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滇藏线
㈠ 五十年代修建三藏铁路时艰难的情况!
(1)青藏公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天路” 1950年,为了支援解放军和平进军西藏,人民政府组织解放军和各族人民群众动工抢修了此路,1954年12月25日正式通车。这条公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从青海西宁市到西藏拉萨全长1937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翻越日月山、橡皮山、旺尕秀山、脱土山等高山,跨越大水河、香日德河、盖克光河、巴西河、青水河、洪水河等河流,长782公里。格尔木至拉萨段,翻越昆仑山、风火山、唐古拉山、头二九山等高山,跨越楚玛尔河、通天河等河流,长1161公里。
这条公路原建标准较低,通车后毁坏严重,曾不断进行整治和改建,1974年开始全面改建。青藏公路改建工程是世界上尚无先例的高寒冻土区铺设黑色路面工程,共投资7.6亿元,也是中国公路史上规模最大的工程。1985年,青藏公路全线黑色路面铺筑工程基本竣工。这条公路为国家二级公路干线,路基宽10米,坡度小于7%,最小半径125米,最大行车速度60公里/小时,共修建涵洞474座,桥梁60多座,总长1347米,初期修建、改建公路和设备购置总投资4050万元,每公里平均造价2.52万元。
青藏公路的修通和不断改善,对促进青海与西藏的联系,特别是改善西藏同内地经济交流,加速其经济建设以及发展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改建后的青藏公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承担了西藏85%到90%甚至更多的进出藏物资的运输,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2)川藏公路--高原东部的生命线 川藏公路是内地通往西藏最重要的两条公路之一。川藏公路原名康藏公路,从原西康省省会雅安到西藏拉萨,全长2255公里。后因西康省大部分地区划归四川省,这条路才改称川藏公路,其起点也从雅安东移至成都,全长2416公里。195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接受了进军西藏的任务,为了保证进藏部队的物资供应,西南军区抽调了大批工兵、汽车,组织了大量民工,开始修筑川藏公路。该路要经过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矮拉山、加皮拉山、达马拉山等12座大山,还要渡过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巴河、拉萨河等12条大河,沿途海拔奇高,空气稀薄,风雪严寒,悬崖深谷,激流飞瀑,人烟罕见,气候、地理、人文等条件十分恶劣。川藏公路是世界公路史上罕见的工程。现国家已制定并实施全面整治川藏公路计划,新建、扩建成都至拉萨的公路2165公里,分两个五年计划完成。这条公路的修通,密切了西藏和内地的联系,加强了藏汉等民族的团结,对于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
(3)新藏公路--高原西北部的纽带 新藏公路是继川藏、青藏公路之后,进入西藏的第三条公路。这条公路干1956年3月开工,1957年10月6日通车,全长1276公里。它北起新疆南部的叶城,南抵西藏阿里地区的噶大克(噶尔),后又南延至边防城镇普兰(至此,新藏公路全长1450公里),途经峡南口、大红柳滩、日土家和噶尔昆沙,跨过拉斯塘河、叶尔羌河、喀拉喀什河、狮泉河等河流,越过新疆、西藏之间海拔5000米以上11个山口。沿线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通过6000米以上的高山6座,是世界上最高的公路。新藏公路的通车,对进一步密切祖国内地与西藏地方的联系和新疆与西藏的联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藏公路没有通车以前,西藏阿里地区的交通非常困难,所有物资几乎全部依靠畜力运输。而新藏公路通车后,从新疆的叶城到噶大克只需5天时间,而且增大了运量。1991年,国家又决定陆续扩建新藏公路。
(4)滇藏公路--高原东南部的枢纽 滇藏公路是进出西藏的又一条重要公路。这条公路因其在国防上的重要地位,于1950年就开工修筑,历时23年(实际施工时间11年半)于1973年10月竣工通车。滇藏公路南起滇西交通枢纽大理市下关,北至西藏芒康,与川藏公路相接,全长715公里,其中西藏境内119公里,云南境内596公里,是进藏各条公路受气候影响较小的一条公路。滇藏公路未修筑以前,沿线地区的交通十分闭塞,仅有一些山间驿道。滇藏两省区人民的交往,主要靠藏族和纳西族人民赶着牦牛、骡马,穿过白芒雪山、红拉雪山和金沙江、澜沧江等天险,把西藏的药材、畜产品等运到丽江和下关,把云南的茶叶、百货运到西藏,往返一次需月余。这条公路的开通,为繁荣滇藏的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藏、川藏公路,是1954年12月经过4年的建设同时通车拉萨的。这被世界视为“不可思议”的高原公路,是真正的英雄路,几乎每公里就长眠一位烈士。悲壮的筑路史告诉我,2143公里的青藏公路,曾有2300多名战士献出了生命,而2413公里的川藏公路,为之献身的筑路战士更是多达3000多人!看着非常破旧的碑,费力地读着因时间和风雨侵蚀而看不清的碑文,心中阵阵酸楚,维修一个也就两米高的纪念碑能用多少钱?为了忘却的纪念是民族的魂啊。
㈡ 川藏北线的地理环境
大北线”从成都出发经都江堰,穿过米亚罗自然保护区,经汶川,抵马尔康。进入甘孜州后,经炉霍、甘孜、德格过岗嘎金沙江大桥入藏,再经江达、昌都、类乌齐、巴青、索县、那曲至拉萨。北线相对南线而言,所过地区多为牧区(如那曲地区),海拔更高,人口更为稀少,景色更为原始壮丽。
与南线新都桥至巴塘一段相比,川藏北线新都桥至德格一线,基本上是沿鲜水河、雅砻江而上,时有草场、峡谷、河水、河原等地形,不似南线那般高拔和平缓。塔公草原(也称毛垭大草原)一带风光和人文见长,道孚、炉霍等地民居冠绝康区乃至整个藏区,甘孜县河谷是康区优良的农区,寺院林立,而马尼干戈、新路海、雀儿山一带自然风光优美,德格是整个藏区的文化中心。沿途最高点是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景色奇丽,冰峰雪山美若云中仙子。石渠有康区最美的草原,如由石渠进入青海玉树州,经玛多、温泉,可至达青海省首府西宁或青海湖。沿途高原湖泊、雪山、温泉密布,极少有旅游者涉足,是越野探险者推崇的极品线路。
沿川藏线进出西藏,每年的最佳时节是5月份和8月中旬-10月。5月份至8月份之间是西部的雨季,川藏线因泥石流和塌方频繁,故行程安排应较为宽裕。除了能领略雨季川藏线分外美丽和诱人的旖旎风光之外,还需要徒步穿越塌方区的勇气与决心。
㈢ 川藏线的路线规划
川藏公路已经是国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南线和北线,分线点位于四川省甘孜州新都桥镇前的东俄洛乡。 川藏南线于1958年正式通车。南线从雅安起与国道108分道,向西翻越二郎山,沿途越过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上游,经雅江、理塘、巴塘过竹巴笼金沙江大桥入藏,再经芒康、左贡、邦达、八宿、然乌、波密、林芝、墨竹工卡、达孜抵拉萨。南线相对北线而言所经过的地方,多为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沿线都为高山峡谷,风景更为秀丽,尤其是被称为西藏江南的林芝地区。但南线的通麦一带山体较为疏松,极易发生泥石流和塌方。川藏南线成都至拉萨全长2142千米,途经最高海拔4700米,有“世界高城”之称的理塘。
南线成都至雅安段由川西平原向盆地低丘行进,全为高速公路。雅安至康定段处于川西高原,也即青藏高原东南低缘,特别是在雅安天全县境内曾有“川藏公路第一险”之称的二郎山,地势逐步抬升,山河走势呈南北线纵向分布,公路基本是越山再沿河,再越山再沿河往西挺进。二郎山高3500米左右,隧道通行以后不再有“天险”之称,但越山后,泸定至康定间的瓦斯河一段,雨季时柏油路面常被漫涨的河水淹没和冲毁,并时有泥石流。
出康定即翻越山口海拔4290米的折多山。此山是地理分界线,西面为高原隆起地带,有雅砻江,右为高山峡谷地带,有大渡河。折多山是传统的藏汉分野线,此山两侧的人口分布、生产、生活状态等方面都有较显著的差别。大渡河流域在民族、文化形态等方面处于过渡地带,主要分布着有“嘉绒”之称的藏族支系。其地域往北可至四川省阿坝州的大小金川一带。
折多山以东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基本处于华西丰雨屏带中,植被茂密,夏季多雨,冬季多雪,地表水及河流对山体和路基的冲蚀和切割作用明显;折多山以西属亚寒带季风气候与高原大陆性气候的交揉区,气候温和偏寒,亦多降雨,缓坡为草,低谷为林,且多雪峰及高山湖泊。
折多山至巴塘一线海拔4000米左右,由东往西有剪子弯山、高尔寺山和海子山等平缓高山。理塘是此线重要的分路点,往北可抵新龙和甘孜,往南则抵稻城、乡城和得荣等地。宽阔平坦的理塘地处毛垭大草原,是此线平均海拔最高的县,其县城号称“世界高城”。巴塘往西逐渐进入金沙江东岸谷地,地宽而略低,是藏族传统的优良农区。但巴塘地处地质板块的吻合带,常有地震。
过竹巴笼金沙江大桥后,川藏线进入著名的南北纵向横段山脉三山三江地带。公路由此进入了长达800余公里的,呈不断上升的“漕沟状地质破碎路段”。在西藏波密至排隆间,雨季盛行时,肆虐的泥石流及山体滑坡令大地几成“蠕动状”,其威力足以使车行此地的人惊心动魄,直至翻过西藏林芝县境内的色季拉山口。此线有盘不完的山,淌不完的河。川藏线上几乎所有的天险都集中在这一段。色季拉山口后特别是林芝后,全为高等级公路,直到拉萨。 川藏北线即317国道,从成都出发,经雅安进甘孜后,经炉霍、甘孜、德格过岗嘎金沙江大桥入藏,再经江达、昌都抵南北线交合点邦达后,经波密、八一往拉萨,全程2413公里。此线被旅游探险者称之为“小北线”。另一条北线是从成都北上,在汶川与国道213分路,从刷经寺经马尔康、昌都到达拉萨,是国道317的重要组成部分。南线与北线在昌都与邦达有国道214连接。北线沿317国道在那曲与青藏公路汇合,也可到达拉萨。同时也是青藏公路的组成部分。川藏北线成都至拉萨全长2412千米。此线被后来的旅游探险者称之为“大北线”。
而本站所指的川藏北线是指:从成都出发北上在映秀镇往西,穿过卧龙自然保护区,翻越终年云雾缭绕的巴郎山(海拔4523米),经小金县,抵丹巴。进入甘孜后,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过岗嘎金沙江大桥入藏,再经江达、昌都、类乌齐、巴青、索县、那曲至拉萨。北线相对南线而言,所过地区多为牧区(如那曲地区),海拔更高,人口更为稀少,景色更为原始壮丽。
与南线新都桥至巴塘一段相比,川藏北线新都桥至德格一线,基本上是沿鲜水河、雅砻江而上,时有草场、峡谷、河水、河原等地形,不似南线那般高拔和平缓。其中丹巴是嘉绒藏族的主要分布区,塔公草原(也称毛垭大草原)一带风光和人文见长,道孚、炉霍等地民居冠绝康区乃至整个藏区,甘孜县河谷是康区优良的农区,寺院林立,而马尼干戈、新路海、雀儿山一带自然风光优美,德格是整个藏区的文化中心。沿途最高点是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景色奇丽,冰峰雪山美若云中仙子。石渠有康区最美的草原,如由石渠进入青海玉树州,经玛多、温泉,可至达青海省首府西宁或青海湖。沿途高原湖泊、雪山、温泉密布,极少有旅游者涉足,是越野探险者推崇的极品线路。
沿川藏线进出西藏,每年的最佳时节是5月份和8月中旬-10月。5月份至8月份之间是西部的雨季,川藏线因泥石流和塌方频繁,故行程安排应较为宽裕。除了能领略雨季川藏线分外美丽和诱人的旖旎风光之外,还需要徒步穿越塌方区的勇气与决心。
㈣ 川藏线有哪些走向分为几条呢
川藏线是川藏公路的简称。川藏公路是连通四川成都与西藏拉萨之间汽车通行的第一条公路。在此路修通前,千百年来,中国西南部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往枢纽就是逶迤在横断山区和西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一条世界上地势最高、路况最为险峻的交通驿道--茶马古道。
川藏线分南北线
南线
川藏南线于1958年正式通车。南线从雅安起与国道108分道,向西翻越二郎山,沿途越过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上游,经雅江、理塘、巴塘过竹巴笼金沙江大桥入藏,再经芒康、左贡、邦达、八宿、然乌、波密、林芝、墨竹工卡、达孜抵拉萨。南线相对北线而言所经过的地方,多为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沿线都为高山峡谷,风景更为秀丽,尤其是被称为西藏江南的林芝地区。但南线的通麦一带山体较为疏松,极易发生泥石流和塌方。川藏南线成都至拉萨全长2142千米,途经最高海拔4700米,有“世界高城”之称的理塘。
南线成都至雅安段由川西平原向盆原低丘行进,全为高速公路。雅安至康定段处于川西高原,也即青藏高原东南低缘,特别是在雅安天全县境内曾有“川藏公路第一险”之称的二郎山,地势逐步抬升,山河走势呈南北线纵向分布,公路基本是越山再沿河,再越山再沿河往西挺进。二郎山高3500米左右,隧道通行以后不再有“天险”之称,但越山后,泸定至康定间的瓦斯河一段,雨季时柏油路面常被漫涨的河水淹没和冲毁,并时有泥石流。
出康定即翻越山口海拔4290米的折多山。此山是地理分界线,西面为高原隆起地带,有雅砻江,右为高山峡谷地带,有大渡河。折多山是传统的藏汉分野线,此山两侧的人口分布、生产、生活状态等方面都有较显著的差别。大渡河流域在民族、文化形态等方面处于过渡地带,主要分布着有“嘉绒”之称的藏族支系。其地域往北可至四川省阿坝州的大小金川一带。
折多山以东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基本处于华西丰雨屏带中,植被茂密,夏季多雨,冬季多雪,地表水及河流对山体和路基的冲蚀和切割作用明显;折多山以西属亚寒带季风气候与高原大陆性气候的交揉区,气候温和偏寒,亦多降雨,缓坡为草,低谷为林,且多雪峰及高山湖泊。
折多山至巴塘一线海拔4000米左右,由东往西有剪子弯山、高尔寺山和海子山等平缓高山。理塘是此线重要的分路点,往北可抵新龙和甘孜,往南则抵稻城、乡城和得荣等地。宽阔平坦的理塘地处毛垭大草原,是此线平均海拔最高的县,其县城号称“世界高城”。巴塘往西逐渐进入金沙江东岸谷地,地宽而略低,是藏族传统的优良农区。但巴塘地处地质板块的吻合带,常有地震。
过竹巴笼金沙江大桥后,川藏线进入著名的南北纵向横段山脉三山三江地带。公路由此进入了长达800余公里的,呈不断上升的“漕沟状地质破碎路段”。在西藏波密至排隆间,雨季盛行时,肆虐的泥石流及山体滑坡令大地几成“蠕动状”,其威力足以使车行此地的人惊心动魄,直至翻过西藏林芝县境内的色季拉山口。此线有盘不完的山,淌不完的河。川藏线上几乎所有的天险都集中在这一段。色季拉山口后特别是林芝后,全为高等级公路,直到拉萨。
北线
川藏北线从成都出发,经雅安直接进甘孜后,经炉霍、甘孜、德格过岗嘎金沙江大桥入藏,再经江达、昌都抵南北线交合点邦达后,经波密、八一往拉萨,全程2413公里。此线被旅游探险者称之为“小北线”。另一条北线是从成都北上,在汶川与国道213分路,从刷经寺经马尔康、昌都到达拉萨,是国道317的重要组成部分。南线与北线在昌都与邦达有国道214连接。北线沿317国道在那曲与青藏公路汇合,也可到达拉萨。同时也是青藏公路的组成部分。川藏北线成都至拉萨全长2412千米。此线被后来的旅游探险者称之为“大北线”。
而本站所指的川藏北线是指:从成都出发北上在映秀镇往西,穿过卧龙自然保护区[2],翻越终年云雾缭绕的巴郎山(海拔4523米),经小金县,抵丹巴。进入甘孜后,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过岗嘎金沙江大桥入藏,再经江达、昌都、类乌齐、巴青、索县、那曲至拉萨。北线相对南线而言,所过地区多为牧区(如那曲地区),海拔更高,人口更为稀少,景色更为原始壮丽。
与南线新都桥至巴塘一段相比,川藏北线新都桥至德格一线,基本上是沿鲜水河、雅砻江而上,时有草场、峡谷、河水、河原等地形,不似南线那般高拔和平缓。其中丹巴是嘉绒藏族的主要分布区,塔公草原(也称毛垭大草原)一带风光和人文见长,道孚、炉霍等地民居冠绝康区乃至整个藏区,甘孜县河谷是康区优良的农区,寺院林立,而马尼干戈、新路海、雀儿山一带自然风光优美,德格是整个藏区的文化中心。沿途最高点是海拔4916米的雀儿山,景色奇丽,冰峰雪山美若云中仙子。石渠有康区最美的草原,如由石渠进入青海玉树州,经玛多、温泉,可至达青海省首府西宁或青海湖。沿途高原湖泊、雪山、温泉密布,极少有旅游者涉足,是越野探险者推崇的极品线路。
沿川藏线进出西藏,每年的最佳时节是5月份和8月中旬-10月。5月份至8月份之间是西部的雨季,川藏线因泥石流和塌方频繁,故行程安排应较为宽裕。除了能领略雨季川藏线分外美丽和诱人的旖旎风光之外,还需要徒步穿越塌方区的勇气与决心。
高原反应因为川藏线上大部分景点都位于高海拔地区,去旅游时要预防高原反应的发生。
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即急性高原病(acute high altitude disease,AHAD),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的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海拔高度一般达到2700米左右时,就会有高原反应。
初到高原建议
建议初到高原地区,不可疾速行走,更不能奔跑,也不能做体力劳动,不可暴饮暴食,不要饮酒和吸烟。多食蔬菜和水果等富有维他命的食品,适量饮水,注意保暖,少洗澡以避免受凉感冒和消耗体力。不要一开始就吸氧,尽量要自身适应它,否则,你可能在高原永远都离不开吸氧了(依赖性非常强)。
㈤ 三藏公路在20世纪50年代的修建情况
(1)青藏公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天路” 1950年,为了支援解放军和平进军西藏,人民政府组织解放军和各族人民群众动工抢修了此路,1954年12月25日正式通车。这条公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从青海西宁市到西藏拉萨全长1937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翻越日月山、橡皮山、旺尕秀山、脱土山等高山,跨越大水河、香日德河、盖克光河、巴西河、青水河、洪水河等河流,长782公里。格尔木至拉萨段,翻越昆仑山、风火山、唐古拉山、头二九山等高山,跨越楚玛尔河、通天河等河流,长1161公里。
这条公路原建标准较低,通车后毁坏严重,曾不断进行整治和改建,1974年开始全面改建。青藏公路改建工程是世界上尚无先例的高寒冻土区铺设黑色路面工程,共投资7.6亿元,也是中国公路史上规模最大的工程。1985年,青藏公路全线黑色路面铺筑工程基本竣工。这条公路为国家二级公路干线,路基宽10米,坡度小于7%,最小半径125米,最大行车速度60公里/小时,共修建涵洞474座,桥梁60多座,总长1347米,初期修建、改建公路和设备购置总投资4050万元,每公里平均造价2.52万元。
青藏公路的修通和不断改善,对促进青海与西藏的联系,特别是改善西藏同内地经济交流,加速其经济建设以及发展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改建后的青藏公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承担了西藏85%到90%甚至更多的进出藏物资的运输,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2)川藏公路--高原东部的生命线 川藏公路是内地通往西藏最重要的两条公路之一。川藏公路原名康藏公路,从原西康省省会雅安到西藏拉萨,全长2255公里。后因西康省大部分地区划归四川省,这条路才改称川藏公路,其起点也从雅安东移至成都,全长2416公里。195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接受了进军西藏的任务,为了保证进藏部队的物资供应,西南军区抽调了大批工兵、汽车,组织了大量民工,开始修筑川藏公路。该路要经过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矮拉山、加皮拉山、达马拉山等12座大山,还要渡过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巴河、拉萨河等12条大河,沿途海拔奇高,空气稀薄,风雪严寒,悬崖深谷,激流飞瀑,人烟罕见,气候、地理、人文等条件十分恶劣。川藏公路是世界公路史上罕见的工程。现国家已制定并实施全面整治川藏公路计划,新建、扩建成都至拉萨的公路2165公里,分两个五年计划完成。这条公路的修通,密切了西藏和内地的联系,加强了藏汉等民族的团结,对于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
(3)新藏公路--高原西北部的纽带 新藏公路是继川藏、青藏公路之后,进入西藏的第三条公路。这条公路干1956年3月开工,1957年10月6日通车,全长1276公里。它北起新疆南部的叶城,南抵西藏阿里地区的噶大克(噶尔),后又南延至边防城镇普兰(至此,新藏公路全长1450公里),途经峡南口、大红柳滩、日土家和噶尔昆沙,跨过拉斯塘河、叶尔羌河、喀拉喀什河、狮泉河等河流,越过新疆、西藏之间海拔5000米以上11个山口。沿线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通过6000米以上的高山6座,是世界上最高的公路。新藏公路的通车,对进一步密切祖国内地与西藏地方的联系和新疆与西藏的联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藏公路没有通车以前,西藏阿里地区的交通非常困难,所有物资几乎全部依靠畜力运输。而新藏公路通车后,从新疆的叶城到噶大克只需5天时间,而且增大了运量。1991年,国家又决定陆续扩建新藏公路。
(4)滇藏公路--高原东南部的枢纽 滇藏公路是进出西藏的又一条重要公路。这条公路因其在国防上的重要地位,于1950年就开工修筑,历时23年(实际施工时间11年半)于1973年10月竣工通车。滇藏公路南起滇西交通枢纽大理市下关,北至西藏芒康,与川藏公路相接,全长715公里,其中西藏境内119公里,云南境内596公里,是进藏各条公路受气候影响较小的一条公路。滇藏公路未修筑以前,沿线地区的交通十分闭塞,仅有一些山间驿道。滇藏两省区人民的交往,主要靠藏族和纳西族人民赶着牦牛、骡马,穿过白芒雪山、红拉雪山和金沙江、澜沧江等天险,把西藏的药材、畜产品等运到丽江和下关,把云南的茶叶、百货运到西藏,往返一次需月余。这条公路的开通,为繁荣滇藏的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藏、川藏公路,是1954年12月经过4年的建设同时通车拉萨的。这被世界视为“不可思议”的高原公路,是真正的英雄路,几乎每公里就长眠一位烈士。悲壮的筑路史告诉我,2143公里的青藏公路,曾有2300多名战士献出了生命,而2413公里的川藏公路,为之献身的筑路战士更是多达3000多人!看着非常破旧的碑,费力地读着因时间和风雨侵蚀而看不清的碑文,心中阵阵酸楚,维修一个也就两米高的纪念碑能用多少钱?为了忘却的纪念是民族的魂啊。
㈥ 西南地区的地理知识点
1)概况
位置和范围: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
面积和人口:面积25%、人口1%
民族:藏族主要聚居区
读图,熟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雅鲁藏布江,黄河,三江源(黄河、长江、澜沧江),三江并流(金沙江、怒江、澜沧江),柴达木盆地,青海湖。
(2)世界屋脊与高寒气候
冬寒夏凉、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烈;是我国盛夏气候最低的地区。
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季节变化明显,从东南向西北高原内部减少。
(3)高原农牧业
牲畜:牦牛、藏绵羊、藏山羊(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环境)。
农作物:青稞、小麦、豌豆(日照时间长,蛋白质含量高,单位面积产量高)。
主要农业区: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风小,气温较高,地形平坦)
气候严寒——高寒牧业、河谷农业、地广人稀
地势高 多雪山冰川——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大河源头
太阳能丰富
发展交通 水力发电
(4)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
太阳能: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拉萨是“日光城”
地热能:雅鲁藏布江谷地位于亚欧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羊八井有地热电站。
水能:雅鲁藏布江的水能仅次于长江。
“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有察尔汗的钾盐(附近有我国最大的钾肥厂)、冷湖的石油、鱼卡的煤、锡铁山的铅锌矿。
(5)交通
公路运输为主:青藏(承担进藏物资的85%)、川藏、新藏、滇藏、新藏公路海拔最高。
铁路:兰青、青藏铁路。
航空:有拉萨——北京、成都、西宁、广州等航线。
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多年冻土,生态脆弱,高寒缺氧。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自然保护区,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5%来自三江源地区,这里又有“中华水塔”之称。
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交通。
进藏铁路的几个方案中,选择青藏铁路的原因:投资少,工期短,地形较平坦,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较少。
重要意义:加快西藏社会经济发展,促进西藏同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团结等。
㈦ 云南的人文地理
云南驿:古道千年,话“彩云之南”沧桑
--
云南驿古镇,属云南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镇,位于大理州祥云县城东19公里,南侧为楚大高速,北侧为滇缅公路即今320国道3094公里处,距昆明车程约三小时。云南驿是古今之交通要冲,两千多年来先后有蜀身毒道、灵官道、五尺道、博南道、茶马古道、明清官方驿道经过或者汇集这里。二战期间,滇缅公路、中印输油管和驼峰航线云南驿机场(全省三个战略机场之一)更使得云南驿蜚声海内外。
汉廷打通了连接云南驿的三条道路:灵官道:起点为成都,经四川西昌地区和云南楚雄地区,终点到达云南驿 尺道:秦代蜀郡李冰开创了两大工程,一是都江堰,二是五尺道。五尺道从四川南部的宜宾启程,过金沙江,经滇东北的昭通市(朱提)、曲靖市(味县)到达昆明市(滇池)。 博南道:博南道以翻越横断山脉的博南山(今永平县)而得名,属于蜀身毒道和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部分。博南道起于云南驿,同灵官道、五尺道相连,向西经过大理市,越博南山,渡澜沧江,到达保山市,从腾冲或瑞丽出境。 茶马古道的起源于唐代,宋代达到鼎盛,以宋代交易量最大的两种大宗商品——西藏输入的茶叶,内地输入的马匹而得名。后世泛指滇川藏之间或者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南亚之间的马帮运输路线。云南驿地处滇藏茶马古道的重要位置,同时也从这里连通着川藏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经过的地区,山高谷深,气候多变,即便是马帮运输也属异常的艰难,运输多以藏族地区必需的茶叶、布匹为主。 一九九九年,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年,楚大高速(楚雄—大理)和广大铁路(成昆线的广通—大理)同时建成通车
㈧ 川藏线的古道文化
茶叶产自祖国内地,输入藏区的最初时间,据史料记载兴于唐代。从唐代开始,藏族饮茶渐成习俗,并成为饮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藏族的茶文化中,除了饮食习俗的文化内涵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汉藏贸易文化。
汉藏“茶马互市”文化在唐代初兴时,被称之为“茶马互市”,即指以汉区的茶叶与藏区的马进行互换的以物易物的经贸往来。其时的互市之所,主要设在西北地区,在互市过程中还未形成一种专门制度。及至宋代神宗时期,采纳王韶建议,榷禁川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为确保茶马贸易的正常发展,宋廷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办法和措施。例如在管理上设置专门机构买茶司、买马司、茶马司、盐茶司、都大茶马司等;采取招马、降低茶价和提高马价等优惠政策;在制度上实行官运茶叶专卖的榷茶制。至使四川的茶马互市在宋代得以兴盛。其互市地点,主要有黎、雅、嘉、威、茂、文、益、泸、叙、夔和南平、长宁、永康等地,中心为黎州(今汉源)和雅州(今雅安)。元代,中央政府对汉藏茶马互市管理松弛,前期由政府统购茶叶销往藏羌地区,后政府停止经营,汉藏之间,听其民间自由互市。
但在交通方面,元中央王朝却十分重视川藏茶马古道的通畅。为通达边情,宣布号令,加强对藏区的治理,开辟从内地到西藏的交通线路,至使川藏茶马古道成为正驿,并设置驿站。凡持有玺书驿卷及藏区土司文牒的僧侣官员,便可在藏区和内地之间乘驿往来。元代,川藏茶马古道共设19处驿站。到了明代,对驿站进行继续维护和扩建。及至清代,区内驿站增扩至87处。泸定、康定成为川藏交通之咽喉。及至明代,初行“金牌信符”制度,后改“引岸”制度。除此而外,明中央王朝还对藏族僧俗首领施行了朝贡制度,这种制度又被称为“贡马赐茶”制度。这种制度不仅出于明朝政治统治的需要,同时也是其时汉藏茶马贸易的一个必要补充。清朝开国,“踵前朝故事”。及至乾隆时期,“茶马互市”制度宣告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与茶马互市有相同意义,但贸易范围更加广泛、基本形式有较大变化的“边茶贸易”制度。边茶贸易制度的核心是改官营为商营;以“引岸”制度代替“榷茶”制;内地仍以茶叶为主要交易商品,此外,其他与藏族人民相关的生产、生活资料进入市场的比例大幅增加,而藏区输出的交换商品已不再仅限于马,主要是当地生产的皮革、药材、黄金等土特产品。边茶贸易制度一直实行到建国初期。
自宋朝以来,甘孜州就是从四川至康区、西藏的川藏茶马古道的交通枢纽和要冲地带。明初,从川西到康藏的川康茶马古道主要有两条,一条从邛崃至名山、雅安、荥经、汉源、泸定、康定(藏语名打折多),然后出关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渡金沙江进入西藏。从邛崃至康定段俗称“大路”,由此道进入康定的茶称“大路茶”。明际,黎、雅、碉门(今天全)成为川西茶马互市的最大市场,史书中有“秦巴之茶,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斯藏,五千余里皆用之”的记载。明洪武年间,又开通了一条从碉门经泸定岚安、烹坝的茶马贸易通道,于岩州设市,置岩州卫,保护市易。川西茶马互市的市场从黎州西移至岩州(今泸定县岚安乡)。该道在历史上俗称为“小路”,沿此道运往打箭炉的茶称“小路茶”。明末,岩州市废,打箭炉市兴。人清后,打箭炉成为藏区盛极一时的汉藏贸易中心。同时也成为汉藏文化交流的中心,历代中央王朝治藏的重镇。
汉、藏之间以茶叶为中心的贸易在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是极其重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藏族地区对内地茶叶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刺激了内地茶业兴盛、产量增加;服务于茶叶贸易的机构、人员以及运输力量等逐渐加大,服从于茶叶加工的其它行业得到发展;“茶马贸易是从事畜牧业各兄弟民族经济生活的重要支柱,马有销路,就刺激了畜牧业的发展。茶有来源,保证了肉食乳饮民族的健康。更重要的是茶马贸易带动了汉藏各族各类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物资交流,使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在经济上形成互通有无、互为依赖、互为支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清代因内地名马甚多,马匹销路不广,停止了茶马贸易后,汉藏民间的商业贸易却更为发展和繁荣,大批茶叶和内地出产的生产、生活资料,如衣服、绸缎、布匹、酒肉、铁器、瓷器等商品都源源不断地运往藏区,藏区的土特产品,特别是药材和黄金等,大批销往内地,双方交换的数额远远超过历史上茶马贸易的规模和水平,从而使藏汉民族经济更牢固地结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带动藏区发展
明代以前,茶马贸易的互市市场均不在藏区,各地藏族到互市市场进行交换,需经长途跋涉,加之藏族长期生活在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难于适应内地的盛夏酷暑,互市时节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明代以来,随着贸易的增加,互市市场开始向藏区纵深发展。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碉门设茶马司。洪武二十年 (1387年),在岩州(今泸定岚安)设互市市场,天全六番招讨司八乡之民“番蠲其徭役,专令蒸造乌茶,运至岩州,置仓收贮,以易番马”。
清代以来,藏区高原市镇的发展规模和范围都有扩大。“雍正七年(1729年),置打箭炉厅,‘为番夷汇总,因山为城,市井辐辏’,商务繁盛,为边茶转输西藏、青海各蒙藏地区‘出口总路,是以四方茶商俱聚于此’。藏汉间交易通过‘锅庄’为煤介。雍正至乾隆年间,打箭炉由十三家锅庄发展到四十八家……锅庄由待贡向行栈职能的转化,表明雍乾时期打箭炉商务已达到了相当规模。”汇集于打箭炉的藏商集团,除了今甘孜州内的土司商、寺庙商,还有今西藏、青海、云南和四川木里的藏商集团;汇集于打箭炉的汉、邛、蒲帮,雅州帮等。据乾隆年间统计,四川的邛崃、名山、雅安、荥经、天全等县销往打箭炉的边茶总引额数达十万零三百四道,计约一千万斤以上。民国时期,每年引票销售量均在十万张左右,其中最低额年份亦在六万九千多张。
在甘孜州境内,除打箭炉外,泸定也是历史上汉藏贸易的一个重镇,它包括今泸定岚安、化林坪和泸桥镇。化林坪虽来曾设互市之所,但为“自磨西面渡沈村,逾飞越岭至黎州”之“茶马互市”要道上的重镇。故清初“设汛于此。康熙二年,改汛为营,设守备一员,标兵一营。三十四年添设参将。四十三年改营为协”。据任乃强先生《泸定导游》载,化林城原建时,有六街大道及城垣,环城筑有营房,城内有商肆、都司署、关帝庙、城隍庙、安抚使署、千总署、土地祠、川主宫、金花庙、青山排闼坊、果亲王诗碑等建筑。果亲王于雍正十三年(1735)从泰宁返京时过此曾提诗曰:“泰宁城到化林坪,峻岭临江鸟道行。天限华羌开此地,塞垣宜建最高坪”。泸城镇的开发与繁荣则无不与汉藏贸易与泸定桥之建造有关,任乃强先生《泸定导游》记述:“泸定县治,旧称泸定桥,亦曰桥上。海拔一千四百公尺。明以前为“西番”村落,番名“阿龙”,属杂道长官司管辖。清初,从音译曰:“安乐坝”。今之安乐坝,其时与此河原相连。又其时川康间之交通分为两道,北自雅州经碉门(天全)严州(岚州)瓦斯沟人打箭炉。有时亦自岩州渡烹坝,由大冈人泸,曰雅州路。南自汉源逾飞越岭经化林坪、沈村、咱威、磨西面、雅加埂,为黎州路。中间唯自瓦角渡紫牛,为自南路斜合北路之小道。沈村、紫牛、烹坝三渡,称为泸河三要津,此外皆非冲要,安乐坝僻在一隅,无人注意。故西炉之役,全境骚动,独安乐坝无闻。炉乱定后,选地建桥,以通川藏。以其地名吉祥,水势平稳,遂勘安桥基于此。康熙四十五年桥成拨化林营兵戍守,设把总一员。桥头始有汉户,经营小贸。雍正六年,天全黎州皆改土归流,雅州升府,始设巡检于此,管理桥工水利、茶榷,及沈村、烹坝两驿站。始渐有商店成市街。其后屡因修葺铁桥,运矿开冶,且为西炉商贾,往来要站。汉人渐增,经商之外从事垦植。乾隆末叶,西陲多故,打箭炉市渐兴旺,炉之间货运日盛,桥之西端,脚店蔚起。嘉庆中,内地扰乱,川边矿业勃发,汉人赴边者多,泸定始有数十市户,亦皆农商兼营。其后天主教传人西康,教人引水灌溉,垦辟稻田,泸定地力大启,人口日增,化林与桥上,皆属汉人势力集中之地,百业渐兴”。
促进汉、藏文化交流
在历史上,川藏茶马古道既是一条经济路和政治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在这条古道上,藏族土司头人,高僧大德,汉族、满族、蒙古官兵,汉、,藏商贾,汉藏苦力背夫、驮脚常年往来其间。康定、泸定作为汉、藏民旅交汇的地带,随着汉、藏贸易的发展,带来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在康定这一汉藏贸易的中心地,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十分突出。风靡海内外的歌曲——《康定情歌》就是多元文化交融并存的结果:这首歌的雏形来自康定三道桥民间,属于流行于康定的许多民歌中的一首歌曲。在这首歌曲中,人们既能感受到藏族民歌的韵味,又能体察到汉族民歌的影子。集中地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升华的产物。入清以来,人藏和来康的文人雅士、官吏逐渐增多,来到康区,因事因景而感发抒怀之诗词、文章、著作渐增,并流行于世。例如姚莹的《康辅纪行》、查骞的《边藏风土记》、陈渠珍的《芄野尘梦》等著作。又如岳钟琪的《泸定桥诗》,刘赞廷的《懒兵诗》,康定头道水“小天都”瀑布的摩崖石刻及孙士毅惠龄、和宁等人的《咏小天都瀑布》诗等脍炙人口。此外,康定地名和泸定桥来历的传说中,既有汉族的传说故事,也有藏族的传说故事。时至今日,两种传说依然在民间流传,而无厚此薄彼之非议。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干、吴作人也曾到康定采风作画;著名民族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任乃强先生在康区多年,为后世留下了不少著作;川剧表演艺术家陈书舫、舞蹈家戴爱莲等地曾在康定进行过艺术表演……这种文化现象不仅成为康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光点越发明亮。一首《康定情歌》和一座“泸定桥’’使康定和泸定两座城市成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历史名城,成为甘孜州人文旅游资源最闪亮的品牌。川藏茶马古道文化在四川从川古的邛崃一至延伸到金沙江畔,其中康定、泸定成为茶马古道文化的核心区,汉、藏文化的交汇点。
㈨ 青藏地区的主要线路
青藏地区的主要线路,主要由青藏铁路铁路和若干公路两种组成。
铁路:青藏铁路,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有960公里的海拔高程在4000米以上,其中550公里的地段穿越高原常年冻土地带。其最高点位于海拔5072米,常年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垭口,被誉为“离天最近的铁路”和“世界上最高的铁路”。
公路:
(1)中尼公路(拉萨——加德满都)
由拉萨开始经日喀则、定日、聂拉木、樟木,友谊桥、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中尼公路全长943公里,西藏境内829公里,此线在1965年建成通车后,是西藏目前通往东南亚唯一开放的国际公路。
(2)川藏公路(拉萨——成都)
南线由四川成都、雅安、康定、东俄洛、巴塘,西藏芒康、左贡、邦达、八宿、波密、林芝、八一、工布江达、墨竹工卡、达孜至拉萨,全长2146公里,属318国道(东起上海人民广场,西至西藏中尼公路的樟木口岸)的一部分。南线有多个著名险段。
北线由成都至东俄洛与南线重合,再由东俄洛与南线分开北上,经乾宁、甘孜、德格、西藏江达、昌都,至邦达又与南线重合,直抵拉萨,全长2412公里。
(3)青藏公路(拉萨——西宁)
西宁、倒淌河、茶卡、格尔木、五道梁、沱沱河沿、雁石坪、唐古拉山口、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拉萨。青藏公路西藏境内528千米,青海格尔木至拉萨段1140千米由西藏管养。
(4)新藏公路(拉萨——叶城)
新藏公路北起新疆西南部的喀什地区的叶城县,经和田地区的皮山县、和田县、西藏阿里地区的日土县,进入噶尔县到阿里地区首府狮泉河镇,由此向南经与印度、尼泊尔两国接壤的普兰县,再向东经日喀则地区的仲巴县、萨噶县、昂仁县,在日喀则地区的拉孜县查务乡查务村与318国道中尼公路段相连,由拉孜沿318国道向东,经日喀则、江孜可抵达拉萨;
(5)滇藏公路(下关——芒康)
滇藏公路(国道214)南起滇西景洪,穿过横断山区原始森林,横跨金沙江,翻越海拔4300余米的百芒雪山和洪拉山,经西藏芒康、左贡、昌都、类乌齐至青藏界多普玛,抵甘肃兰州,西藏自治区境内803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