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国一中国喀斯特
Ⅰ 中国喀斯特分布概况
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几乎遍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据统计中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约360×104km2,出露地表者约125×104km2。
一、碳酸盐岩
(一)地层时代
中国各时代地层都有,从太古宙(2500Ma以前)、元古宙(2500~543Ma)、古生代(543~250Ma)、中生代(250~65Ma)、新生代(650Ma~现在)出露齐全。现将与喀斯特地貌有密切关系的含碳酸盐岩地层简如述下:
(1)太古宙含碳酸盐岩地层我国最古老的碳酸岩见于冀东古太古代(3600~3200Ma)的曹庄岩组中,岩性为薄层大理岩,表明古太古代已有海洋存在;在中太古代(3200~2800Ma)的桑干杂岩中有薄层大理岩,新太古代(2800~2500Ma)在阴山地区乌拉山群片麻岩夹大理岩;集宁群中有石墨透辉石大理岩层;鞍山群有大理岩夹层;太行山阜平群7个组中有4个组含有碳酸盐岩,即索家庄组有一层白云质大理岩;木厂组有透辉石大理岩、长石石英大理岩;四道河组有透辉石大理岩、透闪石大理岩和金云母理岩;红土坡组含有一层厚达10~40m的白色金云母大理岩。其他太古宙地层如吕梁群、五台群、太华群、界河口群、康定群中都有大理岩。从古太古代到新太古代碳酸盐岩地层有逐渐增加趋势,但太古宙的碳酸盐岩都已变质为大理岩,除个别地区有小型洞穴外,喀斯特地貌不发育。
(2)元古宙碳酸盐岩地层从元古宙开始碳酸盐岩地层的分布范围和岩层厚度都大幅度增加。如古元古代(2500~1800Ma)以滹沱系(2300~1800Ma)为代表的地层(总厚9701m)中,碳酸盐岩地层厚度约近一半,特别是其中上部的东治亚群,主要由含燧石条带白云岩和泥晶白云岩组成。中元古代(1800~1000Ma)以长城系、蓟县系为代表自上而下含碳酸盐岩地层有:团山子组,以含铁白云岩、砂质微晶白云岩为主,厚479m;高于庄组,岩性以条带燧石白云岩、含锰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为主,总厚达1596m;雾迷山组,为一套含燧石条带、叠层石的巨厚层白云岩组成,总厚达3340m,是北方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层位;铁岭组,主要由潮汐带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总厚可达333m,可形成峰林和溶洞等。新元古代(1000~543Ma)以青白口系和震旦系为代表。在青白口系上部的景儿峪组主要由薄层含泥质的白云质泥晶灰岩组成,因层薄质杂,喀斯特地貌不发育。以三峡地区为代表的南方震旦系,碳酸盐岩出现在顶部的灯影组中,岩性以白云岩为主,含硅质,上部含磷质,总厚度变动于200~1000m,有大型溶洞发育。
(3)古生代碳酸盐地层以生物灰岩为多白云岩较元古界减少。岩层厚度大多巨厚未变质,是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地层:①寒武纪(543~492Ma)碳酸盐岩层分布于华北地块、扬子地块和塔里木地块区。在华北地块区喀斯特成景层位是中寒武统的张夏组、崮山组和上寒武统的长山组、风山组。张夏组为鲕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崮山组为泥质条带状灰岩夹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两者厚度近300m,在鲁东形成崮状地貌及溶洞,在太行山区形成嶂谷、陡崖、瓮谷等。长山组为竹叶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风山组为中厚层泥晶灰岩,夹竹叶状灰岩、页岩等,总厚100余米,溶洞发育。在扬子地块区,寒武纪碳酸盐岩地层厚度超过千米,中、上统的陡坡寺组、洗象池群、三游洞群,及娄山关群等成果。②奥陶纪(490~430Ma)碳酸盐岩。在华北地块区下、中统为碳酸盐岩,下统为冶里组、亮甲山组和马家沟组,为豹皮状灰岩、泥质条带状灰岩、白云岩、生物灰岩、厚层纯灰岩、泥质白云岩等,总厚330~1100m,大型溶洞、岩溶泉多产在马家沟灰岩中。扬子地块区下、中、上统出露齐全,总厚度300~500m。下统南津关组、分乡组、红花园组,为黑色灰岩、白云质灰岩夹页岩及生物灰岩;中统大湾组、牯牛潭组,岩性为瘤状灰岩、介壳灰岩;上统较薄以宝塔组龟裂灰岩为特征。大型溶洞、峡谷、天坑发育,川南兴文的龟裂灰岩中发现造型美观的石林。需要特别一提的是珠穆朗玛峰亦是由奥陶系石灰岩组成。③志留纪(430~410Ma)以碎屑岩地层为主,碳酸盐岩地层不发育。④泥盆系(410~354Ma),华北地区没有沉积,海相稳定型碳酸盐岩沉积分布于华南以中、上泥盆统发育良好。桂林的中泥盆统东岗岭组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白云岩,厚度约300m;上泥盆统的融县组为中—厚层球粒-砂屑灰岩、鲕粒灰岩、纹层灰岩等,厚数百米,局部可达千米以上。泥盆系碳酸盐岩厚度大,质较纯,产状平缓,是峰林、峰丛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岩层之一。⑤石炭系(354~295Ma)碳酸盐岩分布较为零散,大片少,在华北仅有上统太原组含有薄层灰岩;华南地区下石炭统岩性是泥灰岩、泥晶灰岩、瘤状灰岩局部含煤,在滇黔、桂交界和桂中地区有数百米的纯碳酸盐沉积的马平组为质地纯净的石灰岩、白云岩、厚度可达数百米,有溶洞发育。⑥二叠系(295~250Ma)栖霞组和茅口组,由生物碎屑灰岩、白云岩、含燧石条带组成,厚300~600m,在云南石林厚297~310.7m,石林和溶洞很发育,是重要的喀斯特成景地层。
(4)中生代碳酸盐岩,三叠纪南方海洋广布有巨厚碳酸盐岩沉积,其后中国大陆不再有重要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三叠系(250~205Ma)碳酸盐岩主要层位有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安顺组和中三叠统的关岭组、个旧组。嘉陵江组在四川厚度>500m,岩性为介壳微晶灰岩、微晶白云岩、含鲕粒条带灰岩、亮晶鲕粒灰岩、介壳亮晶灰岩等,安顺组在黔中厚达350~637m,岩性为白云岩、泥质白云岩、泥灰岩、含生物碎屑灰岩,鲕粒白云岩等;中三叠统的关岭组在黔中厚108~920m,底部有一层黄绿色玻屑凝灰层,其上为中厚层细粒白云岩、薄至中厚层灰岩、蠕状砾屑灰岩及泥灰岩,在安龙、兴义一带厚度达>400m,为礁灰岩、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组成,个旧组以白云岩为主,在个旧厚度达1000m。三叠系碳酸盐岩中喀斯特地貌发育,如兴义、安龙一带形成典型的峰林、峰丛、峡谷地貌,在礁灰岩中有石林地貌形成。
新生代碳酸盐岩,仅见于湖相淡水沉积的薄夹层,海相珊瑚礁层,钙华沉积等,无重要新生代碳酸地层与岩溶地貌景观的形成关系密切。中国碳酸盐岩面积见表21。
表21 中国碳酸盐岩面积一览表(单位:km2)
(二)构造条件
在经历了38亿年的地壳演化历史中中国沉积了上万米的碳酸盐岩经地壳升降形成了多次沉积间断和古风化面,保留了多个古岩溶层位。新构造运动以来,中国大陆各断块差异升降,为近代岩溶发育创造了条件。印度板块大约在50Ma前的始新世-渐新世自南向北与欧亚板块碰撞,插于其下,致使喜马拉雅山脉崛起。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不但造就了中国大陆西高东低,呈4个大台阶的地貌总格局,也是各微地貌形成的内动力地质条件。李廷栋等把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分为3幕,第一幕发生于始新世末期,表现为特提斯海(古地中海)的关闭;第二幕发生于中新世中后期(20~10Ma),表现为强烈的褶皱与断裂;第三幕发生于上新世-早更新世,主要表现为青藏高原的抬升与断裂活动。现今见到的喀斯特地貌大都是第三幕的产物。峡谷、天坑、峰林、石林都是地壳差异抬升过程中溶蚀、侵蚀形成的,多层溶洞也是在间歇性抬升中溶蚀形成的。中国大陆岩石圈是由多个陆块拼合而成的复式大陆。前中生代,我国及邻区曾有六个古板块,它们是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塔里木板块、华北板块、华南板块、南海-印支板块。地质背景各不相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也有明显的差异。
(三)气候条件
温度与湿度是喀斯特发育的重要因素。中国大陆第三纪初气候干旱,据刘东生院士研究,始新世18°~35′N之间形成一条EW向干旱带。始新世末干旱带继续比移,渐新世东南季风初步形成;到中新世中期,西南季风开始形成;南部变得湿润;中新世末中国气候特点及于旱地带的地理分布已接近今天的格局。上新世末至更新世初青藏高原快速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水汽,使我国北部更加干旱,南部更加湿热,是喀斯特主要形成时期。我国现今的气候仍以季风气候为主,受东南季风(热带亚热带太平洋夏季风)、西南季风(跨赤道的印度洋夏季风)及西北季风(亚北极冬季风)所控制,表现为自南向北、自东向西由湿热气候向干寒气候过度的特点,喀斯特地貌发育强度和这种气候态势相一致。
二、中国岩溶分布
1.南方区(华南、西南、华东地区)
碳酸盐连片总面积176.83km2,其中山区占61.35%,丘陵占22.63%,平原盆地16.02%。厚层碳酸盐岩面积54万km2,加上有碳酸盐岩夹层的地带,裸露与半裸露的岩溶区,面积可达73.77万km2,占这片碳酸盐区总面积的41.86%含云贵川渝等峪谷、洞穴、天坑、石林和粤桂的峰丛、峰林、洼地等典型岩溶地貌。江苏、浙江、江西、上海、福建和广东等地,碳酸盐岩分布零散。新安江上游、太湖周边低山丘陵、江西的石钟山、杭州西湖一带众多溶洞如烟雾洞、玉乳洞、石屋洞、水乐洞和紫来洞,浙江建德灵栖洞、灵泉洞,兰溪的涌雪六洞,福建永安十八洞和将乐玉华洞,江苏的善卷洞,安徽的南陵乌霞洞和太平神仙宫,江西的龙宫洞、孽龙洞,广东肇庆双源洞等。
2.华北地区
包括太行山、山西高原、吕梁山、鲁中南和燕山辽西、辽南,都是碳酸盐岩分布和岩溶地区。年降雨量400~800mm,年平均气温为4~12℃,属半干旱温带气候。晋中及黄淮海平原下1000~2000m深处,有大片古潜山,发育岩溶大泉,如济南趵突泉、太原晋词泉、娘子关泉等,是本区典型的岩溶现象。较大洞穴,如北京的云水洞、石花洞,山西忻州洞,山东青龙洞、鹏山洞,河南雪花洞等,奇特山峰如北京西山、香山和太行山等地。
3.东北地区的岩溶作用似于华北
大兴安岭以东年降水量为300~1200mm,平均温度4℃~8℃。太子河流域碳酸盐岩本溪的水洞。在小兴安岭小西林一带,有早期溶蚀山峰及仙人洞发育。辽东半岛金州-大连,是最典型海蚀岩溶地带,形成岩柱和洞穴通道,海底泉(海中龙眼),早期发育的石门子洞,1万多年前,这一带海面比目前至少低80m。洞穴发育受海面变化的控制。三江平原及松辽盆地的地下隐伏有碳酸盐岩的古溶洞。
4.新蒙地区
新疆至内蒙古一带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和阴山,有碳酸盐岩层,但年降水量仅为100~300mm,年平均气温8~10℃,又受到风力侵蚀、冰水侵蚀等影响,溶蚀不强。但天山和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中高程5000m左右有岩溶奇峰,与溶蚀及后期冰雪作用有关。高山冰川,发育于冰雪中的热溶作用形成洞穴。
5.青藏地区
既有碳酸盐岩,又有硫酸盐岩及卤化物岩分布,喜马拉雅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等4000~5000m高独特山峰。是在早期温热条件下发育的溶峰,经受后期冰川冻融改造形成。在昆仑山3500m高程处,有纳赤台岩溶泉,其流量可达1.5m3/s。青藏高原年降雨量为25~400mm,平均气温为2℃~12℃。冰雪侵蚀作用和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山峰,由于干旱,有许多盐湖、咸水湖有湖滩岩,石膏、岩盐等洞穴发育。
6.台、琼及南海诸岛
台湾岛、海南岛及南海诸岛和我国海域内,也有碳酸盐岩分布。台湾中央山脉有大理岩,太鲁阁一带尚有热液作用的洞穴及热矿水。垦丁一带有珊瑚礁灰岩洞穴发育,岩溶塌陷。海南岛的碳酸盐岩岩溶有尖棱的溶蚀痕迹,是热带岩溶的一种奇特现象;南海珊瑚岛,小洞穴发育。第三系以前(几千万年前)碳酸盐岩,沉降于海底下数千米处,这些碳酸盐岩,也有古的岩溶景观与洞穴通道系统。
Ⅱ 喀斯特在地理上的特别 及特殊的现象
地理分布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喀斯特地貌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前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云南、湖南和四川、青海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编辑本段]类型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按发育演化,喀斯特地貌可分出以下6种: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编辑本段]成因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编辑本段]典型地貌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编辑本段]意义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水库选址时应尽量避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地貌等。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如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学会会员洞,堪称亚洲第一洞、黄龙洞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约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驰名中外。喀斯特地貌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经常容易“产出”类型各异的风景区。例如,贵州龙宫、织金洞等。
Ⅲ 中国的喀斯特地貌典型例子(至少3个)
桂林山水
云南石林
喀斯特分布在世界上极为零散的地区,如法国的科斯、中国的广西、美国的肯塔基州等。
中国几乎各省、自治区都有不同面积的石灰岩的分布,出露地表的总面积约有l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5%。被埋藏于地下的则更为广泛,有的地区累计厚度可达几千米。以至上万米。由此可见,喀斯特地形的研究对我国来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整个西南地区石灰岩连成一片,分布最广,面积共达55万平方公里。其中尤以广西地区出露的面积最大,达12万平方公里,约占广西全区总面积的60%。贵州和云南东南部石灰岩的分布面积也约占该地区总酉积的50%。此外,广东、浙江、江苏以及四川盆地和鄂西山区等地都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
广西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是别具特色的,这里除了部分的弧形山系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则分布着连绵成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尖锥状、宝剑状、柱状、塔状等形态各异、挺拔峻峭的石灰岩山峰。如果我们站在较高处放眼望去,只见群峰密集,气势雄伟,犹如苍蓝色的石头森林。它们纵横连绵达数百公里,而且各个山峰的高度都十分相近,构成了一个自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的峰顶面,在林立的石峰之间密布着一个个深达200~400米、直径不过100~200米的封闭小洼地。从广西西北部到中部,地形形态呈有规律的变化:峰顶高度依次降低,山峰密度逐渐变稀。同时,山间的封闭洼地高程也渐次下降,洼地规模也明显增大,由数个洼地联接成串珠状洼地。
此外。不规则的长条形谷地则逐步过渡为较开阔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地形。以山水甲天下著称的桂林—阳朔一带,就是一种喀斯特强烈发育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这里是广西东北部峰林地形的主要部分,也是亚热带喀斯特地形的典型代表。
与广西相邻的云贵高原区喀斯特发育的特点与广西喀斯特有显著的差异,其原因是云贵高原的地质条件比广西复杂得多,可溶性的碳酸盐类岩层与非可溶性的砂页岩、火山岩交互成层,再加上褶皱紧密,断裂错综,因而形成许多独立的、大小不同且各具特点的可溶岩体,而不像广西那样是一个连续分布的、褶皱平缓和岩性比较单一的、巨大的可溶性岩体。在黔南、黔西南和滇东某些地段,也有大面积连续分布的碳酸盐类岩层,在几百万年前的第三纪也曾发育有热带、亚热带的峰林和孤峰平原等喀斯特地形,但因其自第三纪以后,云贵高原区地壳大幅度隆起,成为海拔1000~2000米以上的高原,这样就不再具备广西那种湿热的亚热带气候条件,以溶解为主的喀斯特作用也就远不如广西那样能够强烈地进行,故其剥蚀作用相对较为突出,山峰一般具有浑圆、低缓的特点,溶洞分布也远不如广西那样普遍,峰林的陡峻程度也远比广西的峰林逊色。如今黔西安顺的峰林,云南路南的石林均为第三纪时尚未上升为高原前湿热气候条件下的产物,而不是现在凉爽的高原气候条件下所能形成的。
中国现代喀斯特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气候分带现象,广西、贵州南部、湖南南部。云南东部和纬度比桂林更低的地区称为热带型,峰林地形是这一类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标志;川东、鄂西山地和贵州高原大部分地区属温带—亚热带型,洼地、漏斗、竖井等负地形是本区的主要特征,江苏宜兴、浙江金华与杭州等地区的溶洞与石灰岩泉也可以归入这一类型;山西的太行山和部分吕梁山区、北京西山、山东西部丘陵等石灰岩零星出露地区属温带型,这里现代地表喀斯特作用比较微弱,地表水顺裂隙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河及石灰岩泉,如济南、太原等地的石灰岩泉便是典型的例子;在中国西部高山区及内陆干旱区则属于寒带型和干旱型,这里由于昼夜温度变化较大,往往引起石灰岩的崩解,溶蚀作用也就不十分明显了。
对于喀斯特地形的研究,中国早在16世纪(明朝)就已经开始了,这要比外国早200年左右。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年),在畅游南北名山以后,曾于1637~1639年用两年的时间遨游广西、贵州、云南,对中国西南石灰岩分布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考察。他探索了100多个地下岩洞,并对石灰岩地区的地貌形态作了详尽细致而又朴实生动的描述,对它们的成困作了正确的科学解释。他写的《徐霞客游记》一书,可说是世界上研究喀斯特地形最早的一本书。 答案补充 桂林山水
路南石林 云南石林
Ⅳ 喀斯特地貌在中国有哪些具体分布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喀斯特地形地貌除了桂林和云南,九寨沟这些举世闻名的喀斯特地貌以外,在中国的华东地区(包括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和上海六省市),虽然出露地表的石灰岩仅占本区总面积的4.06%(27900㎞²),但仍然发育有形态各异的喀斯特地貌。在苏北、皖北地区发育着相对高度100-150米左右,顶部浑圆的喀斯特丘陵;江西萍乡-宜春一带出现了具共同基座的短锥状峰丛;浙江天目山及皖南、赣北则为有少量溶洞的喀斯特化山地;喀斯特发育最为强烈的是福建西南部的龙岩、三明地区,不光有类峰林、峰丘、溶斗等还有长达数百米的喀斯特地下河。
在中国长江流域的15个省及自治区内,四川省的石灰岩出露面积达128062㎞²,远远大于其它地区。湖北宜昌以西发育的喀斯特分布广、形态齐全,且景观绚丽。在云贵高原、鄂西、湘中、湘西及桂东北以喀斯特谷(盆)地为主。高山喀斯特则主要分布在川西、藏东高原及河源地区的横断山脉,在寒冻风化和冰源冰川的影响下,石灰岩的喀斯特作用微弱,地表景观乃呈高山地貌特征,多为海拔4000-6000米的高山地,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盆地的周缘,即秦岭、岷山、龙门山、大凉山、锦屏山、五莲峰一带,大多为3500米以上的常态山地地貌,喀斯特景观仅出现在岩性有利的部位,为峰丛、峡谷的组合形态;在山间洼地处有大型洞穴和地下暗河出露;山原喀斯特的平均海拔为1000-1500米,分布在黔东北、鄂西、湘西、川东等地,长期的湿热气候和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这一带的喀斯特发育得范围广、形态齐全,既有峰林喀斯特景观,又有峰丛峡谷和岭脊槽谷;海拔300-800米的峰林喀斯特广泛分布于湘南、桂东北一带,位于南岭山地西部,尤以桂林地区的峰林地貌为代表。那里的群峰挺拔,峰丛林立,丰姿多态的喀斯特星罗棋布,地下洞系密集交织,洞中琳琅满目的石钟乳、石笋、石帘、石幔、石瀑布、石葡萄、石花和流水潺潺与地表的秀丽山林交相辉映,构成了祖国大地上“奇峰、奇洞、美石”的奇葩。
中国东北地区的地质和地理条件不利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但那里分布面积达70920㎞²的石灰岩是喀斯特发育的基础。在东北南部一些地区,由于气温、降雨、岩性、海平面的升降及海浪作用等条件,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滨海喀斯特地貌景观。在辽东半岛南端的海滨地区,还可见到约10米高的成群丛状分布的石芽,也是喀斯特作用的产物。
横亘中国西部的昆仑山东西绵延2500公里,经过科学工作者的多年考察,在东昆仑山无法形成的大面积古喀斯特地貌。据考证,这是当年随青藏高原强烈抬升而产生增热效应和印度洋季风对这一地区影响的产物。虽然后期强烈的地质构造运动和严寒冰冻气候大大地改造和破坏了这些古喀斯特地貌,但在海拔4700-5300米的山地上部和4300-4800米的下部,早,晚两期的古喀斯特峰林、石芽、溶洞、溶蚀裂隙等依然清晰可见,它们与本区南部藏被唐古拉山的古喀斯特地貌遥相呼应,成为大地沧海桑田、天翻地覆巨变的历史见证。
Ⅳ 地理中国~中国喀斯特地貌观后感
喀斯特分布在世界上极为零散的地区,如法国的科斯、中国的广西、美国的肯塔基州等。
中国几乎各省、自治区都有不同面积的石灰岩的分布,出露地表的总面积约有l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5%。被埋藏于地下的则更为广泛,有的地区累计厚度可达几千米。以至上万米。由此可见,喀斯特地形的研究对我国来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整个西南地区石灰岩连成一片,分布最广,面积共达55万平方公里。其中尤以广西地区出露的面积最大,达12万平方公里,约占广西全区总面积的60%。贵州和云南东南部石灰岩的分布面积也约占该地区总酉积的50%。此外,广东、浙江、江苏以及四川盆地和鄂西山区等地都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
广西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是别具特色的,这里除了部分的弧形山系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则分布着连绵成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尖锥状、宝剑状、柱状、塔状等形态各异、挺拔峻峭的石灰岩山峰。如果我们站在较高处放眼望去,只见群峰密集,气势雄伟,犹如苍蓝色的石头森林。它们纵横连绵达数百公里,而且各个山峰的高度都十分相近,构成了一个自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的峰顶面,在林立的石峰之间密布着一个个深达200~400米、直径不过100~200米的封闭小洼地。从广西西北部到中部,地形形态呈有规律的变化:峰顶高度依次降低,山峰密度逐渐变稀。同时,山间的封闭洼地高程也渐次下降,洼地规模也明显增大,由数个洼地联接成串珠状洼地。
此外。不规则的长条形谷地则逐步过渡为较开阔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地形。以山水甲天下著称的桂林—阳朔一带,就是一种喀斯特强烈发育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这里是广西东北部峰林地形的主要部分,也是亚热带喀斯特地形的典型代表。
与广西相邻的云贵高原区喀斯特发育的特点与广西喀斯特有显著的差异,其原因是云贵高原的地质条件比广西复杂得多,可溶性的碳酸盐类岩层与非可溶性的砂页岩、火山岩交互成层,再加上褶皱紧密,断裂错综,因而形成许多独立的、大小不同且各具特点的可溶岩体,而不像广西那样是一个连续分布的、褶皱平缓和岩性比较单一的、巨大的可溶性岩体。在黔南、黔西南和滇东某些地段,也有大面积连续分布的碳酸盐类岩层,在几百万年前的第三纪也曾发育有热带、亚热带的峰林和孤峰平原等喀斯特地形,但因其自第三纪以后,云贵高原区地壳大幅度隆起,成为海拔1000~2000米以上的高原,这样就不再具备广西那种湿热的亚热带气候条件,以溶解为主的喀斯特作用也就远不如广西那样能够强烈地进行,故其剥蚀作用相对较为突出,山峰一般具有浑圆、低缓的特点,溶洞分布也远不如广西那样普遍,峰林的陡峻程度也远比广西的峰林逊色。如今黔西安顺的峰林,云南路南的石林均为第三纪时尚未上升为高原前湿热气候条件下的产物,而不是现在凉爽的高原气候条件下所能形成的。
中国现代喀斯特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气候分带现象,广西、贵州南部、湖南南部。云南东部和纬度比桂林更低的地区称为热带型,峰林地形是这一类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标志;川东、鄂西山地和贵州高原大部分地区属温带—亚热带型,洼地、漏斗、竖井等负地形是本区的主要特征,江苏宜兴、浙江金华与杭州等地区的溶洞与石灰岩泉也可以归入这一类型;山西的太行山和部分吕梁山区、北京西山、山东西部丘陵等石灰岩零星出露地区属温带型,这里现代地表喀斯特作用比较微弱,地表水顺裂隙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河及石灰岩泉,如济南、太原等地的石灰岩泉便是典型的例子;在中国西部高山区及内陆干旱区则属于寒带型和干旱型,这里由于昼夜温度变化较大,往往引起石灰岩的崩解,溶蚀作用也就不十分明显了。
对于喀斯特地形的研究,中国早在16世纪(明朝)就已经开始了,这要比外国早200年左右。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年),在畅游南北名山以后,曾于1637~1639年用两年的时间遨游广西、贵州、云南,对中国西南石灰岩分布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考察。他探索了100多个地下岩洞,并对石灰岩地区的地貌形态作了详尽细致而又朴实生动的描述,对它们的成困作了正确的科学解释。他写的《徐霞客游记》一书,可说是世界上研究喀斯特地形最早的一本书。 答案补充 桂林山水
路南石林 云南石林
Ⅵ 中国喀斯特的简介
对于喀斯特地形的研来究,中国源早在16世纪(明朝)就已经开始了,这要比外国早200年左右。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于1637~1639年用两年的时间遨游广西、贵州、云南,对中国西南石灰岩分布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考察。他探索了100多个地下岩洞,并对石灰岩地区的地貌形态作了详尽细致而又朴实生动的描述,对它们的成因作了正确的科学解释。他写的《徐霞客游记》一书,可说是世界上研究喀斯特地形最早的一本书。《徐霞客游记》系统地记载了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和区域特征。记载了洞穴形态、气象和水文情况,是我国古代最为系统的喀斯特著作 。
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是在中国南方地区选取典型的中国喀斯特若干代表地,联合申报获得通过的。“中国南方喀斯特”是我国政府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的分批次系列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的总名称。目前,已申请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由中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中国南方喀斯特将根据准备的充分性,分批次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地。 贵州兴义峰林、广西桂林山水、四川兴文峡谷喀斯特等地也将根据其准备的充分性,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分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申报。
Ⅶ 地理题!!喀斯特地貌
还有 丹霞地貌 雅丹地貌 卡斯特地貌 岱崮地貌
岩溶地貌 冰川地貌 嶂石岩地貌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大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青海(即云贵高原)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喀斯特地貌下流水侵蚀形成的地下河。在地表常见有石芽、溶沟、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地貌形态,而地下则发育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地下的喀斯特溶洞、喀斯特堆积物形态,如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学会会员洞,堪称亚洲第一洞、黄龙洞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约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四十。碳酸岩分布面积约达130万km2,喀斯特地貌分布十分广泛,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湖南等省区,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驰名中外。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按其发育演化,喀斯特地形可分出以下6种。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喀斯特地貌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经常容易“产出”类型各异的风景区。
Ⅷ 什么是喀斯特地貌中国的哪些地方有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Kar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谓,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我国云贵高原、湖南南部郴州等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8)地理中国一中国喀斯特扩展阅读:
喀斯特地貌的著名景观:
1、江西:鄱阳湖口石钟山景区绝壁临江洞穴遍布;彭泽龙宫洞长2000米,洞内可泛舟观景,堪称“地下艺术宫殿”。
2、浙江:瑶琳仙境,位于桐庐县,是浙江省规模恢弘、景观壮丽的岩溶洞穴旅游胜地,也是浙江迤今发现的最大洞穴;洞长1000米,共有6个洞天,以“雄、奇、丽、深”闻名于世。
3、江苏:宜兴石灰岩溶洞有“洞天世界”的美称,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又称“三奇”,洞壑深邃,多奇石异柱,泛舟其中如入海底龙宫。
4、吉林:通化鸭园溶洞,有四个大厅,洞内满布石柱、石笋、石钟乳、石瀑、石帘、石莲花、石幔等堆积景观,并且深处有溶岩潭,深不可测,无法前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喀斯特地貌
Ⅸ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原理,形成条件,特点,影响(从地理角度来,不要百度上特别详细的复制来,谢谢!)
可溶性岩石
可
喀斯特地貌岩石
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溶洞。
喀斯特
景观。从溶解度上看,
卤化盐岩
>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喀斯特地貌岩石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流水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H2O + CO2==H2CO3;
H2CO3==HCO3--+H+(第一步:形成碳酸和碳酸根离子)
H++ CaCO3==HCO3-+ Ca2+(第二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
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动作用
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气候影响
比如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5假喀斯特编辑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6研究历史编辑我国喀斯特现象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2400年前。距今约300多年前徐宏祖(霞客)已专门研究并记述了南方喀斯特地形与洞穴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特别受岩性为主的地质背景及气候为主导的地理环境的控制。其基本类型,按岩性分为碳酸盐岩喀斯特、石膏和盐喀斯特;按存在形式分为裸露型、覆盖型和埋藏型喀斯特;按发育程度分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按气候地貌带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喀斯特;按垂直动力带分为渗流(充气)带、浅潜水(饱水)带和深部喀斯特。喀斯特地貌特殊性又在于它不仅有地表的,且有与其成因联系的地下喀斯特形态——洞穴。
喀斯特地表形态类型属正地形的主要有峰林、孤峰、残丘、喀斯特丘陵和石芽。负地形主要类型有落水洞、斗淋、竖井、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波立谷、喀斯特平原、喀斯特嶂谷(峡谷)、溶沟与溶隙等。地表正、负地形间及地表与地下喀斯特类型间常有成因联系,构成一定的地貌组合。喀斯特孤峰、残丘和喀斯特平原常构成一组合类型。喀斯特竖井即为地表落水洞和地下喀斯特系统水力联系的垂直通道。喀斯特地貌是长期发育的产物,其演化模式在侵蚀循环学说的影响下,从早期格朗德(A.Grund)、
喀斯特地貌
雅库斯(L.Jakucs)和威廉姆斯(P.W.Williams)的模式,基本为定性3~4阶段模式。
自1972年史密斯(D.I.Smith)等提出外成喀斯特地貌演化数学模型后,用数学方法建立喀斯特地貌发育与动力、形态因素的数学模型正在发展。如1988年怀特(W.B.White)又提出喀斯特地形发育速率过程模型。全球碳酸盐岩占大陆壳11%。中国仅裸露型喀斯特即约90万公里以上,为喀斯特分布最广、类型最全的国家。因喀斯特地貌特殊,使其区域经济开发和工程建设的问题也很突出。如干谷是一种因侵蚀基面和地下水位下降,使地表河转为地下河,遗留干涸的渗漏河谷。它在水利上划为悬托谷,一般不宜建水库,即使建库也要采取铺盖和帷幕灌浆防渗措施。喀斯特地貌因形态奇特和地下洞穴,以及一些洞穴空气和水的特性与有益成分而成为旅游资源。如中国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等。
7研究意义编辑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在水库大坝选址时应尽量避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地貌等。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如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学会会员洞,堪称亚洲第一洞、黄龙洞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约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驰名中外。喀斯特地貌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经常容易“产出”类型各异的风景区。例如,贵州龙宫、织金洞等。
8地貌分类编辑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9我国分布编辑中国分布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1]
石林风光(20张)喀斯特地形地貌除了桂林和云南,九寨沟这些举世闻名的喀斯特地貌以外,在中国的华东地区(包括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和上海六省市),虽然出露地表的石灰岩仅占本区总面积的4.06%(27900平方公里),但仍然发育有形态各异的喀斯特地貌。在苏北、皖北地区发育着相对高度100-150米左右,顶部浑圆的喀斯特丘陵;江西萍乡-宜春一带出现了具共同基座的短锥状峰丛;浙江天目山及皖南、赣北则为有少量溶洞的喀斯特化山地;喀斯特发育最为强烈的是福建西南部的龙岩、三明地区,不光有类峰林、峰丘、溶斗等还有长达数百米的喀斯特地下河。
在中国长江流域的十五个省及自治区内,四川省的石灰岩出露面积达128062平方公里,远远大于其它地区。湖北宜昌以西发育的喀斯特分布广、形态齐全,且景观绚丽。在云贵高原、鄂西、湘中、湘西及桂东北以喀斯特谷(盆)地为主。高山喀斯特则主要分布在川西、藏东高原及河源地区的横断山脉,在寒冻风化和冰源冰川的影响下,石灰岩的喀斯特作用微弱,地表景观乃呈高山地貌特征,多为海拔4000-6000米的高山地,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盆地的周缘,即秦岭、岷山、龙门山、大凉山、锦屏山、五莲峰一带,大多为3500米以上的常态山地地貌,喀斯特景观仅出现在岩性有利的部位,为峰丛、峡谷的组合形态;在山间洼地处有大型洞穴和地下暗河出露;山原喀斯特的平均海拔为1000-1500米,分布在黔东北、鄂西、湘西、川东等地,长期的湿热气候和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这一带的喀斯特发育得范围广、形态齐全,既有峰林喀斯特景观,又有峰丛峡谷和岭脊槽谷;海拔300-800米的峰林喀斯特广泛分布于湘南、桂东北一带,位于南岭山地西部,尤以桂林地区的峰林地貌为代表。那里的群峰挺拔,峰丛林立,丰姿多态的喀斯特星罗棋布,地下洞系密集交织,洞中琳琅满目的石钟乳、石笋、石帘、石幔、石瀑布、石葡萄、石花和流水潺潺与地表的秀丽山林交相辉映,构成了祖国大地上“奇峰、奇洞、美石”的奇葩。
中国东北地区的地质和地理条件不利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但那里分布面积达70920平方公里的石灰岩是喀斯特发育的基础。在东北南部一些地区,由于气温、降雨、岩性、海平面的升降及海浪作用等条件,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滨还喀斯特地貌景观。在辽东半岛南端的海滨地区,还可见到约10米高的成群丛状分布的石芽,也是喀斯特作用的产物。
横亘中国西部的昆仑山东西绵延2500公里,经过科学工作者的多年考察,在东昆仑山无法形成的大面积古喀斯特地貌。据考证,这是当年随青藏高原强烈抬升而产生增热效应和印度洋季风对这一地区影响的产物。虽然后期强烈的地质构造运动和严寒冰冻气候大大地改造和破坏了这些古喀斯特地貌,但在海拔4700-5300米的山地上部和4300-4800米的下部,早,晚两期的古喀斯特峰林、石芽、溶洞、溶蚀裂隙等依然清晰可见,它们与本区南部藏被唐古拉山的古喀斯特地貌遥相呼应,成为大地沧海桑田、天翻地覆巨变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