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小論文題目
1. 初中地理小論文
地理無處不在
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識與技能。
首先,服飾材料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桑蠶生產適宜亞熱帶,浙江的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國重要的蠶絲產地。而太陽光照好的新疆地區是我國長絨棉的最重要產區。人們喜愛的羊毛衫與皮衣,原料主要源於我國西部牧區盛產的羊毛和各種皮革。其次,服飾樣式與地域特徵有關。在炎熱乾旱的阿拉伯地區,人們喜歡身著白色寬松的長袍。在氣溫日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國藏族牧民往往穿一個胳臂可以露出來的「不對稱」的大袍。第三,服飾變化與氣候變化有關。在四季分明的地區,人們一般都要准備幾套與季節相對應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襯衫、T恤與女士的連衣裙,春秋季的休閑裝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夾克等。相反,在「四季無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國雲南昆明一帶,形成了「四季服裝同穿戴」的獨特景觀。
從主食結構上看,由於水熱條件的不同,我國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之說,它的形成也與地理環境有關。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來講,就與我國南北方的氣候差異有關。我國北方地處暖溫帶,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氣溫年較差大,在過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難以過冬,同時又不捨得一時「揮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來慢慢「享用」,這樣一來,北方大多數人也就養成了吃鹹的習慣。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比起北方來,蔬菜更是一年幾薦。南方人被糖類「包圍」,自然也就養成了吃甜的習慣。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只好以「咸」代「甜」來調劑口味了。雖說北方現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
傳統民居的樣式、材料大多受當地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例如北美因紐特人用冰塊作外牆;草原上的牧民為適應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黃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黃土直立性好的特點開鑿窯洞來居住;西南炎熱的少數民族地區以竹樓為主。當今商品房的開發也要考慮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邊配套設施的空間組合、周圍環境質量綜合狀況、居住區內部環境設計以及房子的朝向、採光、通風、層高、間距等因素。
人們的出行與地理環境密切有關。在高山峽谷中,人們利用峽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駱駝成為「沙漠之舟」;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人們騎著駿馬弛騁如飛;在江南水鄉,人們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來。人們出行,無論是旅遊還是出差,都要根據天氣與環境情況,決定出發時間與選擇交通方式。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不僅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對當今綜合素質人才的培養也是十分有益的。
2. 初中地理探究性學習小論文
關於舉行揚州市中學生地理研究性學習小論文競賽活動的通知
各縣(市、區)教研室、市直各有關中學:
2000年,教育部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門課程正式列入國家課程方案,此後研究性學習便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與一個熱點。地理研究性學習對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培養問題意識與創新意識、提升地理思維能力、促進地理課程發展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為推動地理研究性學習課程與方式的有效開展,經研究決定舉行「揚州市中學生地理研究性學習小論文競賽活動」。現將具體事項通知如下:
一、參賽對象
揚州市所有初級中學與普通高級中學的在籍學生,參賽學生一律由各校的地理教師組織預賽。
二、參賽內容
學生參賽論文突出地理學科特點,主題不限,可以是地理實驗與觀測報告、野外考察與社會調查報告、地理活動項目設計、地理探究學習論文等。
三、活動組織
1、各學校先行組織預選,最終報送揚州市教研室的參賽論文每校不超過10篇。
2、各縣(市、區)教研室、市直各中學將參評論文的列印稿一份於2010年5月30日前統一報送揚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朱雪梅處,電話87347846,郵編225009;電子稿發送至Email:[email protected]。
3、參賽論文的文稿頁面採用標准單倍行距、字間距、頁邊距等WORD軟體默認的版式;題目用小三號宋體加粗居中,文中一級標題用四號黑體,二級標題用小四號楷體加粗,正文用小四號宋體。
4、參賽論文進行統一評審,分別設立一、二、三等獎。對獲一等獎論文的指導教師將頒發優秀指導獎。
揚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3. 初中地理論文600字
一、服飾與地理
1、人類服飾的材料與地理環境有密切的關系。遠古時代,人類生活在森林裡,披掛的樹葉、獸皮就成為衣服。後來,人類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纖維與動物皮毛為原料,紡織各種布匹,出現了原始的服裝。絲、麻、棉就是人類利用最早的纖維材料。我們的祖先早就在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養蠶織綢了。但由於北方環境惡化、氣候變得乾燥,蠶絲的生產逐漸向南方移動。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地區都是我國重要的蠶絲產地。
2、服飾的樣式與地域特徵有關。不同的地區,氣候條件不同,風俗習慣也不同,其服飾的式樣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炎熱乾旱的阿拉伯地區,人們喜歡穿白色而寬松的長袍;在北方寒冷地區,尤其是冬季,人們喜歡深色的皮製品服裝;在氣溫日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條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3、服飾的變化與季節更替有關。隨著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換,人們的服飾也隨著之變化。特別是四季分明的地區,人們一般要准備幾套與季節相適應的服裝。夏季男士的短袖襯衫、T恤,女性的連衣裙、短裙等,春秋季節的休閑裝、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夾克等。
二、飲食與地理
1、菜餚方面。中國的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魯、川、粵、閩、浙、蘇、湘、皖等「八大菜餚」。每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特的烹飪特色是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地方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我國的西南地區味偏辣,江浙一帶偏甜,北方菜味濃香並喜歡放蔥蒜,而廣東菜偏鮮偏淡。飲食和各地方的氣候與地形等因素有關,如西南地區較濕,尤其冬季更加陰濕,吃辣是為了驅寒去濕。
2、主食方面。由於地域差異,水熱條件不同,農作物的種植也不同。我國北方乾旱少雨,以種植小麥、甜菜為主;南方雨量充沛,以種植水稻為主。所以,形成了「北方麵食為主,南方米飯為主」的格局。
3、茶、酒方面。我國的茶葉品種繁多,如綠茶、紅茶、烏龍茶、黃茶、白茶、菊花茶等,由於各地在品茶方面有較大的差異,江南一帶喝綠茶居多,寒冷地區喝紅茶偏多。喝茶受地區的影響特別大,如氣候、地理條件、地勢差異等。酒文化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制酒業的興衰也反映了農業生產的起伏與自然災害的程度。由於地區氣候、地理位置不同有不同的飲酒習慣,酒的品種也不同,如寒冷地區的烈性白酒、少數民族地區的米酒等。
三、住房與地理
傳統民居的樣式、材料大多受當地自然條件的影響。例如,草原上的牧民為適應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黃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黃土直立性好的特點開鑿窯洞來居住;根據降雨的特點,北方農村以平房、土房為主,南方以斜面瓦房為主,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以竹樓為主。現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城裡購買商品房時,更需要綜合考慮地理因素。例如,居住區的交通、周邊的配套設施、環境質量狀況、居住區的內部環境設計,以及房子的朝向、採光、通風、層高、間隔等因素。
四、出行與地理
人們的出行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在高山峽谷中,人們用峽谷的急流乘皮筏漂流;在冰天雪地的高原地區,人們有時坐雪撬出行;在茫茫沙海中駱駝成為「沙漠之舟」。無論是旅遊還是出差,都要天氣與環境情況,決定出發的時間或交通方式。如雷雨天一般不宜乘坐飛機,可選擇乘坐火車;易發泥石流的地方,適逢雨季,就不能到這樣的地區去旅遊。外出要會閱讀地圖,通過讀圖迅速了解與熟悉新的環境,從而形成正確的空間概念。
4. 初中的地理小論文,幫我想想寫什麼題目好
主題:關注來生態平衡,保護自自然環境
你可以先寫生態平衡的事,比如環境破壞,水土流失,從而造成各種現象,如土地荒漠化、動植物減少,甚至滅絕。這些可以是自然原因,也可以是人為原因,不過我個人覺得寫人為的原因會比較好寫,你可以上網找資源,套進去就可以了。最後防寫環境的原因、措施等,應該怎麼做,要實際客觀,主觀與客觀相符合。
希望能幫助到您,如果不懂可以qq聯系我。(貓君個人觀點,謝絕復制轉載)
5. 初中地理小論文 你周圍的土地問題
節能減排 你我同行
地球孕育了人類,人類也在不斷地改造地球。人類的發展史,歸根結底是人類艱苦奮斗的創業史。在創業過程中,人們利用各種能源賴以生存,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有人預言,人類最終是毀滅在自己創造的文明中。「資源短缺」已成為廣大群眾一個十分關注的問題。如果現在不加以考慮對策,未來人類就沒有出路,總有一天能源會被我們用盡,人類就無法生存。
如今,許多人們不懂得如何珍惜僅有的能源。大量用水、用電,許多破壞臭氧層的物品也消耗飛速,排放的廢氣已經多得難以讓人想像……造成這一切後果的是誰?就是我們人類。
要做到節能減排,就要從小事做起,人人動起手來,創建美好的家園。我提出以下幾點可行的建議:
一、節約電能。要注意隨手關燈,可以使用高效節能燈泡。據美國的能源部門估計,使用高效節能燈泡代替傳統電燈泡,就能避免四億噸二氧化碳被釋放。除了電燈,在使用其它電器方面也要注意,盡量選擇低消耗節能產品,不用電器時要切斷或關掉電源,冰箱則讓它處於無霜狀態。夏季天氣不算十分炎熱時,最好用扇子或電風扇代替空調。使用空調時,不要把溫度調得太低,26℃左右就行了。
二、節約水資源。許多廢水都可以循環使用。洗臉、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來擦地板、沖廁所、澆花等。淘米水則是很好的去污劑,可以留下來洗碗筷。沾了油的鍋和盤子要先用用過的餐巾紙擦乾凈,洗起來節水有方便,還可以少用洗潔精,減少水污染。
三、節約用紙。紙張的循環再利用,可以避免從垃圾填埋地釋放出來的沼氣,還能少砍伐樹木。據統計,回收一噸廢紙能產生800千克的再生紙,可以少砍17棵大樹,節約用紙就是保護森林資源,保護環境。
四、減少廢氣排放。交通廢氣和工業廢氣是生活廢氣的主要來源。我們出門盡量乘坐公共汽車或計程車,還可以騎自行車,盡量少乘坐私家車。工廠里的燃燒垃圾、生產商品等而產生的大量滾滾的濃煙彌漫在城市裡。他們應該把廢氣經過加工和過濾,再排放出來就可以減少污染。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後釋放出氧氣,所以我們要大量的種樹,尤其是在公路旁。
五、垃圾分類處理。垃圾分類可以回收寶貴的資源,同時減少填埋和焚燒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廢紙被直接送到造紙廠,用以生產再生紙;飲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一次性物品也可以送到相關的工廠,成為再生資源;家用電器可以送到專門的廠家進行分解回收。家裡可以准備不同的垃圾袋,分別收集廢紙、塑料、包裝盒等,每天進行垃圾分類和回收,盡量做到「變廢為寶」。
..第二篇2..在全球資源越來越來越缺乏的情況下,石油、煤等不可再生資源也慢慢減少,不過人類在對氣候資源利用早已有著悠久的歷史了,譬如利用了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等發電或者其它用途,這些可再生資源為人類創造了不可估計的價值。下面簡單說下人類對氣候利用的例子: 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知道利用鋼制四面鏡聚焦太陽光來點火;利用太陽能來乾燥農副產品。發展到現代,太陽能的利用已日益廣泛,它包括太陽能的光熱利用,太陽能的光電利用和太陽能的光化學利用等。太陽能的利用有被動式利用(光熱轉換)和光電轉換兩種方式。太陽能發電一種新興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 使用太陽電池,通過光電轉換把太陽光中包含的能量轉化為電能,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利用太陽光的熱量加熱水,並利用熱水發電,利用太陽能進行海水淡化。現在,太陽能的利用還不很普及,利用太陽能發電還存在成本高、轉換效率低的問題,但是太陽電池在為人造衛星提供能源方面得到了應用。 優點: (1)普遍:太陽光普照大地,無論陸地或海洋,無論高山或島嶼,都處處皆有,可直接開發和利用,且勿須開采和運輸。 (2)無害:開發利用太陽能不會污染環境,它是最清潔的能源之一,在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的今天,這一點是極其寶貴的。 (3)巨大:每年到達地球表面上的太陽輻射能約相當於130萬億t標煤,其總量屬現今世界上可以開發的最大能源。 (4)長久:根據目前太陽產生的核能速率估算,氫的貯量足夠維持上百億年,而地球的壽命也約為幾十億年,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說太陽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就目前來說,人類直接利用太陽能還處於初級階段,主要有太陽能集熱、太陽能熱水系統、太陽能暖房、太陽能發電等方式
6. 怎麼寫初中的地理小論文,3000字以內2
選題:全球變暖、保護環境、能源問題、如何開發新能源、大氣污染、水污染、地震、海嘯、旅遊資源、全國交通發展規劃、城鄉規劃、火山噴發等等。
7. 求一篇地理小論文,400字左右,初中水平
人類與地理抄環境的協調襲發展人類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環境的作用越來越廣,影響程度越來越深,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也日益增強。同時,環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環境問題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此,大家要行動起來,為解決環境問題盡一份責任。我們每個人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改變著地球環境。因此,我們倡議: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對廢品進行回收利用;綠色消費,選購環保產品;珍愛生靈,萬物共存。要做到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要了解當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知道這些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進而理解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
8. 地理論文題目什麼好(初中的!!)
應該以人文地理為主,如:我家門前馬路的變遷;我家門前一條街的變遷;我家內小區的歷史;我家小容區的建設;學校西門門前商業網點的分布現狀與成因分析;學校東門公交車線路的合理性分析;學校南門流動商販存在的必要性和弊端;and so on,關鍵要調查身邊的事情。
自然地理的可以是:日偏食的觀測;月有陰晴圓缺——月相的觀測與規律總結;木星的軌跡;長庚與啟明——神出鬼沒的金星。諸如此類。
以上適合城市學生觀測。
農村學生可以做的就更多了。土地使用權的變遷;土壤性狀分析;大豆與玉米的輪作的益處與不足;北斗七星勺柄指向的變化——恆星的視運動。太多了。
9. 初中地理小論文
地球表面約有70%以上被水覆蓋,其餘約佔地球表面30%的陸地也有水存在,地球上總水量為13.8億立方千米,其中比較容易開發利用的與人類生活生產關系最密切的湖泊,河流和淺層地下淡水資源,只佔淡水總量的0.34%,為104.6萬億立方米,還不到全球總儲量的萬分之一。在這種全球水資源明顯不足的情況下,我國已脫不了厄運。由於中國人口眾多使得本來水資源豐富的大國人均擁有水量明顯不足,人均值約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面對中國嚴峻的水資源短缺的情況,中國更加令人棘手的是水污染,這更加劇了水資源不足的問題。
1.何謂水體污染
水體污染是指天然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物理、化學、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發生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水污染一般是指水中污染物數量超過了水體自凈能力;污染物數量達到了破壞水的原有用途的程度;污染物含量已超過水中該物質的本底值,從而影響水的用途。
2.水污染的類型
按照水的存在形式劃分,可由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按污染物屬性劃分可有物理水污染、化學水污染;按水域分類則有河流污染、湖泊污染、水庫污染和海洋污染等;按污染物分可有金屬污染、酸鹼污染、有機污染、熱污染等。在這里只舉幾類作討論。
2.1金屬污染
金屬污染是指污染水體的重金屬,主要是汞、鎘、鉛及類金屬砷等生物毒性顯著元素,也包括具有一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屬。這里簡單介紹以下幾種重要毒性重金屬的危害。
2.1.1汞污染及其危害
汞污染主要來自化工廠、氯鹼廠、農葯廠、冶煉廠和汞儀表等工廠排出的廢水。金屬汞形式的汞毒性不是很大,大多數汞能通過消化道而不被吸收。汞及其化合物對植物的葉、芽和花瓣均造成傷害,可是鳥類的繁殖功能下降嚴重的可導致鳥類死亡,可損害人體內酶的功能和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造成致畸和遺傳性危害,可以使人患水俁病、肝炎和血尿等。汞及其化合物也能通過胎盤使胎兒發生先天性汞中毒,亦通過母乳使嬰兒中毒,使他們發育不良,智力低下,畸形甚至腦癱瘓。
2.1.2鉛及其化合物的危害
鉛能影響植物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地進行,使農作物產量下降。鉛又能損害人和動物肝臟和心臟,使發育變得遲緩,使頭部肌肉、關節、脾、骨髓和神經系統患病,嚴重時可導致動物和人死亡。
2.1.3砷及其化合物的危害
砷能使植物改變顏色,使葉片枯萎,造成農作物產量下降。他又能破壞動物和人體酶功能,引起神經系統和毛細血管發生器性質病變,使動物和人患癌症。
2.2酸鹼污染
酸鹼污染是指水體中酸鹼濃度異常的一種水污染現象。天然水的PH為6.5 ~8.5,當PH值小於6.5或大於8.5時表示水體受到了酸鹼類污染。水中酸性物質主要來自製酸廠,化工廠,粘膠纖維廠,酸洗車間等含酸污水以及礦山排水和酸雨等。水中鹼性物質主要來自製漿廠,造紙廠,制鹼廠,印刷廠,製革廠和煉油廠等鹼性物質的廢水。當水體PH小於6.5或大於8.5時,水中微生物的生長就會受到抵制。酸鹼污染會使水的含鹽量增加,對工業,農業,漁業和生活用水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嚴重的酸鹼污染還會腐蝕船隻,橋梁及其他水上建築。
2.3有機污染
水中所含有機物種類繁多。
2.3.1耗氧有機物
耗氧有機物可引起水體融氧含量大幅度下降。水中有機物大多數能夠被微生物分解和利用,這類有機物在分解過程中需要消耗水中溶解氧,故稱為耗氧污染物。溶解氧大幅下降是水體遭受有機物污染後的顯著特徵。大量需氧有機物進入水體,被好氧微生物分解,使水體溶解氧大幅下降,甚至造成缺氧狀態,危害水體生物有時使魚類大批死亡。溶解氧耗盡時,有機物即轉入厭氧分解過程,其中產生甲烷、硫化氫、氨等還原性物質和惡臭使水質變壞。
2.3.2難降解有機物
難降解有機物是指在自然環境條件下難以被降解的有機物,其大多數為人工合成化學品,其特點是在水中能長期穩定存留在食物鏈之中進行生化積累,其中一部分化合物即使在十分低含量下仍然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對人類健康威脅極大。
3.水污染的防治對策
3.1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不僅可以增加水資源,而且可以減少污染水排放量,減輕水污染。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提高水的利用率。
3.1.1提高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率
農業灌溉用水利用效率從整體上決定著全國水資源的使用。效率近年來我國農業節水工作有相當大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投入增加,二是研究推廣新的節水灌溉設備和技術的力度大大增加。
據估算,如果科學發展節水農業,到2030年我國改革水的利用系數可達0.6~0.7,水分生產率可達到1.5千克每立方米,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率提高0.3,按現狀4000億立方米計算,則可節水1200億立方米,可增產1.2億噸糧食。
3.1.2提高工業用水利用率
我國工業用水利用率不高,用水嚴重浪費的現象也普遍存在。我國沿海城市利用海水冷卻已有60多年歷史,但目前利用量並不大,相對浪費了大量水資源一般來講,工業用水利用率愈高,節水投資就愈大,幾乎呈指數遞增。提高工業利用率最重要經濟和財力的制約而無潛力可挖。我國已經把到2010年城市工業(不含電力)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75%作為我國工業用水利用率遠期控制目標之一。
3.2因地制宜發展污水處理技術
鑒於我國水資源緊缺,水資源在時空分布上極不平衡,加之各地在經濟發展上的差異,在污水處理技術的選擇上應採取不同的對策。
在南方地區,根據水環境容量相對充沛的特點,應科學的利用大江大海的自然凈化能力通過論證,在初級處理基礎上發展城市污水排海排江工程。可以利用南方小河,小湖縱橫交錯的優勢合理規劃科學布局,適當發展一些氧化塘、氧化溝、氧化湖和脫氮除磷技術。
在北方和中部地區,水資源短缺是突出的矛盾,應以污水資源化為重點,發展污水資源的二次利用,多次利用,重復利用。以污水回用為目標,城市排水管網和污水處理廠的設置應作相應調整並發展以二級生物處理為主的處理工藝。
在西部高原,乾旱、半乾旱地區,主要是發展改善生態的措施發展一些污水資源化技術和土地處理技術。
鑒於世界水資源短缺加上水污染嚴重的狀況,讓我們一起努力吧,讓這個地球變得更加美麗!!
10. 初中地理論文範文
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的「氣候脆弱區」之一,自然災害頻發、分布廣、損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20世紀的觀測事實已表明,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出現頻率與強度明顯上升,直接危及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因此,我認為,現在應該非常重視防災減災的問題。在防災減災中應該堅持「預防為主」的基本原則,把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並高度重視和做好面向全社會,包括社會弱勢群體的預警信息發布。 氣象災害是可以有較長預警時效、較高預測預報准確率的一類突發公共事件,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加強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製作工作,加強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工作,是提高防災減災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災減災的綜合素質。通過加強防災減災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採用與推廣先進的監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及設施,並充分發揮專家隊伍和專業人員的作用,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與社會團體應組織和宣傳災害知識,培訓災害專業人員或志願者。有關部門通過圖書、報刊、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路等,廣泛宣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增強公眾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過開展「防災減災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村莊」行動,使最基層的社區居民、廣大中小學生、企業員工、廣大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民、社會弱勢群體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掌握基本的避災、自救、互救技能,達到減災目的。防災減災需要從娃娃抓起,把災害、災害應急知識納入中小學教學內容。 有關部門應編寫自然災害防禦宣傳手冊與宣傳材料,廣泛宣傳與普及災害知識、應急管理知識、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基層群眾參與應急管理能力與自救能力。
會公眾要充分認識災害預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類預警信息含義,在收到災害預警信息時,根據不同預警信息、不同的預警級別,採取積極有效的應對。需要建立廣泛、暢通的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利用廣播、電話、手機簡訊、街區顯示屏和互聯網等多種形式發布預警信息,重要預警信息在電視節目中能即時插播和滾動播出。有關部門能確保災害預警信息在有效時間內到達有效用戶手中,使他們有機會採取有效防禦措施,達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
自然災害風險指未來若干年內可能達到的災害程度及其發生的可能性。開展災害風險調查、分析與評估,了解特定地區、不同災種的發生規律,了解各種自然災害的致災因子對自然、社會、經濟和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影響的短期和長期變化方式,並在此基礎上採取行動,降低自然災害風險,減少自然災害對社會經濟和人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損失。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包括災情監測與識別、確定自然災害分級和評定標准、建立災害信息系統和評估模式、災害風險評價與對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