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鱿鱼入侵
❶ 国家地理或BBC中有哪些关于水母的纪录片名字
世界地理频道刚播过一个叫水母入侵的片子,很赞的说
英文叫Jellyfish Invasion
大制作
❷ 请教沙特国家地理介绍
第一章 沙特国情介绍
沙特阿拉伯王国(Kingdom of Saudi Arabia)是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国家,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于1932年9月23日建国,面积225万平方千米。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继承者建立了阿拉伯帝国,公元8世纪为鼎盛时期,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公元16世纪,阿拉伯帝国被奥斯曼帝国统治。公元19世纪,英国入侵,并把这片土地分为汉志和内志两部分。1924年,内志酋长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兼并汉志,随后逐渐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并于1932年9月宣告建立沙特阿拉伯王国。
1、 地理位置
位于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东濒海湾,西临红海,同约旦、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阿曼、也门等国接壤。“沙特阿拉伯”一词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幸福的沙漠”。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是希贾兹-阿西尔高原,其南段的希贾兹山脉,海拔3000米以上。中部为纳季德高原。东部为平原。红海沿岸地区是宽约70公里的红海低地。沙漠约占全国面积的一半。无常年流水的河流、湖泊。
2、 行政区划
全国分为13个地区:利雅得地区、麦加地区、麦地那地区、东部地区、卡西姆地区、哈伊勒地区、阿西尔地区、巴哈地区、塔布克地区、北部边疆地区、季赞地区、纳季兰地区、朱夫地区。地区下设一级县和二级县,县下设一级乡和二级乡。
3、 自然资源
沙特阿拉伯以丰富的石油资源闻名世界,有“石油王国”、“沙漠超级富国”之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沙特是世界上石油储量、产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此外,还有金、铜、铁、锡、铝、锌等矿藏,是世界第四大黄金市场。
水资源以地下水为主。地下水总储量为36万亿立方米,按目前用水量计算,地表以下20米深的水源可使用320年左右。沙特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产国,其海水淡化量占世界总量的21%左右。目前沙特共有30个海水淡化厂,日产300万立方米淡化水,占全国饮用水的46%。沙特共有184个蓄水池,蓄水能力6.4亿立方米。
4、 工业
石油和石化工业是沙特的经济命脉,石化产品外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 石油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0%以上,石油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0%以上。近年来,沙特政府充分利用本国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大力发展钢铁、炼铝、水泥、海水淡化、电力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非石油产业,依赖石油的单一经济结构有所改观。
5、气候
沙特西部高原属地中海式气侯,高温期少雨,低温期多雨;其他广大地区属亚热带沙漠气侯,夏季炎热干燥,最高气温可达50℃以上;冬季气候温和。年平均降雨不超过200毫米。
6、人口
约2748万,其中外籍人口约占30%,绝大部分为阿拉伯人。人口年增长率:2.4%。男女比例:男性50.9%,女性49.1%。
7、语言
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英语。
8、宗教
伊斯兰教为国教、逊尼派约占85%,什叶派约占15%。
麦加朝觐——天房是伊斯兰教朝拜的中心,每年伊斯兰教历12月,来自世界各地的虔诚的穆斯林到麦加朝觐时,都要逆时针方向围着天房游转。
9、政治制度
沙特是政教合一的君主制王国,无宪法,禁止政党活动。国王是国家元首,又是教长,沙特王室掌握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内阁决议,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和协议均需国王最后批准。《古兰经》和穆罕默德的《圣训》是国家执法的依据。国王亦称“两个圣地(麦加和麦地那)的仆人”,并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和大臣会议主席(即内阁首相)等职务。国王行使最高行政权和司法权。副首相、大臣、副大臣、省长、副省长、驻外使节和其他高级行政官员以及军队上校以上军官均由国王任命,有权解散或改组内阁,各部大臣直接向首相负责。国王有权批准和否决内阁会议决议及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协议。内阁由副首相、各部大臣及任命的国务大臣和国王顾问组成,任期4年。国王有权立、废王储,解散协商会议。沙特王国由其缔造者阿卜杜勒-阿齐兹•拉赫曼•费萨尔•沙特国王的子孙中的优秀者出任国王。1992年3月1日,法赫德国王决定成立协商会议,它是国家政治咨询机构,负责向国王提出改革建议,委员由国王任命,任期4年,可连任。
10、习俗
沙特阿拉伯人打招呼的礼仪很讲究,见面时首先互相问候,说:“撒拉姆,阿拉库姆”(你好),然后握手并说“凯伊夫–哈拉克”(身体好)。有的沙特人会伸出左手放在你的右肩上并吻你的双颊。
在沙特阿拉伯做好工程和贸易工作,必须了解该国严格实行政教合一,尤须知道伊斯兰教的一些习俗与规定,否则就可能给工作带来许多不便,甚至使贸易活动失败。
沙特阿拉伯人崇尚白色(纯洁)、绿色(生命)。国王身着土黄色长袍,象征神圣和尊贵。一般人不能“皇袍加身”。沙特国旗的颜色和图案,突出地表明这个国家的宗教信仰。绿色对穆斯林国家来说是吉祥的颜色,旗面上用白色的阿拉伯文书写伊斯兰教的一句格言:“世界除真主外,别无神祗,穆罕默德是先知、真主的使者”。在阿拉伯文句下面有一宝剑的图案,象征着圣战和武力,各种设计忌用猪、十字架、六角星等作图案。
按照沙特人的商务礼俗,冬日宜穿保守式样的西装。会见须先预约,但像其他阿拉伯国家一样,会见松散不守时。因此,即使是约定的时间去拜会,最好仍需在日程上留一点余地,对方晚到15~30分钟是常有的事。依公司类别而定,上班时间千差万别,夜间上班的公司也很多。在洽谈业务时,沙特人员常被来往人员打断,阿拉伯人认为这是“家庭”的延伸,不认为是失礼。遇到这种情况,一是耐心等待,二是预约到外面单独洽谈。当地商人多通晓英文,名片和说明宜用阿文和英文两种文字。来往信件人名前冠以职衔,如果来函用阿文,回函也亦以阿文为宜。一般人在外多以握手问候为礼,如果双方(指男子)信仰一致或比较友好,双方左右贴面三次。有时候主人为表示亲切,会用左手拉着对方右手边走边说。交换物品时,用右手或用双手,忌用左手。按穆斯林的习俗,该国以牛、羊为上品,忌食猪肉和猪肉制品。忌食有贝壳的海鲜和无鳞鱼,肉食不带血。阿拉伯人热情好客,应邀去主人家做客时可以带些小礼品,如糖果、工艺品等。禁酒最为严格,别送酒类礼品,不能单独给女主人送礼,也别送什么东西给已婚女子,忌送妇女图片及妇女形象的雕塑品。与阿拉伯人初次见面就送礼,可能被认为是行贿,切勿把用旧的东西送给他们。
沙特人不相信谈判代表,总要求与制造商直接谈判,法律限定该国商业必须由本国商人经营。沙特商人总是身兼进出口业务,零售商经营商品种类奇杂,且善于讨价还价,谈生意需要细心又耐心。
在沙特,无酒、无电影、无夜总会,市面虽有香烟出售,但不能在主人宴会上抽烟,当地没有抽烟的习惯。到主人家时要脱鞋,除非主人提出不用脱鞋。不要随便进入清真寺,入寺必先脱鞋。忌讳用鞋底后跟面对人,忌用脚踩桌椅板凳,因为这被认为是污辱人的表示。
一般会见和宴请的场合,往往只有男性,女性毫无社会地位。沙特妇女外出戴面纱,外面抛头露面的妇女多为外籍人。事实上,你在沙特可能看到的女性,八成是邻国来的劳工。不要在沙特拍摄宗教过程的照片。更不要给妇女拍照,可能会给你带来杀身之祸。
沙特戒律很严,小偷砍手,女性通奸则用乱石砸死。询问他们太太近况、嗜好,都在严禁之列。在沙特庆祝圣诞节、做圣诞树,都是禁忌。汽车司机超速行驶,监禁一月,鞭打80,因此,沙特几乎无犯罪。
沙特阿拉伯禁邮一切偶像,如工艺品中的人物雕像、儿童玩具娃娃等。因为崇拜偶像与伊斯兰教戒律背道而驰.在海关,对进出人员的物品检查很严,禁止携带黄色淫秽音响和印刷品出入境。酒和麻醉品贩卖者最高可判死刑,连妇女带的香水也要嗅之再三,唯恐是酒。斋月期间白天禁止在公共场合抽烟、饮水和进食。
11、节假日
独立日:9月23日(1932年)
国庆日:9月23日(1932年)
开斋节:回历10月第一天
宰牲节:回历12月10日
公休日:每周星期四、五为公休日
❸ 生物入侵的危害,请例举一些这样的生物
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1. 紫茎泽兰 2. 薇甘菊
3. 空心莲子草 4. 豚草
5. 毒麦 6. 互花米草
7. 飞机草 8. 凤眼莲
9. 假高梁 10. 蔗扁蛾
11. 湿地松粉蚧 12. 强大小蠹
13. 美国白蛾 14. 非洲大蜗牛
15. 福寿螺 16. 牛蛙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国外来生物入侵调查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高勇 阎彩娥/文
千万年来,海洋、山脉、河流和沙漠为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演变提供了天然的隔离屏障。然而近几百年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这些屏障渐渐失去它们应有的作用,外来物种们借助人类的帮助,远涉重洋到达新的生境和栖息地,繁衍扩散,它们到底是朋友还是敌人?
2003年初,一个冬日的午后,我们走进北京海洋馆,参观经过处理的食人鲳。不久前食人鲳曾是人们争相参观的热宠,它们撕扯活鱼的景象不知让多少人心惊胆战,号称“水中狼族“。但此刻,它们却只有一动不动地躺在冰柜中,睁着无望的双眼。关于食人鲳的报道随着它们的沉寂渐渐低落。然而,制造轰动的始作俑者虽已沉寂,关于外来入侵种的思考却不会随之停止。人们为什么对它们如此敬畏,甚至都不容它们生活在小小的水族箱内,难道仅仅是因为它们生性残暴吗?
“因为在中国本土并没有这种鱼”,海洋馆的负责人介绍道,“食人鲳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在我国的自然界中没有天敌。体质强壮、对水质要求不严格的食人鲳,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很容易找到适宜繁殖生长的水体,一旦流入自然水域,必将打破现有的生物链,威胁土著鱼类的生存,就如同侵略者入侵一样,对生态的破坏不堪设想。”
我曾看过一些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报道,但总觉得微甘菊、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麦穗鱼这些略显柔弱的名字如何能与“入侵“联系起来呢?食人鲳尖牙利齿倒也罢了,太湖银鱼长不盈指,又如何能“造成生态系统毁灭性打击“呢?外来入侵物种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小龙虾就是入侵物种
“外来种实际上已经来到我们生活之中,只是我们还不知道罢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吴岷博士是我国贝类研究的专家,谈起贝类入侵种如数家珍。“比如说,北京人非常爱吃的小龙虾,学名叫克氏原螯虾,原产于墨西哥,后向北美扩散,给美国五大湖泊的渔业生产和堤坝造成了极大威胁。上世纪20至30年代经日本进入我国南京地区,随后在江浙一带迅速繁衍,对当地的鱼类、甲壳类、水生植物极具威胁。它们会在水稻田堤坝上挖洞筑穴,现在小龙虾已经在洞庭湖大量繁殖,威胁到堤坝设施。“吴岷博士还指出,曾经活跃在人们餐桌上的福寿螺、白玉蜗牛在初期都是作为高蛋白食物引入并在我国大力推广的,然而由于市场原因,被大量遗弃或逃逸,现在已经侵入到农田和自然系统,成为农作物、蔬菜和生态系统的有害生物。
原来外来入侵种已经到了我们的嘴巴前面。接下来的采访越来越令人心惊。除农业、林业、渔业中已被作为病虫害治理的美洲斑潜蝇、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等之外,即使在我国许多繁华都市的小区、路旁、沟边、荒地、园圃、操场、草坪等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地方,也早已成为入侵杂草的天堂。婆婆纳、苘麻、蔓陀罗、反枝苋,甚至还包括令美国人闻风色变的三裂叶豚草都随处可见。
国家环保总局的杨朝飞先生向我们提供了部分数字: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外来杂草共有107种,外来动物40余种,从脊椎动物(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到无脊椎动物(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以及细菌、微生物、病毒中都能找到例证。国内最早开展入侵生物研究的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谢焱博士告诉我们:“目前我国的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无一没有外来种,除了极少数位于青藏高原的保护区外,几乎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外来杂草。”
关于外来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我国也有初步的统计报告。列举数字是枯燥的,但我们还是不得不仔细阅读以下统计报告:保守的估计,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松突圆蚧、美国白蛾、松干蚧等森林入侵害虫严重发生与危害的面积在我国每年已达150万公顷左右。水稻象甲、美洲斑潜蝇、马铃薯甲虫、非洲大蜗牛等农业入侵害虫近年来每年严重发生的面积达到140万至160万公顷。每年由外来种造成的农林经济损失达574亿元人民币,仅对美洲斑潜蝇一项的防治费用,就需4.5亿元,每年打捞水葫芦的费用需要5-10亿元以上。
“生物入侵是世界难题”。据统计,美国、印度、南非外来生物入侵造成的损失每年分别高达1500亿美元、1300亿美元和800亿美元。解焱博士认为这些都只是保守的估计,还不足以包括那些无法计算的隐性损失,比如外来生物导致本地生物物种的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由于改变环境景观带来的美学价值的丧失。
生物入侵导致物种濒危和灭绝
“‘外来'这个概念不仅是以国界定义的”,国家环保局生物安全办公室的专家柏承寿提醒我。人们曾经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四大家鱼”(青、草、鲢、鳙)也成了外来种,它们不是我国土生土长的物种吗?原因在于,“四大家鱼”在我国很多地区是当地的土著物种,但是如果它们被引入云南、青海、新疆等高海拔地区的水域中,就成了外来种,因为这些地区属于完全不同的生态系统。太湖银鱼的例子也是一样。
云南是我国鱼类种类最为丰富的省份,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出于产业经济的目的,两次大规模地移殖和引进外地鱼类。第一次是在1963-1970年间引进“四大家鱼“等经济性鱼类,并带进麦穗鱼和〔xia〕虎鱼等非经济性鱼类;第二次较大规模的引进是在1982-1983年,把太湖新银鱼和间下〔zhen〕鱼等引进滇池、星云湖等湖泊。现在云南原有的432种土著鱼类中,近5年来一直未采集到标本的约有130种,约占总种数的30%;另外约有150种鱼类在60年代是常见种,现在已是偶见种,约占总种数的34.7%;余下的152种鱼类,其种群数量也均比60年代明显减少。在过量捕捞、水利工程、围湖造田、外来鱼类,这4个导致云南鱼类濒危的因素中,外来鱼类是导致土著鱼类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最大因素。滇池蝾螈的灭绝也与滇池引入外来种有密切的关系。
肆虐上海崇明岛的可怕入侵生物--互米花草,因其具有固沙促淤作用,20年前从美国引进,由于缺少天敌,互米花草目前已成为整个崇明海滩的绝对霸主,导致鱼类、贝类因缺乏食物大量死亡,水产养殖业遭受致命创伤,而生物链断裂又直接影响了以小鱼为食的岛上鸟类的生存,“如果再不加以控制,崇明岛的生物链就将严重断裂。“互花米草目前又在福建沿海等地大量蔓延,沿海滩涂大片红树林的死亡就是互花米草造成的恶果。
明朝末年,仙人掌被引入我国,如今在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它们的踪影,在华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干热河谷地段,仙人掌战胜了当地的原生植物成为优势群落,那里原有的天然植被景观恐怕我们永远都见不到了。
其实,我国也有一些生物进入其他地区,成为别处的入侵物种。比如葛藤,作为一种药材引入美国,然而到了美国后却大量滋生,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再比如青鱼,在中国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肉食性鱼类,然而不慎传到美国,已成为美国渔业大害,当地政府甚至出价100美元一条悬赏捕捉青鱼。
在全世界濒危物种名录中的植物,大约有35%至46%是由外来生物入侵引起的。最新的研究表明,生物入侵已成为导致物种濒危和灭绝的第二位因素,仅次于生境的丧失。
入侵物种还能直接威胁人类健康
麻疹、天花、淋巴腺鼠疫以及艾滋病都可以成为入侵疾病。人类对热带雨林地区的开垦,为更多的病毒入侵提供了新的机会,其中包括那些以前只在野生动物身上携带的病毒,比如多年前袭击刚果等地的埃博拉病毒。前面提到的三裂叶豚草,它的花粉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的主要病原物,可导致“枯草热“症,在美国约有20%的人受花粉过敏症的侵扰。我国国内虽然还没有大量的报道,但在国外的许多华人到美国后一两年内就会出现花粉症的症状。目前豚草已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的15个省市,如果一旦大面积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所有这些,不论是疯牛病、口 蹄疫、鼠疫病这些令人望而生畏的恶性传染病,还是在美国声名狼藉的红蚂蚁,肆虐我国东北、华北的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等森林害虫,以及堵塞上海河道、覆盖滇池水面的水葫芦都是“生物入侵“惹的祸。它们的危害之大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以致有人称它为“整个生态系统的癌变”。
参考资料:http://tech.sina.com.cn/other/2003-08-05/1103217221.shtml
回答者:嗜糖如命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2-15 20:29
--------------------------------------------------------------------------------
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已成不可阻挡之势。往日浓阴蔽日、绿树摇曳的岛上,长满了薇甘菊。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
这个令人恐怖的“植物杀手”原产于中、南美洲。80年代,薇甘菊传到东南亚,给种植香蕉、茶叶、可可、水稻等经济作物的农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90年代初,薇甘菊的魔脚踏上了我国海南岛的土地。几年后到达了深圳,在深圳宝安一片4 000亩的人工山林里,几乎80%的山林遭到了薇甘菊的蹂躏。一些杉树林已被薇甘菊封杀,一些山顶已被薇甘菊完全覆盖。
科学家把这种类似薇甘菊的事件,称为“生物污染”。它指某种有害的外来生物侵入并造成原有生态的破坏。与化学污染不同,外来生物可以不断地增殖并扩散到新的地方,还能逐步适应新的环境并占据优势,从而危及本土物种。
人们对这些有害外来生物的侵入往往简单地当作偶发事件,对它的威胁的认识也很不够。其实地球上这种侵入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而且随着交通的全球化,世界贸易的不断增加,这种侵入的频率和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且有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目前,外来生物在地球上大部分湖泊和河流系统中、大部分海岸和主要岛屿上都可发现,并扩散到所有大陆,有的已经形成了污染。
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 000公顷的海底。在南欧、尼日利亚、南非、新西兰、澳大利亚、巴西和美国东南部,ASIAN TIGER MOSQUITO蚊可能会增加传播许多种危险疾病的风险。这种进攻型叮咬蚊子能携带至少17种病毒,包括登革热、黄热病和其他多种脑炎。从东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区,一种来源于南亚的ALANG草侵入了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严重地影响了当地树木的自然更新。澳大利亚的一种可能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来,导致了数千公顷的森林被毁。这种真菌对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树种和矮小的灌木。在新西兰,一种来源于澳大利亚的夜间活动的袋鼠,估计每晚可吃掉21吨当地的森林(树皮、树芽、树叶等)。来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棕色树蛇,使太平洋关岛上11种鸟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绝迹。科学家担心这种蛇会扩散到整个太平洋地区。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的气候明显变得比较干燥,湖中的68种鱼有38种已不复存在。
除了主动蔓延之外,人为的盲目引进物种也是造成生物污染的原因之一。在非洲维多利亚湖,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导致200多种地方鱼种的灭绝,是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脊椎动物的灭绝。水松树和金合欢属树种的引进本来是用于植树造林,现在却消耗了用于供应开普敦的地下水。
尽管人类对生物污染进行了长达40年的研究,但生态学家仍未发现生物污染过程的自然规律。
首先,对“入侵者”知之甚少。杂草可以说是最通常的入侵者,但也有很特别的入侵者。我们对入侵者的“家族”了解甚少,不知道何种生物将是成功的“入侵者”。
其次,对入侵的地点、时间无法预测。一般来说,失衡的生态系统通常要比完整的生态系统更易受到影响。EURASIAN CHEAT GRASS能在美国西北部2 500万公顷的土地上占居优势,其原因之一就是当地牧民过度放牧所致。但也有很多例外的情况。例如在现存的未受干扰的夏威夷雨林中,占优势的昆虫常常是外来的。在五大湖中,水质的改善可能帮助了SEA LAMPREY,因为这种食肉鱼种幼体对污染相当敏感。一种外来生物侵入后,可以潜伏几十年,生态平衡的改变可导致爆发性侵入。植物侵入的这种潜伏期更为普遍,几乎可以肯定许多外来生物的存在,只不过我们没有觉察到,根据美国一名研究杂草侵入的专家的看法,外来杂草通常在侵入30年或扩散到4 000公顷后才被发现。
此外,我们对生物侵入的危害程度无法估计。因为外来生物侵入的危害不仅是取代当地物种,而且会有惊人的后果。让我们来看看蒙大拿FLATHEAD河流中细小糠虾引进事件。野生动物保护人员为了增加另一种引进的KOKANEE鲑的饵料数量,在1970年前后引进了糠虾。然而鲑鱼的习性是在表面捕食,糠虾只在晚上升到表面,鲑在晚上又看不见糠虾,反过来糠虾还吃掉了鲑鱼鱼苗依赖的浮游生物。结果鲑鱼数量下降,导致熊、捕食鸟和其他依赖鲑鱼的动物的灭绝,致使许多鹰饿死。
生物污染的危害远非如此,它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潜藏着巨大的威胁。
威胁生物的多样性。山脉、沙漠和海流等作为自然边界将不同生态系统分隔开来。人类贸易、旅行和其他活动造成的生物污染破坏了这些自然边界的作用。外来生物威胁着本土物种,造成本土物种数量减少乃至灭绝。生物污染极大地威胁着生物的多样性。美国一项试验表明,新的基因工程植物将所含耐除草剂的基因传给杂草的速度比人们预期的要快得多。Bt植物不仅会杀死目标害虫,还会杀死一些益虫,而且威胁到这些昆虫的天敌。因此,对基因植物在批准进行大田种植前,必须进行大量的试验和严格的审定。
威胁人类的健康。各种途径造成外来病菌在全球的传播和流行。全球的艾滋病、英国的疯牛病、日本的“0157细菌”、香港的禽流感、台湾地区的肠病毒等都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美国近年来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强化食品卫生管理,实施“危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计划,1998年更投入4 300万美元用于食品安全的监测、研究与教育。
威胁经济的发展。外来病虫害的侵入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美国,外来害虫对森林的损失每年高达40亿美元。最近,美国发现光肩星天牛(Asian Longhorned Beetle)对一些树木造成破坏。美方认为是通过木质包装材料从中国传入的,拟对中国实施更严厉的措施,包括要求中方出口商提供有关部门出具的木质包装材料处理(加热、熏蒸等)证明。美方的新规定估计将影响到30%-50%的中国对美出口,对我国的经济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尽管许多科学家和土地管理者对生物污染忧心忡忡,但却很少引起政策制定者的重视。最近,美国政府正在着手制定一项战略,以协调三十多个联邦机构应付外来生物的入侵。西欧一些发达国家也在积极寻求应对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等相关国际条约,减少漏洞;切断外来生物的侵入通道;建立国际生物监控体系和数据库,克服侵害物种信息的零散;结束自然资源管理者对外来物种的引进,如牧区外来饲料植物、用作土壤保护的外来草种;提高人口整体生态意识,使人们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❹ 是什么救活了《国家地理
挽救《国家地理》
1904年末,美国一本名为:《National Geographic》的科学小杂志,由于读者量稀少,正面临资金短缺、关门倒闭的尴尬境地。这本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出资,创刊于1888年的杂志,因为内容过于“专业+装逼”,从诞生之日起就销量平平。
此刻,它的主编吉尔伯特霍维格罗夫纳正在为新一期剩余11页的内容发愁。杂志社现在已经穷疯了,早已支付不起外包作者的稿费,所以他只能自我消化缺少的部分。
吉尔伯特霍维格罗夫纳
(*论老丈人的重要性:吉尔伯特除了自身的优秀能力与品德外,他还拥有一项成功的秘籍!他的老丈人是电话的发明者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贝尔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创始+赞助人之一。在女友的推荐下,无任何经验的他成为《国家地理》的第一位全职编辑。婚后他迅速成为主编,一直工作到1954年)
就在这时,吉尔伯特看到了几天前收到的一份神秘邮包。它来自于俄罗斯帝国地理学会。当他无聊的打开包裹后,老伙计震惊了!这是该学会捐赠给美国国家地理的一批来自遥远西藏的50张珍贵照片。
吉尔伯特第一次见到了这个传说中神秘雪国的真实面容。他决定抓住机会,打算在新一期杂志的第27-38页出版这些图片资料。
他后来回忆,自己当时已经做好了被炒鱿鱼、打包回家的准备(有老丈人护体,谁敢得瑟......)。因为这与《国家地理》长期枯燥、呆板的学术风格不符。
由于发刊时间紧迫,以及这些照片对他的强烈吸引,吉尔伯特选择一试!他在每页大版面附上照片,并在空白处配以两位神秘摄影师的考察笔记,以全新的方式进行出版。
1905年1月,No.1期《国家地理》杂志原稿扫描
该期杂志:P27-P38关于西藏的内容。可以看到P27右下:英文标题“VIEWS OF LHASA”拉萨的美景
1905年1月,新一期《国家地理》出版,杂志大卖、内容倍受读者好评。当吉尔伯特走进华盛顿第十六街的宇宙俱乐部吃午饭时,被在场的国家地理会员围住,大家集体向他表示祝贺!
这是这本杂志公认的转折点,他在美国刊登了拉萨的第一张摄影照片。人们最真实、直观的看到了西藏神秘的人文景致。同时,也为《国家地理》找到了今后延续百年的杂志方向。从此,摄影成为它的灵魂标志。
然而,对于这批西藏照片的神秘拍摄者至今却少有提及......
神秘的蒙古香客
19世纪末,俄国为了在对中国西部的渗透中抢占先机,开始培养国内信奉藏传佛教的少数蒙古族裔,为其对中国进行情报搜集工作。由于在语言、外貌、以及信仰上的相通,他们在潜入中可以更好的隐藏身份。
1899年,俄罗斯帝国地理学会授命布里亚特人(布里亚特人:属于蒙古部族的分支)贡博扎布采别科维奇崔比科夫前往西藏。崔比科夫,1895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东语系,他是一个比较有抱负的年轻学者。协会为他配备了由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公司生产的便携式相机(卢米埃尔兄弟就是发明电影的那哥俩)。
贡博扎布采别科维奇崔比科夫
崔比科夫伪装成前往西藏朝圣的布里亚特香客,于11月跟随蒙古商队从乌兰巴托出发,中途混过清政府边检的盘查,从蒙古、青海方向于1900年5月进入拉萨。(*为了防止西方间谍对西部边疆地区的潜入。19世纪末,清政府在新疆、青海、西藏等地设置多处关卡,巡逻、检查过往人员)
与此同时,另一名受俄国派遣的卡尔梅克人(卡尔梅克人:蒙古卫拉特部族后裔,明代被称为“瓦剌”)奥夫舍诺尔祖诺夫也在积极的行动当中。他在1898年曾作为俄国与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中间人,从蒙古秘密到达过拉萨。此人是极力鼓吹西藏地方政府亲俄路线的煽动者。
奥夫舍诺尔祖诺夫
1900年3月6日,诺尔祖诺夫准备开始第二次潜入西藏,但没想到这次旅程却令他极为蛋疼!
此次,他没有走蒙古、青海方向入藏的传统路线,而是从圣彼得堡先到达法国马赛,再乘船前往印度加尔各,计划从喜马拉雅山南侧的商路进藏。
令诺尔祖诺夫意外的是,他刚到印度就被英国边检以涉嫌俄国间谍为名给抓了!此时英国与俄国在西藏问题上的博弈相当尖锐,谁都不想让对方先占到便宜。所以,当有蒙古裔的俄国人出现在印度时,英国佬会极度敏感。
在被扣留期间,诺尔祖诺夫暂居在大吉岭的一所寺院,殖民地警察要求他不定期的到警局报到。经过几个月的交涉与调查,虽然英国人没查出什么证据,但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决定让他滚蛋。
1900年10月3日,诺尔祖诺夫沮丧的回到俄罗斯。这次远行除了在大吉岭附近拍摄了几张照片外,一无所获。
1900年12月5日,诺尔祖诺夫开始第三次进藏。他老老实实的选择了传统的“北线”。这一次他受到了幸运之神的眷顾。在乌兰巴托与六名随行人员汇合后,他们仅用了两个月零24天就穿越了中国西部的广阔戈壁(正常需要6个月时间),在1901年2月28日抵达圣城拉萨。
诺尔祖诺夫在拉萨停留期间,见到了早已到达近1年之久的崔比科夫,他们一起拍摄了那张著名的布达拉宫照片。由于拉萨城外就有清军驻扎,这哥俩在拍摄时都十分谨慎。
诺尔祖诺夫在拉萨停留1个多月后,从尼泊尔返回俄国。他在用法语撰写的回忆录《TROIS VOYAGES A LHASSA1898-1901》中记录道:“我把照相胶卷放在一个小盒子里,将它缝在一块布上,并用绳子系在我的裤腿下面隐藏。另一部分被放在一个装有青稞干粮的罐子里。至于我的俄国护照,我把它藏在了鞋底。由于这些巧妙的措施,我顺利骗过了印度边境的英国海关。”
崔比科夫则前往西藏其他地区考察,于1902年回到俄国。
布达拉宫在欧洲
他们在拉萨拍摄的首批照片,由俄裔法国人类学家约瑟夫丹尼克,在法国巴黎一本名为《地理》的杂志1901年十月刊出版。这绝对是布达拉宫的第一张照片有史以来第一次向公众发布。不到4年后美国的《国家地理》也刊登了这批影像。
瑟夫丹尼克
我们十分幸运的找到了这本100年前的法国杂志影印件。
法国《地理》杂志1901年10月刊
P43- P47为关于拉萨的内容
可以看到大标题的最后一个单词:Lhassa 拉萨
左页:根据1660年,法国传教士在远东与印度听闻有关拉萨的传说后,想象绘制出的布达拉宫
左页:崔比科夫与诺尔祖诺夫绘制的拉萨地图
关注:20世纪研究所
我们探索那些像破烂一样被丢弃在角落中的人文现象与时代骚动,用装B的目光重新审视荒诞不经的“过去”与“现在”
❺ 国家地理2010十大奇特新物种有哪些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国家地理杂志评出2010年十种最怪的新发现的动物物种,其中包括吃木头的鲶鱼、外形犹如尤达大师的蝙蝠,能够自我克隆的蜥蜴以及会打喷嚏的塌鼻猴。
1.暴君水蛭
根据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4月报道,暴君水蛭(Tyrannosaurus rex,与暴龙的英文名相同)这种新物种是在秘鲁亚马逊河流域发现的,它们是丛林中的水蛭之王。暴君水蛭的身长可达到3英寸(约合7厘米),长有巨大的牙齿,这一点与暴龙类似。研究论文合著者、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无脊椎动物园馆长马克·西达尔表示:“这种新发现的水蛭生殖器相当小。”鉴于这些因素,编辑将暴君水蛭请上2010年十大最怪异新物种排行榜。
2.紫章鱼
7月在加拿大大西洋沿海进行的一次深海考察发现了11种潜在新物种,这只未经证实的紫章鱼便是其中之一。根据研究人员的博客,此次深海远征之旅为期20天,揭示了原始而怪异的环境下冷水珊瑚与其他底栖动物之间的关系。
3.打喷嚏的塌鼻猴
环保人士10月表示,这只新种猴子是在缅甸发现的,它长着塌鼻子,下雨的时候雨水会流入鼻孔,导致它忍不住要打喷嚏。照片中的猴子便是会打喷嚏的塌鼻猴,它是唯一一个经过科学观察的塌鼻猴标本。在研究人员发现它时,当地猎人已经把它杀死,不久后,它的肉也被吃掉。
4.忍者蛞蝓
科学家4月表示,目前只在马来西亚的婆罗洲发现这种新近被描述的长尾蛞蝓踪影。它们的尾巴长度是头部的3倍。这种新物种会向配偶射出由碳酸钙构成的“爱情之箭”,“箭头”含有激素,因此被昵称为“忍者蛞蝓”。科学家认为这种与丘比特类似的行为可能提高它们的繁殖成功率。
5.尤达蝙蝠
这只长着管状鼻子的果蝠被网民形象地称之为“尤达蝙蝠”,照片一经公布便在互联网上引发轰动。科学家10月宣布,2009年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的两次科学考察共发现200种物种,尤达蝙蝠便是其中之一。虽然在此前的科学考察中也曾发现尤达蝙蝠,但当时并未将其视为一种新物种,甚至没有对其进行命名。与其他果蝠有所不同的是,尤达蝙蝠会传播所吃水果的籽。对于其所在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这种蝙蝠可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6.食木鲶
照片在水下拍摄,展现了一种新发现的带甲食木鲶鱼。这种鲶鱼是2006年在亚马逊雨林发现的,以秘鲁桑塔阿纳河中的倒树为食。其他吸口带甲鲶鱼利用它们独特的牙齿从没入水中的木头表面啃掉有机物质。根据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9月报道,这种新发现的食木鲶鱼尚未命名,是已知十几种能够消化木头的鲶鱼种群之一。
7.辛普森蟾蜍
在9月于哥伦比亚西部搜寻迷失的两栖物种时,科学家偶然发现了3个全新物种,其中就包括图片中的这只喙状鼻蟾蜍。此次科学考察的领导人罗宾·摩尔在11月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它的鼻子又尖又长,好似喙,让我们联想到动画电视剧集《辛普森一家》中的恶棍伯恩斯先生。”
8.自克隆蜥蜴
科学家于11月宣布了一项令人吃惊的发现,越南菜谱上的一种流行食物(蜥蜴)居然是科学界此前并不知晓的一个新物种。这种新发现的蜥蜴学名“Leiolepis ngovantrii”,是一种非比寻常的爬行动物。根据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11月报道,这个家族的所有成员都是雌性,能够通过克隆繁育下一代,并不需要雄性蜥蜴参与。
9.鱿鱼蠕虫
这个新物种长有基于刚毛的桨状结构,用于游泳,头上则长有触角。面对这样一个怪异的物种,参与海洋生物普查的研究人员困惑不已,只能简单地将其称之为“鱿鱼蠕虫”。鱿鱼蠕虫是远程遥控潜水器2007年在西里伯斯海水下大约1.7英里(约合2.8公里)处发现的。这种动物身长4英寸(约合10厘米),是多毛目环节蠕虫中一个新家族的首位成员。
10.粉红色长手鱼
一幅未标注日期的照片,展现了一条粉红色长手鱼。这种鱼用鳍“走路”,而不是游泳,可漫步于海床之上。5月,科学家公布了针对长手鱼家族的科学评估报告,报告共描述了9种新命名的物种,粉红长手鱼便是其中之一。这种鱼身长4英寸(约合10厘米),目前只发现了4条,均是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的霍巴特周围地区发现的。
❻ 常见的生物入侵者
入侵情势
已有多种外来物种“全面”入侵中国,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有威胁的外来生物中,入侵中国的物种有50余种,其中11种主要外来生物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0亿元。
中国已成为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10年来,新入侵中国的外来生物至少有20余种,平均每年新增约2种,外来生物入侵呈现出传入数量增多、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经济损失加重的趋势。
中国已知的外来入侵物种至少包括30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11种入侵微生物。其中水葫芦、水花生、紫茎泽兰、大米草、薇甘菊等8种入侵植物给农林业带来了严重危害,而危害最严重的害虫则有14种,包括美国白蛾、松材线虫、马铃薯甲虫、牛蛙等。
中国最具危险性的20种外来入侵物种及其分布与危害:
(1代表物种,2代表分布,3代表寄主植物/危害)
1烟粉虱(B型与Q型)
2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等
3蔬菜、花卉、烟草和棉花等600多种
1稻水象甲
2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北京等
3水稻
1苹果蠹蛾
2新疆、甘肃
3苹果、沙果、库尔勒香梨、桃、梨等
1马铃薯甲虫
2新疆
3马铃薯、番茄、茄子、辣椒、烟草、龙葵
1桔小实蝇
2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
3水果、蔬菜等250多种
1松突圆蚧
2台湾、香港、澳门、广东、福建、广西
3松属树种
1椰心叶甲
2海南、云南、广东、广西、台湾、香港
3棕榈科植物
1红脂大小蠹
2山西、河北、河南、陕西
3油松、华山松、白皮松
1红火蚁
2台湾、广东、广西、福建、香港、澳门
3叮咬村民,危害公共设施
1克氏原螯虾
2除西藏、青海、内蒙古外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
3危害土著种,毁坏堤坝等
1松材线虫
2云南、四川、广东、广西、贵州、福建
3松属树种
1香蕉穿孔线虫
2曾在福建、广东发现,但已将疫情扑灭
3经济、观赏植物等350种以上
1福寿螺
2海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
3危害稻田、农田,传播人类疾病
1紫茎泽兰
2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
3危害农、林、畜牧业,使生态系统单一化
1普通豚草
2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福建等
3破坏农业生产,影响生态平衡、人类健康
1水葫芦
2浙江、福建、台湾、云南、广东、广西等
3堵塞河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单一成片,降低生物多样性
1空心莲子草
2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福建等
3堵塞河道,影响排涝泄洪,降低作物产量,传播家畜疾病
1互花米草
2除海南、台湾外的全部沿海省份
3破坏海洋生态系统、水产养殖
1薇甘菊
2广东、云南、海南、香港、澳门
3危害天然次生林、人工林等
1加拿大一枝黄花
2河南、辽宁、四川、重庆、湖南等
3使物种单一化,侵入农田,影响植被的自然恢复过程
这些外来入侵生物,已然成为中国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头号敌人。
一方面它给中国农业、林业、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估算,仅几种主要外来入侵种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多达500亿元人民币。
另一方面,它使得中国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任务更加艰巨。据调查,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公布的100种破坏力最强的外来入侵物种中,约有一半侵入了中国。与此相一致的是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有156个均在中国。因此,维护生物多样性,全力抵御外来物种的入侵的工作已刻不容缓。
到2013年入侵中国的外来生物已经确认有544种,其中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的达100多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入侵中国的就有50余种。
近10年来,中国相继发现了西花蓟马、Q型烟粉虱、三叶草斑潜蝇等20余种世界危险性与暴发性物种的入侵,平均每年增加1至2种。此外,中国潜在入侵物种截获频次急剧增加,危险性外来物种频临国门。中国入侵生物种类多,生物入侵涉及面广。中国34个省(区、市)均有入侵生物发生和危害,涉及农田、森林、水域、湿地、草地、岛屿、城市居民区等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其中农业生态系统最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