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没有地理大发现
❶ 为什么中国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却没有地理大发现
伟大的郑和航海显示了中国有强大的远航能力。但是由于在动因版、大地观、地图权等方面,明初中国远远不具备西欧人完成地理大发现那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中国未能进行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最根本的条件还是经济动因。如果明初中国资本主义有迅速的发展,从而产生强大持续的经济动因,那么封锁的海洋政策、皇帝的主观意志(行为)、狭隘的大地观以及传统地图的缺陷等不利条件都会改变,并按经济要求而顺向发展的。那么中国人也会完成地理大发现的。
——-- 宋正海陈传康:《郑和航海为什么没有导致中国人去完成“地理大发现”?》,《自然辩证法通讯》1983年第1期
❷ 以当时古代中国的科技完全可以称霸全球,但是地理大发现为什么没有出现在中国
中国本身的闭关锁国,封建制度,自以为是
❸ 急!!为什么中国有郑和下西洋,却没有自己的地理大发现
中国郑和下西洋,是政治目的的,
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国与其他蛮邦的交往,
宣扬大明天威(也回有一说是为了寻答找建文帝)
地理大发现是有的,只不过这不是主要目的。
而西方的环球航行就是为了验证地球是圆的这一说法
其出发点就是为了验证新学说,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质。
❹ 为什么中国没有地理大发现
1、首先,你所指的地理大发现是什么?
西方人所说的地理大发现??
2、“积内弱百年”?
欧洲容人耀武扬威的日子也就是这样长而已。不要以为他们就一定很成功。
中国人耀武扬威的日子其实更长,同时也造成了中国人曾经的目中无人。
3、综上所述,
既不可盲目自大,
也不可妄自菲薄。
❺ 试分析16世纪中国没有加入地理大发现的原因
地理大发现是指:15—16世纪,随着大航海和新大陆的发现,贸易增加不但带来黄金和无限梦想,内更给全社会提供容了一股强大的动力。中国面临机遇: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实际上明朝的发展状况:理学是当时的思想主流;儒学开始出现新的活跃;全国上下有一种“天朝上国”的观念,这种满足感使中国丧失了探索发现的动力和机遇。
❻ 学者分析:郑和为什么没有带来“地理大发现
在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学者中,中科院自然科学所研究员宋正海称自己是一个“持异见者”。根据他的观点,郑和不能完成地理大发现,由欧洲人发现美洲是历史的必然。他甚至还提出,即使郑和航海到达西欧,今日世界历史格局也不会有根本性不同。
英国海军退役潜艇军官、航海史学家孟席斯历时14年,走访了120多个国家、900多个档案馆、图书馆之后,提出惊人理论:郑和船队早在哥伦布之前72年就航行到美洲;早在达·伽马之前77年就绕过好望角;早在麦哲伦之前一个世纪就完成了环球航行;早在库克之前350年就到达澳洲。孟席斯的新理论震惊了世界。
而在宋正海看来,孟席斯的这些“发现”可比“天方夜谭”。因为郑和的船队根本不可能进行环球航行。
送去金银换回玩物
宋正海认为,首先,地理大发现需要强大持续的动因,这样的动因在当时的欧洲存在,但在明代中国是不存在的。
从13世纪开始,西方的商人和冒险家们醉心于《马可·波罗游记》所描绘的神话般的东方财富,纷纷做起“黄金梦”。然而,当时土耳其帝国控制了地中海到东方的传统商道。另一条从地中海经埃及由红海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又控制在阿拉伯人手里。在这种形势下,西欧各国迫切想寻找一条绕过地中海通向东方的新航路。这就是地理大发现的强大而持续的动因。
和当时西欧统治者积极支持远航、发展海外事业相反,明代中国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大部分时间实行“海禁”。中国资本主义不发展,便缺乏推动地理大发现的经济动因。
郑和下西洋主要推行怀柔政策,目的不是经济,而是政治。中国古代改朝换代后,新皇帝大多要昭告天下,希望海外各邦臣服新王朝。郑和七次远航归来,怀柔政策已收成效,各国已与朝廷建立政治、外交关系,来华使节盛况空前。当郑和远航的政治目的达到之后,远航再没有了强大动因。
相反,郑和七次航海不仅没有像后来西欧航海家的远航那样带来巨额利润,反而使国库空虚。郑和每次出海,装载大量金银、铜钱、瓷器、丝绸、棉布、铜器、铁农具、铁锅等,而换来的只是专供皇室和贵族官僚享用的奇珍异宝、珍禽异兽、香料、补药和各种奢侈品。每次远航耗资巨大,乃至损害封建统治的基础——小农经济,致使郑和航海被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敌指责为“弊政”,再也无法进行下去。
从唐朝开始,中国航海就名震海外,但自郑和航海壮举后,反而一蹶不振,从此让位于西欧。
“平坦的大地”
宋正海指出,无论是哥伦布向西远航,还是麦哲伦环球航行,之所以能进行,并非出于纯粹的冒险,而是和他们本人及其资助者确信大地是球形这一理念分不开的。但是在中国,地平的大地观却根深蒂固。
明初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宇宙理论是浑天说。浑天说似乎主张大地是球形的,其实它与古希腊宇宙理论对大地球型的理解有本质的不同。浑天说中的球形大地半个在水中,半个在水上。水中的半球并非人世,航行是永远无法到达的。
因此,中国传统的大地观从根本上否定环球航行或东行西达、西行东达的可能性,也不去讨论环球航行问题。相反只会证明,以此为目的的航海是根本徒劳的。
郑和的地图中没有“未知世界”
古希腊学者认为大地是球形,所以发展起包括有经纬度、经纬网和地图投影的小比例尺地图系统。
中国古代地图学制图理论和方法均以平面大地为基础,根本没有考虑大地是球形,甚至连拱形也没有考虑。中国传统地图学属大比例尺地图系统,没有经纬度、经纬网,更没有地图投影。在全国图中,边远地区精度很差,域外各国就无法标绘,而只能以文字说明之。也因为此,尽管古希腊出现不少世界地图,但中国古代一幅也没有过。
《郑和航海图》属于对景图,这种航海图不仅没有目的港的经纬度,而且图上所绘的目的港位置和方位,也并非是实际的位置和方位。用这种航海图导航,无论在开始还是中途,均不知目的港的确切方向,只是利用航线各处的山形、水势、星辰位置等来判别船舶的位置,这样一步步地前进。
而根据经纬度、地球大小和已知世界来绘制的世界地图,就必然要并且也可能对地球的未知世界部分进行较科学的猜测。这种猜测包括:大西洋有多大;从欧洲西海岸向西航行到东方的中国、印度和日本需要多少时间;大西洋中会不会有大块陆地存在等等。这些问题的长期科学猜测,对地理大发现有着推动作用。
但是中国古代似乎从来没有从科学上论证未知世界的存在,也没有提出横越太平洋到西欧去的设想或论证其可能性。尽管史书记载,中国僧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到东方大洋中的扶桑国,但后来也没有从地图学、地理学上去论证它的存在。郑和七次远航,也没有一次向东闯入太平洋去寻找扶桑国,而基本是沿着中国和西洋的传统航线西行。
“地理大发现最根本的条件还是经济动因。”宋正海说,“如果明初中国资本主义有迅速的发展,从而产生强大持续的经济动因,那么封锁海洋政策、皇帝的主观意志、狭隘的大地观以及传统地图的缺陷等不利条件都会改变,并按经济要求而顺向发展。那么中国人也会完成地理大发现的。”(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周欣宇刘万永)
❼ 地理大发现为什么发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求解答
地理发现应指文明民族的代表首次到达了或最早了解了各文明民族均前所未知的地表的某一部分,或率先确定了地表已知各部分之间的空间联系。[1]欧洲历史的地理大发现,又名探索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指从15世纪到17世纪时期。该时期内,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在这些远洋探索中,欧洲人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在当时,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也开始出现。欧洲这个时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其超过亚洲繁荣的基础。新航路的发现,对世界各大洲在数百年后的发展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对除欧洲以外的国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影响则是复杂而矛盾的。 欧洲国家进行地理大发现的背景:探索时代的开始,是由于商业贸易上急迫需求的刺激。最初的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从西欧前往亚洲的海路航线,以带回东方的香料。因为,从陆路到达亚洲的路程十分遥远,商队必须穿越亚洲的多个地区;而当时欧洲同亚洲的贸易已被威尼斯和热那亚等地的意大利商人垄断。 自古以来,西方便有着两条通向东方的贸易路线:其一是始于埃及和伊拉克的海上路线,其二则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陆上路线。作为陆上路线的丝绸之路,其贸易路线西起东地中海西岸(主要有亚历山大、大马士革与阿勒颇等城市)与黑海沿岸。从这些地方出发,经过里海南部进入亚洲并穿过巴格达,分为几条支路穿过内陆地区后再汇集于咸海附近。在中亚的布哈拉,开始分路前往印度的德里与阿格拉。经过布哈拉,到达帕米尔北部的撒马尔罕后,丝绸之路再次出现分支:往北通向阿拉木图,往东穿越中亚,并沿喜马拉雅山脉行进抵达中国城市西安。穆斯林在大部分时期里都控制着通往东方的各条商路。所以西欧国家不得不放弃路上的“丝绸之路”转而进行海上的探索。这就为以后他们的地理大发现奠定的基础。 与此相比,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强权统治下的“强大”时期。中国百姓的生活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加之由于当时的航海技术有限,航海探险难度极大,人们也就很少想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处在一种强大帝国的光环之下。相比欧洲的航海探险,中国当时的郑和下西洋目的和意义则完全不同。 郑和航行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条:一为安抚东南亚诸邦,“宣德化而柔远人”;二为寻找惠帝允炆,这一点可在《明史》中得到查证;三为同印度诸国建立联系,以便从腹背夹击帖木儿帝国。此外,现代郑和研究者亦总结了其他的一些原因,譬如建立从南亚向西航行的中途候风转航的据点、开辟新航路,使海外远国“宾服”于中国等等。郑一钧认为,郑和的航海建立了亚非国际间的和平局势,促进了亚非国际贸易的发展,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并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海外知识。此外,他亦指出了郑和下西洋的局限,认为郑和的航海并未带来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利玛窦曾经这样评价道,中国的“皇上和人民却从未想过要发动侵略战争”,因为他们“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这一点亦体现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于1998年所评出的千禧世界航海家名人里。其中,郑和是东方唯一一位入选的人物,而他入选的主要原因便是由于他从未公开表达过对殖民主义的期望。 从上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来看,地理大发现也不可能发生在中国。欧洲是为了通过不断地扩张,实现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得到大量的财富,而中国则还处于自给自足的封建时期,中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中国人民也始终处于大国意识之中,沉迷于东方帝国的美梦之中。这就是地理大发现为什么发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的原因。看看葡萄牙探索世界的目的就不难想象其之后的丰功伟绩。葡萄牙探索东方的渴望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去寻找获取香料的新航线,以取代受政治环境影响而随时可能停止供应的陆地贸易。货币主义者则认为,开启探索时代的主要原因是欧洲贵金属的剧烈流失。欧洲经济建立在金、银货币的流通上,通货的短缺会让欧洲出现经济萧条。还有一个因素是,在收复失地运动中,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基督教国家已与穆斯林国家作战多年,半岛上的基督教国家亟需去寻觅海外盟国来反击当地的伊斯兰势力(例如传说中的祭司王约翰),从而打破伊斯兰教的制约力量。此外,通过从阿拉伯人手里重新获取的古希腊地理文献,欧洲人首次对非洲和亚洲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种种利益的驱使,使欧洲人首先进行了探索,发现了新大陆,成就了地理大发现。 经济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是远洋航行的硬件基础,当时的中国明朝已经具备足够的条件。但是中国当时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驱使郑和下西洋只是为了“宣我国威”。的却,郑和远航确实带来了相当大的利润,但是为了“宣我国威”,他花费的远比得到的多。还是要强调一点,当明清时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政府大部分限制了海上贸易,所以中国人对于航海事业知之甚少。最后,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东向太平洋,几乎没有较大的岛屿存在。只能是从东南亚到南亚这样一条路出去。因此也不容易发现新大陆,也就没有地理大发现了。
❽ 为什么中国却没有参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问答题
蛮族入侵新欧洲蛮族灭亡原文明
华文化继承基础发展欧洲文明几乎推倒内重直文艺复兴、理发现宗教改容革获新
1、所谓摇摇领先确定形容词难量化少点自我吹嘘;历史期吹我习惯
2、15世纪前确领先于西事实
3、原析:
3.1五世纪前(先秦、汉魏晋)与欧洲(希腊、罗马)文明水平差别(看贼同意我没)
3.2关键点五世纪冰期历史规律罢总汉文明罗马文明同野蛮民族入侵都重创随欧洲始千古世纪黑暗代文明水平滑罗马文明几乎没放弃
原文明同浩劫由于民族融合做比较百隋唐原民族与游牧民族融合新汉创造唐文化唐混战宋接使文明较传承
❾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地理大发现
1、首先,你所指的地理大发现是什么?
西方人所说的地理大发现??
2、“积弱百版年”?
欧洲人权耀武扬威的日子也就是这样长而已。不要以为他们就一定很成功。
中国人耀武扬威的日子其实更长,同时也造成了中国人曾经的目中无人。
3、综上所述,
既不可盲目自大,
也不可妄自菲薄。
❿ 为什么中国几千年面对太平洋也没有什么地理大发现
地理发现应指文明民族的代表首次到达了或最早了解了各文明民族均前所未知的地表的某一部分,或率先确定了地表已知各部分之间的空间联系.[1]欧洲历史的地理大发现,又名探索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指从15世纪到17世纪时期.该时期内,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在这些远洋探索中,欧洲人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在当时,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也开始出现.欧洲这个时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其超过亚洲繁荣的基础.新航路的发现,对世界各大洲在数百年后的发展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对除欧洲以外的国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影响则是复杂而矛盾的. 欧洲国家进行地理大发现的背景:探索时代的开始,是由于商业贸易上急迫需求的刺激.最初的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从西欧前往亚洲的海路航线,以带回东方的香料.因为,从陆路到达亚洲的路程十分遥远,商队必须穿越亚洲的多个地区;而当时欧洲同亚洲的贸易已被威尼斯和热那亚等地的意大利商人垄断. 自古以来,西方便有着两条通向东方的贸易路线:其一是始于埃及和伊拉克的海上路线,其二则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陆上路线.作为陆上路线的丝绸之路,其贸易路线西起东地中海西岸(主要有亚历山大、大马士革与阿勒颇等城市)与黑海沿岸.从这些地方出发,经过里海南部进入亚洲并穿过巴格达,分为几条支路穿过内陆地区后再汇集于咸海附近.在中亚的布哈拉,开始分路前往印度的德里与阿格拉.经过布哈拉,到达帕米尔北部的撒马尔罕后,丝绸之路再次出现分支:往北通向阿拉木图,往东穿越中亚,并沿喜马拉雅山脉行进抵达中国城市西安.穆斯林在大部分时期里都控制着通往东方的各条商路.所以西欧国家不得不放弃路上的“丝绸之路”转而进行海上的探索.这就为以后他们的地理大发现奠定的基础. 与此相比,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强权统治下的“强大”时期.中国百姓的生活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加之由于当时的航海技术有限,航海探险难度极大,人们也就很少想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处在一种强大帝国的光环之下.相比欧洲的航海探险,中国当时的郑和下西洋目的和意义则完全不同. 郑和航行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条:一为安抚东南亚诸邦,“宣德化而柔远人”;二为寻找惠帝允炆,这一点可在《明史》中得到查证;三为同印度诸国建立联系,以便从腹背夹击帖木儿帝国.此外,现代郑和研究者亦总结了其他的一些原因,譬如建立从南亚向西航行的中途候风转航的据点、开辟新航路,使海外远国“宾服”于中国等等.郑一钧认为,郑和的航海建立了亚非国际间的和平局势,促进了亚非国际贸易的发展,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并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海外知识.此外,他亦指出了郑和下西洋的局限,认为郑和的航海并未带来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利玛窦曾经这样评价道,中国的“皇上和人民却从未想过要发动侵略战争”,因为他们“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这一点亦体现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于1998年所评出的千禧世界航海家名人里.其中,郑和是东方唯一一位入选的人物,而他入选的主要原因便是由于他从未公开表达过对殖民主义的期望. 从上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来看,地理大发现也不可能发生在中国.欧洲是为了通过不断地扩张,实现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得到大量的财富,而中国则还处于自给自足的封建时期,中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中国人民也始终处于大国意识之中,沉迷于东方帝国的美梦之中.这就是地理大发现为什么发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的原因.看看葡萄牙探索世界的目的就不难想象其之后的丰功伟绩.葡萄牙探索东方的渴望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去寻找获取香料的新航线,以取代受政治环境影响而随时可能停止供应的陆地贸易.货币主义者则认为,开启探索时代的主要原因是欧洲贵金属的剧烈流失.欧洲经济建立在金、银货币的流通上,通货的短缺会让欧洲出现经济萧条.还有一个因素是,在收复失地运动中,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基督教国家已与穆斯林国家作战多年,半岛上的基督教国家亟需去寻觅海外盟国来反击当地的伊斯兰势力(例如传说中的祭司王约翰),从而打破伊斯兰教的制约力量.此外,通过从阿拉伯人手里重新获取的古希腊地理文献,欧洲人首次对非洲和亚洲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种种利益的驱使,使欧洲人首先进行了探索,发现了新大陆,成就了地理大发现. 经济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是远洋航行的硬件基础,当时的中国明朝已经具备足够的条件.但是中国当时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驱使郑和下西洋只是为了“宣我国威”.的却,郑和远航确实带来了相当大的利润,但是为了“宣我国威”,他花费的远比得到的多.还是要强调一点,当明清时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政府大部分限制了海上贸易,所以中国人对于航海事业知之甚少.最后,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东向太平洋,几乎没有较大的岛屿存在.只能是从东南亚到南亚这样一条路出去.因此也不容易发现新大陆,也就没有地理大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