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作文
⑴ 初一地理小論文1000字左右(不少於800字)
已發,請查收
⑵ 地理作文
記得還是在小學的時候,是在六年級,那時我們隔壁班的語文老師教我們「社會」這門課。從那個時候就被其文字、圖片、地圖給吸引住了,那就是我的地理開始吧!
到了初中,有了地理課,不幸的是它是「副科」。我是懷著興趣愛好去學習的,看地圖是百看不厭的,世界的,中國的,江蘇的,還有很多的,甚至還有盱眙的呢!呵呵!那兒的文字,符號總是能吸引我,有著太大的魅力了,初二的會考讓我暫時離開地理了。不過平時我還時不時地接觸的,不為別的,只為興趣。
高中開始接觸地理了,按理我應該好好學習的,至少地理成績出色的,但是卻相反。唯一一次考的好是因為張兆勇坐在我前面(不在意我把你的大名現出來吧),呵呵!
3+2,江蘇的高考模式,當時第一次選擇,我沒去,正選的時候我發現化學、政治、歷史這三門打死我也不學(對歷史有好感的,不過那時間太有殺傷力了)。生物,我又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所以我就傻乎乎得選擇了物理——地理了。
高中時我的地理,我現在自我感覺還行,不過那時我可不是這樣想的呀,我總認為它不是我的強項呀,所以我在想我到底什麼強呀,沒有呀!自卑呀!在高中我們又很少接觸地圖,不過平時沒事也看看,緩解壓力,有時也很有用的。
高中的後兩年我利用我的興趣作為橋讓我走入大學,地理發揮得不錯,133,我仍然記得這個分數,不過有時也覺得自己挺窩囊的,靠興趣走了一段路。考試完我都不想去面對地理了。我知道了:興趣有時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的,但也不是能拿來作為職業的。這與我喜歡的足球不一樣,這是我根本不能成為足球運動員的。
而我高考之後的志願填報,我沒有選擇地理,我當時看到地理信息系統的就業率也太低了,我當時認為我背叛自己的理想了。看到張承志的《北方的河》時,我更後悔了,我為什麼要選擇土木工程,我喜歡嗎?我還想過考地理之類的研究生呢。那隻是曾經了,呵呵!那時真傻。
後來我在圖書館看到一本關於地理專業的書,我才發現很多的東西我是一竅不通的,而且是不喜歡的東西。我思考了很久,哦,我喜歡的只是人文地理,地理太大了!還有很多……呵呵!留點自我空間吧!
現在的我也仍然喜歡地理,時不時買本《中國國家地理》看看,我覺得這本雜志有點爛,自我想法呀!呵呵!
希望我能按我的風格辦一兩期,想法而已。不代表我就時刻有靈感,找到好文字,話題,評價。
我的地理緣。
⑶ 初中地理論文600字
一、服飾與地理
1、人類服飾的材料與地理環境有密切的關系。遠古時代,人類生活在森林裡,披掛的樹葉、獸皮就成為衣服。後來,人類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纖維與動物皮毛為原料,紡織各種布匹,出現了原始的服裝。絲、麻、棉就是人類利用最早的纖維材料。我們的祖先早就在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養蠶織綢了。但由於北方環境惡化、氣候變得乾燥,蠶絲的生產逐漸向南方移動。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地區都是我國重要的蠶絲產地。
2、服飾的樣式與地域特徵有關。不同的地區,氣候條件不同,風俗習慣也不同,其服飾的式樣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炎熱乾旱的阿拉伯地區,人們喜歡穿白色而寬松的長袍;在北方寒冷地區,尤其是冬季,人們喜歡深色的皮製品服裝;在氣溫日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條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3、服飾的變化與季節更替有關。隨著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換,人們的服飾也隨著之變化。特別是四季分明的地區,人們一般要准備幾套與季節相適應的服裝。夏季男士的短袖襯衫、T恤,女性的連衣裙、短裙等,春秋季節的休閑裝、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夾克等。
二、飲食與地理
1、菜餚方面。中國的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魯、川、粵、閩、浙、蘇、湘、皖等「八大菜餚」。每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特的烹飪特色是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地方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我國的西南地區味偏辣,江浙一帶偏甜,北方菜味濃香並喜歡放蔥蒜,而廣東菜偏鮮偏淡。飲食和各地方的氣候與地形等因素有關,如西南地區較濕,尤其冬季更加陰濕,吃辣是為了驅寒去濕。
2、主食方面。由於地域差異,水熱條件不同,農作物的種植也不同。我國北方乾旱少雨,以種植小麥、甜菜為主;南方雨量充沛,以種植水稻為主。所以,形成了「北方麵食為主,南方米飯為主」的格局。
3、茶、酒方面。我國的茶葉品種繁多,如綠茶、紅茶、烏龍茶、黃茶、白茶、菊花茶等,由於各地在品茶方面有較大的差異,江南一帶喝綠茶居多,寒冷地區喝紅茶偏多。喝茶受地區的影響特別大,如氣候、地理條件、地勢差異等。酒文化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制酒業的興衰也反映了農業生產的起伏與自然災害的程度。由於地區氣候、地理位置不同有不同的飲酒習慣,酒的品種也不同,如寒冷地區的烈性白酒、少數民族地區的米酒等。
三、住房與地理
傳統民居的樣式、材料大多受當地自然條件的影響。例如,草原上的牧民為適應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黃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黃土直立性好的特點開鑿窯洞來居住;根據降雨的特點,北方農村以平房、土房為主,南方以斜面瓦房為主,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以竹樓為主。現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城裡購買商品房時,更需要綜合考慮地理因素。例如,居住區的交通、周邊的配套設施、環境質量狀況、居住區的內部環境設計,以及房子的朝向、採光、通風、層高、間隔等因素。
四、出行與地理
人們的出行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在高山峽谷中,人們用峽谷的急流乘皮筏漂流;在冰天雪地的高原地區,人們有時坐雪撬出行;在茫茫沙海中駱駝成為「沙漠之舟」。無論是旅遊還是出差,都要天氣與環境情況,決定出發的時間或交通方式。如雷雨天一般不宜乘坐飛機,可選擇乘坐火車;易發泥石流的地方,適逢雨季,就不能到這樣的地區去旅遊。外出要會閱讀地圖,通過讀圖迅速了解與熟悉新的環境,從而形成正確的空間概念。
⑷ 求一篇初中地理論文,只要400字就行
吃與地理
我們每個人都要吃飯,同樣是吃,南方和北方,東邊和西邊差異卻很大。
從主食結構上看,由於水熱條件的不同,我國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之說,它的形成也與地理環境有關。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來講,就與我國南北方的氣候差異有關。我國北方地處暖溫帶,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氣溫年較差大,在過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難以過冬,同時又不捨得一時「揮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來慢慢「享用」,這樣一來,北方大多數人也就養成了吃鹹的習慣。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比起北方來,蔬菜更是一年幾薦。南方人被糖類「包圍」,自然也就養成了吃甜的習慣。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只好以「咸」代「甜」來調劑口味了。雖說北方現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
所以,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不僅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對當今綜合素質人才的培養也是十分有益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⑸ 地理論文800字
地理論文800字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人類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環境的作用越來越廣,影響程度越來越深,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也日益增強。同時,環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環境問題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此,大家要行動起來,為解決環境問題盡一份責任。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期以來,科學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數量急劇膨脹,經濟實力空前提高,人類對自然資源開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開發利用,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其中包括全球氣候變暖,氧層的破壞、大氣污染與酸雨。*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的燃燒礦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向大氣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由此增強的溫室效應會加劇氣候變暖,全球氣候變暖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熱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隨著氣溫加速上升,預計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島國將面臨被淹沒的威脅,海平面上升還會傢具暴潮和洪澇災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統失效;海水倒灌則導致土地和農田鹽漬化。*過多地適用氯氟烴化學物質(用CFCs表示)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原因。氯氟烴是一種人造化學物質,1930年由美國的杜邦公司投入生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進入60年以後,開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氣溶膠、製冷劑、發泡劑、化工溶劑等。另外,哈龍類物質(用於滅火器)、氮氧化物也會造成臭氧層的損耗,臭氧層被破壞造成地球紫外線增加,紫外線會破壞包括DNA早內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膚癌、白內障的幾率、而且和許多免疫系統疾病有關。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受破壞,作物減產,加強溫室效應。*大氣污染主要與汽車尾氣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燒產生的硫氧化物、煙塵等有關。由大氣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出現的環境問題。工廠排放的含硫污染物進入大氣層後,與水汽結合形成亞硫酸和硫酸,從而使降水呈現出較強的酸性,落到底面即為酸雨。酸雨毀壞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蝕建築物、塑料和金屬設施;使土壤酸化,從而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造成減產。我國長江以南重慶、四川、貴州、廣東、廣西、江蘇、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嚴重。這一時期,環境問題上升成為從根本上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危及整個人類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為解決這一問題,謀求人地關系協調,必須堅持之路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稱為可持續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必須遵循三項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堅持可持續發展也就是創建一種心的生產方式、新的消費方式、新的社會行為規則和新的發展方式。這需要我們轉變觀念,調整行為,加強國際間的合作。需要轉變的觀念包括發展觀、資源觀、環境觀、倫理道德觀和消費觀等※續發展的發展觀認為,經濟增長只是發展的一部分, 用經濟增長代替發展是片面的。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追求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發展,其中包括環境質量的改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人的精神修養的提高、社會風尚的改善,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等。※續發展的價值觀要求人類重新認識和評價自然界對人的價值,並在經濟核算系統中加以考慮。※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要達到就有可持續意義的經濟增長,必須重視能源和原料的適用方法,以求減少損失,杜絕浪費,並盡量不讓廢物進入環境,以減輕對環境造成的壓力。 ※可持續的觀點看,處理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關系的倫理道德也是必需的。人類必須和其他生物保持和諧與平衡的關系,如果這種關系被破壞,人類所處的食物鏈將遭到破壞,人類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傳統的消費觀念是形成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可持續發展呼籲人們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要求人們在生產時盡可能少投入,多產出,在消費時盡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調整行為主要是指政府行為、市場行為和公眾行為三種。 政府行為的調整主要包括:落實環境保護有關法律;防污染為主,控污染發生;大力發展環保產業;計算某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完善各種環境稅費的徵收;加強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加強對產品的環境監督管理;樹立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等。 市場行為的調整主要包括:變末端治理為全過程的清潔生產;實行科學管理;行業經營目標兼顧經濟、社會、環境三個目標;策劃企業發展戰略;具體可行的環境行為標准融入員工的考評、獎懲機制;減少流通領域的浪費等。 公眾行為的調整包括;積極參與環保活動;用環保產品;少過度包裝,倡導簡朴生活;普及環保知識;實行垃圾分裝等。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要從現在運行的傳統模式轉換到一個變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轉變。同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合作夥伴關系《21世紀議程》明確了世界各國對於保護地球「共同的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人類歷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會變革,它的成敗關繫到人類這個物種的生存或者滅絕。我們每個人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改變著地球環境。因此,我們倡議: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對廢品進行回收利用;綠色消費,選購環保產品;珍愛生靈,萬物共存。要做到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要了解當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知道這些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進而理解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原創哈~~~~· 24 回答者: 節約水資源 地球上水的體積大約有 1 360 000 000 立方公里。海洋佔了1 320 000 000立方公里(約97.2%);冰川和冰蓋佔了25 000 000立方公里(約1.8%);地下水佔了13 000 000立方公里(約0.9%);湖泊、內陸海,和河裡的淡水佔了250 000 立方公里(約0.02%);大氣中的水蒸氣在任何已知的時候都佔了13 000立方公里(約0.001%),也就是說,真正可以被利用的水源不到0.1%。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是社會生產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現代社會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礦產資源。礦產資源屬於非可再生資源,其儲量是有限的。目前世界已知的礦產有1600多種,其中80多種應用較廣泛。
環境保護 沙化: 乾地(定義為降水量低且降水通常由雨量小、不穩定、時間短、強度大的風暴造成的那些地區)覆蓋了全球40%的陸地面積,供養著世界上1/5的人口。這些乾地的沙漠化是由於植被和可利用的水減少、作物產量下降以及土壤侵蝕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於人口增長、人類需求增加或者政治、經濟壓力(例如,需要經濟作物來增加外匯)造成的過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發生的乾旱啟動或加劇。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萬平方千米或每年0.1%的總乾地面積。這對於70%的乾地(全球陸地面積的25%)是一種潛在的威脅。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人類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環境的作用越來越廣,影響程度越來越深,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也日益增強。同時,環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環境問題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此,大家要行動起來,為解決環境問題盡一份責任。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期以來,科學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數量急劇膨脹,經濟實力空前提高,人類對自然資源開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開發利用,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其中包括全球氣候變暖,氧層的破壞、大氣污染與酸雨。*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的燃燒礦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向大氣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由此增強的溫室效應會加劇氣候變暖,全球氣候變暖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熱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隨著氣溫加速上升,預計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島國將面臨被淹沒的威脅,海平面上升還會傢具暴潮和洪澇災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統失效;海水倒灌則導致土地和農田鹽漬化。*過多地適用氯氟烴化學物質(用CFCs表示)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原因。氯氟烴是一種人造化學物質,1930年由美國的杜邦公司投入生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進入60年以後,開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氣溶膠、製冷劑、發泡劑、化工溶劑等。另外,哈龍類物質(用於滅火器)、氮氧化物也會造成臭氧層的損耗,臭氧層被破壞造成地球紫外線增加,紫外線會破壞包括DNA早內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膚癌、白內障的幾率、而且和許多免疫系統疾病有關。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受破壞,作物減產,加強溫室效應。*大氣污染主要與汽車尾氣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燒產生的硫氧化物、煙塵等有關。由大氣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出現的環境問題。工廠排放的含硫污染物進入大氣層後,與水汽結合形成亞硫酸和硫酸,從而使降水呈現出較強的酸性,落到底面即為酸雨。酸雨毀壞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蝕建築物、塑料和金屬設施;使土壤酸化,從而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造成減產。我國長江以南重慶、四川、貴州、廣東、廣西、江蘇、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嚴重。這一時期,環境問題上升成為從根本上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危及整個人類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為解決這一問題,謀求人地關系協調,必須堅持之路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稱為可持續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必須遵循三項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堅持可持續發展也就是創建一種心的生產方式、新的消費方式、新的社會行為規則和新的發展方式。這需要我們轉變觀念,調整行為,加強國際間的合作。需要轉變的觀念包括發展觀、資源觀、環境觀、倫理道德觀和消費觀等※續發展的發展觀認為,經濟增長只是發展的一部分, 用經濟增長代替發展是片面的。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追求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發展,其中包括環境質量的改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人的精神修養的提高、社會風尚的改善,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等。※續發展的價值觀要求人類重新認識和評價自然界對人的價值,並在經濟核算系統中加以考慮。※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要達到就有可持續意義的經濟增長,必須重視能源和原料的適用方法,以求減少損失,杜絕浪費,並盡量不讓廢物進入環境,以減輕對環境造成的壓力。 ※可持續的觀點看,處理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關系的倫理道德也是必需的。人類必須和其他生物保持和諧與平衡的關系,如果這種關系被破壞,人類所處的食物鏈將遭到破壞,人類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傳統的消費觀念是形成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可持續發展呼籲人們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要求人們在生產時盡可能少投入,多產出,在消費時盡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調整行為主要是指政府行為、市場行為和公眾行為三種。 政府行為的調整主要包括:落實環境保護有關法律;防污染為主,控污染發生;大力發展環保產業;計算某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完善各種環境稅費的徵收;加強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加強對產品的環境監督管理;樹立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等。 市場行為的調整主要包括:變末端治理為全過程的清潔生產;實行科學管理;行業經營目標兼顧經濟、社會、環境三個目標;策劃企業發展戰略;具體可行的環境行為標准融入員工的考評、獎懲機制;減少流通領域的浪費等。 公眾行為的調整包括;積極參與環保活動;用環保產品;少過度包裝,倡導簡朴生活;普及環保知識;實行垃圾分裝等。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要從現在運行的傳統模式轉換到一個變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轉變。同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合作夥伴關系《21世紀議程》明確了世界各國對於保護地球「共同的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人類歷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會變革,它的成敗關繫到人類這個物種的生存或者滅絕。我們每個人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改變著地球環境。因此,我們倡議: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對廢品進行回收利用;綠色消費,選購環保產品;珍愛生靈,萬物共存。要做到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要了解當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知道這些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進而理解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
⑹ 初一的地理小論文
1、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對人類威脅較大的氣體,世界每年的排放量達6億多噸……;估計到下個世紀中葉,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臨著沙漠化的危險,每年有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威脅著60多個國家……」看見這一組組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朋友,你有何感想?
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不是嗎?從2300萬年前到1800萬年前森林古猿的出現到現在人類高度發達的文明時代,人類從未停止過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也是「有求必應」,這更滋長了人類的貪欲。他們在地球上大肆砍伐樹木,建立化工廠,排污排廢……。於是,曾經山青水秀,一片蔚藍的地球母親望去已是滿目瘡痍,污煙瘴氣。這怎不叫人寒心呢?
至此,人類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依然我行我素,以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來換取經濟的發展,舉一個最近的例子:
我市的木蘭溪,在50年代初本是一條清澈見底,魚蝦成群的河流,處處可見嬉水的孩童和淘米洗菜的婦女,但是近年,由於溪上游的木蘭糖廠等工廠不重視環保和對污水的正確處理,任意地排放廢水廢渣,致使木蘭溪水質變壞,魚蝦絕跡。望著溪面上漂浮著黑色的泡沫和死雞,死鴨,還有誰敢下河游泳,用河水洗衣作飯呢?河兩岸的農民因用了污染的水灌溉莊稼,使莊稼減產……。農民曾多次要求縣里主管部門解決污染問題,不知什麼原因,一直拖了下來。
木蘭溪中的泡沫及牲畜屍體,不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嗎?溪中絕跡的魚蝦何日再歸來?
當然環境問題還不只這些,如世界八大公害,日本的水俁病,痛痛病等等無一不是人類對自然界的無知而自掘墳墓。的確,環境問題無時不刻地困繞著整個世界。然而,這一出出悲劇又是誰一手導演的呢?是人類。當災難再度落到了人類自己身上,到了大自然對人類無休止報復時,人類終於覺醒了,明白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人類如果想征服自然,就必須尊重自然。對於改造自然理應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闊斧,勇於實踐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與自然協調發展。
面對我國嚴峻的環境問題,我們絕不能重蹈西方發達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覆轍。「先污染,後治理」是十分不明智的選擇,其治理的代價很高。我們既要加速發展,擺脫環境問題對我國經濟的制約,又要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來保護環境。
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倡導同學們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也建議叔叔阿姨們加入到我們的隊伍中來,為保護環境,造福後代貢獻自己的力量。
因為: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⑺ 初中地理小論文
地球表面約有70%以上被水覆蓋,其餘約佔地球表面30%的陸地也有水存在,地球上總水量為13.8億立方千米,其中比較容易開發利用的與人類生活生產關系最密切的湖泊,河流和淺層地下淡水資源,只佔淡水總量的0.34%,為104.6萬億立方米,還不到全球總儲量的萬分之一。在這種全球水資源明顯不足的情況下,我國已脫不了厄運。由於中國人口眾多使得本來水資源豐富的大國人均擁有水量明顯不足,人均值約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面對中國嚴峻的水資源短缺的情況,中國更加令人棘手的是水污染,這更加劇了水資源不足的問題。
1.何謂水體污染
水體污染是指天然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物理、化學、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發生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水污染一般是指水中污染物數量超過了水體自凈能力;污染物數量達到了破壞水的原有用途的程度;污染物含量已超過水中該物質的本底值,從而影響水的用途。
2.水污染的類型
按照水的存在形式劃分,可由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按污染物屬性劃分可有物理水污染、化學水污染;按水域分類則有河流污染、湖泊污染、水庫污染和海洋污染等;按污染物分可有金屬污染、酸鹼污染、有機污染、熱污染等。在這里只舉幾類作討論。
2.1金屬污染
金屬污染是指污染水體的重金屬,主要是汞、鎘、鉛及類金屬砷等生物毒性顯著元素,也包括具有一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屬。這里簡單介紹以下幾種重要毒性重金屬的危害。
2.1.1汞污染及其危害
汞污染主要來自化工廠、氯鹼廠、農葯廠、冶煉廠和汞儀表等工廠排出的廢水。金屬汞形式的汞毒性不是很大,大多數汞能通過消化道而不被吸收。汞及其化合物對植物的葉、芽和花瓣均造成傷害,可是鳥類的繁殖功能下降嚴重的可導致鳥類死亡,可損害人體內酶的功能和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造成致畸和遺傳性危害,可以使人患水俁病、肝炎和血尿等。汞及其化合物也能通過胎盤使胎兒發生先天性汞中毒,亦通過母乳使嬰兒中毒,使他們發育不良,智力低下,畸形甚至腦癱瘓。
2.1.2鉛及其化合物的危害
鉛能影響植物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地進行,使農作物產量下降。鉛又能損害人和動物肝臟和心臟,使發育變得遲緩,使頭部肌肉、關節、脾、骨髓和神經系統患病,嚴重時可導致動物和人死亡。
2.1.3砷及其化合物的危害
砷能使植物改變顏色,使葉片枯萎,造成農作物產量下降。他又能破壞動物和人體酶功能,引起神經系統和毛細血管發生器性質病變,使動物和人患癌症。
2.2酸鹼污染
酸鹼污染是指水體中酸鹼濃度異常的一種水污染現象。天然水的PH為6.5 ~8.5,當PH值小於6.5或大於8.5時表示水體受到了酸鹼類污染。水中酸性物質主要來自製酸廠,化工廠,粘膠纖維廠,酸洗車間等含酸污水以及礦山排水和酸雨等。水中鹼性物質主要來自製漿廠,造紙廠,制鹼廠,印刷廠,製革廠和煉油廠等鹼性物質的廢水。當水體PH小於6.5或大於8.5時,水中微生物的生長就會受到抵制。酸鹼污染會使水的含鹽量增加,對工業,農業,漁業和生活用水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嚴重的酸鹼污染還會腐蝕船隻,橋梁及其他水上建築。
2.3有機污染
水中所含有機物種類繁多。
2.3.1耗氧有機物
耗氧有機物可引起水體融氧含量大幅度下降。水中有機物大多數能夠被微生物分解和利用,這類有機物在分解過程中需要消耗水中溶解氧,故稱為耗氧污染物。溶解氧大幅下降是水體遭受有機物污染後的顯著特徵。大量需氧有機物進入水體,被好氧微生物分解,使水體溶解氧大幅下降,甚至造成缺氧狀態,危害水體生物有時使魚類大批死亡。溶解氧耗盡時,有機物即轉入厭氧分解過程,其中產生甲烷、硫化氫、氨等還原性物質和惡臭使水質變壞。
2.3.2難降解有機物
難降解有機物是指在自然環境條件下難以被降解的有機物,其大多數為人工合成化學品,其特點是在水中能長期穩定存留在食物鏈之中進行生化積累,其中一部分化合物即使在十分低含量下仍然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對人類健康威脅極大。
3.水污染的防治對策
3.1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不僅可以增加水資源,而且可以減少污染水排放量,減輕水污染。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提高水的利用率。
3.1.1提高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率
農業灌溉用水利用效率從整體上決定著全國水資源的使用。效率近年來我國農業節水工作有相當大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投入增加,二是研究推廣新的節水灌溉設備和技術的力度大大增加。
據估算,如果科學發展節水農業,到2030年我國改革水的利用系數可達0.6~0.7,水分生產率可達到1.5千克每立方米,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率提高0.3,按現狀4000億立方米計算,則可節水1200億立方米,可增產1.2億噸糧食。
3.1.2提高工業用水利用率
我國工業用水利用率不高,用水嚴重浪費的現象也普遍存在。我國沿海城市利用海水冷卻已有60多年歷史,但目前利用量並不大,相對浪費了大量水資源一般來講,工業用水利用率愈高,節水投資就愈大,幾乎呈指數遞增。提高工業利用率最重要經濟和財力的制約而無潛力可挖。我國已經把到2010年城市工業(不含電力)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75%作為我國工業用水利用率遠期控制目標之一。
3.2因地制宜發展污水處理技術
鑒於我國水資源緊缺,水資源在時空分布上極不平衡,加之各地在經濟發展上的差異,在污水處理技術的選擇上應採取不同的對策。
在南方地區,根據水環境容量相對充沛的特點,應科學的利用大江大海的自然凈化能力通過論證,在初級處理基礎上發展城市污水排海排江工程。可以利用南方小河,小湖縱橫交錯的優勢合理規劃科學布局,適當發展一些氧化塘、氧化溝、氧化湖和脫氮除磷技術。
在北方和中部地區,水資源短缺是突出的矛盾,應以污水資源化為重點,發展污水資源的二次利用,多次利用,重復利用。以污水回用為目標,城市排水管網和污水處理廠的設置應作相應調整並發展以二級生物處理為主的處理工藝。
在西部高原,乾旱、半乾旱地區,主要是發展改善生態的措施發展一些污水資源化技術和土地處理技術。
鑒於世界水資源短缺加上水污染嚴重的狀況,讓我們一起努力吧,讓這個地球變得更加美麗!!
⑻ 初中地理論文
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會室編著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地理課本中,採用了大量的衛星照片 。例如,第一冊的封面底圖「喜馬拉雅山脈及其周圍地面的衛星照片」、第一冊封底的「地球衛星照片」、第二冊封面底圖「北緯26°附近尼羅河一段河谷及周圍地面的衛星照片」、第三冊封面底圖「太湖流域衛星照片 」、第三冊封底「衛星雲圖照片」、第四冊封面底圖「北京市地區的衛星照片」,等等。課本第一冊「地圖」 一節中,穿插了「繪制地圖的新技術」一段「讀一讀」課文,簡單介紹了遙感技術和衛星照片在繪制地圖方面 的運用。
衛星照片是一種遙感資料,是通過人造地球衛星拍攝的、按一定比例縮小了的圖像,它能比較准確、客觀 、全面反映地表地物的幾何形態信息和電磁波輻射信息。
衛星照片的判讀方法,概括地說可分三種:常規目視判讀、光學增強技術判讀(包括多光譜彩色合成和假 彩色密度分割)和電子計算機圖像自動識別等。光學增強技術判讀和電子計算機圖像自動識別,必須利用一些 光學儀器或電子計算機才能進行,一般中學都不具備這些設備。常規目視判讀則簡單方便,室外和室內都能進 行,用普通的放大鏡即可開展工作。
要掌握常規目視判讀的方法,必須了解目視判讀的標志,國為常規目視判讀就是依據這些標志進行的。目 視判讀的標志主要有:
1.色調和色彩。地物的光譜特徵,通過色調和色彩反映。照片上色調和色彩的差異正是區分各種物體的依 據。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地理課本上採用的幾幅衛星照片,基本上都屬於假彩色合成照片。在假彩色的合成照片 上,一般植物是紅色,城市是藍灰色,水體是藍色(較深部分是黑色),荒地是灰色,砂地為黃色,均和自然 色彩有明顯的區別。在第三冊封底的「衛星雲圖」上,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白色是雲雨區,白色的 程度越濃,表明雲層越厚,這種雲區下面往往下雨越大。每天晚上中央電視台天氣預報時採用的衛星雲圖,就 和第三冊封底的衛星雲圖一樣。
2.形態標志。進行衛星照片判讀時,地物的形態標志常以它的宏觀影像、地貌特徵、水系特徵和組合圖案 作為識別基礎。
地物的宏觀影像:如第三冊封面底圖「太湖流域衛星照片」上,太湖和太湖以北的長江河段的輪廓;第二 冊封面「北緯26°附近尼羅河一段河谷及其周圍地面的衛星照片」上,尼羅河河谷的形狀;第四冊封面「北京 市地區的衛星照片」上,北京市區輪廓和長城位置,衛星照片上都有良好的顯示。
⑼ 初中地理作文
98洪災
2006年綦江旱災
2007年洪災
2008年地震
可以圍繞著這些寫!!具體的還是自己寫吧
⑽ 初中作文《話說地理》650字
專業團隊數學之美第一時間為您解答:
記得還是在小學的時候,是在六年級,那時我們隔壁班的語文老師教我們「社會」這門課。從那個時候就被其文字、圖片、地圖給吸引住了,那就是我的地理開始吧!
到了初中,有了地理課,不幸的是它是「副科」。我是懷著興趣愛好去學習的,看地圖是百看不厭的,世界的,中國的,江蘇的,還有很多的,甚至還有盱眙的呢!呵呵!那兒的文字,符號總是能吸引我,有著太大的魅力了,初二的會考讓我暫時離開地理了。不過平時我還時不時地接觸的,不為別的,只為興趣。
高中開始接觸地理了,按理我應該好好學習的,至少地理成績出色的,但是卻相反。唯一一次考的好是因為張兆勇坐在我前面(不在意我把你的大名現出來吧),呵呵!
3+2,江蘇的高考模式,當時第一次選擇,我沒去,正選的時候我發現化學、政治、歷史這三門打死我也不學(對歷史有好感的,不過那時間太有殺傷力了)。生物,我又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所以我就傻乎乎得選擇了物理——地理了。
高中時我的地理,我現在自我感覺還行,不過那時我可不是這樣想的呀,我總認為它不是我的強項呀,所以我在想我到底什麼強呀,沒有呀!自卑呀!在高中我們又很少接觸地圖,不過平時沒事也看看,緩解壓力,有時也很有用的。
高中的後兩年我利用我的興趣作為橋讓我走入大學,地理發揮得不錯,133,我仍然記得這個分數,不過有時也覺得自己挺窩囊的,靠興趣走了一段路。考試完我都不想去面對地理了。我知道了:興趣有時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的,但也不是能拿來作為職業的。這與我喜歡的足球不一樣,這是我根本不能成為足球運動員的。
而我高考之後的志願填報,我沒有選擇地理,我當時看到地理信息系統的就業率也太低了,我當時認為我背叛自己的理想了。看到張承志的《北方的河》時,我更後悔了,我為什麼要選擇土木工程,我喜歡嗎?我還想過考地理之類的研究生呢。那隻是曾經了,呵呵!那時真傻。
後來我在圖書館看到一本關於地理專業的書,我才發現很多的東西我是一竅不通的,而且是不喜歡的東西。我思考了很久,哦,我喜歡的只是人文地理,地理太大了!還有很多……呵呵!留點自我空間吧!
現在的我也仍然喜歡地理,時不時買本《中國國家地理》看看,我覺得這本雜志有點爛,自我想法呀!呵呵!
希望我能按我的風格辦一兩期,想法而已。不代表我就時刻有靈感,找到好文字,話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