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国家地理情书

中国国家地理情书

发布时间: 2021-03-07 10:05:58

Ⅰ 我想要<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12期的那篇<李白诗踪>

钱塘江有好几个名字,因为河道像“之”字,所以曾被称为“之江”。后来,在曲折的“折”字左边加三点水,成了“浙江”,表示曲折变化的意思,该省省名就源于此。至于“钱塘江”一词,则是公元10世纪吴越国钱武肃王以后的事了。钱塘江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内的六股尖,那里溪流纵横,很难分出哪一条是钱塘江的正源。但三四百公里后,钱塘江就变成了一条有规模的大河,又两三百公里之后,就进入寥廓无际的杭州湾。
车从杭州出发,几乎贴着钱塘江的江堤向东行驶。涌潮还没到来时的钱塘江江面其实非常平静,江水从容优雅地缓缓东流。江堤下的芦苇丛里,不时有鹭鸟栖落飞起,江中央的几条挖沙船像是沉睡着。这景致,与总是显得过于静谧的西湖竟有几分相像。只有当我摇下车窗,闻见扑面的咸腥味时,才意识到我们正朝大海而去。
20年过去了,第一次观潮的景象依然那么清晰。那次,开了一辆老式面包车,到海宁的一个叫“八堡”的地方,准备从那儿到盐官,再到老盐仓,追着潮看。这种观潮方法现在称为“一潮三看”,能够一次把交叉潮、一线潮、回头潮都看到。
当年,八堡一带,江面有十多公里宽,天与海的交界处显得极为很远。我们赶到那里时,大江还在落潮,江水静静地往下游流着。天上是大片大片灰色的云,太阳穿过间隙,照在江面上,阵阵涟漪,反射出耀眼的亮光;照在身上,还热得很。时间还早,钻进海堤上的芦苇丛,想凉快一下,没想到那里更加闷热。不久,就有人在叫喊:“来了,来了。”极目望去,天边有黑、白两道线,低沉的潮声已经可闻。黑白两条线渐渐逼来,潮声渐渐清晰,没多久,白花花的涌潮,就像千军万马直扑过来,潮头高2、3米,以每秒5到7米的速度,浩浩荡荡,溯江挺进,并在海堤上溅起极高的浪花。
我们的面包车紧随涌潮来到了16公里外的盐官。这时的盐官江中还有几条木船,船工们已把船头对准了涌潮的来向,准备迎接涌潮。盐官的潮是“一线潮”,涌潮横亘江面,就像训练有素的军队整整齐齐向前推进、势不可当。当这些木船在跨过潮头的瞬间,俯仰竟达30多度。涌潮之后,江水翻滚着,像印象派油画中大块大块的色彩。木船在波浪中剧烈地漂荡,而我则呆呆地望着木船……

李白、杜甫、孟浩然、刘禹锡、范仲淹、毛泽东……等中国历代的很多大诗人都为这惊世的涌潮留下了诗句。从他们的诗句中可以体味到他们不同的心境。比如李白: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而毛泽东在海宁盐官观潮后则写道: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当我第一次见到这涌潮,除了激动,心里却在想究竟是什么使得钱塘江的涌潮如此壮观?幸运的是,从那时开始,我的工作就与钱塘江涌潮紧紧连在一起。
实历史上的人们很早就对这里的涌潮现象产生了兴趣。这可以从两千多年来,咏叹钱塘江涌潮的诗词歌赋、小说笔记、神话传说之数量窥见一般。难以想象,一种水力学现象竟然会承载着如此厚重的文化积淀。
这可以从两千多年来,咏叹钱塘江涌潮的诗词歌赋、小说笔记、神话传说之数量窥见一般。难以想象,一种水力学现象竟然会承载着如此厚重的文化积淀。
东汉思想家王充提出,涌潮强弱与月亮盈亏圆缺、河道的地形密切相关。这大概是世界上第一个从物理学角度解释涌潮的理论。宋代燕肃则推断钱塘江巨大沙洲是涌潮形成的重要条件。同在宋代,公元1054年编就了著名的杭州四时潮候图。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说,许多国家的暴涨潮虽然较大,但由于远离古代文明的中心,均没有像钱塘江潮那样,对潮汐学的发展产生如此巨大的推动力。

据称,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三处著名的涌潮,即山东青州涌潮、江苏广陵涌潮和杭州钱塘涌潮。其中古长江口的广陵涌潮曾非常著名,枚乘《七发》写的就是广陵涛。两千年前,长江口也是喇叭形河口,扬州以下,骤然开阔,海潮上溯,奔腾澎湃,形成了广陵涛。其盛于汉代到六朝,消失于公元766到799年的唐代。原因是长江每年从上游输运下来5亿吨泥沙使两千年来河口外形有了很大变化,如今,只有长江口北支才有涌潮的出现。
目前,在世界上能与杭州钱塘涌潮媲美的,也只有巴西的亚马孙河口涌潮了。1988年,冲浪世界冠军英国人马修斯来到钱塘江,结果只在冲浪板上坚持11秒就掉下了水。他感慨地说,对于钱塘江涌潮,我们应给予更多的是尊重。
钱塘江涌潮壮观、精彩、易于观看,同时这里又有观潮的传统。据说南宋第一个皇帝高宗赵构从1127年登基伊始,就被金兵追得东逃西窜。一天,歇脚于钱塘江边的归德院,半夜忽闻门外吵闹,犹如千军万马,大惊失色。后探子来报,此乃潮声也,才心如释冰。也许是这次惊吓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退位当太上皇以后,他迷恋上观潮,每年八月十八,检阅水兵,演弄潮之戏。
始于秦朝的杭州城的历史已超过两千年。八月十八看江潮的风俗,应该比这座城市的历史更为悠久。只不过唐宋以前,观潮的最佳处是在杭州城边,就是候潮门外的那段古江堤上。每年此日,沿江观潮者往往达百万之众。后因两岸围堤造田,又因泥沙堆积导致河床抬高,滞缓了潮水的上溯,观潮的最佳处便移至距今杭州城约40公里的海宁盐官一带。东晋顾恺之曾写有《观涛赋》,云:“临浙江以北脊,壮沧海之宏流。水无涯而合岸,山孤映而若浮。既藏珍而纳景,且激波而扬涛。其中则有珊瑚、明月、石帆、瑶瑛、雕鳞、采介特种奇名。崩峦填壑,倾堆渐隅……”说明这时的钱塘江潮已汹涌壮观,钱塘观潮已成为杭州的重要风俗。

由于南宋朝廷将八月十八定为在钱塘江上检阅水师的日子,于是这一天便成为都城杭州倾城观潮的日子。这一天里,城外的塔影彩棚之下,仕女云集,地无寸隙。涌潮来临,战船在波浪中溯流而上,变化种种阵势。烟炮鸣放,潮涌处烟雾弥漫。等到烟雾散走,战船已隐匿得无影无踪。此时,便有无数凫水勇士,在波谷浪峰间劈水向前,有的还高举大幅彩旗,踏波踩浪,淋漓尽致地展现一个豪杰应有的风采。
潮是一种潮汐现象。海水受到月球、太阳等天体的作用,海面产生周期的涨落,称为“潮汐”。海面最高、最低高度的差值称为“潮差”,表征潮势的强弱。海面周期涨落,又以波的形式传入沿海的河口,引起河口水位的波动。大多数的河口,潮慢慢地涨,慢慢地落,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即便在钱塘江下游的杭州湾,沿线也难分辨出涨潮波的前锋。然而,钱塘江河口处的涨潮波,则是由涌潮带领,轰轰烈烈地向上游挺进。
河口处的水波传播速度与水深有关,水深大一倍,传播速度就增加四成。当涨潮波向前挺进时,由于后面水深比前面大,于是形成后浪追前浪的局面,同时使得潮波越来越陡。从钱塘江河口的统计来看,当潮差与水深的比值等于1的时候,后浪就会追上前浪,形成涌潮。当这个比值越大,这个涌潮就越强。
杭州湾是个喇叭形海湾,从外到里,急剧收缩,于是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潮差。湾口宽近100公里,到距离89公里的湾顶,收缩到22公里,再往上50公里,河宽只有二三公里。潮波进入杭州湾后,受到两岸挤压,潮势越来越强,抵达海湾顶部时,潮差比外海大了一倍,实际测量到最大潮差为9米。当潮波从东海进入杭州湾湾口,长驱直入钱塘江河口时,其波及的范围可以一直上溯到280公里外的富春江电站下游。
另外,由于钱塘江河口处涨潮的水流量比上游来水大200倍,随涨潮水流从外海带来的泥沙会堆积在河口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隆起的130公里的“钱塘江沙坎”。从杭州湾的湾顶开始,潮波就行进在钱塘江沙坎上,水越来越浅。“后浪”追得也越来越有劲,一直追到了最前面,成了涨潮波的前锋,也就是涌潮。涌潮过后,潮水还要继续上涨,直到落潮。

正因为杭州湾的喇叭形状以及湾口处这个巨大的沙洲,于是钱塘江涌潮方才如此壮观。
潮汐是月球、太阳和其他天体对海水的作用造成的,潮汐强弱变化也会随应着天体运行的周期。月球距地球较近,其对海水的吸引力是太阳的2.2倍,对潮汐强弱影响最大。因受月亮吸引,地球迎着月亮的一边,海面最高;此外,地球在绕着地、月两者共同的质心旋转时又产生离心力,以至背着月亮的一面,海面也要抬升。随着月亮一天绕地球一周,这两种力使海洋水体一天有两次涨落。在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时,月球、太阳和地球处在同一条直线上,两者的作用相叠加,潮汐就最强,于是有每个月的朔、望两次大潮。其他时间则较弱。当每年的春分、秋分时节,太阳的运行轨迹恰与地球的赤道相交,又产生春、秋两次大潮。
一天中的两个潮强弱也有差别。一般讲,春分到秋分期间,夜潮比日潮大;秋分到春分期间,则日潮大。当地有个说法:潮既怕冷又怕热:冬日白天威风,夏天夜里神气。
涌潮的强弱与钱塘江河道的状态也有很大关系。如果流域长期枯水、泥沙大量淤积在河道之中,则潮差减小,涌潮就会减弱;反过来,如果雨量丰沛,河道得以冲刷,涌潮就会增强。钱塘江流域的汛期在每年3到7月,在此期间,河道一般冲刷剧烈,所以,秋潮要比春潮强。当然,如果遇到冬季水丰,或者遇到春旱,自然春潮会强一些。
钱塘江一年有七百多个大大小小的潮,大多是中、小潮,只有一百多个潮比较精彩,尤其是秋分附近的大潮。
潮该大不大,该来不来,历史上称之为“潮不至”现象。

南宋末年,元军进攻杭州,不知涌潮厉害,扎营在沙滩上,南宋朝廷暗自高兴,急盼涌潮把元军卷走,可以不战而胜。谁知“江潮三日不至”,于是无不大惊失色,以为天助元军,宋王朝气数已尽矣。
明代田汝成说:“昔宋末海潮不波而宋亡,元末海潮不波而元亡,亦天数之一终也。盖杭州是闹潮,不闹,是其变矣。”但是,“潮不至”并非都发生在王朝更迭之际,元代1352、1353、1360年,明代1543、1547年,清代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都有涌潮失期的记载。
政权变动之时,恰遇潮不至,戏剧性强,引人注意。但另一方面,是因为江道淤塞,妨碍涌潮传播,才造成了潮不至。只有连年大旱,才可能淤塞到这种程度。古代农业社会,连年大旱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而今,新安江、富春江两水库建成,削减了洪峰,增大了枯季流量,潮不至现象出现的可能性更小。
千万不要以为潮头过后,一切即已重新变得安详。在钱塘江多端的潮景中,还有前后相随的两度潮、去而复返的回头潮、横冲直撞的交叉潮,以及迎面相博的对撞潮。在距盐官约12公里的老盐仓,就可以看见涌潮的另一种形态“回头潮”了。
所谓“回头潮”,是指咆哮西涌的潮水突然又折回,并猛烈撞击对岸的堤塘。因堤塘的反推力,涌潮又以排山倒海之势翻卷回头,泡沫沸腾,形成一排耸立的雪浪,再往东回奔。一来一去之间,这涌潮便更恣肆了。老盐仓一带是观赏回头潮的最佳地点,因为这儿正好是钱塘江一个约莫75度的拐弯处,涌潮毫无疑问地遇上了障碍。为了保护堤塘,拦住涌潮,人们又在江中筑了一条长达600米的丁字坝,逼使涌潮改变方向。两个因素加在一起,你可以想见狂野涌潮撞击堤坝时的那番壮观了。在我那些热衷于观潮的朋友中,有的是开着汽车或骑着摩托车追着潮水从盐官来到老盐仓,甚至再从老盐仓追到钱江二桥附近、九溪附近、珊瑚沙附近,这些地方都有可能看见回头潮。

我见到最壮观的交叉潮是在1998年秋。在八堡一个偏僻的地方,可看见江中的沙洲,那天,恰好沙洲南北两汊各有一股涌潮,在远处看着两股潮各自或从北到南,或从南到北沿沙洲相对行进,直到两潮对撞。在碰撞的那一瞬间,激起大浪,浪花竟有一二十米高。而后,两股潮互相交叉,各自行进。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年的观潮中,吸引我注意力的不仅是潮水,还有那些在涌潮面前依然胆大妄为的人们。
船工明知涌潮即将来临,依然在江中航行、挖沙;一些渔民迎着潮头撒开渔网,希望能捕到肉质异常鲜美的“潮头鱼”,那将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还有那些在潮水劈面时却依旧冒险站在丁字坝上观潮的人……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潘阆的这诗句至今仍是赞叹弄潮儿最著名的句子。
是的,如今,虽再也没有让钱塘涌潮来考验弄潮儿的独特仪式,但钱塘涌潮却一如既往,而深植于这方土地的文化也依然悠远深厚。

Ⅱ 寻找《中国国家地理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一书,最好是PDF格式,郭子鹰著。

可以上当当网看看,而且那里的书便宜。祝你好运。

Ⅲ 《中国国家地理》电子版

中国国家地理http://www.zcom.com/mag/lvyou/zhongguoguojiadili
佐罗网
http://www.zcom.com/mag
这个网站很好,有很多杂志的免费下载。电专子版的做得很精属美。

Ⅳ 求《中国国家地理》中的一篇文章。

同学,温州八中的吧

Ⅳ 求中国国家地理pdf全套,重赏!!

全部都有,全集

Ⅵ 中国国家地理全套电子书下载

这里是中国国家地理网的网站http://www.cng.com.cn/

下载1
http://blog.xunlei.com/web/category.html?uin=shen329907&category_id=54&keyword=%e4%b8%ad%e5%9b%bd%e5%9b%bd%e5%ae%b6%e5%9c%b0%e7%90%86

下载2
http://blog.xunlei.com/web/category.html?uin=646490837&category_id=133&keyword=%e4%b8%ad%e5%9b%bd%e5%9b%bd%e5%ae%b6%e5%9c%b0%e7%90%86

下载3
http://58.61.39.221/down?cid=&t=13&fmt=-

Ⅶ 《中国国家地理》这本书咋样

这个不是一本书……是一系列杂志,月刊。
内容还可以,但是偏科普和游记形式;就是价格稍贵。对于业内人士来说没啥意思,对于其他人我觉得还不错,既可以增长知识,又有趣。

Ⅷ 求《中国国家地理》PDF版,越多越好,越多给分越多。

这个可以吧,我还有几本

Ⅸ 《中国国家地理》系列共有什么书,能不能把它们列出来

《中来国国家地理》应该源是杂志啊 16元/本
杂志的主办者是享誉中外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及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国家地理》在秉承保护地球、探索未知、推进文明的基础上,又涉及了各种有趣的话题:天文、地理、生物、人文、历史诸领域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件及重大考古 ...

http://www.cng.com.cn/ 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网站

Ⅹ 《中国国家地理》有哪些值得收藏的专辑专刊

《选美中国》特辑(2005)
这本加厚版专辑质量很高,非常值得一看。
封面很厚,质量非常好;江河湖海、险峰峻峡的图片十分壮美。其中收录了丹霞、雅丹等不为人所熟知的地貌,也突破文化常规,精选了中国西部众多地方的绝美景色。
个人非常喜欢这本特辑,看了不下十遍。不论是专心看优美的文字和专业的介绍,还是休息放松时看看图,都很好。
引用一下名人的评价:
2005年是《中国国家地理》创刊55周年(前身是1950年在南京创办的《地理知识》)。杂志社在2005年10月推出了大型策划专辑:中国最美的地方———“选美中国”特辑,限量发行55万册,杂志一上市即抢购一空。后来,有人在网上把这本原价16元的杂志炒到了200元。本版是精装修订第三版。

这本书是中国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精华的集锦,它表现了中国这块土地的神奇和人的神奇。不夸张地说,它应该是我们送给世界的礼物。

——著名作家、画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

《中国国家地理》这本选美中国特辑让我们把大地当作诗来读。

——著名作家刘心武

中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雪山和冰川大国,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雪山、冰川这样的审美范畴。《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开辟了中国人欣赏雪山、冰川的新时代。

——中科院院士、著名科学探险家、国家气象局局长秦大河

《中国国家地理》做了一件别人没敢做的事,编辑部在图片方面强大的策划和组织能力让人吃惊。本书展示了114个中国最美的地方、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著名摄影家王建军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