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2014高考文綜地理

2014高考文綜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1-18 02:03:48

Ⅰ 高考時候文綜地理和歷史大題需要標序號123嗎

LZ您好

文綜答卷大題(說理性的題目,不包含地理計算型的題目)標注1,2,3不代表什麼專

重要的是屬代表你回答這道題是有自己思想的

在回答的過程中體現了條理清晰,分門別類的特徵.

特別是問"有哪些影響","有哪些因素","造成哪些後果"等列舉並列,或者遞進性質的答案,做這些標記,無疑做到了答題不重復不遺漏的基本要求!

退一步,你分門別類答題,閱卷是機改的,請問閱卷老師是更願意多給條理清晰的答案高分,還是一大段密密麻麻文字的答案多一點分?!

當然,實話說,按正常的評分標准,並沒有強制要求學生回答都要標123,但是我會和我的學生說,不管哪一科,數學也好物理也好,文科一樣,但凡分類討論,列舉並列關系,或者遞進關系,一律養成標123的習慣,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Ⅱ 文綜三科 (政治 歷史 地理)最難學和最好學的是哪一科

來政治,永恆不變的惡夢。想自當年,就是這一門可怕的學科把偶送上了理科的不歸路,到頭考研還要遇到,毀了多少人夢想,怎一個難字了得。
其實高一地理學好了,就沒什麼難的。地理很有意思,不像政治歷史那樣枯燥乏味。真正應該重視的是歷史,它雖然學起來容易,但考起來難。最近幾年的高考文綜題最不好做的就是歷史。知識多而且碎,不好掌握。參加了兩年高考的,深有體會!

Ⅲ 2014廣東高考文綜難度

試卷結構和往年相同!

歷史:選擇題容易問答難
對於文綜考試的歷史考題,考生們普遍認為選擇題比較簡單。但後面兩道問答題就有難度了。其中一道題考的是十八、十九世紀,歐洲經濟貿易對邊緣國家的影響;另一道題是請考生分析一段洋務運動的材料體現了什麼思想,分析什麼因素影響了人物的歷史觀點。彭加木中學有考生認為:「這些題都會讓我們有話可說,但是要回答得全面很難。奮筆疾書,感覺還有知識點沒有提到。」
政治:課本為綱熱點題少
至於政治,大部分受訪考生稱還能夠「接受」,不過有關時事熱點的題目極少,大部分題目以課本為綱。有一道題主要考大氣污染,政府採取了一些措施,建立了一些保護制度,體現了什麼的價值觀。而另一道圖表題,給出一些消費數據,連出三道小題:請考生概述圖表反映了什麼?消費起了什麼樣的作用?政府應該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有考生認為,這道題看似容易,「其實會容易答偏題,這一題重點是考政府在文化生活中的職能作用的知識點。」執信中學的張同學認為政治的試題落腳點還是比較偏書本。還有一道地理題結合了廣東特色,考了珠江三角洲的人口城市化集聚。但是,這少數結合時事和廣東特色的題目感覺都不難。
地理:出題新穎要多分析
考生反映地理題目都比較新穎,但很多題平時都沒有遇到過。「有一條題問到為什麼有些地區雷雨比較多,我們平時常做的題是為什麼某個地區雨水比較多,這就完全是兩個問題了,」崔同學表示。唐同學說:「有道題問到為什麼爪哇島漁業資源豐富,那平時也沒做過,只能靠自己分析,也不知道自己分析對了沒有。」

Ⅳ 2014安徽高考文綜卷地理部分,選擇題後三題的詳細解答,不要復制粘貼,能搜到的我都看過了。

這個?
31. 受大氣環抄流和地形分布(圖10a)的影響,圖10b所示地區
A.全年以偏北風為主,冬半年風速較大 B.夏半年以西南風為主,風速較大
C.全年以偏南風為主,夏半年風速較小 D.冬半年以東北風為主,風速較小
32. 沙山及沙山上壟槽相間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別是
A.風力堆積、流水侵蝕 B.流水堆積、風力侵蝕
C.風力堆積、風力侵蝕 D.流水堆積、流水侵蝕

Ⅳ 山東省2013年高考文綜地理第5題怎麼做

用排來除法吧.

這題考自海陸氣溫日變化差.題干說了, 氣溫的日變化一般表現為最高值出現在14時左右,最低值出現在日出前後.通常來說,海陸溫差一般表現為早上陸地高海洋低,晚上陸地低海洋高.那麼,題中如果處於日出時間或午後時間,等溫線都應該彎曲,而圖中沒有,所以排除A和D.
而題中還說,目前丙地太陽高度一年最大,說明丙地被太陽直射,那麼到了中午12點,又被太陽直射,陸地的溫度應該會比海洋高,等溫線也會彎曲.也把C排除
所以,綜上所述,答案應該是B

Ⅵ 2010高考文綜地理第八題 答案是B

8題:提供兩種方法(圖片如下,我加了數值,紅色的)

法一:熱島效應是指城市中心與城郊之間的溫差而引起的大氣運動狀況。熱島效應最強,實際就是城市中心與郊區溫差最大時,也就是圖中等值線彎曲度最大時,即8日22時左右。(此解法較適合於考場應用,速度快)

法二:等值線解法由圖中可知,等值線的等值距(溫度差)為2,所以C選項9月15時,市中心為21—23℃。郊區19—21℃,溫差最大為4℃(不能等於4);

A選項市中心為19——21℃,北郊那條線應該為17℃(因為北郊一定比市區溫度低),最大溫差6℃;

B選項市中心溫度小於15℃,北郊有最小值9℃(兩個值都不能等),溫差也為6℃,但是此時等溫線彎曲較大,B選項比A的溫差大,還是選B更好。(又回到法一了,呵呵。。)

提醒:有個別試卷,因為是標准答案沒公布前,教師做的答案,所以有試卷選C的。

標准答案是對的,選B

附:6、7題解法

6題:由圖中可知,等值線的等值距(溫度差)為2,最大取值為21——23℃(圖中B點附近),最小取值為5—7℃(如圖),得出溫差范圍14—18℃(23—5=18、21-7=14)。得出正確答案為C

7題:本題有兩種方法得出答案,一是有所學知識我們知道晝夜皆晴時,晝夜溫差大,白天因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氣溫相對較高,夜晚則因大氣逆輻射弱氣溫相對較低,晝夜皆陰(或者多雲)時,晝夜溫差小,白天因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氣溫相對較低,夜晚則因大氣逆輻射強,氣溫相對較低;二是根據圖中9日9點—18點(白天時間段、晴天)的等值線相對密集,8日20點-9日9點(夜晚時間段、陰天)的等值線相對稀疏來來得出正確答案為B。

Ⅶ 2011年高考浙江省文綜卷 地理部分 選擇第九題

題前邊有句話是這個:圖6中,M為赤道與某一經線L1的交點,北半球任一緯線L2上兩點Q1、Q2 分別位於經線L1的東、西兩側。完成9~10題。

可知:M點位於赤道,Q1、Q2位於北半球
從某日晨線經過M、Q1和昏線經過M、Q2可知該日太陽直射點應位於南半球
所以排除D,D選項應該是太陽直射在赤道,至於現在影子在那個方向不考慮,考試的時候沒有時間
由L2上兩點Q1、Q2分別位於經線L1的東、西兩側,可知M、Q1、Q2位於三條不同的經線,所以這三點不可能位於同一經線圈,排除C,
由題意Q1、Q2之間經度差達到最大值時,可以為180°,此時Q1、Q2位於同一個經線圈,且剛好是該日晨線、昏線與緯線的切點,所以答案為A。

第10題 由Q1、Q2與L1的地方時差不等,可知Q1、Q2與兩點不可能以經線L1對稱,即不可能同是晨昏線與緯線的切點。當晨線經過M、Q1時,該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當晨線經過M、Q2時,該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題中只說緯線L2上兩點Q1、Q2分別位於經線L1的東、西兩側,Q1、Q2距經線L1 距離可大、可小,只要不相等就滿足題意。 所以應該選B

Ⅷ 2014年高考文綜地理考點歸納全國1卷

全國卷1不注重知識點考查,注重考查核心地理素養和地理能力。

2014高考全國內卷1文綜的難容度分析:
1、總體難度稍微偏大。
2、2014年的高考文綜試題在緊扣教材、考綱和考試說明的基礎上變得更為開放靈活,在彰顯各學科特色的同時,還洋溢著濃厚的時代氣息,更加貼近學生心理和社會生活。
3、選材不僅充分聚焦了兩會的時政內容,而且密切關注現實生活中的各類國計民生問題。如地理反映了人們普遍關注的生態環境治理和產業結構布局等問題;政治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聚焦了反腐倡廉、發展經濟、教育改革等社會熱點;歷史則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前赴後繼地追求「中國夢」的歷史進程。
4、三個人文學科緊密結合,共同展現了當今世界多元競爭、絢麗多彩的時代風貌。

Ⅸ 如何提高高考文綜地理綜合題答題能力

首先,要有扎實的單科知識積累。意思就是單獨的政治、歷史、地理知識都比較扎實回,比如,說道唐答朝,那麼你就要了解整個朝代歷史、政治制度演變、經濟發展演變、文化演變(建築、科舉、文學等等)。最好能做到,隨便一個知識點都可以進行朝代鏈接,比如科舉到唐朝已經成為體系,但是最早分科考試可以追溯到漢代,其次是隋朝。

其次,學會串聯記憶。就是把學科知識進行串聯,比如說到唐朝的經濟,就知道經濟發展水平,知道當時的外交,接下來就可以聯系同時代世界史、世界經濟,還有對應時區的國家、經濟等等。

再次,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循環往復的記憶。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