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学的主要成就
⑴ 古代中国对地理学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物理成就
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属于物理学或与物理学有关的,可以提出力学、光学和声学等三个方面作一简要介绍。
(1)力学方面
①《考工记》一书中的有关记载。这是一本现存的有关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规范的书籍,可能是春秋时代(公元前700至400年)末年的作品。它记述了许多手工业的工艺制作与设施,汇集了至公元前3、4世纪时的工程技术知识。其中包含的力学知识,主要有:关于惯性的记载、滚动摩擦的论述、论箭的飞行与保持稳定,还记述了有关力的测量、斜面受力分析以及材料和施工中的一些软科学知识。
②《墨经》中有关力学知识的记载。《墨经》战国时代以墨翟(公元前490至403年)为首的墨家的代表作,分为“经”与“经说”两大部分。经说是经的注解。前者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定义性质的条文,后者则带有定律的性质的解释。
《墨经》中的软科学知识已不全是实际生产知识的总结和记述,而是对力学现象进行了粗浅的概括,并进行了一些推理论证。诸如,关于时空观念、运动学知识、力的概念、力系平衡的论述,以及斜面、滑轮及其应用,等等。
现举一条关于杠杆的理论探讨以兹说明:
经下第25条:“天(衡)而必正,说在得。”经说:“(衡),加重于一旁,必捶(垂),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相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
这一条说明了不等臂天平(秤)的平衡关系。可能是墨家探讨杠杆平衡关系的实验总结,说明墨家发现杠杆定律较之古希腊的阿基米德要早二百多年。但并没有阿基米德杠杆定理那样完整和定量化。
③侯风地动仪。这是东汉张衡(公元78至139年)所制的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后汉书张衡列传》上有下面一段记载:“(顺帝)阳嘉元年(即公元132年),复造侯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
形似洒尊,饰以篆文山龟乌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震,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甩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当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显然,这是一种测定震源方向的仪器。可惜,后来这架地动仪失传了。
我国考古博物学家王振铎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复制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书上的记载和力学原理满意地复制成功了侯风地动仪的复原模型,它主要是一个利用了重心很高的“都柱”的不稳平衡。从这个仪器的制造来看,张衡已利用了力学上的惯性原理,同时他对地震波传播和方向性也一定有所了解。这些在当时来说都是十分了不起的。
④记里鼓和指南车。这是三国时魏人马钧根据以前的记载模仿制成的两种利用各种齿轮的复合运动传动的自动机构。记里鼓是利用原动齿轮带动大小不同的一套从轮,使车轮转动把车行的里数自动地表示出来的一种装置。
指南车是利用一套能自动离合的齿轮系统的定向装置,使得立在车上的一个木制人像的手永远指着固定的方向。关于这两种装置的结构,在刘仙洲教授著的《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第五章中有较详细的介绍。
(2)光学方面
关于光学知识的记载以《墨经》经下中的八条(16至高无23)最为系统。其内容涉及影子生成的道理,本影和半影,由物体与光源的相对位置确定影子的大小,光的直线传播实验,光的反射性和平面镜成像,凹面镜成像,凸面镜成像等。它已触及了几何光学很大一部分,从时间上看要比古希
腊欧几里德注《反射光学》早一百多年,所以,《墨经》中的光学条文,不仅是我国最早的光学著作,也是世界古代科技史上难得的各较全面的光学著作。
⑵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地理学成就
(1)南北朝时期:①西晋时期,裴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绘制出《禹贡地版域图》,还提权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②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通过为古书《水经》作注,以《水经》为纲,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明清时期:明朝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 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还记录了一些地理发现,纠正了前代地理学著作中的一些错误。
⑶ 中国古代地理学成就中的世界之最
问题太深入,去图书馆找找看吧。在此干等无用,如果过了三天都没正经人回答问题的话,这问题等于荒废了。
⑷ 中国地理科学的介绍
该刊旨在介绍国内外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具有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服务经济建设,促进国际学术交流,繁荣和发展地理科学事业。
⑸ 中国地理科学的主要内容
主要刊登国内外自然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景观生态学、环境地理学、专水文地理学、地貌学、土属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地图学、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原创性论文、研究报道、技术方法、综述、书评等。注重区域性和综合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研究,关注资源、环境、人口、以及全球变化等重大问题。
⑹ 中国古代著名地理学家有哪些分别有哪些成就
裴秀(223~271年),字季彦,西晋时著名地理学家、制图理论家。他领导和组织编制成《禹贡地域图》18篇,是中国和全世界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历史地图集。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制图六体”。而且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系统制图理论。
郦道元(约466~527),字善长,北魏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他一生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并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以《水经》为蓝本,撰写出了一部地理学巨著——《水经注》,共计40卷,约30万言,记述了大小河道计1252条。使原先仅记述137条河流、仅一万余字的《水经》扩大了20余倍,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水经注》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徐霞客(1587~1641),原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江阴人。21岁开始出游,30年间历尽艰险,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将其观察所得,按日记载。被后人编辑整理成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不但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誉为“千古奇书”。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侵入中国,而中国人对外国知之甚少,于是他决定编写《海国图志》。这本书的基础是林则徐主持编写的《四洲志》,在朋友的鼓励下,他仅仅半年就完成了五十卷的《海国图志》,后来又花四年时间精心扩充到六十卷,到1852年,编成一百卷。这本书是近代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的介绍世界各国国情的著作。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面,而且在书中魏源还重点介绍了自己抵抗侵略、民族自强的重要思想。
⑺ 从古到今,地理科学方面的著名人物,及主要贡献
希腊罗马 古希腊罗马地理学继承了古埃及地理学运用数学探讨地理现象的传统,成为西方地理学发展的源流.其早期重要奠基人,是公元前 5世纪的希罗多德,他最早探索了历史上的人地关系、讨论了区域的界线;希波克拉底创立了人的 4种气质学说,探讨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稍后,德谟克利特对宇宙的无穷性、大气现象的原因、生物对气候的依存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和推测.柏拉图从唯心论出发,认为圆是最完美的对称形,演绎出圆的地球位于宇宙中心,这是球形说最早的概念.柏氏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唯物地认为地球和天体都是原质构成的,从实验材料和实地观察中进行了归纳判断,科学地证实了大地球形说.
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和《管子·地员》.《尚书·禹贡》按地理特征将古代中国版图分为九州,并概要记载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活动和物产交通,堪称世界上第一部综合地理作品.《管子·地员》探索了中国土地的分类和山地植物的垂直带谱,是世界上最早对土地进行系统分类的作品
连年征战、麦加朝觐和商业航海活动,使伊斯兰世界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枢纽,涌现了许多伟大的穆斯林旅行家,如马苏第等.十进位制和罗盘就是此期由中国经印度和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的.古代阿拉伯地理学的成就是不应忽视的.如921年,巴尔基搜集了阿拉伯旅行者的气候观察,编成了第一本《世界气候图集》;稍后,马克迪西提出将世界分成14个气候区的方案;11世纪早期,阿维森纳观察中亚山区,提出褶曲抬升山岳的运动和侵蚀切割地形的均变过程.
中国 这个时期在方志、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如法显的《法显传》、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至今仍是研究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郦道元的《水经注》至今仍为考证中国水资源和水环境演变的要著;沈括的《梦溪笔谈》一书提出了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用以解释华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较西方类似的见地早4个世纪.
(19世纪初~19世纪后期) 最杰出的人物是德国 A.von洪堡和C.李特尔(见彩图).他们不仅是德国,也是全世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⑻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成就
关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历史地理工作者普遍接受了这门学科属于广义的现代地理学一个分支的观点。但实际上,作为在地理学和历史学这两大综合性学科交叉处诞生的一门新兴现代学科,虽然从它主要研究地理问题这一点来说应该归入地理学的范畴,但这学科明显具有边缘学科的特色。历史地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正如侯仁之先生《历史地理学刍议》所定义的那样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然而“人类历史时期”一词本身已揭示“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已是一种历史现象,亦应该是素以“究天人之际”为己任的历史学家应该研究的内容。“空间”和“时间”分别是地理学和历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而“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正是“空间”问题与“时间”问题的结合,所以对人类历史时期自然与人文现象的空间发展过程的研究实是历史地理学的本质所在。1940年美国著名地理学家邵尔(CarlO.Sauer)在其《历史地理学引论》(ForewordtoHistoricalGeography)一文中所提出的地理学研究必须着重地理现象的来源,历史地理学是人类文化史的一部分的主张(注:〔美〕CarlO.Sauer著、姜道章译:《历史地理学引论》〔J〕,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4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其道理的。正因如此,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不是简单地采用“时间断面堆积法”对历史上的空间问题进行研究,而应采用“逐时变化”的“时空连续型”方法论(注:参〔日〕菊地利夫著、辛德勇译:《历史地理学的叙述理论》〔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2辑。)。由此可见,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不仅是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共同关心的,而且其研究方法更是对地理学和历史学最基本研究方法的综合。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学术发展趋势。历史地理学长期赖以依存的两个母体学科地理学和历史学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过程中均诞生了许多新兴的边缘性分支学科,如行为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历史生态学、区域历史学等,这为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土壤。从多个学科之间产生的新兴的历史地理学分支学科,如历史教育地理学、历史医学地理学、历史灾害地理学等所具有的跨学科特色,说明“并不存在唯一的历史地理学的信条”(注:〔加〕寇·哈瑞斯著、唐晓峰译:《对西方历史地理学的几点看法》〔J〕,《历史地理》第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并预示传统的关于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理论体系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⑼ 裴秀在地图地理学方面有哪些重要成就
在地图地理学方面,抄三国后期在晋朝当过司空的裴秀(223~271)编了一本历史地图集。该图集称为《禹贡地理图》(共18篇,现已不存)。另外,裴秀还绘制了《方丈图》,图长宽各一丈,“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从率数计里。备载各山都邑,王者可不下堂而知四方也”(《北堂书钞》)。尽管在裴秀去世时晋朝还没有把江南东吴归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但这位作为司空的地理学者,热心地搜集编绘了显一统的天下于方寸之中的图形。他还根据自己的测绘制图经验建立了绘制地图的六条原则,这是把数学比例和计算应用到测绘中去的绘图基本原则,它直至清代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的平面地图测绘工作。但是当西晋的一统山河四分五裂之后,再一次绘制这样全国性的地图便不可能了。
⑽ 中国地理科学的简介
《中国地理科学》(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英文期刊名,双月刊,创刊于1991年。
《中国地理科学版》是中权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和德国施普林格 (Springer) 出版社合作出版,是我国创办最早的综合性国际地理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