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国家地理位置
㈠ 《山海经》写的是哪有没有能够对应出来的地理位置
1、奢比尸国
《海外东经》“奢比尸国在其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
《大荒东经》:“有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
肝榆既赣榆,肝榆之尸既赣榆之人。江苏赣榆县原政协副主席郑础久和连云港报社王成章共持此说。
但该赣榆有可能是今之赣榆,亦有可能是古郁州之赣榆。《山海经。海内东经》:“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根据赣榆县志(14):“赣榆地夏以前属九夷,商属人方,西周属莒、祝其二国。战国时,先后归越、齐、楚领地。秦时置赣榆县,治于盐仓城,属琅琊郡;汉属赣榆、祝其、利城三县,分属琅琊、东海二郡。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衍封司徒马宫为扶德侯,置国于赣榆,赣榆县移治郁洲(今连云港市北连云区);公元280年,西晋复赣榆县。南北朝置为怀仁县,世宗大定七年间(1167年)复名赣榆县,此后元、明、清直至民初无变,先后隶属于淮安府海州、江苏省徐海道”。也就是说,要是《海外东经》成书于秦,奢比尸国位于今之赣榆;要是成书于汉代,奢比尸国有可能位于古郁州,即今之连云港市连云区。
地下考古表明奢比尸国很有可能在连云区。该区域的考古文化以龙山文化藤花落遗址为代表。藤花落遗址位于连云港市中云办事处西诸朝村南部,在南云台山和北云台山的谷地冲积平原上,海拔高度6~7米,为距今 4500—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发现奠基坑、灰坑、灰沟、道路、房址、水沟、水稻田、石埠头等遗迹200多处。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 (爰有遗玉)以及炭化稻米等动植物标本2000余件。
2、青丘国
《海外东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
《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 , ……登九淖以伐空桑 , 黄帝杀之于青丘。”
江苏赣榆县有青口镇,或许与青丘国有关。青口镇南距连云港60公里,北距日照安东卫80公里。
六朝时李逻注《千字文》“周伐殷汤”,谓妲己为九尾狐,明人小说《封神榜》更发挥其说,成为妖媚工谗的女子主詈称。《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郭璞注:“即九尾狐”。由于青丘国距离殷人祖先王亥的方国不远,青丘国应当与殷商有密切关系。
根据《海外东经》,青丘国位于朝阳谷之北(包括东北、西北方位),黑齿国之南(包括东南、西南方位)。
根据《大荒东经》,青丘国位于黑齿国、明星山之间,与白民国和嬴土国相邻”。
3、黑齿国
《海外东经》“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云:「黑下当脱齿字。王逸注楚词招魂云:『黑齿,齿牙尽黑。』高诱注淮南坠形训云:『其人黑齿,食稻啖蛇,在汤谷上。』是古本有齿字之证。古人地理与现今不同,南为上,北为下(《山海经》顺序为南、西、北、东)。因此“在汤谷上”即在汤谷之南。
《大荒东经》中“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帝俊的后裔叫黑齿,黑齿建立的国家叫黑齿国。
黑齿国地望应在赣榆枳汪镇到岚山安东卫、虎山镇一带。证据如下:
(1)黑齿国为帝俊后裔姜姓之国。
(2)夏商时姜姓纪国故地在日照安东卫到江苏赣榆之间。
《左传??隐公元年》(15)孔安国疏引《世族谱》说:“纪,姜姓,侯爵”。《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二“海州”条下云:“纪障城,在县(海州怀仁县,今赣榆)东北七十五里,平地近海,周一里余。按《春秋??昭公十九年》:“齐师伐莒”《传》曰:“莒子奔纪障”即此地也””。赣榆到安东卫的距离恰好是75里,所以今安东卫城正是古代纪障城。也有人认为纪障在赣榆县界。《故城春秋——古城遗址考察》(16)一文说:“《左传》记载:“鲁定公十九年(公元前五二三年)秋,齐高发帅师伐莒(莒不事齐故),莒子奔纪鄣”;杜注:“纪鄣莒邑也,东海赣榆东北有纪城”;《路史禅通记》:“有纪氏,有鄣氏”;《通志》载:“纪,都纪,迁于剧,注,纪本在东海故赣榆县纪城是”。“ 光绪《县志》载:界墙城,即纪鄣城。“界墙城,县北六十里,东际海,西连山”,以东际海西连山的方位来测定,岚山头东南方向的海中古城遗址即纪鄣城无疑”。“《水经注》载:“游水又东北径赣榆北,又东北径纪鄣城东北入海”;杜预《左传》注:“纪、鄣地二名,东海赣榆县东北,有故纪鄣城,即此城也”。这些记载,都说明纪鄣城址在今县城东北境内”。
但赣榆北60-75里的地望大约就在赣榆枳汪和岚山安东卫一带,二者相去并不甚远。纪国大约在商末周初由纪障迁都到今寿光南部纪台村,鄣邑(旧都)仍属纪,春秋时归属莒国。
(3)古纪障之纪国的姜姓非炎帝之姜,而是帝俊之姜,土著之姜。
纪国姜姓为炎帝后裔的记载出现较晚,最早见于唐代《元和姓纂》(17)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18)所载,相传西周初年炎帝的后代受封于纪国(今山东省寿光县纪台县). 春秋时, 纪国被齐国所灭, 其后以国名\\\\\\\"纪\\\\\\\"为氏。
但有史料证明纪障(古纪国)之姜姓非炎帝之姜,而是帝俊之姜,土著之姜。证据如下:
第一,《山海经》数次提到炎帝及其后裔包括在海岱地区的后裔,但在《海外东经》或《大荒东经》的地域内从未提到炎帝之姜姓。
例如:《北山经>”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大荒西经》“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于天”。《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夭】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海内经》“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婴叙述齐地沿革时说:“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左传》杜注称:“逄伯陵,殷诸侯,姜姓”。山东济阳县刘台子西周墓出土了属于逢国的青铜器,逢公为伯陵之后,姜姓。尽管齐地与商周时寿光纪国接壤,历史上从未有纪国之姜为逢伯陵之姜的记载或传说。
第二,根据唐代《元和姓纂》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西周初年炎帝后代受封于纪国(今山东省寿光县纪台县) 的记载,即使有个炎帝的后裔受封的纪国,也只能是寿光的纪国,而不是纪障的纪国(假设有两个纪国的话)。关于纪国之纪障古城,《故城春秋——古城遗址考察》一文写道:“另据国名记载:“炎帝后,姜姓国”,但从史料考证,炎帝之后,周封国不在此地”。
第三,宣兆琦(19)在《从姜炎文化看齐文化的渊源》中写到:“纪国。殷商时期,有一个纪国,在今山东寿光境内。《左传??隐公元年》孔安国疏引《世族谱》说:“纪,姜姓,侯爵。”纪国为姜姓所建,并见于《史记》索隐及《路史》诸书。金文将“纪”写作“己”。在寿光县城南20里处,有旧城遗址,纪侯台遗址等。己侯钟便出土于纪侯台下。近年来,在寿光境内出土了一批纪器。据寿光博物馆的专家介绍,均为商代末期的器物。由此可知,西周前就有一个姜姓纪国存在,都城和疆域都在今寿光境内”。这说明纪障之纪国更是早于殷商时期。如果纪障之姜为炎帝之姜,就像逢伯陵之姜一样,《山海经》中应该提及。也有另一种可能,寿光纪国为炎帝之姜,纪障纪国为帝俊之姜,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二者混为一谈。但不论那种可能,纪障之姜肯定不是炎帝之姜。那么,纪障之姜只能是帝俊之姜。
第四,春秋时代,莱国与莒国尚夷风,用夷礼,因而为齐鲁等周王室或其诸侯国所不齿。而纪国与莱国世代为通婚国,说明纪国与莒国一样,是周王朝所封的土著东夷方
㈡ 《山海经》无继国在哪
《山海经》中《无肠国》原文:“又有无肠之国,是任姓,无继子,食鱼。“这个无继子其实有两种解释:一说指无继国人的后代,以无继为国名;一说指没有后嗣。
《山海经•海外北经》:“无启之国在长股东,为人无启(“无启”原作“无膂”,据毕沅注引《广雅》改)”。按:无启,即谓无继。《淮南子•地形》有无继民,高诱注云:“其人盖无嗣也,北方之国也。”即此。郭璞于此经下注云:“其人穴居,食土,无男女,死即藐之,其心不朽,百二十岁乃复更生。”死而复生,同于永生,无所用其“继”,所以“无继”。
按这个说法,无启国就是无继国。其国民的奇特之处在于他们都不生育子孙后代。传说他们居住在洞穴里,没有男女之别。仅靠呼吸空气为生,偶尔会捡拾泥土食用,或者有人说他们能修炼一种食气的内家功夫。他们死后就埋入土中但心脏却依然跳动,尸体也不会腐烂。等到一百年(一说一百二十年)以后,又会复活,从泥土里爬出来重享人生之乐。如此周而复始,往返延续,以致这里的人虽然没有后代,家族却依然人丁兴旺,为任姓部族。
无启国(无继国)位于长股国的东边,而长股国位于雒棠树的北面,雒棠树又在肃慎国境内。肃慎国一般认为在现在的大兴安岭一代,那无启国(无继国)也就在黑龙江的东北方向吧。
㈢ 山海经中描述的地理状况到底是中国还是美洲
中国。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 , 杂录《庄》 、 《列》 、 《离骚》 、 《周书》 、 《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对于《山海经》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4] ,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㈣ 关于 山海经地图
如果没错,楼主想知道的是《山海经》中的山和水在现在什么地方吧。关于《山海经》内中的山水位置,现在还容没有定论。主要分为“世界说”和“中华说”。
我可以给楼主推荐一本书《图解山海经》(徐客),这本最可贵的是,有张步天教授根据《山海经》所描述山水位置考察后绘制的30副地图,主要是《山经》,只要能看懂现在的地图就可以看懂这些地图。
遗憾的是,本人没有从网络上找到这些地图,所以楼主只能买书了。这本书定价68元人民币,南海出版社。
不过,这些图明显的偏向“中华说”论点,但是作为参考是完全可以的。
㈤ 山海经中各国家的地理位置。
不是十个国家,是一个国家的名字。 据史料记载,大羿统一了东夷各部落方国,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由于该国家为众多崇拜太阳的部落方国所组成,在《山海经》中被称为“十日国”。
㈥ 山海经是一部怎样的古籍
《山海经》来是中国先秦自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6)山海经国家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文献价值:
《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著作,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科学史、宗教学、民族学、医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料。
它的学术价值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它大量地、有条序地记载了当时中国的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的内容,如山系、水文、动物植物、矿藏、国家地理、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等,细心钻研,深入探讨,就不愁没有新发现。
㈦ 山海经的海在哪里
不止一个海啊~
(一)、西海
西海,古无确指,但《山海经》中的“西海”位于“昆仑”(祁连山)的北面,当即居延海。
《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可知“昆仑之丘”在“西海之南”,也就是说,“西海”在“昆仑之丘”北面。前面已经证明,“昆仑之丘”即祁连山,而如果由东向西行,祁连山正在流沙(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滨,赤水(大通河)之后,黑水(党河)之前,那么祁连山北面的“西海”自然就是弱水(今额济纳河)流入的居延海了。
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弱水(今额济纳河)自张掖北来,至下游分为东河、西河等河,汇潴于此。汉称居延泽,魏晋一名西海,唐以后通称居延海。本为一湖。位于汉居延城东北,狭长弯曲,形如初月。东汉建安时置西海郡,治所就在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辖境约当今居延海附近一带。
《海内经》:“西海之内,流沙之中,有国名曰壑市。”“西海之内,流沙之西,有国名曰汜叶。”均用“西海”和“流沙”来确定一个国家的位置,可见二者相距很近,亦可证明“西海”就是靠近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流沙”)的居延海。
(二)、南海
《海内经》:“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
前面已经证明,黑水即党河,青水即黑河,因此,这是北以祁连山、东以黑河、西以党河、南以“南海”为界确定若木和若水位置的一段文文字,因此,这里的“南海之外”当为“南海之内”,南海当即今青海湖。
《大荒南经》:“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兽,左右有首,名曰术踢。”
这里的“南海之外”也应为“南海之内”,因前面我们已经证明赤水为大通河,流沙为塔克拉玛干沙漠,那么同样属于以祁连山、大通河、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南海”为四至,则此“南海”亦当为今青海湖。
《大荒南经》:“南海之中,有汜天之山,赤水穷焉。”
“南海之中”同“南海之内”。前面已证,赤水为大通河,汜天之山为青海民和县境内的一座山,因此,此“南海”为青海湖无疑。
《海内经》:“南海之内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有山名三天子之都。”此衡山非今衡山,因《大荒北经》言“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炯野之山,上有赤木,青野赤华,名曰若木。”而若木在黑水和青水之间,故此衡山当即衡石山;九阴山当即菌山,九为见纽,菌为群纽,见群同属牙音;桂山当即炯野之山,因为炯野之山一作灰野之山,灰与桂音通。而“有山名三天子之都”句当为后人所加,因《海内东经》言“浙江出三天子都”、“庐江出三天子都”,为后来的事情。
(三)、东海、北海
《海内经》:“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
这就可以一下子确定东海与北海的位置,因为朝鲜是位于日本海之内、黄海之隅的,因此,这里的“东海”决不是今天的东海,而是日本海;这里的“北海”也不是今天的北海,而是黄海。
《大荒东经》:“黄帝生禺号,禺号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号处东海,是为海神。”
知禺号与禺京是父子关系,而一为东海之神,一为北海之神,可见东海与黄海亦必相距不远,这与我们推断东海为日本海、北海为黄海是一致的。
(四)、海内
海内,即四海之内。而四海,即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前面我们已经证明:东海为今日本海,北海为今黄海,西海为今额济纳河,南海为今青海湖。因此,四海的范围并不是一个正方形,而是一个狭长的长方形。在这个区域里,多是草原与荒漠,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最初确定这四海范围的一定是一个游牧民族,而根据《山海经》以“昆仑之丘”或“昆仑之虚”(即祁连山)为地理原点来看,这个游牧民族应该就是匈奴族,因为,“祁连”是匈奴语“天”的意思。当初,匈奴族一定是从东向西迁移的,这从《大荒西经》中确定“昆仑之丘”的位置为“赤水之后,黑水之前”可以清楚地看出。
㈧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8)山海经国家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著作,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科学史、宗教学、民族学、医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料,它的学术价值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它大量地、有条序地记载了当时中国的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的内容,如山系、水文、动物、植物、矿藏、国家地理、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等,细心钻研,深入探讨,就不愁没有新发现。
《山海经》全书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畏兽,该书总体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
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大荒经》由东开始,故有学者认为是南、西、北、东的方位顺序与远古上南下北同,故《大荒经》由东开始,则可能是后人的改动调整),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㈨ 山海经全部国家
结匈国在灭蒙鸟的西南,那儿的人都长着像鸡一样尖削的胸脯。
南山在结匈国的东南方。从这山里来的人,都把长虫称为蛇,而把蛇叫做鱼。也有说南山在灭蒙鸟东南方的。
比翼鸟生长在灭蒙鸟的东边,比翼鸟身上长着青色、红色的羽毛,美丽极了。之所以叫比翼鸟,是因为这种鸟单独一只不会飞,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起来。也有的说比翼鸟生在南山的东边。
羽民国生长在灭蒙鸟的东南方,羽民国的人长着一颗像鸟一样长长的头,身上长满了羽毛。另一种说法是羽民国生在比翼鸟的东南方,他们的人面颊尖长,像鸟儿一样。
有名叫二八神的神人,两只手臂是连在一起长的,为天帝在荒野守夜。他们在羽民国的东边。他们长着小脸颊、红肩膀,总共十六人。
毕方鸟生长的地方东面有条河,叫青水河。这种神鸟生了一张像人的面孔,只有一只脚。也有人说毕方鸟在二八神的东边。
讙头国在灭蒙鸟的南边。这儿的人面孔像人长着翅膀,但嘴巴像鸟喙,以捕鱼为其擅长、也有的说在毕方鸟东边的,叫做(石永)朱国。
厌火国在(石永)朱国的南边,厌火国的人身子像猕猴,一身黑毛,口中能吐出火来。也有的说在(石永)朱国的东面。
三株树在厌火国的北边,生在赤水河上游,三株树样子像松柏,叶子像一粒粒的珍珠。也有的说这种树形状像彗星一样。
三苗国在赤水河之东,国人外出时总是扶老携幼,成群结队而行。因三苗与“三毛”声音相近,故也有的称之为三毛国。
载国在赤水东边,载国的人皮肤是黄色的,擅长弯弓射蛇。也有的说载国在三苗国的东边。
贯匈国在赤水东边,贯匈国的人胸部都生有一个透过胸腔的洞。有的说贯匈国在载国东边。
交胫国在它的东边(赤水,下同),这个国家的人两脚是左右交叉着的,走路时也是交叉着双脚。也有人说交胫国在贯匈国的东边。
不死民国在它的东部,这个国的人皮肤黑的像炭一样,而且长生不老。另一说是不死民国在贯匈国的东部。
歧舌国在它的东边。另一说法是歧舌国在不死民国的东边。
昆仑虚在它的东部,它的基部向四面八方延伸,很远很远。另一说是在歧舌国的东部,山基也向四方延伸。
羿与凿齿战--羿与凿齿在南方一个叫寿华的大泽厮杀,最后,勇敢善战的羿把凿齿杀死了。这次争斗,羿手使弓箭,凿齿用盾戟,也有说凿齿持戈战的。(战斗发生的寿华大泽,在昆仑虚的东边。)
三首国在它的东边,这个国的人样子更奇特,一个身子上生着三颗脑袋。
周饶国在它的东边,周饶国人身材短小,但穿衣戴帽同普通人一样讲究。还有的说周饶国在三首国的东方。
长臂国在它的东边,长臂国的人以捕鱼为生,他们捕鱼的本领非常高,常常可以两只手同时各抓到一条鱼。另一说是长臂国在周饶国的东边,在海上捕鱼为业。
北狄多崇山峻岭,帝尧葬在狄山的南面,(故城在今山东省濮县东南)帝喾葬在狄山的北面。那儿有熊、罴、身上长花纹的虎、蜥、豹、三足鸟、视肉等野兽。大舜、文王也都葬在那儿。另一说是葬在汤山,那儿有熊、罴、文虎、蜥、豹、离朱、视肉等动物。周围是深山密林,方圆可达三百里。
南方有个神叫祝融,长得兽身人面,长乘两条龙飞行。
海外西经
再说海外自西南隅至西北隅吧。
灭蒙鸟生于结匈国的北部,鸟的羽毛是青色的,尾巴是红色的。
夏后启--大运山高三百仞,在灭蒙鸟之北。那儿有处大乐之野,夏后启(禹的儿子)在那儿按《九代》乐曲翩翩起舞,夏后启乘两条龙,飞腾于云雾之中。他左手拿着羽毛做的华盖,右手持一玉环,腰间佩碧玉。这大乐之野便在大运山之北。也有人说那里叫大遗之野。
三身国在夏后启所在地方的北部,国民都是长着一个脑袋三个身子。
在三身国的北部,有个地方人称一臂国,一臂国的人只生有一直胳膊,一只眼睛,一个鼻孔。那儿还有一种黄色的马,身上有老虎皮毛一样的花纹,这种黄马也只生一只眼睛一条腿。
奇肱国,在一臂国的北部,那儿的人一只胳膊,三只眼睛,眼睛有阴有阳,常乘一种叫吉良的马。那儿还生长着一种鸟,鸟长着两个头,羽毛是红黄色的,常栖息在他的旁边。
㈩ 山海经中一共记载了多少国,那些国的具体名称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1][2]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1]。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1][2]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1][2][3]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1][4]
中文名
山海经
作者
佚名
年代
先秦
体裁
散文
类别
古籍文献
快速
导航
编章结构
内容简介
文献价值
版本情况
资料知识
山海经第一山
招摇山是《山海经》记载的第一座山。[5] 1983年12月,我国第一次全国性山海经学术研讨会“中国《山海经》学术讨论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在研讨会上发表学术研究成果《试论招摇山的地理位置》,论证山海经第一山招摇山是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的猫儿山。[5]
《山海经》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看鉴
赞554
阅读25.5万
为什么中外都这么痴迷《山海经》?因为它藏着不老不死的永生秘密
看鉴
赞25
阅读5.4万
山海经 明刊本
编章结构
在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山海经》十三篇”,并将其列为“数术略”中“形法”类之首,但所列仅目,内容早佚。传世《山海经》全书篇幅不大,不到三万二千字,包括《山经》和《海经》两大部分。
《山海经》方位图
《山经》分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5个部分,故《山经》又称作《五臧山经》(或作《五藏山经》,臧、藏为古今字)。《海经》分为《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海外经》包括《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4个部分;《海内经》包括《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4个部分;《大荒经》包括《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5个部分。
《山海经》的篇章结构与众不同。除《大荒经》以下五篇外,其方位展开顺序不是习以为常的东、南、西、北,而是有悖常法的南、西、北、东。蒙文通曾经据此为论据之一指出,《山海经》是古代南方(即古巴蜀和楚)人的作品,故在篇章安排上以南方为首,后人也多袭其说。但是,先秦典籍甚多,经现代学者梳理后,并未见到有与此类似的事例,因此,倘若单凭此点,今人少有采信。[3] [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