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文地理6
⑴ 关于几题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提
我给你说说关于自然的题
1.
受秘鲁寒流的影响
主要位于西风带
而且是地中海气候
还受地形影响山专地阻挡属
2.
受巴西暖流影响
吹到安第斯山脉后反弹回来
气流受山脉阻挡
是温带草原气候所以潘帕斯草原降水丰富
而呼伦贝尔草原在非季风区
降水少
进内陆远离海洋
所以降水少
⑵ 欧洲西部法国自然,人文地理概括
欧洲西部
1 基本概况
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和范围: 东半球西北部,亚欧大陆西部,包括欧洲的西半部,面积约为欧洲的一半。
北临北冰洋,南临地中海,大西洋深入内陆
主要的半岛有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和巴尔干半岛
主要岛屿有大不列颠岛和冰岛等
主要内海有波罗的海
地形:中部的平原分布在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莱茵河以东叫做波德平原,以西为西欧平原
北部和南部山地分布较广
冰川对地形的作用明显
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地中海沿岸 冬季温和湿润 冬季收西风带影响,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
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大陆西部 冬季温和 夏季凉爽 全年湿润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内部 冬冷夏热 全年降水较少
湖泊与河流:河网密布,水量丰沛,无长河,便利的河道航运网,多湖泊
人文地理特征:
以白种人为主;人口稠密区沿煤矿和工业地带分布,略呈十字形;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地区;城市人口比重大。欧洲西部是世界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对外贸易发达,德国居第一位。旅游业发达。
⑶ 13个地区及8个国家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
1)位置和范围:
①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四周分别被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包围。
②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东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世界第一大洲
世界上面积最广、跨纬度最多、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按照地理方位,亚洲可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和中亚6个地区。
2、地形与河流
(1)地形: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起伏大,四周高,中间低。
(2)河流: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围的海洋,形成众多的长河。
3、复杂的气候
亚洲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东、北、南三面临海。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同时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4、众多的人口
地广人多,人口约占世界总量的61%,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区。其中中国、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6个国家人口过亿。
5、多样的文化
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多个,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1/2。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分别各自创造了各自的文化。其中:亚洲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三个重要的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6、经济发展差异
日本是唯一的发达国家;东亚、东南亚的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先后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推动了本国的经济发展;西亚波斯湾沿岸国家因石油出口而成为富裕国家。
⑷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哪个好考
看你的喜好抄了~~~个人喜袭欢自然地理,因为只要理解了,一通百通~~~人文地理的话要记的比较多~~
地理本来就是有点偏理科性质的学科,所以文科生觉得学期自然地理来有点吃力~
我也是文科,但是地理一直是学的最好的科目~建议多理解自然地理,自然地理学好了,人文地理也会提上来~
⑸ 济南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山东省会――济南
基本概况
济南市位于北纬36度40分,东经117度00分,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势南高北低。济南境内河流主要有黄河、小清河两大水系。湖泊有大明湖、白云湖等。
济南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分,年平均气温13.6℃,1月最冷,平均气温-1.9℃,7月气温最高,平均气温27℃。年平均降雨量614毫米。
济南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也是国家批准的副省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全市总面积8177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257平方公里。
济南历史悠久,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泉水众多,被誉为“泉城”。
济南的市树是柳树,市花是荷花。
【人口和民族】
截止2005年末,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597.4万人,比上年增长12.5‰。2005年末暂住人口55.8万人。在中国的56个民族中,济南市有48个民族居住。其中汉族人口全市总人口的占98.16%,少数民族人口占1.84%。
【历史和文化】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约公元前22世纪,中国原始部落的首领——舜就生活在济南一带。济南东郊的城子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黑陶为标志的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的发现地,这里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城址约20万平方米。作为城市,济南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秦始皇建立郡县制时,今天的济南地区属于济北郡。汉初,设立济南郡,济南由此得名。自明清以来,济南一直是山东省省会。1929年7月设立济南市。
济南文物古迹众多,有舜文化遗址(公元前22世纪)舜耕山,有先于秦长城的齐长城(公元前3世纪),中国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筑——汉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公元前1世纪),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公元7世纪)和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公元11世纪)等。
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像中医科学的奠基人扁鹊,阴阳五行学派大师邹衍,唐代(公元618-907年)开国元勋房玄龄、秦琼,中国著名文学家李清照、辛弃疾等。另外,李白、杜甫、苏轼、曾巩等历代杰出的作家学者,都先后在济南生活游历,故有“济南名士多”的佳誉。
【市政机构】
济南市现辖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长清6区,平阴、济阳、商河3县和章丘市,共设54个街道办事处,65个镇,27个乡,487个居民委员会,4657个行政村。
经 济 建 设
【工业】
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734.0亿元,比上年增长19.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075.6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52.3亿元,增长35.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714家,净增加202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303家,增加71家。主要产品产量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在重点统计的219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增长的达124种,占56.6%,其中钢产量突破千万吨大关。
支柱行业和大型企业支撑作用显著。2005年,黑色金属冶炼、交通运输设备、石油加工业三大传统支柱行业合计实现销售收入84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0.7%,提高1.9个百分点;利润、利税总额均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0%以上。全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303家,共实现销售收入1627亿元,增长28.3%,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济钢、重汽、中石化济南分公司(济南炼油)、浪潮四大过百亿集团,实现销售收入合计达722.3亿元,增长31.2%。
【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23.6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4%,其中粮食438.5千公顷,增长4.9%;蔬菜120.7千公顷,增长0.1%;油料16.2千公顷,增长3.1%;棉花30.3千公顷,降低16%。全市各类畜牧小区已达1058余处,比上年末增加80余处,规模饲养户2.1万户,增长12.1%。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70个,比上年增加1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6家,市级龙头企业41家,过亿元企业20家。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总产260.1万吨,为近五年最高。粮食单产达到5932公斤/公顷,蔬菜总产量突破700万吨,肉、蛋、奶产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现代服务业】
2005年,全年实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358.0亿元,增长13.0%,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0.7%。
软件业实现销售收入95亿元,增长21.8%。2005年末,全市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43.9线/百人,增长2.0%;移动电话普及率44.0部/百人,增长10.9%。
房地产业平稳增长。全年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60.9亿元,增长6.0%。房地产开发投资121.1亿元,增长9.9%,其中:住宅投资96.2亿元,增长10.1%,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79.4%。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463.3万人次,增长20.1%,其中接待境外游客12.0万人次,增长12.7%。旅游总收入122.1亿元,增长29.8%。现有二星级酒店32家,三星级酒店24家,四星级酒店15家,五星级酒店3家,客房数8737间,床位数17053张,餐位数21681位。
会展业快速发展。全年共举办会展96场,直接营业收入1.76亿元,是上年的2.7倍。其中首次承办的糖酒会直接营业收入1亿元,拉动相关产业增加收入9.1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6.9亿元,增长31.6%。
工业、教育和社会事业投入大量增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52.3亿元,增长35.2%;用于教育和社会福利业投资分别为78.9亿元和0.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96.8%和95.0%;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1.7亿元,增长70.4%。
非国有投资比重上升。非国有经济单位完成投资358.8亿元,增长46.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1.9%,上升4.3个百分点。
【对外经济和友好交往】
对外贸易加快发展。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7.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出口额17.78亿美元,增长29.5%。
利用外资增加。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48个,合同利用外资11.21亿美元,增长63.6%;实际利用外资5.10亿美元,增长60.7%,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51亿美元,增长91.9%。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新的进展。全年共签订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2.3亿美元,增长10.7%;完成营业额3.2亿美元,增长23.5%。
济南市先后与日本和歌山市和山口市、英国考文垂市、美国萨克拉门托市、加拿大里贾纳市、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地区、韩国水原市、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市、芬兰万达市、法国雷恩市、德国奥格斯堡市、澳大利亚郡德勒谱市等12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国际间的交流合作逐年增多,许多驻济的高等院校及济南市中小学与济南友好城市的学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
社 会 发 展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29.2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8%。高等教育学校59所,招生17.24万人,增长7.5%;在校生48.71万人,增长10.5%。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9.88万人,增长8.6%,小学在校生37.88万人,提高8.8%,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7%。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872人。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市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支出4800万元,新上各类科研计划264项。全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74家,累计达到625家;全年专利申请6504件,比上年增长58.8%;授权专利2130件,增长24.3%。
高新区建设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按科技部口径,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63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162亿元,利税56亿元,出口创汇3.2亿美元,分别增长33.7%、34.6%、48.7%、30.9%。按在地统计口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5.3亿元,增长20.2%;工业增加值71.7亿元,增长20.1%;利税19.1亿元,增长37.4%;出口创汇1.05亿美元,增长39.1%;新引进项目817项,项目总投资146.2亿元,增长27.1%;实际利用外资8120万美元,增长503.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0亿元,增长78.0%;新开工项目70项,新开工建筑面积121万平方米,新竣工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
【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年末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152个,博物馆9个,档案馆14个,公共图书馆8个,文物保护单位共335处,其中国家级8处。全年出版报纸16.82亿份,各类杂志9.4亿册,图书3.3亿册。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分别为100%和99.84%,广播平均每日播出时间375:40,电视平均每周播出时间2741:35,分别增加24:00和41:25。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917个,其中医院153个。年末卫生机构病床2.44万张,比上年增长1.48%;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48万人,增长2.36%,其中:执业医生1.29万人,增长2.16%。每千人拥有病床4.08张,每千人拥有执业医生2.16人。
体育事业又创佳绩。2005年,济南运动员在洲际比赛中获金牌6枚,银牌1枚;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10枚,银牌9枚,铜牌11枚;在全省比赛中获金牌169.5枚,银牌124枚,铜牌107枚。
【交通、通讯】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年末公路通车里程4799.2公里,比上年末增长4.5%,年末民用机动车拥有92.9万辆,增长13.9%,其中民用汽车34.8万辆,增长50.4%。全年客运量7288.5万人,增长5.8%;货运量15695.2万吨,增长4.4%。
邮政、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51.8亿元,比上年增长8.0%。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54万门,增长7.9%;年末全市电话用户258.9万户,增长2.7%;农话52.6万户,增长9.1%;移动电话用户239万户,增长2.7%。互联网宽带用户43.1万户,增长25.0%。
⑹ 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分别包括什么我上初
初一初二地理人教版来以章节源为单位,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三个版块归纳主要内容:
人文地理: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水平,工农业基础,历史传统, 宗教信仰;
自然地理:地形,气候(即气温与降水),土壤,水文,植被,动物。
⑺ 天津、湖北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
天津地质构造复杂,大部分被新生代沉积物覆盖。地势以平原和洼地为主,北部有低山丘陵,海拔由北向南逐渐下降。北部最高,海拔1052米;东南部最低,海拔3.5米。地貌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滩涂等。土壤主要有山地棕壤、山地淋溶褐土、褐土、潮土、沼泽土、水稻土、盐土等7类。植被大致可分为,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草丛、草甸、盐生植被、沼泽植被、水生植被、沙生植被、人工林、农田种植植物等11种。
气候
天津地处北温带位于中纬度亚欧大陆东岸,主要受季风环流的支配,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属温带季风 天津环球金融中心
性气候。虽临近渤海湾,但半封闭的内海海湾对天津的气候影响不大。主要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气爽,冷暖适中;冬季寒冷,干燥少雪,因此,春末夏初和秋天是到天津旅游的最佳季节。天津年平均气温在13-14℃,市区平均气温最高为17.8℃。1月最冷,平均气温在-3℃;7月最热,平均气温在28℃。天津季风盛行,冬、春季风速最大,夏、秋季风速最小。年平均风速为2~4米/秒,多为西南风。天津平均无霜期为196~246天,最长无霜期为267天,最短无霜期为171天。在四季中,夏季最长,有140-160天;冬季次之,有130-150天;春季45-60天;秋季最短,仅为35-45天。天津年平均降水量为520~660毫米,降水日数为63~70天。在地区分布上,山地多于平原,沿海多于内地。在季节分布上,6、7、8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5%左右。天津日照时间较长,年日照时数为2500~2900小时。
水文
天津位于海河流域下游,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 、“河海要冲”之称。流经天津的一级河道有19条,总长度为1095.1公里。还有子牙新河、独流减河、马厂减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还乡新河6条人工河道,总长度为284.1公里。二级河道有79条,总长度为1363.4公里,深渠1061条,总长度为4578公里。天津还多次引黄济津,并有一定数量的地下水。
土地
天津市土地面积119197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8560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0.74%;园地面积37324公顷,占3.13%;林地34227公顷,占2.87%;牧草地594公顷,占0.0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18345公顷,占18.33%;交通用地32937公顷,占2.76%;水域315089公顷,占26.43%;未利用土地67845公顷,占5.69%。在全部土地面积中,国有土地501.68万亩,占28.06%;集体土地1286.28万亩,占71.94%。全市的土地,除北部的山地、丘陵外,其余都是在深厚沉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在海河下游的滨海地区,有待开发的荒地、滩涂1214平方公里,可作为建设和生态用地。
矿产
天津市已探明的金属矿、非金属矿和燃料矿有20多种。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主要分布在天津北部山区。金属矿主要有锰硼石、锰、金、钨、钼、铜、锌、铁等,其中锰、硼不仅为国内首次发现,也为世界所罕见。非金属矿主要有水泥石灰岩、重晶石、迭层石、大理石、天然油石、紫砂陶土、麦饭石等。燃料矿主要埋藏在平原区和渤海湾大陆架,有石油、天然气和煤成气等。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0亿吨,油田面积100多平方公里,天然气地质储量1500多亿立方米,煤田面积80平方公里。天津地热资源丰富,具有埋藏浅、水质好的特点。目前已发现10个地热异常区,面积2434平方公里,水温在30~90℃。
海洋
天津海岸线位于渤海西部海域,南起歧口,北至涧河口,长达153公里。海洋资源突出表现为,滩涂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资源、海洋油气资源。滩涂面积约370多平方公里,正在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主要是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海水成盐量高,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盐产地,拥有中国最大的盐场。进行海水淡化,解决淡水不足的潜力很大。海洋油气资源丰富,已发现45个含油构造,储量十分可观。
湖北省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55.5%,丘陵和岗地占24.5%,平原湖区占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秦岭、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大洪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全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区域。
⑻ 中国人文地理自然地理
海南全省和滇、粤、台三省南部
水稻一年三熟
水稻、甘蔗、天然橡胶等
亚热带
4500℃—8000℃
218—365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一年二至三熟
水稻、冬麦、棉花、油菜等
暖温带
3400°—4500℃
171—218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及南疆
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
冬麦、玉米、棉花、花生等
中温带
1600°—3400℃
100—171
东北、内蒙古大部分及北疆
一年一熟
春麦、玉米、亚麻、大豆、甜菜等
寒温带
<1600℃
<100
黑龙江省北部及内蒙古东北部
一年一熟
春麦、马铃薯等
青藏高原区
<2000℃
(大部分地区)
0—100
青藏高原
部分地区一年一熟
青稞等
3.中国的温度带 中国采用积温来划分温度带,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所以通常把日平均气温连续≥10℃的天数叫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平均气温累加起来的温度总和叫积温。一个地区的积温,反映了该地区的热量状况。根据积温的分布,中国划分了5个温度带和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原区。不同的温度带内热量不同,生长期长短不一,耕作制度和作物种类也有明显差别。
降水和干湿地区
1.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从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可看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其南部边缘的一些地区降水量不足20毫米;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平均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中国的“旱极”。中国东南部有些地区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台湾东部山地可达3000毫米以上,其东北部的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达6000毫米以上,最多的年份为8408毫米,是中国的“雨极”;
中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各地区差别很大,大致是沿海多于内陆,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山地中暖湿空气的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2.降水量的时间变化 中国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季节变化是一年内降水量的分配状况。中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征是: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集中在5—10月;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集中在7、8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年际变化是年与年之间的降水分配情况。中国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一般是多雨区年际变化较小,少雨区年际变化较大;沿海地区年际变化较小,内陆地区年际变化较大。而以内陆盆地年际变化最大。
3.季风活动与季风区 中国降水在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上的特征,主要是由于季风活动影响形成的。发源于西太平洋热带海面的东南季风和赤道附近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把温暖湿润的空气吹送到中国大陆上,成为中国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
在夏季风正常活动的年份,每年4、5月暖湿的夏季风推进到南岭及其以南的地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进入雨季,降水量增多。
6月夏季风推进到长江中下游,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进入雨季。这时,江淮地区阴雨连绵,由于正是梅子黄熟时节,故称这种天气为梅雨天气。
7、8月夏季风推进到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华东、东北等地进入雨季,降水明显增多。9月间,北方冷空气的势力增强,暖湿的夏季风在它的推动下向南后退,北方雨季结束。10月,夏季风从中国大陆上退出,南方的雨季也随之结束。
干湿地区的划分
年降水量(mm)
干湿状况
分布地区
植被
土地利用
湿润区
>800
降水量>蒸发量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南部、内蒙古东北部、东北三省东部
森林
以水田为主的农业
半湿润区
>400
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青藏高原东南部
森林——草原
旱地为主的农业
半干旱区
<400
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青藏高原大部
草原
草原牧业、灌溉农业
干旱区
<200
降水量<蒸发量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
荒漠
高山牧业、绿洲灌溉农业
在中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连线以西以北的地区,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量很少,故唐诗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名句。习惯上我们把夏季风可以控制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夏季风势力难以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4.中国的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是反映气候特征的标志之一,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由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决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该地区就湿润,降水量小于蒸发量,该地区就干燥。干湿状况与天然植被类型及农业等关系密切。中国各地干湿状况差异很大,共划分为4个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气候的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2.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由于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冬季风产生于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在其影响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季。中国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气候条件的优势 复杂多样的气候,使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中国找到适宜生长的地方,使中国农作物与动植物资源都非常丰富。例如玉米的故乡在墨西哥,引种到中国后却广泛种植,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红薯最早引种在浙江一带,目前在全国普遍种植。中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也为中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因夏季气温高,热量条件优越,这使许多对热量条件需求较高的农作物在中国种植范围的纬度远比世界上其他同纬度国家的偏高,例如水稻可在北纬52°的黑龙江省呼玛县种植。夏季多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例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物产富饶,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与之同纬度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等地却多呈干旱、半干旱的荒漠景观。
中国气候虽然有许多方面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国灾害性天气频繁多发,对中国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中旱灾、洪灾、寒潮、台风等是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中国的旱涝灾害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北方以旱灾居多,南方则旱涝灾害均有发生。
在夏秋季节,中国东南沿海常常受到热带风暴——台风的侵袭。台风(热带风暴发展到特别强烈时称为台风)以6—9月最为频繁。
在中国的秋冬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冷空气特别强烈时,气温骤降,出现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温、大风、沙暴、霜冻等灾害。
⑼ 四大区域自然人文地理差异很大
C
⑽ 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分别包括什么
人文地理主要是各地的风土明情,自然地理主要是关于自然现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