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关于中国地理美食的画

关于中国地理美食的画

发布时间: 2021-03-06 15:04:05

『壹』 出一份中国地理各省级行政区的美食或风景介绍手抄报

美食吧!

『贰』 中国美食的图片有哪些

中国美食


『叁』 挑战一看就会的美食简笔画,你能画出几种

『肆』 观看舌尖上的中国,写一份关于某地区地理环境下形成的美食简介

中国地势复杂多样,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回湖泊答)造就不同的生活习俗,也形成不同的饮食习惯。舌尖上的中国带我们走遍大江南北,品味到不同地区不同的美食。我觉得最有趣的是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由于南北方降水量、太阳辐射等自然条件不同,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像陕北地区气候干燥,糜子,成为当地人最爱的主食。南方地区适合种水稻,水稻成为我们餐桌上不可少的事物。 一番水土养一番人,东辣西酸,南甜北咸。舌尖上的中国为我们带来视觉的美味享受,让我们感受到不同地域的生活气息,更展现人们利用不同自然条件,创造出各种美食所展现的智慧。

『伍』 舌尖上的中国地理随笔

中国地势复复杂多样,境内截然不同制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造就不同的生活习俗,也形成不同的饮食习惯.舌尖上的中国带我们走遍大江南北,品味到不同地区不同的美食.我觉得最有趣的是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由于南北方降水量、太阳辐射等自然条件不同,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像陕北地区气候干燥,糜子,成为当地人最爱的主食.南方地区适合种水稻,水稻成为我们餐桌上不可少的事物.
一番水土养一番人,东辣西酸,南甜北咸.舌尖上的中国为我们带来视觉的美味享受,让我们感受到不同地域的生活气息,更展现人们利用不同自然条件,创造出各种美食所展现的智慧.

『陆』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手抄报资料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
粽子(zòng zi)又称“角黍”、“筒粽”,是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的,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2010年12月,江西德安县宋代古墓出土了两个实物粽子,据考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筒棕”,南朝梁开始还出现药食合一的粽子。直到现在的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这种风俗也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2012年入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节目。
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样。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稻草灰汤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5]
北方的粽子,多是糯米所做,蘸白糖或红糖食用。[5]
国内的粽子,以江南嘉兴出产的最为有名。嘉兴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誉。食书记载嘉兴粽子的种类和做法:
“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5]
“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5]
“甜茶粽”:“取真武山优质甜茶取汁用来制作粽子,其粽子色泽金黄油亮,入口润滑细嫩,柔软”[5]
粘稠,齿颊留香,回味甘甜,去腻消食,营养丰富”[5]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5]
“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5]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5]
“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火腿要金华者,精肥适均。又,肉丁包粽亦可。”[5]
“蛋黄粽”:“中间一个蛋黄,蛋黄必须采用上好鸡蛋,入口甜咸而不反感。”[5]
“九子粽”:唐玄宗李隆基曾赋《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一首,里面一句就是称赞九子粽的: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片

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6]

震远同湖州粽
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其中比较著名的粽子有: 北京粽子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6]
湖州粽呈特有的长条形,形似枕头,故有“枕头粽”之称:又因其身形瘦长,中间凹,两头翘,颇具线条美,小巧优雅,故有人戏称其为“美人粽”。湖州粽基本都是纯手工制作,很是考究;用料亦多种多样,如酱油、鲜肉、豆沙、蛋黄等。现今湖州有名的粽子有震远同、诸老大等。
广东粽子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广东粽子与北京粽子相反,个头较大,正面方形(金字塔),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品种较多,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咸蛋黄做成的蛋黄粽,以及鸡肉丁、鸭肉丁、烧肉、冬菇、绿豆等调配为馅的什锦粽,风味更佳。[6]

『柒』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美食与地理的关系

中国地势复杂多样,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专,盆地,湖泊)造属就不同的生活习俗,也形成不同的饮食习惯。舌尖上的中国带我们走遍大江南北,品味到不同地区不同的美食。我觉得最有趣的是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由于南北方降水量、太阳辐射等自然条件不同,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像陕北地区气候干燥,糜子,成为当地人最爱的主食。南方地区适合种水稻,水稻成为我们餐桌上不可少的事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辣西酸,南甜北咸。舌尖上的中国为我们带来视觉的美味享受,让我们感受到不同地域的生活气息,更展现人们利用不同自然条件,创造出各种美食所展现的智慧。

『捌』 地理演讲:中国地域美食

我推荐川菜,具体菜名很多了,你自己选取一款代表你的技法特色的,主要考虑口感麻辣专鲜香的菜品即可,做属法可以直接网上搜索。

联系此菜与当地的地理文化及人文文化,我给你提示几点:
1。四川重庆地处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气候潮湿,因此川菜有麻辣的特点,以利于发散人体湿气。麻的花椒同辣的海椒,有相互制约、融合一体的作用,麻辣相互渗透的复合味,能挥发出一股浓郁的香气,增加食欲。

2。天府之国的优良自然条件也为川菜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调味品有中坝酱油、保宁香醋、自贡井盐、内江白糖、犍为白姜、潼川豆豉、宜宾芽菜、郫县豆瓣、叙府冬菜、涪陵榨菜、夹江腐乳、新繁辣椒、汉源花椒等等……

3。此外,川酒的发展对川菜的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玖』 舌尖上的中国与地理、美食有关的800字观后感

我觉得这个纪录片以地理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应该在于人与自然和乡土,下面以这两个方面谈谈。
人类和自然-永恒的课题

人类和自然的平衡才是最原始的和谐和平等。《舌尖》的核心观点即为美食理应是自然慷慨大方的馈赠,而不是现代社会贪婪无度地索取和破坏。人类理应对这样美好的馈赠心怀感恩,对大自然心怀敬畏,还有为自己对大自然的破坏感到愧疚和心酸。

所以在拍摄人们采集原始食材时,文案总不忘刻意提一句采集人如何尊崇自然的规律保护根系、菌丝、土壤和幼鱼。渣干湖渔民的“猎杀不绝”原则就是对自然的爱护,让人非常敬佩。紧接着是一位广西林姓的船长带着一批伙计在海上奋战了几天几夜,结果差点一无所获,原因是以往的过度捕捞造成了现在的资源枯竭。也许这样刻意的对比也是另一种善意的提醒吧!第7集在呈现中国美食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农业多样性的样貌同时,也特意讲述了很多中国人为了食物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但是,商业利益驱使下的现代人最容易缺乏环保意识,急功近利自以为是的人们往往在无意识中以伤害自然为代价来获取短期利益,自然很快就会以它自己的方式告诫我们这样的行为是多么愚蠢,是需要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的!《舌尖》推崇的是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宣扬的是餐桌回归大地,美食回归自然。

舌尖上的故乡--一方水土一方人

一种味道,一抹乡情。故土,远方的眷恋和思念的情愫。《舌尖》中集中介绍了各种地域特色的代表性美食。全国各地不同食物不同风格,代表着不同地区的不同性格甚至是风骨。有人评论说这是“舌尖上的故乡”,而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加起来就是舌尖上的中国,譬如菌子的云南,腊肉和豌豆尖的四川,干丝的南京,肉饼的香河,龙井虾仁的杭州……据说有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看到这个节目瞬间泣不成声的。他们无法理解那些在微博上喊着因为减肥不能吃这个不能吃那个的行为和逻辑。

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对空巢老人,他们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儿孙从宁波回来,为他们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糕唠着家常,其乐融融。然而,短暂的团聚之后,儿孙们各自开车离去,家里又剩下这对老人。而在另一集中,一对老夫妻日复一日地在种着芋头,而他们的子女早已离开这里去了大城市工作,不再跟田地打交道。而我也注意到了在每一集中都提到了江浙地区的代表性食物,每次提及,都觉得异常熟悉和亲切。粽子,年糕,冬笋……以前不曾在意的食物原来是这般珍贵和美好!同样,片中还描绘了一群香港老人,他们总是聚在一起,做着他们最拿手的饭菜,聊着他们年轻时的故事。他们彼此搀扶,彼此取暖,彼此分享生命中的温馨和苦痛。美食在这里,显然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在云南买了三十年的豆腐的朴素夫妻,姚贵文和王翠华围绕着豆腐是生活清淡辛苦。妻子调皮说着丈夫又懒又笨,丈夫就吃吃笑笑地答一句:她全部都是优点。这样的人生,让人羡慕。

中国人爱这样的美食,其实就是爱自己的文化,爱自己的血脉,爱自己的土地。无论是米面还是豆制品,虽然南北风格迥异,差异巨大,但是却连贯着一样的传统,一样的根。无论是农民,渔民,牧民还是山民,都是一样原始,淳朴,勤劳,智慧,不怕繁琐,静心细致打磨。每一次收获中都饱含着日积月累的经验和奔波,每一道工序中都蕴含着魅力无限的智慧和想象,每一样成品中都承载着单纯质朴的满足和喜悦,还有那让人不禁黯然心痛的辛酸劳作和无怨付出。

『拾』 中国美食风味独特,从地理上看表现为极强的地域性

中国烹饪百花齐放,风味独具,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多种多样的风格特色争奇斗艳,融为一体。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气候状态、不同的生活习惯,都造成了烹饪制作的风味差异和区别。晋朝张华在《博物志》中说:“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也;食陆畜者,狸兔鼠雀以为珍味,不觉其膻也。”
自古以来,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人民在饮食习惯中就有明显的差别,“南米北面”的饮食生活,一直是我国人民的习惯饮食方式。至此,我国的烹饪制作,无论是在选料上、口味上,还是在制法上、风格上,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浓厚的地方特色。大体上可分为“南味”和“北味”两大类型。
1、主食:自然环境差异——南米北面
自古以来,北方盛产小麦,南方盛产稻米。产小麦者,面是主食,北方人民善于烹制面食,有“一面百样吃”之说。在面食制作方面,蒸、炸、煎、烤、烙、焖、烩、浇卤、凉拌等,任意制作,都别饶风味。
从远古开始,北方的劳动人民在源远流长的家事活动中,经过长期的定向培育,发展起一大批适应北方水土的农作物品种:小麦、玉米、高粱、莜麦、荞麦等,为北方面食制作提供了丰富的主食原料。所以,北方人民以面粉、杂粮为主要原料的各种食品,丰富多彩。北方人的日常食品是花卷、面条、糖包和大饼。其面食不但制作技术精湛,而且口味爽滑,筋抖,被称为北方四大面食的抻面、刀削面、小刀面和拨鱼面,受到北方各族人民的喜爱。他们不仅天天要吃面食,而且几乎家家会做。
长江、淮河以南,襟江临湖,盛产稻米和水产。长期以来,这里的劳动人民多以大米为主食,米粉、糕团、汤圆、煎堆等风味食品都用米制成。南方人认为面食只能当点心。他们制作的食品随季节的变化和群众的习俗应时更换品种。如各式汤圆、方糕、拉糕、松糕、年糕、萝卜糕、糯米糕、油炸糖环等,是当地人们的最爱。
在民俗节令方面,除夕守岁吃团圆饭也有很大的差异。北方不可以没有面食的饺子。饺子,形如元宝,音同“交子”,除夕子时进食,有招财进宝和更岁交子的双重吉祥含义;而南方守岁必备年糕和鱼,年糕是粳米和糯米混合制成粉后而成,寓意“年年高”,鱼含有“连年有余”吉祥之意和辟邪消灾的双重含义。
2、烹调:社会环境差异——南细北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北自然气候的影响,使得南北方的社会环境形成了一定的差别。从整体上说,南方饮食比较细腻,北方饮食比较粗犷。生物品种多样性有地带性变化。北方温度下降,生物品种减少。南方温度上升,生物品种增多。生物品种丰富的地方,食物种类也比较丰富。我国北方冬季漫长,群众主要靠越冬储存的大白菜、萝卜度日。东北十大怪之一是“大缸小缸腌酸菜”。腌酸菜是储存白菜的好方法。南方四季常青,没有“死冬”。丰富的食物原材料是精工细作的基础。南北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性格上的差异对饮食上南细北粗也有较大影响。
在东北常听到一个大字。满族民谣:“背长弓,骑大马,大酒葫芦腰上挂。”环境是大森林、大草原、大油田、大工厂。人称是大丫头、大小伙子、大老爷们。与吃有关的是大葱、大酱、大饼、大馒头、大白菜,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馒头有200克一个,油条长的有半米,土豆大得像婴儿脑袋,粉条粗得像筷子。餐馆的菜码都很大。不仅盘子大,而且量也足。同样的一盘菜,哈尔滨能大南方3倍以上。” 东北人到江南,对那里的小碗、小碟看不惯,吃不饱。炖是东北常见的烹调方式,什么都炖,没有烦琐工序,没有色、形讲究,省心省力。连汤带肉一起吃下,痛快淋漓。
陕西农民常用的海碗,容量可以达到2升,形如半个篮球。潮州人饮功夫茶用的茶杯,薄如纸,白如玉,响如磬,容量只有4毫升,形如半个乒乓球。两者相差50倍。南方饮食在精细上下工夫,肉切得薄薄的、细细的,码得齐齐的。东南一带的点心小品,玲珑剔透,街头小吃,花色繁多。在江苏,鳝鱼可以做100多道不同的菜肴;一尾刀鱼可以制成刀鱼全席。《随园食单》记曰:“作馒头如胡桃大,就蒸笼食之。每箸可夹一双。扬州物也。扬州发酵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隆然而高。小馄饨小如龙眼,用鸡汤下之。”
3、口味:人文环境差异——南甜北咸
我国各地自古以来就有不同口味特色的差异。从中国烹饪史上看,最早的地方菜只有两大派,即南方菜和北方菜。《诗经》中反映出来的食品原料,主要是猪、牛、羊,水产仅有鲤鱼、鲂鱼等少数几种,代表着西起秦晋、东至齐鲁,以黄河流域的北方风味。而《楚辞·招魂》中反映出来的食品原料,则以水产和禽类居多,具有长江流域的南方风味,这就是明显的分野。南北的差异,不仅仅局限于原材料上,人们在饮食口味上也有相当大的差别。清朝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北方嗜浓厚,南方嗜清淡。”在我国各地,流传着好几个版本的《口味歌》。如“南味甜北味咸,东菜辣西菜酸。辣味广为接受,麻辣独钟四川。少者香脆刺激,老者烂嫩松软。秋冬偏于浓厚,春夏偏于清淡。”
南甜北咸已是我国人民饮食的自然特色,这主要反映了环境对人们饮食口味的影响。南方湿度大,人体蒸发量相对较小,不需要补充过多盐分,又盛产甘蔗,所以南人爱用甜食。北方干燥,人体蒸发量大,需要补充较多盐分,性喜咸味。另外,北方气候寒冷,人们习惯吃味咸油重色深的菜;南方气候炎热,人们就偏向吃得清淡些;川湘云贵多雨潮湿,人们惟有吃辣才能驱风祛湿。这些都是自然条件影响促使人们在生理上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身体平衡,保障健康。
山西人爱吃酸味。黄土高原水中含钙量大,醋酸可以帮助钙质沉淀,防止体内结石。山西人爱吃酸菜,雁北尤甚。“什么都拿来酸,降了萝卜、白菜,还包括杨树叶子、榆树钱儿。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那家有几口酸菜缸。酸才缸多,说明家底子厚。”
4、习俗:民族环境差异——南糯北奶
从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饮食来看,各民族所处的地域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以及在特定环境内的生活方式的差别,使我国各民族在饮食上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色。尽管各个民族之间的饮食千差万别,但从总体上看,各民族之间的分布还是有一个共同的分野的,这就是以奶食品为主的民族与以稻米为主食的民族的分布,从东北到西南,似乎有条斜线把他们分开,而从东北的朝鲜族地区到云南和西藏南部,恰好形成一个上弦新月形。以奶食为主的民族基本分布在北方,而以稻米(古代主要是糯米)为主食的民族基本上分布在南方,“北奶”和“南糯”可以概括中国少数民族的饮食特点。而在这两种地区交界地带,则有在奶中加煮谷米的“奶粥”吃法 [6]。
现今中国比较典型的畜牧民族主要是哈萨克族和牧区的蒙古族了。古代文献记载中曾说哈萨克族、蒙古族等游牧民族的饮食特点是“不粒食”,即饮食中没有一粒粮食。现今在这两个民族的饮食中,奶和肉仍占较重的比例。北方民族食用奶食的品种丰富多彩。奶食分为食品和饮料两类。奶制食品有奶皮子、奶酪、奶油、白油、奶豆腐、奶饼、奶果子、乳饼、酸奶疙瘩、奶粥等。奶类饮料则有酸奶、奶茶、酥油茶、马奶酒、奶酒(牛奶酒)等。
中国饮用奶食的民族还有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土族、裕固族、塔吉克族、藏族、俄罗斯族、维吾尔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这些民族所食用的主要是牛奶,其次是马奶,也有骆驼奶。
在中国南方以稻米为主食的民族有:朝鲜、畲、壮、毛南、仫佬、苗、瑶、黎、彝、哈尼、拉祜、基诺、景颇、阿昌、白、羌、佤、德昂、傣、布朗、布依、侗、水、仡佬、土家、京、高山等族。这里除了朝鲜族分布在东北之外,其余民族均分布在长江之南。考虑到朝鲜半岛的稻作文化是从长江下游传播去的,因此这也是“南糯”饮食的发展。在这些民族中,壮族、布依族、侗族、傣族等壮侗语民族的“糯食”最有代表性。这些民族历史上属于“百越”,百越分布地区是我国野生稻发现的地区,也是栽培稻起源的地区。代表食品有打年糕、各式糯米饭、二合饭、糯米糍粑等。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