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动物地理分布
Ⅰ 我国各动物地理区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有哪些
1.东北区 包括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长白山地、 松辽平原和新疆北端的阿尔泰山地。本区气候寒冷,冬季漫长,北部的漠 河地区素有我国北极之称,夏季短促而潮湿。植被主要由云杉、冷杉、松、 落叶松等组成针叶林带,或与桦树、山杨、蒙古栎、槭树、椴树等共同构 成针阔混交林。林冠浓密郁闭,林下阴湿,遍布苔藓和地衣,层次结构简 单。分布于本区的为寒温带针叶林动物群,主要由耐寒性和适应林中生活 的种类组成,典型的代表动物有哺乳纲偶蹄目的麝、马鹿、驼鹿、驯鹿、、 野猪;啮齿目的灰鼠、棕背、红背、小飞鼠;食肉目的紫貂、猞猁、白鼬; 雷鸟,雀形目的、戴菊莺、交嘴雀、星鸦;爬行纲的极北蝰、棕黑锦蛇、 胎生蜥;两栖纲的极北小鲵、爪鲵、史氏蟾蜍、东方铃蟾、黑龙江林蛙等。 其中,号称林中巨人的驼鹿、森林之舟的驯鹿、百兽之王的东北虎,以及 狼貛、林旅鼠、河狸、雪兔、松鸡、榛鸡、黑啄木鸟、胎生蜥、黑龙江草 蜥、东北小鲵和爪鲵等均为本区的特有动物。 针叶林动物群的生态特点是:在林内的分布很不均衡,常聚集于长有 乔木的河岸、次生林灌和林间的沼泽地区。分布的垂直结构主要分配在树 顶层和地面层内,小型鸟类和灰鼠一般选择在枝叶繁茂的树上、树洞内营 巢,大型松鸡科鸟类则筑巢于地面或在雪窝中栖身,地栖鼠类的挖掘活动 能力不强,洞系离地表很浅,甚至就在雪下生活。林内食源单一,球果、 浆果、真菌、树叶、嫩枝等是动物的主食或基本食物,这些食源,尤其是 球果具有周期性的丰歉变化规律,常是导致有关动物数量波动的直接原因。 动物的昼夜相活动表现得不明显,典型的夜行性种类不多。冬季酷寒,地 表积雪深,枝头覆冰厚,许多动物发展了各种特殊的适应结构,例如转变 深色或带斑的鸟羽、兽毛成白色(雪兔、白鼬、伶鼬、雷鸟等),有利于 隐匿自身或接近捕猎对象;驼鹿和驯鹿的腿长,脚蹄宽大,每个趾瓣均能 张开与地面接触,可避免在冰雪上跑动时摔跤或陷入松软的雪中;榛鸡的 趾缘镶有尖长的角刺,能有效地握牢树枝,不致因覆冰溜滑而坠地。 2.华北区 北邻东北区和蒙新区,往南延伸至秦岭、淮河,东临渤海及 黄海,西止甘肃的兰州盆地,包括西部的黄土高原、北部的冀北山地及东 部的黄淮平原。本区位于暖温带,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植物落叶或枯萎, 夏季高温多雨,植物生长繁盛。区内广大地区已被开垦为农田,仅残留部 分森林零星分布于太行山、燕山、秦岭、子午岭和陇山等地,现在的植被 主要为草地和灌丛。华北区的动物种类比较贫乏,特有种类少,分布于本 区以及东北针叶林地带以南地区的是温带森林-森林草原、农田动物群。 华北区动物区系的特点是原有的森林动物群趋于贫乏化,且其生态习 性也已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以适应森林面积不断缩小和草原、草甸环境 的日益扩展。因此,东北森林中常见的马鹿、梅花鹿、黑熊、小飞鼠、棕 背、红背等在本区的山林地区已甚罕见或只分布在局部地区(如黄淮平原 的东方铃蟾、黄脊游蛇等),但出现了一些与南方共有的种类,如岩松鼠、 社鼠、复齿鼯鼠、沟牙飞鼠等。本区农业开发的历史极为悠久,具有大片 农耕景观,野生麋鹿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于19世纪中叶绝灭的,然而栖息于 农田、荒山沟谷和黄土之间的小型兽类却得到很大发展,最普遍的有麝鼹、 大仓鼠、北方田鼠、长尾仓鼠、黑线仓鼠、原鼢鼠、草兔、巢鼠等。许多 鼠类不但以作物为食,并且还盗藏大量谷物越冬,对农业危害十分严重。 广泛分布的食肉目动物有狐、黄鼬、果子狸、狗獾、猪貛和貉等。四季分 明的季节变化,对动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影响,每当春末夏初和秋季, 许多广适性鸟类在本区常形成季节性高峰,到冬季则大多迁往南方越冬, 森林鸟类中的优势种有三道眉草鹀、灰喜鹊、大山雀、红尾伯劳、黑枕黄 鹂、山斑鸠、岩鸽、绣眼鸟、黑卷尾、山噪鹛、石鸡等。农田区的常见鸟 类是金腰燕、家燕、白鹡鸰、喜鹊、麻雀以及在高层古建筑物上群居的雨 燕等。两栖爬行动物中以虎斑颈槽蛇、红点锦蛇、赤链蛇、白条锦蛇、蝮 蛇、丽斑麻蜥、山地麻蜥、无蹼壁虎、蓝尾石龙子、北草蜥、大蟾蜍、花 背蟾蜍、中国林蛙、金线蛙、北方狭口蛙等北方广布种较为常见,此外, 乌龟和鳖在本区也有广泛的分布。一般认为,黑卷尾、山噪鹛、石鸡、大 仓鼠、北方田鼠、原鼢鼠、麝鼹、无蹼壁虎、山地麻蜥、北方狭口蛙等是 本区的代表性动物,而褐马鸡及复齿鼯鼠则为华北区的特有种类。 3.蒙新区 本区的范围东起大兴安岭西麓,往西沿燕山,阴山山脉、黄 土高原北部、甘肃祁连山、新疆昆仑山一线,直至新疆西缘国境线。包括 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沙漠、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塔里 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天山山地等。境内大部分地区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属草原和荒漠生态环境。寒暑变化大,昼夜和季节温差剧烈,雨量少而干 旱,土质贫瘠,致使森林不能生长,缺乏高大的乔木,耐干旱的草本植物 十分繁盛。夏天和植物生长期短,动物的食源有周期性的丰歉变动;冬季 漫长,积雪深厚,地表封冻期可长达5个月,绝对温度可降至-30℃以下。 这些自然条件对本区动物区系的组成及其生态特征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蒙新区分为东部草原和西部荒漠两个地带,两者大致以集(宁)二(连) 铁路至鄂尔多斯西南部一线为分界线。本区东部为干草原及草甸草原,其 动物区系由典型的温带草原动物群组成,代表动物有黄羊、达乌尔黄鼠、 草原旱獭、五趾跳鼠、蒙古羽尾跳鼠、草原田鼠、狭颅田鼠、草原鼢鼠、 草原鼠兔、背纹毛足鼠、长爪沙鼠、蒙古百灵、沙百灵、云雀、沙、穗、 地鸦、毛腿沙鸡、大鸨、蓑羽鹤、灰伯劳、草原沙蜥和丽斑麻蜥等。草原 动物的生态特点是:以草本植物绿色部分为食的啮齿动物特别繁盛,在景 色开阔的草原上集群而居,并发展了地下洞穴生活、贮藏粮食或蛰眠越冬 能力,对草场的破坏严重;中小型食肉目动物较多,常见种类有黄鼬、香 鼬、艾鼬、雪鼬、伶鼬、石貂、黄喉貂、狐等,是啮齿目的主要天敌;黄 羊的奔跑能力强,数量甚多,蕴藏量约有百万头,是内蒙古的重要狩猎对 象。自然环境的急剧变化,可直接影响到产草量的丰歉,也是导致鼠类数 量波动大起大落的一个主要原因。地栖性的雀形目鸟类繁多,少数种类因 有利用鼠洞栖居的习性而出现“鸟鼠同穴”现象。 蒙新区的西部荒漠-半荒漠地带包括内蒙古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西 部、青海柴达木盆地、宁夏、甘肃北部的河西走廓及新疆地区。境内戈壁 和沙丘广布,植被稀疏,主要生长着白刺、琐琐、骆驼刺、柽柳、红砂、 沙拐枣等旱生植物,动物区系由温带荒漠-半荒漠动物群组成,而在种类和 数量上均占绝对优势的啮齿目、有蹄类动物、鸟类中的百灵科和蜥蜴目中 的沙生种类是构成动物群的主体。代表性动物及其优势种有各种跳鼠(五 趾心颅跳鼠、三趾心颅跳鼠、长耳跳鼠、小五趾跳鼠、小地兔、羽尾跳鼠 等)、沙鼠(柽柳沙鼠、红尾沙鼠、大沙鼠、短耳沙鼠等)、长尾黄鼠、 兔尾鼠、小黄鼠、赤颊黄鼠、塔里木兔、荒漠猫、虎鼬、鹅喉羚、岩羊、 原羚、悬羊、双峰野骆驼、蒙驴、蒙古野马、凤头百灵、角百灵、漠、白 尾地鸦、黑腹沙鸡、紫翅椋鸟、巨嘴沙雀、原鸽、红沙蟒、花条蛇、草原 蝰、沙虎、漠虎、长裸趾虎、沙蜥(大耳沙蜥、白条沙蜥、旱地沙蜥、南 疆沙蜥等)和麻蜥(荒漠麻蜥、敏麻蜥、快步麻蜥、网纹麻蜥)等。两栖 动物少,仅新疆北鲵、绿蟾蜍、湖蛙和中国林蛙等。 由于生活环境比草原差,因此动物的栖息地较为分散,各种环境中往 往只为少数种类所占据,只有在局部水草丰盛的“绿洲”才可能成为多种 动物的聚集处;荒漠动物为适应极端干旱的自然条件,它们的穴居生活、 蛰眠、贮藏冬粮或擅于奔驰的习性,较之草原动物有进一步的发展。小型 动物的耐旱力强,能从植物中直接摄取水分和依靠特殊的代谢方式,获得 所需的水分,并在节缩水分的消耗方面具有一系列生理生态适应机制。 4.青藏区 本区包括青海(柴达木盆地除外)、西藏和四川西北部,是 东由横断山脉、南由喜马拉雅山脉、北由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等所 围绕的青藏高原,海拔平均在4500m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气候是冬 季长而无夏天的高寒类型,原有的森林植被逐渐消失而代之以高山草甸、 高山草原和高寒荒漠。动物区系主要由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动物 群组成,最典型的代表有:哺乳纲中的白唇鹿、野牦牛、藏羚、藏盘羊、 藏驴、喜马拉雅旱獭、白尾松田鼠、根田鼠、藏仓鼠、高原和各种鼠兔; 鸟纲中的雪鸡、雪鸽、黑颈鹤、藏马鸡、蓝马鸡、西藏沙鸡、雪鹑、虹雉、 雉鹑、高原山鹑、岭雀,以及经常出入于旱獭和鼠兔洞并形成高原上鸟鼠 同穴现象的棕颈雪雀、棕背雪雀、褐翅雪雀、褐背地鸦、藏雀等;两栖爬 行动物中的温泉蛇、高原蝮、西藏竹叶青、喜山鬣蜥、红尾沙蜥、高山蛙、 倭蛙和西藏蟾蜍等。 青藏高原的抬升和形成,从地质时间上来看是短促的,尽管现今的自 然条件与蒙新区的差别相当明显,但是从动物区系的组成上分析,仍不难 看出两者存在着密切而深远的渊源关系,两区亲缘关系相近的动物其分化 程度只达到种或亚种上的差异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本区多鼠兔种类,且大多为仅见于青藏高原的特有种, 可认为是鼠兔种、属的分布中心。 5.西南区 包括四川西部、贵州西缘和昌都地区东部,北起青海和甘肃 的南缘,南抵云南北部,即横断山脉部分,往西包括喜马拉雅山南坡针叶 林以下的山地。境内多高山峡谷,横断山脉呈南北走向,地形起伏很大, 海拔高度在1600m~4000m之间,自然条件的垂直差异显著。与此相适应的 是,动物的分布也以具有垂直变化为特征。组成动物区系的动物群有两大 类:一类是分布于横断山脉等高山带的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动物 群、代表动物有鼠兔、林跳鼠、喜马拉雅旱獭、斑尾榛鸡、戴菊莺、旋木 雀和青海沙蜥等古北界种类;另一类是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坡中、低山带 的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这个动物群的种类几乎全是东洋界的成 分,如灵猫、竹鼠、猕猴、黑麂、鹦鹉、太阳鸟和啄花鸟等,而最具代表 性的动物则为塔尔羊、长尾叶猴、红胸角雉、棕尾虹雉、血雉、南亚鬣蜥、 喜山小头蛇、喜山蟾蜍、齿突蟾,以及世界珍奇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牛 羚和小熊猫等。大熊猫和牛羚是哺乳动物中的残存种,在地质历史时期曾 有过广泛的分布区;金丝猴是猴类中的稀有种,主要产于我国的西南区; 小熊猫是浣熊科中唯一分布在东半球的种类,无疑是由于地理隔离所保存 至今的孑遗种,也是动物地理中动物不连续分布的一个例证。 横断山脉在更新世时,未曾发生过广泛的冰盖,自然景观的变迁相对 地比较稳定,大致与现代类似。高山垂直带为各类动物提供了不同的栖息 环境,纵向平行的峡谷既有利于古北界动物的南伸和东洋界热带动物北上, 也为动物创造了良好的相对隔离环境,这些对大熊猫、牛羚、分类上属于 单型种的鼹鼠类等古老动物种的保存,以及绒鼠属、雉科、画眉亚科、湍 蛙属动物在此地形成分化中心都是极其有利的。 古北界和东洋界在横断山脉地区的分界线,大体位于北纬30°,由若 尔盖经黑水、马尔康、康定、理塘至巴塘一线,但仍普遍地存在着两界动 物过渡交错现象。 6.华中区 本区相当于四川盆地以东的长江流域地区。西半部北起秦 岭,南至西江上游,除四川盆地外,主要是山地和高原,海拔大多在1000m 以上,气候较干寒,森林、灌丛常与农田交错。东半部为长江中、下游流 域,并包括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北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大别山、黄山、 武夷山和武功山等散布其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丘陵低缓,平原广阔, 河道和湖泊密布,农业发达,素称“鱼米之乡”。分布在本区的动物群与 西南区的中、低山带同属于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 总的说来,华中区的主体动物是东洋界的成分,但有部分古北界的种 类参与组成动物区系。东洋界的代表动物有红面猴、大灵猫、食蟹獴、豪 猪、穿山甲(鲮鲤)、毛冠鹿、鬣羚、华南兔、黄嘴白鹭、牛背鹭、白颈 长尾雉、火赤链、眼镜蛇、尖吻蝮、竹叶青、王锦蛇、玉斑锦蛇、细痣疣 螈、多疣壁虎、斑腿树蛙等,渗入本区的古北界动物大多是广布于我国东 部的种类,如狗獾、黄喉貂、日本雨蛙等。本区的特有动物是大伏翼、獐、 黑麂、白鳍豚、灰胸竹鸡、白颈长尾雉、扬子鳄、大头平胸龟、隆肛蛙、 东方蝾螈、中国雨蛙等。森林面积小,林栖动物仅赤腹松鼠、长吻松鼠、 小麂、毛冠鹿、林麝和野猪等。居民点及广大农耕地区以黑线姬鼠、黄胸 鼠、褐家鼠、鼷鼠、金腰燕、白鹡鸰、棕头鸦雀、珠颈斑鸠、画眉、大山 雀、腊嘴雀、白头鹎、泽蛙、饰纹姬蛙、日本林蛙、红点锦蛇、乌梢蛇、、 乌龟等较为普通。 7.华南区 本区地处我国的南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包括云南及两广的 南部、福建东南沿海一带,以及台湾、海南岛和南海各群岛。自然环境复 杂,气候炎热多雨,年均雨量一般在1500以上。植物生长繁茂而多层次, 属热带雨林和季雨林,但目前原始森林已所剩不多,大多形成次生林灌、 芒草坡和农田,动物种类繁多,然而单位面积内每个种的绝对数量较少, 组成动物区系的是热带森林-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华南区是我国动物 区系中热带-亚热带动物最集中的区域,特别明显地表现在西部的滇南山 地,不仅具有鹦鹉、蟆口鸱、犀鸟、阔嘴鸟、懒猴、长臂猿、印度象、鼷 鹿、原鸡、绿孔雀、绿鸠、飞蜥、蛤蚧、蟒蛇、鱼螈、滇螈、黑蹼树蛙等 典型的热带动物,而且还是全国动物种类最多的地区,有“动物王国”之 称。此外,特有动物有:闽广沿海地区的黑叶猴、笔尾树鼠、果蝠、白额 山鹧鸪、花头鹦鹉、鹊色黄鹂、鳄蜥、崇安地蜥、无颞鳞游蛇、红吸盘小 树蛙、瑶山树蛙;海南岛有黑长臂猴、白臀叶猴、海南坡鹿、孔雀雉、原 鸡、海南兔、低泡飞鼠、海南闭壳龟、粉链蛇、海南湍蛙、海南树蛙等; 台湾有台湾梅花鹿、台湾鬣羚、台湾猕猴、蓝鹇、黑长尾雉、高雄盲蛇、 台湾小鲵等,但也有黄鼬、黑线姬鼠、、鹪鹩、蝮蛇等古北界的成分,可 以推测台湾在地质历史时期曾与大陆的北方动物区系有过一定联系;南海 诸岛有红脚鲣鸟、乌燕鸥、白顶海鸥及可能由人类携带迁至西沙群岛的缅 鼠和黄胸鼠等。野猪、猕猴和麂类是常见的大型兽类,主要农田害鼠为黄 毛鼠、黄胸鼠、板齿鼠、青毛鼠、白腹鼠、褐家鼠,麻雀、白腰文鸟、八 哥、各种画眉、鸦类和太阳鸟则是常见鸟类。
Ⅱ 中国海域没有的海洋动物
中国海洋资源非常丰富。
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管专辖海域约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陆地属面积的1/3,同时还分布着面积大于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5000多个,属于海洋大国。中国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因此制定正确的海洋发展战略,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Ⅲ 海兔子的地域分布
海兔种类有3,000多种,遍及全球海域,其中还包括热带和南极洲海域。海兔虽在中国沿海尤其东南沿海有分布,生活于热带海域,五彩斑斓的外貌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但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尚待开发。
海兔个体较小,一般体长仅10厘米,体重130克左右。海兔不是哺乳动物,体外无皮毛。它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类动物。但又与常见的腹足类动物不同:没有石灰质的外壳,只有一层薄而半透明的角质膜覆盖着身体。体呈卵圆形,运动时身体可变形。头上一前一后,长有二对触角。后触角较长,当它不动时,活像一只蹲在地上竖着一对大耳朵的小白兔,因而最早被罗马人称为海兔。后被世人所公认,海兔因而得名。
生活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和加拿大的盐碱滩的一种通体碧绿的海蛞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可生成植物色素叶绿素的动物。除了生成叶绿素所必需的基因外,它们还“窃取”了称为叶绿体的细胞器,利用其实施光合作用。同植物一样,海蛞蝓的叶绿体借助叶绿素将阳光转化为能量,因此就没了通过吃食物以获取能量的必要。研究人员采用放射性示踪剂以确保海蛞蝓确实是通过自身力量生成叶绿素,而不是从藻类身上窃取的这种现成的色素。事实上,海蛞蝓完全吸收了这种遗传物质,将其遗传给下一代。这些海蛞蝓的后代同样可以生成自己的叶绿素,不过,在吃掉足够的藻类以获取必要的叶绿体之前,它们还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科学家迄今尚不清楚这种动物是如何盗用所需要的基因的。
Ⅳ 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的动物地理区划
下分七个区: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青藏区、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中国海洋动物可分为黄渤海区、东海区和南海区,它们分属于世界海洋动物区系的北温带海动物区和热带海动物区。
Ⅳ 中国濒临灭绝的动物分布图
http://..com/q?word=%D6%D0%B9%FA%B1%F4%C1%D9%C3%F0%BE%F8%B5%C4%B6%AF%CE%EF%B7%D6%B2%BC%CD%BC&lm=0&fr=search&ct=17&pn=0&tn=ikaslist&rn=10
http://www..com/s?cl=3&wd=中国濒临灭绝的动物分布图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吉林省安图、抚松、长白三县交界的白头山地区。1980年初被联合国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面积达20多万公顷,是我国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自下而上有4个垂直结构明显的自然景观带。依次是针阔混交林带、暗针叶林带、岳桦林带和高山冰原带。长白山的植物多达1400多种,有“温带生物资源基因库”之称,野生动物有400多种。主要珍稀动植物有东北虎、梅花鹿、紫貂、金钱豹、红松、长白落叶松等。
2.卧龙自然保护区
位于四川省西部汶川县境内。1980年初被联合国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面积为20万公顷,主要保护西南高山林区自然生态系统和大熊猫等珍稀动物。这里是亚热带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由于高山阻挡了太平洋东来的气流及西风环流,形成终年温凉湿润的亚热带山地气候。从山麓到山顶形成了完整的垂直分布带谱。主要珍稀动植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羊、小熊猫、白唇鹿、四川红杉、岷江柏、独叶草、追龄草、香樟等。
3.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广东省肇庆市。1956年被列为我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80年被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是全球17个热带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中最北的一个。
该保护区面积为1140公顷,主要保护亚热带常绿季雨林。鼎湖山地处北回归线南侧,热带边缘。北回归线附近由于受东北信风带控制,往往形成广阔的热带沙漠,而鼎湖山在海洋季风影响下,孕育了茂密的季雨林,因而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宝库”。植物有2400多种,动物有250多种。珍稀动植物有木荷、乌榄、格木、子京、苏铁、桫锣、苏门羚、白鹇等。
4.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贵州省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1986年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是当今少有的亚热带完整生态系统,面积为4.1万公顷,主要保护黔金丝猴和珙桐等珍稀动植物。黔金丝猴与大熊描一样都是第四纪的伴生动物,是名符其实的“活化石”,目前仅在梵净山林区有100到500只,对研究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有很高价值。天然珙桐仅存于我国,在梵净山的面积最大,因开花时犹如白鸽展翅而被称为“中国的鸽子树”。19世纪晚期,它漂洋过海流传国外,如今成为世界著名的观赏树。
5.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福建省建阳、崇安、光泽县境内。1987年被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面积约为5.7万公顷,主要保护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珍贵动植物。高等植物有1800多种,鸟类有400多种,蛇类有56种,昆虫20000多种,被称为“物种基因库”、“鸟类天堂”、“蛇类王国”、“昆虫世界”。主要珍稀动植物有:银杏、石松、草鹗、厚唇鱼、角蛙、丽棘蜥、大平头胸龟等。
6.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林浩特市。1987年被纳人世界自然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是典型的温带草原生态系统,草类资源丰富,牧草优良,是我国和世界的第一个草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代表性植物有:沙地云杉、药用植物大针茅、狐芽、冰草、艾蒿、黄芪、甘草等。
7.神农架自然保护区
位于湖北省房县、兴山、巴东三县境内。1989年被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面积约为7.4万公顷,主要保护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物。神农架以峰、垭、云、洞、树,号称“神农五奇”,其中的树就是指当地有2200多种高等植物,有的是濒于灭绝的古老物种,如珙桐、铁坚杉、水青树、连香树、领春木等。动物有570多种,有的动物有奇特的白化现象,如白熊、白蛇、白獐、白金丝猴、白鏖等20多种,目前这些动物的白化原因还是未解之迷。
8.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
位于新疆中部,天山东段。1990年被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由天池自然保护区和中国科学院阜康荒漠生态站两部分组成,主要保护濒危动物(如天鹅、雪鸡、雪豹)、荒漠、森林、草原、天池风景区及荒漠绿洲。
9.盐城自然保护区
位于江苏省盐城市。1992年被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主要保护以丹顶鹤为主的珍禽。这里由盐蒿滩、草滩、芦苇沼泽7万公顷,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全球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珍稀动物除丹顶鹤外,还有白鹳、白鹤、白肩雕、白头鹤、白枕鹤、黑鹤、灰鹤、天鹅等。
10.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
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1992年被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面积为20万公顷,是我国热带生态系统和多种动植物的综合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的植物在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孕育成为有别于赤道热带雨林的季风雨林。这里的高等植物有4000多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植物几乎有一半分布在这里,如1975年发现的高达70多米的望天树,曾轰动植物学界。动物以鸟类最丰富,有400多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1/3。兽类62种,如亚洲象、印度虎、云豹、小灵猫、懒猴都是稀有动物,特别是白颊长臂猿,是灵长类比较进化的物种之一,且数量稀少,是国家重点保护对象。
11.天目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浙江省临安县西北的天目山。1996年被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区面积达1000公顷,主要保护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内的植物以“高、大、古、稀”而闻名,如树龄在1500年以上的银杏,树高50多米;胸径1米多的金钱松及稀有的铁树、马挂木等,都有“大树王国”之称。珍惜动物有云豹、穿山甲、虎纹蛙、树蛙、蝾螈等。
12.茂兰自然保护区
位于贵州省南部荔波县境内,1996年被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是我国亚热带乃至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残存下来的、绝无仅有的一片十分集中且原生性强又比较稳定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
13.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位于四川省南坪县。1997年被联合国纳入世界生物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面积约为6万公顷,是我国第一个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九寨沟是一条纵深60多千米的山谷,相传以前有九个藏族聚集的村寨,故名九寨沟。这里最独特的是湖光山色,108个湖泊被当地人称为108海,连接湖泊的是几十个瀑布,碧湖、红柳、飞瀑、翠柏,色彩和谐,动静相宜,浑然天成。
14.丰林自然保护区
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1997年被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面积为1.84万公顷,主要保护原始红松林。这里地处大兴安岭东部,离海洋较近,易获得来自海洋的潮湿空气,故气候温湿。植物有2000多种,其中一半为东亚特有种,如红松、沙冷杉、臭冷杉、红皮云杉等。利用价值最大的是红松,而其自然生长需100~200年时间才能达到20米到30米高,因而成为丰林的主要保护对象。
15.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
位于浙江省平阳县东南海面。1997年被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南麂列岛距鳌江镇30海里,距温州市50海里,距台湾基隆140海里,陆域面积11.13平方公里,其中本岛7.64平方公里,由大小52个岛屿组成。列岛风光秀丽,有各类景观180多处,宽广的大沙岙沙滩,三盘尾的天然草坪,巧夺天工的天然壁画,风浪雕蚀的奇特礁石,令人神驰的鸟岛、蛇岛、蜈蚣岛、水仙花岛各具特色;郑成功操练水师遗址、摩崖石刻、宋美龄“栖凤居”等处的人文景观更丰富了南麂岛的历史内涵。
16.山口自然保护区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山口镇。2000年被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境内,面积8000公顷,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树林生态系统。
本区地处沙田半岛的沿海滩涂地带,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保护区海岸线总和长50公里,区内分布着发育良好、结构典型、连片较大、保存较完整的天然红树林,有红海榄、木榄、秋茄、桐花树等12种红树林等12种红树林植物,其中连片的红海榄纯林和高大通直的木榄在我国已为罕见。该区具典型的大陆红树林海岸生态系统特征,红树林中还栖息着多种海洋生物和鸟类,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17.白水江自然保护区
位于甘肃省武都县和文县境内。2000年被纳入世界生物保护区网。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的最南端,地处岷山东端北坡,整个保护区地域呈带状,东西长110公里,南北宽20公里。自然保护区是1978年建立的,主要保护对象是大熊猫等珍贵稀有野生动物及其森林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13750公顷,其中核心区97329公顷,实验区116420公顷, 保护区内森林茂密,物种丰富,是大熊猫分布的最北缘,被誉为岷山东端的物种宝库。
18.黄龙自然保护区
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境内。2000年被纳入世界生物保护区网。
黄龙自然保护区与九寨沟毗邻,是一座绚丽多姿的彩池画廊。境内花木竞秀,藤萝漫生,碧水清泉,叠瀑滚泻。海拔2123-3576米处的黄色长坡上,排列着4300余个迂回曲折,层层嵌砌,珍珠璞玉般的彩池,形如蹄掌,如弯月,如菱角宝莲,池水深浅各异,深者丈余,浅者数寸,澄净无埃。最具魅力的是池水的色彩,时而荡红漾绿,泼墨濡黄,时而泻翠流金,泛青描黛,时而似蓝假白,浓淡相宜,虽然活水同源,却是水色各异,变幻无穷。既是风景名胜区,又是以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及自然景观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19.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云南保山市的隆阳区、腾冲县、怒江州的泸水县、福贡县、贡山县。2000年被纳入世界生物保护区网。
总面积405549公顷,为云南省目前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位于北纬24°40′-28°30′之间,由北、中、南互不相连的三段组成,南北长约400多公里。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面积183789.5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5.3%;缓冲区面积142611.5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5.2%;实验区面积79148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9.5%。生物走廊带,怒江范围内的两段116480公顷,保山范围内4916公顷。
20.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宝天曼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2001年被纳入世界生物保护区网。
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30米,是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带典型的森林生态区。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汇集和保存了大量比较完整的天然原始次生植物和生物群落。区内共有植物2900余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有29种,省级重点保护26种。由于植物资源丰富,给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已发现的动物种类260余种,金雕、金钱豹、大鲵、红腹锦鸡。香獐等30余种动物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此处还有昆虫3000余种,仅蝶类就达170余种,由野生果树110余种、野生花卉436种、野菜类植物173种、药用植物1055种,是我省乃至我国动植物基因库。宝天曼良好的生态环境区域,主峰地区基本保持着原始森林状态。
21.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巴林右旗北部。2002年被纳入世界生物保护区网。
保护区距旗政府所在地大板镇115公里,地跨索日嘎苏木、岗根苏木、朝阳乡、罕山林场。东与巴林左期相连,西与林西县交界,南依巴林右旗岗根苏木,北与锡林郭勒盟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18度18分~118度55分北纬43度59分~44度27分,总面积为10.04万公顷。保护区是中国大兴安岭南部山部景观的缩影,还是东亚阔叶林向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草原向森林的双重过度地带,也是华北植物区系向兴安植物区系的过渡带,成为联系各大植物区系的纽带和桥梁,对研究各大植物区系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有重大意义。这里又是东北、华北、蒙新三区动物区系的交汇点。同时,这里又是生态交错带,可以通过该区生物多样性变化来研究生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响,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护区已成为中——加两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项目示范区。
22.达赉湖自然保护区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呼伦贝尔草原西部。2002年被纳入世界生物保护区网。
达赉湖也称呼伦湖,是我国第五大湖泊,内蒙古第一大湖。总面积为3253平方公里,是一个以保护珍稀鸟类、湿地生态系统及其草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境内水域辽阔,湿地连绵,食饵丰富,是众多侯鸟栖息的佳境,也是大洋洲及东北亚候鸟迁徙的驿站,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448种,鱼类30种,兽类35种,鸟类297种(包括丹顶鹤、白头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8种,白琵鹭、大天鹅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8种)。
Ⅵ 中国地理地形分布图和各地的海拔高度
各地海拔:
拉萨3658.0m、西宁2261.2m、昆明1891.4m、银川1111.5m、贵阳1071.2m、呼和浩特.0m、乌鲁木齐917.9m、太原777.9m、成都505.9m、西安396.9m、重庆259.1m、长春236.8m、郑州110.4m、大连92.8m、福州84.0m、石家庄80.5m。
青岛76.0m、南宁72.2m、厦门63.2m、济南51.6m、南昌46.7m、长沙44.9m、杭州41.7m、沈阳41.6m、香港32.0m、北京31.2m、合肥29.8m、武汉23.3m、海口14.1m、台北9.0m、南京8.9m、广州6.6m、上海4.5m、宁波4.2m、天津3.3m。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并且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这种地势,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还使许多河流在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的地段,水流湍急,产生巨大水能。
(6)中国海洋动物地理分布扩展阅读:
地形特征
地形多种多样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山区面积广大
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中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海洋资源丰富。
Ⅶ 海洋生物资源的地理分布
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资料表明:自1938年以来,世界各海区的海洋渔获量比例有了很大变化。首先被开发利用的是北半球(20°N以北)海域,该海域在1938年占世界海洋总渔获量的81%。以后,热带和南半球水域的渔获量迅速提高,由1938年的19%到1980年占总产量的46%(表1)。从近岸到深海各带区,则近岸区的渔获量大于其他各区,如1976年海洋生物资源有92%左右捕自仅占有世界海洋面积7.4%的大陆架海域(表2)。不同的海域类型渔获量也不同,上升流区的面积最小,但渔业产量却与沿岸区相等(表3)。这是由于以摄食浮游生物的鳀鱼等产量极高所致;大洋区面积占90%,鱼产量却极低,主要原因是该区生产金枪鱼等凶猛性大型鱼类,其食物链级次高达5级,因而生态效率低。传统捕捞区在大西洋东北部,西北部和太平洋北部及中西部其面积仅占世界海洋总水体的20%左右,而捕捞量却占世界总渔获量的80%。
每个国家的海洋渔业产量也不同。如1980年,日本最高,为1042万吨;苏联次之,为947万吨;超过200万吨的,有中国、美国、智利、秘鲁、挪威、印度、南朝鲜、丹麦等国;超过100万吨的,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墨西哥、朝鲜、冰岛、加拿大、西班牙、越南等国家。
Ⅷ 中国的动物资源概况和中国海洋珍稀动物
中国有2366种际生脊椎动物,其中两栖动物284种,爬行动物287种,鸟类1245种,兽类450种,这些野生动物是发展利用边际土地资源的潜在产业模式。然而,对于中国的野生动物资源概况,人们缺乏全面的了解。文中分别就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兽类,综述了中国野生动物资源种类和保护种类概况,分析了中国野生动物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中国野生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策。 北极露脊鲸
灰鲸
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
海洋“歌手”——座头鲸
抹香鲸
稀世珍宝——龙涎香
一角鲸
白鲸
中华白海豚
最凶猛的动物——虎鲸
海豚救人
鲸类“自杀”之谜
观鲸旅游业
鳍脚类动物——海豹、海狮和海象
美人鱼——儒艮
灭绝的斯特尔大海牛
“霸王”——北极熊
企鹅
海龟
鲨鱼
矛尾鱼
水中软黄金——鳗鲡
海马
飞鱼
蝴蝶鱼
弹涂鱼
游泳冠军——旗鱼
金枪鱼
比目鱼
河豚鱼
翻车鱼
脊椎动物的祖先——文昌鱼
海洋“动物花”——珊瑚
“活化石”——鲎
Ⅸ 想知道:中国动物地理区系
中国动物地理区来系
中国陆地动源物区划分属于世界动物地理分区的古北界与东洋界。两界在我国境内的分界线西起横断山脉北部,经过川北的岷山与陕南的秦岭,向东至淮河南岸,直抵长江口以北。我国动物区系根据陆栖脊椎动物特别是哺乳类和鸟类的分布情况,下分七个区: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青藏区、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其中前4个区属于古北界;后3个区属于东洋界。
中国海洋动物可分为黄渤海区、东海区和南海区,它们分属于世界海洋动物区系的北温带海动物区和热带海动物区。
Ⅹ 海洋生物物种数据
我国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英文篇名】 STUDIES ON MARINE BIODIVERSITY IN CHINA
【作者中文名】 周秋麟; 杨圣云; 陈宝红;
【作者英文名】 ZHOU Qiu-lin1 YANG Sheng-yun2 CHEN Bao-hong1(1.Third Insttitute of Oceanogrsaphy;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Xiamen 361005; Fujian Province; China; 2.Department of Marine Sciences; Xiamen University; China);
【作者单位】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厦门大学海洋学系;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福建厦门; 福建厦门;
【文献出处】 科技导报,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编辑部邮箱 2005年 02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方阵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海洋生物多样性; 中国海; 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 珍稀濒危物种; 生物多样性研究;
【英文关键词】 marine biodiversity; China Seas; Census of Marine Lifes; rare and endangered species; biodiversity research;
【摘要】 综述了国际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现状以及海洋生物物种的数量及分布;综述了我国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研究现状、经济生物的数量、海洋珍稀物种的数量与分布;介绍了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的缘起、项目的组织和实施以及全球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展望;最后,探讨了我国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研究的若干问题。
【英文摘要】 The state of art of marine biodiversity studies and the quantity and distribution of marine organisms in the world were reviewed. And the state of art of marine biodiversity studies were introced and the quantity and distribution of commercial species and rare and endangers species in the Chinese waters were reported. The origins,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ensus of Marine Lifes and forcasts the number of marine species to be discovered in various regimes in the world waters were introced. In ...
【DOI】 cnki:ISSN:1000-7857.0.2005-02-004
有CAJ格式、PDF格式的 没excel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