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地理书中国地图
『壹』 台湾有没有卖地理书和地图
地球表面来(包括生物圈源,可以和生物挂钩,从而更好地认识地理):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大气圈底部-岩石圈表层-水圈-生物圈-人类圈-陆地-海洋-山脉-大陆架-气候-植被。
人类生活:乡村-集镇-城市-人种。
地图(包括中国地图和地理,还有气候地图,地形图,经济社会地图,自然地图,地势图等)
作用:地理知识探究。
地理学没有一个公认的分类体系。
经济地理学
在西欧,地理学分为通论地理学(即部门地理学)和专论地理学(即区域地理学)两部分,通论地理学中分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下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前苏联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大分支,然后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西方学者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自然方面
自然地理学利用生物学来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地理学、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动物区系样式,利用数学、物理学来研究地球本身的运动以及它和其他太阳系中星体的关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间上地球变化的学科。
属性
『贰』 台湾地理位置简介
台湾,旧称福尔摩沙,是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侧的岛屿,地处琉球群岛与菲律宾群岛之间,西隔台湾海峡与中国大陆相望,周围海域从3点钟方向以顺时钟排序分别为太平洋(菲律宾海)、巴士海峡、南海、台湾海峡、东海所环绕,为东亚岛弧中一岛。
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38大岛屿,其中七成为山地与丘陵,平原则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地形海拔变化大。因北回归线贯穿,气候介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带之间,北回归线以北为副热带季风气候、以南为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景观与生态系资源相当丰富而多元。
全岛现今人口约2,331万人,超过七成集中于西部的五大都会区,其中以行政中心台北为核心的台北都会区最大,总人口达700万。族群构成以汉族、原住民族为两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个属于南岛民族的部族组成,汉族则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为河洛(闽南)、客家与外省族群,其中河洛为台湾最大族群。
(2)台湾的地理书中国地图扩展阅读:
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纪汉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较显著之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人民移垦,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
南宋澎湖属福建路;元、明在澎湖设巡检司;明末被荷兰和西班牙侵占;1662年郑成功收复;清代1684年置台湾府,属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马关条约》割让与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光复;1949年国民党政府在内战失利中退守台湾,海峡两岸分治至今。
『叁』 台湾地图的台湾地图简介
《台湾地图》绘画遵循陆在上海在下的原则,其视角是从大陆看台湾,故地图方位为上东下西、左北右南。该图所绘范围北起台湾岛北端的鸡笼(基隆)山和鸡笼城(今基隆市),南至台湾岛南端的沙马矶头山、红头屿和小琉球山(今高雄之南琉球屿),东抵阿里山等山川,西达澎湖列岛。图绘内容重点表示了台湾岛西部之山川、平原的地理面貌,水系和居民地,包括台湾府属彰化县、诸罗县(今嘉义市)、台湾县(今台南市)、凤山县(今高雄市)和台湾岛西部最早兴起的沿海港口、城镇以及山区少数民族居住的番社等。还标注了水汛、营讯名称。在台湾岛南北两端还有鸡笼山和沙马矶头形势、得名和来往行船以此山为指南的简要文字说明。山地采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法,由此至南重彩形象地绘出鸡笼山、观音山、阿里山、打狗(打鼓)山、半屏山等,高峰连绵,峰峦叠错,充分展现了台湾宝岛的名山雄姿。图中画出的无数条大小河流,弯弯曲曲,自东向西流向大海。海水加绘大波浪花纹,自然流畅,气势非常宏伟壮观。澎湖诸岛都标注了名称,十分详尽,地理位置也比较准确。此外,图中还形象地表示了西部沿海诸炮台等兵要内容,使地图兼有军事用途。此图是我国现存较早的手绘台湾地图之一,是研究二百多年前台湾地理的珍贵史料。
『肆』 台湾在地图上哪个位置
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烟波浩淼的太平洋,南隔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望,西濒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台湾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连南海,东北与日本琉球群岛间相距约600公里。台湾海峡东西最不超过400公里,最窄处约130公里,是中国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上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
台湾岛最西端位于澎湖县望安乡花屿西端(东经119度18分03秒),最东端位于宜兰县赤尾屿东端(东经124度34分30秒),最南位于屏东县恒春镇七星岩南端(北纬21度45分25秒),最北到宜兰县黄尾屿北端(北纬25度56分30秒)。
多岛之省
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和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63个岛屿,是一个多岛之省。台湾岛形状如一纺锤,南北间长约394公里,东西南最大宽度为144公里,全岛面积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包括台湾省本身及台湾当局所控的福建省金门、马祖等岛屿,总面积约36006平方公里。
澎湖群岛。也称澎湖列岛,位于台湾海峡,介于台湾本岛和福建省之间,东距台湾本岛最近距离24海里,西距福建厦门约75海里,是海峡两岸海上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故有“台湾海峡之键”的称号。澎湖列岛由澎湖本岛和63个岛屿组成,面积为126平方公里。澎湖列岛原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玄武岩方山,经过长期侵蚀后,地床渐低,后来基盘沉降,形成有许多离散岛屿的今日澎湖列岛。
兰屿。原名红头屿,位于台东县东南的太平洋中,因盛产名贵的蝴蝶兰而改名为兰屿,面积44.7平方公里,为海底火山爆发隆起而成的火山岛,是台湾本岛最大的属岛,现为台东县管辖下的兰屿乡,距台东市约41海里。岛上山峦青翠,碧海蓝天,风景如画。该岛为雅美族的世居地,有四个自然村,6个部落,另有汉族居住。
绿岛。原名火烧岛,传说因岛内的火烧山在阳光照耀下满山通红而得名,后因火烧岛的名字易给人寸草不生的错觉,而于1949年改名为绿岛。该岛位于太平洋上,距离台东市约18海里,面积15平方公里,现为台东县管辖的绿岛乡。该岛也是一个火山岛,外形与兰屿相似,呈不等边四角形,因此有人将其与兰屿称为“姐妹岛”。岛上丘陵起伏,西部较为平坦,丘陵台地占全岛面积的70%以上。岛上现有人口约3000人,有3个村落,全部为汉族。
琉球屿。又称小琉球,位于台湾南部下淡水溪入海口之南,屹立于台湾海峡之中,距屏东县东港镇西南约8海里,距离高雄市约18海里,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最宽处约2公里,面积6.8平方公里。因形似一个浮在海面上的球,而得名琉球屿。琉球屿是一个珊瑚礁构成的隆起冈峦,整个岛屿被两条直线状的地沟切割。该岛现为屏东县下辖的一个乡,人口约1.5万人,90%以上从事渔业。
多山的海岛
台湾是一个多山的海岛,山地面积占了全岛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东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是高山和丘陵。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王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海岸山脉,像条条巨龙蜿蜓起伏,自东北至西南伏卧在台湾岛上,统称为台湾山脉。全岛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山峰有22座,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有62座。
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纵贯中部,形成中间高、两侧低的地势。高山多集中于中部偏东,形成东部多山地,中西部地势下降,最后在西部海岸地区形成广大的海岸平原。
中央山脉北起苏澳附近,南达台湾南端的鹅銮鼻,纵贯台湾本岛南北中央,成为全岛的脊梁和分水岭,有“台湾屋脊”之称,将台湾全岛分为东小、西大的不对称的两部分。中央山脉全长270公里,东西宽80公里。
玉山山脉在雪山山脉的南面,西南走向,北端隔浊水溪上游与雪山山脉紧邻,南端至屏东平原北部,全长约120公里。玉山主峰海拔3997米,是全岛和大陆东部地区的最高峰。玉山山顶终年积雪,色白如玉,因此被称为“玉山”。
雪山山脉又称次高山山脉,位于中央山脉的西北侧,全长180公里,主峰海拔3884米,是台湾第二高峰。阿里山脉是台湾岛最西边的一条山脉,海岸山脉则是台湾岛最多东边的山脉。此外,在台湾岛北端还有一个自成体系的大屯火山群,由10多座圆锥形火山体组成。
台湾山岳高峻雄伟,气势磅礴,海拔高度在35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50多座,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峰达200座之多。其中玉山(台湾第一高峰)、雪山(台湾第二高峰)、秀姑峦山(中央山脉第一高峰)、南湖大山(中央山脉北端最高峰)与大武山(中央山脉南端最高峰)有“台湾五岳”之称。
台湾岛多丘陵
丘陵和台地分布在五大山系与平原过渡的山麓地带,从台北盆地周缘至恒春半岛止,一般海拔在600米左右,占台湾岛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弱。主要丘陵有四个,即基隆竹南丘陵、嘉义丘陵、丰原丘陵和恒春丘陵,其中基隆竹南丘陵为台湾岛最大的丘陵。基隆竹南丘陵,北起基隆附近的海岸,南达台中丰原一带,东缘雪山山脉的北麓和西麓,西抵台湾岛西海岸,由基隆丘陵、新竹丘陵、苗栗丘陵和竹南丘陵等组成,是台湾最大的丘陵区。嘉义丘陵位于阿里山脉前,北起浊水溪南岸,南至高雄、屏东,属海拔在250米以下的低丘陵。丰原丘陵位于上述两丘陵区之间,丰原经台中至南投一线以西,为西部丘陵地带最宽部分,东西呈半圆形,伸入雪山山脉、玉山山脉和阿里山脉之间,为台湾本岛中部地形最特殊的地区。恒春丘陵,位于恒春半岛,中央山脉至此成平缓的南北向背斜,山势逐渐向两侧低落,西部与屏东平原相接。
除丘陵之外,在台湾岛北部至中部丘陵西侧,还零星分布一些地势较丘陵低平的台地,自北而南主要有林口、桃园、中坜、湖口、后里、大肚与八卦等台地,高度均在海拔400米以下。
平原与盆地
台湾平原和盆地数量不多,面积较小,仅占全岛面积的五分之一。主要平原有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宜兰平原与台东纵谷平原。嘉南平原也称台南平原,北起彰化县浊水溪的南岸,向南至高雄县下淡水溪的西岸,面积约4450平方公里,为台湾最大平原。屏东平原位于台湾岛南部,面积1160平方公里,是台湾岛第二大平原。宜兰平原又称兰阳平原,位于台湾岛东北部,面积约320平方公里,是台湾东部开发最早的地区。台东纵谷平原位于中央山脉和海岸山脉的山峦之间,面积约700平方公里。此外,台湾岛北部沿海还有一些面积较小的平原,主要有新竹冲积平原、苗栗冲积平原和彰化平原等。
台湾的盆地较平原面积更小,数量也少。较大的盆地主要有台北盆地、台中盆地与埔里盆地群。台北盆地位于台湾岛北部,盆地东南两侧为雪山山脉的余脉形成的丘陵所环绕,北以大屯火山群为屏障,西有基隆竹南丘陵的观音山和林口台地围绕,盆地形态完整,近似一个三角形,面积240平方公里,仅次于台中盆地,是台湾北部最早开发的地方。台中盆地位于台湾岛中部,北接大安溪,南界是浊水溪,东邻丰原经雾峰至草屯一线的断层,西至大肚台地和八卦台地的东缘,面积400平方公里,是台湾岛最大的盆地。埔里盆地分布于中央山脉的埔里陷落区,位于南投县境内浊水溪中游及大肚溪上游和北港溪之间,分布有十几个大小不等、南北对列、由群山围绕的陷落盆地,统称为埔里盆地群。其中以埔里盆地面积最大,约42平方公里;鱼池盆地次之,面积约21平方公里。
台湾虽然平原与盆地面积有限,但一向是台湾最重要的农业区和居民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全省约95%的大中小城市集中在平原与盆地。
形态各异的海岸
台湾省是一个岛屿省份,岛屿众多,海岸线长。台湾本岛海岸线就有1566公里,包括了东部、北部、西部与南部等四个不同海岸。东部断层海岸,以台湾岛东北角的台北县三貂角的莱莱鼻为起点,向南延伸,经宜兰、花莲、台东直至屏东的九棚,全长380公里。整段海岸大致平直,濒临太平洋,除宜兰平原、花莲平原、台东平原临海的边缘具有隆起海岸的特点外,大部分海岸因断层作用,陡直岸壁紧贴海岸,共有4段断层海岸组成,是典型的断层海岸。
北部海岸,西起台湾岛西北角淡水河入海口北岸的油车口,向北经富贵角再折向东至三貂角的莱莱鼻,全长约85公里。北部海岸东临太平洋,北迎东海,西依台湾海峡,属隆起海岸。北海岸地区是标准的海蚀地形,整段海岸凹凸曲折,岬湾相间,奇石怪岩,极具旅游观赏价值。
西部海岸,北起淡水河入海口的南岸,向南延伸至屏东县西部的枋寮,全长约410公里,濒临台湾海峡,为沉积隆起海岸。与东部海岸相比,西部海岸面临浅海,连接沿海平原,因此整段海岸单调平直,地势缓斜。在风向、风力和浪潮的作用下,造成旺盛的堆积,沙滩绵长,海岸不断向西部海洋延伸。
南部海岸,自屏东枋寮向南,经过台湾岛南端的猫鼻头和鹅銮鼻,再折向北至九棚,西临台湾海峡,南接南海,东濒太平洋,全长264公里,为典型的珊瑚礁海岸。
『伍』 宝岛台湾版本的中国地图,画的是什么样子的
关于中国历史地图,有很多版本。其中谭其骧版本流传最广,也是目前中学历史教材中的权威版本。然而谭版地图的“地图开疆”是其最大的缺陷。除了谭版之外,还有其他版本,但是很少出现比较精美的。最近,小编发现一套台湾制作的中国古代历史地图,也十分精美,也相对客观。
春秋时期的地图,用不同的颜色标出了各国的范围。而且写出了重要民族的分布状态。而谭版的春秋地图没有画出国界线,只标记了地点和国名,使得人们无法了解各国势力范围的大小。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台湾该版本的地图也没有做到统一的标准。如清朝用绿色标出了势力范围,而唐朝和明朝就是一个颜色。我比较欣赏该版本的地图是春秋、战国、秦朝、西汉、蒙古帝国的版图。对于谭其骧版,我只欣赏其北宋、南宋时期的版图。而港版,我比较欣赏明朝的地图
『陆』 台湾地理全图的介绍
《台湾地理全图》为现存较早手绘台湾地图之一,是研究台湾历史、地理、交通、民族以及中国地图学发展史的珍贵史料。
『柒』 台湾中学生的地理课本是什么样子的
湾(简称:台,英语:Taiwan),由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64个岛屿构成,1949年后中华民国政府所称的台湾地区还包括靠近大陆的金门与马祖等岛屿,为中国的“多岛之省”。台湾本岛南北长而东西狭。南北最长达394公里、东西最宽为144公里,呈纺锤形。台湾海峡为中国南北方之间的海上交通要道,是著名的远东海上走廊。她与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海南岛,台湾台湾构成一条海上“长城”,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素有“东南锁钥”,“七省藩篱”之称。
『捌』 本人诚意跪求《中国历史地图》(1980台湾编)图片完整版
手上有郭沫若版的,估计和你的一样,没这么全~
『玖』 台湾岛的地理位置
1、位置
全省位于祖国大陆架的东南缘。地处东经124°34"30"(宜兰县赤尾屿东端)至119°11"03"(澎湖县望安乡花屿西端),北纬21°45"25"(屏东县恒春镇七星岩南端)至25°56"30"(宜兰县黄尾屿北端)之间。北临东海,东北接琉球群岛;东滨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邻;西隔台湾海峡与大陆福建省相望,最近处仅130公里。全省恰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在战略上,素有我国“七省藩篱”之称。
2、面积
台湾是中国一个由岛屿组成的海上省份。全省由全湾全岛和周围属岛以及彭湖列岛两大岛群,共80余个岛屿所组成。陆地总面积35989.7573平方公里。其中,台湾本岛南北长394公里,东西最宽处144公里,绕岛一周的海岸线长1139公里,面积35788.0908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97%以上,是中国第一大岛。
3、地形
台湾本岛是一个多山的海岛,高山和丘陵面积占2/3,平原不到1/3。中央山脉、玉山山脉、雪山山脉、阿里山脉和台东山脉(又称海岸山脉)是岛上的五大山脉。这些山脉的走向与祖国大陆沿海地区的山脉走向一致,都是有规律地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平行排列。
台湾岛地形,中间高,两侧低。以纵贯南北的中央山脉为分水岭,分别渐次地向东、西海岸跌落。但由于高山多集中在中部偏东地区,就形成了东部多山地,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
a、台东山地
由中央、玉山等5条山脉组成高原状地区,面积约22914.74平方公里。中央山脉偏于本岛东侧,纵贯南北,长达320公里,宽80多公里,诸主峰均在3000米以上,成为全岛的脊梁和分水岭。区内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峰有16座。玉山山脉的主峰玉山,高3997米,为台湾第一高峰,也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最高峰。山顶终年积雪,四周云雾缭绕,银装素裹。阿里山脉山势则比较平缓,主峰大塔山顶部平坦,是著名风景区。山地之中也有不少盆地和狭窄的平原,较大的有宜兰平原,面积300平方公里。除了山脉之外,台湾还是一个多火山的岛。著名的有大屯山火山群、基隆火山群、澎湖火山群等。
b、台中丘陵
由阿里山脉以西呈带状分布的丘陵和盆地组成。东部为丘陵,西部为盆地。本区盆地很多。主要有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埔里盆地、日月潭盆地等。台北盆地约245平方公里,台中盆地约400平方公里,均为重要农业区。
c、台西平原
由西部滨海地带的冲积地所组成,北窄南宽,面积约8000多平方公里,主要有嘉南平原和屏东平原。嘉南平原北起彰化,南至高雄,长180公里。最大宽度约50公里,面积45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有3250平方公里,占全省耕地总面积32.5%,为农业最盛、人口最密的地区。屏东平原为高屏溪的冲积平原,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是台湾第二大平原。
4、气候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北回归线穿过台湾腰部。全省位置恰跨温带与热带之间,气候特点与处于同一纬度的大陆云南、广西和广东等地一样,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但它四面环海,受海洋性季风调节,终年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树木葱笼,百花芬芳,农作物南部一年三熟。
台湾的年平均温度,除高山外约在22℃左右。一年四季,天气总是暖融融的。4—11月,是台湾的夏季,最热的7月份,全省平均气温为28℃左右。从12月到翌年3月,为凉爽的“冬季”,与大陆长江下游的秋天相仿。最冷的2月份,全省温度最低的台北市的平均气温也仍在15℃左右;而此时在台湾南端的恒春,平均气温还在20℃以上,宛如大陆北方的初夏,无怪乎人们称它“恒春”,意即“四季长春”。一般地区终年不见霜雪,雪线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地带。
台湾是我国多雨的湿润地区之一,年平均降雨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北京是我国少见的冬雨区。基隆平均每年有200多天下雨,素有“雨港”之称。中部高山地区多暴雨,中央山脉个别地区年降雨量高达6000毫米。西部低平地区的雨水比北京少。大部分地区降雨时间集中在夏季,尤以6~8月为最多,几乎每天下午都有一场雷阵雨。
台湾是我国受台风影响最多的省份,附近海面为夏季台风的主要通道。每年6~10月是台风季节,其中7~9月台风次数最为频繁。
『拾』 台湾的地理地图
台湾卫星地图导览
http://www.golden360.com/
旅游导览 - 台湾地图导览
http://travel.network.com.tw/main/travel/
UrMap你的地图网
http://www.urmap.com/#z=b
大部分的地图都会采用绿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