三省的铁矿资源储量最大。 特点:贫矿多,富矿少。
九大钢铁工业中心:鞍山、北京、武汉、包头、上海、攀枝花、太原、马鞍山、重庆。

二、 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
1、 主要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
2、 分布特点:向沿海地区分布。(通过海洋运输与国外联系,通过铁路、内河运输与祖国内陆联系)

三、 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
1、 高新技术产业 指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 特点:①从业人员中,科研人员所占的比例大;
②用于研究和开发的经费支出所占的份额大;
③产品的技术复杂程度高。
3、 类型: 电子和信息类产业、机电一体化类产业、生物技术类产业、新型材料产业、新能源和环保产业。
4、 分布: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附近,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5、 影响因素:“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航空航天工程、基因工程、网络技术、纳米技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6、 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节省能源和原材料、废物少、污染小等特点,有利于保护环境,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节 交通运输p27—p33
一、 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
运输方式 运载量 运价 速度 灵活性
铁路 最大 居中 居中 居中
公路 居中 居中 居中 最好
水路 最大 最小 最慢 最差
航空 最小 最高 最快 居中

二、 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1、 目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路等。(管道)
2、 铁路 分布格局:纵贯南北、横穿东西。
3、 公路 发展比较快,成为我国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高速公路,在省际交通运输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 航空 以首都北京为中心。航空运输的发达与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5、 交通运输网 铁路线、公路线、航空线等各种交通运输线相互交织,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三、 交通运输网的作用
“要致富,先修路”、“先行官”、火车“拉”来的城市—石家庄
第五章 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p36—p41
一、 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
1、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
广义的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是最具吸引力、最有魅力的旅游资源。
2、 居住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需要。
目的就是适应自然环境,避免受到不利自然条件,如洪水、寒冷等的干扰和损害,以保证人身安全与健康。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居,无论造型、结构,还是材料、功能,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地区(民族) 民居 特点
内蒙古(蒙古族) 蒙古包 适应经常搬迁的流动生活,帐篷、蒙古包等易于拆装
北京(华北地区) 四合院 青砖灰瓦,色泽不艳,南窗较大,利于光照。(季风区 多平原)
梅州(长江中下游) 两面坡式民居 两面坡型屋顶有利于雨天排水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 窑洞 优点:省工、省料、省地、冬暖夏凉 缺点:通风不良、比较潮湿
云南(傣族) 竹楼 适合当地的亚热带季雨林气候
新疆(西北) 泥砖平顶房 墙厚、窗少、平顶(降水少,风大)
浙江 江南民居 墙薄、窗多、斜顶(降水多,通风)
湖南(和湘西) 吊脚楼 居住在山区,顺山坡地势盖起(受地形影响)
西藏(甘肃) 石砌碉房 就地取材,以土石为原料,坚固、耐久、实用,而且冬暖夏凉
3、 服饰 是人们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产物,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服饰各具特色。服饰成为区别我国个民族的重要标志。
民族 服饰 原因
傣族 妇女:窄袖短衣和统裙,乔其纱、丝绸等缝制
男子: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肥大的长裤 聚居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藏族 传统藏袍,长袖、宽腰、大襟 适应高原温差大、气温相对较低的环境。由于气温日较差较大,藏袍的穿戴方式甚至在同一天内也不一样。
4、 饮食文化
①烹调技术技法多样:讲究用料,讲究刀工,讲究调味,重火候。(烹调技法如煮、蒸、烤、炒、烧、炖、炸、熘、卤、腌、涮、煎、爆、焖、熏等。 刀工有直刀、片刀、坡刀、花刀等多种方法。)
②名字新奇,耐人寻味:“紫龙脱袍”、“霸王别姬”
③八大菜系:山东菜系、四川菜系、江苏菜系、浙江菜系、广东菜系、福建菜系、湖南菜系、安徽菜系等。
④川菜:以麻辣、厚味著称。(防湿作用) 川菜名肴,如“鱼香肉丝”、“宫爆鸡丁”、“麻婆豆腐”等。

二、 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1、 地方文化的起源和兴衰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首先,地形、气候、水文、地质、生物等自然因素是地方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各种自然因素,常常成为地方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居、服饰和饮食,由于深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2、 气候影响当地房屋的建筑形式
地区 气候 房屋建筑形式

方 降水多,气温高, 屋顶坡度大利于雨水下泄,窗户较小,减少阳光照射
降低气温。



旱 降水少,冬季寒冷,屋顶坡度小,甚至完全是平的。 农民可以在上面晒粮食,窗户也较大,利于在冬季获取更多的阳光、增加室内温度。

3、
地区 气候 影响
东北地区 夏季温暖而短促,冬季严寒而漫长 粮食作物:春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大豆等。
主食:面粉、杂粮,大米较少,面食种类繁多
食用油:豆油、葵花籽油
居民有挖窖贮藏冬菜和腌制酸菜的习惯

4、服饰的基本功能 抵御寒暑、减少日晒、遮挡风雨、防止蚊虫叮咬等。
自然坏境影响人们的服饰。
5、 地形对各地的民居等地方文化影响也非常大。
如:贵州和湘西的少数民族居住在山区,因而顺山势盖起吊脚楼;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住房布局较为规则,且多院落,如四合院。
6、 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生物资源,为建筑材料提供物质保证。
例如:山区人民充分利用岩石资源,多建筑石屋;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利用黄土建造窑洞;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利用当地出产的竹木,建造竹楼;西北地区的人们则将黄土直接夯筑成墙,建造房屋。

第二节 地方文化对旅游的影响p42—p47
一、 地方文化特色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1、 地方文化特色 是在当地自然环境基础上长期发展形成的,体现了不同地区的人类发展历史及其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
2、 包括 历史文物、文化遗迹、古典建筑、文化艺术、风土民俗、工艺特色、风味佳肴等。
3、 到2007年7月,中国已有35处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三。

景区 省份 特色
武陵源 湖南省 “五绝”: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
苏州园林 江苏省 小巧玲珑,清秀典雅,布局结构成功地运用了比例陪衬关系和对比手法,古典园林的代表作。
布达拉宫 西藏 西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人间瑶池
“黄龙” 四川省 “四绝”:彩池、雪山、峡谷、森林
黄山 安徽省 “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集天下奇景于一体”。沉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秦始皇陵、
兵马俑坑 西安 秦始皇陵是世界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九寨沟 四川省 “人间仙境”、“童话世界”
泰山 山东省 五岳之尊,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自古便被视为社稷稳定、政权巩固、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象征,是我国第一个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
平遥古城 山西 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与旅游结合起来

二、 地方文化特色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1、 旅游业在20世纪80年代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
2、 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 保护地方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①适度的旅游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会促进地方文化特色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振兴;
②过度的开发以及旅游者人数超过了旅游资源的承载能力,则会带来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如环境污染、自然和文化景观的毁坏等。
3、 旅游业的发展只有立足于地方文化,协调好文化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三节 学习与探究——设计一个旅游方案p48—p53
1、 怎样确定旅游目的地?
答: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喜好、不同的经济收入、不同的闲暇时间来确定。

2、 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查找资料?
答: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旅行社,甚至亲戚朋友,都是搜集旅游信息和资料的源地。

3、 选择旅游路线的基本出发点: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费用,获取最多的旅游信息,获得最满意的旅游效果。

4、 设计旅游线路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①根据不同的经济收入,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和食宿条件。
②尽可能多地将不同性质的旅游点串联成环形线路(或多边形),尽量避免往返线路的重复。
③合理安排时间,考虑好各项旅游活动选择在什么时间,需要多长时间。
④旅游活动内容要多样化,要注意劳逸结合。
⑤突出旅游线路设计的主题。

5、 出发前需要准备哪些必需的东西?
答:①必要的衣物。
②常用的必备药品。
③小小针线包。
④照相机、胶卷(摄像机、望远镜、指南针等)。
⑤足够的钱(信用卡)。
⑥旅途中必要的食物和水。
黄土高原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P67活动1
1、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甘、宁四省区。
2、黄土高原的形成:
风成说:认为黄土是由其它地方由风吹来形成的。其它学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P67活动:2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P12活动1、3
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①地形一般为山区,并且坡度较大;②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③黄土结构疏松,许多物质易溶于水;④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2、人为因素: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②开矿、修路的基本建设不注重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的废土石随意向河沟倾到,造成新的沙土流失。
P69活动3:容易发生沙土流失的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大。
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P71图8.10
生态建设措施:①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②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解决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①加强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②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它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③政府部门要大力宣传,向农民提供粮食和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④黄土高原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

台湾
一、地理位置 P33活动1、2
位于我的的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多山的海岛(山地点2/3,玉山为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和沿海)
二、源丰富的宝岛 P36活动1、2。3
⒈资源宝库
森林宝库(樟树);甜岛、粮仓(甘蔗、蔗糖、水稻);水果之乡(香蕉、菠萝);矿产丰富(海盐、天然硫磺、金、铜、煤、石油);水产王国(鱼类等);祖国东南海上明珠;祖国东南盐仓。
2。物产丰富的原因:
低纬度(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部),四面临海;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板块碰撞构造带;多山的地形;短急的河流。
三、 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出口导向型经济)
20世纪60年代以前立足于“宝” 出产农矿业产品
20世纪60年代以后立足于“岛” 进口—加工—出口工业产品
四、 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
珠江三角洲
一、地理位置:
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对外开放的前沿:①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展;②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③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行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政策。
二、经济特点: P53活动1、2。3
外向型经济:从初期以合资、独资的企业为主,发展到海外建厂;从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管理方法为主,到吸收、消化、创新、发展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并以形成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目标;同时带动当地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城镇文化水平的提高。
发展的的利条件:①地理位置优越:紧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②海陆交通运输便利;③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经济模式:“前店后厂”,“前店”指港澳地区,“后厂”指珠江三角洲地区
三、城镇的发展
重要标志: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变化
原因:①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②产业结构发生重在变化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