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報告
1. 高中地理研究性課題關於雜訊污染及危害的課題報告和論文
研究過程的表現記錄
表2
班級: 136班 姓 名:王曉娜
時 間
本人從事的主要工作(研究)內容及體會與反思
2010.09.13
2010.11.26
2010.11.27
2010.12.06
2010.12.15
2010.12.17
進行小組討論確定各組員的分工和課題題目
確定問卷題目
小組進行分工去執行各自的任務
一起整理收集到的資料並且進行整理
將問卷的結果進行統計總結並分析
小組討論寫論文
經過我們課題的研究,我學到與同學合作、做一名組長的職位,就要認真盡力的履行自己的責任;自己能獨立完成小組的任務;懂得了學習合作是一種快樂;認識到了自己有的很多不足;懂得禮貌待人;幫助同學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很開心。雖然那隻是幾個簡單又不起眼的形容詞和動詞,但是它就是激勵了我去做很多的事情。我希望自己無論是在現在、在將來做任何事都能做到再接再厲,做到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課題小組意見:
課題是第一次接觸,完成的可能不是很好!可是小組里的每個人都很認真的對待和配合!調查並不順利因為一些小原因不是每次都能一起出動但課題還是按時完成了!
小組同伴簽名: 吳亞琴 2010 年 12 月 19 日
《關於學校周圍的噪音污染的調查?》結題報告
摘要
雜訊是一類引起人煩躁、或音量過強而危害人體健康的聲音。
雜訊通常是指那些難聽的,令人厭煩的聲音。噪音的波形是雜亂無章的。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凡是影響人們正常學習,工作和休息的聲音凡是人們在某些場合「不需要的聲音」,都屬於雜訊。
噪音污染主要來源於交通運輸、車輛鳴笛、工業噪音、建築施工、社會噪音如音樂廳、高音喇叭、早市和人的大聲說話等。
活動的意義和目的:我們主要研究一.研究階段與步驟 1.組內成員進行分工,確定各組員的工作2.討論研究的方案 3.到底影響了哪些方面. 4.具體的雜訊污染源二.主要研究方法1.進行中學生的實踐走訪與問卷調查2.進行分工合作的方法3.多個學校調查學習生活環境多了雜訊,擾人安寧,同學們憤怒不已,卻敢怒不敢言。筆者通過調查,得出了同學們最譴責的十大雜訊污染。 校園雜訊污染 同學有話要說
許多同學在接受筆者的采訪時都道出了積郁在心中已久的話。問卷的題目如下:
(1)你們認為學校周圍雜訊嚴重嗎?
A.不嚴重 B.一般 C.輕度 D.嚴重 E.非常嚴重
(2)這些雜訊對你們是否有影響 ?
A.沒有影響 B.有一點影響 C.有很大影響
(3)有那些噪音污染?
A.汽車喇叭 B.工地施工 C.工廠 D.其他元素
(4)雜訊具體影響了你們哪些方面?
A.學習 B.生活 C.兩者都有
(5)雜訊污染對人體健康有何影響?
答:
(6)對學校周圍這些雜訊污染有何看法?
答:
(7)你認為雜訊污染有何危害?
答:
我們小組調查了幾個學校,分別是靈山中學.府城中學.瓊山僑中.瓊山中學.
1.靈山中學的大多數同學認為學校周圍雜訊污染嚴重,但是他們大多數人認為這些對他們只有一點影響。靈山中學遠離市區鬧市可以說是學習環境極好!可是雜訊污染嚴重卻是汽車喇叭和其他因素.這也就是導致一些同學無法專心學習的原因。而且這些污染嚴重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這些污染對他們影響是睡眠不足.聽力下降和身心健康等!同學們認為對於這些雜訊立即制止,對雜訊加以節制,重點整治。
2.府城中學有些同學認為雜訊嚴重並且雜訊對他們影響非常大而且學校地理位置有些不好位於一個十字路口!響嚀喇叭特別嚴重對他們生活和學習有很大影響!他們認為這些污染對人體健康有:影響情緒和聽覺下降。他們認為應該在學校周圍大量植樹,一來綠化環境二來可以減弱一些雜訊。另外請有關部門管理一下可以讓這些雜訊得到一些制止製造好點的學習環境給同學們學習。不然這些雜訊會影響他們身心健康和學習環境情緒。還有導致聽力下降。
3.瓊山僑中同學認為學校周圍雜訊污染非常嚴重並且對他們影響很大,主要是汽車喇叭和其他因素!特別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兩方面!大多數同學認為對他們自身影響有:學習,生活作息,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威脅,學習效率下降等。除了自身影響還影響到了老師的講課學習,令人心情煩躁精神難以集中!這也是由於僑中的地理環境不好!這座學校位於東線高速路的入口車流量大。
4.瓊山中學同學認為學校周圍雜訊污染非常嚴重對他們的生活和學習造成了很大影響。主要還是汽車的喇叭聲音。大多數同學認為雜訊污染對人體健康影響有:會使人產生性煩意亂的情緒,會使人耳部受到傷害,影響人們正常休息和學習。他們認為學校要對周邊環境進行控制盡量減少雜訊污染嚴格對待。因為這些污染對人健康,學習嗎,生活都有不利的影響。
結論
防治校園雜訊污染 同學自覺性要提高
新的《條例》出台,唱歌擾鄰也有可能領罰單,然而防治雜訊污染,除《條例》的執行外,關鍵還是要靠校園里的每個人提高自覺性,多為他人著想,顧及別人的感受。
「防治雜訊污染,首先學生要提高素質和自覺性。畢竟也受過高等教育,要對自己一言一行負責,多考慮自己的言行在公眾場合所產生的影響,多尊重他人的感受。在校每個人都有責任為營造安靜的校園學習生活環境出一份力量。」一位心理學老師對防治雜訊污染說出自己的觀點。他希望 雜訊污染在每個人共同努力下能減少到最低。
環境雜訊達到一定分貝才能算作環境雜訊污染,這主要看環保法律法規的規定,也就是說環境雜訊不一定是環境雜訊污染,但環境雜訊污染肯定是環境雜訊。
雜訊危害和如何防制雜訊污染:1.修建防護林,隔離帶
2.調整產業部局,將噪音污染嚴重產業遷移到城外
3.制訂相關法律,控制污染
4.提高企業個人防治噪音意識
5.功能分區,集團化管理
12月8日 22:46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說,凡是干擾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統稱為雜訊。如機器的轟鳴聲,各種交通工具的馬達聲、鳴笛聲,人的嘈雜聲及各種突發的聲響等,均稱為雜訊。
構成雜訊污染有聲源、聲音傳播途徑與接收者二要素,控制雜訊污染可從這二方面著手:降低聲源雜訊;在傳播途徑上控制雜訊。
現在主要的防治方法大多是從這兩個方面著手的,降低工業雜訊污染,同時植樹造林適當擋住噪音的傳播。
雜訊污染防治措施主要從三方面進行控制:雜訊源,傳播途徑,接受者
(一)雜訊源控制
1,消除雜訊發生的根源:改進結構,改進生產工藝,減少機械摩擦,改變噴口形狀
2,採用吸聲,隔聲裝備
(二)從雜訊傳播途徑上控制
1,阻斷傳播途徑
2,改變機器設備的安裝方向
3,原理雜訊源
(三)對接受者的防護
對接受者進行防護,除了減少人員在雜訊環境中的暴露時間外,可採取各種個人防護手段,如佩帶耳塞,耳罩或頭盔等。
《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第6條規定,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全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各級公安、交通、鐵路、民航等主管部門和港務監督機構,根據各自的職責。對交通運輸和社會生活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該法第七章還規定環境雜訊監督管理機關,可按照各自的職責,對違反該法規定者給予必要的處罰。
雜訊的危害:
雜訊是一種環境污染,它被認為是僅次於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的第三大公害。雜訊象毒霧一樣,彌漫在人們周圍,尤其在城市和工業區里,它是一種致人死命的慢性毒素。早在公元前七世紀,人就懂得了雜訊使人感到不舒服,逐漸地人們還知道了強烈的雜訊會損害人的身體,甚至引起死亡。
雜訊的危害有以下幾種:
1. 對人健康的影響
聽力 雜訊會損傷的人聽力,這種損傷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神經系統 雜訊作用於人的中樞神經系統,使人的基本生理過程-----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平衡失調,導致條件反射異常。
心血管系統 雜訊可以使交感神經緊張,從而導致心跳加劇,心律不齊,血壓高等。
消化系統 雜訊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還會引起胃腸系統的分泌和蠕動功能改變,引起代謝過程的變化
,出現維生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和無機鹽類的代謝失調,造成胃液分泌減少、蠕動減慢,食慾下
降,惡心嘔吐等症狀等。
2.對人心理的影響
雜訊超過90分貝,人的聽力將受到損傷;雜訊超過70分貝,人就不能正常工作;雜訊超過50分貝,人就難以入睡。
雜訊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雜訊級為30~40分貝是比較安靜的正常環境;超過50分貝就會影響睡眠和休息。由於休息不足,疲勞不能消除,正常生理功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70分貝以上干擾談話,造成心煩意亂,精神不集中,影響工作效率,甚至發生事故;長期工作或生活在90分貝以上的雜訊環境,會嚴重影響聽力和導致其他疾病的發生。
聽力損傷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接觸較強雜訊,會出現耳鳴、聽力下降,只要時間不長,一旦離開雜訊環境後,很快就能恢復正常,稱為聽覺適應。如果接觸強雜訊的時間較長,聽力下降比較明顯,則離開雜訊環境後,就需要幾小時,甚至十幾到二十幾小時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稱為聽覺疲勞。這種暫時性的聽力下降仍屬於生理范圍,但可能發展成雜訊性耳聾。如果繼續接觸強雜訊,聽覺疲勞不能得到恢復,聽力持續下降,就會造成雜訊性聽力損失,成為病理性改變。這種症狀在早期表現為高頻段聽力下降。但在這個階段,患者主觀上並無異常感覺,語言聽力也無影響,稱為聽力損傷。病程如進一步發展,聽力曲線將繼續下降,聽力下降平均超過25分貝時,將出現語言聽力異常,主觀上感覺會話有困難,稱為雜訊性耳聾。此外,強大的聲暴,如爆炸聲和槍炮聲,能造成急性暴震性耳聾,出現鼓膜破裂,中耳小聽骨錯位,韌帶撕裂,出血,聽力部分或完全喪失。主觀症狀有耳痛、眩暈、頭痛、惡心及嘔吐等。 雜訊即噪鬧之聲,是指使人感到煩躁、令人討厭的刺耳聲音的統稱。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雜訊已經成為影響我們生活和健康的重要環境問題,又被稱為城市新公害。通常人們用"分貝"(db)做單位,來表示雜訊大小及對人的影響。40分貝是正常的環境聲音。雜訊,被稱作看不見的敵人,它對人體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l.影響睡眠和休息。雜訊會影響人的睡眠質量,當睡眠受干擾而不能入睡時,就會出現呼吸急促、神經興奮等現象。長期下去,就會引起失眠、耳鳴、多夢、疲勞無力、記憶力衰退等。
2.損害人的聽力。雜訊可以造成人體暫時性和持久性聽力損傷。一般來說,85分貝以下的雜訊不至於危害聽覺,而超過100分貝時,將有近一半的人耳聾。
3.引起人體其他疾病。一些實驗表明雜訊對人的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都有一定影響、長期的雜訊污染可引起頭痛、驚慌、神經過敏等,甚至引起神經官能症。雜訊也能導致心跳加速、血管痙攣、高血壓、冠心病等。極強的雜訊(如170分貝)還會導致人死亡。
4.干擾人的正常工作和學習。當雜訊低於60分貝時,對人的交談和思維幾乎不產生影響。當雜訊高於90分貝時,交談和思維幾乎不能進行,它將嚴重影響人們的工作和學習。
一、吸聲當聲波入射到物體表面時,部分聲能要被物體吸收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稱為吸聲。材料的吸聲性能用吸收系數來表示,吸聲系數越大,則表示材料的吸聲性能越好。材料的吸聲性能與材料的性質、結構和聲波的入射角度及聲波的頻率有關。多孔吸聲材料的吸聲機理是:材料內部有無數細小的相互貫通的孔洞,當聲波入射到這些材料的表面,進而入射到這些細小的孔隙內時,要引起孔隙內的空氣運動,緊靠孔壁和纖維表面的空氣,因摩擦和粘滯運動阻力而不易運動,使聲能轉化為熱能而消耗掉。故性能良好的吸聲材料要多孔,孔與孔之間互相貫通,並且貫通的孔洞要與外界連通,使聲波能進入材料內部。如對應1000赫茲聲波,10cm厚的超細玻璃棉的吸聲系數是0.87。二、隔聲隔聲所採用的方法是將雜訊源封閉起來,使雜訊控制在一個小的空間內,這種隔聲結構稱為隔聲罩。在聲波遇到屏蔽物時,由於界面特性阻抗的改變,入射聲能的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聲能透進屏蔽物繼續傳播。材料的隔聲性能可用透聲系數來表示。透聲系數越小,表示透進去的聲能越少,材料的隔聲性能越好。材料的隔聲性能與隔聲體的結構、性質和入射聲波的頻率有關。三、消聲消聲是將多孔吸聲材料固定在氣流通道內壁,或按一定方式固定在管道中,以達到削弱空氣動力性雜訊的目的,消聲量一般可達到10—50分貝。V、補充說明雜訊對人的影響和危害跟雜訊的強弱程度有直接關系。在建築物中,為了減小雜訊而採取的措施主要是隔聲和吸聲。隔聲就是將聲源隔離,防止聲源產生的雜訊向室內傳播。在馬路兩旁種樹,對兩側住宅就可以起到隔聲作用。在建築物中將多層密實材料用多孔材料分隔而做成的夾層結構,也會起到很好的隔聲效果。為消除雜訊,常用的吸聲材料主要是多孔吸聲材料,如玻璃棉、礦棉、膨脹珍珠岩、穿孔吸聲板等。材料的吸聲性能決定於它的粗糙性、柔性、多孔性等因素。另外,建築物周圍的草坪、樹木等也都是很好的吸聲材料,所以我們種植花草樹木,不僅美化了我們生活和學習的環境,同時也防治了雜訊對環境的污染。世界衛生組織說,噪音污染不但能夠影響人的聽力,而且能夠導致高血壓、心臟病、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及其它精神綜合征。研究表明,人聽覺最高可以接受30分貝的音量,當室內的持續噪音污染超過30分貝時,人的正常睡眠就會受到干擾,而持續生活在70分貝以上的噪音環境中,人的聽力及身體健康將會受到影響。雜訊是一種環境污染,它被認為是僅次於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的第三大公害。雜訊象毒霧一樣,彌漫在人們周圍,尤其在城市和工業區里,它是一種致人死命的慢性毒素。早在公元前七世紀,人就懂得了雜訊使人感到不舒服,逐漸地人們還知道了強烈的雜訊會損害人的身體,甚至引起死亡。
前言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講,凡是干擾人們的正常生活、學習和工作的聲音統稱為雜訊。如機器的轟鳴聲,各種交通工具的馬達聲、鳴笛聲,人的嘈雜聲及各種突發的聲響等,均稱為雜訊。雜訊污染屬於感覺公害,它於人們的主觀意願有關,它影響著人們的情緒和健康,干擾著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目前國內已有一些關於防治雜訊及改善聲環境的研究,但還是不足以面對聲環境形勢的嚴峻性。
1雜訊的主要來源
1.1交通雜訊:汽車、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在運收稿日期:2005-04-17作者簡介:王濤(1965-),女,漢,工程師,畢業於內蒙古電視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現在內蒙古環境科學研究院工作.行過程中產生的流動性雜訊源對環境的影響最突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交通越來越發達,各種交通運輸工具擁有量劇增,隨之交通雜訊污染日益嚴重。圖1為不同交通工具的雜訊強度和某城市一晝夜交通雜訊強度的變化情況。
1.2工業雜訊:工廠的各種機器和設備,它不但直接對生產者帶來危害,對周圍居民影響也很大,工業雜訊可導致嚴重的職業性耳聾。
1.3建築施工雜訊:建築施工過程中使用的混凝土攪拌機、打樁機、推土機、鑽機、風動工具等可產生巨大的雜訊。
1.4生活雜訊:公共娛樂場所、商場、市場等人為的發出的喧嘩聲。生活雜訊相對來說強度不大,但是它可使人心煩意亂,從而影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據近年的統計,在影響城市環境的各種雜訊來源中,工業雜訊來源比例約佔8%—10%;建築施工雜訊影響范圍在5%左右,近年來因施工雜訊擾民糾紛也頻繁發生;交通雜訊影響比例將近30%,它對人們生活環境的影響最大;生活雜訊影響面最廣,已經達到城市周圍的47%,是干擾生活的主要雜訊污染源。
2雜訊對人體產生的危害
雜訊級為30~40分貝屬於比較安靜的正常環境,超過50分貝就會對人體生理功能產生影響;70分貝以上會使人心情煩躁、注意力不集中;長期工作生活在90分貝以上的雜訊環境中,會嚴重影響聽力甚至導致其它疾病的發生。
2.1首先雜訊直接引起耳部疾病,據測試雜訊超過115分貝可造成耳聾,家庭噪音是造成兒童聾啞的病因之一。兒童發育尚未成熟各組織器官十分嬌嫩脆弱,雜訊可嚴重損傷聽覺器官。
2.2雜訊可導致人的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內分泌系統紊亂,產生精神障礙。高雜訊的工作,還可促使人出現頭痛、失眠、全身乏力、記憶力減退及易怒、自卑等情緒,通過在不同類型雜訊環境下對人體和動物實驗證明,長期接觸雜訊可使體內腎上腺分泌增加,從而使血壓增高,以致損害心血管,增加心肌梗塞發病率。調查發現,生活在高速公路旁的居民,心肌梗塞增加了30%,紡織工人高血壓發病率為7.2%,其中接觸強度達100分貝雜訊者,高血壓發病率達15.2%。因此,環境雜訊現已成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殺手之一。
2.3通過對大鼠試驗表明,雜訊對視力也會造成損害。當雜訊強度達到90分貝時,視覺細胞的敏感性下降,識別弱光反應時間延長;雜訊達到95分貝時,有40%的人瞳孔放大,視覺模糊;而雜訊達到115分貝時,多數人眼球對光亮度的適應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弱,長時間處於雜訊環境中的人很容易發生眼疲勞、眼痛和視物流淚等眼損傷現象。同時,雜訊還會使色覺、視野發生異常,調查發現雜訊對紅、藍、白三色視野縮小80%。雜訊對視覺功能的影響已在人體和動物細胞水平上得到證明,因此雜訊潛伏著交通事故的危險性。
2.4正常的休息和睡眠是人們消除疲勞、恢復體力維持健康的必要條件,一定強度的噪音連續的影響人們的休息,便會使人心情緊張,大腦興奮不止,繼而到身體疲倦,四肢無力。從而影響人體健康。
3雜訊的控制措施
國家《城市區域雜訊標准》明確規定了城市五類區域的環境雜訊最高限制。特別安靜區,晝間50分貝、夜間(指22時至次日6時)40分貝;居民文教區晝間55分貝、夜間45分貝;居住、商、工業混雜區晝間60分貝、夜間50分貝;工業區晝間65分貝、夜間55分貝;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線兩側、內河航道、鐵路主次干線兩側區域,晝間70分貝、夜間55分貝。如何才能達到標准要求,城市的規劃管理、利用先進的雜訊控制設備、提高人們思想意識是防治雜訊的基礎。
3.1控制聲源運轉的機器設備和各種交通運輸工具是主要的雜訊源,有效控制雜訊源有以下幾種途徑:一是改進企業結構,提高工廠的裝配質量,工人合理的操作方法都可降低雜訊的發射功率。二是利用聲波的吸收、反射、干涉等特性採用吸聲、隔聲、減振、隔振等技術,以及安裝消聲設備等來控制雜訊的輻射。三是控制車流量,嚴格機動車使用年限,淘汰車況較差的車輛是減少交通雜訊的關鍵。四是加強建築施工雜訊與生活雜訊的管理。
3.2控制雜訊的傳播途徑城市建設的合理布局,制定科學的城市交通規劃,按照不同的功能區規劃,使居住區盡量遠離雜訊源以達到減噪的目的。
3.2.1在車流量大並且人口密集的交通幹道兩側,建立隔聲屏障,或利用天然屏障(土坡、山丘等)以及利用其它隔聲材料和隔聲結構來阻擋雜訊的傳播。設計安裝合理的隔聲屏障能取得降噪5~10分貝左右的效果。
3.2.2應用吸聲材料和吸聲結構將傳播中的雜訊聲能轉變為物體的內能。
3.2.3生態綠化降噪,充分利用道路兩側的建築物之間及路的隔離帶、工廠的空地等建立綠色生態屏障,加強居民小區綠化建設,美化環境,凈化空氣,吸收雜訊。郁閉度較好的喬灌木結構綠地寬度每增加10米,可哀減2分貝左右的雜訊。
3.3提高個人防護意識,盡量減少在雜訊環境中的暴露時間,在工廠或工地工作的工人要佩戴防噪護耳器,以減少雜訊影響。
4結束語
雜訊破壞了自然界原有的寧靜,損害了人們的健康,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因此說雜訊污染已成為僅次於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的第三大公害。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通過立法頒布了雜訊控制標准,例如,工廠、工地的雜訊不超過85~90分貝,居民居住區白天不超過50分貝,夜間不超過40分貝等。目前,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有效地防治雜訊污染,改進我們的聲環境質量,盡可能給人們一個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已成為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城市區域環境雜訊標准》GB3096–93
[2]謝浩,劉曉帆.《控制居住區交通雜訊的建築措施》
[3]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2005,2
—33—淺談環境雜訊的危害與控制王濤李慶元
2. 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急急急!!!
比如:挪威
那裡空氣清新自然
公民意識強烈,擁有高素質的人文環境
列如:人們排隊依秩,
3. 高二地理研究性學習報告
wu da an
4. 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報告:關於能源問題
現階段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以下熱點:1)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影響,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不斷增加;2)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不同的增長模式,發達國家因進入後工業化社會,經濟向低能耗、高產出的產業結構發展,能源消費增長速率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3)世界能源消費結構趨向優質化,但地區差異仍然很大;4)世界能源資源仍比較豐富,但能源貿易及運輸壓力增大。未來,伴隨著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和能源資源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對能源資源的爭奪將日趨激烈,爭奪的方式也更加復雜;同時,化石能源對環境的污染和全球氣候的影響將日趨嚴重。面對以上挑戰,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將向多元化、清潔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場化趨勢發展。鑒於國情,我國應特別注意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尋求能源的清潔化利用,積極倡導能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並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和完善我國能源安全體系。能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但由於世界能源資源產地與能源消費中心相距較遠,特別是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人口的劇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續增大,由此導致對能源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環境污染加重和環保壓力加大。近幾年我國出現的「油荒」、「煤荒」和「電荒」以及前一階段國際市場超過50美元/桶的高油價加重了人們對能源危機的擔心,促使我們更加關注世界能源的供需現狀和趨勢,也更加關注中國的能源供應安全問題。
一、世界能源消費現狀及特點
1. 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影響,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不斷增加
隨著世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大,世界能源消費量持續增長。1990年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為26.5萬億美元(按1995年不變價格計算),2000年達到34.3萬億美元,年均增長2.7%。根據《2004年BP能源統計》,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僅為57.3億噸油當量,2003年已達到97.4億噸油當量。過去30年來,世界能源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為1.8%左右。
2. 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不同的增長模式,發達國家增長速率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
過去30年來,北美、中南美洲、歐洲、中東、非洲及亞太等六大地區的能源消費總量均有所增加,但是經濟、科技與社會比較發達的北美洲和歐洲兩大地區的增長速度非常緩慢,其消費量佔世界總消費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北美由1973年的35.1%下降到2003年的28.0%,歐洲地區則由1973年的42.8%下降到2003年的29.9%。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能源消費佔世界的比例由1973年的68.0%下降到2003年的55.4%。其主要原因,一是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已進入到後工業化階段,經濟向低能耗、高產出的產業結構發展,高能耗的製造業逐步轉向發展中國家;二是發達國家高度重視節能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3. 世界能源消費結構趨向優質化,但地區差異仍然很大
自19世紀70年代的產業革命以來,化石燃料的消費量急劇增長。初期主要是以煤炭為主,進入20世紀以後,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與消費持續上升,石油於20世紀60年代首次超過煤炭,躍居一次能源的主導地位。雖然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但世界石油消費量卻沒有絲毫減少的趨勢。此後,石油、煤炭所佔比例緩慢下降,天然氣的比例上升。同時,核能、風能、水力、地熱等其他形式的新能源逐漸被開發和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並存的能源結構格局。到2003年底,化石能源仍是世界的主要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供應中約佔87.7%,其中,石油佔37.3%、煤炭佔26.5%、天然氣佔23.9%。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雖然增長很快,但仍保持較低的比例,約為12.3%。
由於中東地區油氣資源最為豐富、開采成本極低,故中東能源消費的97%左右為石油和天然氣,該比例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之首。在亞太地區,中國、印度等國家煤炭資源豐富,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所佔比例相對較高,其中中國能源結構中煤炭所佔比例高達68%左右,故在亞太地區的能源結構中,石油和天然氣的比例偏低(約為47%),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除亞太地區以外,其他地區石油、天然氣所佔比例均高於60%。
4. 世界能源資源仍比較豐富,但能源貿易及運輸壓力增大
根據《2004年BP世界能源統計》,截止到2003年底,全世界剩餘石油探明可采儲量為1565.8億噸,其中,中東地區佔63.3%,北美洲佔5.5%,中,南美洲佔8.9%,歐洲佔9.2%,非洲佔8.9%,亞太地區佔4.2%。2003年世界石油產量為36.97億噸,比上年度增加3.8%。通過對比各地區石油產量與消費量可以發現,中東地區需要向外輸出約8.8億噸,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產量也大於消費量,而亞太、北美和歐洲的產消缺口分別為6.7億、4.2億和1.2億噸。
煤炭資源的分布也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截止到2003年底,世界煤炭剩餘可采儲量為9844.5億噸,儲采比高達192(年),歐洲、北美和亞太三個地區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區,三個地區合計佔世界總量的92%左右。同期,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為175.78萬億立方米,儲采比達到67。中東和歐洲是世界天然氣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兩個地區佔世界總量的75.5%,而其他地區的份額僅分別為5%~7%。隨著世界一些地區能源資源的相對枯竭,世界各地區及國家之間的能源貿易量將進一步增大,能源運輸需求也相應增大,能源儲運設施及能源供應安全等問題將日益受到重視。
二、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趨勢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預測結果,隨著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未來世界能源需求量將繼續增加。預計,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量將達到105.99億噸油當量,2020年達到128.89億噸油當量,2025年達到136.50億噸油當量,年均增長率為1.2%。歐洲和北美洲兩個發達地區能源消費佔世界總量的比例將繼續呈下降的趨勢,而亞洲、中東、中南美洲等地區將保持增長態勢。伴隨著世界能源儲量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對能源資源的爭奪將日趨激烈,爭奪的方式也更加復雜,由能源爭奪而引發沖突或戰爭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隨著世界能源消費量的增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灰塵顆粒物等環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化石能源對環境的污染和全球氣候的影響將日趨嚴重。據EIA統計,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約為215.6億噸,2001年達到239.0億噸,預計2010年將為277.2億噸,2025年達到371.2億噸,年均增長1.85%。
面對以上挑戰,未來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將向多元化、清潔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場化方向發展。
1. 多元化
世界能源結構先後經歷了以薪柴為主、以煤為主和以石油為主的時代,現在正在向以天然氣為主轉變,同時,水能、核能、風能、太陽能也正得到更廣泛的利用。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能源供應成本和可供應能源的結構變化決定了全球能源多樣化發展的格局。天然氣消費量將穩步增加,在某些地區,燃氣電站有取代燃煤電站的趨勢。未來,在發展常規能源的同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將受到重視。在歐盟2010年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風電要達到4000萬千瓦,水電要達到1.05億千瓦。2003年初英國政府公布的《能源白皮書》確定了新能源戰略,到2010年,英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英國發電總量的比例要從目前的3%提高到10%,到2020年達到20%。
2. 清潔化
隨著世界能源新技術的進步及環保標準的日益嚴格,未來世界能源將進一步向清潔化的方向發展,不僅能源的生產過程要實現清潔化,而且能源工業要不斷生產出更多、更好的清潔能源,清潔能源在能源總消費中的比例也將逐步增大。在世界消費能源結構中,煤炭所佔的比例將由目前的26.47%下降到2025年的21.72%,而天然氣將由目前的23.94%上升到2025年的28.40%,石油的比例將維持在37.60%~37.90%的水平。同時,過去被認為是「臟」能源的煤炭和傳統能源薪柴、秸桿、糞便的利用將向清潔化方面發展,潔凈煤技術(如煤液化技術、煤氣化技術、煤脫硫脫塵技術)、沼氣技術、生物柴油技術等等將取得突破並得到廣泛應用。一些國家,如法國、奧地利、比利時、荷蘭等國家已經關閉其國內的所有煤礦而發展核電,它們認為核電就是高效、清潔的能源,能夠解決溫室氣體的排放問題。
3. 高效化
世界能源加工和消費的效率差別較大,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潛力巨大。隨著世界能源新技術的進步,未來世界能源利用效率將日趨提高,能源強度將逐步降低。例如,以1997年美元不變價計,1990年世界的能源強度為0.3541噸油當量/千美元,2001年已降低到0.3121噸油當量/千美元,預計2010年為0.2759噸油當量/千美元,2025年為0.2375噸油當量/千美元。
但是,世界各地區能源強度差異較大,例如,2001年世界發達國家的能源強度僅為0.2109噸油當量/千美元,2001~2025年發展中國家的能源強度預計是發達國家的2.3~3.2倍,可見世界的節能潛力巨大。
4. 全球化
由於世界能源資源分布及需求分布的不均衡性,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已經越來越難以依靠本國的資源來滿足其國內的需求,越來越需要依靠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資源供應,世界貿易量將越來越大,貿易額呈逐漸增加的趨勢。以石油貿易為例,世界石油貿易量由1985年的12.2億噸增加到2000年的21.2億噸和2002年的21.8億噸,年均增長率約為3.46%,超過同期世界石油消費1.82%的年均增長率。在可預見的未來,世界石油凈進口量將逐漸增加,年均增長率達到2.96%。預計2010年將達到2930萬桶/日,2020年將達到4080萬桶/日,2025年達到4850萬桶/。世界能源供應與消費的全球化進程將加快,世界主要能源生產國和能源消費國將積極加入到能源供需市場的全球化進程中。
5. 市場化
由於市場化是實現國際能源資源優化配置和利用的最佳手段,故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世界各國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加快,世界能源利用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世界各國政府直接干涉能源利用的行為將越來越少,而政府為能源市場服務的作用則相應增大,特別是在完善各國、各地區的能源法律法規並提供良好的能源市場環境方面,政府將更好地發揮作用。當前,俄羅斯、哈薩克、利比亞等能源資源豐富的國家,正在不斷完善其國家能源投資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這些國家能源生產的市場化程度和規范化程度將得到提高,有利於境外投資者進行投資。
三、啟示與建議
1. 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走高效、清潔化的能源利用道路
中國有自己的國情,中國能源資源儲量結構的特點及中國經濟結構的特色,決定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將不大可能改變,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差異將繼續存在,這就要求中國的能源政策,包括在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勘探生產、能源利用、環境污染控制和利用海外能源等方面的政策應有別於其他國家。鑒於我國人口多、能源資源特別是優質能源資源有限,以及正處於工業化進程中等情況,應特別注意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尋求能源的清潔化利用,積極倡導能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和完善我國能源安全體系
為保障能源安全,我國一方面應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完善能源法律法規,建立能源市場信息統計體系,建立我國能源安全的預警機制、能源儲備機制和能源危機應急機制,積極倡導能源供應在來源、品種、貿易、運輸等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市場化程度;另一方面應加強與主要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的對話,擴大能源供應網路,實現能源生產、運輸、采購、貿易及利用的全球化.
5. 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結題報告,關於城市功能分區 急急急!!!!!
我在這個問題上也遇到了麻煩,但實際上是沒有麻煩,例如,尋找文科研究,在網專上屬貼一個標簽,然後歸歸類可以。
我最後一次寫「文革」之前和之後的對社會的影響,發現其中的一部分的政治,經濟,文化,總結了幾個方面的問題(即刪除刪除以下),在過去的10印在A4紙,也被評為A級。感覺還不錯,我認為你可以做到這一點。
6. 高一地理的調查報告。
我國地域遼闊,氣象變化萬千,地震、台風、洪澇、乾旱等災害也頻繁發生。自然災害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但是,全球變暖已成為全世界最為關心的環保問題,照成這樣的原因這是co2的大量排 節能減排 你我同行 地球孕育了人類,人類也在不斷地改造地球。人類的發展史,歸根結底是人類艱苦奮斗的創業史。在創業過程中,人們利用各種能源賴以生存,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有人預言,人類最終是毀滅在自己創造的文明中。「資源短缺」已成為廣大群眾一個十分關注的問題。如果現在不加以考慮對策,未來人類就沒有出路,總有一天能源會被我們用盡,人類就無法生存。 如今,許多人們不懂得如何珍惜僅有的能源。大量用水、用電,許多破壞臭氧層的物品也消耗飛速,排放的廢氣已經多得難以讓人想像……造成這一切後果的是誰?就是我們人類。 要做到節能減排,就要從小事做起,人人動起手來,創建美好的家園。我提出以下幾點可行的建議: 一、節約電能。要注意隨手關燈,可以使用高效節能燈泡。據美國的能源部門估計,使用高效節能燈泡代替傳統電燈泡,就能避免四億噸二氧化碳被釋放。除了電燈,在使用其它電器方面也要注意,盡量選擇低消耗節能產品,不用電器時要切斷或關掉電源,冰箱則讓它處於無霜狀態。夏季天氣不算十分炎熱時,最好用扇子或電風扇代替空調。使用空調時,不要把溫度調得太低,26℃左右就行了。 二、節約水資源。許多廢水都可以循環使用。洗臉、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來擦地板、沖廁所、澆花等。淘米水則是很好的去污劑,可以留下來洗碗筷。沾了油的鍋和盤子要先用用過的餐巾紙擦乾凈,洗起來節水有方便,還可以少用洗潔精,減少水污染。 三、節約用紙。紙張的循環再利用,可以避免從垃圾填埋地釋放出來的沼氣,還能少砍伐樹木。據統計,回收一噸廢紙能產生800千克的再生紙,可以少砍17棵大樹,節約用紙就是保護森林資源,保護環境。 四、減少廢氣排放。交通廢氣和工業廢氣是生活廢氣的主要來源。我們出門盡量乘坐公共汽車或計程車,還可以騎自行車,盡量少乘坐私家車。工廠里的燃燒垃圾、生產商品等而產生的大量滾滾的濃煙彌漫在城市裡。他們應該把廢氣經過加工和過濾,再排放出來就可以減少污染。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後釋放出氧氣,所以我們要大量的種樹,尤其是在公路旁。 五、垃圾分類處理。垃圾分類可以回收寶貴的資源,同時減少填埋和焚燒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廢紙被直接送到造紙廠,用以生產再生紙;飲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一次性物品也可以送到相關的工廠,成為再生資源;家用電器可以送到專門的廠家進行分解回收。家裡可以准備不同的垃圾袋,分別收集廢紙、塑料、包裝盒等,每天進行垃圾分類和回收,盡量做到「變廢為寶」。 全球變暖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地球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保護地球,就是保護我們的家。讓我們行動起來,節能減排,挽救地球家園的命運,維護人類的一個繼續生存的未來。
希望採納
7. 高中地理實踐調查報告
這里有一份格式,其實很簡單的,我不是深圳的,所以還得靠你自己啊
一.實踐報告撰寫的內容與要求
一份完整的實踐報告應由以下部分組成:
1.報告題目
報告題目應該用簡短、明確的文字寫成,通過標題把實踐活動的內容、特點概括出來。題目字數要適當,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如果有些細節必須放進標題,為避免冗長,可以設副標題,把細節放在副標題里。
2.學院及作者名稱
學院名稱和作者姓名應在題目下方註明,學院名稱應用全稱。
3.摘要(有英文摘要的中文在前,英文在後)
報告需配摘要,摘要應反映報告的主要內容,概括地闡述實踐活動中得到的基本觀點、實踐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結論。摘要字數要適當,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為宜,英文摘要一般至少要有100個實詞。摘要包括:
a)「摘要」字樣;
b)摘要正文;
c)關鍵詞;
d)中圖分類號。
4.正文
正文是實踐報告的核心內容,是對實踐活動的詳細表述。這部分內容為作者所要論述的主要事實和觀點,包括介紹實踐活動的目的、相關背景、時間、地點、人員、調查手段組成,以及對實踐活動中得到的結論的詳細敘述。
要能夠體現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有新觀點、新思路;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對實際工作有指導作用和借鑒作用,能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報告內容觀點鮮明,重點突出,結構合理,條理清晰,文字通暢、精煉。
字數一般控制在5000字以內。
5.結束語
結束語包含對整個實踐活動進行歸納和綜合而得到的收獲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實踐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6.謝辭
謝辭通常以簡短的文字對在實踐過程與報告撰寫過程中直接給予幫助的指導教師、答疑教師和其他人員表示謝意。
7.
參考文獻是實踐報告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反映實踐報告的取材來源、材料的廣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對他人知識成果的承認和尊重。
8.附錄
對於某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參考價值的內容可以編入實踐報告的附錄中。
二、撰寫實踐報告的准備與主要步驟
實踐報告的寫作過程應包括以下步驟:收集資料、擬訂報告提綱、起草、修改、定稿等。各個步驟具體做法如下:
1.收集資料
資料是撰寫實踐報告的基礎。收集資料的途徑主要有:通過實地調查、社會實踐或實習等渠道獲得;從校內外圖書館、資料室已有的資料中查找。
2.擬訂報告提綱
擬訂報告提綱是作者動筆行文前的必要准備。根據報告主題的需要擬訂該文結構框架和體系。我們在起草報告提綱後,可請指導教師審閱修改。
3.起草
報告提綱確定後,可以動手撰寫實踐報告的初稿。在起草時應盡量做到「綱舉目張、順理成章、詳略得當、井然有序」。
4.修改、定稿
報告初稿寫之後,需要改正草稿中的缺點或錯誤,因此應反復推敲修改後,才能定稿。
三、實踐報告的寫作細則
1.書寫
實踐報告要用學校規定的稿紙單面書寫(必須用黑或蘭黑墨水)或用計算機列印,正文中的任何部分不得寫到稿紙邊框線以外。稿紙不得左右加貼補寫正文和圖表的紙條,或隨意接長截短。用計算機排版、列印一律用A4列印紙。版式要求如下:標題(「小二」「華文中宋」或「黑體」「加粗」居中),學院及作者名稱(「四號」「仿宋體」居中,學院名稱與作者名稱之間應空兩格),目錄(「二號」「黑體」居中)內容(「小四號」「宋體」),摘要(「四號」「黑體」「加粗」):內容(「四號」「仿宋」),關鍵詞(「四號」「黑體」「加粗」),正文內容(「四號」「宋體」)。實踐報告中漢字必須使用國家正式公布過的規範字。
2.標點符號
實踐報告中的標點符號應准確使用。
3.名詞、名稱
科學技術名詞術語採用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規范詞或國家標准、部標准中規定的名稱,尚未統一規定或叫法有爭議的名詞術語,可採用慣用的名稱。使用外文縮寫代替某一名詞術語時,首次出現時應在括弧內註明全稱。外國人名一般採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後的原則書寫。一般很熟知的外國人名(如牛頓、愛因斯坦、達爾文、馬克思等)應按通常標准譯法寫譯名。
4.量和單位
實踐報告中的量和單位必須符合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標准GB3100~GB3102-93,它是以國際單位制(SI)為基礎的。非物理量的單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漢字與符號構成組合形式的單位,例如件/台、元/km。
5.數字
實踐報告中的測量、統計數據一律用阿拉伯數字;在敘述中,一般不宜用阿拉伯數字。
6.標題層次
實踐報告的全部標題層次應統一、有條不紊,整齊清晰,相同的層次應採用統一的表示體例,正文中各級標題下的內容應同各自的標題對應,不應有與標題無關的內容。
章節編號方法應採用分級阿拉伯數字編號方法,第一級為「1」、「2」、「3」等,第二級為「2.1」、「2.2」、「2.3」等,第三級為「2.2.1」、「2.2.2」、「2.2.3」等,但分級阿拉伯數字的編號一般不超過四級,兩級之間用下角圓點隔開,每一級的末尾不加標點。
7.注釋
實踐報告中有個別名詞或情況需要解釋時可加註說明,注釋可用頁末注(將注文放在加註頁的下端),而不可用行中插注(夾在正文中的注)。注釋只限於寫在注釋符號出現的同頁,不得隔頁。
8.公式
公式應居中書寫,公式的編號用圓括弧括起放在公式右邊行末,公式與編號之間不加虛線。引用文獻標注應在引用處正文右上角用〔〕和參考文獻編號表明,字體用五號字。
9.表格
每個表格應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題,表序和表題應寫在表格上方居中排放,表序後空一格書寫表題。表格允許下頁續寫,續寫時表題可省略,但表頭應重復寫,並在右上方寫「續表××」。
10.插圖
文中的插圖必須精心製作,線條要勻稱,圖面要整潔美觀;插圖6幅以內,用計算機繪制;若為照片,應提供清晰的黑白照片,比例一般以1:1為宜。插圖一律插入正文的相應位置,並著名圖號、圖題每幅插圖應有圖序和圖題,圖序和圖題應放在圖位下方居中處,圖序和圖題一般用五號字。
11.參考文獻 [Page]
參考文獻一律放在文後,參考文獻的書寫格式要按國家標准GB7714-87規定。參考文獻按文中引用的先後,從小到大排序,一般序碼宜用方括弧括起,不用圓括弧括起,且在文中引用處用右上角標註明,要求各項內容齊全。文獻作者不超過3位時,全部列出;超過3位只列前三位,後面加「等」字或「etal」.中國人和外國人名一律採用姓名前後著錄法。外國人的名字部分用縮寫,並省略「.」。
8. 有關於自然地理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詳細點。謝謝
本地四季的太陽起落時間與經緯線的聯系
這個題目表面上看范圍大,實際上回是很簡單的。研究答的時候只要注意經度的時區影響和不同季節緯度對於太陽的關系。以冬季為例,雖然按照經度來說,烏蘇鎮的黑瞎子島是我國大陸地區最早迎接太陽的地方,(134°24『E,48°17'N)但是由於緯度較高,此時的太陽直射點為南回歸線與赤道之間,所以日出時間就會受到緯度影響,不及浙江沿海的一些島嶼的日出早。由於我國屬於北半球,大部分處於北溫帶,所以太陽直射運動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出都有影響。一般來說,夏天的時候經度越東的地球日出時間越早,而冬季卻還要在這個基礎上考慮緯度因素,緯度相對較低的地方,日出時間早,所以要綜合考慮。不知能不能幫到你。
9. 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結題報告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水土流失直接關系國家生態安全、防洪安全、糧食安全和飲水安全。上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人口快速增長。為滿足食物和木材的需求,許多地方提出向荒山要糧,掀起大規模開荒擴種的高潮,牧區草場超載,林區森林大量採伐,濫墾、濫牧、濫伐現象普遍,形成新的水土流失區。80年代以來,國家加大了生態保護力度,各級政府雖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對過墾、過牧、過伐進行扭轉,但同時這一時期又面臨城鎮建設、礦產資源開發、公路鐵路建設以及新的農林開發等空前發展,導致了新一輪嚴重的水土流失。
當前我國水土流失狀況表現為三個特點:
1、面積大,范圍廣。根據遙感調查,全國現有土壤侵蝕面積達到357萬km2,占國土面積的37.2%。水土流失不僅廣泛發生在農村,而且發生在城鎮和工礦區,幾乎每個流域、每個省份都有。從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分布來看,東部地區水土流失面積9.1萬km2,佔全國的2.6%;中部地區51.15萬km2,佔全國的14.3%;西部地區296.65萬km2,佔全國的83.1%。
2、強度大,侵蝕重。我國年均土壤侵蝕總量45.2億噸,約佔全球土壤侵蝕總量的1/5。主要流域年均土壤侵蝕量為每平方公里3400多噸,黃土高原部分地區甚至超過3萬噸,相當於每年2.3cm厚的表層土壤流失。全國侵蝕量大於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噸的面積達112萬km2。
根據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以及流失強度綜合判定,我國現有嚴重水土流失縣646個。其中,長江流域265個、黃河225個、海河71個、松遼河44個,分別佔41.0%、34.9%、11.0%和6.8%。從省級行政區來看,水土流失嚴重縣最多的省份是四川省,97個;其次是山西省,84個;然後依次是陝西省63個,內蒙古自治區52個,甘肅省50個。
3、成因復雜,區域差異明顯。
(一) 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堅決遏制新增人為水土流失
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各類生產建設活動將會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為此,應當加強預防保護工作。一是加強重點預防保護區水土資源保護。對重要的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和山地災害易發區,需要嚴格控制進行任何形式的開發建設活動,有特殊情況必須建設的,應充分進行水土保持方案論證,切實採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的發生和發展。二是依法強化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管。對擾動地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產建設項目,都應當實施水土保持方案管理。監督管理部門也要加強跟蹤檢查,做好驗收把關,保證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能夠落到實處。同時,需要在法律中嚴格有關的管理制度,明確處罰措施,使水土保持違法案件能夠得到查處,全面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三是加強水土流失防治的社會監督。採取政府組織、輿論導向、教育介入的形式,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宣傳,並充分發揮各級人大的作用,開展經常性的監督檢查,同時不斷強化群眾監督,喚起全社會水土保持意識,大力營造防治水土流失人人有責、自覺維護、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的氛圍。四是需要盡快建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堅持「誰佔用破壞,誰恢復補償」的原則,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補償制度。同時,對於水土流失區的水電、采礦等工業企業,要建立和完善水土流失恢復治理責任機制,從水電、礦山等資源的開發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資金用於企業所在地的水土流失治理。
(二)大力推動小流域綜合治理,突出抓好坡耕地和侵蝕溝綜合整治
小流域綜合治理是被實踐反復證明為非常成功、有效的一條技術路線,應堅持不懈地抓緊抓好。在當前我國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的情況下,生態建設應盡快改變偏重單項措施的做法,加大綜合治理力度。特別是應把坡耕地和侵蝕溝綜合整治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優先解決群眾生計問題,實現綜合效益,以彌補以往建設的不足。
實施坡耕地和侵蝕溝綜合整治一舉多得,一是可以從源頭上控制水土流失,對下游起到緩洪減沙的作用;二是能夠改善當地的基本生產條件,解決山丘區群眾基本口糧等生計問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坡耕地改造為梯田後糧食單產一般可以翻一番,黃土高原壩地的單產一般為坡地的4倍;三是可以增強山丘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為發展當地特色經濟奠定基礎;四是可以有效保護耕地資源,減輕對土地的蠶食,為守住國家18億畝耕地的紅線做出貢獻,保障糧食安全。坡耕地和侵蝕溝整治是目前我國建設基本農田最具潛力的一個途徑。
(三) 加大封禁保護力度,充分發揮生態自然修復能力
發揮生態自然修復能力是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一項有效措施。在人口密度小、降雨條件適宜、水土流失比較輕微地區,可以採取封育保護、封山禁牧、輪封輪牧等措施,推廣沼氣池、以電代柴、以煤代柴、以氣代柴等人工輔助措施,促進大范圍生態恢復和改善。在人口密度相對較大、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可以把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小范圍高標準的人工治理,增加旱澇保收基本農田、人工草場,解決農牧民的吃飯、花錢問題,為大面積封育保護創造條件。
(四) 堅持因地制宜,分區確定防治目標和關鍵措施
根據各地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分類指導,分別確定當地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目標和關鍵措施。黃土高原區,應以減少進入黃河的泥沙為重點,將多沙粗沙區治理作為重中之重。措施配置應以坡面梯田和溝道淤地壩為主,加強基本農田建設,荒山荒坡和退耕的陡坡地開展生態自然修復,或營造以適生灌木為主的水土保持林。長江上游及西南諸河區,重點是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產力。在溪河沿岸及山腳建設基本農田,在山腰建設茶葉、柑桔等經果林帶,在山頂營造水源涵養林,形成綜合防治體系。東北黑土區,應有效控制黑土流失或退化的趨勢,使黑土層厚度不再變薄,生產力不再下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治理措施應以改變耕作方式、控制溝道侵蝕為重點。西南岩溶區,重點是搶救土地資源,維護群眾基本的生存條件。應緊緊抓住基本農田建設這個關鍵,有效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水土資源,提高環境承載力。西北草原區,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合理和有效利用水資源,控制地下水位的下降。對已經退化的草地實施輪封輪牧,有條件的建設人工草場,科學合理地確定單位面積的載畜量。對主要風沙源區實施重點治理。
(五) 加強領導,強化地方政府水土流失防治目標責任
水土流失是一個綜合的自然與社會經濟問題,水土保持也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應在政府層面確立水土流失防治目標,落實防治責任,研究防治的重大問題和相應的政策措施。在政府統一協調下,各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綜合防治當地的水土流失。
10. 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報告(周圍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現象)
現階段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以下熱點:1)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影響,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不斷增加;2)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不同的增長模式,發達國家因進入後工業化社會,經濟向低能耗、高產出的產業結構發展,能源消費增長速率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3)世界能源消費結構趨向優質化,但地區差異仍然很大;4)世界能源資源仍比較豐富,但能源貿易及運輸壓力增大。未來,伴隨著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和能源資源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對能源資源的爭奪將日趨激烈,爭奪的方式也更加復雜;同時,化石能源對環境的污染和全球氣候的影響將日趨嚴重。面對以上挑戰,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將向多元化、清潔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場化趨勢發展。鑒於國情,我國應特別注意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尋求能源的清潔化利用,積極倡導能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並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和完善我國能源安全體系。能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但由於世界能源資源產地與能源消費中心相距較遠,特別是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人口的劇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續增大,由此導致對能源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環境污染加重和環保壓力加大。近幾年我國出現的「油荒」、「煤荒」和「電荒」以及前一階段國際市場超過50美元/桶的高油價加重了人們對能源危機的擔心,促使我們更加關注世界能源的供需現狀和趨勢,也更加關注中國的能源供應安全問題。
一、世界能源消費現狀及特點
1. 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影響,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不斷增加
隨著世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大,世界能源消費量持續增長。1990年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為26.5萬億美元(按1995年不變價格計算),2000年達到34.3萬億美元,年均增長2.7%。根據《2004年BP能源統計》,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僅為57.3億噸油當量,2003年已達到97.4億噸油當量。過去30年來,世界能源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為1.8%左右。
2. 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不同的增長模式,發達國家增長速率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
過去30年來,北美、中南美洲、歐洲、中東、非洲及亞太等六大地區的能源消費總量均有所增加,但是經濟、科技與社會比較發達的北美洲和歐洲兩大地區的增長速度非常緩慢,其消費量佔世界總消費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北美由1973年的35.1%下降到2003年的28.0%,歐洲地區則由1973年的42.8%下降到2003年的29.9%。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能源消費佔世界的比例由1973年的68.0%下降到2003年的55.4%。其主要原因,一是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已進入到後工業化階段,經濟向低能耗、高產出的產業結構發展,高能耗的製造業逐步轉向發展中國家;二是發達國家高度重視節能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3. 世界能源消費結構趨向優質化,但地區差異仍然很大
自19世紀70年代的產業革命以來,化石燃料的消費量急劇增長。初期主要是以煤炭為主,進入20世紀以後,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與消費持續上升,石油於20世紀60年代首次超過煤炭,躍居一次能源的主導地位。雖然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但世界石油消費量卻沒有絲毫減少的趨勢。此後,石油、煤炭所佔比例緩慢下降,天然氣的比例上升。同時,核能、風能、水力、地熱等其他形式的新能源逐漸被開發和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並存的能源結構格局。到2003年底,化石能源仍是世界的主要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供應中約佔87.7%,其中,石油佔37.3%、煤炭佔26.5%、天然氣佔23.9%。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雖然增長很快,但仍保持較低的比例,約為12.3%。
由於中東地區油氣資源最為豐富、開采成本極低,故中東能源消費的97%左右為石油和天然氣,該比例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之首。在亞太地區,中國、印度等國家煤炭資源豐富,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所佔比例相對較高,其中中國能源結構中煤炭所佔比例高達68%左右,故在亞太地區的能源結構中,石油和天然氣的比例偏低(約為47%),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除亞太地區以外,其他地區石油、天然氣所佔比例均高於60%。
4. 世界能源資源仍比較豐富,但能源貿易及運輸壓力增大
根據《2004年BP世界能源統計》,截止到2003年底,全世界剩餘石油探明可采儲量為1565.8億噸,其中,中東地區佔63.3%,北美洲佔5.5%,中,南美洲佔8.9%,歐洲佔9.2%,非洲佔8.9%,亞太地區佔4.2%。2003年世界石油產量為36.97億噸,比上年度增加3.8%。通過對比各地區石油產量與消費量可以發現,中東地區需要向外輸出約8.8億噸,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產量也大於消費量,而亞太、北美和歐洲的產消缺口分別為6.7億、4.2億和1.2億噸。
煤炭資源的分布也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截止到2003年底,世界煤炭剩餘可采儲量為9844.5億噸,儲采比高達192(年),歐洲、北美和亞太三個地區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區,三個地區合計佔世界總量的92%左右。同期,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為175.78萬億立方米,儲采比達到67。中東和歐洲是世界天然氣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兩個地區佔世界總量的75.5%,而其他地區的份額僅分別為5%~7%。隨著世界一些地區能源資源的相對枯竭,世界各地區及國家之間的能源貿易量將進一步增大,能源運輸需求也相應增大,能源儲運設施及能源供應安全等問題將日益受到重視。
二、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趨勢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預測結果,隨著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未來世界能源需求量將繼續增加。預計,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量將達到105.99億噸油當量,2020年達到128.89億噸油當量,2025年達到136.50億噸油當量,年均增長率為1.2%。歐洲和北美洲兩個發達地區能源消費佔世界總量的比例將繼續呈下降的趨勢,而亞洲、中東、中南美洲等地區將保持增長態勢。伴隨著世界能源儲量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對能源資源的爭奪將日趨激烈,爭奪的方式也更加復雜,由能源爭奪而引發沖突或戰爭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隨著世界能源消費量的增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灰塵顆粒物等環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化石能源對環境的污染和全球氣候的影響將日趨嚴重。據EIA統計,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約為215.6億噸,2001年達到239.0億噸,預計2010年將為277.2億噸,2025年達到371.2億噸,年均增長1.85%。
面對以上挑戰,未來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將向多元化、清潔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場化方向發展。
1. 多元化
世界能源結構先後經歷了以薪柴為主、以煤為主和以石油為主的時代,現在正在向以天然氣為主轉變,同時,水能、核能、風能、太陽能也正得到更廣泛的利用。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能源供應成本和可供應能源的結構變化決定了全球能源多樣化發展的格局。天然氣消費量將穩步增加,在某些地區,燃氣電站有取代燃煤電站的趨勢。未來,在發展常規能源的同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將受到重視。在歐盟2010年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風電要達到4000萬千瓦,水電要達到1.05億千瓦。2003年初英國政府公布的《能源白皮書》確定了新能源戰略,到2010年,英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英國發電總量的比例要從目前的3%提高到10%,到2020年達到20%。
2. 清潔化
隨著世界能源新技術的進步及環保標準的日益嚴格,未來世界能源將進一步向清潔化的方向發展,不僅能源的生產過程要實現清潔化,而且能源工業要不斷生產出更多、更好的清潔能源,清潔能源在能源總消費中的比例也將逐步增大。在世界消費能源結構中,煤炭所佔的比例將由目前的26.47%下降到2025年的21.72%,而天然氣將由目前的23.94%上升到2025年的28.40%,石油的比例將維持在37.60%~37.90%的水平。同時,過去被認為是「臟」能源的煤炭和傳統能源薪柴、秸桿、糞便的利用將向清潔化方面發展,潔凈煤技術(如煤液化技術、煤氣化技術、煤脫硫脫塵技術)、沼氣技術、生物柴油技術等等將取得突破並得到廣泛應用。一些國家,如法國、奧地利、比利時、荷蘭等國家已經關閉其國內的所有煤礦而發展核電,它們認為核電就是高效、清潔的能源,能夠解決溫室氣體的排放問題。
3. 高效化
世界能源加工和消費的效率差別較大,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潛力巨大。隨著世界能源新技術的進步,未來世界能源利用效率將日趨提高,能源強度將逐步降低。例如,以1997年美元不變價計,1990年世界的能源強度為0.3541噸油當量/千美元,2001年已降低到0.3121噸油當量/千美元,預計2010年為0.2759噸油當量/千美元,2025年為0.2375噸油當量/千美元。
但是,世界各地區能源強度差異較大,例如,2001年世界發達國家的能源強度僅為0.2109噸油當量/千美元,2001~2025年發展中國家的能源強度預計是發達國家的2.3~3.2倍,可見世界的節能潛力巨大。
4. 全球化
由於世界能源資源分布及需求分布的不均衡性,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已經越來越難以依靠本國的資源來滿足其國內的需求,越來越需要依靠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資源供應,世界貿易量將越來越大,貿易額呈逐漸增加的趨勢。以石油貿易為例,世界石油貿易量由1985年的12.2億噸增加到2000年的21.2億噸和2002年的21.8億噸,年均增長率約為3.46%,超過同期世界石油消費1.82%的年均增長率。在可預見的未來,世界石油凈進口量將逐漸增加,年均增長率達到2.96%。預計2010年將達到2930萬桶/日,2020年將達到4080萬桶/日,2025年達到4850萬桶/。世界能源供應與消費的全球化進程將加快,世界主要能源生產國和能源消費國將積極加入到能源供需市場的全球化進程中。
5. 市場化
由於市場化是實現國際能源資源優化配置和利用的最佳手段,故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世界各國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加快,世界能源利用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世界各國政府直接干涉能源利用的行為將越來越少,而政府為能源市場服務的作用則相應增大,特別是在完善各國、各地區的能源法律法規並提供良好的能源市場環境方面,政府將更好地發揮作用。當前,俄羅斯、哈薩克、利比亞等能源資源豐富的國家,正在不斷完善其國家能源投資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這些國家能源生產的市場化程度和規范化程度將得到提高,有利於境外投資者進行投資。
三、啟示與建議
1. 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走高效、清潔化的能源利用道路
中國有自己的國情,中國能源資源儲量結構的特點及中國經濟結構的特色,決定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將不大可能改變,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差異將繼續存在,這就要求中國的能源政策,包括在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勘探生產、能源利用、環境污染控制和利用海外能源等方面的政策應有別於其他國家。鑒於我國人口多、能源資源特別是優質能源資源有限,以及正處於工業化進程中等情況,應特別注意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尋求能源的清潔化利用,積極倡導能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和完善我國能源安全體系
為保障能源安全,我國一方面應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完善能源法律法規,建立能源市場信息統計體系,建立我國能源安全的預警機制、能源儲備機制和能源危機應急機制,積極倡導能源供應在來源、品種、貿易、運輸等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市場化程度;另一方面應加強與主要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的對話,擴大能源供應網路,實現能源生產、運輸、采購、貿易及利用的全球化. 樓主,看我粘貼的這么辛苦,採納我吧 ——czh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