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地理沙漠化名词解释

中国地理沙漠化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 2021-03-06 04:06:03

A. 中国沙漠化为什么十分严重

在许多国家的历史上,经济起飞阶段往往伴随着严重的环境问题:污染增加、公害不断,原因在于当时这些国家对环境资源急功近利的掠夺式开发。比如伦敦,在英国经济发展最繁荣的18~19世纪变成了“雾都”,泰晤士河开始黑臭;美国在20世纪初到30年代之间爆发过严重的“黑风暴”;日本在20世纪50~70年代先后出现“痛痛病”、“水俣病”等环境污染造成的大规模公害。发达国家的对策是“先污染、后治理”,问题暴露之后,在经济、技术力量和公众的环境意识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解决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环境污染,但给环境已经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和固体垃圾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三个主要方面。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是环境污染的主体。在城市中,汽车排放的尾气是空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污染源。由于空气粉尘污染非常严重,有些城市现已成为卫星观察不到的城市。有些地方的饮用水中有害元素严重超标,对人们健康构成威胁。固体垃圾污染更比比皆是,就连人迹罕至的珠穆朗玛峰也未能幸免。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科学家最近发现企鹅竟然也感染上了家禽病毒。

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度放牧等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的做法使我们吃够了苦头。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沙漠侵袭等都是人类自己酿就的苦酒。以非洲撒哈拉沙漠为例,由于人为的原因,撒哈拉沙漠的面积50年来扩大了100多万平方千米,目前仍在继续扩大。

地球上的物种正在锐减,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每年10月份的最后一天,纽约动物园的大型草地上都新竖起一排墓碑,每块石碑都是为灭绝的一种物种而立。据科学家估计,目前平均每天有3个物种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全世界有9400多种动植物正濒临灭绝。人类要对此负责,是人类摧毁了它们的生存环境,甚至它们本身。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物种最丰富的地区,可是人类对热带雨林的乱砍滥伐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由此而导致的物种灭绝最为严重。非洲的大象和犀牛成为濒危动物,这除了与它们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有关外,还与人类的大量捕杀密不可分——珍贵的象牙和犀牛角给它们招来了杀身之祸。再看看南极臭氧洞之下的地面生物,在智利南端靠近麦哲伦海峡的地区,河里本来有许多欢蹦活跃的鱼类,今天成了呆木乱撞的“盲鱼”;喜欢游荡的羊群因患了白内障而变为“盲羊”,整天闷闷不乐;连蹦带跳的兔子变成了“盲兔”,猎人可轻而易举地将它们抓获;自由飞翔的野鸟因双目失明而迷失方向,撞进了居民的院宅……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悲哀又发人深省的景象。

保护人类免受有害紫外线照射的臭氧层在不断变薄,地球南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洞。最新资料表明,南极臭氧洞的面积已达2000多万平方千米,大约是欧洲陆地面积的2倍。科学家已经证明,电冰箱等制冷设备中使用的氟利昂是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之一。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大气“温室作用”增强,我们居住的地球正在变暖。观测表明,百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增加了0.74℃,我国的气温变化与全球气温变化基本同步,尤以北方增温最为明显,从1986年的冬季开始,中国已连续经历了21个暖冬。人类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排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30%,甲烷和一氧化碳含量都增加了约15%。目前全世界每年向大气层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多达230亿吨。全球变暖可增加冰川的溶解量,导致海平面升高,使许多沿海地区和岛屿有可能被淹没;它还会加剧自然灾害,造成瘟疫流行。

B. 求地理关于沙漠化的两道题及答案

1.新华网2008年6月16日电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不当的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导致占全球41%的干旱地区土地不断退化,荒漠面积逐渐扩大。目前,有110多个国家、共10亿多人正遭受土地荒漠化的威胁。全球每年因土地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420亿美元,其中中国荒漠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l/4,约4亿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化是荒漠在原来基础上不断扩大的过程

B.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对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C.荒漠化就是荒漠D.荒漠化的标志是土地生产力的下降

(2)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D.黄淮海地区——石漠化

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地形区的名称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

(2)地形⑥中有中国最大的沙漠是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_荒漠(类型),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练习答案1、(1)D(2)C2、(1)①阿尔泰山②天山③昆仑山④柴达木盆地⑤准噶尔盆地⑥塔里木盆地(2)塔克拉玛干沙漠原生性深居大陆深处,四周有高山阻挡,东南和西南湿润的气流很难到达,终年降水稀少,而且风力作用强盛,形成大片沙漠3、(1)上面两空:左a,右b;

下面两空:左d,右c。(2)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等导致土地退化。

C. 中国历史地理的名词解释有哪些

历史方面的有:四大书院 八大古都 四大名楼 淝水之战 赤壁之战 贞观之治 安史之乱 王安石变法 王叔文变法及八司马 土木堡惨败 等等.
地理方面的有:1梅雨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降水丰沛相对湿度大、云量多、风力、大气闷热.
2.寒潮冬半年降温幅度较大的大气现象.标准日降温高于10度温度天距平高于10度温度页距平高5度.
3.伏旱发生在七月下旬八月上旬即梅雨过后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形成的干旱天气现象.

4.干湿度地带性海陆分布及其对比关系形成了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差别大陆内部和东西两岸各植被类型的差别以及景观的干湿度差别这种差别常呈经度分异的方向变化故习称为经度地带性或称为干湿度地带性.
5.滩涂海陆之间的交接地带其地貌沉积、土壤都与潮汐、海浪及泥沙来源密切相关.
6.黑潮暖流北太平洋副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西部边界流具有流速强流量大流幅狭窄延伸隧道高温高盐等特征为其特色其潮流因水色深蓝远看似黑色故谓黑潮.
7.冷岛效应绿洲内部防护林和农作物使风速减速蒸散强烈使用相对湿度增加下垫面的改变使温度变幅减小且平均值低于周围荒漠.这些特点不仅有利于绿洲化过程持续进行还对绿洲边附近的荒漠侵袭起着某种抑制作用.
8.土地资源从自然属性看是指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其性质取决于土地要素的组合关系和综合特点.从社会属性看是具有可促使发展农业生产的具有经济特征的社会财富.
9.地域分异规律指整个景观或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异现象.10.区域文化形成于一定地区的地理单元内的以一定地域概念为基础的相对明确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系统文化.
11.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沿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D. 如果中国在地理角度的第一阶梯全面沙漠化,或者进入重污染状态,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第一阶梯是青藏高原 中国的大江大河那里发源很多 如果沙漠化那么没有河流 下游的环版境将一塌权糊涂 污染物也会随着河流扩散 那中国遍地污染 那里是根源一定要保护好 破坏了恢复很难
雪山是堆积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堆积的 如果真好堆积那下雨下雪时人工增雨增雪就可以了

E. 中国沙漠化主要分布地区

国土地沙化主要发生在风力侵蚀地区,并集中分布于西北地区及华北北部。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风力侵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水风蚀交错区面积26万平方公里。其中轻度风蚀面积79万平方公里,中度风蚀面积25万平方公里,强度风蚀面积25万平方公里,极强度风蚀面积27万平方公里,剧烈风蚀面积35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甘肃等省区的沙漠、戈壁等区域。与第一次遥感调查结果比较,我国土地风蚀面积呈加剧趋势,其中强度以上风蚀面积由6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87万平方公里,增加了32个百分点。目前,每年土地退化、沙化面积仍在以3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继续扩展。

F. 中国地理

长江口的沙岛是由于涨落潮流不一致,形成缓流区,使泥沙不断沉积而形成的。专
冲积岛由泥属沙组成,结构松散,因而在外形轮廓上很不稳定。河口地区的冲积岛,每逢遇到强潮倒灌或洪水倾泻,强烈的冲蚀会使冲积岛四周形态发生改变。一般情况下,在冲积岛与河流和潮流平行的两边,总是一边经受侵蚀,一边逐渐淤积,(地转偏向力)久而久之,便形成平行两岸的长条形岛屿;而垂直于河流的两端,上游不断缩减,下游又逐渐增加。但是,有时整个岛屿被冲蚀消失;有时岛屿与大陆接近,最后连成一体。

G. 论述中国沙漠化的分布和成因有哪些

我国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
1.长江上游(原因:人类的乱砍乱伐,植被减少所致.)
2.黄土高原地区:(内原因:黄土结构疏容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降水集中在7、8月,夏季多暴雨;地表裸露,缺乏植被的保护;人为的不合理的活动所致.)
我国沙漠化主要分布在:
西北地区:(原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人为砍伐树木,或引水过多导致树木死亡;深居内陆,属于干旱的气候.)

H. 介绍一下中国土地沙漠化

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
根据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

中国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风造成的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占了160.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70年代以来仅土地沙化面积扩大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公里。

土地的沙化给大风起沙制造了物质源泉。因此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强沙尘暴俗称“黑风”。因为进入沙尘暴之中常伸手不见五指)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强度大,范围广。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肃、宁夏先后发生强沙尘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踪,264人受伤,损失牲畜几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33.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1998年4月15-21日,自西向东发生了一场席卷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强沙尘暴,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4月16日飘浮在高空的尘土在京津和长江下游以北地区沉降,形成大面积浮尘天气。其中北京、济南等地因浮尘与降雨云系相遇,于是“泥雨”从天而降。宁夏银川因连续下沙子,飞机停飞,人们连呼吸都觉得困难。

中国西北地区从公元前3世纪到1949年间,共发生有记载的强沙尘暴70次,平均31年发生一次。而建国以来近50年中已发生71次。虽然历史记载与现今气象观测在标准上差异较大,但证明沙尘暴现在比过去多得多,是没有问题的。

根据对中国17个典型沙区,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陆地卫星影像资料进行分析,也证明了中国荒漠化发展形势十分严峻。毛乌素沙地地处内蒙古、陕西、宁夏交界,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40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47%,林地面积减少了76.4%,草地面积减少了17%。浑善达克沙地南部由于过度放牧和砍柴,短短9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98.3%,草地面积减少了28.6%。此外,甘肃民勤绿洲的萎缩,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和红柳林的消亡,甘肃阿拉善地区草场退化、梭梭林消失……一系列严峻的事实。

土地荒漠化最终结果大多是沙漠化。 中国荒漠化类型及其分布中国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镶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
中国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60.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于旱、半干旱地区,在各类型荒
漠化土地中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其中,干旱地区约有87.6万平方公里,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西,腾格里沙漠和龙首山以北包括河西走廊以北、柴达木盆地及其以北、以西到西藏北部。半干旱地区约有49.2万平方公里,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东向南,穿杭锦后旗、橙口县、乌海市,然后向西纵贯河西走廊的中一东部直到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呈连续大片分布。亚湿润干旱地区约23.9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毛乌素沙漠东部至内蒙右东部和东经106度。
中国水蚀荒漠化总面积为20.5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8%。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北部的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等流域,在东北地区主要分布在西辽河的中上游及大凌
河的上游。

中国冻融荒漠化地的面积共36.6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思面积的13.8%。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
中国盐渍化土地总面积为23.3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总面积的8,9的。土壤盐渍化比较集中连片分布的地区有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以及天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


I. 中国土地沙漠化有哪些地区

土地沙抄漠化主要发生在风力侵蚀地袭区,并集中分布于西北地区及华北北部.
风力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甘肃等省区的沙漠、戈壁等区域
分布区域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断续分布延伸长达5 500km,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等省(区)共212个旗、县.另外,中国南方的部分湿润地区也出现了土地荒漠化的问题.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