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

發布時間: 2021-01-18 23:29:21

Ⅰ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要求教師培養公民的哪些地理素養

1、掌握地理知識的素養
地理知識素養是指現代公民必須學習和掌握的現代地理科學的基本知識,在地理素養中地理知識素養處於基礎地位,是其他相關地理素養形成的基本載體。「課標」中的內容標准要求學生掌握的地理知識既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的素養,也是學生學習地理技能、過程與方法,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基礎。
2、運用地理技能的素養
地理技能是學習地理知識與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和手段。地理技能的訓練與地理知識的學習是地理教育的兩大方向,地理知識素養的重要性不容質疑,如果擁有熟練的地理技能素養,更能使學生在形成地理知識素養中相得益彰。地理技能素養主要包括:地圖運用技能、地圖分析技能、地理圖表繪制技能、地理觀察與調查技能、地理統計與計算技能、地理觀測儀器操作技能、地理教具和學具的使用技能等。
3、獲取地理信息的素養
地理信息素養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信息素養在現代公民的生產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高中地理「課標」十分重視培養高中生獲取地理信息的素養,在「內容標准」中規定了學習「地理信息技術應用」的基本內容。
讓學生通過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從而培養學生獲取地理信息和運用地理信息
的能力。
4、探索地理問題,培養可持續發展觀念的素養認識地理環境,協調人地關系,促進可持續發展,需要探究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培養高中生探究地理問題的素養也是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基本途徑。我國高中地理「課標」強調了探究地理問題在地理學習中的重要性,要求聯系實際探究地理問題。課標的內容標准要求和活動建議,對培養中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學生聯系實際探究地理問題,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所生活的地球,培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可持續發展理念是世界各國決策和行動的指針,對學生進行深入的可持續發展意識教育,培養可持續發展素養,爭做21世紀合格世界公民,是地理教育的重要職責。
5、關愛鄉土、關愛祖國、關愛全球的素養
現代公民是家鄉社會經濟發展的建設者。地理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更加准確的認識自己的家鄉從而激發愛鄉之情。「課標」要求培養學生關愛鄉土的素養。
「有國才有家」。愛國是現代公民的基本職責,公民應具有關愛祖國的素養。愛國需要認識國情,國情教育有其獨特作用。國情地理是反映國情最基礎部分之一,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內容。通過地理學習,一定要讓學生能從正態和負態,多角度、多方面地認識國情,培養學生關愛祖國的素養。
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發展必須依賴相關地區和相關國家的支持和發展;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資源問題、生態問題和環境問題必然影響到相關地區和相關國家,乃至全球。地理教育在培養學生關愛全球的素養中具有重要作用,培養學生關愛全球的素養有重要意義。
6、學會學習與合作的素養
知識經濟時代,教育應該較少地致力於傳遞和儲存知識,而應該讓學生尋求獲得知識的方法,學會如何學習。因此高中地理教育就應該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素養。「課標」把「過程與方法」作為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並用各種行為動詞描述「過程與方法」的結果性目標和體驗性目標。這些目標既是學習目標,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既是學習方法,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會學習的素養。

Ⅱ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你好 我用手機不方便,你可以自己網路「XX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網路文庫很多,選擇評價高的即可。祝你學習進步!

Ⅲ 高級中學地理教資中《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考什麼

我的建議是,你最好是買一本小藍本來看看,反正也不是非常貴。需要硬性記住的,比如說:課程性質,理念,四個核心素養(近兩年很火熱)以及水平層級的劃分,問題式教學。其他的個人感覺理解記憶為主。

Ⅳ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何時頒布

這個東東年年都有,年年差不多,一般高三開學前或開學不多久就會出台下年的高考課程標准。基本沒有什麼大變化。

評價內容 評價要點1 評價要點2
發現問題
是否善於發現和提出地理問題,經常獨立提出問題,具有提出問題的積極性;
是否能有效地利用已有信息提出地理問題,能否
補充問題的必須條件;
提出的問題是否具有探究價值,即問題是否具有一定的廣度、深度,是否新穎。
在各項探究活動中是否表現出下列情感與態度:興趣、好奇心、探索欲、投入程度、合作態度、意志毅力、創新精神等。
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
能否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或通過收集相關信
息,將已有的地理知識與問題相聯系,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
解決問題得出結論
能否分析信息,得出結論;
能否從不同角度尋找解決問題方法與途徑;
是否具有獨立思考與反思的習慣和質疑意識; 能否與他人合作解決地理問題。
表達、交流探究成果
能否條理清晰、完整地表達探究過程與結論; 能否將論據與論點聯系起來,得出基本合理的解
釋;
能否用語言、文字、地理、圖表等多各方式表達學習成果。

案例2:評價學生提出假設的能力
給出泥石流發生地的景觀圖片、泥石流發生地的各種資料,提出問題:「為什麼會發生泥石流?」學生探究解決這一問題時,要將各種信息加以篩選,並觀察景觀圖片反映的地形條件、植被覆蓋情況,查閱泥石流發生地的降水、地質資料,提出該地發生泥石流的假設原因。評價學生是否能提出假設。 4.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形成的評價
建議評價時關注學生以下方面的變化與發展:
(1)對地理學科的認識:評價學生是否具有地理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能否體會地理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和地理學的應用價值;是否具有地理審美情趣與鑒賞力。
(2)科學精神與態度:評價學生在觀察、調查、實驗和報告撰寫中是否精確、嚴謹,是否具有實事求是、堅持真理、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3)對自然地理環境與社會的態度和責任感:評價學生是否初步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是否初步形成了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是否初步具有了

對社會和自然環境的責任感,是否養成了關心和愛護人類環境的行為規范。 觀察是評價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重要方式。要注意觀察學生在日常行為和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收集評價信息,為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提供依據。
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評價,主要採用調查分析法,即在評價理論指導下,通過問卷、訪談、測試等調查手段,收集評價對象的有關資料,經過比較分析做出判斷。
案例:運用多種手段評價學生的環境意識與態度
例如,在評價學生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與態度的過程中,教師給出「世界環境日」的資料:
「1972年第27屆聯合國大會根據人類環境會議的建議,決定把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聯合國確定『世界環境日』的目的在於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環境改善;呼籲聯合國系統和各國政府採取行動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並開展相應的活動,增強公眾熱愛地球的意識,規范保護環境的行為。自1994年以來『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如下:一個地球,一個家庭(1994年);各國人民聯合起來,創造更加美好的世界(1995年);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1996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1997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1998年)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1999年);2000環境千年——行動起來吧」 (2000年) 讓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兩個主題,自由討論,討論後寫一篇小論文。評價者要注意觀察學生在討論中的表現,分析小論文中表述的觀點,以此來評價學生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所持的態度。教師再結合觀察的方法,留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形成保護環境的習慣。
5.地理學習評價要注重評價形式的多樣化和針對性
地理評價形式的多樣化具有現實意義。由於課程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不同,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方式特點不同,各種評價方式的適應范圍不同,因此要求採取多種評價方式。地理學習評價形式,有的適用於評價學生地理知識與技能的達標程度,有的適用於評價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有的則在評價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表現與發展狀況等方面有獨到價值。地理教師要從實際出發,選擇和運用恰當的評價方式,以增強評價的針對性,發揮各種評價方式的優勢,克服其局限性。
地理學習評價除了書面測驗、口頭表達、作業、小論文寫作、繪制地理圖表並分析等常用評價方式外,還要注意通過觀察學生在討論、實地觀測、探究等活動中的表現來評價學生。要重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評價結果建議採用評語和等級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三、教科書編寫建議
地理教科書的編寫,應以地理課程標准為依據。為了充分體現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實現教科書的多樣化,使教科書成為教師創造性教學和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資源,可以考慮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建立合理的內容結構
在建立教科書的內容結構和時,需要理解課程標准和教科書的不同。課程標准給出的是高中階段地理課程的宏觀框架、必學的內容和學習標准,在此基礎上編寫的教科書可以有不同的結構。結構是否合理,可以從是否具有內在的邏輯關系、是否便於學生學習等方面考慮。
本課程標准將必修部分分為地理1、地理2和地理3三個模塊,每個模塊相

對獨立。教科書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可對模塊的學習順序、模塊中的內容進行組合,並注意體現各模塊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但因為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是以模塊為基礎的,所以編寫教科書時要注意保持每個模塊的相對獨立。 2.選擇聯系學生實際、反映時代特徵的素材
教科書體現「培養現代公民學習民必備的地理素質」的基本理念,可以通過選用聯系學生實際的素材來實現,包括選擇學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問題,符合學生興趣和年齡特徵的地理問題,對學生發展自己生存能力有啟示、有幫助的地理素材等。聯系學生實際還包括編寫教科書時選用與使用對象的地區特點、學習條件相符的素材。
地理教學內容具有極強的時代性,教科書在選材時應注意體現這種時代性。例如,「桑基魚塘」是與農業有關的經典素材,編入教科書時要考慮「桑基魚塘」模式已經發生的巨大變化。
3.教學內容的組織要為教學提供必要的空間
通過為教學提供必要空間的方法體現「注重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和「滿足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的基本理念。例如,適當安排學生的探究活動;課文可不直接提供問題的結論;把部分學生活動設計成學習新內容的過程等。
教學內容的安排應具有層次和一定的彈性。例如,適當安排一定數量的選學、自學和閱讀內容,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4. 內容的呈現方式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接受能力
教科書是學生的學慣用書,為使教科書具有可讀性、直觀性、實用性,提倡用學生身邊的或熟悉的地理事實引入教學內容;使用通俗、生動的文字;提倡呈現方式和活動設計的多樣化;提倡多使用地圖和主題鮮明的地理圖像。 課程標准規定了三個模塊的必修課程和七個模塊的選修課程,每個模塊的主題鮮明。教科書編寫中可以根據不同的主題,使用具有特色的呈現方式。 5.引導學生的地理理性思維
考慮到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教科書的編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的地理理性思維,以利於教師幫助學生形成人地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等觀念。例如,為學生提供對某個地區發展問題的不同觀點;為某些有爭議的地理問題保留開放式結果,不給出惟一答案;設計一些運用地理原理進行分析、判斷有一定深度的問題等。 6.重視教科書的系列化建設
可以考慮為教科書配備教學參考書、教學地理圖冊,有條件的地區可為教科書配備多媒體教學軟體等。

四、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建議

充分開發、合理利用地理課程資源,對於豐富地理課程內容,增強地理教學活力,具有重要意義。
1.積極建設學校地理課程資源庫
通過調查,掌握學校地理課程資源的情況,分門別類地建立地理課程資源檔案,並逐步建設地理課程資源庫。
教材以及教學所需的掛圖、模型、標本、實驗器材、圖書資料、電教器材、教學實踐場所等都是學校重要的地理課程資源。其中,必需設備和教學用圖有:地球儀、等高線地形模型、幻燈機、投影儀、投影圖片、天文望遠鏡、主要岩石和礦物標本;各種有關的政區圖、自然地理圖、經濟地理圖、專題要素圖、景觀圖等。
此外,學校所在地區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觀、主要地理事物等,也是學校地理課程資源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應注重地理課程資源的積累和更新。除添置必要的地理教學圖書、設備以外,還應自製各種地理教具、學具,開發各種地理教學軟體,不斷擴大地理課程資源庫的容量。在有條件的學校,要逐步完善地理信息技術教學所需的軟硬體設備(空間定位系統接收機、遙感圖像、地理信息系統軟體及相關的硬體設備等),提高地理課程資源庫的質量,以適應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地理教學自身發展的需要。 2.充分利用學校地理課程資源
教師要結合學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充分利用學校已有的地理課程資源,以及可用於課堂教學的師生自身的經歷和體驗。
教師應鼓勵和指導學生組織地理興趣小組,開展天文、氣象、地質地貌等各種豐富多彩的地理觀測和觀察活動;學生編輯地理小報、牆報、板報,布置地理櫥窗;學生利用學校廣播站或有線電視網、校園網傳播自編的地理節目。 要加強地理教學設施的建設,要求配置地理專用教室,同時要逐步建立地理實習基地。
應提倡校際間地理課程資源的共建和共享。 3.合理開發校外地理課程資源
校外地理課程資源豐富多樣,包括青少年活動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圖書館、科技館、氣象台、天文館、博物館、陳列館、展覽館和主題公園,科研單位、大專院校、政府部門,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信息媒體,區域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景觀,等等。要加強與社會各界的溝通聯系,尋求多方合作,合理開發利用校外地理課程資源。
要組織和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參與社會實踐,開展參觀、調查、考察、旅行等活動,邀請有關人士演講和座談。

Ⅳ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二活動題參考答案 急!!!

辛勞成果,望採納+酬賞,謝謝。

高一地理必修二活動題答案:第一單元
活動(第3頁)
1、 第一年人口增加4000人。10年後,總人口數約為200000×(1+2%)10=243799人,一年人口增加4145人(243799*1.7%)。
2、 人口增長數量受人的自然增長率高低和人口基數大學的共同影響。例如,我國目前肅然人口自然增長率不高,呈下降趨勢,但每年增加的人口數量依然相當龐大(超過1000萬)。
活動(第7頁)

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 主要因素
從原始型轉變為傳統型 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自然環境
從傳統型轉變為現代型 生產力水平、社會福利、文化觀念、國家政策、自然環境
第二節
活動(第9頁)
1、
2、
活動(第11頁)
1、 促使美國成為一個移民國家的主要因素有:宗教;國土遼闊、自然環境與資源條件較優越;人口數量較少、人口密度低;經濟發達、個人需求等。
2、 導致美國人口在本土范圍內頻繁遷移的主要因素有:站長、自然災害、工業化和城市的發展、新資源地的開發、新工業區的建立、環境質量的改善等。
3、 美國太平洋沿岸地區、墨西哥灣沿岸地區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因有大量新興工業和新資源而成為「陽光地帶」,吸引了大批移民。
第三節
活動(第14頁)
我國資源種類和總量豐富,但人均數量少,相對資源數量有限。
資源的利用水平開發技術較低,資源破壞和浪費現象比較嚴重,加重了我國資源數量的有限性。
雖然我國目前已經基本實現了人口增長模式從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較低,但由於基數巨大(2008年達13.4億),每年凈增人口數量依然龐大(超過1000萬)。
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人口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已經相當嚴重,因此我國仍然需要繼續實施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基本國策。
高一地理必修二活動題答案:第二單元
活動(第21頁)
1、 ①商業中心記者分布在尖沙咀和中環,香港的中心地帶。商業區的外圍主要是混合土地利用帶。
②高級住宅區和工業區的分布是相離的。
③略。
2、 略。
活動(第24頁)
方案二較為合理。方案一居住用地集中在城市中心,四周被工業用地包圍。這種城市地域結構容易產生居住密度較大,居住環境不易改變,條件差;職工在上下班時交通擁擠;其次我國北方冬季盛行西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居住用地四周被工業用地包圍,工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等污染物會對位於城市中心的居住用地產生影響和污染等。方案二分散了居住用地,降低了居住密度,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較好;分散居住可以緩解交通壓力;外圍的居住用地可以在與工業之間建立衛生防護帶,減輕工業用地給居住用地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等。
第二節
活動(第25頁)

棗強鎮 衡水市 石家莊市
尋求的服務功能 (1) (2) (3)
依據表2.1,可以知道棗強鎮非農人口有11萬人,為小鎮,他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多是人們日常生活所需的服務,對於棗強鎮附近的居民來說,距離近,前往該地的頻率大;衡水市人口有29萬人,為中等城市,提供的服務種類較多,級別提高,多是人們生活所需的耐用品、較高的服務,對於棗強鎮附近的居民來說,距離較遠,前往該地的頻率較少;石家莊市人口有231萬人,為大城市,它提供的服務種類豐富、級別較高,對於棗強鎮附近的居民來說,距離遠,前往該地的頻率更少。
活動(第30頁)略。
第三節
活動(34頁)

城市化階段 水平 發展速度 地域擴展趨勢 常見問題
初級階段 25%-30%以下,低 緩慢 緩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雜布置,功能區分異不明確
中期階段 30%-70%,較高 迅速 快 交通擁擠、環境惡化、住房緊張等
後期階段 70%以上,高 緩慢 繼續增大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
活動(第35頁)
1、 發達國家城市化開始時間早,如英國於1800年、美國於1825年前後開始城市化。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開始時間晚,如巴西於1940年、印度於1910年前後開始城市化。
2、 目前英國、美國、巴西處於城市化的後期階段,印度處於城市化的初期階段。
3、 近20年來,英國、美國、印度城市化的發展速度較慢,巴西城市化的發展速度較快。
4、 未來英國、美國、巴西城市化發展趨於緩慢,印度城市化發展可能加快。
5、 發達國家城市化開始時間早,現在處於城市化的後期階段,城市化發展速度變緩;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開始時間晚,現處於城市化的初級階段,城市化發展速度較快。
活動(第37頁)
1、 略
2、 城市化給地理環境帶來的壓力有:總體的環境質量呈下降趨勢;生物棲息地減少,影響生物多樣性;地表和地面環境的改變,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質、水量及其運動發生改變;地表和地面環境的改變,使得局部的氣候條件發生改變。由於城市排放的廢棄物數量大,自然環境的分解能力有限,導致環境污染問題嚴重等。過快的城市化還帶來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醫療和教育壓力大等問題。
3、 合理規劃城市;使城市化進程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提高城市綠化程度;提高城市居民的綠化意識;分散大城市職能。
活動(第38頁)
A模式優點是可以凈化從郊區流入城市的空氣;缺點是無法降低城市熱島效應,城市中心污染物不易稀釋,尤其是遇到大氣穩定少動時更是如此。
B模式優點是在A模式基礎上,綠地向城市中心延伸,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城市點熱島效應。缺點是城市中心地區其他用地面積比重大,向城市中心延伸的綠地在調節、凈化環境等方面的作用有限。
C模式優點是在B模式基礎上,綠地在城市中心形成網狀,進一步減少了城市熱島效應。而且由於綠地從城市邊緣延伸到中心地區,使空氣流動較通暢,有利於降低城市的大氣污染。缺點是城市中心地租高的地區,土地利用率降低。
高一地理必修二活動題答案:第三單元
活動(第43頁)
1、 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正好滿足水稻好暖喜濕;地中海氣候熱量充足,但高溫期降水少,如果沒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補充,不利於水稻的生長。
2、 江西的千煙洲是丘陵山區,屬於我國的濕潤地區,降水量大。丘陵上去耕作很容易發生水土流失,因此適宜發展林業和人工草場。坡度小的緩坡和地勢更為平坦的谷地,土層較厚,不易發生水土流失,適宜發展耕作業。地勢更為低窪的地區,容易積水,出現洪澇災害,因此因地制宜發展魚塘養魚業。地形條件是這里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影響因素。
3、 一般來說,受市場價格的影響,同樣的土地,種植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園藝花卉產品,農民受益是逐漸遞增的。同時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東南沿海地區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鮮花消費逐漸興起。同時東南沿海地區緊鄰港澳台地區,便於出口,市場需求量大。該地區農業生產的變化除了受市場的價格、需求變化影響外,改革開放的政策也是一個重要要因素。
(活動(第44頁)
1、(1)隨著歐洲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時鮮業的市場條件。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為地中海地區時鮮業實現區域專業化提供了必要條件,加強了生產地與市場的聯系。通過技術投入改善了該地區降水季節分配的不合理性,有利於提高產量,增加經濟效益。
(2)市場和交通運輸因素、自然災害對該地區時鮮業區位選擇的影響越來越大。與法國比,西班牙具有勞動力費用低、低溫冷害少的優勢;法國時鮮業具有歷史悠久、技術水平高、近消費市場的優勢。兩國可以優勢互補,利用氣候的季節差異分別佔領不同季節的市場,西班牙以中低檔產品為主,法國以中高端產品為主。
2、略。
活動(第46頁)
1、 略。
2、

自然 氣候溫濕、土地肥沃
社會 小麥—牧羊區的形成有悠久的歷史、鼓勵政策、交通便利
經濟 耕作業以實現商業化
科技 機械化水平很高
3、 略。
第二節
活動(第48頁)略
賭徒思考(第49頁)
自左向右,自上到下:
自然條件優越: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降水豐富等
農業科學技術先進 機械化水平高
產量高 生產率高 地廣人稀
商品率高 糧食需求少 生活習慣
市場廣闊 交通運輸便利
活動(第50頁)
1、 美國商品穀物農業的特點是: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機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2、

農作物品種 生產目的 經營方式 氣候條件
季風水田農業 水稻 自給農業 小農經營、生產規模小、機械化水平低 季風氣候
美國商品穀物農業 小麥、玉米 商品農業 家庭經營、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 溫帶大陸性氣候
產生這兩種農業地域差異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勞動力條件和氣候因素。氣候條件不同,兩種農業地域所生產的農產品品種不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勞動力條件直接影響到生產的經營方式和商品率高低。
第三節
活動(第52頁)
1、 氣候溫和,草類茂盛、草質優良;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廉,為牧場的大規模經營提供了可能;距海港近,促進了牧場的商品經營。
2、 經營方式:集約農業、生產規模大
商品化、專業化水平高;經濟效率高;重視科技應用,例如培育良種牛、改善交通運輸條件、開辟水源、種植飼料、劃區輪牧等。
3、 我國內蒙古、新疆地區地廣人稀、草場質量好,如果能夠加強科技應用,改善交通運輸條件,完全可以採用大牧場放牧業的生產模式。
活動(第52-53頁)
1、 西歐氣候溫涼、潮濕,多雨多霧,日照少,有利於多汁牧草的生長。這種氣候條件不利於糧食作物的生長,適宜發展奶牛飼養業,形成了歐洲人以肉奶等高脂肪、高熱量食品為主的飲食習慣。隨著經濟發展,歐洲的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居民的奶類消費需求大。此外,牛奶及大部分乳製品不耐貯藏,乳畜業就更需要近市場分布。
2、 西歐乳畜業商品率、機械化程度高。大城市周邊以生產牛奶為主,離城市較遠的地區以生產乳製品為主。
3、 與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相比,西歐的乳畜業接近市場。氣候條件不同,草場質量不同歐洲以奶牛為主,潘帕斯草原大牧場則以肉牛為主。後者遠離市場,對交通條件依賴較大。
高一地理必修二活動題答案:第四單元
活動(第60頁)
1、 鞍鋼選擇近動力和原料產地,對自然因素依賴大;寶鋼接近消費市場,受交通運輸條件影響大。
2、 交通運輸技術進步,巨型礦石運輸船的出現,使得原料運輸費用在生產成本中所佔比例降低,可以方便地利用國外廉價的原料,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
3、 自左向右,自上到下:
科學技術的進步
交通條件改善和運輸能了提高 對懂了和原料地依賴減弱,縮短了生產地和消費地之間的距離,區位選擇更靈活
工業生產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提高 促進生產規模擴大,工業集聚;對勞動力數量需求減少、素質要求提高
工業生產對信息的依賴程度提高 對市場依賴加強
第二節
活動(第63頁)
1、 惠州影響整機生產廠與周圍音響零件專業生產廠集聚屬於專業化的工業聯系。
2、 可以加強各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降低中間產品的也能輸費用和能源消耗,進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利潤,取得規模效益。
3、 距離遞減規律,距離惠州音響整機組裝廠越近的地區零件來源所佔比例越高。
第三節
活動(第67頁)
1、 豐富、優質的煤炭資源,與鐵礦石地距離近,便捷的水陸運輸條件,廣闊的市場。
2、 衰落的主要原因有:
(1) 煤炭開采成本增加,新的能源替代品的出現,煤炭作為能源的地位下降。
(2) 世界性鋼鐵過剩。
(3) 新科技革命的沖擊。
(4) 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問題加劇。
(5) 產業結構單一。
3、(1)煤、鐵、石油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接近市場。
(2)資源條件是遼中南工業區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與德國魯爾區相比,兩個重工業區煤炭資源、交通、市場條件都很優越,但是魯爾區內鐵礦資源不豐富。
活動(第70頁)
1、 相同之處:大批廉價勞動力、企業規模小、以輕工業為主、企業生產高度專業化、資本集中程度低。
2、 不同之處:最大的不同之處是義大利工業小區不同企業密切聯系、協作,共同形成巨大企業集團;而溫州雖是生產同種產品,但聯系、協作不如意,形成多家企業競爭的局面,規模效應大減。
義大利新工業區:銀行信貸體系發達、社會服務機構完善;用水用地方便;交通運輸便利;政府的大力支持等。
溫州鄉鎮企業:商品手工業發展歷史悠久;海運條件便利;山區為主,平原少,人多地少,用地緊張等。
3、 加強技術投入、企業之間聯系和協作,杜絕惡性競爭,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生產和管理人員的技術水平等。
活動(第72頁)
1、 相同點:兩個工業區都是在第二世界大戰後,在交通便利、沒有傳統工業區優勢的地區,形成的工業地域,以中小型企業為主。不同點列表如下:

對比項目 美國「矽谷」 義大利新工業區
生產結構 高技術產品 輕工業產品為主
生產特點 增長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研究開發費用高 生產過程分散或家庭承包,資本集中低
分布特點 高等院校周圍、環境優美的地區 分散在小城鎮甚至農村
勞動力技術條件 從業人員具有高水平的直射和技能 廉價勞動力
政府因素 軍事訂貨 政府大力支持
2、(1)與美國「矽谷」相同的是,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形成也緊鄰高校和科研院所,獲得政府的大力支持,交通便利。不同的是中關村科技園的研發費用投入不足、科技創新不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很少,尚未形成發達的專業化分工配套體系,市場化制度和法規不夠完善和健全。
(2)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發展優勢是擁有雄厚的科技力量。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離市區近,環境質量較差,交通擁堵,用地緊張、地價高;研發費用投入不足科技創新不夠,擁有自主知識產品很少等。
高一地理必修二活動題答案:第六單元
活動(第92頁)
1、 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已超過自然界自我調節能力,成為影響自然環境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自然環境正以人類未能預知方式發生著變化。圖中隱藏的環境問題可囊有礦山開采地區的土地資源、植被破壞,開采出來的廢礦石堆積對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會造成污染。修水壩對整個河流來說,改變了河流的水文特徵;對生活在河水中的生物來說,阻斷了它們的生存空間,影響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對水壩上游,地下水水位抬高,庫區水位提高容易引起滑坡等,對水壩下游,減少河流流量,泥沙淤積減少,河流入海口地區容易發生海水倒灌、侵蝕海岸,地下水質變差等。城市是人類改造自然環境最劇烈的地方,現代都市的問題首先是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雜訊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其次是交通擁堵、住房緊張等。眾多的城市環境對整個自然環境變化起什麼作業,目前未知。
2、 (1)圖6.5反映的是農業生產,圖6.6反映的是工業生產。
(2)圖6.5的農業生產將土地開墾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等生態問破壞問題,但它作用范圍小,若干年後自然景觀還有可能恢復。圖6.6發張大規模、集約化的工業生產,不僅造成生態破壞,還會造成環境污染。而且破壞面積大,程度深,被破壞的環境短期內是很難恢復的。
(3)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答案。例如,水稻種植中因大水漫灌導致土地鹽鹼化,山區過度放牧導致草地退化,採挖甘草、發菜、牧羊山羊導致沙化面積不斷擴大。
活動(第97頁)
1、 略。
2、 有必要。人類在森林區內修築公路,已經侵佔和破壞了蛇的生存環境,如果再不對蛇的遷移進行保護,蛇數量的減少以致滅絕不可避免。這種做法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則。
3、 (1)正確,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原則。
(2)不正確,對可再生資源課充分利用,對非可再生資源要節約、綜合利用。
(3)不正確,可以砍,但要砍、育結合才能持續發展。
(4)正確,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則。
(5)正確。
(6)正確,保護野生自然區域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方式,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和持續性原則。
(7)正確。用可持續發展系統來解釋,經濟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條件,環境屬於生態系統,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只有二者協調發展,才能達到社會可持續額發展的目的。
第二節
活動(第100頁)
我國資源相對貧乏,大多數地區環境脆弱,如果將資源、環境問題放在一邊,有可能等不到經濟發展到實力雄厚階段,環境已變得無法讓人們繼續生存下去;或者經濟發展到實力雄厚階段,環境問題的支力已不是經濟實力所能解決的問題了。
我國目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和較高的科技水平實行發達國家現行的高投資、高技術解決問題的模式。
活動(第104頁)
圖6.16所舉的個人行為對建設一個可持續的社會有意義。
日常生活中可以採取的有益於可持續發展的行動有:節約糧食,不浪費糧食;不隨地亂扔廢棄物,隨手將廢棄物分類放置;隨手關燈;節約用電、用水;重復、多次用水;夏季減少空調的使用,提高空調溫度的設置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