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地理形势中国

地理形势中国

发布时间: 2021-01-18 11:37:49

❶ 对地理形势生态较差,降雨少,耕地面积少的对策建议

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和问题
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需求的增加,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也日益严重.面对这种局面,认真研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潜力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中国国土地面积144亿亩.其中,耕地约20亿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9%,林地18.7亿亩,占12.98%,草地43亿亩,占29.9%,城市、工矿、交通用地12亿亩,占8.3%,内陆水域4.3亿亩,占2.9%,宜农宜林荒地约19.3亿亩,占13.4%.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林地居第8位,草地居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世界人均耕地0.37公顷,我国人均仅0.1公顷,人均草地世界平均为0.76公顷,我国为0.35公顷.发达国家1公顷耕地负担1.8人,发展中国家负担4人,我国则需负担8人,其压力之大可见一斑,尽管我国已解决了世界 1/5人口的温饱问题,但也应注意到,我国非农业用地逐年增加,人均耕地将逐年减少,土地的人口压力将愈来愈大.
2.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 我国地跨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其中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合计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1.7%,温度条件比较优越.从东到西又可分为湿润地区(占土地面积32.2%)、半湿润地区(占17.8%)、半干旱地区(占19.2%)、干旱地区(占30.8%).又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各类地形交错分布,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区域差异明显,为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难以开发利用的.在全国国土总面积中,沙漠占7.4%,戈壁占5.9%,石质裸岩占4.8%,冰川与永久积雪占0.5%,加上居民点、道路占用的8.3%,全国不能供农林牧业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6.9 %.
此外,还有一部分土地质量较差.在现有耕地中,涝洼地占4.0%,盐碱地占6.7%,水土流失地占6.7%,红壤低产地占12%,次生潜育性水稻土为6.7%,各类低产地合计5.4亿亩.从草场资源看,年降水量在250mm以下的荒漠、半荒漠草场有9亿亩,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场约有20亿亩,草质差、产草量低,约需60-70亩,甚至100亩草地才能养1只羊,利用价值低.全国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每公顷只有79m3,为世界平均110m3的71.8%.
二、土地资源利用类型
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了现今的各种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一般分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镇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渠道、工矿、盐场等)以及冰川和永久积雪、石山、高寒荒漠、戈壁沙漠等.按《世界资源,1983》一的可比资料,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土规模较大的国家相比,农业用地比重偏小(表1)
表1 各国农业用地所占百分比(%)
从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看,我国东南部与西北部差异显著,其界线大致北起大兴安岭,向西经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中部、宁夏盐池同心地区,再延伸到景泰、永登、湟水谷地,转向青藏高原东南缘.东南部是全国耕地、林地、淡水湖泊、外流水系等的集中分布区,耕地约占全国的90%,土地垦殖指数较高,西北部以牧业用地为主,80%的草地分布在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区,垦殖指数低.
水土资源组合的不平衡也很明显,长江、珠江、西南诸河流域以及浙、闽、台地区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1%,而这些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35.9%.黄河、淮河及其它北方诸河流域水量占全国水量的14.4%,而这些半湿润、半干旱区需用灌溉的耕地却占全国耕地的58.3%(表2)西部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水量的4.6%.
表2 我国水土资源统计
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所在的14个省市,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的59%.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93%,旱地分布遍及全国,但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占全国旱地总面积的85%,其中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最为集中,占全国旱地总面积60%左右.
全国林地面积115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2.98%,林木蓄积量105.72亿立方米,森林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面积占全国的50%,蓄积量占75%.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华北、中原、长江下游地区,森林资源却很少,只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
草地主要分布在降水量少于400毫米的北部和西部地区,面积约43亿亩.其中可利用的约33亿亩.北部草地呈带状分布,草原面积约占30%,荒漠地带约占64%,其余为山地草场.南方草山草坡约有10亿亩.
三、土地质量与潜力
我国土地生产潜力、地区间差异很大.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而生物生产量却占全国的90%,并且集中了我国90%以上的耕地、林地和产肉量,95%以上的人口.1km2已承载225人.以光、热、水资源作为指标的气候生产潜力的估算表明,东部大面积的平均产量还只有气候潜力的20—40%,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4.6%,年生物生产量还不到全国的10%,生产能力低,土地的承载能力也仅为全国承载能力的4.3%.
根据计算,20亿亩的现实生产力(生物生产量)约占总农业用地的3/4;林草用地合计约60亿亩,而现实生产力却仅占农业用地的1/4,产值仅占1/10,不仅粮、棉、油全靠耕地提供,而且全国产肉量的96.2%也由耕地生产的饲料转化,农村用材亦大部分依赖于农由林网和农区绿化.据计算,到本世纪末,耕地的生物生产量将达23×108吨,占农林牧用地总生产量的68%,林草地仅占32%.到2025年,耕地生物量仍占70%.因此,不难看出,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20亿亩的耕地都是我国国土资源的精华所在,保护耕地资源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国策.
1.据《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量测结果,在现有耕地中,质量好的一等耕地约占全国总耕地的41.6%;对农业利用有一定限制、质量中等的二等耕地面积约占34.5%;对农业利用有较大限制、质量差的三等耕地约占20.3%,不宜农用而需退耕者3.3%.据统计资料推算,如果以播种面积(统计数字)亩产150千克为一个台阶计算,那末150千克以下的低产田占21.0%,高于300千克的高产田占22.5%,150—300千克的中产田则占56.5%.由此可得以下几点结论:
l)中产田面积最大,而且其产量(占56.5%)和县份(占56%)都占一半以上.
2)中产田大体包括两种土地,一是土地质量好的,无限制因素的一等耕地.由于投入少、管理粗放,产量未达到应有的水平.这类耕地约有2000万亩,只要增加投入,加强管理,产量将会很快提高.二是有轻度限制因素的二等耕地,以轻度洪涝、轻度盐碱、轻度水土流失地和缓坡地为主.其中排水限制占24%,侵蚀、坡度限制占17.5%,盐碱限制占13.5%.这类耕地可以按其适宜性调整作物生产布局,或采取简单改良措施,消除其限制因素.
中产田的增产效益比高产田与低产田高.高产田再高产,由于报酬递减,效益不会太高.以1985年统计资料看,在高产田中亩产300—350千克的占高产田面积约63.64%,350—450千克的占34.48%,450千克以上的占1.87%.产量越高,比重越少,增产的难度愈大.低产田多为陡坡地、干旱、瘠薄地、风沙地、重盐碱、重涝渍地,是具有严重限制因素的耕地.改造低产田需要大量投资.
由此可见,当前应主攻中产田,改造二等地,达到大面积增产与均衡增产的目的.与此同时要巩固提高高产田,有计划地改造低产田.
2.全国农用后备土地资源约5亿亩,按其质量评价,其中一等荒地仅占3.1%,二等荒地占49%,三等荒地占47.9%,包括盐碱地、沼泽地、红黄壤山丘、高寒地、干旱地和沿海滩涂等.且大多地处边远,交通不便,开垦所需投资较大,要经大力改造后才能使用.
宜农荒地主要分布在35°N以北地区,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东北山区的山间谷地及山前丘陵,内蒙古东部,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伊犁河流域等,这些地区的荒地面积约占全国荒地面积的80%.
宜农荒地既可以开垦用于农耕,也适于发展牧业与林业,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以免引起农、林、牧争地的矛盾.宜农荒地中约有40%为天然草地,主要适于开垦种植饲草饲料,将天然草地转变为人工牧草地.另外,约有16—20%的宜农荒地分布在南方各省山丘地区,主要适宜发展木本油料和茶、桔等作物.
3.我国西部牧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一半,但草原牧区土地生产力低,平均每亩草场仅产肉0.15千克.如以牧草加上农作物秸杆,农副产品的剩余部分作为饲料量计算,则西部的饲料量仅占全国的11%,产肉量占4.9%.西部牧区草场不仅生产力低,而且普遍过牧超载,导致草原退化与土地沙化.因此,草原牧区当前不宜大幅度增加载畜量,而应休养生息,严格地控制牲畜数量.
饲草资源开发潜力,一是加强草原管理,使4亿亩退化草场恢复到原有生产水平,估计每亩可增产干牧草30千克;二是改良草场,建设人工、半人工草场,通过开辟水源,消除毒草,建立科学的放牧管理制度,规定合理的载畜量;三是开发缺水草场.据调查,全国牧区约有3—4.5亿亩缺水草场,平均利用率仅有30—40%,经过开发水源,可扩大利用率;四是合理开发利用南方草山草坡,南方山地草场牧草生长期长,产量高,目前利用不到20%,具有很大潜力.
4.我国林业用地为37亿亩,其中森林面积为18.7亿亩.森林中中幼林占10亿亩左右.
据林业部资料,目前有21个林业局可采森林资源已基本枯竭,按现有生产水平继续下去,到本世纪末将有近70%的林业局可采森林将全部采完,而南方集体林区乱砍滥伐更为严重,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无论从保护生态环境,还是供给木材角度看,对林业建设与林地布局都有必要进行战略调整.即在继续搞好平原、城市绿化和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同时,把林业建设的战略重点尽快转向山区.这不仅是因为我国山区面积大,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角度,需要如此;而且由于山区多属江河上游,或是平原农区屏障,对于从总体上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庇护农田、草场,都至关重要.从全国土地资源特点分析,东北、西南两个老林区恢复资源需时较长,应抓紧筹建新的林区.要重视南方亚热带山丘的开发,那里山丘面积占土地面积的80%,近 2/3为海拔1000以下的低山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沛,土壤比较肥沃,土地生产力高,林木生长快,适宜树种多,造林及封山育林均易奏效,发展林业条件优越.因此,应集中力量,加速建设,力求在本世纪末成为国家最大的用材林、经济林基地,以避免到时可能出现森林资源青黄不接的问题.
应加强中幼林抚育,改造低产林、改造更新疏林、灌木林(全国约7亿亩),及时进行迹地更新,保持水土,永续利用.
全国后备林地约10亿亩,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南方丘陵山区.经过造林绿化,预计到本世纪末,森林覆盖率可达17%.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现在在中国的哪几个城市就业形势较好

北京,武汉,南京,广州,上海等;不是小城市,gis是新型科技,怎可能在专小城市。为何在这些地方,属不仅是大城市,更关键是gis高校多,科研实力强.至于就业形势,大城市压力都不小,如果想出去闯闯,那就选一个喜欢的城市,找个还可以的公司。积累两年经验就可以跳槽了。

中国地理形势的封闭性与传统文化的封闭性有何关系

中国内陆多名山大川,将国土分割,容易形成区域文化,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❹ 乾陵地理形势是怎样呀

位于抄八百里秦川腹地的袭陕西渭北山地,蕴藏着自然界鬼斧神工造就的山川灵秀。在这群优美峻秀、巍峨峭拔的锥状山峰中,分布着数十座中国汉唐帝王的山陵,给三百里的渭北山原形成了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乾陵被称“天下第一陵”线。其中,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乾陵气势雄伟壮观。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61.5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下面这张图是乾陵附近的地图。

❺ 如何理解山川地理形势的答案设计意图

【思维困惑】
示例二是从山川地理形势来设计答案。而问题是要求从政治经济文化来分析。答案要点就那两三句话,分值是12分了。如果学生适当展开叙述的话,山川地理形势这个答案要点这个作何解释?应该归因到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角度来解释?很多人是从政治角度来解释的,说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中央集权。但是这样的解释是不是完全合理?认识是不是足够全面?
在讲元代行省制度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分析了行省制度的政区划分特点,来认识行省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行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相入”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如果学生对行省制度的犬牙相入有深刻理解,他会认为唐代山川形便是方便了地方割据。
如果这样认识的话,显然认为是唐代的政区划分注重了山川地理形势,客观上导致唐末的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那么唐代的政区划分为什么要注重山川地理形势?统治者又是从什么角度出发设计了设计了这样的政区划分形式?显然从方便地方分裂割据来分析是不符合逻辑的,也是不符合历史真相的。
【答疑解惑】
对于唐代的区域划分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时段来辩证认识。要解释这个问题,必须全面认识中国古代政区划分的原则。
政区本来就是为着中央集权国家行政管理的需要而设置,其划界当然要以对集权统治有利为原则;但在另一方面,农业经济的发展又是维持封建政权的基础,政区边界的划定也要注意使政区与地理环境相一致。在这两种思想指导下,就出现了犬牙相入和山川形便两条相互对立的划界原则。在中国历史上,这两原则是同时并用的,但越到后来,犬牙相入的原则越占上风,这一点反映了中央对地方控制愈来愈紧,中央集权程度愈来愈加强的客观事实。
山川形便,是根据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划分行政区域。能够使行政区划与经济、文化区划一 致,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个原则是最自然最直观的原则。尤其在高山大川两边的地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地貌、气候和土壤,形成不同的农业区,也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高山大川除了造成地域上的差异外,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古代,又成为文化传播的天然障碍,因此以山川为界来划分政区是世界各文明古国的通行原则。但这些行政区域也可能利用山川险要,形成割据,不便于中央管理,如四川、山西就是典型的利用山川形便划分的行政区,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割据现象。因此山川形便只是行政区划的原则之一,还要与犬牙相入的原则结合使用。
犬牙相入,是指有意打破山川地形特征,划分行政区域,是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之一。其主要目的使各行政区域无天险可据,防止形成割据。这种区划多数导致相邻行政区域的边界犬牙交错,参差不齐,故名犬牙相入。利用犬牙相入划分的行政区域往往地跨多个自然区域,内部自然条件、经济特点、文化风俗差别较大,今天的陕西省地跨秦岭南北,安徽省地跨淮河、长江都是利用犬牙相入划分的行政区域,非常不利于地区协调发展,统一管理。因此,划分行政区域时,犬牙相入原则要和山川形便原则结合使用。
唐代开国以后,正式提出山川形便原则。《新唐书·地理志》载:“然天下初定,权置州郡颇多。太宗元年,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 政区的边界既以山川划定,则该政区往往就形成一个自然地理区域。因此在这些州的地域范围内,就存在自然地理特征的相似性与均一性,这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在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农业大帝国中,如何保持正常的,以至发达的农业生产是保证帝国长期稳定的重要因素。
行政区根据山川地理形势划分,主要是基于古代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交通工具也较简陋。根据山川地理形势来呢划分区域,区域划分越来越小,易于管理。从长时段看,这样的方式是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统治。而且按照山川地理形势划分行政区有利于地方的发展,地方发展了中央的力量就强大了,就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虽然实行山川形便的原则有经济上的需要和文化方面的益处,但对中央集权制而言,却有一个很大的弊病,那就是完全以山川作为边界的政区,必然成为一个完善的形胜之区、四塞之国,如果这个政区的幅员足够大,而政区长官又有相当权力的话,就可能出现凭险割据的现象。因此,政区完全以山川形便的原则来划界,是不利于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局面的。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政府在各地遍设方镇,“要冲大郡,皆有节度之额”。这时朝廷开始考虑以犬牙相入的原则控制方镇。元代是犬牙相入原则发生转折性变化的时期。最能体现犬牙相入原则极端化的实例则是行省的划界。元代行省幅员过于辽阔,即使小省也有数十万平方公里之巨,而且行省长官握有军、民、财政大权,加之行政区划层次既多又复杂,为防止分裂割据现象的发生,唯一的手段只有利用犬牙相入的原则。因此元代的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行省这样划分就使所有山川之险完全消解。因此元代行省幅员虽广,分权虽大,但是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也就不容易产生分裂局面。
此题答案示例过于笼统,简单的几个字“注重山川地理形势”说的模棱两可,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了很多的困惑和不解。学生如果从有利于中央集权角度来回答问题,应该是合理的。此一时彼一时,有一利也有一弊,不可以后事之非来否定前事之是。试题主要考察从汉到唐政区划分的变迁,如果试题能再增加一张元朝的地图,更能够让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政区划分。

❻ 中国地理形势的封闭性与传统文化的封闭性有何关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向型气质、和谐型风格和伦理型内核,这些特征与中国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中国人的哲学观念中也渗透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等思想。 和谐的文化风格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在古代中国,哲学家大多把建立统一和谐的理想社会作为自己的责任,统治者希望“太平盛世”,被压迫者希望“太平世界”。 过分强调和谐与统一,反对“过”与“不及”,这些文化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落后而相对稳定的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的原因之一。和谐的文化风格也使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由于习惯和满足于从直观上笼统地把握事物的性质,忽视了对事物本身的深入解剖。

❼ 武汉地理形势造就了武汉人的哪些性格

武汉人的性格代表着这座城市的性格。而城市的性格是由它的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雕塑而成。武汉是座古老的商业都市,交通发达,往来便利,诸多年前便已是南人北客与本地土著混杂而居,真正的武汉本地人已难以成为大多数了。武汉有一本关于汉口旧事的书,名为《汉口竹枝词》,其中写道:“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在武汉,我们能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但凡汇入武汉居民的外乡人,初来乍到时,多也对武汉人的性格大有牢骚。然则不多时日,这些发牢骚者自己的性格也都迅速为武汉人所同化,一改他们原先自认为有别于武汉人的地方。原因何在呢?盖实为武汉根深蒂固底蕴厚重的市井文化也。这种市井文化有着极强的溶解力,轻易就将外来的东西消化掉了,并将外来者塑造成自己所需要的角色。武汉人不像上海广州人那么排外,仿佛跟外来人比跟本地人更能友好相处,大约相当的程度也是因为自己多半来自外地。与此同时,武汉又是个地处于南北夹缝中的城市。这种地位令武汉生出诸多尴尬。对于北方,武汉的冬天有着它的寒冷,气温可达零下好几度,而在夏天却绝无它的凉爽,当北方人夏夜盖着薄被睡觉时,武汉人却只能把床搬到露天以便能熬过一个闷热得几近残酷的夜晚。对于南方,武汉的夏天有着它的湿热,温度高可达40度甚至更高,而冬天却又绝无它的温暖,当南方人穿着毛衣过春节时,武汉人却不得不在家里燃着炉火以便取暖。于是乎,武汉这地方便兼有了南北方各自的短处:夏天的高温湿热和冬天的天寒地冻。要命的是武汉偏偏地处南北之间,南方认为你是北方,北方认为你是南方。在南方的办公室里装冷气时,武汉被认作是北方了;在北方的家中设暖气时,武汉又被当作了南方。万般无奈的武汉人,只好冷时比北方冷,热时比南方热。为此,武汉人的性格便也呈南北兼容之状:既有北方人之豪爽,亦有南方人之聪慧;换一种词汇,也可谓既有北人之蛮,亦有南人之狡。大热大冷的生存环境,自是让人的性格亦大起大落。所以武汉人易暴易怒,但也易解积怨,不计前嫌。正所谓来得快去得快。来此长居的外地人,亦同样摆脱不了这气候的压迫,于是身不由己地武汉化了。而仅到此一游的外地人,则只撞得见武汉人的易暴易怒这一个环节,却见不到武汉人于一笑中尽释前嫌的环节,由此而容易对武汉人怀有偏见。所以我说,与武汉人相处时间短的人,多半会对武汉人持贬意评价;但同武汉人相处时间长的人却一定会体会到武汉人性格的可爱。

❽ 从军事地理角度分析我国地理环境对我国安全形势的影响与对策(可选取我国地理环境中的一个内容展开,如地

分析出来,有没有奖励?

❾ 中国各地域间文化形式的差异 中国文化与中国地理之间的关系 中国文化传承与中国地理之间的关系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当然,这两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

1、疆域、政区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围,以鸦片战争前的清疆域为极盛。秦汉实行郡县制,唐朝逐渐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朝主要为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清沿袭,基本形式为省-府-县。

2、民族、人口
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族共同缔造中国,中国领土也由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巩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万人口,几经起落,至19世纪中叶达4.3亿。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迁移频繁,移民众多。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发生巨大变化;水道、水系的变迁,如黄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陆变迁,一些沿海地区陆续成陆,另一些地区又沦入大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扩大或范围变动等。

4、气候
温度变迁,有过多次反复,由寒转暖,又由暖转寒;湿润状况的变迁,由湿润而逐渐干燥,旱情增加。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诞生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1、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长期绵延不绝,使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稳定的发展过程。
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同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但不同的是:中国文化的发展从一开始便依托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内部拥有广阔的回旋余地。历史一再表明,当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挥师南下,中原王朝在失去黄河流域时,还可以以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为依托延续着自己的文化。因而在中国历史上,西晋、北宋灭亡,随后还能在东南一隅分别建立了东晋、南宋,并且都延续一百多年。正是因为拥有这种回旋余地较大的空间,使得中国文化不像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古文化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或是被取代而中断了,或是湮灭、消失了。

2、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内生文化, 内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使生息于黄河流域的汉民族率先发展了自己的文化, 随后便不断融合了中国境内其他的地区及民族的文化,中国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契丹、辽、金等最终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了中华文化并融入她的血脉之中, 没有这种融合, 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这种融合力和同化力正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化系统得以保存和延续的先决条件。

3、具有保守性和封闭性
中国文化是在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四周较为封闭的地域里发展起来的。自然障碍将古代中国人与外界隔开,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这样很容易造成一种隔绝机制,阻断了中国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加上内部优越的自然条件,几乎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再加上因早熟的农业文明,周边地区的相对落后,使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国人更不愿主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在中国历史上,虽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大多数朝代基本上都是奉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与外部世界交往较少,到了近代更是采取愈发严重的闭关锁国。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受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各朝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缘文化和区域思想观念。早在先秦时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岭南文化等。中原地区由于对农业的重视而养成重土安迁的观念;东南沿海一带由于耕地有限,重视海外贸易,思想观念开放,西北的绿洲地区因土地限制和地处交通要道,商业发达较早;北方游牧民族由于环境恶劣,不得不以频繁的迁徙和战争来对付环境的压力。中国的区域文化虽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又并存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多元结构。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的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区域文化的相辅相成、渐趋合一。儒、道、佛三教的并行而立,盛唐时的胡汉交融,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及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3、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四、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上下数千年,历史悠悠不绝,不仅包含丰富的内容,覆盖了辽阔的国土,还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现实生活。现在,在整个世界连成一体、世界文化不断交融的新形势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下,我们必须努力建设自己的新文化。既要结合自己的国情,引进一切优秀的、有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善于吸收外来的新鲜的文化成分,更要充分发挥、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自身的传统文化资源,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长期延续,并用其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许多弊病,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健康向上的、积淀深厚的精神文化做保证,并使各国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分享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贡献。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意义,在于充分吸取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有价值思想,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强化对文化环境的热爱和保护,在强调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区域文化的建设与协调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舞台,它已经而且必将在这一舞台上、甚至在整个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