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人因地理环境差异影响的生活英文论文

中国人因地理环境差异影响的生活英文论文

发布时间: 2021-03-06 14:53:15

1. 【论文素材】中英文在生活中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1、表达个人观点时
点评:中国人在表达个人观点时,总喜欢拐弯抹角。“是”时不说“是”,却说“不是”。“不是”时不说“不是”,却总说“是”。看官不如仔细想想自己生活中发生的实际状况。并且,最有趣的是,一个中国人如果像那老外那样直来直去地说出自己的观点的话(如上图所示),则会被认为“没有城府”,属于“直肠子”,是要吃亏的。事实上,中国人的处事哲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话到嘴边留半句”。因此,在老外眼中来看,中国人表达意思时,总令他们费解。而中国人的这种文化传承,对所谓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来说,很有好处:可能自己没什么水平,却可以整天装深沉,装X,话说一半就停,结果很大程度上,让人感到此人水平真是了得!
2、生活方式
点评:中国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热闹,生活方式在老外眼中看来,就是如图所示,永远喜欢有人陪,永远不喜欢独处。而且,认为一个人总是独处,那这个人可可怜了。老外却正好相反,他们总喜欢独来独往。假如有人总是没有任何目的地,只为陪而陪地过去陪他们的话,那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个人空间受到了侵害。此外关键是,他们在独来独往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人山人海地相处时得到的同样的快乐,甚至更多。
3、准时
点评:老外(主要是欧美西方人?)对于时间观念十分强。而汉语里关于时间方面的词句,最发达的就是:差不多,还行,基本上那时间吧,等等。如果与人相约的话,很多中国人最习惯的说法就是:上午吧,下午吧,晚上吧,等等。至于具体几时,则要根据两人对时间的感觉而定。如果与老外相约,则老外必定会加上一句,上午几点?下午几点?晚上几点?等等。“不准时”以及“没有时间观念”,几乎可以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了。

4、人际关系
点评:看到右边这幅画,我不禁哑然失笑。可不是吗?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关系”。过去叫“关系”,现在有人玩新词,不再叫什么“关系”了,改称“人脉”。叫什么也不能改变其本质特征。正如“第三者”的女人,旧称“破鞋”,现在叫“第三者”一样,尽管换了称呼,意思还是一样。很多老外到了中国之后,也染上找“关系”的毛病,不停地在国人面前玩namedropping(吹牛X),说自己认识认识某某等,以表示自己在中国的“人脉”很好,“关系”很多。看来,这种习惯像流感,传染性极强。

5、表达愤怒方式
点评:这两种方式是典型的中外不同方式。老外是我行我素,有怒就发,有话就讲。从这一点来看,老外至少在心理健康方面,比中国人略胜一筹。而中国人从小就被告知,要有涵养,要戒急用忍。什么叫有“涵养”?什么叫“戒急用忍”呢?就是内心愤怒到了极点,脸上最好不要表现出来。要乐呵呵地,最好不动声色,那才叫高人。如果有可能,可以与人讲道理。没道理也不能把一切愤怒都表现在脸上。如果像那外那样,内心的喜怒哀乐都摆在脸上,则显得此人,还是那句话,特不成熟,特没有城府,那是要吃亏的。其实,很多很多中国人的内心世界,都充满着仇恨,却不能发泄。于是,在博客风靡网上时代里,就会发现有太多太多的人(包括有精神病和没精神病的),统统以“新浪网友”的狰狞面目,破口大骂,撒野开怀。发泄呗。看不见么,对不对。如果是与人见了面还会是那样吗?正如我在文章开篇时所说,一定要装相。也就是右上面这幅画所表示的那样吧。呵呵。

6、排队
点评:这是一个非常非常表面化的现象吧。其实,我们中国人就喜欢热闹啊,对不对?大家挤作一团,才对么。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活在一起,不是一件乐事吗?老外啊,怎么那么自私,一个一个地,都像个幽灵似的,谁都远离彼此。没劲!排队?排什么队?几千年来也没有排队习惯,用文皱皱的话说,根本就没有那基因,让我们突然之间在21世纪排队,这分明是要我们中国人的命么!另外,不排队也有好处,可以混水摸鱼地提前把想要的东西弄到手。晚了,就没有了啊。
7、自我
点评:无语半晌。唉。集体高于一切啊。另外,“我”是谁啊?加一句成语:人怕出名猪怕壮!记得80年代还有一首热唱的歌叫《小小的我》。靠。中国人的“自我”,能大吗?另外,大那老外那个地步,在中国还有生存空间吗?

8、星期日街景
点评:老外也真是的。我们中国人这么多人,平日里也没有什么乐趣,怎么还不兴趁着周日到外面去凑凑什么热闹吗?要知道,我们这个民族是害怕寂寞的民族,是不喜欢单独行动的民族,是最讲究团结的民族啊。此外,他有没有看过“黄金周”的盛况呢?右边的图中显示出来的稠密程度,显然不够。

9、聚会:
点评:老外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喜欢过春节了,也永远闹不明白为什么中国话里的“团圆”代表着多么深厚的文化意涵。说他们没文化,我举双手赞成。而他们却永远是在我们过团团圆圆的节日聚会时,一个人跑到什么地方去感受一下什么“生命的意义”去了。看看那巨大的“圆”,这不正是一个最好的中国文化“图腾”吗?我们中国人要什么?不就是要个团圆么!傻X老外,永远也弄不明白中国文化之精髓。

10、餐馆里
点评:如我前面所说,我们中国人聚在一起图个什么?不就是图个热闹吗?那还怕什么?我们是“礼仪之邦”不假,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不大声地在餐馆,在任何公开场合里大声说话。试想,如果每个人都这么高分贝地说话,那谁还会看谁不顺眼呢?而且,我们可以高兴地告诉老外,我们中国人做到了这一点:每个人都这样大声地、高分贝地在餐馆里,在任何可能的公开场合里说着话,谁也不妨碍谁,这不是奇迹吗?告诉老外吧,因为我们没做什么亏心事,凭什么不把平常里有些压抑的情绪在某些场合释放出来呢。

11、胃痛时的饮品
点评: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不一定是科学,而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话。那就是胃痛时要至少喝点热的。至于为什么?那得问我们的中医去。他们的学问,那真是“话到嘴边留半句”,深奥着呢。

12、旅游时
点评:其实,这有些冤枉我们中国人。毕竟我们中国人才富裕起来几年啊,终于可以像小日本儿那样了,走到哪里都拍照了。另外,中国人喜欢的不是思考生命的意义,而是“到此一游”的意义。毕竟,有照片可以说明俺老兄到过什么什么地方了。尤其是去了国外,则更是要用照片说明。我认识的一位老兄,则走得更远,在法国巴黎时,在大街上专门找些法国妞与他合个影,为啥?不就是为了在一些哥们儿面前有点吹牛X的谈资么。至于什么生命的意义,环保的意义,都显得无足轻重了。
14、处理问题方式
点评:老外则显得非常没有中国人聪明了,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圆滑的人了吧。见硬就躲,见困难就颠,见便宜就上,见免费的就疯狂。其实,中国的国粹麻将,最能说明中国人见硬就躲,见困难就颠,见便宜就上,见免费的就疯狂的特点。麻将的最大玄机,就在于如何让自己逃避困难,如何跟人跑,并在最恰当时候,抓住机会,使自己当上最牛的机会主义分子!我另外想到的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几句训话:一切要“和为贵”(形容遇困难尽量把困难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不要“不撞南墙不回头”(形容左边那种在中国人看来有些缺心眼的老外们吧)。

15、一日三餐
点评:如图。

16、交通工具
(图释文字,上:1970年。下:2006年)
点评:老外这就有点不厚道了。你坐够了汽车了,你现在却跟我们谈什么骑自行车的好处?我们70年代骑自行车是别无选择,是没钱,是没折啊。

17、老人的晚年生活
点评:事实上,今天我们很多老年人也开始的养狗的生活。当然,如果有孙子辈的孩子在身边,还是一件让中国老年人乐呵的事情。毕竟,人间一切皆美好啊。而不像老外那么喜欢独来独往,到了老年,一个人跟个狗相伴,多孤独啊(我们中国人对老年老外的理解)。至于谁得到了更大的心理满足,就看每个人的标准了。

18、洗澡时间
点评:一看这老外就不太懂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要知道,晚上洗澡之后再睡觉,那是一件多么愉悦的事情。而你老外白天当不当正不正地洗哪门子澡呢。不懂生活。另外,咱们中国人还有大多数的农民,他们的洗澡时间,我想,绝对不是你老外能弄明白的,小样。
中国网 china.com.cn时间: 2009-03-01发表评论>>

19、心情与天气
点评:不敢苟同。

20、领导
点评:这是一幅最抓住中国文化特征的图。强力推荐一下。呵呵。不是吗?老外管那白色人称作“领导”,在西方可以是“领导”,或玩个洋的,叫“leader”。在我们中国,那叫“官”,那叫“父母官”,那叫“我们的中流抵柱”。是万万马虎不得的啊。都是你爹你妈了,人家高那么多,不应该吗?

21、时尚
点评:这图里表示出来的意思,应该最受到我们中国人的欢迎吧,毕竟每个人都有点虚荣么。

22、孩子
点评:其实,这是老外不太懂中国当代历史原因造成的。其实,我们中国人早在1976年以前,并不是这么重视孩子的一切的,至少我们小的时候,就不是这样的。这是个太大的话题。有空专写博文讨论吧。

23、对待新事物
点评:这图是说我们中国人喜欢尝试新事物吗,老外则与新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还是那四个字:不敢苟同。其实,中国人在对待新事物上面,还是(我认为)非常保守的。

2. 中西文化差异英语论文(3000字以上)

例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四、 风俗习惯
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正如英语中一句谚语所说的:“So
many countries, so many customs.”
在对狗的态度上,中国人脑海中狗如同鸡、鸭、猪一样是一种地位十分卑微的动物。常常把狗与“下贱”、“低微”、“无赖”等贬义词联系在一起,如“狼心狗肺”、“狗腿子”、“猪狗不如”、“狐朋狗党”等,[5](P83)虽然狗也用作看家护院、狩猎、牧羊。狗还常被宰杀烹调,这在西方人看来是非常不能接受的。中国人对狗的态度在谚语中可以体现出来,
如:狗眼看人低。
好狗不挡道。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狗改不了吃屎。
痛打落水狗。
而狗在西方人眼中不仅是狩猎、看门、工作的得力可靠的好帮手,更是生活中重要的伴侣和朋友,是抚慰人们寂寞空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将其视为家中的成员,与狗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西方还有发生狗死后,为其安葬立碑的事。
因此,狗的形象在英语谚语中是褒义的,人们对狗是怜爱、赞赏的。英语谚语之中,常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
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its day.各人皆有出头之日。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而英语中兔子常代表胆怯,但汉语中与“胆怯”相联系的动物形象则是老鼠。因此有谚语“气壮如牛,胆小如鼠”;英语民族常用狮子比喻力量、雄威,所以有谚语:
March comes in like a lion and goes out like a lamb.三月来如猛狮;去如羔羊。
Every dog is a lion at home.狗是百步王,只在门前狠。
A lion may be beholden to a mouse.老鼠也能帮狮子;弱者也能帮强者。这里因为狮子多产于非洲、印度等地,而英国历史上与这些地区或国家有着很深的关系。而我国不产狮子,无论南方北方都产老虎。[6](P73)从前,老虎数量繁多,常出没山林,侵扰人民,甚至危害人命。人们认为虎为百兽之王,对虎十分敬畏,有“养虎为患”、“伴君如伴虎”的说法,把虎看作力量、威武、雄壮的象征,因此产生了许多关于与老虎有关的谚语。
例如: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虎毒不食子
初生牛犊不怕虎。
五、 民族性格
中西方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差异,以及人们对自身环境的不同应战,发展出
各自不同的社会文明,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取向、价值观念、性格特征。
在古希腊,由于土地的贫瘠,海上通道的开辟,再加上频繁的战争和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使得他们很早就发展起商业经济,创造了人类最古老的商业文明。西方成了典型的商业社会,人们从事着频繁的商业活动,正所谓“The English are a nation of shop-keepers.”(英国全民皆商,外表富强)。经商的成效不在天地鬼神而在自己,在于自己的才干。[7](P22-23)商场中的竞争激烈、优胜劣汰、你失我得,这形成了西方人个人意识较强、重视个人作用、个人独立自主、个人利益的个人主义思想。
Self comes first.自我利益是第一位的。
Every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 all.个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
Near is my shirt, but nearer is my skin.自己的利益最切身。
Self-preservation is the first law of nature.保存自己是自然界的第一法则。
He who depends on another dines ill and sups worse.指望别人,难有好吃喝。
而经商见效快、获利多、风险大,也养成了西方人急功近利、富于进取、敢于冒险的流动性格。
If at first you don’t succeed, try, try, try again.
Forbidden fruit is sweetest.
Catch as catch can.
Discontent is the first step in progress.
Life is a battle from cradle to grave.人生是一场从摇篮到坟墓的战斗。
Life, to be worthy of a rational being, must be always in progression. 人生必须永远前进,才不愧为有理智的人。
Fortune favors the bold. 勇者天佑。
个人主义思想使西方人重视突出个人,喜欢表现自己的个性,乐于标新立异,爱出风头,尊重个性、自我,并鼓励个性发展,对别人因个性表现出的任何形态都能够理解接受,这可以在谚语中体现出来。
It’s squeaky wheel that gets the oil.吱吱叫的轮子先上油。
Tastes differ.个人品位不同。
Every man after his fashion.个人追求个人的风格。
If you’ve got it, flaunt it.这句谚语来源于一部The procer的美国电影。意思是如果你有钱、本事、美貌或性感,就应该让人瞧瞧。[8](P334)
而以农业为根本的中国人则截然不同,农业的收获往往不在耕种者,而是老天。人的意志如何强大也阻止不了干旱、洪水、风暴等天灾的来临。[7](P23)另外农业见效慢,而一年一度的丰收来自于长期的扎扎实实、坚持不懈的努力劳动,这形成了中国人思想意识中安定保守、善于坚持忍耐、缺乏冒险、知足的性格的特质。[5](P23)

3. 写1500字的地理环境小论文

试论地理美
当我们徜佯在地理大观园的时候,无不为其美丽所折服!
一、人地关系的和谐美
地理把人地相关性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我们揭示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共存,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关系。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通过对地理人地相关性的学习,使我们能够理解到人与自然间的正确关系,理解尊重自然,才能和谐共处的理念,从而体味出一种和谐美。
二、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多样美
地理以区域环境为研究对象,具有广阔的空间性,上及天,下达地,蓝天、白云、大海、森林、草原、日月星辰、花鸟鱼虫、沙漠、冰川、城市、乡村……山水之间,阴阳相配, 冥冥之中刚柔相济。宇宙的神秘与诡谲,万物的多样与和谐。面对一幅幅绚丽的世界图景,无不为大自然的和谐美丽而震憾!“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灵性出万象,风骨自高洁”,穷极于山水间,尽享世界的和谐与美丽。
三、地理伦理道德美
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就含有启蒙的人地关系的合理内涵,而儒家主张“礼乐合一”、“美善相乐”又把“仁”当作审美理想的核心,强调人类社会中人与人间的和谐,含有更多的人伦成分和浓厚的封建、政治色彩,因而缺乏对环境、对生命的广泛关注。道家主张“游于自然之道”、“返朴归真”、“清静无为”,试图在人与自然间建立起混沌的和谐。因其处世消极最终被排斥到主流社会之外。
地理学则要求我们在处理好社会关系的同时,还应处理好人与自然的一系列关系,对自然讲伦理道德,特别是要处理好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因而,在一定的层面上也包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和生命理性。强调在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之间建立起平等、公平的秩序,因而具有一定的伦理道德美。有人预言:生态文化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文化,一场群众性的环保运动正在世界各地兴起。
四、地理智慧美
地理智慧主要指: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人类自身生存的智慧。学习地理,重要的是可以给人们装上一个“地理头脑”,教会人们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待世界,更科学地选择、安排生活和生产,指导人类理性地生产和消费。在对物质资源的消费方面,呼吁人类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放弃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
地理智慧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尽量减少对废物的排放,以保持人地复合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良好状态。在人的自身生产方面,主张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协调。传统发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为特征的,常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资源对立起来。地理对人地复合系统开放性和战略性的研究,为我们建立了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等,从而树立一种观察、处理当代事物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教给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生存的智慧。
五、地理人文精神美
地理“把地球作为人的世界来研究”(J.O.M.克罗克《地理学的范畴》),主张给人以及其他生命更多的人文关照。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重点在情感和价值观。地理能赋予我们更高的人文精神。在价值观方面地理能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人口观、种族观、环境观和资源观。在情感方面,通过地理国情教育能增强我们的国家意识,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利用综合、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去解释空间效应,展现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结构和特征,展现与之相关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在此差异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观。在欣赏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时,帮助我们形成对他人他物和异质性、多样性的宽容心。地理能强化我们的全球意识,教会我们用全球视野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并将本国、本地区、本乡、本土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从而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和合作、关心和交往。理解并增进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及其他文化间的交往交流,用以培养和平共处并具有世界大家庭、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语言文明为一体的人。
地理教育目的的重点是实现“从能力到责任感的转变”。强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重视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也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地理使我们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六、地理规律美
地理的规律可分为地理事物分布规律、地理事物的演变规律等。地理的规律美表现为秩序美、节奏美、数学美等。想象是分析,也是综合(波德莱尔:《想像力》)。分析和综合是地理重要的思维方法。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朱光潜:《美感与联想》)。地理规律的认识,离不开高度的想象,在想象中体味到地理的规律美。面对精美的地图,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的同时,张开自由想像力的翅膀,与之展开极富情趣的对话。跨越时空,纵横驰骋,于是一个富有色彩、声音、轮廓、香气和生命的世界便活跃于眼前。
在认识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运动规律时,使人联想到一张巨大的光盘,它们同向、共面、近圆,仿佛在演奏着一曲壮美的宇宙乐章。在认识非洲气候分布规律时,我们联想到了对称。在认识城市中心学说时,不禁使人联想到蜂房构造。在学习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环时,会使人想到水中的涟漪。在认识海水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时,使我们联想到如“M”形的山峰。高度的想象,总是与热情同在。“一个冷淡、浅薄的、尖刻的人是不常具有坚强雄厚的想像力的”(郁达夫:《想象的功用》)。
学习地理需要热情,在热情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在不断地创造、联想、解释中,在对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较、归纳、演绎中,必将感受到地理规律美的无穷魅力。通过对地理规律美的认识,能赋予我们更多理性,使我们从中不断向自然界学习、模仿和借鉴,以此创造美的环境、美的生活。从一个小的盆景,一座假山,一座山水城市,大到建设一个宽敞、富裕、干净、安全的地球,都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学习和模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小康社会,在庭院经济的发展、小流域的治理、农业生态模式的建立、小城镇和工业小区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科学决策,而地理在各种决策中会提供广泛的人文咨询、人文设计和人文论证。并用美的地理规律去创造和谐而美丽的世界。
七、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美
褚大健先生对复杂的科学知识体系进行梳理,独具慧眼,发现了科学知识体系具有的球状结构。认为: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外向内,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与此相似,科学知识从内到外,由知识内核、知识幔层和知识外壳组成。知识外壳由事实性知识组成,重点说明“是什么”。知识幔层由定律性知识组成,侧重说明“怎么样”,知识内核由原理性知识组成,侧重说明“为什么”。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也是如此,对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探讨,我们会感到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美。
席勒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径是先使人成为审美的人”。地理的审美能赋予我们对地理更多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通过地理审美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并用地理美去创造和谐而美丽的世界。

4. 浅谈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中国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中国人生活抄在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气候温和,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因此人们相信丰收离不开自然恩赐,讲究天人合一,多关注人伦;而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养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造成了工商业的发达

5.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人的生活态度的影响

中国人重“内”,西方人崇“外”。

中国人通过节庆活动企盼丰收、享受喜悦,而西方人则更偏向借此发泄个人情绪、张扬个体人格。

思维模式,西方重唯理、思辩细节分析;中方重经验、直觉整体综合。

隐私方面,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时间观,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

客套语,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餐饮习俗,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行为规范,比如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

风俗习惯,中国人对龙有着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西方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为恶。中国人将红色视为“喜庆”“吉祥”的象征,而白、黑两种颜色为“不吉利”的颜色。因此在重大节日或者婚礼上会穿红装、挂红灯笼、贴红“喜”字。而在丧礼中,人们都会穿黑或白颜色的衣服,代表对已经过世人的哀悼。但西方人则非常喜欢白和黑这两种颜色。外国新娘则穿白色,表圣洁,参加晚会时中国女性一般穿黄色或紫色的衣服,表高贵,而外国女性则穿黑色的衣服,表典雅。(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不断深入,中国人的一些观念也在悄悄发生转变会穿白色婚纱)

饮食文化,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中国则是一种美性的饮食观念,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也难以涵盖全部。

宗教信仰,中国以儒学为核心,以佛教为宗教的文化体系和西方以基督教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带来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666”在中国是吉祥数却是魔鬼复活的日子。

6. 谁知道,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的论文,

电影是一种集艺术性和商业性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是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传播形式之一。作为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影片名不仅应具有导视作用,还应具有激发观众的兴趣和提高影片的商业价值作用。几乎每一部优秀影片都有一个吸引力十足的片名。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应当属于一种文化交流活动,
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之间转换和传递同一个信息的过程。
电影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特征,这些文化特征直接影响着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因此,译者需要对电影本身所体现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等有充分具体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翻译出优秀的片名。
1 思维差异的影响
由于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状况等存在很大差异,英汉思维方式必定存在着很大差异。正如翻译巨匠傅雷先生所说:“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西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即汉语语言重人文,强调综合和概括,暗示和慎言;而英语语言文化则重科学,强调细微和周到。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对同一事物也会因不同理解而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这种语言表达的差异正体现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这些思维差异表现在电影片名方面就是汉语言中较多地使用概括性的词汇,如《天下无贼》、《保持通话》、《东京审判》等,而英文电影片名往往使用精简和新颖的词汇,如Pearl
Harbor、Ghost、Speed等。
以Speed为例,如果简单地译为《速度》,显得平淡无味,绝对无法引起中国观众观看影片欲望。退休炸弹专家佩恩由于不满政府的退休政策而决定报复社会。他炸毁电梯未遂,继而炸毁了一辆公交车,并在另一辆公交车上安装了炸弹。只要这两公交车的时速超过50英里时速就不能再低于50英里,否则将引起爆炸。当警官杰克赶上这辆公交车时,公交车已经载满乘客,时速也早已超过了50英里。杰克冒险上了公交车,并和佩恩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译者将其译为《生死时速》,不仅高度概括了影片的内容,还带给观众一种难以抵抗、紧张和刺激的感觉。又如Taxi译为《的士速递》,Next译为《预见未来》。
2 价值观差异的影响
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重人伦,轻视物理,重集体,轻个人。中国电影片名不常用人名作为片名,在为数不多的此类的影片中,其片名所代表的人物大多是民族英雄、历史名人、革命先烈或者模范人物,如 《郑成功》、《张思德》、《焦裕禄》等。
与此相反,西方人受古希腊民主精神、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主张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决定作用,以人为中心。很多英文电影直接使用片中角色的名字为片名。多数片名是以片中主人公的名字命名,但也有的片名是片中配角的名字,甚至是从没出场的人物的名字,如Gigi、Forrest
Gump、Rebecca、Annie Hall 等。
翻译时译者往往会以原片名为基础,再结合影片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如Forrest
Gump。影片讲述的是弱智者Forrest Gump以诚实、守信、勇敢、专一的态度创造奇迹的人生故事。Forrest
Gump是影片主角的名字,译者保留其姓“甘”,并增加符合了汉语表达形式的 “阿”和 “正传”,将片名译为
《阿甘正传》。更多的时候,译者会完全摒弃原片名,根据剧情提炼、归纳和翻译片名,如Jerry Maguire、Erin
Brockovich、Hamlet、Rebecca分别被译为 《甜心先生》、《永不妥协》、《王子复仇记》、《蝴蝶梦》。
3 审美差异的影响
审美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中西方文化自身固有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其审美标准的差异,这给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译者首先需要正确把握英语语言所传递的文化内容,然后考虑汉语观众的审美需求,在汉语语言文化中选择合适的形式来传达英语语言文化的信息,力求使两种语言在艺术形象上达到统一,将英语作品的美准确地传递给汉语的电影观众,带给他们美的享受。
西方影片喜欢具有概括性的语言,追求简朴美,如Casablanca、The
Piano、Matrix等。而中国的影片喜欢采用富有象征性、富含诗意的语言,追求意境美,语言结构上讲究平衡美和对称美,如《花样年华》、《山楂树之恋》、《夜宴》等。因此,翻译英文片名时较多地使用四字词语,如Death
Before
Honor《铁血军魂》,这个译名使用了中国人熟悉的词汇“军魂”,蕴含了浓郁中国文化以及译者的情感,符合汉语语言的审美要求,体现了含蓄美。又如Enter
The Matrix译为《黑客帝国》、Gone With The Wind 译为《乱世佳人》等。
4 宗教文化差异的影响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历史现象,与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及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可以影响到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求。宗教文化在人类的生活中充当着十分重要而又特殊的角色。一个国家的宗教文化是它的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西方人大多都有宗教信仰,所以宗教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他们的语言交际行为和思维方式等方面。而中国人很少有宗教信仰,很少甚至完全不了解宗教文化。所以,中西方宗教文化方面的差异性突出表现在语言思维方面的差异。因此,在翻译有关宗教文化类电影片名的时候,为了帮助汉语观众更清晰理解影片,译者一般都会适当地作一些补充或说明。

以Seven《七宗罪》为例。该片根据13世纪道明会神父圣多玛斯.阿奎纳列举出人类各种恶行的表现和天主教教义,人类有七种遭永劫的大罪(seven
deadly sins):gluttony (暴食)、greed (贪婪)、sloth (懒惰)、Pride(傲慢)、lust
(淫欲)、Envy(嫉妒)、wrath(暴怒)。如果仅仅按照字面译为《七》,中国观众则很难理解《圣经》中“七”的特殊宗意义。译名《七宗罪》不仅忠实传达了原片的文化信息和故事主题,而且点明了原片的宗教寓意。
5 文化意象差异的影响
同一个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文化意向。中西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中对同一事物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同一事物,在汉语中看来是美好的事物,而在英语中却可能有着丑恶的形象。同样,在汉语中看来是丑恶的事物,在英语中却可能有着相反的看法。译者在翻译英文电影片名时应充分考虑这一方面的影响。以“龙”为例。中国

“龙”和西方的“dragon”所承载的文化意向差异很大,它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文化意象是不对等的。“龙”作为华夏民族的代表,是一种图腾,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勇气、权力、吉祥的象征,是;
而西方人则把“dragon”看成是巨大的长着翅膀和长尾巴的能吐火的大蜥蜴,是邪恶、恐怖的象征。Dragon
Heart如果简单翻译为《龙之心》,必定会误导中国观众。因此将其译为《魔龙传奇》,更为贴合西方人对“龙”的文化意向,并符合影片的内容。又如,美国电影

ghost讲述的是一对情侣至死不渝、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如果将其简单译成《鬼》,会让中国观众误认为是带来恐怖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鬼”是人死后的灵魂,它青面獠牙,异常恐怖和邪恶。译者正是考虑到中西文化意象差异,灵活地将其译为
《人鬼情未了》,既点明了剧情,同时也能引起观众观影的好奇心。
综上所述,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不能用机械地、单一的方法来翻译,而是需要译者在忠于电影内容和了解中西方文化巨大的差异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创造。译者必须充分了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各方面的差异性,特别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充分考虑到中西思维差异、价值观差异、审美差异、宗教文化差异和文化意象差异等方面的翻译对策,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实现两种语言文化信息的完美转换。

7. 我在写一篇关于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差异的英语论文,急需英文的参考文献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Comparison
What are the major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ll list down a few differences:

West:
1. Western culture is based on indivialism rather than on mass (collectivism). For instance, in the US, you always talk about indivial rights, instead of placing the whole society above your own self. This is clearly different in China where a country, society or family are placed above your own self.

2. Western culture is adventurous and exploration based. Westerners like to discover new things, invention and expand outwards. For instance, bungee jumping is considered adventurous and common in western culture, but you will probably find no-one doing such a thing in China.

3. Western culture is based on science, which attempts to resolve people and nature's relationship.

4. West uses law to resolve people and people's relationship. You can never find 'law' well-established in China. For 2000 years, China is a land that's based on human relationship rather than law.

5. West uses 'god' and religion to resolve human and spiritualism relationship. In case of problems with your own self, you just pray to god.

6. A culture that expands and develop outwards.
Chinese Culture:

1. A culture based on masses (collectivism). People placed country and family above your own self.

2. A culture that is based on humanism and people

3. To resol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n man and nature, the chinese attempts to fuse the human and 'heaven' as one. (天人和一)

4. To resolve people and people's relationship, chinese uses ethics and tolerance (中恕之道)

5. To resolve human and spiritualism, chinese emphasizes internal cultivation (修身养性)

6. A focus on balance and mean. By 'mean', it means 'middle way'. You don't go into extremism. Peace is always honoured.

7. Pay homage to heaven and earth, as well as bearing a remembrance to the homeland. (敬仰天地,思乡怀土) This was accorded to the fact that chinese had been a farming civilization and therefore will be more prone to remember their land.

8. A culture that expands internally rather than outwards.
Some of the disadvantage of old chinese culture:

1. Debase women and chauvanistic

2. An over-emphasis on past history instead of present (lacks pragmatism)
Can you list some more differences? Any comments and contributions are appreciated.
-----------
And I must say I am surprised you didn't note the fact that Westerners can be incredibly, crassly ignorant about the world around them, and be arrogant and overbearing about that to boot. I don't believe it is a generalisation when I say that alot of the corporate West's interest in the East is selfish, exploitative, and self-serving.

8. 论文题目《不同的地理特征对汉英习语的影响》的参考文献有哪些,谢谢

浅析地域环境对汉英习语的影响
推荐 下载阅读CAJ格式全文 下载阅读PDF格式全文

【英文篇名】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Environment o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作者中文名】 金玉;
【作者英文名】 JIN Yu (Shandong College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Jinan; Shandong 250200; China);
【作者单位】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文献出处】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Commerce and Technology, 编辑部邮箱 2010年 06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汉英习语; 地域环境; 影响; 差异;
【英文关键词】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region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difference;
【摘要】 习语是人们在劳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长期社会实践的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习语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地域环境、饮食文化、宗教信仰、历史事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理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最密切相关,中英两国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对汉英习语的形成影响很大。本文探讨了汉英习语中受地域环境影响的部分,旨在帮助学习者更深层地理解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及其文化,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文摘要】 Idioms,as the essence of languages,are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 s work and life.The formation of idioms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for instance,regional environment,food culture,religious beliefs,historical allusions and so on.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on them,aiming at helping English learner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wo languages and their cultures and develop the learner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abilitie...
【基金】 2009年山东省高校第三批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中英习语比较研究(编号J09WC75)

9. 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翻译类论文开题报告

首先,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犹如母与子的关系。先有人类思维后有语言、图画、音乐等外在表现形式。Language serves as dress of thought.Thoughts are always expressed by words
Without thinking,language would be meaningless?
那么,思维又是如何作用在语言形式上的呢?通过研究可知:思维---表现法---语言具体形式。
现在,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中国人与西方人由历史渊源、地域特性及哲学与文化心理不同而导致的思维的根本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农业、土地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即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天命自然统一。The Taoist notion Of following nature is closed related,as in other naturalistic movements,to the idea of fate.这种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使中国人习惯于崇尚自然、行于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和宿命论,即Let things remain as they are.而在人与天地万物协调共存的世界中,则存在着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发展变化。美国人说这是moving in endless circles and repeating it over and over again。中国的儒家与道家哲学就深深体现了这种观点。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道”等,这就是汉民族的循回式思维方式,比如在语言表现法中有回环式: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及递进式表达: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中国人表达事物总是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后、由大到小进行阐述,这种思维模式可称为具体一般型表达(Particular-General Pattern)。习惯于问题解决型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它们不仅在语言上如此,在文化艺术、经济活动中也都占有统治地位。也就是说中国人擅长具象思维。
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一向将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思维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客观事物,讲究“人物分立”,人能够通过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美国前总统里根(Ronald
Reagan)说过的一句话之中我们就可见一斑:
I do not believe in fate that falls on us no matter what we do,but,1 do believe in fate that will fall on us if we do nothing.(我不相信,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的命运都一样;但是我相
信,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我们的命运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He wants us to believe in the struggle,not in the fate.诸多此类象美国人热衷于job-hopping(跳槽),美国人的梦想便是being a self-made man from rags to riches。再比
如,从东方人与西方人做事的动因也可以发现:
The Chinese is always described as a person who does things because they have been done before.And the Americans a person who does things because they haven’t been done before.(中国人做一件事是因为这件事以前有人做过;美国人做一件事是因为这件事以前从未有人做过。)Americans love to try something new mostly because of a belief that newer maybe better.(美国人喜欢尝试新事物,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们认为更
新的可能是更好的。)
通过研究可知,英语自莎士比亚时代以来有很大发展。英语被誉为理性语言,这与欧美哲学较早与改造、征服自然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培根和洛克等一代启蒙哲学家恪守的客观形式化方法(即逻辑论证)很有关系。British people lo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cause these fields of study bring the excitement of new discovery. (英国人热爱科学技术因为它能带来新发现,是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最有力武器。) The love of change is closely tied to faith in improvement.培根思维精深周密;洛克的哲理明豁通达,对英语影响极深。“哲学思辩”(Speculative Philosophy)使他们将英语化为对人类经验(物理变化经验、感觉经验、价值经验)理性构建的精辟描述。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培根和洛克等一代理性主义哲学家实质上为英语作了科学规范,以至被称为: “King’s English'’。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一般具体型思维,擅长抽象思维,总是先概括后分解、先表态后叙述、先总结后事例、先整体后细节,由果到因、由小到大等。众所周知,地名的叙述便为一例。
由于中西思维模式的迥异,说话的语序就存在很大区别,所以中国式英语频繁出现。举例说明:
我原先打算七月一日去香港旅游,后来不得不取消,这使我很扫兴。
中国学生就常按中文语序脱口而出,使语义重心落在后面。实际上,按英语思维习惯应先概括,将语义重心放在前面,然后分解开来,所以应翻译成It was keen disappointment
that I had to cancel the visit l had intended to pay to Hong Kong On July 1St.
再看下面典型的例句:“在全球经济事务中,中国应继续保持一个积极而充满活力的力量,我坚信这是符合我国利益的。”
让我们看英语的语序:I strongly believe that it’s in the interests Of my countrymen that China should remain an active and energetic power in global economic matters.
由此可见,汉语是按时间顺序和逻辑发展关系由先到后、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论证,而英语则相反。

简单句中英汉语序的对比:
中文:主语+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谓语+宾语
我每天早上在室外高声朗读英语
英文:主语+谓语+宾语+方式状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
I read English loudly in the open 一、引言
词是语句的基本单位,通常所说的话都是由一个个词构成(陆国强,1983年)。在某些人看来,学语言,如英语,就是把一个个的词、词组、短句学好,掌握其读音、拼写及意思,同时掌握一些基本语法,知道如何把一个个的词、词组及短语连接起来。掌握了这些,英语就学得差不多了。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只是把单词按字面意义串起来,而丝毫不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在实际运用中是行不通的。例如:
(1)英语中green with envy是什么意思?人们忌妒或羡慕时脸色真的变绿或发青吗?
(2)英语中说 Paul was in blue mood; Paul(保尔)是什么情绪?高兴、激动、悲哀,还是什么?
在上列两句中,green(绿)和 blue(兰)都不是指颜色,两个词都有别的意思--某种文化方面的联想--从字面上看这种意思不明显。在词典上,green 这个词有“(脸色)变绿”的意思,但green with envy是个固定词组,不过表示“十分妒忌”而已。blue这个词与mood之类的词连用表现某种情绪时,表示“沮丧的”、“忧郁的”,例2之意为“保尔情绪低落”。以上两个例子就涉及词的字面意义和联想内涵意义,这就是语言文化差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理解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时,遇到的障碍并非语言知识造成,而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由此可见,在词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化因素的对比显得尤为重要。
二、语言与文化
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毫无疑问,词汇教学也要为这一目的服务。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在教学中,要对两种交际文化进行对比,我们首先从文化谈起。
文化 culture一词是一个含义极其广泛的词语。它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而广义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邓炎昌,刘润清 1989年)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窥见该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英语词汇作为英语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最能反映英美文化独特的魅力和内涵。学习英语词汇,实际上也是学习西方文化。对于在母语环境下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应该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英汉词语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例如: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学生能体会到莎翁的“爱”吗?
关于英汉习俗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as 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枣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三、中学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人学英语大多数从初一开始,近年来才开始在部分小学或幼儿园开设英语课。从6年的中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授课都存在一个普遍特征,那就是先教单词、短语,再讲授课文和做练习。对于单词的讲授无不遵循三个原则:音、形、义,其中“义”也仅仅停留在单词本身的字面意义上。而对于课文的讲授则过分强调语言规则,即一个个的单词是如何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成句子以及某些单词和短语在这个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另外,对学生所掌握词汇的考核也仅仅停留在要求学生会读、会写以及会运用单词简单造句,对于文化知识或是自身缺少了解,知识面不够广博,或是以为文化知识对学习语言,对提高考试成绩无多大关系,因此往往一带而过,甚至干脆置之一旁。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绝大部分学生完成六年的英语学习,脑袋中也装满了单词和短语,可惜无法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学到的仍然是“哑巴英语”。就是在中学英语新教材已经全面使用的今天,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虽然平时注意听、说训练,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简单交流,但由于对语言差异问题缺乏了解,以至于词汇使用不当,出现诸如把“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cow”,把“凡人皆有得意时”译成“Every person has a happy day.”,把“挥金如土”译成“to spend money like earth”,产生交际方面的一系列错误。它们的正确形式为 as strong as a horse; Every dog has its day;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以下的英语学生能理解其含义吗?如:as blind as a bat(有眼无珠), 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四、中、英文化比较及英语词汇教学
1、字面意义和涵义
字面意义就是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
词的涵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意义。
从这个定义的解释看,对于学外语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涵义。不了解词汇涵义,会在语言上犯严重错误,有时误把好言当恶语,引起谈话者的一方或双方不快;有时误把嘲讽当称赞,被人暗笑。
如“peasant”一词,是“农民”之义,但外国人眼里不是“农民”之意。英语中的peasant与汉语中的“农民”所体现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可能有不同的涵义,英语中的peasant是贬义。《美国传统词典》给peasant下定义:“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新编纬氏大学词典》:“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们低下的人”。在汉语中,“农民”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无论在革命斗争中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丝毫无贬义。农民应译成farmer。
再如,politician 和statesman这两个英语词。Politician是“政治家”吗?反过来说,汉语中的“政治家”这个词应该怎样译成英语呢?有些略懂英语的学生译作politician,这是不合适的。Politician这个词在美国英语中,往往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引起别人的蔑视。它只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这个词还有“精明圆滑的人”(smooth--operator)之义。指一个人做事和说话时,信心十足,非常老练。汉语“政治家”这个词应译为statesman,在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当中都很贴切,statesman主要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知之士;人们通常把有威望的高级政府官员称为statesman。
事实上,中英两种语言在字面意和涵义上有以下的关系:
1)、字面意义与涵义相同或相似
(1) 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
(2) 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
(3)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4) 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5) to lose one's face, to save one's face丢面子,保面子
2)、涵义相似,字面意义不同
(1) 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fence.这山望着那山高。
(2) 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 That's a piece of cake.那是小菜一碟。
(4)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
(5) Let sleeping dogs lie.切勿打草惊蛇
3)、涵义不同,字面意义相似
(1) to fish in muddy water(英语:形容多管闲事,自讨没趣)浑水摸鱼
(2) 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英语:令人毛骨悚然)令人发指
(3) to blow one's own horn(英语:自我炫耀,自吹自擂)各吹各的号
(4) to lock the stable gate after the horse has bolted(英语意思是“太迟了”)亡羊补牢
4)、涵义与字面意义都不同
(1) 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英语:谦虚的狗没肉吃。)满招损,歉受益
(2) Where there is fear there is modesty.(原为拉丁语格言:谦虚源于胆怯。)老王买瓜,自卖自夸(反讽)
(3) An excess of modesty obstructs the tongue.(英语:谦虚过分束缚舌头。)自知之明(赞誉)
2、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判别
见面打招呼
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吃(饭)了吗?”而美国人则用“Hello”或“Hi”等。如果不理解其涵义,美国人会认为,这种打招呼是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总之,这样打招呼在西方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
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去啊?”以及“到哪儿去啊?”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它们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3、称呼语中的政治地位差异
无论在英国或是在中国,人们的政治地位及身份是有所差别的。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起,这就产生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问题。中英称号不同:
王院长Principal Wang,刘军长Army Commander Liu,马经理 Manager Ma
这一点教材中都有时不注意,如:人教社JEFC教材Book 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
在JEFC Book 3 Lesson 34 Uncle Wang’s Factory中,学生们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 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或“How can I call you”等,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 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4、其它社交礼节上的不同
以please“请”为例。但是在某些场所却不宜用英语please。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一般说:After you。但是初学英语的人常用You go first,这是不对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喝酒、或者请人抽烟时,一般用Help yourself(to sth.),也不用please.。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或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